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点预测3:农民工就业问题
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农民工返乡就业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良好,但也出现不少新情况。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造成部分农民工提前、集中返乡,出现了新型的农民“冬闲”现象。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农民工返乡呼唤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国家及地方在扩大内需过程中新开工的一系列项目,其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究竟怎样?各地如何因势利导,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各地怎样扶持农民工积极创业,出现哪些创业典型?本刊组织记者深入安徽、江西、重庆等地,展开了深入调查。
为应对当前经济困难,国家及地方及时推出十多万亿的投资项目。上马项目“快”、“重”、“准”、“实”,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稳定就业形势。一大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就业容量大的项目纷纷上马,以及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对于被迫返乡而暂时就业无着的农民工群体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机遇。
江西是劳务输出大省。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江西从沿海返乡的农民工不断增多,截至2008年12月中旬,江西省返乡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过46万人,预计今年上半年返乡农民工还会继续增多。为此,江西省“投身”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对缓解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十分有利。
2008年12月29日,江西省发改委召开井冈山华能电厂扩建工程、赣州石虎塘航电枢纽、江西省建筑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三大工程新闻发布会。江西省发改委主任姚木根说,三个项目的开工不仅可增加投资54.06亿元,而且可带动钢材销售19万吨,水泥108万吨,用工1892.1万个,增加劳务收入10.4亿元,若按月收入1500元折算,相当于为5.78万人提供了一年的工作。
在安徽,合肥新桥机场、宁安城际铁路、合肥高铁南环线枢纽工程等一大批重点投资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不久前,合肥市委、市政府还宣布,面向海内外集中推出47宗5600余亩经营性用地,用于房地产开发项目,以期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积极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据安徽省劳动部门调查统计,2009年上半年该省能够提供31.4万个就业岗位,全年预计新增岗位45万个,将为一大批外出务工的“皖军”提供“家门口儿”的就业机会。
“为了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我们鼓励多用农民工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每一项重大项目的开工都将解决数千到上万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安徽省发改委劳动就业处处长余士好表示。
在重庆南川区,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这个区计划按照工业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社会事业项目2000万元以上、其他项目3000万元以上的规模,进行认真筛选,安排重大建设项目80个,总投资232亿多元,年度投资计划75亿多元。记者了解到,2007年南川区固定资产投资为46亿元,当年从事建设的劳动力在3万人以上,且多数是农民工。以此测算,今年的投资规模,将给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在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投资,给返乡农民工就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从一笔笔“投资账”与“就业账”中,人们能够看到今年农民工的就业愿景。
江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尹继东分析,从近年研究来看,随着科技含量的提升、资本结构的变化、投资项目的不同,投资带动就业的弹性呈下降趋势,尤
其是技术改造类的项目投资往往会削减就业岗位,只有基础设施类的投资能在短期内有效增加就业岗位。
“在此轮国家实施投资拉动内需的战略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尹继东说。
铁道部发展计划司司长杨忠民前不久算了一笔“就业账”:2009年铁路计划完成6000亿元的基本建设投资,这需用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能够提供600万个就业岗位。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透露,根据中央计划,我国保障性住房2008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今年起3年内中央财政将投资9000亿元,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平均下来每年有3000多亿元的投入。业内人士指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每年可直接提供200多万个就业机会。
各地2009年新开工的投资项目,其吸纳就业的容量也非常大。以江西为例,今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将超过6000亿元。江西省常务副省长凌成兴说,从基础设施拉动的就业来看,210个项目总投资为272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933.5亿元。按照每亿元投资消耗钢材3500吨、水泥2万吨、劳力35万个工日的平均数测算,2009年江西省基础设施建设可拉动钢材销售328万吨、水泥销售1868万吨,用工3.27亿个工日、增加务工收入180亿元。如果按月收入1500元折算,相当于为100万人提供一年的稳定岗位。
事实上,在农民工集中“返乡”之前,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大批企业“内迁”。在当前农民工集中返乡的背景下,不少中西部地区着力吸引东部企业向本地转移,成为当地的新上项目,进而引导本地农民工转移就业。
余士好处长介绍说,安徽省发改委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该省部分企业缺工数字在1万以上的技术工种有15个,需要各类技术工人超过44万人。“缺工现象在皖南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像黄山市的开发园区,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技术工短缺的困难。”余士好说。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第一梯队”,在黄山市,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新的企业迅速崛起,用工需求日益增长,“招工”的重要性逐渐上升到与“招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农民工返乡成了当地政府和企业不借而来的“东风”。该市劳动部门迅速启动了返乡农民工接待登记帮扶制度,推出了“大篷车送岗位”、“返乡农民工现场招聘会”等活动,力争将返乡的农民工留在本地工作。
江西万安县县长王四华说,据初步估计,2009年,从沿海招商引资而来的企业在县内工业园区建成投产创造的岗位将超过6000个,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将得到安置。
二、农民工为家乡发展带来新机遇
面对农民工集中返乡的新形势,一些劳务输出地没有把返乡的农民工当包袱,而是看作有技术、有知识的人力资源财富。不少地方及时调整、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农民工再就业牵线搭桥,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为农民工的培训充电提供服务,使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寒冬”变成了“暖冬”,新型“冬闲”成为“冬忙”。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
㈠政府牵线搭桥,农民工重捧“饭碗”
前不久,37岁的重庆合川区双槐镇鹰岩村村民谭万炳,在与镇上永胜建筑公司签订的用工合同上按下了红手印,开始在这家公司务工。谭万炳曾在深圳一家家具厂打工。去年11月,他所在的公司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无奈之下,谭万炳不得不提前返乡。
谭万炳说:“真没想到,在沿海失了业,在家乡竟找到了新‘饭碗’。” 在合川区,已有2000多名像谭万炳这样的返乡农民工,在区政府为返乡农民工编织的就业保障网的帮助下,度过“就业寒冬”。
帮扶农民工就业,首先要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不少地区建立起农民工回流监测制度,进行动态监控。陕西省在劳务输出重点地区的4个市、8个县设立了农民工返乡监测点,要求各市劳动保障部门每周上报一次本地农民工返乡情况。
针对农民工的具体特点,各地纷纷展开特色就业服务,帮助农民工再就业。从2008年11月开始,贵阳市开展帮扶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百日活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贵阳火车站和各长途汽车站设立接待点,24小时提供咨询和服务。
在贵阳市火车站广场一角,“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帮扶返乡农民工接待点”的工作人员陈国开一边耐心地指导前来咨询的返乡农民工填写就业意向登记表,一边将手头的《贵阳市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指南》分发给前来咨询就业的农民工。在陈国开的指导下,一个又一个返乡农民工填完就业意向登记表,带着政府印制的政策指南和一份新的希望离开。
在中西部地区,东部产业的转移带来了大量就业岗位。不少地方政府顺势引导,为返乡农民工召开专场招聘会,同时满足了返乡农民工和用工企业的需要。仅2008年12月,江西抚州市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就举办20场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其间,4000多人达成了就业意向,2000多人实现了再就业。抚州市临川区上顿渡镇吕坊村许云祥、山头村吴志华从广州打工回来还未进家门,获悉附近临川鼎鑫混凝土有限公司需要货车驾驶员,便来到公司应聘并被录用。
一些地方还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国外“打洋工”。近日,在中俄边境的黑龙江省东宁县举办的农民工就业招聘会,70多家对俄进出口原料加工企业和在俄中国企业为黑龙江农民工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返乡农民工再次就业。
㈡政府帮扶创业,创造更多的“饭碗”
江西省万安县农民魏山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之星。前几年,他在广东等地打工。自去年以来,魏山联合当地一些返乡农民工和业主,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办了嘉山农庄,主要从事多元杂交猪、特种淡水鱼养殖及观光农业。2008年,嘉山农庄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700多户农户致富。魏山说:“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是个办法,家乡是我们农民工创业的广阔天地。”
万安县县长王四华说,返乡农民工无论是创办、领办实体经济,还是从事工程承包、农村经纪人、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都吸引了人力、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就地优化配置,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增加了财税收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江西省从金融、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截至2008年9月底,全省累计发放小额贷款60多亿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农民工累计由2003年的0.84万人上升至13.57万人,带动就业人数累计由2003年的2.07万人上升至39.91万人。
在返乡农民工增多的情况下,江西决定放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范围,一是对自主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提供5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对企业新增岗位吸纳返乡农民工达到职工总数30%以上,并与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可给予200万元以内的小额担保贷款,重点支持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实体、商业和服务业等。
为集中扶持农民工创业,各地纷纷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安徽从2008年年初开始,安排资金1.5亿元,在全省兴建10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在2008年全部完成建设,凡是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都可以在创业优惠政策的辅助下回乡创业,以此带动一大批乡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家门口儿就业”。
为降低返乡农民工创业成本,江西省规定对在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自创办之日起,一年内减半缴纳房租费和水电费,三年内免缴物业管理费、卫生费、治安费。
㈢培训充电,帮农民工捧更好的“饭碗”
21岁的山西省临县兔坂镇王家峪村返乡农民工杜彦杰,近来一直在当地的新世纪职业技术学校接受计算机操作和维修培训。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还有当地50多名返乡农民工。“希望短期充电后,能再出去闯一闯。”杜彦杰说。
事实上,在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近期以来已经出现“用工荒”。各地着力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更好的劳动技能,不仅增加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机会,而且储备了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江西省万安县上洛村村民许景英,便是通过再就业培训重新上岗的返乡农民工。她曾在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前段时间,电子厂裁员,只好提前返乡。刚返乡,万安县劳动就业部门就对她进行了个人情况登记,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并积极与园区企业联系,帮助她在一家公司很快实现了再就业。许景英说:“回家乡工作的环境不错,工资收入也较高,一个月能赚到1600多块钱。”
据了解,江西省政府计划2009年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工业园区企业新招收员工的免费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补贴标准为每人200元至1000元。
重庆市财政专门安排了9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全市计划培训
3.2万人,对留下来就地就业和继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有资金、技术、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对愿在家务农的农民工,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围绕市内工业园区用工需求,开展定单、定向、定点培训。
一些地方积极创新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方式。四川省成都市从2009年1月4日起,返乡农民工可申请领取价值500元的就业培训券,就业培训券采取实名制发放管理,不得转让使用,每人限领一次。持就业培训券人员可自主选择各类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当地政府部门预计这次就业培训券惠及的返乡农民工约为10万人,培训后的就业率将达到60%以上。此举对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三、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措施
针对春节后农民工就业可能面临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要求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为贯彻上述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节前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了“春风行动”,旨在帮助求职农民工尽快实现就业,主要有以下措施:一是强化就业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有门路,求职有信息。针对农民工节前返乡时间提前的情况,一方面,要求各地要加强信息搜集和发布工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之间搭建劳务对接平台,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一些输出省份在节前就派出多个工作组到输入地城市了解企业用工信息,为返乡农民工召开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下乡活动,让返乡农民工落实工作后再安心过年。另一方面,要求各地大力开发本地岗位,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不少省市结合国家和地方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已经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并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引导返乡农民工到当地企业就业。
二是部署开展大规模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储备一批技术人才。针对金融危机对企业用工需求带来冲击的影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织因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和尚在城镇继续找工作的农民工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补贴。一些输出省份和一些输入省份已经安排相应培训补贴资金,将重点向农民工培训倾斜。
三是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形势稳定。针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的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
于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允许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率、允许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等等,鼓励困难企业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实现保就业、保增长、保稳定。目前,一些省份已经制定实施困难企业稳定岗位计划,并建立了面向企业的普遍走访和重点联系制度。
四是制定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针对各地不少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意愿和行动,我部要求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1号)精神,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对有资金技术和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各种创业服务。目前不少地方都出台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并把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当前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在资金、场地、税费政策方面给予相应扶持。
五是部署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专项行动,保障农民工求职的合法权益。针对节后农民工大量外出、集中求职的高峰时期,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下发《关于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严厉打击以职业中介领域内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取缔“黑中介”和加强对职业中介的监管,规范用人单位招工行为,为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创造公平有序的就业环境。该行动为期一个月,从2月9日到3月9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之中。
第二篇:面试热点之——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
【背景】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挑战之一。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看到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们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灵活就业为主,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21.8%、36.2%,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6.9%、4.2%,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8.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处于频繁流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重庆方言称之为“棒棒”)、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其中,“棒棒”纯属体力劳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如泥瓦工、钢筋切割工等拥有少量技术,加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的农民工和从事住宿、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其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
三、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受损。
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他们的休息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另外,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四、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些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的占8.2%,500~800 元的占25.0%,800 以上的占66.8%。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其中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分别为10.9%、18.1%;65.8%的农民工在城市有过失业的经历,享受过政府失业补助的仅占6.3%。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在参保的农民工中,有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断的分别为8.6%、13.1%,其中,因工作单位或工作地方改变而中断的分别为51.9%、59.5%,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分别为41.4%、36.7%。
3、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在社会救助方面,49.1%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过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生存的情况,其中,得到亲朋好友救助的占66.6%,而得到政府救助的仅占3.4%,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占28.6%。在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也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对策】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在工业社会里,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不应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而应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前提和基础,就业为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创造了必要条件,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又有效地解除着劳动者的诸多后顾之忧。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热点聚焦】
“春风行动”助农民工就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日前共同举行“2011年全国春风行动启动仪式”,为劳动力资源供需之间实现对接提供服务,满足进城务工人员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的需要,缓解部分地区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目前,“春风行动”在全国各地同步展开,农民工可随时拨打当地的12333劳动社会保障电话咨询详情。福建、吉林、山东等省市已把技能培训信息、岗位需求信息、“诚信职业服务机构”和“诚信用工企业”、就业扶持政策等相关信息印制成“春风卡”,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汽车站、火车站免费发放,农民工可根据需要直接前往用工单位面谈,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免费技能培训。江苏省还对到公共职介机构登记求职的农民工免费发放“春风行动”专用手机卡。持卡人员只要将自己所需岗位输入相关系统,就可以及时获得所需城市的对应岗位信息,同时还可以不定期获得务工常识、政策法规等信息。据了解,在此次春风活动中,正在求职的农村劳动者都能在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得到免费职介服务;返乡创业的农村劳动者都能按规定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
第三篇:热点预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专题
2009年河北选调生考试申论命题热点预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请各位考生结合内部资料申论预测试卷的问题思考本专题材料)
一、大学生就业,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许多大学毕业生2009年的求职之路显得格外艰难。有的同万名竞争者争抢公务员职位,有的挤入考研一族,有的一次次冲进人流滚滚的招聘会现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9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预计为610万,而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有舆论认为,大学生就业进入了30年来最困难的时期。
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饭碗问题,犹如一股洪流,冲击着中国社会。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就业寒冬,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广大学子感受到了融融暖意。但有关专家也表示,从长远来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牵涉的是我们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教育结构的调整,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1.“就业难”:中国大学生太多了?
2006年大学毕业的郭婷婷,先在一家保险公司做热线电话接线员,接着到一家银行从事银行卡促销,而最终她离开了这些收入不高又缺乏稳定性的岗位,参加了报关员考试,拿到证书后,进入一家外资企业做了报关员。
在郭婷婷看来,“大学毕业生”这个符号有着混杂的味道。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既有“前辈”大学生们的那种荣耀与梦想,又有着“前辈”们所不曾体会的辛酸和压力。她说:“‘前辈’们大都是‘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而我们是‘孙悟空’,一路苦打苦拼,跳来跳去。”
据媒体报道,广东一家企业计划招聘15名卖猪肉的员工,结果竟有1500名研究生投送简历,参与竞聘。最终脱颖而出的35人,全部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无独有偶,在西南大学毕业生招聘会上,一家环保公司招聘清掏化粪池业务员,也有很多大学生跃跃欲试。虽然一些媒体极力渲染的这些故事只是个别现象,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确实不容回避。九三学社浙江省委员会在浙江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浙江高校大学生遭遇就业难的达到49.91%。武汉市2009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在全国许多地方,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了“缩水”。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陈全明教授表示,虽然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之严峻前所未有,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新问题,也并非金融危机的“伴生品”。不过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影响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后3年时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实际上,早在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就业难问题就开始出现。此后,随着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压力日渐增大,就业难不仅表现于本科生层面,硕士生、博士生也被波及。
那么,是不是扩招惹的祸?是不是大学生太多了?对此,陈全明表示,虽然现在大学生人数在持续增长,却绝对不等于大学生多了,扩招并不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正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我国劳动者队伍比重不到5%,这个比例过低,并日益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升级和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他说,中国要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进程,提高民族素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高
等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资源错配:带来大学生“结构性过剩”
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中,高校毕业生无疑属于高端人才。在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高端人才“滞销”,原因何在?
专家认为,就业需求是一个派生性需求,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失衡,尤其是高端产业发展严重不足,难以吸纳较多高端人才。因此,才出现了研究生不断挤占本科生岗位、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岗位,甚至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的现象。
我国正处在一个制造业高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世界工厂”,就业岗位较多。但是,由于制造业引进、承接、复制居多,在消化、创新、发展方面努力不够,中高端产业缺失,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其中难以成规模、可持续地就业。据了解,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高达40%以上,大部分是大学生,而我国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学生比例只有4%左右。“第三产业向来被认为是吸收大学生劳动力最强的领域。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如果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高,同样的经济增长率,就会创造更多的高端就业岗位。但是我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对普通劳动力需求旺盛,对高素质大学生吸纳能力不足。而新兴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业等可以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太小。”陈全明指出。
产业结构没有得到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也同样存在问题。
前不久,由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推出的《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援引教育部的最新数据说明,工科理科类初次就业率较高,以往的热门专业如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因招生人数激增导致相对过剩,热门专业学生反而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许多专家表示,高校专业设置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放开。高校专业设置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但仅靠教育部,对专业需求调研难免有限,对实际情况了解难免不深入、不透彻。虽然现在实行专业与就业挂钩,要求就业率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否则就取消该专业设置,可许多高校为了保护专业,不得不报假数字。
陈全明说:“譬如国民经济专业,是培养国民经济计划等综合性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适合发改委,但国家发改委能接纳这么多人吗?而且这个专业还是培养本科学生,只经过短短4年本科学习,毕业生能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管理国家宏观经济吗?”
与此同时,社会非常需要的专业又跟不上。例如,我国早在本世纪初就决定大力发展国产大飞机项目,但相应的人才培养规划却没有及时跟上,如果几种型号的飞机同时上马,现有人才储备规模根本满足不了需求。核电行业也是如此,随着核电工业的大力发展,人才的“断裂带”已陡然呈现,全国只有清华、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尔滨工程大学每年培养约400名核电本科生,远远少于每年计划投产2个核电机组所需的上千名本科生数量。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域差别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大量聚集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进一步加剧了我国高等教育总量不足与大学生结构性过剩的矛盾。
3.现实抉择:转变观念 政策引导
当然,转变发展方式和进行结构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就摆在眼前,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显得更为严峻。面对这种现实,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不仅考验着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期许,同时也考问着政府的各项政策。
⑴首先,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虽然目前就业压力大,但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自我定位还是比较高。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吃苦,找工作开口就是谈待遇、谈薪酬;更有一些人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对此,长期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专家、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教授认为,面对“去精英化”的高等教育模式,大学生首先要转变自身就业定位。他说,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仍然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旧思维中,跟不上现实环境的变化,导致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错位的现象普遍存在。
《2008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中描述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存在七大趋势。这些新的趋势表明,大学生就业跨区域流动速度加快,不仅如此,未来社会中,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的几率大大降低。一方面,企业会优中选优,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暂时性地选择就业,然后择机跳槽。
⑵其次,应该引导大学生到有需要的地方去。
“人往高处走没有错,问题是我们的政策如何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中小企业。” 湖北省就业促进会会长周腊元对记者说,大学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各级政府应高瞻远瞩,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施人才储备战略,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力量,特别是基层急需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和锻炼人才。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建议,国家应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在已有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基础上,对相对落后地区和困难地区,要制定出更能吸引和留住大学生的优惠政策,并加大政策的落实力度,惟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高端人才前去就业和创业。
在近期各地相继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提出促进和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和意见。在浙江省“两会”上,人大代表熊金平提出了《关于启动实施大学生帮扶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他说,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可是浙江丽水一个小小的莲都区就有6家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近2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没有一个大学生前来就业。如果有相应的政策,吸引来大学生,那么他们所带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崭新观念,必然会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创新能力不强、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二、打通大学生就业“肠梗阻”
为了保证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顺利就业,从2008年底开始,中央、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高校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政策,希望缓解当前困境,帮助大学毕业生顺利渡过“就业”难关。
1.中央七大新政力促600万大学生端上饭碗
今年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采取7项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应对就业危机,即: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记者点评:这7项措施充分显示了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积极态度,对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将发挥积极作用。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等举措,在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渠道提供人力、财力支持的同时,也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搭建了畅通的信息渠道。同时,对未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为系统的、有效的政策扶持,不让他们饿着肚子找工作,给他们一段调整知识结构、积累经验的时间,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有助于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2.各地积极行动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北京:大学生自主就业将获补贴 2009年,北京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统计,进
行就业培训,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其就业。北京市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也已达成初步意见,将对大学生自主就业给予一定的补贴,为他们自主就业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上海:多个“就业项目”拓宽就业渠道 今年1月8日,上海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文,引导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较多的企业,政府将研究制定优惠鼓励政策;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重大项目创造的就业岗位要尽可能多招用高校毕业生。
江西:开发公共社会服务岗位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 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7部门前不久联合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活动期间将确定一批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重点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援助。重点开发一批城镇养老、医护和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公共社会服务岗位,农村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扶贫开发、防灾减灾等公共事业服务岗位,安排一批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困难毕业生上岗就业。
福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今年以来,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制定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贴息贷款额度最高5万元,由财政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陕西:重点解决四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据了解,陕西省将重点解决享受助学贷款,失业1年以上且家庭困难,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到期尚未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以及各地结合实际确定的生活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零就业家庭中的登记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为这些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确保困难毕业生得到重点援助,帮助登记失业的应届毕业生大部分实现就业。
记者点评:自主就业将获补贴、多个“就业项目”拓宽就业渠道、招录选调生下基层„„为了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其中一个基本方向就是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自主创业,这也是今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大方向,只有开拓就业渠道,才能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每个大学生都能端上饭碗。3.高校积极应对,“危”中寻“机”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消息说,为积极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今年每月将举办不少于两场网络招聘活动;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各高校也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拓宽就业渠道。
前不久,清华大学邀请近千家单位,以“组团”的方式来校举行招聘会,取得了很好效果。北京大学则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召开了全校就业大会,并实施了多项综合措施。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陈永利介绍说:“我们请了一些职业生涯规划人士,还有对就业市场、人才招聘比较了解的专家做专场报告,给同学进行讲解。另外,因为今年就业形势从大的环境来讲更加严峻,对那些中小型企业,北大也不会放过,多给学生创造就业渠道。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咨询。”
“截至目前,虽然受金融危机影响,但我校2009年本科毕业生总就业率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武汉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电气工程学院、动力与机械学院、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等院系,有就业愿望的毕业生已全部签约。”
武汉大学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帮扶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学生就业;加大力度,继续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充分利用网络与专业组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就业指导,对各学院(系)就业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拨专款组织各学院(系)走出去,到全国拜访用人单位,寻找、收集需求信息,邀请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为下学期就业工作做准备,努力变“危”为“机”。
记者点评:面对就业难,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寻找、收集需求信息,积极邀请更多用人单
位来校招聘,特别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容易遭受挫折的新情况,进一步细化了就业指导服务和心理咨询,为广大毕业生出谋划策。
三、大学生就业,如何突出重围
1.走出就业困局,大学生先从自身突围
面对就业“寒冬”,大学生该如何突围?记者采访发现,除了用人单位刚性需求下降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冲击以外,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也导致他们求职时四处碰壁。
山东一所省属高校的毕业生小袁对记者说,直到找工作了,才发现个人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有很大差距。“比方说,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从高中到大学只知道读书,参加社会实践少,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但学的只是理论知识,而用人单位喜欢动手能力强的,有实践经验的。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她说。
不少用人单位反映,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就业市场供需脱节,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配套,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是社会迫切需求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毕业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很多方面都没有达到用人单位需求。另外,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后失去了目标与追求,缺乏个人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不能结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就业求职时个人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等方面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找工作时才追悔莫及。而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眼高手低、没有责任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都让用人单位很头疼。
相反,一些主动适应市场需要锻炼自身能力、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金融危机之下也不愁找不到饭碗。在山东省举办的几场综合人才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出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优先。而一些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一定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吃苦精神的大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青睐。
据济南市职业介绍中心负责人介绍,如今用人单位的人才消费理念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再学习能力、吃苦和敬业精神。与之相比,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适应。
山东建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峰认为,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高校要积极面对市场需求进行学科结构、教学模式调整,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未雨绸缪,打好知识基础,多参加社会实践,只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不难。2.去基层就业,那里天地广阔
针对一部分大学生宁愿待业也不愿下基层的现状,专家提醒求职大学生,面对求职高峰的到来,必须意识到大学文凭不再是安身立命的金字招牌,要摆正心态,适当降低预期。记者从济南市人事局了解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向城市,很多不能就业,而基层却缺乏大量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据初步统计,往年,在济南城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高达90.9%,而到县区就业的不足10%。
记者参加不少招聘会发现,往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挑挑拣拣,在今年的严峻形势下,大多数毕业生能够给自己一个更合理的定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大学毕业生主动放低了薪金要求;有的大学毕业生表示,对于去西部、去农村这样的工作,都可以考虑。“全球金融危机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学生现在普遍能够放下身架,踏踏实实地找工作,以前那种择业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已经明显减少。”济南市人才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今年的招聘会上,明显感到大学生心态更加务实。
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观念越来越被接受,大学生“村官”报考热就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选聘20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几天内就有338名大学生报名,其中本科生占到62%。四川省眉山市2008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330名大学毕业生“村官”,结果
竟吸引了来自四川各地的2063名大学毕业生报考。
专家建议,基层急需人才,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以及选调生和选聘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的规模,并完善后续相关政策。同时,扩大选拔大学毕业生到部队服役的规模。他们认为,增加对服务基层人才项目的资金投入,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将带来十分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大学生创业,并非梦想
正当别的同学为找工作愁眉不展时,山东经济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邵立成已经开了两家“地瓜坊”连锁店。经历过多次求职挫折后,邵立成放弃了继续求职,决定自主创业。他向同学和朋友筹集了4万元资金,开了两家经营烤地瓜的小店。第二家店去年11月份开业,当月就挣了5000多元。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增多。山东建筑大学前不久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多数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专家认为,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满足不了新增大学生需求的今天,鼓励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还多是停留在敢想不敢做的阶段。教育部统计数字显示,2004年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31%,2005年这一数字提高到0.4%。2007年,济南市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仅有3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千分之一。
厦门大学学生创业指导老师木志荣介绍说,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与高等教育体制有关。我国的高校教学是管理型、封闭型的,实行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大部分学生不能提前或推迟学习时间,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创新意识不足,普遍缺乏一种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加上过于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学习的目的,因而走出校园谱写创业史的不多。
在记者采访的多位创业成功的大学生看来,创业首先要选择好一个行业,这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这个行业必须有市场,兴趣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到周围的环境和行业的前景。另外,大学生应该慎重选择创业方向,低风险、花费少、与自己专业相近的项目更容易取得成功。
采访中,部分曾试图创业却退缩的大学毕业生说,是因为受不了创业初期的辛苦最终选择了放弃。一些餐饮行业的创业学生说,虽然他们现在也算是小老板了,但是他们依然身兼数职,亲力亲为,例如采购员、清洁工、服务员、洗碗工等等,每天早上5点起床买菜,晚上12点多休息,“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所以要想创业就要具备吃苦精神。”他们说。
第四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申论热点】农民工就业问题
一、背景链接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给就业问题不断带来新的挑战和变数,使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农民工就业问题就是挑战之一。
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在看到农民工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他们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现状
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灵活就业为主,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农民工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和个体两大部门,所占比重分别为21.8%、36.2%,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别为6.9%、4.2%,无固定单位的农民工占到28.8%。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为主,处于频繁流动状况,劳动关系很不稳定。
(二)岗位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
农民工主要从事搬运(重庆方言称之为“棒棒”)、建筑、加工制造和服务四大行业。其中,“棒棒”纯属体力劳动,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如泥瓦工、钢筋切割工等拥有少量技术,加工制造业如纺织业的农民工和从事住宿、餐饮和服务行业的农民工,其技术含量也十分有限。
(三)劳动时间长,合法权益受损。
农民工每月工作天数和每天工作小时数都已超出法定劳动时间,他们的休息权受到了严重侵害。另外,农民工大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还面临克扣工资、职业病、工伤事故的威胁。与城镇居民相比,他们需要支付更多的生活成本,承受更大的职业风险。
(四)工资水平偏低,实际收入增长有限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一些措施,如加大农民工工资的清欠力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企业侵害农民工利益行业的监管力度等,农民工工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上涨。调查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在500 元及以下的占8.2%,500~800 元的占25.0%,800 以上的占66.8%。但是,由于物价上涨,尤其是医疗成本、教育成本和住房成本等的上涨,导致农民工生活成本成倍增长,除去生活开支后,其实际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生活水平改善并不大。
(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缺乏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仍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依然无法享受到基本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参保率低。调查发现,26.1%的农民工遭遇过工伤事故,其中只有13.2%的农民工得到了雇主的全额医疗等费用;养老、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都很低,分别为10.9%、18.1%;65.8%的农民工在城市有过失业的经历,享受过政府失业补助的仅占6.3%。
2、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农民工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且由于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低,保险关系无法转移接续。同时,由于农民工收入不稳定,大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导致社会保险关系中断,使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形同虚设。调查显示,在参保的农民工中,有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中断的分别为8.6%、13.1%,其中,因工作单位或工作地方改变而中断的分别为51.9%、59.5%,因经费困难中断的分别为41.4%、36.7%。
3、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缺乏。在社会救助方面,49.1%的农民工在城市遭遇过生活陷入困境无法生存的情况,其中,得到亲朋好友救助的占66.6%,而得到政府救助的仅占3.4%,没有得到任何救助的占28.6%。在社会福利及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工也没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
三、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并提升其安全预期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在工业社会里,就业与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不应将社会保障与促进就业对立起来,而应在两大政策体系之间寻求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有效机制。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前提和基础,就业为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创造了必要条件,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又有效地解除着劳动者的诸多后顾之忧。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由于自身素质较低,农民工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等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与技能水平不能满足城市劳动力的需求,其就业空间越来越窄,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低下就成了农民工获取公平就业机会和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瓶颈。
(三)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二元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工就业问题产生的制度根源。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就业问题必须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统筹城乡就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居民公平就业。
(四)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农民工就业机会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机会,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控力度。
第五篇:农民工就业问题
农民工就业问题
说农民工问题不容回避,是因为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它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在的问题已不是要探讨农民进城的利弊得失,而是如同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是“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农民工就业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就业承受很大压力。一方面用人单位提供了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却是农民工找不到活干,出现了 “有工无人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的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农民工就业意识有所提高,在选择单位时不仅仅从工资方面考虑,对用人单位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目前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大部分是18至25岁的年青人,他们没有太多的工作经验,也基本上没干过什么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却对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要求过高,因此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市场需要的劳动力有一定的职业技能门槛,而许多劳动力因为缺乏技能而被关在就业的大门外。目前许多企业急需的,并不是那些普通民工,而是立即能上岗的熟练工。而没有技术特长的民工,四处奔波也难以找到工作。所谓的“民工荒”,实际是紧缺熟练工。因此大部分农民工如果找到工作,基本是没有门槛而只需要力气的低技术、低收入的体力活。这个问题表现出来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产业的升级换代,民工和其他劳动力的就业门槛在逐渐提高。没有一定职业技能民工,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竞争。
二.农民工进城就业存在的问题
近来,农民进城就业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一是农民进城就业的职业培训薄弱,制约了农民进城就业能力的提高。目前,农民进城就业能力普遍偏低,农职业培训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农业、劳动、教育、工会等部门都在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工作,但缺乏统一计划和协调管理,培训资源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培训内容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主观性培训较多,技能性和“订单式”培训较少;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二是合法权益没能得到有效保护。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很多民工未签劳动合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缺乏基础。二是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定量或固定的劳动时间。据调查,有73.3%的民工工作在10小时以上,最长的达13个小时。三是用工单位没给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和提供工伤费用。四是拖欠民工工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进城就业民工受歧视的现象仍有发生。六是民工法律意识仍很淡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只有36.7%的民工选择“找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
四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看病无保障。调查显示,有医疗保险的只有3.3%,还有96.7%的民工没有办理医疗保险。他们生病以后只有16.7%的人会选择直接去医院,83.3%的人是自己随便买点药吃或硬扛。
五是民工子女入学“门槛”高。在被调查的130位外出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中,有学龄(幼龄)子女的78人,其中有33.1%的民工带着子女外出进城务工,并在就业城市上学,入学收费与当地城市人子女相同的占66.9%,还有33.3%的民工子女因没有城市户口需要交纳较高的各种费用才能入学。
六是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制约着农民进城就业。近年来,各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还存在着领导机构不明确、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就业的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统计指标及服务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农民进城就业。三.促进农民工外出寻求就业机会的措施
一.是用渐进的方式改善户籍制度,授予农村外出务工者与永久居民类似的基本权利。加强法律和行政体系,确保农民工作为输入地长期居民的权利,包括购买或租赁房屋的权利,获得基本的医疗保健和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同时,至少保留输出地居民的一部分权利(特别是对土地的权利),继续维系他们和家乡的关系,保持他们对于家乡的认同感。
二.是进一步促进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之间的合作,使他们能够共同设置相关的服务机构,共同支付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公共产品所需的资金。三.是四是促进把农民工纳入决策机制的形成,也就是说在决策中也能够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使农村外出务工群体无论对输出地还是输入地的事务,都有一定的发言权和参与权。
四.是确保农民工得到公平的待遇。废除任何限制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寻找工作或者临时性工作的不公平限制;确保法律程序的实施,包括和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签订合同,及时发工资,不找任何理由拖延或者克扣工资;改善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特别是农村外出务工的女性劳动者,包括健康、卫生和安全;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以自愿为基础的技术和法律培训,不能征收任何不合理的费用;为他们的子女受教育安排不同的渠道,使其子女在教育上所获得的待遇和城市居民的子女不应有所差异;加强适当的管理,包括计划生育、就业、卫生和法律援助。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
(1)坚持了一分为二,两点论,两分法,体现在既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看到了当前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2)还坚持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看到了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我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政府与社会以及社会成员收入悬殊等方面.(3)看到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即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4)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在无论是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还是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都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做到合情合理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