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

时间:2019-05-12 19: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

第一篇: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

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

作者:河北农业… 文章来源:《高校统战与高校发展》

2008年10月13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参政议政的重要方面。希望大家继续增强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探索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制约农村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因素,导致农村的环境质量不断恶化,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尤其是土地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令人担忧。一是农村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采取粗放型甚至是破坏性的资源开采,或是超低效能的小工厂、小加工作坊的生产,给土地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有些地方昔日的清山秀水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荒漠化的危险时刻威胁着当地的农民。二是不正确的种植方式,使土壤、地下水和空气质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农民生产过度地依赖化肥和农药,致使我们的土地遭到了永久性的破坏。

因此,引导帮助农民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根本保证。农业高校汇集着众多统一战线的重要人才,他们大多是学术上有较深造诣的农业专家,又是有着一定社会影响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智力优势,对于加强新农村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为农业高校统一战线人才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研究形势、发挥优势,探讨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为加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对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农业和农村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在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转型阶段,必须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尽快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必然对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成员服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一)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对农民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它需要培养数以百万计的精通农业科技与市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和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新农村建设目标,不但标准高而且要求全,涉及到生产经济、生态环境和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建设新农村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农业多元化的新阶段,传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培育新产业,提高农民素质,振兴农村经济,必须靠新思路、新举措。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则更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农民,因此,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服务转变农村经济方式的途径之一,就必须从培养、培训新型农民入手。由河北省委统战部、河北省工商联、河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举办、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河北省环保型农民培训班”,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河北农业大学民盟专家孙建设教授讲授的“苹果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果树栽培模式,使农民转变了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了传统的大肥、大水和大树干栽培模式的落后性,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但能够发展生态农业,还能够给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劳动效率,从而增强了他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对农业高校统战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着力加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以科技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我国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仍然是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真正原始性创新的东西很少。尤其是像全国苹果岗位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明盟专家孙建设教授提出的适合生产发展的生态型果树栽培模式,服务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案例还不够多,我们的党外专家还需要针对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生产第一线,紧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选题,广泛开展合作攻关,加强党内、党外专家的联合,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强化成果转化推广工作,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各种方式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的产业化,从而为服务农村经济方式的转变奠定智力基础。

(三)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对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服务“三农”的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要靠农业本身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因此,作为农业高校统战成员的专家教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按照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三农”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首先,需要创新自己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同时需要转变农民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其次,要深入到农村,将既具有环保性、生态性,又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推广到农村,让农民真正体验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好处。

二、农业高校统战成员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优势

农业高校在建校初就确定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传统办学理念,这种理念在农业高校的教职员工中已经根深蒂固,而统一战线成员在农业高校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大多是学术方面的专家教授,由于他们特殊的身份和与社会交往广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业高校统战成员对“三农”有着深厚的历史情感

农业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农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始终恪守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始终把农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把农村作为科研的课堂,把农民作为真诚的朋友。农业高校已经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了浓厚的感情。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农业高校统战成员,他们对“三农”有着天然的历史情感,再加上他们党外人士的身份,使他们对解决“三农“问题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长期与农民打交道,对农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的党外专家由于长期与农民交往,即使退休以后,还坚持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服务,他们已经把那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他们在为农民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农民的感情,同时也使他们的自身价值得到了实现。

(二)农业高校统战成员具有服务“三农”的学科优势

农业高校在学科设置中始终是以农业学科为依托,他们有一批全国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省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大批以农业学科为优势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有一批以服务“三农”为优势的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在服务“三农”问题上具有其他高校无可比拟的优势。农业高校的统战成员大多都是学校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学者,如:河北

农业大学的民盟专家、小麦首席专家李雁鸣教授,2004年以来主持参加了国家“十五”和“十一五”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课题“黄淮海中北部(河北)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研究,主持研创的“冬小麦缩距增行减水调肥节水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应用,连续5年刷新或保持全省小麦最高产量纪录。“河北平原区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技术成果在河北省的应用,累计增产粮食66.1万吨,增加经济效益110.8亿元,节水50亿立方米。该项目200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有着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统一战线时刻反映着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在协调、整合、发挥和服务社会方面,统一战线始终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高校由于建校初确定的服务“三农”宗旨,致使农业高校的统治成员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河北农业大学自1979年开发太行山以来,作为“太行山道路”创始人之一的民盟专家王健教授,在开发太行山之初,就汇集了一大批党内党外专家开创了一条为“三农”服务的“太行山道路”,他们长期工作、生活和服务在农村和山区,代代相传,形成了服务“三农”的优良传统,他们将毕生的精力都用到了服务“三农”中,为我们今天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精神基础。

三、农业高校统战成员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分析

(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它使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更加清晰,也更加明确了发展的内涵。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因此,作为农业高校统战成员,要想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质服务,首先,要根据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学科特色和优势,明确定位,找准重点,不断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农业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参与跨系统、跨产业的合作,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善于与其他学科的专家教授联合、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打造大的科技创新团队,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提供更大的科技力量。第三,要坚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把农业、农村、农民遇到的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直接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指导和行业协会的服务等,努力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

(二)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农民培训,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人,它需要有一大批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头脑的新型农民,带头走生态农业之路。因此,农业高校统战成员要发挥统战成员特殊的身份和与社会交往广的特点,积极呼吁和争取政府与社会对农民培养和培训的关心与扶持,要充分利用农业高校集农业、科技、教育于一体的特殊性,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由河北省委统战部联合河北省工商联、河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联合举办,由河北农业大学承办的“河北省环保型农民培训班”,率先为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培训,通过培训,促使农民的传统观念得到了转变,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储备了人才资源。另外,河北省省委统战部还通过实施“百名专家、百项农村实用技术进百村活动”,推动了河北省党外专家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影响力,这些专家教授深入到农村后,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技术指导等活动,也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三)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集社会之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质服务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广泛调动各方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中心,积极参与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首先,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统一战线专家的专业优势,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参政议政的优势,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舆论支持。组织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协商,多搞调查研究,多谋发展之路,多献务实之策,多建有用之言。第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面广、社会资源丰富的优势,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的物质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统一战线要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努力做好各方面人士,特别是有经济实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到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来,为直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入现实的物质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统战部网站内容

第二篇:关于转变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

关于转变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

在经济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如何对现有的经济发展体制和机制进行较深层次的变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最优化,是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沈阳市自“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农村改革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未来一段时期,如何保持现有发展态势,促进全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进而实现全市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值得思索。

一、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2005年以来,我市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农业经济区建设,深化农村改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牢了基础。

(一)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截至2008年,全市共新建、改造设施农业占地面积15.1万亩,是过去几年建设的总和,小区建设标准高、集中连片规模大,在省内首屈一指。二是积极开拓特色农业。目前全市已经确立了花卉、树莓、食用菌、寒富苹果和花生等五大主导产业,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一村一业”的产业格局业已形成。截至2008年底,全市新增高效特色农业面积45万亩,累计达到239万亩;新增一村一业专业村207个,总数达到607个。三是积极推进水产业发展。扩大了设施渔业的建设规模,积极推广工厂化养殖新技术,逐渐提升设施渔业生产经营水平。截至2008年,全市新建水产富民经济小区57个,新增设施面积0.5万平方米,设施渔业面积发展到6.24万平方米。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几年来,我市以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300家,是2004年的1.53倍,其中,规模产业化龙头企业58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4家,省级25家、国家级6家),是2004年的1.81倍,规模产业化龙头企业增速高于农产品加工企业28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10亿元,实现利税40.9亿元,其中,销售额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62家、10亿元以上8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户均产值由2004年的4861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008万元,增长了30.6%;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42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50%以上,有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

(三)农业经济区建设扎实推进。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农业经济区规划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原则、保障机制和组织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明确,通过以奖代拨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区重点建设项目建设,截至目前,共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3个。二是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区规模。按照“一乡一业、多乡一业”发展思路,农业经济区树莓、葡萄、果蔬、万寿菊、蛋鸡、肉鹅、肉牛等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截至2008年,全市13个农业经济区、20个主导产业区新拓展树莓、葡萄、果蔬、万寿菊、寒富苹果等种植面积30万亩,蛋鸡、肉鹅、肉牛等800万只(头)。三是组织体制进一步完善。于洪九龙河和苏家屯永乐经济区分别任命了经济区管委会主任,着手组建管委会及相应的组织机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在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检测、执法队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措施保障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511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个、绿色食品50个、有机食品10个,“三品”认证累计达到402个。全市9家农贸市场和25家大型超市建立了蔬菜检测站和检测点,共抽检市场蔬菜样品5.5万个、超市蔬菜样品1800个,合格率均为99.3%,扣押并销毁农残超标蔬菜12.7吨。

(五)农业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深化。目前,全市已成功注册果蔬出口基地19.8万亩,带动农户7.6万户,成为省内第一个获得批准、东北地区最大的果蔬出口注册基地。同时,还与省内10城市联合举办了农博会,展位总数达500个,参展企业430家,涵盖了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24个省85个城市,是历年规模最大的一届,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起城乡互动、对外交流的有效平台。

(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一是积极推进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主的农村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区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个、乡镇级23个。二是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二轮延包收尾工作,除极个别村组需合同到期后进一步延包外,实现了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三个百分之百”的工作目标。三是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清理耕地、承包地和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见底”工作,在全市40个乡镇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流转面积达到41万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不足。当前,我市农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龙头企业规模小,初加工农产品多、精加工少,附加值较低、产需结合不够问题长期存在。二是现代农业市场机制亟待确立。农企与基地、农户联系松散,产业链条衔接不紧,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是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多数以内销为主,出口创汇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建立。农业生产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科技服务等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各类服务组织改革急需深化。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市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启示

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有着更新的、更高的要求。从全国来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阶段,必然有着新的发展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看到,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相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内涵更为丰富和深刻,“增长方式”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效率,而“发展方式”则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资源消耗的降低,还包含着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结合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未来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延伸说来,应实现以下几大转变。

——向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出口虽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受产品自身质量、技术标准,市场竞争力等因素影响,市场拓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产品的市场空间存在局限,仍以国内为主。因此,必须着力转变我市农业发展方式,坚持质量和效益并举的方针。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重视品牌的创立和质量安全,努力实现初级产品向终级产品转变,由低科技含量向高科技含量转变,由无品牌、少品牌向有品牌、多品牌转变。

——向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产品市场决定,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将形成不同的产品结构和服务需求。当前,我市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已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未来,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区位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面向市场要求,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和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

——向现代农业服务水平提升转变。当前,涉及全市农业各领域的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缺口,承载着服务能力拓展的基础设施、机构、人员等硬件配备以及体制机制尚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广泛需求。因此,要通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来不断提升农业服务水平,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供有力保障。

——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转变。目前,我市农村人地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传统农业生产消耗大、产出少、效益低的被动局面必须得到彻底转变。未来,要立足于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支撑更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必须建设生态能自我维持、资源能多级循环利用、经济能获得较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三、促进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未来一段时期,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突出科技兴农,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紧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促进全市农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未来五年,我市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各类农作物亩均效益达到千元以上,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一五”时期翻一番,达到万元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比例8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的生产小区、基地比重达到90%以上;创造市级以上农产品品牌30个以上,农产品出口总量力争突破5亿美元,出口供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左右,出口总量进入全省乃至副省级城市前列;全市有林地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

围绕以上思路及目标,应着力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资金供给短缺是长期以来制约我市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未来五年,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农业投入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同时,切实保证本级财政投入,吸引信贷投入、鼓励农户投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保障农业资金需求。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促使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有机结合,实现支农资金的集中和放大;逐步发展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农村信用担保体系,拓宽农业发展资金来源,吸引民营资本、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此外,还要优化农村软硬件环境,形成良好的引资氛围,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注入。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改进要通过进加快传统农业产业模式向现代农业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构建我市新型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体来讲,一是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20万亩。同时,继续做大现有的树莓、花卉、花生、食用菌、寒富苹果及蔬菜等特色产业,每年选择5-8个乡村,5-6个新品种,培育、开发新的主导产业,扩大一村一业、一乡一业规模。二是要稳步发展规模化经营。通过经济区建设推动规模化经营。同时,继续加强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扶持,引导龙头企业向经济区聚集,拉动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13个农业经济区主导产业达到200万亩,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1085个,高效特色和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500万亩。三是要继续做强畜牧业。要保持我市畜牧业规模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的传统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以生猪、奶牛、肉牛、肉鸡和蛋鸡等为主的畜牧业,使畜牧业收入其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积极扶持农民组织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要继续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高效农业,创建优质品牌,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广大农民分享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一是要大力开展“三A”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使其在生产经营、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整体发展水平。力争在未来三到五年间,全市建设A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个。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在继续落实我市《关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出台涵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在贷款用途、贷款期限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快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步伐。三是要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整农业产业化链条,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基地,全市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设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000户,初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不仅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改善农村民生建设的必要手段。因此,未来一段时期,要突出抓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着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在未来几年,重点围绕四大产业区、六大产业带,通过多方面的资金投入,用于设施农业、节水灌溉、道路、桥涵、林网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使中低产田变为高效田,最终实现新增高效田100万亩的发展目标。二是要继续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通过对重点灌区、排水站的更新改造,积极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彻底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三是要大力推进生态设施建设。以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开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构建覆盖全程、配套齐全、便捷高效的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有力支撑。一是通过发展区域性(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五大措施强化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二是通过完善农产品监测网络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和认证、强化标准化生产等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突出抓好市县乡三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乡村动物防疫、重大植物疫病预测预警等重点内容建设。四是通过40个乡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先行先试,进一步组建县、级两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五是通过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六是强化农产品流通服务。重点突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销对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流通方式的改善创新。七是加快构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多渠道融资、金融担保、农村资产抵押、信贷服务、农业保险五大平台建设。八是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农村信息资源,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应用水平以及信息服务质量。

(六)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是促进生产,扩大消费重要载体,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实现产品、市场的双向互动将是未来我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市场需求进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积极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发展,着力支持鸡肉、牛肉、蔬菜这三类大宗农产品出口,进一步巩固加强日、韩、俄及蒙古市场,积极开发东南亚、中东及欧美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等方式,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促进农产品增值,提高加工专用农产品生产的比例,推进产销衔接,在稳固本地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七)广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当前我市农业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科技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将对提高农业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这里,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目标,在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优质特色畜禽、水产品种培育、生产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同时,集中突破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肥、节药和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同时注重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公益性职能,建立新型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种短期技术培训为基础,积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传授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普及活动,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引导农民自主创业、致富增收。

第三篇: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 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临海从2006年开始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至今已选聘526名大学生。据统计,在目前离岗的临海244名大学生“村官”中,有128人通过考录成为公务员,79人进入事业单位工作,还有37人被企业招录或选择了自主择业创业。目前在岗的282名大学生“村官”中,有7人通过竞争性选拔进入镇(局)级领导岗位,有67人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7人当选村支书、社区主任、副主任等(摘自2013年1月16日新华网)。

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国家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一方面,很多人通过这条道路,顺利考入公务员队伍,走上从政生涯,没有扑下身子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全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正处在婚嫁年龄,可大多数“村官”没有找到对象,工作不稳定成了关键的原因;而且受两期聘任满后解聘政策的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再度受到动摇,引起“前途恐惧症”,人人危机四起,焦虑不安,是去是留,大部分人没有信心走下去。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多变,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不高,生活单调,缺少朋友感到孤独。部分地方出行不方便,他们长时间待在农村,服务于村民,很少关注社会上的其他事务,与社会脱节,任期满后,又要重新回到社会就业,一时之间可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二、大学生“村官”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一般包括两类:一是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经济型工作;二是完成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维稳等各项考核任务和宜传教育、办公办会等行政文秘型工作。其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在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致富方面的贡献都较为有限。很多地方对“村官”的考核评价领导、“村官”乃至村民都认为,“村官”只有给本村带来经济实惠、拉来项目才算有能力。《中国大学生“村官”调研报告》显示,有86.5%的村民希望大学生“村官”能为广大农民的致富做出贡献。然而实际情况只有13.1%的“村官”认为起到较大作用,而有40%的人认为自己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完全没有作用。

(二)岗位职能设计和本身知识结构不合理,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作用。大学生“村官”是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素质高的新农村建设者,是新时期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到基层平台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群体。他们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理论,成为农村与外界接触和互动的桥梁。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村官”在意识到自身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同时,也深深感到大学生“村官”定位的尴尬,虽然多为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主任助理,但是实际上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和范围,很少能真正参与村务的决策。

(三)思想上难“扎根”。农村生活环境相对艰苦,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开展难,理想与现实落差很大。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动机多样化,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工作压力小或者借时间备考公务员等而考虑,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仅占少数。同时随着六年聘期满必须解聘的文件出台,让他们愁上心头,即使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大幅提高也难留住人才,流动性大。

三、大学生村官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一)融入农村,加强学习,走实群众路线。

1.走村串户全面了解村情,深入田间学习提升能力。

大学生“村官”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到村任职后要做的就是多走访,多请教,多学习。融入农村,深入田边地角话家常、访民情、解民忧。农村工作对于大学生“村官”是个新课题,也是个难题。必须正确认识,永不自满,在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快速发展的形势面前甘当“小学生”,兢兢业业学业务踏踏实实学经验。

2.关注民生尽显人文关怀,热情服务展现人格魅力。

农村的工作繁琐而复杂,但民生仍是农村工作的核心,大学生“村官”应立足改善民生,在教育、社会保障、临时救助等方面下大功夫,关注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尤其是要带头发起“关爱女孩、孤寡老人、孤儿、留守儿童”等活动,倾之以爱,传之以情,授之以暖。大力推行“一本、一茶、一微笑”服务,即一个笔记本,一杯热茶,一个微笑。热情耐心地接待群众,详细记录来访登记,并对办理事件做好回访,确保群众满意,以亲和力赢得群众欢迎,筑牢群众基础。

(二)心系农村,创业致富,谋实群众利益。

大学生“村官”要树立扎根基层,奉献农村的信念,立志在农村创一番事业的恒心。近年来,众多惠民政策向农村倾斜,这对广大基层组织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遇,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代表,要发挥宣传、教育、引领作用。更要通过作先进事例报告、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谈心谈话等形式将“创业富民”的思想根植于民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为群众谋取更多利益,在农村的广阔天地有所作为。

(三)积极主动,有勇有谋,助推农村发展。

笔者常感慨:转过身,你会发现大学生“村官”的舞台很广阔很自由,尽情发挥、淋漓尽致,空空地来满满地回忆;否则,错过既是永远的遗憾,虚度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任。要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而且要有严谨细致、滴水不漏、善于负责的工作态度,更要有自我加压、负重前进、争创一流的强烈意识。因此,除了做好组织安排的本职工作外,更要积极参与到村级事务管理中,积极出谋划策,与村干部共谋本村发展大计。

四、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建议。

(一)在深化制度建设上。

一是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领导。要把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当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来抓。在乡镇街道成立领导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对口联系大学生“村官”,从政治上、工作上、思想上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支持和帮助,及时了解大学生“村官”遇到的各种困难,经常指导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一个对大学生“村 官”进行全面考核和监督机制,建立“村官”工作手册,档案制度,实行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实行评优推荐制。三是逐步落实省里相关文件,切实解决好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四是设计好大学生“村官”分类定岗培养和任期届满后的分流机制。五是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支援新农村建设,为大学生“村官”设立创业基金并提供科技、管理、法律、投资等相关信息服务。

(二)在搭建项目平台上。

一是搭建学习培训平台。上岗前,对他们进行农业农村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农业实用技术、农村政策等方面,期间,要经常性地在经济、管理、法律、农村工作方法等各方面给予专业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直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要搭建活动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美丽乡村建设论坛等手段提供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全方位搭建大学生“村官”展现风采、成长成才的舞台,推动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创造业绩。定期召开联谊会、座谈会,让大学生“村官”谈经验、谈感受,加强村官之间的经验交流,共同提高工作能力。三是要搭建创业富民平台。鼓励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进行创业,通过项目引进、种养殖特色产业,成立果蔬合作社等自主创业,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者;通过开展农民创业培训、提供技术服务等服务创业,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护航者;通过开展项目引进、项目合作等招商创业,做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者。

第四篇:农村青年服务工作的途径研究

农村青年服务工作的途径研究

农村共青团工作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青年服务工作是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农村青年服务工作是共青团组织肩负的重要职责,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所在。农村青年服务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作为服务农村青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近年来得到了各级团组织的高度重视。为全面了解当前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现状,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组织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思路。通过调查研究和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等形式对我市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途径展开研究,以便共青团组织更好的服务于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进而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农村青年为三至五年再造一个鞍山,实现总量倍增、位次前移、科学发展、殷实和谐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做好农村青年就业想创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有1亿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年。我们通过对鞍山市四个农业县(市)区的调查发现,现有35周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共约8万余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农村青年已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就业问题成为了当今农村青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工作思路,帮助农村青年解决就业问题。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村青年实现就业外,共青团组织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村青年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农村青年吃苦耐劳、头脑灵活,有的具备一技之长,不安于现状,渴望通过艰苦创业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改变家庭境遇,实现自己的人生转折。但是由于缺少政策、缺乏资金、缺失技术等原因,严重阻碍了他们创业之路。并且他们也十分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方面的实际困难。作为年轻人自己的组织,共青团应该自觉的肩负起这一重要的责任。引导农村青年从实际出发,找准创业门路。帮助农村青年实现就业创业的梦想。解决这些剩余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问题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对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和提高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都有重要意义。

二、机遇与挑战: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形势

1、面临的挑战: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挑战。从农村青年自身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在未就业的农村青年中,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同时又缺乏技能特长。客观上,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二是竞争能力贫弱。农村青年要在城市获得发展,参与城市人竞争,就需要与各种城市人打交道,扩大就业信息渠道,实现合理流动。而这些方面正是他们的能

力弱项;三是自我保障意识低下。要改变农村青年城市边缘人的现状,一方面要呼吁社会重视,促进农村青年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农村青年也要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可是农村青年对改变自身的保障十分麻木。甚至愿意放弃职业保障,福利待遇来换取在城市中的“饭碗”;四是职业目标和奋斗目标不明确。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青年自我发展方向模糊,职业目标不明确,他们只是把外出打工当成养家糊口的一种手段。大量农村青年无一技之长,无上岗资格,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只能天天站在路边,等待着别人挑选。这就造成了农村青年职业的短期化和初级化,导致职业生活的不稳定状态,反过来又影响到农村青年个体进入城市发展的主观努力,降低职业竞争力;五是创业资金不足,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农村青年都有很好的创业愿望和梦想,但是苦于没有资金的支持。缺少资金成为了农村青年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从共青团角度来说,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资源缺乏。由于共青团不是主要的就业创业职能部门,信息来源少,有价值的用工信息更少,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用工动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情况,难以实现劳动力和岗位的有效对接;二是服务形式单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农村青年在就业创业方面对共青团的认识度与对劳动就业部门的认识度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农村青年在就业创业方便遇到问题更倾向于寻找劳动就业部门帮助解决。这就限制了共青团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只能联合劳动就业部门开展一些培训活动,其它形式的服务很少。

2、存在的机遇: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农村青年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是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近年来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民生话题。团中央和团省委高度重视青年就业创业工作,都把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重点工作来开展。所以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也随之提上日程,成为农青战线的重点工作。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纷纷行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和服务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保驾护航。另外,如今农村青年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如今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已经不满足靠天吃饭的生活方式,他们有追求、有梦想,有的希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有的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实现创业梦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农村青年的就业创业工作是大有作为的。

三、思考与建议:做好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全力打造共青团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工作品牌

1、加强对农村青年就业观念教育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农村青年都存在着一中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城里人矮一截。在与城市人打交道和与城市人竞争上都存在弱势。加之自己的择业目标不明确。使农村青年难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且在城市立足。所以我们利用一切形式广泛宣传,加强对农村青年就业观教育。一是我们可以找专家和心理医生专门针对农村青年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讲座。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农村青年消除顾虑,鼓励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引导农村青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召开进城务工青年经验交流会。我们将有意愿进城就业的农村青年组织起来,并请已经进城就业并且做的很好的农村青年和他们一起交流经验。通过外出务工就业青年典型的亲身经历证明外出务工是青年迅速增收致富、就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三是对农村青年实施励志教育。态度决定成败,共青团组织要通过各种方法创建教育学习阵地,帮助农村青年树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让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促进其进步的动力,从而使外出就业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2、下大力气做好农村青年的培训工作

农村青年自身素质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差距,是影响他们就业和制约他们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强农村青年的教育与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增强农村青年社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大多数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难就是由于他们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谋生技能不高导致农村青年在城市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针对这种情况,团组织应该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加大集中培训力度,一是可以坚持市场为导向,推行学历、资格证书培训;二是做好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青年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了解城市竞争与生活规则,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增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使外出务工人员都能顺利的上岗就业并且实现在城市中稳定就业;三是可以将培训与推荐就业相结合。将培训工作与“考证”有机结合,使农村青年拿到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团组织应抓住时机,及时和劳动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将学员的档案放在市场,并积极推荐就业。四是组成农业专家服务队伍,针对农村青年的需要和实际,组织专家对农村青年指导培训。例如我们可以成立农业宣讲团,深入到农户或集中到乡镇开展农业培训。

3、实现就业岗位与务工青年的有效衔接

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工作上的一个重要的难题就是岗位信息少,难以及时准确的了解企业的用工信息。不能将就业岗位和务工青年有效地衔接起来。针对这一问题,共青团组织要广开门路,多渠道收集就业信息。在这一方面共青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是可以人力资源部门合作,及时了解用工信息。把有效的用工信息及时传递给有需要的农村青年;二是可以与市区内的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的用工动态。收集企业的用工信息;三是动员团干部、青年外出务工带头人和专业的老团干部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进行搜集;四是利用网络查找信息,扩大信息来源渠道。如今,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我们应该充

分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网络搜集更多的用工信息;在信息收集上来后,我们可以利用移动QQ群向基层团支部传递用工信息,并要求基层团支部利用广播喇叭、黑板报进行宣传,使用工信息家喻户晓。五是培育农村青年就业中介。建设农村青年就业服务中心、青年职业介绍所和乡村青年服务站点,在市场和农村青年之间搭建信息流通平台。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与有关部门联合组织劳务合作洽谈会,为用工企业与农村务工青年之间搭建平台。在广泛收集用工岗位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对用工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筛选,特别是要重视对用工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确保转移就业的农村青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加大力度服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创业致富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帮助、扶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是适应新农村建社 和农村青年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优势,通过各种方式和服务帮助有创业意愿和好的创业项目的农村青年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

1、抓好扶持,大力支持农村青年自主创业

团组织可以对有创业意愿的农村青年提供援助,为农村青年创业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是争取政策支持。密切与税务、工商、劳动保障、财务等部门联系与合作,争取在税费减免、费用收取、社会保险、技能培训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为农村青年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积极挖掘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收益好的小额贷款项目和信用良好、有一定资金运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有志青年作为创业小额贷款的帮扶对象。积极协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青年争取创业小额贷款,切实帮助农村青年解决创业自己问题。三是城乡互动、开拓市场。可以通过经贸考察、论坛交流、建立产品销售网站等形式,帮助农村青年开拓农产品市场牵线搭桥。2009年我们就推荐了农村创业青年典型张宝和崔金珠夫妇参加了上海种都会的中国蔬菜产业创业就业培训。崔金珠还上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青年交流了经验。通过他们的反馈信息我们了解到这次的上海之旅对他们帮助很大,他们不仅学到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还推广了自己的产品。

2、抓好带动,促进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问题上,要充分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 的作用。抓好带动,促进农村青年创业。一是要抓好项目带动。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带动一方青年。领办科技推广项目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农村青年的有效载体,选择实施一批有一定科技含量、投资少、见效快,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在农村青年当中进行推广。引导农村青年领办科技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村青年创业。团组织领办项目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传播和推广科技的过程,它通过示范带动来吸引和凝聚农村青年。二是要抓好能人带动。几年来,团组织重点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敢闯市场的农村青年致富能人。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在鞍山的四个农业县

(市)区,4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能人共有684人,其中海城市351人、千山区25人、台安县96人,岫岩县222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能人资源,依托能人创办企业、成立专业协会,引导、带动农村青年创业。形成一人带几人、几人带一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他们成为外联广阔市场,内接刚刚起步的创业青年的桥梁纽带。

3、抓好典型,大力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

团组织应该高度重视对青年科技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联络和服务,充分发挥杰出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来促进青年人才的不断涌现。一是积极向上一级团组织推荐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今年我们就推荐了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典型代表姜森和孙仲堂作为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的候选人,并且两人都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大大的激励了有创业意愿的农村青年。二是加强宣传力度。团市委可以根据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事例逐一拍成电视宣传片,在全市农村青年中展播。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集中起来,组建“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报告团”在全市开展巡回报告,借此来扩大青年科技人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可以召开创业致富带头人座谈会、组织致富带头人开展相互观摩活动,加强团组织与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团组织与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的感情和联系。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激励有创业意愿的农村青年为自己的创业梦想不断努力奋斗。

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通过这次的调研走访我们发现,我市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所以,各级团组织都应该把这项工作重视起来,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来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真正的发挥好共青团组织的优势,把我市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做实、做好。

第五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服务农村经 济发展现状

(一)大力发展贷款业务,不断满足农村金 融需求

1、大力开展小额贷款。自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在全国推广以来,其该项业务发展非常迅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截至2009年1月

日,其小额贷款已在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的1459 个县和县以下分支机构开展;另一方面,其贷款数量不断增加,据统计其日均放款量从2008 年1 月的177 万元上升到2008 年12 月的3 亿元且之后基本上保持在2-3 亿元的水平。

2、积极参与银团贷款。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借助其他金融机构良好的资产营销和管理能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将大宗资金批发出去,投入到国家“三农”重点工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据统计,截至2009 年1 月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所签订的银团贷款合同中,涉及农业用途的银团贷款合同金额73 亿元。

(二)深入开展汇兑业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依托网络优势,深入开展汇兑业务。据统计,2008年通过邮政储蓄异地交易的渠道汇往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资金为7650亿元,通过汇兑渠道汇往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资金为1132 亿元。

(三)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满足各层次农村金融需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比如提供代收农电费、代发养老金、代发粮食补助金等服务。据统计2008年服务“三农”代收付业务累计办理17488 万笔,金额200 亿元。除此之外,为保证农民能买到国债,使金融服务惠及“三农”,邮储银行在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开展了“送国债下乡”活动等等。

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权透明和股权多元化基 础之上的,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资所有,因而这种单一的股权结构必将影响董事会、监事会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履行职能,公司内部也缺乏利益制衡。、经营模式欠佳。根据银监会的要求,“邮储银行二级支行必须按规定配备符合任职条件的高管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后才能开办对公结算业务和小额贷款业务,邮储银行代理营业机构可以代理经营邮储银行的部分业务,资产业务的审批和风险控制管理应当由邮储银行直接负责”,共营和代理网点的这种双重模式管理,造成其业务功能不健全。同时,由于目前短时间内这些共营和代理网点难以达到开办信贷业务的资格要求,所以致使邮储银行的网点优势一时难以发挥优势。

3、收入分配方式不合理。各自网点的创收分别归银企双方各自所有、邮储银行 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及安全保卫、守押等大量重要的后台支撑都由邮政企业在提供和保障,这种脱钩不彻底和多头管理导致整体无法形成合力,影响邮储银行的正常工作和业务开展。

(二)内控、风险防范方面、内控制度建设无法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新要求。据调查,邮储银行现有大部分内控制度主要是从原有体制下的制度衍生而来,缺乏符合信贷业务规范发展的风险防控制度、办法、操作流程和运行监督机制。

2、风险防范还十分薄弱。由于工作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内部稽核力度不够,规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因此长期以来邮政部门挤占、挪用邮储资金现象比较严重,资金案件也时有发生。

(三)业务方面

1、经营业务较单一。主要表现如下:一方面,对于传统业务邮政储蓄银行主要开展小额贷款和质押贷款且二者在客户准入、产品设计包括产品定价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具体表现为:小额贷款业务的额度小、利率高、期限短;质押贷款业务只限于邮政储蓄定期存单作为质押物且质押存单张数最多限定5张。另一方面,对于中间业务邮储银行也开展了一些,如代收水电费、电话费及刚刚起步的代销基金业务等,但作为一家大型商业银行,其中间业务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2、业务宣传力度不够。目前只限于媒体宣传和海报、宣传页等宣传品的发放。对于刚成立不久的一家新银行,只要经过大力度宣传自己,才能让农民朋友重新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地发展各种业务。

(四)人员方面

1、业务人员少。据调查,某地区邮储银行27 个机构,共有员工140 人,其中: 专职、兼职分别为95 人、45 人;信贷人员共有20 人,且大多数为兼职人员,平均每个机构只有2.2 个信贷人员。

2、工作人员素质不高。一方面,学历偏低。据调查,某市邮储银行共有员工667 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共有238 名、具有中级职称仅12名,这两项占比远低于其它各大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从业经验欠缺。由于邮储银行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从邮政集团公司分拨出来的以及长期只存不贷方针,造成工作人员对信贷的正规程序不了解。虽然邮储银行对信贷人员组织了多次、各种培训,但是由于从业人员基本素质差异大、从事信贷业务时间短,从业人员的经验仍很欠缺。

3、工作人员分配不公。据了解,邮储银行内部员工工种分为三等:正式职工、聘用工与劳务工,前台工种人员以劳务工居多。同一岗位中,不同的工种待遇相差上千元。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造成员工产生不平等感,降低员工积极性。

(五)盈利方面

1、盈利能力较弱。为履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必须立足农村社区,而由于其信贷业务刚起步,业务规模小,付息成本高,且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履行缴存存款准备金义务,也没有赋予其比照农村信用社享受税收优惠的权利,再加之人力成本、系统维护和管理成本,因而其盈利能力较弱。

2、盈利水平下降。邮政储蓄老存款户额上划后,邮政储蓄银行的利息收入主要为准备金利息和上存利息。而现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及上存资金利率,均远低于原老转存款利率,致使其转存款利息收入日益减少。但同时,自2007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利率,存款利息支出相应增加,从而降低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对策

(一)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邮政储蓄与邮政业务在财务上分开,分账经营,独立核算。当条件成熟时,成立完全独立核算的邮政储蓄银行。

2、尽快出台邮储银行和邮政企业代理合作协议。以便明晰产权关系,分清职能职责,明确在代理网点的管理、利益分配和业务操作上双方的职责和权利。

3、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机制。首先成立邮储银行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引进中投公司或汇金公司参股,初步改变邮储银行公司治理弱化和不力局面。然后通过引进外资或其它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结构多样化,提高公司治理 的有效性。

(二)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

1、应按照国际先进的授信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完善业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建立风险防范及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违法违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在邮政储蓄资金自主运用过程中,采取交叉、分离、监控的原则,降低风险。

2、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将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今后一段时期邮政储蓄银行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当前主要任务:一是组建一只独立的风险管理队伍。县支行设立独立的风险合规管理部门,乡以下机构应至少配有一人负责风险合规管理工作。二是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流程控制的理念为指导,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同时强化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构成的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有效的机制。三是加强学习。积极创造学习机会,努力提高风险管理人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应对新型业务风险的能力。

(三)扩展业务范围,多渠道支持农村经济

1、积极改善并扩大传统业务。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一方面,适应农村资金需求规模小、时间急、季节性强等特点,简化贷款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改进贷款方式,解决贷款抵押难问题。应允许其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单也可作为质押物,并取消质押物张数不超过5 张限制以及尝试调高贷款限额和扩大贷款审批权限;同时针对不同贷款主体适用不同的担保方式。此外,邮政储蓄银行还应适时推出其他类型的贷款业务。

2、继续拓展中间业务。

3、继续拓宽资金回流农村地区的渠道。比如,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合作承担一些财政支农项目,或者继续深入开展银团贷款等业务。

4、深入广大农村地区,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各种业务宣传工作。

(四)加强人才制度建设,支持新老业务发展

1、加大现有人员培训力度。具体可以采取到其他商业银行挂职培训、脱产进校学习、在岗岗位练兵等多种方式。

2、严格新招员工的准入条件,大力引进人才。具体可以考虑从大学校园里招聘金融、财经类毕业生;也可以采取通过向社会公开招聘,吸引部分有经验的金融从业者。

3、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五)加强政策扶持,以提高邮政储蓄银行的盈利能力一是争取税收缴交义务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比照农村信用社税收优惠政策,在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和相关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减免方面予以支持。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在邮储银行信贷业务未完全开展起来并达到一定规模之前,应暂时免交存款准备金。

下载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及其途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