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行业分类及供应链关系
1.1.行业分类一般农业行业分为大农业与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即包括农林牧渔业属于三大产业之的第一产业小农业为种植业。本文所述之农业即为大农业具体分类借鉴申银万国研究所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综合等子行业。农业各子行业之间是紧密相联的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饲料行业提供种植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而饲料为渔业提供养殖原料。饲料业、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禽肉加工是同属于养殖产业链条。1.2.上下游行业关系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食品加工、饮料酒、茶、果汁等、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农业为这些行业提供原料。而下游行业尤其是农产品
物流、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1.3.农业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在 36区间徘徊并长期落后于 GDP 增速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农业处于成熟稳定期。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由于农业人口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体, 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 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各种贡献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4.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下降。应当明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 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 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 从而要求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1.4.2.农业占 GDP 比重下降趋势难改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8%同比去年下降了0.73个百分点。从近30 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走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过程中在从改革开放初期曾略有上升1978年第一产业占比为27.94%到1983 年达到最高点32.88%主要原因是1978 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第一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在GDP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建设的重点缓慢向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对工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随着服务业等新兴 产业的不断兴起产值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并且基本保持每10 年下降10 个百分点的速度。1.4.3.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14041万人。农业从业人数稳步下降但从业人数占比仍居三大产业之首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突出贡献。1.5.农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我国农业第一要务是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主要为老百姓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 产品类型属于生活必需品。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来看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小在1978年1990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1611说明存在较小的正相关关系但在1990年2008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433可见农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农业并不会随经济周期的起落而相应变动多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一直徘徊在36之间。
第二篇:浅谈农业分类
浅谈农业分类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物质生产部门,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类型。
(一)按生产对象分类 依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可将农业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世界主要的农
业地域类型,基本上分属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情况下,农民在自己的田地上同时经营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的农业称为混合农业。
(二)按投入多少分类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
称为粗放农业。它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产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密集农业,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三)按产品用途分类 如果农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这样的农业称为自给农业。自给
农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如果是以销售产品为目的来进行农业生产,这样的农业成为商品农业。商品农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四)根据农业用地水分条件的差异以及对水资源的利用特点,可以分为:
水田农业:在降水和热量丰富、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区,以种植作物为主的农业。水稻是主要粮食作物,分单种水稻或水旱轮作(如水稻和小麦轮作,水稻和油菜轮作),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沿海、巴西东南沿海等区域。旱地农业:在降水稀少而又缺乏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易旱的半湿润地区,主要靠降水和采取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以发展旱生或抗旱、耐旱的农作物为主的农业。以种植小麦、棉花、粟米等为主,主要分布在中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东欧平原、中亚、美国中西部地区等。
灌溉农业: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水源灌溉来发展的农业。种植耐旱作物如小麦、棉花、椰枣等,如我国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中亚的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西亚两河流域,尼罗河沿岸平原等。
绿洲农业:指分布于干旱荒漠中有水源灌溉、土地较肥沃地区的农业。一般呈孤岛状、串珠状或带状,如我国塔里木盆地、天山山麓地带的绿洲等。
(五)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可分为:
立体农业:广义的立体农业是指对同一块土地或水域最大限度的实行多层次立体种养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狭义的立体农业是指地势起伏较大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由于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的垂直差异,使农林牧生产由低到高呈现多层次、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的特点。如我国西南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是典型的垂直农业区。
生态农业:又称有机农业,是指主要或完全依靠生物的有机质来提高作物产量的耕作方式,他的最大优势在于避免了“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北京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被誉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石油农业:是指依靠大量的石油、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来提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他的最大优点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成本高,且对环境破坏严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最典型的石油农业区。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人们物质精神需求的增长,还出现了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比如,以海洋生物为资源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又称蓝色农业;随着基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彩色农业;还有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作为旅游资源,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售货、采集、垂钓、饲养等活动,从而享受回归自然乐趣的观光农业,又叫旅游农业等等,
第三篇:项目类型与行业分类对照关系表
1、项目类型与行业分类对照关系表
项目类型: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能源用地、工业用地、其他用地
行业大类 农林水利
能源
交通运输
信息产业
原材料
机械制造
轻工烟草
行业子类
农业 水库
其他水事工程
电力 煤炭
石油、天然气 其他
铁道 公路 水运 民航 其他
电信 邮政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其他
钢铁 有色 石化 化工原料 化肥 水泥 稀土 黄金 其他
汽车
城市轨道交通 其他
纸浆
变性燃料乙醇 聚酯 制盐 糖
对应项目类型
水利设施用地
能源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工业用地
其他用地
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
高新技术 烟草 其他
城建
社会事业
金融
外商投资 军事 其他 民用航空航天 其他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 城市供水 城市道路桥梁 其他
教育 卫生 文化
广播电影电视 旅游 体育 娱乐 其他
印钞项目 造币项目 钞票纸项目 其他
其他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其他用地
交通运输用地
其他用地
其他用地
其他用地
第四篇:产业、行业、职业的定义、分类、区别及关系
产业、行业、职业的定义、分类及关系
一、产业、行业、职业的定义
1、产业的定义
(1)经济学传统的定义
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基于共同标准划分的部分的总和,又是具有相同性质企业或组织群体的集合。
(2)《辞海》中的定义:
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尽管它们的经营方式、经营形态、企业模式和流通环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经营对象和经营范围是围绕着共同产品而展开的,并且可以在组成的业态里的各个行业内部完成各自的循环。
这两个概念是对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定义,2、行业的定义
行业是指其按生产同类产品或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企业或组织群体的集合。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
3、职业的定义
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二、产业、行业、职业的分类
1、产业的分类
在概括人类生产行为发展演变的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多种研究思路。目前在国际普遍流行的是三次产业划分思路,即按照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顺序:第一农业、第二加工制造业、第三服务业来划分,并用来反映国民经济中各类活动的不同的特征。
1985年,我国国家统计局明确地把我国产业划分为三大产业。把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定为第一产业,把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和建筑业定为第二产业。把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各行业定为第三产业。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经济结构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与举措。
产业定义(1)的概念比较适合上述三个产业阶段。这三个产业的发展经历了相对较长的时间,但每个产业阶段的发展时间已经大幅度缩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近些年,从国际到国内又把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加快了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化的发展步伐,同时打破了原有的一些产业和行业的格局,产业和行业需要不断地加速调整和重新划分以适应新的形势。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产业定义(2)的概念比较适合从第四产业发展以来的时期。
2、行业的分类
行业分类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进行划分,即《国家统计局关于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的通知》(国统字〔2011〕69号)要求,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从2012年统一开始使用。
3、职业的分类
职业的分类是根据《职业分类与代码(GB/T 6565-2009)》进行划分。
三、产业、行业、职业的关系
产业、行业、职业三者之间既有相同点,联系密切,又是有区别的。
产业、行业、职业都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它们在本质上的共同点。在社会发展中,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新产品及相应职业的从业人员。随着新产品的生产及相应从业人员数量的不断扩张,新的行业逐渐形成。当新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与其它相关行业进行整合,依据发挥作用的程度并入或形成新的产业。产业、行业、职业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在国民经济领域中,从着眼点的层次上是由高到低、概念上涉及的范围是由大到小。产业的着眼点是生产力布局的宏观领域,体现的是以产业为单位的生产力布局上的社会分工,产业由行业组成。行业的着眼点是企业或组织生产产品的微观领域,体现的是以行业为单位的产品生产上的社会分工,行业由企业或组织组成。职业的着眼点是组织内工作人员的具体工种,体现的是以人为单位的劳动技能上的社会分工,职业是由人的技能组成。
四、产业和行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功能
第一产业是农业,是整个社会大生产的基础。人类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资料都离不开农业。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人类生存和进行其他生产的先决条件,是人类社会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部门独立的基础,更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产业主要是加工制造业(简称工业),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导。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对各原材料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的物质生产领域。它所包含的行业和门类较多。按照劳动对象可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工业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的主导功能表现在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它是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先导。例如,传统农业主要靠人和畜类的粪便为肥料来发展地力,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是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除草剂、农用机械等和工业产品提高产量和质量。总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即起着领导和决定方向的作用。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是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向全社会提供各种各样劳务的服务性行业。第三产业的内涵非常丰富,且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它所包括的部门不断扩大、增多,因而第三产业是个发展性的概念。第三产业可具体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再细分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行业、邮电通讯行业、物资供销和仓储行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商业饮食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技术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修理业务;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公安司法机关等。
第三产业以第一、第二产业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为基本条件,通过服务的形式生产出非物质形态的产品,满足第一、第二产业及社会生活的多种需要。这种服务性的产业活动就像“润滑剂”和“增效剂”,渗透到第一、第二产业,物化于各物质生产要素之中。
第五篇:《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分别于1994年和2002年进行修订,2011年第三次修订。该标准(GB/T 4754-2011)由国家统计局起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1年11月1日实施。
1、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我国经济活动的行业分类及代码。
1.2 本标准适用于在计划、统计、财政、税收、等国家宏观管理及部门管理中,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行业分类。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行业 industry
一个行业(或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
2.2 主要活动 principal activity
当一个单位对外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时,主要活动是指占其单位增加值份额最大的一种活动。
[注]与主要活动相对应的是次要活动和辅助活动。次要活动是指一个单位对外从事的所有经济活动中,除主要活动以外的经济活动。辅助活动是指一个单位的全部活动中,不对外提供产品和劳务的活动。辅助活动是为保证本单位主要活动和次要活动正常运转而进行的一种内部活动。
2.3 法人单位 corporate unit
具备下列条件的单位为法人单位:
—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定合同;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2.4 产业活动单位 establishment
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附属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
—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核算资料。
3、原则和规定
3.1 划分行业的原则
本标准采用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国民经济行业。即每一个行业类别都按照同一种经济活动的性质划分,而不是依据编制、会计制度或部门管理等划分。
3.2 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
根据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目的和核算对象的不同,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也可以采用法人单位。
当采用产业活动单位作为行业分类的基本单位时,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
a)在一个场所,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的法人单位,其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
b)从事多种经济活动,下设多个活动场所,各有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并能提供相应的收入和支出等核算资料的法人单位,应进一步按经济活动划分产业活动单位。
3.3 单位行业归属的确定
本标准按照主要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
a)一个单位从事一种经济活动,即按照该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
b)一个单位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则按照主要活动确定单位的行业。如果无法用增加值确定该单位的主要活动,可依据销售收入、营业收入或从业人员确定主要活动。
4、编码方法和代码结构
4.1 本标准采用线分类法和分层次编码方法,将经济活动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门类采用英文字母编码,大、中、小类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
门类用一个英文字母表示,即用字母A、B、C……顺次代表不同门类。大、中、小类依据等级制和完全十进制,用三层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大类代码由前两位数字组成,采用层次编码法和数字顺序编码法,打破门类的界限,从01开始依据大类分类体系的排列次序按升序赋码;中类代码由前三位数字组成,第三位为中类的顺序码;小类代码由四位数字组成,第四位为小类的顺序码。中、小类的顺序码分别从1开始,按升序排列,最多编到9。如74表示大类“商务服务业”,743表示中类“咨询与调查”,7431表示小类“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
4.2 本标准的中类和小类,根据需要设立了带有“其他”字样的收容项。为了便于识别,原则上规定收容项的代码尾数为“9”。
4.3 如果大类或中类不再细分,则它们后面的代码补“0”直到第四位。4.4 各层留有一定空码,以适应今后增加或调整类目需要。4.5 本标准的代码结构图如下: О ×× × ×
(数字)小类顺序码 小类代码
(数字)中类顺序码 中类代码
(数字)大类代码(字母)门类代码
5、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新旧结构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