第一篇:大学生学习指南:军训、适应、学习!
军训篇
“军令的响亮急促、军歌的豪情万丈、军训的汗水淋漓”——军训是迎接我校新生的第一堂课,也将是广大新生难忘和骄傲的一段经历。每一个大学生入学最先经历的事就是军训,军训是一个锻炼意志体现个人品格的重要阶段,在军训中良好的表现不仅可以给教官、老师、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还可以锻练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同时军训也很苦很累的,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也很重要,这里给广大新生提一些经验,以供参考,使大家能有一段愉快的军旅生活!
军训注意事项一:做好准备工作
出门前要认真检查军训服装,如:军帽、帽徽、臂章、腰带等。免得到时候“英雄白走路”。
军训注意事项二:装束一定要合适
腰带要适当紧一点,走起路来会更有精神劲儿;袜子最好穿棉制运动袜,鞋子里面再垫一块软鞋垫,这样脚后跟会舒服一点。
军训注意事项三:注意补充水分
以运动饮料和茶水,盐水最佳,不要拼命喝白开水或矿泉水。以运动饮料和茶水,盐水最佳,不要拼命喝白开水或矿泉水。
军训注意事项四:致意补充营养
军训后体力消耗极大,这个时候不要亏待自己,多吃一些肉类、蛋类,最好还多喝点汤菜类,同时注意补充各种维生素。
军训注意事项五:注意防病
大雨或大汗淋漓后不要急于喝水,稍微休息片刻再补充水分,以免对肠胃突然加重负担造成伤害。
军训注意事项六:注意防晒
出门前半小时就要涂,因为防晒霜也要时间吸收。防晒霜要随身带,一般是二个小时就要涂一次。正确的步骤是先用吸油面纸擦干净脸,再涂防晒霜,不过军训汗出得多,只要教官让你休息你就涂;含有防护UVA功能的会比较好,比如还带有PA字样的防晒霜。军训注意事项七:不要硬撑
军训中要讲“坚持再坚持”,但如果实在支持不下去,一定要休息,不要硬撑,防止出意外,特别是体质较差的同学。
军训注意事项八:按时作息
军训期间按时作息,养精蓄锐,为军训打下良好的硬基础。
军训注意事项九:注意沟通
军训生活中要学会与同学沟通,有困难要学会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如:着军装、走军步、站军姿、叠军被等。
适应篇
经过高考的洗礼,大学新生们步入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然而大学不是天堂,也不是娱乐场,而是步入职业前充电加油的场所,大学也会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原先升学的愿望已实现,新的目标尚未找到,难免陷入暂时的迷茫,同时也感觉到大学与中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需要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五大转变
(一):社会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与中学生担任的校内角色不同,在中学时,不少人是在校内或班内担任一定职务、受人尊敬的学习尖子,而在人才荟萃的大学校园里,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成为不担任任何职务的普通学生。大学新生须适应这种由出人头地到默默无闻,由高材生到一般学生的转变。此外,大学生与中学生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也不同,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正在发展中,职业方向和社会角色不够确定;而大学生的职业方向基本确定,社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标准要比中学生高得多。因此,大学新生要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这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处处用大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既学做人又学做事。
大学新生五大转变
(二):奋斗目标的转变
大学是人生成才、成就事业的一个新起点。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而学必先立志”。大学生应从高考胜利的满足和陶醉中清醒过来,根据学校教学的客观现实和自己的实际,制定出个人在学业、思想道德、心理发育等素质培养方面的奋斗目标和行动方略,以增强进取的内动力,为再创大学阶段的人生辉煌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新生五大转变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节奏快,活动空间大,结交的人多,面对这些环境条件的变化,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要做到由“非成人化”向“成人化”转变。在思考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要力求做到辩证全面而不要唯心片面,要远见务实而不要目光短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选择要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而不要盲目冲动或感情用事,要加强道德和法制观念,做事要考虑后果。
大学新生五大转变
(四):生活方式的转变
准大学生们在生活自理方面,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中学时,有些生活琐事依靠父母亲友的帮助,进入大学后,衣食住行等个人生活都由自己处理安排,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应适应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自主而合理地处理好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注意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和第二课堂活动。
大学新生五大转变
(五):交往方式的转变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来源不同。中学生大多在家乡就读,同学间充满乡音乡情;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语言、个性、生活习惯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交往方式要有所转变。新生们要注意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集体”为中心的转变,在班级里要多关心他人,在宿舍里要相互礼让。首先,要做到相互了解,相互适应,要提倡主动交往;其次,同学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为人要诚恳热情,待人宽律己严,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三是与同学交往要坚持与人为善,要搞“五湖四海”、全方位交往,而不要有老乡观念,搞宗派、拉帮结伙等庸俗作风,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交往中注意要给人以良好的印象。比如衣着整洁大方,言谈举止要文明礼貌,待人诚恳,不卑不亢,讲信用,守时间等。还要消除交往中羞怯情绪,培养交谈中“说”与“听”的技能。注意提高个人修养水平,养成良好 的 行 为习惯。培养全方位的交际能力和处事艺术。
学习篇
如何对待专业课、公共课和选修课?
一、专业课:学习目标要明确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有不同的专业课,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待本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不管喜欢与否,都要尽力学好。在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以不断提高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主动克服各种学习困难,做到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的结合。
二、公共课:认识到其实用价值
大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如专业课,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消极应付的态度,学习兴趣主要看老师的教学水平,如果老师的课讲得生动活泼,他们愿意听,有兴趣学。但这种兴趣主要是直接学习兴趣,而且大多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只限于上课认真听讲,把听课当成了一种享受或是对专业课的调剂。
大学新生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对自己的意义,部分实用性强的公共课(例如外语)要当成专业课来学习。
三、选修课:杜绝“捞取学分”
大学生对待选修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兴致较高,认为选修课可以开眼界、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且选修课的学习要求不严,大学生较少产生逆反心理。但选修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毕竟不如专业课和公共课。要杜绝为了捞取学分才选修某些课程、“选而不修”的不正常现象。
大学与中学学习大不同
大学学习与中学时期的学习相比,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发生了较大变化。
变化一:内容多了
中学阶段,我们一般只学习十门左右的课程,而且有两年时间都把精力砸到高考科目上了,老师主要讲授一般性的基础知识。而大学四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在40门以上,每一个学期学习的课程都不相同,内容多,学习任务远比中学重得多。大学一、二年级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大学三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以及选修课,大学四年级重点学习专业课和进行毕业设计、做毕业论文。
变化二:自习多了
中学里,经常有老师占用自习课,让同学们非常苦恼,大学里这种情况几乎不存在了。因为大学里课堂讲授相对减少,自学时间大量增加。同时,大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大学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科研活动。变化三:老师管得少了
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时期,只要跟着老师走就可以了,一切听从老师指挥,老师教学生是“手拉手”领着教,而大学老师则是“老师在前,学生在后引着走”,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时间要自己安排,逐渐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不采用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生动活泼地学习,提倡勤于思考。
变化四:讲课快了
大学教师讲课一是介绍思路多,详细讲解少。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而且许多教师都使用投影机、多媒体授课,实现了授课手段多样化,授课进度比较快,一节课可能要讲授一章或几章的内容。二是抽象理论多,直观内容少。三是课堂讨论多,课外答疑少。四是参考书目多,课外习题少。有的老师一节课讲两、三个章节,听课的同学连翻书的时间都没有。变化五:没教室了
中学时期,我们有固定的教室、固定的座位、听课的是固定的同学,但是在大学里,每个班没有固定的属于自己独享的教室,有时1、2节课可能在这一栋楼的某个教室学习,但3、4节课又会到另一栋楼去听课,与自己一起上课的可能还会有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自习也要自己找教室。
第二篇: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调查报告
在校大学生学习适应调查报告
1.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是教育界、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以自学为主的大学学习方式决定了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生由于环境、自身角色的转变,他们必须转变高中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思维,并且还需要重新调整生活、人际交往的方式等以适应新的学校生活。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要逐渐学会自觉激发学习动机、合理制定学习计划、科学使用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成才的目的。否则,大学生将会面临一些挫折和困难,不仅会产生学习适应性障碍,更重要的是枉费四年的大学光阴。因此大学生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引言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中和的学习行为过程,是衡量学生对学生角色的适应、对学习职责的承担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获得等学习适应状况的重要指标(徐富明,于鹏,2004)。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1)个性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最大的个之一就是个体的自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乐观倾向、应对压力与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呈显著的正相关。(2)环境因素,其中包括学校和家庭环境,在这两个环境中人际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比较男女性别的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针对有关情况开展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帮助大学生。
3.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应对方式
4.调查方法:电子邮件、纸笔形式的调查问卷
FSigtdfsig(2-tailed)学习态度 Equal variances assumed.771.399-.49911.628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4939.988.633
教学环境 Equalvariances assumed.465.5092.05711.064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2.0038.963.076
学习模式Equal variances assumed20.043.001.93311.371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8705.843.418
学习方法 Equalvariances assumed8.322.015-1.26511.232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1.2177.996.258
学习动机Equal variances assumed0.71.7952.11011.059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2.0639.263.068
5.结果
对收集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如上,表中为方差齐性检验结果,在五个维度方面,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三个维度上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p>0.05),男生和女生在这三个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而学习模式,学习方法上方差齐性检验显著,性别对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有显著影响。
6.讨论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一)亲子沟通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父亲与孩子沟通时间的长短和母亲与孩子沟通态度对孩子的同伴关系有显著影响。父亲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各种话题的沟通,将能改善其同伴关系;而母亲与孩子沟通的态度对改善孩子的同伴关系有重要作用,如果母亲能够很感兴趣地、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这种沟通模式会迁移到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在本次调查中有84%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属于民主型,父母能够与子女沟通,并给子女一定的自由空间,所以这次调查中学生的人际交往适应较好。
2.父母亲与孩子沟通时间越长,孩子越少有行为问题。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有可能是造成青少年各种行为问题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孩子没有时间把自己的烦恼、困惑和苦闷说出来,日积月累,就会出现一些违纪行为(或反社会行为),如经常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别的孩子、偷东西;或者出现神经症行为,如经常烦恼、肚子疼和呕吐、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睡眠障碍等。
(二)个体的自身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大学阶段是青年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大学生无论时间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余暇思考“自我”这个问题,思考在不远的将来进入社会后的处境;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因素影响力的显著提高,加之现阶段我国社会文化复杂多变,对尚未适应社会复杂现象的大学生提出严峻挑战。两方面因素迫使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将经历一段调整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发展对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调控自我,在社会生活中为自己准确定位,适应社会发展有重要意
(三)学校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青少年学生进入学校,学校教育逐渐成为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另一主要因素。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邱红等认为在学校学习负担过重和竞争压
力增大,对所选专业缺乏兴趣,人际关系不协调都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适应。
(四)社会支持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他的社会联系如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支持和帮助,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精神和物质力量。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高,其自身的学校适应性就表现良好,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水平低,其自身的学校适应性就表现差。
第三篇:大学生园林专业学习指南
大学生园林专业学习指南 1.园林施工的各项流程 2.园林分项工程的预算及造价 3.园林材料的识别及价格 4.书本上图例的保存及熟练 5.CAD 的基本作工 6.植物组培的流程及技术 7.仿古亭和花架的画法及做工程序 8.各种资料的采集及保存 大学生毕业前的准备 1.标准简历及简单简历的制作 2.求职信的制作 3.推荐信的制作 4.面试场合的技巧 5.对领导等的说话技巧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外院 日语乙班 尚欢2010105117
一、入学后将走过的心路历程
1、理想与现实的融合 大学是很现实的,不是什么活动你都能去参加,那里人太多了,能人也太多了;不是你想学什么都可以,学校的课太多了,考试千万别挂“红灯”,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可以无拘无束,校规让你总是不自在。还是先老老实实地看着大学,适应一下那里的生活吧,把理想变为现实是一种能力。在大学的生活中将会有更宏大的理想在你的心中诞生。
2、自我定位 大学的大在于它的博大,这里容纳了无数的人才。在中学的光环消失以后,你知道自己是谁吗?一些心理学者的调查显示:30%的大学新生有明显的自卑倾向,也就是说进入大学后,有许多人会深感自己的“无知与无能”,其实这也是错觉。只是你已经跨越了普通知识学习阶段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习,你的参照系变了,因此要尽快地认识新的自我,接受新的挑战,走向成熟。
3、人际关系的建立 在大学低年级中大约有30%至50%的同学会感到人际关系不协调,他们会用自私、无聊来形容同学关系。因此上网甚至网恋、恋爱、逃跑回家,成为一些同学的选择。我曾经问过不止70名学生,“当你遇到困难时,最愿意先和谁说?”有1/3以上的同学首选父母和家人,问他们为什么?答案很简单,说是不信任同学。我从上大学到现在20多年了,观察了十几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化,感到大学人际关系有这样一个规律,也有一个变化。规律是在大一入学的第一学期上半阶段,对多数同学而言是人际关系的高峰,大家好得不得了,集体活动、宿舍关系都非常好,有的宿舍还以老大、老二排行相称,进入第一学期期末,则进入沉默期,都“玩”累了。寒假过后的新学期,“沧桑”感将带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后再也没有那种单纯的笑容了。说到“变化”就是现代大学生对他人的容忍度明显下降,对他人的不满非常容易写在脸上,有人说是“不成熟”,也有人说是“个性”,还有人说是“权利”之争,不管怎样说,在现代,不能容忍是一种进步,但不能绝对化与夸张,因为容忍毕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能。
冷静:心血来潮,这份热情会受到伤害;信任:你不信任别人,又有谁会信任你;保留:永远不要追求毫无保留的朋友,无论是想说的话,发表的意见,还是财物,你的就是你的,不能全部分享;容忍: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和你不一样才是正常,千万不要以己度人。
二、需要面对的心理行为问题
1、适应新的生活 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走入一所大学,同住一个宿舍,生活习惯不同,食堂的饭菜不一定可口,同学的交流可能出现障碍,宿舍卫生要自己打扫,衣服要自己去洗,有的同学没有去过银行,甚至不会买生活用品,不会计划花钱,太多太复杂的生活适应问题在等待着大学的新生们。曾经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他入学以后很久不敢出校门,也有的同学不敢进图书馆……新生就是在不断地适应、探究中度过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
敢于探索,总结经验。首先要学会生活上的事物,比如如何计划花钱;如何洗衣叠被等等;其次,要四处走走,多和同学、老师主动打招呼,记住先声夺人、先入为主。朋友、信任都是从这中间产生。
2、寻找迷失的方向 该怎样度过大学生活?上大学是为什么?大学毕业以后干什么?有如此迷茫感的同学占到新生的40%以上,看来有必要尽快找到目标。
人生的目标有大有小,大的可谓理想;小的目标是为理想服务的,学业成绩的追求,四、六级英语、计算机考级,唱歌、跳舞、锻炼身体等等,不同的人小目标有不同的组合,但无论大目标、小目标你都应当有。更好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生的大目标一个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个是享受生活,这两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完美。具体的目标,如考研、工作都是实现大目标的手段途径、过程。“过来人”往往会叹息说“过程”是永恒的。所以我要说的是不管你是否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尽快建立可以实现的“小目标”,作为现代人,小目标可多一些、宽泛一点,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学习生活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发展,体验人生。
3、战胜孤独 孤独是失落甚至恐惧的心理体验。不少大学新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当亲友帮助你办理完所有的手续离开后,失落感会油然而生,离开了亲人,离开了熟悉的人,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新鲜好奇之后,又有胆怯之心。
不能不说独生子女是一个原因,在家庭的无限关照下,他们走上了“大学”这个小社会,他在哪里还能找到关照。还有一些农村来的大学生,他们听着同学们说着普通话,潇洒的动作举止而自愧不如。于是在群体中他们显得很个别、离群,也就孤独。
要有两点准备:1)学会接受孤独。这是一种能力,生活中有挫折,有困难,有欢乐,有寂寞;2)学会享受孤独。一位同学告诉我,他在孤独中学会了思考,在思考中走向成熟。能否融入环境,能否接受他人,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当你感到孤独时,主动地走出去看一看、聊一聊、玩一玩,心情会改变,世界就会改变。
4、审视自我 在大学低年级的调查显示: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着明显的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贫穷、成绩、无能、相貌平平,都可能成为自卑的原因。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夸大不足,就容易忽略优势,关注缺点,就容易忘记优点,这是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心理习惯。在我接受的咨询中有50%的同学都有追求完美的特点,我的回答是全面地审视自我,先找找你的优势和优点,再查看自己的目标,要知道努力才能有收获。最后,坚持从小事做起。
5、控制功利心 同学们经常和我说“那没用,我不要”、“那件事没意义,我不做”,我要做有“意义”、“有用”的事。但到头来,很少找到有“意义”、“有用”的事去做,所以无聊,这就是功利心。收获是美丽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也应当是美丽的,其实让那些有了“结果”的人讲一讲,他们都会告诉人们过程令人回味,令人难忘。所以,不要太功利,不要太多地强调有用与无用,享受生活中每一个细节,积累生活的每一点经验,自会拥有更丰富的世界,更美丽的人生。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
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
王洁 1206030308 摘要: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主要由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构成。通过查阅已有成果及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如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实践能力弱等。要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从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强化认知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等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使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从而最终促使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的社会角色。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正文:
面对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员,必须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因此,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大学时代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社会化的任务是多重的,既有文化传授、智力培养、技能训练等内容,也有社会认知、社会角色转换等方面的内容。如何在大学阶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跨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社会,是教育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地调动自身潜能;才能客观地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环境的关系,有策略地解决各种生活困难,摆脱各种生存困境,科学地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和成才的愿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这里的适应有个体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意思,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个体自己独立生活和把握自己的能力程度;其二是对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自己所能满足的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社会实践能力,其特征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的需要。“社会适应能力的指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①生活方面,包括几乎全部使自己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日常生活技能和习惯,如自理能力、饮食、穿戴等;②人际沟通方面,即表达和理解他人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等;③社会技能方面,包括和他人共同生活及合作必需的技能,对于青少年来说,则是与人合作的能力和顺应社会行为规范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 大学生社会适应包含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的适应、学校学习环境的适应、学校人际环境的适应等等,并在大学期间找到和社会的衔接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适应时代、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和从学校走向社会顺利发展等三大环节的能力,包含适应知识经济、适应市场经济、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适应大学环境变化、增进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素质发展、树立正确择业观及就业观、实现角色转换和从业后顺利发展等具体能力。本文所论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所必需具备的各种能力。
大学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和家庭、社会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把大学作为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缓冲带,那么,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各种能力和适应大学校园环境的程度如何,将对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大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在大学校园环境中,大学生除了学习上的适应之外,还要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上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大学生活的特点。这种适应的范围越广泛,对大学生的影响就越明显。这些改变不仅仅是大学生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处于这一年龄段的人都必须在新环境下作出改变,因为这是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步,甚至在将来进入社会之后同样的情境还会出现。大学生在应对校园生活中一系列问题的挑战时,其社会认知的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而这些能力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又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大学校园生活环境的适应可以看作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次模拟演练,它最大的好处是,使大学生开始独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趋势。
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还没有摆脱“摇篮教育”的状况。学生在家庭生活圈里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照顾,如同在摇篮里的婴儿惟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吃饭”一样,其惟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基本上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整个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几乎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与父母与社会进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他们年龄在不断增长,生活自理能力却长进很慢,以至于很多孩子上了大学后还不知道如何洗衣服、如何叠被、如何与人相处等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从人的全面发展看,可以说,这种“摇篮”式的家庭教育其实是一种“无教育”的家庭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大学阶段所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全面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必须学会独立(相对于中学时的依赖),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学会选择(面对各种机会与得失),学会自我调节(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从而真正获得大学生的社会角色,并为今后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搭建现实的平台。此外,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提高。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我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彻底摆脱“适应问题”的困扰,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健康生活。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途径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两个方面入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认知训练,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了解,并对此作出正确的评价。
2、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的培养,发展主体意识。
3、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优化自我意识,提高认知能力。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并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
4、加大“三自”教育力度提高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5、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6、加强人际沟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7、优化心理适应的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挫折能力。
8、加大实践性教育的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应变能力。
总之,以上多种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各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是交叉的、相互的,并不是一种途径只对一种能力的培养起作用,只有把各种培养途径综合起来,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以提高,满足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 陈态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 韩翼祥, 常雪梅主编.《大学生心理辅导》[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3] 郑希付主编.《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陈青萍著.《现代临床心理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5] 张再生编著.《职业生涯管理》[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6] 刘爱莲, 吴远编著.《高等教育管理》[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1 [7] 拿破仑.希尔N.V.皮尔著.《积极心态的力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8] 李悦辉.关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及教育的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02(4)[9] 王学臣, 朱庆忠.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