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两区”及各镇工业小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基本要素被大量占用,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并衍生出“失地”、“失业”、“失房”等现象,造成新的弱势群体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动迁农民利益相统一,已成为当前我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去年6月,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这无疑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一条十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让动迁农民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一、农民公寓房建设基本情况自去年6月起,根据《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苏府[2003]66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就我市宅基地管理先后下发了太政发[2003]79号《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宅基地管理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79号文件)和太政发[2003]99号《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99号文件),对宅基地管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明确规定“凡在本市市、镇规划区、两区(港区、新区)规划区、各镇开发区内因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户住宅,一律采取预拆迁办法,预先按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并以公寓式定销房进行安置。”之后,迅速召开相关会议,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至今年5月,全市共规划农民公寓房小区18个(不包括南效新城区的3个小区),规划建筑面积501万平方米,占地5270亩;动建面积约92万平方米,占地1080亩,可安置农民拆迁户4150户左右。(详情见表一)我市的农民公寓房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启动早。2003年5月19日《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后,市政府随即组织开展实施,2003年7月1日起即在全市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为了及早动工,大多数工程采取边建边办或先建后办的办法取得基建手续。二是速度快。各地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迅速组织实施。至今年5月,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农民公寓房动建面积已达92万平方米。三是机制新。建设农民公寓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手段来缓解资金困难。99号文件规定“允许在小区内预留10%的土地通过公开拍卖方式用于商业房产开发。”全市除新区采取代建房外,其他均采取中标企业垫资建造,竣工后各地政府回购的办法建设。目前,尽管我市农民公寓房建设尚处建设施工阶段,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政策措施的日臻完善,农民公寓房建设这一重大实践必将对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建设农民公寓房,是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动员农民响应政府号召“离土离乡又离房”,实施大规模的动迁,从而为大量建设用地腾出了空间,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农民公寓房,实行“拆一还一”政策,使农民的住宅产权不受侵害。安居才能乐业,把老百姓安置好了,变“阻力”为“动力”,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这同样是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农民公寓房,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城市化的过程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居民减少、城市居民增加,农业用地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增加的过程。全市首批规划建设的18个农民公寓小区,可安置农民拆迁户4150户左右,并且大部分规划在市、镇附近,如果再配套完善社保、就业等优惠政策,必将激发广大农民进城、进镇的积极性,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农民公寓房,是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两个率先”的核心任务是富民。在建设农民公寓房过程中,只要我们自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决不与民争利,用宽容宽厚的态度善待动迁农民,千方百计把农民公寓房建设好,努力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就能够使广大动迁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农民公寓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要让动迁农民愿意入住,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尽快解决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受规划制约,布局、设计不尽合理。一是部分农民公寓小区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规划有差异。二是各镇因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的城镇规划及工业载体规划已经打破,而新的城镇规划及工业载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滞后,客观上造成规划区范围难以界定,基层执行79号文件有难度。三是农民公寓房房型设计单一。目前,我市的农民公寓房房型一律为五层公寓楼,且房型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各类层次动迁户的需求。同时,农民公寓房的选址、设计、配套以及物业管理等未能公开操作,缺少广泛征求动迁农民的意见这一环节,动迁农民反响较大。受资金制约,工程进度进展缓慢。据测算,拆迁农户入住公寓房政府户均补偿费用需30万元左右,按在建的9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200元计算,全市需投入资金10多亿元。虽然大部分小区采用BT模式运作,但竣工后由政府出资回购。按太政发[2003]79号文件精神,公寓房建设由“两区”、各镇运作。目前,大部分镇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回购资金无着落。部分镇因为承建方对资金问题顾虑重重,造成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工程建设的滞后,导致部分动迁农户长期居住过渡房,生活质量下降,不稳定因素增加。受政策制约,规划区之外农宅翻建受阻。我市自2003年1月1日起,冻结所有农宅翻建审批。也就是说,在市政府下发79号文件之前的半年,我市已冻结农宅翻建审批。据调查,此项政策实施以来,基层干部以及农民反响很大。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市农村住宅大部分为已有20多年历史的第一代砖木结构楼房,质量欠佳,设施落后,许多群众有再次翻建的愿望。因冻结审批,农村部分急需翻建的危房不能翻建,许多农民因致富或迎亲婚嫁,迫切希望自主建房的愿望受到压制,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据反映,部分地方因农民建房愿望迫切,至今还有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默许农户在农村居民点中自主建房的现象。受保障机制制约,农民入住有后顾之忧。近年来,尽管我市下大力气推进了农保、“土地换社保”等保障机制,实施了失地农民培训、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实事工程,但总体而言,我市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保障水平和保障机制有待提高和完善。对动迁农民而言,农民变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不得不为日后的生计考虑。一方面,政策性增收仅是有限的一块,实现持续增收依然困难。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开支名目繁多,数额大幅上升。农民进城(镇)以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开支增大,群众反映“一怕医生,二怕先生(指子女读书)”;农民进社区,水、电、气、物业管理等费用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那些低收入户,更加难以承受。

三、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目前,各地农民公寓房工程陆续竣工,动迁农民入住公寓房时间日益临近,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当前,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必须遵循既要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又要高度重视善待百姓的基本思路;既要满足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要求,又要切实保障动迁农民的权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存在问题。在向后的工作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并重。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否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从而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让动迁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效益。第二,坚持政府实施与农民知情并重。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政府扮演的只能是农民公寓房代建者的角色。因此,公寓房如何选址、如何设计、如何配套、工程质量如何、花了多少钱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农民一个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也只有这样,政府在推进农民公寓房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农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第三,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并重。在当前市、镇两级财力趋紧,又急需回购资金的形势下,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是解决资金来源的主要出路。要加大政策研究和创新力度,有必要完善99号文件有关规定,进一步放宽限制,做活部分土地出让和部分农民公寓房上市两篇文章,以解回购资金的燃眉之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确保动迁户早日入住。第四,坚持城市化与“新农村规划”并重。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城市化应该遵循其客观规律,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根据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市、镇、“两区”周边等有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坚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之外的广大农村区域,可以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在全市规划若干个农民住宅点,实施“新农村规划”。目前我市冻结农宅翻建审批,推行“无村庄化规划”,与当前太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不相适应,同时也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宜及早完善。近期,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今年7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8号作出了“关于当前农村危房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允许部分农民公寓房公开上市的问题”的意见,改变了自2003年1月1日以来冻结所有农宅翻建的规定,允许农村危房“在统一规划的农村居民点或农民新村中,由农户实行自拆自建。”规定“公开上市的农民公寓房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在总量的25%以内。”这两项规定对扭转目前我市农民公寓房的被动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重点还应在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依法行政、完善保障等四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科学规划,提升农民公寓房开发建设层次。农民公寓小区的选址必须符合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集镇建设规划的原则。鉴于目前我市城镇规划、工业载体规划以及农村居民点和居民新村的定点规划已经滞后,应及早启动此三项规划。所有农民公寓小区的设计施工,要坚持“以人为本、专家论证、政府把关、群众参与”的原则,做到质量符合标准,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物业管理规范,达到现代城市居民小区的要求。

(二)市场运作,突破建设资金瓶颈制约。进一步创新和放活政策,加大市场运作力度,着力做好土地和公寓房上市两篇文章。一是适当提高公寓房土地用于商业开发的比例。99号文件规定“允许在小区内预留10%的土地通过公开拍卖方式用于商业房产开发”,鉴于目前市、镇两级财力有限,此标准宜适当放宽。二是积极做好部分农民公寓房公开上市工作。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8号规定“公开上市的公寓房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在总量的25%以内”的精神,各地应抓紧落实公寓房上市工作,通过市场运作,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三)依法行政,规范农民公寓房建设过程中的行政行为。要引入听证会机制,扩大动迁农户的知情权、参与权和作主权;规范工程招投标机制及质量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加强农民公寓房的审计,确保建设资金安全运行;规范农民公寓房产权行为,确保“两证”(土地证、房产证)齐全;进一步规范农宅翻建审批政策,在解冻农村危房审批的基础上,可考虑对规划区之外因致富或婚嫁等原因有翻建农宅需求的农户也放开审批,让这些农户在统一规划的农村居民点或农民新村中实行自拆自建。

(四)完善保障,解除动迁农民后顾之忧。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动迁农民社保标准,及早完善“土地换社保”实施意见;坚决执行79号文件关于“对入住公寓小区,年龄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的农民,在家庭成员全员参加社养老保险的前提下,可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规定;适当提高拆迁安置过渡期补贴标准。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动迁农民就业增收创造条件,通过各种形式的就业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增加择业机会,促进增收致富。同时,要根据农

民公寓小区靠近市、镇的特点和优势,引导他们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不断提高动迁农民的收入水平。

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两区”及各镇工业小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基本要素被大量占用,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并衍生出“失地”、“失业”、“失房”等现象,造成新的弱势群体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动迁农民利益相统一,已成为当前我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过程

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去年6月,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这无疑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一条十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让动迁农民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一、农民公寓房建设基本情况自去年6月起,根据《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苏府[2003]66号)文件精神,市政府就我市宅基地管理先后下发了太政发[2003]79号《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宅基地管理办法〉的意见》(以下简称79号文件)和太政发[2003]99号《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99号文件),对宅基地管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明确规定“凡在本市市、镇规划区、两区(港区、新区)规划区、各镇开发区内因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户住宅,一律采取预拆迁办法,预先按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并以公寓式定销房进行安置。”之后,迅速召开相关会议,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至今年5月,全市共规划农民公寓房小区18个(不包括南效新城区的3个小区),规划建筑面积501万平方米,占地5270亩;动建面积约92万平方米,占地1080亩,可安置农民拆迁户4150户左右。(详情见表一)我市的农民公寓房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启动早。2003年5月19日《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后,市政府随即组织开展实施,2003年7月1日起即在全市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为了及早动工,大多数工程采取边建边办或先建后办的办法取得基建手续。二是速度快。各地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迅速组织实施。至今年5月,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农民公寓房动建面积已达92万平方米。三是机制新。建设农民公寓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手段来缓解资金困难。99号文件规定“允许在小区内预留10的土地通过公开拍卖方式用于商业房产开发。”全市除新区采取代建房外,其他均采取中标企业垫资建造,竣工后各地政府回购的办法建设。目前,尽管我市农民公寓房建设尚处建设施工阶段,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政策措施的日臻完善,农民公寓房建设这一重大实践必将对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建设农民公寓房,是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动员农民响应政府号召“离土离乡又离房”,实施大规模的动迁,从而为大量建设用地腾出了空间,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农民公寓房,实行“拆一还一”政策,使农民的住宅产权不受侵害。安居才能乐业,把老百姓安置好了,变“阻力”为“动力”,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这同样是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农民公寓房,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城市化的过程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居民减少、城市居民增加,农业用地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增加的过程。全市首批规划建设的18个农民公寓小区,可安置农民拆迁户4150户左右,并且大部分规划在市、镇附近,如果再配套完善社保、就业等优惠政策,必将激发广大农民进城、进镇的积极性,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农民公寓房,是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两个率先”的核心任务是富民。在建设农民公寓房过程中,只要我们自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决不与民争利,用宽容宽厚的态度善待动迁农民,千方百计把农民公寓房建设好,努力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就能够使广大动迁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农民公寓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要让动迁农民愿意入住,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尽快解决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受规划制约,布局、设计不尽合理。一是部分农民公寓小区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规划有差异。二是各镇因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的城镇规划及工业载体规划已经打破,而新的城镇规划及工业载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滞后,客观上造成规划区范围难以界定,基层执行79号文件有难度。三是农民公寓房房型设计单一。目前,我市的农民公寓房房型一律为五层公寓楼,且房型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各类层次动迁户的需求。同时,农民公寓房的选址、设计、配套以及物业管理等未能公开操作,缺少广泛征求动迁农民的意见这一环节,动迁农民反响较大。受资金制约,工程进度进展缓慢。据测算,拆迁农户入住公寓房政府户均补偿费用需30万元左右,按在建的9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200元计算,全市需投入资金10多亿元。虽然大部分小区采用BT模式运

第三篇: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两区”及各镇工业小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土地作为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基本要素被大量占用,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并衍生出“失地”、“失业”、“失房”等现象,造成新的弱势群体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保护动迁农民利益相统一,已成为当前我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过程中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去年6月,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这无疑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一条十分现实而有效的途径,让动迁农民看到了安居乐业的希望。

一、农民公寓房建设基本情况

自去年6月起,根据《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精神,市政府就我市宅基地管理先后下发了太政发[]79号《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宅基地管理办法〉的意见》和太政发[]99号《关于贯彻落实苏州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意见》,对宅基地管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明确规定“凡在本市市、镇规划区、两区规划区、各镇开发区内因开发建设需要和市、镇规划区以外因社会公益事业、经济建设需要成片开发所涉及被拆迁的农户住宅,一律采取预拆迁办法,预先按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并以公寓式定销房进行安置。”之后,迅速召开相关会议,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至今年5月,全市共规划农民公寓房小区18个,规划建筑面积501万平方米,占地5270亩;动建面积约92万平方米,占地1080亩,可安置农民拆迁户4150户左右。

我市的农民公寓房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启动早。5月19日《苏州

市宅基地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后,市政府随即组织开展实施,7月1日起即在全市启动农民公寓房工程。为了及早动工,大多数工程采取边建边办或先建后办的办法取得基建手续。二是速度快。各地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迅速组织实施。至今年5月,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农民公寓房动建面积已达92万平方米。三是机制新。建设农民公寓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地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等手段来缓解资金困难。99号文件规定“允许在小区内预留10%的土地通过公开拍卖方式用于商业房产开发。”全市除新区采取代建房外,其他均采取中标企业垫资建造,竣工后各地政府回购的办法建设。目前,尽管我市农民公寓房建设尚处建设施工阶段,但是,随着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政策措施的日臻完善,农民公寓房建设这一重大实践必将对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建设农民公寓房,是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动员农民响应政府号召“离土离乡又离房”,实施大规模的动迁,从而为大量建设用地腾出了空间,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农民公寓房,实行“拆一还一”政策,使农民的住宅产权不受侵害。安居才能乐业,把老百姓安置好了,变“阻力”为“动力”,才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这同样是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农民公寓房,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环节。城市化的过程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居民减少、城市居民增加,农业用地减少、非农建设用地增加的过程。全市首批规划建设的18个农民公寓小区,可安置农民拆迁户4150户左右,并且大部分规划在市、镇附近,如果再配套完善社保、就业等优惠政策,必将激发广大农民进城、进镇的积极性,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农民公寓房,是以人为本,富民优

先执政理念的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两个率先”的核心任务是富民。在建设农民公寓房过程中,只要我们自觉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决不与民争利,用宽容宽厚的态度善待动迁农民,千方百计把农民公寓房建设好,努力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就能够使广大动迁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农民公寓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要让动迁农民愿意入住,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尽快解决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受规划制约,布局、设计不尽合理。一是部分农民公寓小区布局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镇规划有差异。二是各镇因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的城镇规划及工业载体规划已经打破,而新的城镇规划及工业载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滞后,客观上造成规划区范围难以界定,基层执行79号文件有难度。三是农民公寓房房型设计单

一。目前,我市的农民公寓房房型一律为五层公寓楼,且房型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各类层次动迁户的需求。同时,农民公寓房的选址、设计、配套以及物业管理等未能公开操作,缺少广泛征求动迁农民的意见这一环节,动迁农民反响较大。

受资金制约,工程进度进展缓慢。据测算,拆迁农户入住公寓房政府户均补偿费用需30万元左右,按在建的92万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1200元计算,全市需投入资金10多亿元。虽然大部分小区采用bt模式运作,但竣工后由政府出资回购。按太政发[]79号文件精神,公寓房建设由“两区”、各镇运作。目前,大部分镇存在严重的资金困难,回购资金无着落。部分镇因为承建方对资金问题顾虑重重,造成工程建设进度缓慢。工程建设的滞后,导致部分动迁农户长期居住过渡房,生活质量下降,不稳定因素增加。

受政策制约,规划区之外农宅翻建受

阻。我市自1月1日起,冻结所有农宅翻建审批。也就是说,在市政府下发79号文件之前的半年,我市已冻结农宅翻建审批。据调查,此项政策实施以来,基层干部以及农民反响很大。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市农村住宅大部分为已有20多年历史的第一代砖木结构楼房,质量欠佳,设施落后,许多群众有再次翻建的愿望。因冻结审批,农村部分急需翻建的危房不能翻建,许多农民因致富或迎亲婚嫁,迫切希望自主建房的愿望受到压制,这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据反映,部分地方因农民建房愿望迫切,至今还有通过宅基地置换的方式,默许农户在农村居民点中自主建房的现象。受保障机制制约,农民入住有后顾之忧。近年来,尽管我市下大力气推进了农保、“土地换社保”等保障机制,实施了失地农民培训、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实事工程,但总体而言,我市的失地农民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保障水平和保障机制有待提高和完善。对动迁农民而言,农民变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不得不为日后的生计考虑。一方面,政策性增收仅是有限的一块,实现持续增收依然困难。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开支名目繁多,数额大幅上升。农民进城以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开支增大,群众反映“一怕医生,二怕先生”;农民进社区,水、电、气、物业管理等费用也相应增加,特别是那些低收入户,更加难以承受。

三、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目前,各地农民公寓房工程陆续竣工,动迁农民入住公寓房时间日益临近,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当前,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必须遵循既要高度重视发展经济,又要高度重视善待百姓的基本思路;既要满足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要求,又要切实保障动迁农民的权益。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积极探索新的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存在问题。

在向后的工作中要切实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并重。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建立在牺牲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否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从而反过来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要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让动迁农民分享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效益。

第二,坚持政府实施与农民知情并重。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政府扮演的只能是农民公寓房代建者的角色。因此,公寓房如何选址、如何设计、如何配套、工程质量如何、花了多少钱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给农民一个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也只有这样,政府在推进农民公寓房进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农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第三,坚持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并重。在当前市、镇两级财力趋紧,又急需回

购资金的形势下,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是解决资金来源的主要出路。要加大政策研究和创新力度,有必要完善99号文件有关规定,进一步放宽限制,做活部分土地出让和部分农民公寓房上市两篇文章,以解回购资金的燃眉之急,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确保动迁户早日入住。

第四,坚持城市化与“新农村规划”并重。城市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城市化应该遵循其客观规律,急功近利,往往欲速则不达。根据目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市、镇、“两区”周边等有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坚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之外的广大农村区域,可以通过宅基地置换等方式在全市规划若干个农民住宅点,实施“新农村规划”。目前我市冻结农宅翻建审批,推行“无村庄化规划”,与当前太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国家相关法规政策不相适应,同时也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宜及早完善。近期,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过程中暴露

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今年7月28日,市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第8号作出了“关于当前农村危房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允许部分农民公寓房公开上市的问题”的意见,改变了自1月1日以来冻结所有农宅翻建的规定,允许农村危房“在统一规划的农村居民点或农民新村中,由农户实行自拆自建。”规定“公开上市的农民公寓房数量必须严格控制在总量的25%以内。”这两项规定对扭转目前我市农民公寓房的被动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重点还应在科学规划、市场运作、依法行政、完善保障等四个方面寻求突破。科学规划,提升农民公寓房开发建设层次。农民公寓小区的选址必须符合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集镇建设规划的原则。鉴于目前我市城镇规划、工业载体规划以及农村居民点和居民新村的定点规划已经滞后,应及早启

动此三项规划。所有农民公寓小区的设计施工,要坚持“以人为本、专家论证、政府把关、群众参与”的原则,做到质量符合标准,配套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物业管理规范,达到现代城市居民小区的要求。

市场运作,突破建1 2 下一页

第四篇:关于推进我县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推进我县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基层社会结构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城市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18日,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县民政局、南峰街道及锦绣社区、市桥社区,调研我县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县城区面积9.65平方公里,有10个居委会,10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6万人,外来人口约1.8万人,合计7.4万人。城区村居混杂,社区建设起步比较迟。2003年撤城关镇设街道后,按照地域相邻、集中成片、规模适度的原则,并考虑历史延续、居民认同感等因素,我县将城区以村域为基础划定为10个社区,撤销居委会设立了东门、月塘、县前、周岩头、南门、小南门、水孔头、市桥、西门、西郭垟等10个社区。上述10个社区为村居混合型社区。为加强社区建设,从2003年以来,我县先后拟定了《关于开展社区建设的意见》、《仙居县“十一五”社区建设规划》,明确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部门职责,工作机制。但是由于我县城市化程度低,财政困难,对社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我县社区建设进展比较缓慢。2007年下半年,县政府向上级争取资金,重点抓福应街道锦绣社区、安洲街道市桥社区的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锦绣社区共1503户,5012人,1个居委会,14个居民小组,现有办公用房380平方米,建立了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篮球场等,强化教育引导,开展了邻居节等文化活动;市桥社区共2183户,7101人,3个居民小区,59个居民小组,现有办公用房455平方米,专职工作人员6名,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组织开展了各类社区文化活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社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基础条件差,管理服务功能弱,真正意义上社区还没有完全建立。我县社区建设与上级对社区建设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认识比较滞后,社区建设落后。对社区建设重要性认识还不足,没有将社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经济社会总体规划。2003年县政府虽然下发了撤居设社区文件,但实质性工作并没有开展。县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先后调整过三次,但没有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区工作经费投入很少,社区建设方案并未付诸实施。我县社区建设已经远远落后于我省同类县(市、区)。有关社区工作宣传也比较少,广大居民的社区意识还不强,没有形成广泛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参与社区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甚至错误地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自己无关。

2、社区划分不科学,管理难度大。2003年,我县社区划分基本上是按照原来村的管辖范围来划定的,没有按照社区的地域划分原则进行,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也得不到大家的普遍认同。2005年,公安、卫生等部门根据线条上的考核要求及自己工作需要又设立不同名称的社区服务机构。这些社区划分范围不一致,名称不统一,区域相互交错,不仅给整个社会管理工作带来混乱,也使居民在办事过程中无所适从。没有真正形成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体制,社区的管理不到位。县政府关于撤居建社区的文件下发后,形式上的社区已经设立,但原有传统的村居管理体制没有改变,仍然处于村委会管村民,居委会管居民的状况。这种村居分离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无法解决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目前,我县县城框架的不断扩大,城区周围的村已列入在拟建城区范围,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城区的10个村基本成为“城中村”,部分村处于城中心,形成地域交叉,村民、居民混杂居住的局面。在旧城拆建、新区建设过程中,原有的居住地域格局被打破,居住地的成员构成发生了变化,一些居民、村民离开了原有的居住地,进行重新组合,人户分离现象相当普遍。此外,县城还有近2万的流动人口,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社会管理难度比较大。

3、社区职能定位模糊,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目前,我县社区居委会主要从事户口、计生管理、出具证明等工作,没有真正发挥社区自治,服务功能的作用。社区建设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自治、社区文体卫生及社区组织体系等。但是,我县的社区服务工作与群众的期望差距很大,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网络没有建立,公共服务缺乏。社区思想文化建设缺乏阵地,群众性文体活动很难开展。

4、社区保障机制不健全,正常工作无法有效开展。一是社区工作人员不足。城区10个社区现行工作人员29人,平均每个社区不到3人,而且个别人员在编不在岗,由于人员不足,很难保障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社区办公经费严重缺乏。撤城关镇前县财政下拨给10个居委会人员工资经费每年8万元,设街道后下拨至每个街道每年约6万元,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及其他经费不足部分由街道负责。县、街道虽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工资上给予落实,但社区办公经费上难以保证。三是社区办公用房紧张。目前,我县10个社区都是借用所在村的办公场所,没有一个拥有社区用房的产权,社区服务活动场地少,社区办公设施简陋,达不到社区办公条件要求,严重制约了社区功能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社区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要靠领导的重视,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更为重要的是要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问题,要改善社区的环境和条件,发挥社区功能和作用,积极推动社区建设的有效开展。

1、统一思想,形成社区建设良好氛围。县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中的一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检查考核等方面,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社区建设内容多、涉及面广,具体包括组织、文化、治安、卫生、计生、环境、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要加强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区建设和发展。要帮助和支持建立各类社区组织,强化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机制。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社区居民和单位转变观念,自觉自愿参与社区事务和活动,逐步形成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各界支持、居民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同时,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社区互助服务,创造温馨美好的社区环境,吸引广大居民主动参与,形成“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2、加强调研,科学划定社区。科学划分社区是开展社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拟辖区域内驻地单位、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居民居住状况等情况。社区是在政府指导下,群众自治、社会参与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按照社区基本定义划定社区,应把握以下四个标准:一是要素定性标准。要以合理调整现行居委会管辖规模为前提,按照地域、人群、管理机构和认同感等四个构成社区的要素,以现存自然小区为基本单位,并充分考虑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划分。二是管辖定量标准。社区管辖范围要适中,一般以管辖1000-3000户为宜,便于服务和管理。三是面积比重标准。个别跨街道社区的划分,应尊重实际情况,以地域面积确定管辖权属。四是类别区分标准。将社区划分为地缘社区、单位社区、单元社区等三种类型。各社区划定后,由街道办事处负责对原有居委会的资产进行造册核查,防止流失。

3、加大投入,夯实社区工作基础。要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社区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社区正常工作运转。在目前县财政难以按每百户居民8000元标准落实的情况下,可先每年有重点地按标准解决每个街道1—2个社区的经费。同时通过社会赞助、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等多元渠道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弥补社区建设经费的不足。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根据有关要求,每个社区专职工作者不少于5人,2000户以上的每增加400户配备1人。有关部门和街道可以通过街道下派、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村干部过渡等方式,充实一批年轻、有文化、懂管理、有奉献精神的社区工作者。优化年龄结构,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加快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社区用房关系到社区的长远发展。根据上级要求,每个社区工作服务用房达到350平方米以上。目前,可通过以下途径逐步解决社区的工作服务用房,以适应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需要。一是结合村居混合型社区的特点,利用村办公楼,实行村居合署办公,资源共享;二是对新建居住小区的社区,按有关规定在小区的服务用房中予以落实。三是辖区内机关、事业单位调整,外迁腾出闲置的房屋,可以优先作为社区用房。

4、健全组织,充分发挥社区作用。要根据“面向社区,工作重心下移,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责权利配套”的工作思路,明确街道办事处、政府职能部门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关系是“指导与协调、服务与监督”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基层管理体制。要实行社区自治,给予社区居委会以明确的职能定位,形成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体系,逐步完善社区的综合性功能,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心理归属功能。社区自治组织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大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的参与主体还有社区中介组织。它们是为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的非盈利性社区组织。如社区事务服务站、社区慈善协会、社区老年协会、社区发展基金会、社区志愿者服务协会以及社区歌咏队、健身队等。要不断建立健全各类社区组织,充分发挥社区职能作用,依法管理社会事务,开展便民利民的服务活动,努力为辖区居民排忧解难。同时,要积极倡导文明、健康、高尚的生活方式。

第五篇:农民收入支出情况调查及思考

生命科学学部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民生活费用收支调查

班 级:XXX

学 号:XXX

姓 名:XXX

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

这次我所调查的三户对象是我家乡居民。通过这次调查发现了我国农村发展的许多问题。从调查情况来看,青山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村农户收入的基本情况

1、农民收入水平低。

2、农户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三户的农民中,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产品占其收入的1/3,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长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民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民的高收入掩盖不了不少农民收入下降的真相。我所调查农户中周清农户家年均收入万余元,而胡秀奶奶家却一贫如洗。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加上现阶段商品率低,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户增产不增收。从调查的情况看,制约农户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调整滞后。受市场信息、自身素质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适应,对种植、养殖产品的取舍只能盲从于市场短期的价格波动,不能科学地、准确地判断市场规律,“村看村、户看户”的生产经营现象,导致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收入减少——纷纷下马,造成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和滞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民因此发出“谁能告诉我,到底种什么?”的无奈叹息。

2、商品流通不畅。近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价格大幅下滑,农民收入下降。被迫闯市场的农民一年四季忙种忙收,顾了田里这一头,顾不了市场那一头。农产品大多以乡村为单位组织销售,每到上市盛期,各单位各自为阵,四面出击,不断增加了费用,而且易使区内产品聚集到同一地方,相互杀价,造成内耗,一些农户只好忍痛低价甚至亏本倾销,满载而去,负债而归。

3、科技含量偏低。村农民中,大多为初中、小学毕业,文化素质偏低,有的年龄偏大,观念偏旧,对科技成果接受慢,对市场信息捕捉不准,粗放经营,产品档次低,收入增长受到很大制约。

4、农业投入不足。村以旱地为主,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适于统一抗旱排涝,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农户自主经营,耕作粗放,农作物不再连片种植,原有的漫灌方式已不适应。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抗灾能力差,农户增产增收缺乏保障。

5、增收难度加大。一是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而提价的空间和可能均已很小。二是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依然存在,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且有假冒伪劣产品,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利益流失,收入下降。三是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从事第3产业等获取收入的渠道变窄。四是农户欠款的数额和户数在不断扩大。

6、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仍然是一个弱质产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仍起着决定性作用,风调雨顺即丰年,天旱雨涝就减产,对农民收入增减的影响不言而喻。青山村连续5年4灾,旱、涝、虫交替,灾害频发,经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

减收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带来严重影响。

三、农户收入低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农民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

2、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

3、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青山村80多岁的老人家胡秀,两个儿子都有智力问题,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

4、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

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5、农村群众办事不便。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青山村洲上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青山村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6、管理与服务跟不上。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从调查的情况看,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主要有: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重点解决连片干旱、渍涝问题,增强农业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调优产业结构。农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忌一哄而上,要热中有冷;忌一成不变,要勤于调整;忌一触即溃,要“把根留住”;忌一盘散沙,要形成“拳头”。

3、健全市场体系。一是尽快筹建大型农产品集散地,满足农产品流通的需要。二是要健全服务体系,按照“以区级为引导,以乡村为主体,以民间为补充”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中介组织、组织营销队伍、完善信息网络、强化科技指导等,为农民产前提供种什么最好的信息,产中联系好销售渠道,不能让农民一家一户闯市场,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全方位服务,以保证农产品价值和农民收入顺利实现。三要切实整顿农资市场,严厉打击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坑农害农行为,真正保护农民利益。四是要积极探索“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的新路子,做到让农民只思生产,不愁销路。

4、实施科技兴农。要通过多种形式如电视讲座、农民夜校、田间指导等,大力推行农科教结合,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从而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向科技进步要收入。

5、推进农业产业化。一要坚持市场导向,防止通过政府行为“一哄而起”,急进硬推。二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将闲田集中在种田能手或种田大户手中,让其自行调整,规模经营,增加收入。三是要择优扶强,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选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前景,能够组织农民生产和为农民服务的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

6、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就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只增不减,农民收入就无从增起。一要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以此为契机,大力压缩财政和农民供养人数,从源头上减轻农民负担。二要推行村务公开,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增强农村政务、财务透明度,促进乡村干部廉洁自律,杜绝贪污腐败、挥霍浪费现象。三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随意增加农民负担的现象。

下载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农民公寓房建设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民收入支出情况调查及思考(推荐)

    生命科学学部2010年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班 级:09级动植物检疫3班 学 号:200941918313 姓 名:彭婧雅农民收入支出调查及思考这次我所调查的三户对象是我......

    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写写帮推荐)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重大举措。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于推进自控型班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深化自控型班组建设,努力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关于推进自控型班组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车务段拥有-----名干部......

    关于前进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前进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政研室课题组〔内容摘要〕近年来,水城县纸厂乡前进村着力组织建设,创新发展思路,以制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结构......

    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林西县创新 “1+3”即“村党组织”+“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村级发展模式,催生合作社325家,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

    石泉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

    石泉县农民增收的调查与思考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增收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近日,石泉县组织人力深入池河镇明星、谭家湾、青山村进行调查,并作以简要分......

    20121109对农民“知情权”的调查与思考

    农民应充分享有“知情权”关注民生,聚焦“三农”,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已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发展大局。目前国家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已出台一系列举措,广大农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