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兰溪米市做大做强的建议
湖南素称“鱼米之乡”的美誉,洞庭湖平原是全国粮食基地之一,盛产稻谷,益阳市位于洞庭湖平原,粮食种植面积颇广,我们可以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将我们的稻米推广到全国,提升益阳市大米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益阳米业基地应该属兰溪镇最集中。1992年,现在的温总理就考察过兰溪镇,对兰溪镇的米业给予充分肯定,当然也对兰溪米业做大做强寄予厚望。可是至今已过去二十年,兰溪米业没有任何的成绩,兰溪那个时候就是一个米业基地,不过那个时候都是小米机加工,主要是粗加工,产生不了附加价值,然而在2000年后,由于大米机的出现,情况就不同了,可以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更加可以贴牌生产上市了,现在兰溪镇各家各户式的大米加工厂到处都是,年产值上亿,也出现了几家比较大的米企,比如:佳佳米业,更有粒粒晶企业入驻,但是始终没有把兰溪米业做成产业规模,没有把兰溪的米业推向全国,做成一个品牌,像东北大米在全国早就有名了,而深处江南的兰溪米业却至今默默不闻,政府肯定有相当大的责任,米企老板们不会去想什么政府的事情,只考虑利润的问题,所以本人觉得做大做强兰溪米业没有政府的规划和指导,是做不大的,当然在前几年我也看见政府在这方面花了点功夫,但是本人觉得太少了,可以说政府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远不够,而且进程缓慢,我希望政府重视这方面,民间有这方面的基础了,只要政府再加以扶持,不久兰溪大米遍可以响彻全国,政府领导人在其他方面挖空心思做政绩,这里放着一个这么好的政绩工程,而且不需要太多力气,为什么不更加重视了。现本人对做大做强兰溪米业提出几个建议,仅供政府参考。
一.建立专门针对兰溪米企的信贷机制。现在兰溪米企是各家各户式的,属于加工坊,由于
受制于资金的有限,无法扩大其规模,政府应该专门独立成立一家专门针对米企信贷的金融机构或者在各大金融机构开设专门的部门,为米企提供信贷进行帮扶。鼓励小额信贷公司多倾斜向米企贷款,可以对米企进行超短期贷款,以周或月为期限,为短期缺乏资金的企业解难,缓解米企资金周转困难。
二.放宽对米企放贷的条件。基于各米企都是在农村集体土地上开的,这样就造成米企无法
提供土地和厂房担保而取得贷款,更应该研究针对米企新的贷款条件,还需要更可能多的提供米企多的资金帮助其发展。
三.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小型米企的税收负担,可以对米企实行等级收税,根据国米大小或
盈利能力收取税收,小型米企本来资金周转困难,加上政府沉重的税收使很多小型米企减去一年的税收后就剩的不多了,所以无法形成原始积累,扩大规模形成更大的生产能力
四.对米企实行奖励政策。奖励分为荣誉上的和物质上的,比如对交税大户、年差值上千万的企业政府赐匾,同时还可以分等级给予金钱的奖励,鼓励米企做大,提高米企老板们的积极性
五.积极开拓新的交通渠道。现在兰溪大米运出去很多都是靠老s308线运出,然而这条公
路比较狭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交通瓶颈不解决,只会限制产能
六.完善基本的电力设施。政府尽量保证兰溪的电力充足,现在每次都在用电量高峰,兰溪
都有停电现象,致使米企不得不停产。
以上建议只是对米企做大做强的基础,要真正做好,当然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其他的以后再说,最后,真心希望政府能够下决心做兰溪大米品牌。
第二篇: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对策和建议
促进我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的对策和建议
大企业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尤其是大国,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为本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甚至可以说,一个经济大国如果没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只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产品来获得国际市场的话,那么永远不可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强国。这也是我国必须促进我国企业创业和成长、进而做强做大做久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也实现了9%的增长率,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又是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然而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国大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以至于大企业对于我国实现进一步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大国崛起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我国政府必须继续采取措施,为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大小的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基础设施,为我国企业做强做大做久不断提供政策支持。但必须指出的是,做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政府政策因素固然很重要,关键却还在企业自己。从最新经济数据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回暖,实体经济出现明显的复苏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企业的调整与发展。企业应当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以战略的眼光和高度,遵循与自身掌控的资源及能力配比的原则,立足于打造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根据企业的不同状况确立适合的战略及实施步骤,做出持续不懈的努力,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力、能够驾驭庞大经营规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跨国企业。
(一)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战略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国许多企业的教训是惨痛的。现代企业管理更具有科学管理色彩,更需要依靠制定科学的、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实施企业管理。此次经济危机使得许多行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亏损严重,甚至破产,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是这些企业缺乏对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技术发展趋势缺乏研判的结果。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我国企业要以此次金融危机为鉴,深入研究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战略。
首先,我国大企业要具有“居安思危”的“冬天意识”。不同于国际大企业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经历过许多次经济危机的洗礼,我国30年来大企业的成长,由于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制造业转移以及全球经济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景气度水平,从而普遍活得都比较滋润,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危机,与那些曾经历经多次经济寒冬,并且劫后余生的欧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显然缺乏足够的“冬天意识”。这就造成了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到来的时候,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做好过冬准备。
其次,要对国际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发展趋势有一个科学研判。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共识,但是在“软”的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不够,许多企业仍然依靠企业领导人“拍脑袋”决策。事实上,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趋势都有自己的规律,许多情况下个人经验并不能代替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我国大企业要在处理具体业务的同时制定具有长远性的战略规划。
(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调整优化组织结构
从本质上讲,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不断地提升,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管理水平的提升又来自于企业治理结构的持续改进和有效执行。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和股权多元化。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股权结构集中的现象,应实行股权多元化。所有股东要根据股权平等的原则,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按其出资份额行使职权,使各家股东的利益在公司的总体利益中得到实现。凡是公司股东,就可名正言顺地进入股东会依法行使职权,确保经股东大会选举出来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能维护公司的整体利益。
其次,要规范和完善董事会的运作。董事会是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董事会的治理水平是整个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水平的缩影。要严格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召开股东大会,选举董事,组成董事会,彻底消除董事会产生的随意性、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以及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的现象,真正建立和完善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优化董事会的结构和功能,提高董事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建立和完善董事的信息披露制度,以确保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更加透明。完善董事对公司的义务和责任制度。要对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进行合理、适当的分权,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同时对股东大会、股东的授权经营范围及董事会的职责等要有明确的界定。
第三,要强化监事会的作用。要在制度上保证监事要知事。股东大会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的监督制度或条例,具体规定监事会的职责、职权,及其监督的程序和规范。如,监事(长)参加董事长或总经理召集的工作会议进行旁听的制度;财务部门定期向监事会报送有关财务报表等。同时,要优化监事会的成员结构。要控制监事会成员中内部成员的数量,适当增加外部监事,使监事会更具有独立性。还要减少兼职监事,增加专职监事。另外,还要加强对监事成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力求全面提高全体监事成员的素质,使监事会成员精通公司业务、财务、法律,变为真正的内行,保证监事会的监督治理机能正常运转。
第四,要规范经理层的运作机制。要切实保证经理行使法定的权利。经理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和董事会决议行使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职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要落实经理的日常经营管理权,最重要的是落实其人事任免权。要使经理人员的利益同企业的经营效果挂起钩来。一方面要建立一套根据企业经营效果决定经理人员报酬的激励制度,包括实行基本工资、奖金、长期奖励(如股票期权)相结合的薪金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对经理人员实行以聘任制为主的市场约束制度,其中最基本的是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的约束,使经理人员既有动力和机遇,又有压力和危机。要完善经理聘任制,确立竞争机制,防止经营者频繁流动,以防止短期行为,保障公司长期稳定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要允许银行等金融机构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鉴于我国目前企业大多通过外部融资渠道又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应该介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去。商业银行在对公司进行评估的基础上,介入公司的内部治理机构,进行权力渗透和干预公司的经营活动,就能促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若在经济状况不好时,还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投资或接管,促使企业扭转局面,达到偿债的目的。日本主办银行制度与德国主持银行制度,都体现了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作为我国的借鉴。
(三)以为顾客创造价值为导向,精耕细作产品和服务
企业的根本在于以顾客为核心进行价值创新,不断开发并满足顾客真正的需求,这样才能形成市场,获得利润。现今多数企业无法透过消费群找到顾客真正的需求,只能以相同的方法,出售相同的产品。在同质化的困局中,唯有创新顾客价值,提供令人眼睛一亮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破局。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价值的逐步递进,要针对顾客使用过程中的新要求和出现的新问题,在产品形态或性质没有根本性改变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动态地提升或改进某个功能,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客观地说,准确定位顾客价值是有难度的。因为企业并不能轻易地知道什么是顾客的真正需求,很难把握顾客购买行为的动机,也无法准确预计一种新产品上市会有多大的利润回报。这就需要企业敏感地发现问题,细心地洞察人心,关注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深层需要和欲望,关注顾客感受的重要方面,如影响产品性能的质量,制造成本的价格,产品外观和包装上的审美,售后服务的跟进等。关注顾客从购买前、购买中到购买后体验的全部过程,针对顾客在使用产品和提供服务之前、之中、之后存在哪些需求,找出顾客在此期间的烦恼和不满之处,仔细分析如何通过改进产品和完善服务来解决顾客的烦恼和不满,这就是企业创新价值的空间。对于企业来讲,顾客需求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找到了顾客的需求点,也就发现了利润区。随着利润在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的转移,企业应当更加关注并迅速捕捉到顾客需求的变化,及时为顾客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消除顾客烦恼的解决方案,进而获取利润。
对企业来讲,精耕细作首先是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定位的精细研究,尤其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这需要从源头上,从战略角度上深层次、细致地研究和预测目标客户。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精细化,推出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尽力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切入某个行业并占领市场。
(四)强化资源整合,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资源整合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和协调,把内部彼此相关但却彼此分离的职能,把企业外部既参与共同的经济活动又拥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关联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价值系统。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1+1>2的效果。在利益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资源整合能力是企业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
从企业内部资源整合来看,企业内部的管理、设计、生产、销售等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通过某种机制的连接而形成企业价值链。企业通过“组织与协调”活动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紧密相扣,配置在各环节之上的资源比例关系合理,而且促进各环节之间资源的流动顺畅有序,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企业价值链。从企业外部资源整合来看。企业的外部资源整合指的是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将企业价值链根据企业与相应供应方和需求方的关系,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形成产业价值链,将产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等相关企业、单位作为管理对象,纳入企业的业务体系中。
对于单个企业来说,企业务必要做好战略发展规划,在认真调研和分析内外部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的资源整合,做到“有进有退,优进劣退”,将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主业领域集聚,向优势职能部门和子企业集聚,向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产业集聚,做强做大优势业务、产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及时退出、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力的业务和子企业,退出非主业、低收益、缺乏增长潜力的产业投资。在这方面,海尔集团在2009年初宣布的“去制造化”转型战略,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对于同行业企业来说,企业要加快推进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要着眼于产业链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升级。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产业价值链层面的竞争,我们应该“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企业做企业”,着眼于从掌控一条价值链的角度进行产业布局。企业面临的选择,或者是价值链的分拆,或者是价值链的延展,或者是价值链的疏通。这些布局都会从根本上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如宝钢集团与产业链下游企业海尔电器、上港集团、中国船舶相继牵手;首钢股份与上游企业中海发展联姻,开启了打造富有竞争力的战略产业链、共同应对市场挑战的新时代。要淘汰落后产能,清理亏损企业和非主业板块,进一步将优质资源向主业集中。要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调整组织构架构,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
(五)实现企业联合发展,建立共生的竞合关系 国际经济危机时期是很好的企业联合时机。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作用,我国企业之间实现联合发展的案例不多,少数案例中大部分也是有政府部门在推动。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独立发展”、“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等观念,作为这种观念的结果,我国企业很难建立一种互利共生的竞争合作关系,尤其在经济危机中也不能联合发展。
所谓互利共生,是指在生物界中某两物种间的一种互相依赖、双方获利的共生关系。对企业来讲,就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制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并购企业与利益攸关方、企业与公众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在经济危机条件下,要“抱团打天下”;在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收购行为时,也不要颐指气使,把关系搞僵。
首先,要接受竞争对手,而不是消灭竞争对手。企业之间竞争策略的相互攻击性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这种攻击性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发明、创新和服务上,而不是攻击竞争对手本身。因为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市场,不是消灭竞争对手。那种置竞争对手于死地的做法,一则会导致两败俱伤,造成资源的浪费;二则失去竞争对手,也就失去了外部压力。没外部压力,也就容易使自己失去前进的动力。外部竞争对手的存在是维持一个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而接受竞争对手的存在,则可以增强自身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努力避免出现各种疏漏,使自己的企业尽快发展。
其次,企业之间要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在竞争的同时,还要不断谋求合作。主要形式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目的在于提高专业化协作效率;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便能够扩大事业的规模,追求规模效益;不同经营领域的企业之间合作,通过经营资源的相互利用和有机结合,开拓出新的经营领域和市场。通过合作,有效地避免了国内同行企业的竞争与辗轧;大大降低了各种非生产性费用,集中了财力,壮大了声势,为达到更大目标和利益分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着力开展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开发能力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许多世界500强企业虽然营业收入下滑,利润下降甚至亏损,并没有减少研发投入,相反却增加了研发投入,它们的目标并非当前,而是经济复苏后的企业发展。这种“持续为未来下注”的行为值得中国企业学习。首先,企业要继续提高企业研发经费比重。企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使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过组织力量,加大投入,在生产工艺、操作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创新和突破;在掌握和使用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基础上,努力进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创新的平台,尽快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真正掌握技术发展的主导权,实实在在地规避各种风险,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其次,要注重整体技术突破。要研究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变革和技术发展的趋势,现代产业技术通常以技术链的形态存在,单项技术创新很难取得效益,需要技术链的整体突破,在创新活动中要加强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建立和发展企业创新战略联盟,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创新链。中小企业则可通过参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获得大企业技术扩散的效果,使处于技术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能分享创新收益,推动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整体突破。
第三,要完善自主创新的形式与结构。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并非意味着企业一家“单打独干”,而是应当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在当今信息爆炸、技术进步加快的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从横向看,企业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术研发的协作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产、学、研联合机制。从纵向看,企业要与其同类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共同进行研发活动,这在国内外已经有了许多案例,如信息产业领域的闪联产业联盟就涵盖国际上多个国家的信息和家电产业链上下游的重要企业。
(七)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
我国制定企业“走出去”战略已经多年,但效果并不太理想。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赴海外“抄底”,在2008年就有多起重大并购项目实施或谈判,但是结果却是,一些“高调”的跨国并购项目纷纷遭遇“壁垒”而失败。经济危机时期是很好的并购和资产重组机会,但是否实施并购重组尤其跨国并购,是要根据企业的自身需要,而不是海外资产的价格来定。“机会主义”的跨国并购交易,并不值得提倡。我们提倡积极而踏实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为跨国并购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还要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尤其是资源和文化整合能力。
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区域。由于我国企业多数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都不突出,若向欧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拓展会增加外部潜在威胁。但是对于少数具有雄厚实力并具有某项独特优势的企业而言,比如华为、万向等,则可率先登陆欧美市场。而对一般的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由易到难,可以先向新兴市场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非洲地区拓展。新兴市场国家起步一般较晚,市场易进入,竞争门槛较低,并且制定有利于外商投资的政策。这些行业和市场特点,决定了中国企业资源型海外投资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股权控制。其次,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正确的进入市场的方式。一般来讲,企业的海外扩张可大致划分成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国外生产,用国外品牌。第二种方式是国外生产,用中国自己的品牌。这两种海外扩张模式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它要求企业的产品具有品牌优势和足够的资金和经营管理能力,需要拥有熟谙当地市场情况的专业人才来成功地管理品牌。第三种方式是在中国生产,用中国品牌。主要是以贸易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当中小企业初期拓展海外目标市场时,贸易方式是企业较理想的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第四种方式是在中国生产,用国外的品牌。即通常说的“贴牌生产”(OEM)。贴牌生产对于那些后发展型跨国公司海外扩张的初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要以需求为导向,注重可行性研究。“需求”是海外目标市场选择不变的主题,一个可选的海外目标市场应基本具备下列条件:(1)没有满足的需求;(2)本企业有能力满足这一需求;(3)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能图虚名、冲动而作出无利可图的决策。在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上,应做好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可以聘请当地知名咨询机构协助调研,以取得第一手的、详细真实的资料,特别是在境外建厂的选择上,一般都选择那些政局稳定、劳动力丰富、产品有出口配额的地区。
第四,要注重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企业一旦走出国门,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当地的政治、经济环境,乃至工商注册、盖房用地、原料选购、置车雇工等一系列具体问题,都必须有熟悉当地情况的诚心诚意的合作伙伴。要尽可能招聘当地人,聘请当地的经济师、会计师、律师顾问等,为企业提供实际运作过程中的各种政策法规援助,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避免造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损失。
第五,要注重对风险的控制。企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经营都会有风险,只是国际市场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风险更大,我们无法完全逃脱,但是要尽量规避,严格控制风险,在输不起的时候,还是以求稳为原则。
(八)把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竞争手段,加强企业危机管理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国际大企业竞争的一种战略手段。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战略竞争功能的认识还不够深。去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三鹿奶粉”事件给我国企业以非常深刻的教训。在资源环境约束、劳动者利益保护日渐加强的今天,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工会、公众、环保部门等利益团体的关系,那么企业发展包括跨国并购的成功机率就大大降低了。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企业一定要把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竞争手段,加强企业危机管理。
首先,我国企业要增强法制观念,坚决依法经营。企业家要树立崇尚法治、遵守法律的意识,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决策和管理,遵守国家法律,依法纳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包括劳动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等。要严格按照SA8000、ISO系列标准、HACCP等标准,科学组织生产活动。
第三,要积极推行企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完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消除劳动就业歧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四,要加强职工职业安全与健康,积极开展职业安全检查活动,加大职业安全宣传力度,增强职工安全防护能力,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第五,要创建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充分认识到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并不仅仅是付出,或被动地控制污染,为环境保护尽义务,而是应该主动地选择清洁生产和环境无害化技术和工艺,最终达到降低成本,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得以兼容并相互促进。
第六,要加强公共关系和危机管理水平。这是一种补救措施,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如果出现公共信任危机,则要积极与消费者、职工和公共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将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九)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阶段,对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会逐步加强,数据中心的大规模建设以及企业应用的持续整合加速,用户对基础应用建设的关注正在逐渐过渡到对应用的效率的关注上。为此,我国大企业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更加充分地认识信息化对大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协调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发展的关系,将信息化建设规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明确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信息化规划要服从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和核心业务,坚持业务需求驱动和业务部门主导的原则,紧密结合企业的业务特点,提高业务与信息化的关联度。信息化建设要与主营业务一一对应,与工程建设同步,与推进管理创新同步,统筹资金保障,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和业务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综合管理水平。要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以科学的信息资源规划为先导,抓紧应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对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部门相互独立、标准各异的信息系统,进行系统集成、信息整合和应用整合。要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深化应用,推动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高效利用,使ERP真正成为企业管理的“神经系统”。要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优化管理流程,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成和统一,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十)总结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提高企业家的“领导力”
俗话说: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企业既是重大挑战,也是难得机遇:是检验企业家战略管理思维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机遇,是检验我国企业家领导能力的机遇。我国一些大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很大冲击,教训很深刻,但经验也十分宝贵,也有许多企业取得了很多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综合来看,我国企业家还需要不断拓宽视野、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能力。首先,要具备积极乐观、冷静思考问题的思想力。面对危机,企业领导者既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信心。在关键时刻,领导者要表现出船长在惊涛骇浪中的机智、沉稳和淡定,要处事不惊,遇事不乱,沉着冷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专注于思考企业更本质、更长远的问题,要静下心来思考企业的战略问题。这样的时机,实际上也是企业进行内部变革的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对企业进行组织调整、流程再造、管理优化、制度完善、开源节流等等多种有益的工作,对事业要坚持坚守。
其次,要具备顺势而为、适时调整经营结构的决策力。企业领导者要谨慎审视当前全球经济面临动荡局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做出应对与调整。要及时对企业进行业务整合,适时调整产品的结构以及服务模式,要收缩战线,节省开支。无论是咬紧牙关过苦日子,还是大刀阔斧进行业务变革,企业都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力以及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并努力打造自身相对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经济危机下,企业要做到做强主业,发展不能超越自己的能力,安全永远比速度重要。必须专注自己的主业,在最熟悉、最擅长、最有实力的领域做强自己。这一切,都需要企业领导者要具有比平时更强的决策力。
第三,要具备激励员工、团结利益相关者的激励能力。企业家是危机下革新和变化的开路先锋,也是该过程的风险控制者。卓越的领导者能在任何时候号召所有员工、利益相关者行动起来,包括同事、经理、顾客和客户、供应商、经销商等等这些所有与企业愿景有利害关系的人。根据一项调查,大多数人把“拥有一个关心他人的老板”,看得比获得金钱或者福利更加重要。因此,在危机面前,鼓舞人心的激励能力可让大家彼此的心更加贴近,能使企业内外部加强合作,抱团取暖,共进共退,共克时艰,从而做到资源互补,发挥出更大的能量,使企业家与员工之间、企业之间达到合作双赢的目的。
第三篇: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xx茶叶产业的几点建议
一、xx茶叶产业优势及发展现状
(一)地理环境优势
xx茶叶基地位于海拔1400-2700米的百灵山腹地,自然生态得天独厚,为茶叶生长和品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无工业企业,人居疏远,植被丰富,群山屏蔽,保证了茶叶的优质性和安全性。茶农环保意识较高,园区原有生态保护良好,能源清洁化水平较高,基本实现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平衡发展。
(二)基础优势
茶园基地道路基本通畅,蓄水池和灌溉系统基本健全,良好的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发展xx茶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百灵山旅游的开发,为xx茶走出去,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如茶文化旅游)发展等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品质优势
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特殊,使得xx茶叶内含成分中可溶性糖、氨基酸、小分子儿茶素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所以鲜叶原料持嫩性较强,用它加工而成的茶叶往往具有外形紧细秀丽、滋味鲜醇爽口、香气高长和独特的兰花芳香等品质优势,具高档名优茶类的基本特征。
(四)品牌优势
xx茶历史悠久,品质优越,赋有深厚的历史、地方和民族文化底蕴。经过政府的着力打造,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茶农的辛勤耕耘和茶叶企业的奋力打拼,传统的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而制作出的xx茶以其绿色生态和独特的高品质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大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十年来,已获得绿色食品、有机茶认证,并且是我市第一件国家级地理保护产品。
(五)xx茶发展现状
xx产茶历史悠久,但xx茶的人工种植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当时兴办手工茶厂只有3家。2000年以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才开始规模化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已初具规模,基地分布于xx、红宝、箐河、永兴、温泉等五乡镇,种植面积达1.8万多亩,可采茶叶1.2万亩。茶叶加工迅猛发展,现有证件齐全的茶厂12家,小作坊20余家,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2011年,全县茶叶产量73吨,实现产值3800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支撑不足
我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经费少,一些新技术无法及时有效地在茶区得到推广应用,造成茶农科学种茶水平低,茶叶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部分生产厂家还停留在传统生产工艺上,或是简单的学习别人的技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品种单一,竞争力不强。
(二)企业规模小,成本高
xx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有12家,除百灵山茶业公司和二滩茶业公司外,其它厂家年产量均不足10吨。另外还有小作坊20余家,各公司的经营模式趋同,产品也趋于一致,竟相抢购原料(鲜叶),造成原料(鲜叶)质量下降,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下滑。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产品市场单一,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拳头产品不多,龙头企业数量少,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加上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产量少,成本高,致使市场份额不大,运行成本高,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突出,制约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
(三)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目前,我县茶叶的安全和质量,茶叶的制作加工工艺,茶叶及鲜叶的等级价格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管理水平低,导致茶叶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市场只局限于本市,市场开拓力度不够,仅成为地方产品。
(四)加工人才缺乏,技术落后
我县茶叶公司、初制所共有三十余个,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相
当一部分生产单位很难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三、做大做强xx茶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一个规划。
xx茶品质独特,但规模太小,成本偏高,抑制了xx茶的发展。因此,要将xx茶的品质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必须加大基地建设,扩大xx茶种植规模。我县北部适宜发展茶园的坡地有5万余亩,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领导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做好xx茶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具体措施、实施步骤等内容,用规划指导全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出台一项政策。
茶园种植一次性投入大(每亩投入4000元以上),农户一般承受不起,建议研究制定一项促进茶经济发展的政策,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予以扶持。建议县政府设立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按比例“切块”用于茶叶生产、市场营销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必要经费。具体操作方面,建议采取政府出钱统一采购茶苗,免费发放给农户,并请相关专家按照绿色、有机茶标准指导种植和管理茶园。同时,对新建茶园每亩补贴人工费1000元,肥料补贴每亩300元。通过上述措施,快速增加xx茶种植面积,为xx茶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好一批基地。
用5年左右时间,在xx、新坪、红宝等乡镇打造一批高山生态茶叶基地,逐步达到50000亩以上规模。引进福鼎大白、巴渝特早、名山名毫等国家级良种种苗,加大茶农的种植管护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茶农的科学种植技术,大力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
(四)做靓一个品牌。
建议发挥县农牧局茶叶技术支撑作用,并加强与省茶研所的交流与合作,搞好优良茶树新品种、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以“xx茶”、“二滩云雾”为全县共公品牌,进行重点打造,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国内市场,创立驰名中外的品牌。
(五)搞好一个带动。
建议充分发挥二滩茶业公司、百灵山茶业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指导,分户采摘,集中加工,统一营销,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和风险共担。在发展中建立起统一和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和市场体系,带动整个地区茶产业的发展。
(六)发挥一个作用。
建议要大力发挥茶叶协会作用,充分调动其在农民与市场、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茶叶协会牵头,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聘请省内外知名茶叶加工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制定xx茶标准化加工工艺,普及到各企业,并根据xx茶加工工艺要求,定制专用设备,实现xx茶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保证和稳定xx茶品质。
第四篇: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思考和建议
赵 彭 生
做大做强江苏建筑业的战略口号 提出已有10多年了,但江苏建筑业始终做得不够大不够强,或者说大而不强。为此,我们首先要认清建筑业的基本特征、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基本内涵,然后针对关键问题采取措施,使做大做强建筑业落到实处。
一、建筑业的基本特征
1、建筑业属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业有机构成较低,也就是每个劳动者占用的固定资产份额很低,因而属高度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般说,有机构成越高的行业,盈利能力越强,有机构成越低的行业,盈利能力越弱;另一方面,建筑业属苦脏累行业,工资成本具有刚性上涨的特征,靠建筑业本身,很难解决盈利能力弱和工资成本刚性上涨之间的矛盾。
2、建筑业是与产品增值无关的行业。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合同进行施工,施工结束后,施工企业只能获取劳务收入,无论房地产老板、收费路桥赚取多少超额利润,都与建筑施工企业无关。建筑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因为建筑企业兴建了500多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导致我国级差地租大幅飙升,地价、房价涨了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但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却未能同步增长。一个仅靠劳务费收入维系的行业,要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目前建筑市场过
度竞争、恶性竞争,以及法制不健全,拖欠工程款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有可能做得越大,越是做不强。
3、建筑业对资本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任何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高技术产业和房地产业均属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但它们与资本的关系不尽相同,高技术产业被称为“吃金子的老虎”,由于一项技术的突破、一项产品的研制成功,可以获得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超额利润,因此,全世界有几千家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公司在寻找技术和产品,形成资本追逐技术的大趋势,也就是说,只要有好技术、好产品,就不愁没有资金;相反,在建筑市场,是资本主宰一切,只要有了资本,什么样的施工企业都能找到,形成建筑企业追逐资本的局面。人们常说,过去浙江人为江苏建筑队伍拎石灰桶,现在是江苏建筑队伍为浙江人打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逆转,就是因为浙江人抓住时机,将大量资本投向房地产业,成了建筑市场的大老板,成了江苏建筑队伍的追逐对象。
4、建筑业是一个被政策边缘化的行业。国家和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扶持高技术的资金不下几千亿元,扶持新兴产业的基金不下几百种;2010年,我国批准设立的开发区面积,超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总和,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企业,向国家和政府要政策,是大势所趋。学术界把我国经济称之为“政策经济”,没有享受到政策优惠的行业与地区,被称为“政策边缘化”,建筑业几乎什么政策都没有,是一个被政策边缘化的典型行业。
二、做大做强建筑业的基本内涵
1、建筑业与制造业做大做强的路径不同。我们常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主要是产业的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因此,做大做强制造业,就是要不断提高企业的有机构成和技术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系列提高和增强中,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根本目的,只有提高产品附加值才能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不断做大做强。
做大做强建筑业当然需要提高企业的装备水平、技术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不销售产品,与产品的增值、提高产品附加值无关,企业利润微薄,因此,提高装备水平、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能是句空话。
那么建筑业创造的超额利润到哪里去了,当然主要是流向房地产业。很显然,做大做强建筑业与做大做强制造业的路径是不同的,制造业的做大做强当然是本行业的转型升级,而建筑业的做大做强,就是要彻底改变建筑业微利行业的局面,不失时机地进入房地产业,从整体上提高建筑业的资本实力,然后才能全面提高建筑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从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企业转向高度资本密集型的房地产企业,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大多数企业是难以做到的,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这种转变。我省中南集团、大地集团已经取得很好的发展经验,应在此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全省如果能形成5—10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对建筑业的带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2、建筑业应分享级差地租大幅攀升带来的红利。2009年,我国房地产商品房销售达6万亿元,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房地产税费和土地转让金占财政收入的30%,房地产业是我国的第一支柱产业。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房地产业至少还要兴旺发达100多年,其中高速发展期将有30—50年。
无论当前对房地产采取多少调控措施,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的趋势是不可能逆转的。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工业化初期,级差地租缓慢上升;工业化中期,级差地租大幅攀升;后工业化时期,级差地租将逐步回落。当级差地租处于上升期,地价、房价下跌是暂时的,将来还会涨回来;相反,在后工业化时期,房价暴涨多少,将来跌回来多少,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级差地租已处下降趋势,国际游资炒作日本房地产,日本房价涨了10倍,国际游资一撤走,日本房价又跌回原位。今后50年是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的机遇期,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这种机遇对每个国家来说,只有一次,绝不可能有第二次。江苏建筑业为我国级差地租大幅攀升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分享级差地租带来的巨大红利。我认为,大踏步地进入房地产业,应成为江苏建筑业的重要战略抉择。
三、若干对策建议
1、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扶持,建设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小区。节能、环保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江苏建筑业应主动对接国家的宏观政策,向建设部、省政府申报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小区项目。
2、与苏宁电器、洋河酒厂、阳光集团等资本雄厚的大集团,实行产业对接,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组建大型房地产集团。
3、建立房地产发展基金,由企业自愿出资1000万—5000万成为会员单位,由基金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贷款额度可放大5—10倍,基金公司对银行贷款进行担保;凡需动用基金的会员单位,需用企业资质和负责人的房产、地产、有价证券和实物抵押,进行反担保。
4、积极推行房地产项目股份制。房地产项目由一家企业开发,往往力不从心,可由多家企业入股,联合开发,然后按股分红。
(作者单位:江苏省政府研究室)
第五篇: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培育赶超发展的助推器
——区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赶超型发展战略,推动我区城市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探索出一条大步追赶周边、迅速摆脱落后的具有临川特色的赶超型发展之路,加快富民兴区进程,现将我区如何做
大做强城市汇报如下:
一、临川区近年城市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临川区结合本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先后提出了以“一招三化”、“1386”、“12316”、“六项工程建设”为载体,努力做好经营城市这篇大文章,盘活城市资产,广辟融资渠道,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现代化精品城市为目标,以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为突破口,使城市各项建设稳步推进。上顿渡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2002年的3平方公里增加到5.11平方公里,人口达11.23万,绿化覆盖率达27.8,道路面积35.1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33.54。经过努力,目前我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上了新台阶。我区聘请深圳城规院编制了临川区分区规划,确定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制定了实施战略和措施,为城市各项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新突破。通过多方融资,启动建设了河滨大道、罗家巷、宾馆路、中医院路、临川新城两条主干道,五条支干道等道路建设,对建设西路进行了改造,并配套建设了给水、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雨水和污水管网工程,拉开了中心城区的框架,使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展,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公用事业有了新发展。启动建设了临川区3万立方米/日给水工程,一期水源工程、二期净水厂工程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设备调试,今年5月底将建成供水,能够满足市民正常生活需求,有效地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4、住宅小区建设水平有了新提高。开发建设了玉茗花苑安居工程、临川新城、盛世文昌、龙津购物广场等一批高档精品住宅小区,使临川区的居住水平和居住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社区建设及管理提供了保障。
5、城市绿化、亮化、美化有新进展。新剪子口、临川大道、玉茗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新建了河滨广场、河滨景观工程、文化广场等绿地,城区主次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亮化了城区。
二、存在不足
尽管如此,我区在城市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城市建设纵深发展不足,城市功能薄弱,现代化设施水平较低;
二是城市建设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精品;
三是市容市貌不整洁,以街为市、占道经营较严重;
四是绿化、美化、亮化档次不高,景点亮化不突出;
五是城市管理效能不高,规划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到位,乱搭乱建,违章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是广大市民反映的热点和焦点,是我们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投融资渠道单一,导至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临川的城市发展,所以尽快做大做强城市,培育抚州赶超发展的助动器是我区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与工作重点。
三、十一五城建工作目标
按照“一河两岸三线四区“的构想,抓好上顿渡宜黄河两岸的规划建设,搞好上顿渡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河西开发工程、重点抓好抚八线、抚临大道、临崇线的规划;分步推进上顿渡旧城区、行政新区(文化教育)、商业物流区和居民住宅区的建设,迅速拉开城市框架,建成后面积增加到1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绿化覆盖率达32,道路面积45万平方米,把临川建成全省闻名的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生态城市。
四、我区做大做强城市的措施和办法
为了做大做强城市,我们区坚持以打造精品的标准建设城市,从优化环境的高度管理城市,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经营城市,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发挥城市规划在经营城市中的调控和导向作用。城市规划坚持市场经济观念,把城市作为一种资源,把城建作为一种产业,科学谋划,整体运作。从我区实际出发,利用规划引导、调控和促进城区健康发展;运用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城市建设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丰富城市功能,拉大城市框架;另一方面,促进城市品位提高,最大限度地提升规划区域的城市资源价值,从而促进城市建设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围绕争创全省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的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功能完善、市场运作、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各具特色、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对接抚州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