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竞争的批判
11、竞争的批判
“竞争”一词由来之久,特别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展以后,进化论的思想深入人心。既然进化论认为生物为生存进行生存竞争,优胜劣汰,最终促进了生物进化。那么,在社会系统中人类之间的竞争也应是一种社会法则,而不是不道德的行为。
竞争于是被披上了神圣的光环,而竞争的胜利者则成为这个社会的英雄。同情、怜悯、周济,一切善良的行为都成为对弱者帮助而失去了道德意义。
竞争最重要的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经济竞争,另一种是军备竞赛。
一、经济竞争:
经济竞争,其实就是消耗资源的竞争,是污染环境的竞争,也是通过广告宣传刺激消费的竞争。在保护环境和获取利润之间,100%的人选择了后者,而不是前者。无价的空气、淡水和廉价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竞争的牺牲品。
许多西方学者,把当代生态危机归罪于人类开发自然的生产技术,认为现代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创造更加完善的工艺,他们把这种工艺看成拯救自然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无论多么完善的工艺,只要其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对自然无害的工艺同样会危害自然。
火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火产生两种气体,现在成为环境问题的元凶:一种是CO2,一种是SO2。CO2没有任何毒性,即使不使用火,动物呼吸也会产生CO2,但动物产生的CO2,甚至原始人使用火产生的CO2,都会被绿色植物所吸收,成为其制造有机物的原料。大气中的CO2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动物和少量火的使用产生的CO2,被植物吸收,大气中CO2的浓度相对稳定。
而现在它多到足以使地球形成“温室效应”。这不是火之罪,而是资本主义无节制的竞争之罪。
SO2同CO2一样,即使人们不使用火,火山爆发、微生物的分解都会产生SO2。在低浓度的情况下,SO2会被植物吸收,也会被雨水溶解,但其酸度不足以危害植物。
由于火山喷发或者雷击,自然界会产生野火,原始人最初就是通过保存野火来利用火的,几十万年过去了,这种对火的使用并没有危害自然。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人们对火的使用对自然的危害都微乎其微。
产业革命以后,火被疯狂地使用着。1820年,英国的采煤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德国在产业革命的过程中,煤产量由1850年的670万吨增加到1870年的3400万吨,提高了四倍多。全世界的煤产量1850年只有8200万吨,到1882年就增加到3.4亿吨,二十世纪初已超过10亿吨。世界的石油产量,1780年是80万吨,1900年增加到2000万吨,增加了二十四倍。
即使按照现在速度,地球上的煤炭最多可用200年,石油再过几十年就告危机了,而且现在能源的消耗仍在增长。
煤焦和石油,大自然数百万年光合作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短短几百年内就燃烧殆尽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仅仅是生产工艺不完善的原因吗?又有怎样的工艺保证在如此迅速扩大再生产中不损害自然呢?
馒头是无毒的,但吃得多了还能得病,何况是自然呢?
环境问题根本上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竞争机制,使得资本家象被饿狼追赶的兔子。他们一面疯狂地剥削工人,一面疯狂地掠夺自然。
前者造成了经济危机,贫富差距,激化了阶级矛盾;后者则造成环境危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哪个资本家会考虑到环境问题,而减少往口袋里装的钱呢?哪个资本家敢为环境问
题而减少自己的利润呢?如果有如此仁慈的资本家,他已经早破产了。
竞争,好比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长激素,激烈地刺激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这针生长激素着实是注射的太多了,以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如此迅速地膨胀,连他自己的“房子”都容纳不下它。
竞争,也使得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失去平衡,在消费者这个器官上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它如此硕大,如此贪婪地掠夺营养和肆无忌惮地排泄废物,使地球已无法承受它了。
二、军备竞赛
如果说经济竞争的失败者,只是遭到破产的话,军备竞赛的失败则将输掉整个生命。
战争,在资本主义国家看来是一桩最大的买卖。早在资本主义初期,资本主义列强就为了争夺殖民地打得不可开交。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最早的殖民主义者,随着新航线的开辟,葡萄牙在非洲和亚洲占领了一些沿岸地区和岛屿,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还侵占了中国的澳门和南美的巴西。西班牙除了占领西印度群岛和北美洲南部的地方外,还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南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16世纪两国都成为殖民帝国。
16世纪晚期,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取得海上霸权,开始在海外殖民。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与荷兰之间发生了三次英荷战争,结果,荷兰在哈得逊河流域的殖民地被英国夺取,改名纽约。
从17世纪晚到18世纪中期,英法两国为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几次进行战争,英国最后在“七年战争”中打败法国。夺取了法国在北美大陆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殖民地。在亚洲,英国几乎把法国的殖民势力全部排除出印度。
英国经过长年战争打败资本主义列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在它的国土上始终有太阳照耀,号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同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为了争夺殖民地,极积展开军备竞赛。1874年至1896年,欧洲大国的军费平均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其中德国79%,俄国75%,法国43%,奥匈21%。到20世纪初,军费增加更快。1900年——1913年,英、法、俄和德、奥、意各国海军军费从3.9亿美元增加到7.2亿美元;陆军军费从7.45亿美元增加至11.9亿美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一改冷兵器时代,体力和人数争夺的模式。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物质储备和科学技术占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二战前进行军备竞赛就成为和战争同样重要的事情。在希特勒统治时期(1939年—1945年)的德国,为了进行侵略战争,其军费支出竞占国家全部预算支出的92%。
1945年,美国爆炸成功原子弹以后,苏联加紧了原子弹的研制,4年后,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原子物理的发展使军备竞赛进入核竞赛时期,其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冷战。两国的核竞赛制造了能毁灭世界多次的核武器,仿佛是悬在世界人民头顶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军备竞赛在今天是人类的一场死亡游戏。如果说经济竞争中,一个国家失败,那么它将遭受贫穷的话,那么军备竞赛的失败则将挨打。
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人民的殖民掠夺说明了这个道理。二战前法国对德国军备竞赛的纵容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没有一个国家敢在这场游戏中失败。
在有的国家里,经济竞争和军备竞赛相互促进。
20世界80年代,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工业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军用生产,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科学和工程研究人员集中在军事部门以及和军事有关的部门。
在二战前,加利福尼亚洲的经济是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的,到战后,已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六十年代时,该州洛杉矶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员中,有五分之二与军事工业
生产有关。在美国的政府军事订货中,该州长期居于首位。
美国是战后最大的军火商,从1960年—1976年,美国输出了约1100亿美元的武器,1977年美国军火生产有一半左右用于出口,总额高达112亿美元,1978年竞达135亿美元。通过战争以及军事定货,刺激经济的发展,促进军备竞赛,无疑是美国各届政府的一石双鸟之策。这也是美国历届政府穷兵黩武,频繁以武力干涉国际事务的原因所在。
经济竞争和军备竞赛,使世界所有国家都加入一场旷日持久的赛跑中。在这场赛跑中,谁都不愿落伍。因为落后就要挨饿,就要挨打,就会受欺凌,甚至本国人民的生存也要受到威胁。这也是为什么全人类在环境危机、艾滋病危机、战争危机前不愿停下愚蠢的脚步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方式是我们约定,我们都停下来。今日的竞争之路,已不是什么富国之路,强国之道,而是全人类的死亡之路。
第二篇:批判写作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编者按:分析有理有力,全面而不失深入。但是由于这位考生并没有完全掌握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文体的某些细节性要求,犯了几处主观性的错误。所以,这是一篇二类卷的作文。如果满分是30份,可以考虑给24分)
2003年全国MBA联考“综合能力考试”所考的两篇作文,一是文章摘要,一是评论型作文——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这道题目的题干是这样一段材料:
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在高科技企业,哪怕只预测几个月后的技术趋势都是件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就像蜜蜂或苍蝇一样,企业经常面临一个像玻璃瓶那样的不可思议的环境。蜜蜂实验告诉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企业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论,分析上述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提示:评论型作文思考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作文要注意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下面我们同样选录几位同学的文章,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点拨。希望读者仔细研读,从中悟出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类文章的写法——这其中主要包括应该怎样开头和结尾,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寻找原材料的逻辑漏洞,在对原材料的逻辑漏洞进行分析和批驳时,我们应该提醒自己不要犯哪些逻辑错误等等。
【例文一】
这个实验本身无可厚非,而作者由它引申和推出的结论却漏洞百出。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文中说“当今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营环境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显然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企业的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在上面那个实验中,环境并不是不确定的,相反它是非常确定的,甚至可以说是机械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瓶口永远对着暗处,而瓶底则是对着明处。在这样的确定性的环境下,苍蝇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它得以逃生,蜜蜂行为的确定性令它最后衰亡。后面的文章多次提到“在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中”、“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等等,而这些从逻辑上根本不能建立在那个实验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两者前提不同,那个实验不可能作为后面推理的论据,两者无必然的逻辑联系。(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贴切中肯,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具有某种令人信服的分析能力。这是评论性写作所要求的最主要的思维素养。)
其次,论据不充分。作者只举了一个实验的例子就得出“混乱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的结论,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要达到真正令人信服的效果,上文作者就至少必须再列举出更多有力的证据来。(编者按:这一段的分析比较平淡,甚至略显牵强,观点也缺乏新意。但不至于让阅卷人觉得该文作者完全是在胡搅蛮缠、胡说八道。所以,这也不妨作为凑字数的一招。)
再次,如果说这个实验启发我们有时不要过于墨守成规还是合适的(编者按:这是题干的论据作出新的解释,企图以新的更合适的结论来衔接题干原有的论据,这也是评价题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此得出“不应朝既定方向的努力,而应随机试错”的结论是荒谬的。实验中,苍蝇和蜜蜂的行为不过是两个极端,而生活中的人绝不是非“苍蝇”即“蜜蜂”,人应该既有确定的目标,又要善于试错,发现错了之后再修正自己的目标。所以,上文作者的结论是武断的。
最后,以偏概全。在实验中,所有条件都是确定的,唯有苍蝇和蜜蜂习性不同;而类比到企业经营以及世界上人的生活之中,决定因素便更多了,远远不止有无确定目标和是遵循规则还是突破规则这个方面。故把实验结果就这样简单地类推到社会,显然不合理。(编者按:这一段可以说是这分作文考卷最大的一出败笔,因为首先“以偏概全”这层意思在“论据不充分”那一节里已经阐述过了,在这里再次阐述,就会显得文章重复罗嗦,让阅卷人觉得你的思路有些混乱不清;其次,这一节本来是试图要论述上文作者的“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但是后来的论述根本和这个主题没有什么逻辑关系——这就严重暴露出了该文作者的思维不严谨、易文不对题的缺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一节读起来让人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综上所述,论据不恰当且不充分,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使用类比不恰当。(编者按:最后做一个简短的总结,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知道你上面说过的东西。但是,很遗憾,不知是时间的缘故还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缘故,最后这么关键的一段竟然只是有“意”而无“文”!)
(编者按:这是一篇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分析全面深刻的“论证有效性分析”的文章。但是由于文章有些内容重复,致使文章的条理性不是很强,所以它应该是介于一类卷和二类卷之间的文章。可以考虑给25分)
为了帮助大家迅速地了解应该如何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我们现在来看这样一道样题。
下文摘录于某投资公司的一份商业计划:
“研究显示,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而用于看电视的时间将逐渐增多。在今后20年,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因此本公司应当及时售出‘达达运动鞋’公司的股份,并增加‘全球电视’公司中的投资。”
请对上述论证进行评述,分析上述论证的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
这道样题曾经进行过广泛的测试。下面是一些考生的“作文”。希望大家在仔细阅读完题干(样题)之后,再仔细地研读我们所列举出来的几篇“例文”以及我们所给出的相应的“点评”。
【例文二】
该公司通过两个论据——第一,人们随着年轻增长运动时间减少;第二,20年中城市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由此得到两个结论:运动鞋将失去市场,没有发展投资前景。而电视将受到人们的喜爱,有投资的必要。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城市人口比例增加,而老年人又都不喜欢运动,而只喜欢看电视,因此投资电视将比投资运动鞋更有价值。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编者按:首先简单复述并总结一下材料作者的逻辑思路,为下一步进行评论打下基础。这样的写法是可取的。特别是文中诸如“初看此论证似乎很严密”、“但是,经过一翻分析之后,其中的错误,逻辑的不够严密就暴露出来了”这样的话在考试的时候是完全照抄不误的。)
首先是第一条论据中存在问题。“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用于运动的时间将逐渐减少”,这只适用于“现在”的一般人,并不能反映以后20年人们的运动时间的客观状况(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接受别人文本中的基本前提。文中的这句话似乎就是站在原材料的前提之外在说话。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或反驳不是最有力,因为它不是非常内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必将越来越高,完全有可能产生新的消费趋势,在运动器材,例如运动鞋上的消费量将大大增加。并且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休闲化,运动鞋并不只适合于运动时穿,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作为休闲的装扮,更受消费者青睐(编者按: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价,要注意应该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性,否则就很可能是以自己的“错”来反对别人的“错”了;即使是你认为的客观的信息,无庸置疑的结论,在引用时也要特别小心,因为它们也很可能只是你个人的主观偏见,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在别人的文本之外再引入别的信息。如果要引入,我认为还是采用“可能”,“如果„„”这样比较软的语气。如果咬加强语气,那么可以用“很可能”来表达。比如如果上文改成“人们在健康长寿方面的要求很可能越来越高”,就更严谨些。)。因此,由这条论据得到的运动鞋将失去市场的结论是完全不成立的。
其次,第二条论据“城市老年人口的增长”中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城市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将有明显增长”,并不意味着老年人口明显增长。老年人口的明显增长才有可能加大电视的销量。而现在仅仅在比例上的增长,有可能是整个城市人口中新人口的增长减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三,该公司忽略了运动鞋作为一种快速消耗品,在人们生活中淘汰率很高,而电视作为一件大商品,人们并不可能经常调换,买新的(编者按:正如我们上面已经指出的,这种表达方式太自信,太绝对。最好的表达方式是“可能”,否则别人就很容易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驳,而全盘推翻你的结论。比如,现在有人,将来也很可能有许多人把购买新的电视机看作是一种时尚,这种人根本不必等到电视机的硬件用坏了再去买新的,而是市场上只要出现新的时尚的电视机,他们就有可能去购买。所以,我们应该在对别人的论证进行评论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所引用的观点或材料,是不是只是自己的主观的偏见?这位考生在这里就没有对自己这一观点的“预设”进行过反思。其实,所有观点或判断都是有预设的,也即都是有前提的。意识到这一点并加以反思,这是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思维严谨的人所必须要做到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增长从而电视机好销,也不一定。如果一个普通家庭本来就有电视机,并且这台电视机还没有被淘汰的话,他们是不会去购置一台新的电视机的。所以,在20年内电视机的市场前景很好,完全是不可信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该公司作为投资者完全忽视了投资中最基本的一点,这就是向一个公司投资,而不是对一个公司的产品投资。一个公司就算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产品销量很好,但是如果该公司不懂得管理,它的生意也是做不长的。所以,这家投资公司仅凭对两家公司产品市场前景的评价就作出投资决定,是很不理智的,是失策的。
因此,这份商业计划漏洞百出,完全是一份无用的计划。(编者按:最后再次表明立场,这不是罗嗦,而是必要)
第三篇:批判诗歌
我为什么要批判?我已经满头黑发
我为什么要向一片沙漠挺进?
在森林里吹箫,在西瓜旁散步
有一点白云,有一支炊烟
有两处爱情在山脚下弹琴
在一块白石上我放走候鸟
让它们带走我所有的黄金
我空空荡荡,我与最初的哭声一起
重新降临在每一首诗歌里
我为什么要歌唱蜻蜓的翅膀?
天空升起虚弱的太阳
我为什么把大海降落在低陷的睫毛里
我已经被大米淹没,限制
许多日子被青菜包围
不要雄心,不要飞翔
我靠着墙角为城市哭泣
多少人在抽烟,多少大街在红灯下拐弯
我放一点音乐
我抖动起膝盖
为这点思想
这首诗歌
我深深低下头为天空致哀
第四篇:北大批判读后感
《北大批判》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我读了《北大批判》这本书,起初不太想读,后来阅读越来劲了,这本书结合了作者的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观点,作者借质疑北大的制度,来批判中国的教育问题,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高等学府或是我们自己这些大学生,都有必要好好反思下我们求学的目的和要求。
现在留学之风盛行,无论是那个专业的学生都喜欢选择出国留学。大家有时候出国不是觉得那个地方的水平就比中国高,而是去感受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造成的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和高参与度的活跃的学习模式。相互借鉴一些东西,而且大家都觉得回国后可能待遇会提高,所以大家都争着要出国留学,当然不排除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从重心理。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国内的教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现在很多技术的发源地和盛行就是在国外,国内的学术水平还原煤达到学生们想要的水平。
刚进大学的时候,感觉太宽松了,做什么事儿都没人管,于是我去尝试许多我没有体验过的事,大学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大开眼界。现在到了大二,我开始认真地思考人生,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思考自己的定位,思考社会,思考未来......我要当一名优秀的医学生,我需要了解有关医学的一切,于是我尝试去看一些医学书,尝试去学习更高级的英语,尝试去学习计算机技术,开始去看一些计算机的书,我想一名优秀的医学生不仅应该知道医术,还要知道和医术有关的一切,比如计算机技术、英语、医德等等,所以我尝试去学习很多非医
学的知识,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思考和通才教育的必然性。
知道自己的定位后,常常会信心满满,干劲十足,但是当实行起来的时候,却会面对很多的矛盾和迷茫,大圩里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外,学习氛围还是不够的,有的时候我们坐在自习室里会越来越疲劳,然后就告诉自己小睡一下,结果一睡就睡过头了,有的时候学业任务压的太重,难以坚持的去学习一门技能,当然,后来想想,其实上面这段话更多的是一种借口,是自己主观上不主动争取与坚持的结果。
作者还提到了“读和写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这一观点,读和写的能力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专业都需要这两项基本技巧。阅读可以增加一个人的知识面,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到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体味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其次,阅读影响写作,而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停地运用写作。读和写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在书中说道,“什么是精英?精英就是社会各个领域的领袖人物。怎样才能成为这种领袖人物?那就要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理念号召其他人跟随你。而怎样具有这种号召力?那就要看你能不能了解老百t姓的心声,能否打动人家的心弦,能否提出一套方案,付出独特的努力,解决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简单的说,精英必须有超强的能力和草根社会建立感情和思想的纽带,让大家觉得你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你在为他们说话。” 这段论断,令我深思 :我们大学生真的就是精英么,我们曾经被称为是天之骄子,课是当我们走向社
会的时候,我们真的能完成精英该完成的任务么?不一定。
最后我想说,现在大学的学习氛围不够彻底,在路上、自习室里常常能看见一对对的情侣或者一群群抱头大睡,而学校又对学生寄予过高的期望,这形成了一个矛盾,我想薛涌在《北大批判》里提到的“学术界的现实” 应该就是指这个,难以改掉的现实,毕竟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
对于我们医学生来说,既然现实难以改变,那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多涉猎一些领域,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
第五篇:纯粹散文批判
纯粹散文批判
散文,最美的地方在于,通过语言的架构,一步一步渲染出极美极美的气质。通过阅读散文能让人感受到那股气质。那么,一篇散文便是同是同类中的精品乃至极品。
民国的散文锋芒毕露,意欲像暗夜闪电一般刺破由屈辱和愚昧构成的混沌。即使应该是凉意如水的秋夜,鲁迅亦写成了万鬼夜哭的森罗地狱,令人不寒而栗。
可是,窃以为,那些飘舞在空中的文字精灵,应该渐次铺陈成“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画卷,亦可以绘成浓墨重彩的西画,而不应该变成战场上的枪棘林立。尽管不喜欢枪棘林立,但是还是敬重那些战斗在至深黑夜中的英雄。
巧合的事,我最喜欢的散文和最讨厌的散文,都出自余氏人之手。
窃最喜余光中,最讨厌余秋雨。
因为热爱古典诗词和现代诗的缘故,我读有着诗人身份的余光中写的散文便有种莫名的亲近感。他笔下的一字一句都是他毕生积淀的散发,如同一缸酿了百年的佳酿。所以细读他的散文,总会慢慢感受到文章骨子里渐渐散发出来的气息。
至于讨厌余秋雨,倒不是因为其人品,而是因为初中时被老师逼迫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大作,还得写优美的美文赏析,心有不平,顺带痛恨起了余秋雨。后来再耐着性子就着昏黄的灯光把余秋雨先生的大作看完了,然后为自己当年为余秋雨大作的写的歌功颂德般的读后感恶心了很久,发觉余秋雨先生似乎很喜欢把一个时间拆解成无数碎片,然后再用一种似乎宏大的感叹语气描述、抒情,想为文章增添所谓的历史厚重感。但是历史感不是依靠似是而非的感叹就能塑造起来,如果《通史》的作者克里斯托尔•凯勒尔和《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志费尼如此写作的话,不知道那两本书会变得怎么样。
《苏东坡突围》和《柳侯祠》其实写得还好,在引经据典和凭吊怀古这两方面的确印证了其散文集名《文化苦旅》,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填充。但是《夜雨诗意》和《听听那冷雨》一相比,不啻是云泥之别。
两文其实都是作者因雨而生的感慨。但是余光中是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场,和读者一起穿过迷茫的冷雨,努力寻找自己温暖的归宿。而余秋雨却在文中成为一个无病呻吟的貌似旅人,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大堆他的感受,令人头晕脑胀。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如此短而美的开场,似乎把我带入一个冷雨迷离的世界,之后便带我们走过海岸边城曲折的长街,那一瞬有种行走在小巷中的感觉。之后他在文中表达了自身对故土的思念以及迷茫。“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三首经典的写雨诗作,勾勒出一幅烟雨朦胧的图景。
而后余光中笔锋一转,写起了他在美国西部山地的所见所感,对于写景极尽写实之能事,从中我看到了约翰•缪尔和亨利•梭罗的影子,但又不失中国文人的雅韵。文中也并不是一味写古韵,现代的气息随着安东尼奥尼的镜头和黑白片子扑面而来,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些大城市的浮华气息。
总的来说,本文古今交错,把无数诗句典故融入了文章的骨血,读则有逸气,还有一点悠悠的苍凉。
其实余秋雨先生还是适合写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散文,这样他可以围绕一个中心去进行他的抒情式剖析。但是《夜雨诗意》只是他漫无边际的感受,全文可以说是他对排比句的滥用,实在不想评论下去了。
匆匆收笔,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