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局干部下乡住村工作调研报告 - 局长
干部下乡住村工作调研报告
老干部局局长XXX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决定因素,搞好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县关于干部下乡住村进行帮扶工作的开展,我们深入到张庄乡南西河村,了解当前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目前农村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实际,就南西河村在今后发展中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下面就干部下乡住村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南西河村位于XX县城西南部,该村有人口535人,耕地面积有1200亩,林地面积20亩。村内有党员23名,村支部委员共计5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人。该村主要经济作物为小麦、玉米、拱棚西瓜、胡萝卜、黄花菜、树苗等。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两委班子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文化程度普遍不高;②村干部只注重干一些具体的工作,忽视了理论学习;③民主、法律意识不够,个别村干部工作方
1式简单,领导方法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村集体经济发展。
2、村两委班子思想不够解放。①村两委班子思想观念滞后,对村集体经济发展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对研究村集体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对策,只停留在上传下达、应付的基点上。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脚步不快、力度不大;②在农村工作的当中,日常事物比较多,比较复杂,不能很好的发挥每个党员干部的作用,存在协调性不够好。
3、农村干部队伍缺乏后继人。①班子集体年龄老化,对于吸纳和培养年轻干部问题上认识不够,对年轻干部的使用问题上放不开,怕出问题;②村后备干部缺乏。村里有头有脑的年轻人都把目光放在发展经济上,真正意义服务农村工作的年轻人较少,缺乏对年轻人的正确培养、引导;③年轻党员的政治意识淡薄。一些年轻党员经常在外,不能够及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服务意识差,接待意识淡薄;④农村干部的待遇低。工作的环境艰苦,任务又繁琐。村干部的待遇太低,不少的村干部不安心本职工作,甚至干脆不管。
4、部分村委会的两级班子不协调。部分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不相互之间配合,不共同开展工作,无法发挥两级班子应有的工作计划。
5、农村党组织活动难。农村党员年龄大部分老化,且外出打工的又多,所以“一课三会”的制度落实不够好,活动很难开展,党员大会也较难召开。
6,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中还存在调产力度不大,还是以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对经济作物的发展还不够平衡。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村两委班子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努力扭转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使村集体的核心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发挥出来。
2、、充分借助国家对农村小康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完善农村道路、人畜饮水、教育、医疗保障等民生基础性工程。
3、充分发挥本村传统优势产业,做好“一村一品”工作,努力在拱棚蔬菜、西瓜、胡萝卜种植、黄花菜种植方面大做文章,实现村集体在精品农业、加工产业、服务产业等诸多方面更高价值的农业生产模式。
4、做好对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对留守农村家庭的后勤服务工作,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在外创业,让外出人员成为增加经济收入的又一途径,成为村集体向外看世界的窗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补充。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二篇: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调研报告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2009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第三篇:扶贫办干部下乡住村调研报告
扶贫办干部下乡住村调研报告干部下乡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山西坚持干部下乡住村的有效做法,各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之所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牢记宗旨、增强党性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总体上,各级干部队伍状况是好的,在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能够按照党的要求积极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工作,为人民群众办了很多好事、实事。但也应当看到,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党性观念不强,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愿吃苦奉献,不热心公益事业;有的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遇事不走群众路线,不听群众呼声、不认真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优亲厚友,搞小圈子,自行其是,我行我素;更有极个别干部,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引起了群众强烈不满。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通过广大干部直接深入基层,与群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沟通,发现工作差距,促使各级干部强化宗旨观念,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第二,转变作风、推进发展的需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让各级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体民情、察民意,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就是要引导
各级各部门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抓出什么效果,在全省上下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为群众排忧解难之风,真正对群众负责,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第三,锻炼干部、提升素质的需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变机关工作作风,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懒、散、庸”的问题;就是为了拉近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就是为了锻炼干部、培养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真正培养一批干部、提高一批干部,在全省干部队伍中形成识大体、顾大局,会干事、能吃苦,有激情、善创新,争先进、创一流的优良作风。
第四,促进和谐、保持稳定的需要。在促和谐、保稳定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这些矛盾问题不解决,人民群众有意见,党委政府形象受损害,社会稳定受威胁,我们实现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就会受到干扰和阻碍。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就是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帮助基层组织、基层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改进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做法与经过
我单位把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作为联系群众、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干部下乡住村。
(一)明确活动重点,确保工作有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干部下得去。
(三)严格工作要求,确保干部蹲得住。
(四)领导带头示范,确保活动出成效。
三、成效与反响
通过基层实践的磨炼,艰苦环境的陶冶,群众智慧的滋养,广大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党的执政基础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成效:
一是产业扶贫帮民富。
二是兴办实事解民忧。广大下乡干部依托部门优势,积极整合资金,协调各方关系,帮助驻村解决了大量与群众利益最直接的、息息相关的安全饮水、交通、供电等生产、生活难题。
三是统筹城乡强组织。各级各部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城乡互补互动,发挥了党的组织优势,整合利用了资源,为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党建新格局奠定了基础。四是锤炼干部转作风。广大下乡住村干部,积极深入农村,走访群众,倾听民声,掌握民情,与农民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做到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探讨与评论
(一)干部下乡住村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必要途径。
(二)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要“心入”。共产党人只有群众利益,没有个人私利。下乡住村不仅要“身入”,更
要“心入”,要踏踏实实向百姓求良策,真心实意访民情、解民难、帮民富、保民安。
(三)干部下乡住村要形成长效化、制度化的工作体系才会真正取得实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干部下乡住村等群众工作的具体制度,特别是要把基层创造的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形式,提高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应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健全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督促、保证作用。
第四篇: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调研报告
祥井村位于潞城东部,全村185户,人口726人,拥有耕地1310亩,林地380亩。村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该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田务农,村里40岁以下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外出务工,约有550人,占总人口的75%,而从事的也基本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据村支书吴天良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3000元/年(主要是打工收入)。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以玉米、大葱为主要农作物。有约200亩核桃树、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木,但缺乏管理,不成规模;养殖业主要是村民散养的猪羊鸡等,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2009年一户村民引进了60多只波尔山羊,由于不懂科学养殖,死亡率高,目前存栏80余只,效益不好。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祥井村的主要困难有三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吴天良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旱地西红柿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2万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2万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
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虽然都已通电,但线路老化,导致电压低、电压不稳等情况,很多离变压器稍远的村民家中电压只有100多伏,甚至是连电风扇都无法启动。村内路灯少,只在村中主道上有几盏路灯,村民对此抱怨很多,因为都是老弱病残,晚上活动很不便;没有健身器材,许多村民说,城市里到处都有健身器材,许多村也有,为什么我们村没有。但村委干部说,我们村没钱。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
二、具体帮扶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我局立足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帮扶:
1)力所能及地解决路灯问题。我们认为,越是政策光辉暂时照不到的地方,越能体现政策的温暖,越能体现党对群众的关心。经过调研,我局计划为村中道路解决路灯20盏。并联系解决该村的全民健身路径问题。
2)开展标志性帮扶共建项目。拟选择一些市场前途好的绿化苗木,在该村种植“工商林”。既是帮扶的见证,也是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年年岁岁,共同呵护,希望其最终成为一座村民的绿色银行,成为友谊之林。
3)实施造血工程。经过研究,我局拟帮助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为其注册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其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带动周边,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同时在该村积极培育和培训农村经纪人。
三、几点建议
我市东部乡镇办事处各村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基本相近,从祥井村着眼,从振兴我市东部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议当地党委政府定期约请农业专家来为村民做技术推广及保障,选择适宜当地的农业新品种,大力发展种植
业,力求上规模。
2)建议突出规模养殖。通过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成功的典型,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大对养殖业投入的同时,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方式,为畜牧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支持;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外力促进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周到细致的服务,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畜牧养殖业,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形成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一是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三是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
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第五篇:下乡住村调研报告
朔州市园林局建设科
下乡住村活动调研报告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园林局建设科负责右玉县元堡镇郭家堡村的扶贫工作,2011年9月单位领导组织我们科室人员通过走访、座谈、讨论等方式,多次与村民、村干部接触,并进行现场考察分析,调研情况如下:
一、郭家堡村基本情况
郭家堡村位于右玉县北部,镇政府北部5公里处,全村耕地面积2480亩,2010年末全村总人口54户,163人,其中五保户1人,低保户3人。全村以种养殖业为主,外出务工为辅。
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1567亩,67.42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609亩,9.135吨。主要出产马铃薯、胡麻、莜麦、黄豆等农作物,马铃薯、胡麻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是“一村一品”示范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
2010年全村大牲畜5头,养羊346只,猪13口。其中养羊大户3户,还处在小农经济阶段。种植养殖技术薄弱,村委干部希望因地制宜搞一个项目以拉动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二、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
总体来说,郭家堡村的主要困难有四方面:
1)空心村的尴尬: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使得农村经济振兴无人,发展严重缺乏劳动力。支书梁凤勇说,种地不合算。以最普通的土豆为例,按最好的年景,最好的价格,每亩地也不过1000元的毛收入,付出则是没日没夜,操心费力,还得担心价格和市场。一不小心一年白费,还得搭上种子钱。一人打工一年也挣14000元,所以农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发展经济也就没有人,造成恶性循环。
2)没有支柱产业。村里搞工业没有基础,没有条件;搞农业形不成规模,也没有技术;总体上还处于小农经济的落后阶段。村委干部对此感到头疼.3)基础设施薄弱:全村土地基本靠天吃饭,水利设施比较薄弱。村图书馆科技类图书比较少,适合当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图书就更少了,图书管理水平不足。
4)教育医疗负担重。我们走访的许多户贫困人家,或多或少都存在因为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劳动力缺失和负债,这样对于完全依靠务农的农民来说,往往就直接导致了贫困。在我走访的12户村民里,大部分都是有病人的家庭。由于家庭的成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与亲人聚少离多,有一种凄凉的孤独感。除了医药费支出外,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子女教育投入占了收入的大多数。他们不吝血汗钱,把子女送进城里上学,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摆脱这个困境。打工
者在身体高强度负荷劳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兼顾身体健康,而又在出现健康问题的时候因此重返贫困,村民提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