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思考与建议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思考与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民非农岗位就业的长效机制
首先,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政府要整合社会资源,对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因人施教,培养有一技之长的进城务工者。其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力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业、服务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再次,发展壮大县乡域经济,切实加快乡镇城市化进程。扩大城镇规模,继续大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本地域经济的发展,争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最后,“流入地”的城市也必须进行相关制度改革。户籍制度不是严格控制人口迁移,而是发挥人口登记,劳动力供求信息,维护社会治安等服务功能,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门槛,消除对农民歧视性的用工制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退休养老制度。
(二)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需要金融配套服务的新生产模式,现在正处于起步阶段,首先,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给予政策引导和金融支持。其次,政府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在农业发展基金中,列出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设立农业风险基金或建立农村流转保证金及土地复垦保证金,并完善农产品预警系统,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最后,扩大融资渠道。除了政府给予投入与支持外,应充分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作为筹资的重点,出台吸引各种资本投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投入为助推,农民投入为主要,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农民不愿流转土地,最重要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土地的保障功能。所以,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那么以地换保农民还是比较愿意的,所以只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土地不应当承担起农民的全部社会保障功能,将给农村土地流转带来更大的活动空间。当前,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为前提,采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为原则,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体系,扩大农村参保范围,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农村居民保障制度,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才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推广。
第二篇:浅析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浅析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郭伟利
(中南民族大学 金融11班11091469)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全称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体原则是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是土地的经营权,其原有承包关系不变。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
关键字:土地流转制度承包保障对策
农村土地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其中的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制定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制度,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今后关于农村改革工作的重点。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自此,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为土地使用权流转从理论成为实践奠定了法律基础。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并于2003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5年1月19日农业部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农村土地承包法》为依据,围绕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土地流转当事人,流转方式,流转合同,流转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规范。2008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2009年和2010年的“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土地流转问题。
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机构不健全
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土地流转市场还不十分完善,缺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流转信息不完善,农户对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流转形式以出租,转包和入股为主,一部分流转还是在邻里和亲戚之间进行,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难以通过有效的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生在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为日后土地纠纷留下隐患。
农村承包土地流转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追亲流转,就是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土地使用权转包给其亲属,不
改变原承包方与发展方的合同关系,承包方不愿放弃其承包土地的权利和义务。
二、追地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之间为了耕作方便,将同等类型,不同田块的承包土地相互置换,按照同类,同面积,自愿的原则,进行流转。
三、有偿流转,就是在土地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其土地租赁给其他人耕种。
集体土地流转不规范,造成事后矛盾无依据,解决问题无凭证。
(二)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
部分干部在思想上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在工作上缺乏重视,对土地流转工作热情不高,积极性主动性差,缺乏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领导。许多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含义感到陌生,大多数农户对土地流转相关法规和政策缺乏了解,导致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农民甚至认为土地流转就是承包的重新调整,担心土地流转后失去承包权。导致土地流转的主体错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村组织主导、行政推动,代替农民进行土地流转,有的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替农民自愿原则进行流转。这种做法既是政府行为的错位,同时又忽视了农户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造成农民在流转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利益得不到保障,一旦发生自然或市场风险,容易产生纠纷。
(三)失地农民保障问题较为突出
在当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土地承担着农民就业保障和伤病养老保险功能,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讲,土地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农民不愿放弃土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荒芜弃耕,也不愿轻易转包。在土地的这种生存保障功能没有改变之前,土地流转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农民离土有后顾之忧,也不会轻易流转土地。尽管《土地管理法》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但征地中仍然没有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导致征地范围宽,征地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较低且不到位等情形大量存在,致使失地农民的就业和长远生计难以得到保障。
(四)土地流转缺乏有效性和组织性
施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再加上多数为家庭继承流转,如今农民个人承包土地分布分散,面积小,难以有效的实现土地流转,从而土地资源不能充分的开发。农村缺乏政府决策来保证农民地产权与土地流转机制。由于我国村委会或村民自治小组为代表的农村传统集体组织,主要以地缘和血缘关系划分,带有明显的无组织性。而土地流转需有效的有组织的管理进行,若通过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进行,集体组织两大功能的相互交织必然导致流转中目标不明,条理紊乱,公平和效率都将不法保证。
(五)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1、截留,挪用农村土地流转收益,损害农民利益,让农民产生抵触心理,不能有效配合土地流转制度的施行。
2、随意变更甚至撤销农户的承包合同,强迫承包农户集中流转。
3、借农村土地流转,改变农村土地农业用途。
4、一些村委会及农户与代耕户定低价流转合同,未曾考虑土地升值问题,易引起合同纠纷。
对农村集体承包土地流转管理的对策和建设
一、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构
土地流转涉及土地所有者、土地经营者等多方面的利益,流转必须按规定的操作程序进行。在进行土地流转时,必须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流转的形式、数量、年限、条件及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等,合同需经过农业部门的鉴证。县、乡、村三级都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登记制,加快构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步伐,明确各级职责,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在办理土地流转合同备案时,应认真审核合同的真实性、可行性和合法性,对违背农民意愿或损害集体利益的问题要依法纠正。同时要培育土地流转服务中介组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流动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必然趋势,而完善的中介服务组织是农村土地市场化的关键。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农业部规定各级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要求,可依靠县乡经营管理部门的力量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因此,应积极培育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农地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如土地流转规划、土地供求信息、土地流转程序等,进而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二、加大对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制度的认识
首先,各级政府及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土地流转当作一项中心工作来完成,当作一件关系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农民就业和生存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的正确引导和服务,既要克服利用土地所有权属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错位行为,又要克服对违规流转放任自流,缺乏服务规范机制的缺位行为。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增加收入等好的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熟悉政策,打消顾虑,积极投身土地流转。
三、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农村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养老保险补贴和土地承包权换城镇社保政策,使得长期流出土地的农户获得的利益不亚于土地被征用的农户,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解除土地流出者的后顾之忧,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为农民群众开拓新的就业途径与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有层次地引导非农产业载体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使离开土地的农民有业可就,有钱可挣。
四、健全网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
1、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指导办理流转手续,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2、健全土地流转网络。村设立服务站,明确村会计为信息联络员,及时收集各村待转出土地信息和土地需求信息,服务中心以村为单位登记上表,统一规
划、统一办理手续。
3、规范运作,保障权益。土地流转合同要制定违约责任,到期(或违约期)的地上作物处理办法等;通过规范服务,防止了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
4、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5、成立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开展中介服务,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加大资金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在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同时,积极搞好宏观指导和调控工作,制定财政帮扶、以奖代补、农业新项目推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市场信息和流通服务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并积极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断增加对主导产业培植和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在财政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邮政储蓄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贷款、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发展土地流转的项目,提高土地流转后的土地规模经营效益,确保如期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六、严谨管理开办土地流转的规章程序
管理的目的在于规范,规范的依据是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第63条明确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建设”,因此,集体土地流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严把集体土地流转的关口,严格执行一户一基制度,要求宅基地流转注入方必须符合条件,可以申请用地,土地用途只有是住宅,流出方必须保证以后不再申请用地。
二、集体土地流转必须实行阳光操作,土地流转双方必须填写流转申请,签订流转合同,经由村组代表大会同意,上报国土部门批准,办理土地使用权证,方可进行流转,不得私下交易,暗箱操作。
三、建立健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秩序,规范申请,审批、登记、发证制度,要求执照审批,在国土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
四、加强执法检查,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不规范,和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要依法查办。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
[EB/OL].http://,2008,10,19.[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Z].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3]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吴郁玲,曲福田.土地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2006,3.
[6]熊况忠.吴定发.曹蓉.熊展.傅艳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期刊论文]-作物研究.2010(2)
第三篇:最新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2016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有利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应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为引导农村土地(指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对于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和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避免走弯路。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创新,支持基层先行先试,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以农民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土地经营权流转不得违背承包农户意愿、不得损害农民权益、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经营规模适度,既要注重提升土地经营规模,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兼顾效率与公平,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确保农地农用,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
二、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一)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建立健全承包合同取得权利、登记记载权利、证书证明权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强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保护,为开展土地流转、调处土地纠纷、完善补贴政策、进行征地补偿和抵押担保 提供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方便群众查询,利于服务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原则上确权到户到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也可以确权确股不确地。切实维护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
(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地方全面负责的要求,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在工作中,各地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以现有承包台账、合同、证书为依据确认承包地归属;坚持依法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政策,按照规定内容和程序开展工作;充分调动
农民群众积极性,依靠村民民主协商,自主解决矛盾纠纷;从实际出发,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 依据,采用符合标准规范、农民群众认可的技术方法;坚持分级负责,强化县乡两级的责任,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协作、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工作质量。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具体工作指导意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给予补助。
三、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一)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
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地并促进其转移就业。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以转让方式流转承包地的,原则上应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进行,且需经发包方同意。以其他形式流转的,应当依法报发包方备案。抓紧研究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在土地流转中的相互权利关系和具体实现形式。按照全国统一安排,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制定统一规范的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
(二)严格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农民家庭,土地是否流转、价格如何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应由承包农户自主决定,流转收益应归承包农户所有。流转期限应由流转双方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协商确定。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更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名义,将整村整组农户承包地集中对外招商经营。防止少数基层干部私相授受,谋取私利。严禁通过定任务、下指标或将流转面积、流转比例纳入绩效考核等方式推动土地流转。
(三)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
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流转市场运行规范,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等服务。土地流转服务主体可以开展信息沟通、委托流转等服务,但禁止层层转包从中牟利。土地流转给非本村(组)集体成员或村(组)集体受农户委托统一组织流转并利用集体资金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可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流入方收取基础设施使用费和 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或其他公益性支出。引导承包农户与流入方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并使用统一的省级合同示范文本。依法保护流入方的土地经营权益,流转合同到期后流入方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续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纠纷。
(四)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
各地要依据自然经济条件、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本地区土地规模经营的适宜标准。防止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至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应当给予重点扶持。创新规模经营方式,在引导土地资源适度集聚的同时,通过农民的合作与联合、开展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五)扶持粮食规模化生产。
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原有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归属由承包农户与流入方协商确定,新增部分应向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照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对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符合申报农机购置补贴条件的,要优先安排。探索选择运行规范的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开展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抓紧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允许用粮食作物、生产及配套辅助设施进行抵押融资。粮食品种保险要逐步实现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愿保尽保,并适当提高对产粮大县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应配套办法,更好地为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支持服务。
(六)加强土地流转用途管制。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 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栽树及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的行为。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坚决查处通过“以租代征”违法违规进行非农建设的行为,坚决禁止擅自将耕地“非农化”。利用规划和标准引导设施农业发展,强化设施农用地的用途监管。采取措施保证流转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可以通过停发 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办法遏制撂荒耕地的行为。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不符合产业规划的经营行为不再享受相关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合理引导粮田流转价格,降低粮食生产成本,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四、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发挥家庭经营的基础作用。
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普通农户仍占大多数,要继续重视和扶持其发展农业生产。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分级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健全管理服务制度,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各地整合涉农资金建设连片高标准农田,并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经营农户。
(二)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
集体经济组织要积极为承包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服务,通过统一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农民意愿,可以统一连片整理耕地,将土地折股量化、确权到户,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也可以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组织,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各地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丰富集体经营的实现形式。
(三)加快发展农户间的合作经营。
鼓励承包农户通过共同使用农业机械、开展联合营销等方式发展联户经营。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活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农户入股土地生产性能评价制度,按照耕地数量质量、参照当地土地经营权流转价格计价折股。
(四)鼓励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
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涉农企业重点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工商资本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支持农业企业与农户、农民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 工、互利共赢。支持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农业示范园区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出资、相互持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混合所有制经济。
(五)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鼓励地方扩大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扶持资金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 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加快建立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管理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 市)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用地指标中可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综合运用货币和财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保险支持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分散规模经营风险。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设立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等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和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
(六)加强对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各地对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有明确的上限控制,建立健全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对租地条件、经营范围和违规处罚等作出规定。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要按面积实行分级备案,严格准入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防止浪费农地资源、损害农民土地权益,防范承包农户因流入方违约或经营不善遭受损失。定期对租赁土地企业的农业经营能力、土地用途和风险防范能力等开展监督检查,查验土地利用、合同履行等情况,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对符合要求的可给予政策扶持。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并加强对各地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
巩固乡镇涉农公共服务机构基础条件建设成果。鼓励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围绕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拓展服务范围。大力培育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发展良种种苗繁育、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粪污集中处理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支持建设粮食烘干、农机场库棚和仓储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农产品初加工和农业灌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鼓励以县为单位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开展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试点,鼓励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易监管、可量化的公益性服务。研究制定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标准合同、规范程序和监督机制。积极推广既不改变农户承包关系,又保证地有人种的托管服务模式,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实现统一耕作,规模化生产。
(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改善农业职业学校和其他学校涉农专业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技能和经营能力培养培训,扩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养培训规模,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 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返乡农民工的培养培训力度,把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探索建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度。
(三)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和作用。
扎实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要求,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利用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渠道,深化行业合作,推进技物结合,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农产品流通企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终端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服务。鼓励基层供销合作社针对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与农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合作式、订单式服务,提高服务规模化水平。
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按照中央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及时查处违纪违法行为。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调查研究,搞好分类指导,充分利用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开展试点试验,认真总结基层和农民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牢固树立政策观念,准确把握政策要求,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相应机构承担农村经管工作职责,确保事有人干、责有人负。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制度,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六、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方案
1、国有化方案
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而言,集体土地国有化能够得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支持,有利于国土综合整治,有利于土地管理和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节,且符合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
但是农民的心里能否接受的问题。在1956年,中国实际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就曾提出过国有化方案,之所以没有采纳,主要拍引起农民的误解。“如果说,在当时 党风、政风
相当廉政,各级政府在农民心中享有很高威信、社会十分稳定的情况下,尚且有这样的顾虑,那么在今天我们受到腐败现象和其他种种社会不稳定因素严重困扰的情况下,这个问题就更应该加以慎重的对待。
总之,国有化方案如果无法克服上述种种困难,而“匆忙的采用政治手段强行推之,将导致另一个‘合作化运动’的悲剧,确须慎之又慎”。
2、私有化方案
这种方案首先不为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所接受。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集体所有利的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土地是集体财产的主要部分)。因此,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必然遭到基础政治制度的强烈反对。
其次,私有化后的土地兼并问题,“土地兼并是中国历史上困扰中国土地制度并影响中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一大问题”。在当代,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结果不仅仅是扩大农村贫富差距,而且可能导致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这给城市的就业、居住、治安等问题增加压力。
3、多种所有权并存的方案
这种方案是部分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混合所有的方式,即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并存的局面它在于调和前两种方案。
4、回避集体土地所有权,强调以利用为中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思路
这种观点主张以物的“利用”为中心代替物的“所有”为中心,通过改革用益物权制度解决农村土地制度问题。2002年8月29日,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就是这种思路的直接反映、整部法律仅有一个条文间接提到有关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问题,但这种观点和立法思路也是不现实的。
首先,这种思路无法克服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中最严重的顽症——所有权主体虚位。
由于所有权主体虚位,那么,实际掌握土地支配权的少数乡村干部便可以随意侵害和干涉土地使用人,使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法律机制来控制发包方滥用所有权限,那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债权性变为物权性的成效也就要大打折扣。因为无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债权抑或是物权,对发包方都是有法律的拘束力和不可侵犯性,至于承包方是以违约还是以违法作为请求发包方承担民事责任的 依据,在后果上是微不足道的。可见,这种改革方案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绝非釜底抽薪之策。
其次,用益物权的种种理论与规则皆是围绕所有问题而顺利展开。对所有权的尊重仍是建立用益物权的必要前提,对财产归属的强调仍然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而,中国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立法还是不能忽视有关所有权的规定。
七、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流转模式
1.互换
互换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是促进农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30年前,中国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分到了土地。但由于土地肥瘦不一,大块的土地被分割成条条块块。划分土地时留下的种种弊病,严重制约 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产量的提高。如何让土地集中连片,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于是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进入农民视野。
2.交租
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反租倒包型等。
3.入股
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建立股份公司。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 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公司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公司股份,并可按股分红。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 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新 突破。
4.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
以重庆为例,去年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在土地改革领域率先进行大胆探索,创造了土地流转的九龙坡模式即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也就是说,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市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市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5.股份+合作
中国山东省宁阳县探 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机制,建立起“股份+合作”的土地流转分配方式。这种模式是,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 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按照民主原则对土地统一管理,不再由农民分散经营。合作社挂靠龙头企业 进行生产经营。合作社实行按土地保底和按效益分红的方式,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土地保底收益每股(亩)700元,留足公积公益金、风险金,然后再按股 进行二次分红。
第四篇: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如何理解农村土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是什么意思?
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
对于农村土地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专门出台了政策: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理解中央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其实是一种通俗和省略的说法,全称应该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就是说,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
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农村土地流转也是农民自己的创造。农村改革30年来,通过两轮土地承包,农户承包到了土地,耕地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从“分”的方面来讲,农民在市场的主体地位很脆弱,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从“统”的方面来看,集体经济大多变成“空壳”,原有的农村服务体系已经不适应,新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健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而愿意经营土地的农户和工商企业急需土地,扩大经营规模。于是,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地通过互换、转包、转让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
实践证明,农村土地流转既缓和了人地矛盾,使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还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一个好办法。中央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热情支持土地流转这一新生事物,并提出:按照完善管理、加强服务的要求,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那么,农村土地流转会不会改变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呢?不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今年中央1号文件也规定:农村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就是说,农村土地流转后,相当于“三权分离”:经营权归受让方,承包权还是归承包农户,所有权也还是属于集体。流转后的土地,仍然只能用于发展农业,不能用作房地产开发等其他用途;农民依法享有土地流转权益,如租金、股份分红等。这也体现了中央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的宗旨。
第五篇: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与建议
摘要:随着各项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舒城县流转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趋势。本文结合舒城县农村土地的情况、从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入手对舒城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建议;舒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487-01
随着各项农村土地政策的出台,舒城县流转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竞相发展,土地流转呈现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涌现了一大批流转面积较大、经济效益较好的种粮大户。不仅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而且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下面结合舒城县的情况对土地流转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舒城县农村土地情况
1.舒城县的自然情况
舒城县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滨,自然格局呈现“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394个村。全县现有耕地64万亩。
2.土地流转情况
2009年全县土地流转100亩以上大户342户,其中3000亩以上1户,流转面积11.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9%;2010年374户,流转面积13.1万亩;2011年全县共申报500亩以上种粮大户97户,流转12.9万亩,其中3000亩以上9户面积5.1万亩,2000亩以上2户面积5024亩,1000亩以上28户面积3.6万亩,兑付69户面积共8.49万亩。2012年全县共申报79户500亩以上种粮大户,流转面积8.39万亩,其中3000亩以上4户面积1.3万亩,2000亩以上8户面积1.9万亩,1000亩以上13户面积1.7万亩;2013年,据统计全县100亩以上种粮大户908户,流转面积28.1万亩,占二轮承包亩数的45.4%,(其中:申报500亩以上种粮大户67户,流转面积6.3万亩);5年来总计发放土地流转奖补资金998.85万元。
二、土地流转的具体措施
1.政策扶持,全力配合,组建负责小组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行,舒城县出台了《舒城县人民政府关于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政策上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签订规范流转合同,激励种粮大户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项目投入上也给予一定的倾斜,确立“土地综合治理、发展精品农业”的路线,先后投资数千万元对全县8万多亩耕地进行了有效治理。为了确保土地流转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由农委、财政、劳动、国土、教育、公安、工商、金融、林业等部门组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组和县农村土地纠纷仲裁委员会和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全面协调和服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2.规范体系程序,健全管理机制
在体制管理方面,不断健全管理机制、协商、审查、订立合同、登记备案的程序制订了土地流转规范操作章程,制定“租赁、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流转合同,从文本形式上规范管理,建立乡村两级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对要求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的资信情况进行审查,建立经营主体的资信档案,加强对全县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在纠纷调解方面,一方面做到时间上的及时,另一方面加强群众宣传教育,在维护双方农户利益的同时化解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3.引入市场机制,促进流转多元化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规模经营主体(流入方)收益,和农民(流出方)收益是需要双面维护的,提高农民积极性,鼓励民间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促进流转主体多元化,使土地流转从以前单一的农户之间的自发流转向农业企业、工商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参与流转转变。引导农业企业建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和发展订单农业等模式促进了土地流转。还可引导种养大户和合作社开展规模经营,舒城县园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各乡镇的养猪大户,建立6个乡镇分社,扩大养殖规模。安徽德昌油茶专业合作社2010年成立以来,承担7个国家、省、市、县油茶开发项目,繁育油茶良种苗累计2600万株,营造丰产示范林26万亩,发展油茶种植大户1200家,带动农民30000户。2013年5月7日,舒城县第一家家庭农场――舒城县城关镇葛义学家庭农场成立。
三、土地流转工作的建议
1.创新土地流转新模式,促进双方利益最大化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必须解决农民的利益不被侵犯,以及在失去土地之后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土地的经营方的利益也要受到保护,减轻经营者的负担,促进土地规模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和着力推广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的流转形式,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流转形式,以及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联合建立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流转形式,鼓励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2.加强宣传引导,全面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进行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让农民了解政策,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促使的农民加入到土地流转中。同时要搭建服务平台,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做好支撑。建立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组建机构,落实人员,赋予其职权,明确其责任,积极开展产业导向、信息传递、中介协调、指导管理服务,实现跨区域、全覆盖、多层次的土地流转服务。
3.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激发农村土地流转
健全和完善政策机制,防范土地流转存在风险,建立相关机制,从财政资金、金融贷款、项目安排以及用地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完善农村保障体系,保证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流转权益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度、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协调化解土地流转纠纷。
参考文献:
[1]汪虹.对信阳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对策建议[J].知识经济,2011(03).[2]黄祖辉,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兼论土地流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3]白璞.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2013(01).作者简介:黄贻传(1959-),男,安徽舒城人,经济师,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