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增收要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
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1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3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4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
第二篇:农民增收要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推荐)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今年,党中央、xx针对农民增收问题~远瞩地出台了《中共中央xx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1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3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4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 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五、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收入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从强化科教兴农入手,继续推广和创新十种科教兴农模式,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一是积极推进农科教结合。建立健全良种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加强农业各类优新品种的引进、繁
育、开发,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进农副产品信息中心、“农业155”和“村会协作”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搞好省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建设;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大宗农产品及名特优农产品,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加大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力度,积极参加国家、省级优质农产品品牌和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注册商标,通过品牌战略,促进名牌产品产业化,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围绕“提高省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档次,壮大市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规模,发展县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数量”的目标,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集中力量高档次、高标准地搞好园区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在提高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防洪排涝工程等方面下功夫,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六、要激励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农民资本和经营性收入 创业是富民之基。浙江的农民之所以比较富裕,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是全民创业,有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老板。要从根本上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致富,就必须尽快把生产性农民、务工性农民向经营性农民转变,把农民以劳动收入为主向资产性、经营性收人为主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
七、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我国农业的弱质、弱势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政府要在WTO规则下,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1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体系,由农户承担费用转向政府财政补贴。2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3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开展农业用水、用电、农机服务等农业生产性项目价格和收费专项治理,对农民建房收费进行专项检查,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件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查处因加重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4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作者为##市供销社主任
第三篇:农民增收 要靠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农民的收入有了较高的增长,但近年来却增幅超缓。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分别比上年减少4.9、0.3、0.5和1.7个百分点,连续几年下降,虽然2001-2003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恢复性增长,但基础很不牢靠。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真正促进农民增收呢?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应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有效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将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强有力竞争,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从我市山多、地多,农村人口多的特点看,在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上,一是把粮食做为产业种好,提高粮食作物品质与产量;二是注重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建宁的莲籽产品的精深加工,既调动农民的种莲积极性,又吸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还带动了猕猴桃、黄花梨等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名、特、优、新的产品。我市已提出了发展七个特色产业目标,要紧紧围绕七大产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使资源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产业优势,成为高创汇产品,不断提高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我市还不到30%。这说明,我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其主要途径是:1积极发展小城镇,尽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山民转移到城镇,同时,不断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体系,就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加速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的新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开放式的户籍制度,尤其是在县市级城镇更不应受地区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应允许自由迁移及定居。3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进城农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该享有长久居住权,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4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步伐,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若干意见试行》,大力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建立乡镇劳动力转移指导站或劳动保障事务所,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切实做好农民工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小城镇,同时,合理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加强对境外劳务合作的服务与管理,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积极创办龙头企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增加农民工业化收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民,是农产品生产的终端,也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可以开辟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实现农民的生产目的;二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为此,各地都应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大力创办或通过招商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型、流通型龙头企业;没有条件的,要主动依托社会上已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增加农民流通收入 发展合作经济和经纪人队伍,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关键环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是要搞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发挥农产品信息中心网络的作用,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和跟踪制度,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大宗农产品做好预测预报;加强同国内外、省内外农产品大网站的联络,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准确、及时把农产品的销售信息传播到农户手中,真正帮助农民了解市场、参与市场、掌握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优势产业的市级行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名牌农产品主产地为依托,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和扶持营销、信息等各种农村中介组织和流通大户、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市场流通中介组织、专业队伍、农民营销经纪人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储运等多种经营服务,不断搞活农产品的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三是千方百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举办和参加各类农产品的展销会、订货会、品尝会和促销会等活动,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战略,鼓励支持营销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赴省内、外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销活动,推销农产品,搞活市场流通。
五、强化科技兴农,发展高效农业
第四篇: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
论农村经济与农民增收
论文摘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发展农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胡锦涛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业,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战略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对我们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战略思想
一、农业地位及作用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更是基础的基础。农业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物资基础,可以说,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民增收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才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人民才会幸福安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不会遥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才可能会真正的实现。
因此,政府和人民必须尽全力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繁荣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事业,大力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农村的现状及问题
1、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城乡差距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城乡发展极不协调,城市的人均收入要远远高于农村,农村地区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远远低于城镇地区,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但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仍然是不可企及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农村经济要明显落后于城市经济,不管是在经济发展的程度上,还是在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上,农村和城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由于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我国农业对外依存度也在日益增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农产品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金融危机造成的消费低迷使粮食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呈现走低趋势,使农民的信心遭受到了打击。必须重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信心,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1、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力,认真做好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规划。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做好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规划。
2、加强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污染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
3、完善农村的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大力弘扬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要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5、强调城乡差别和统筹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将农村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舒畅和谐的生态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作为区域人民的共同财产,与城市居民共享。通过相互交流,将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现代文明扩展到农村与农民共享。
6、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新农村建设不排斥外部的支持,但更为根本的在于依靠自身的变革。要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发展创新农业文化产业。
四、稳定农村经济和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
1、要大力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然而,在当今的社会,知识经济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加强农民的整体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能极大提升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2、第三产业能极好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第三产业是极具活力的一个重要生产部门,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规模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形成,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把农业推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需求生产产品,走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农村经济一定会得到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农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如发展花卉种植业和水果蔬菜种植业等,活跃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由于农村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所以必须把多余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收,要为农民自主创业创造条件,积极采取减免税费和发放贷款的政策措施,加大技术支持和财政支持,开辟农民创业的“绿色通道”。完善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吸引企业投资和农民自主创业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建立地区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面向四周发展经济,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本地区的经济。
4、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要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农村城镇化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城市的发展要优于农村的发展,现在城市经济发展了,农村经济落后了,就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城乡隔阂,促进产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把城市与农村联系起来,把市民与农民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共同促进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骆中钊.新农村建设规划十条理念[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12)
[2] 胡锦涛.始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08,(08)
第五篇: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持续性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增收问题高瞻远瞩地出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即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颁发中央文件,是建国55年来的第一次。然而,如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呢?本文梳理##市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提出今后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一、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做法2005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大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具体工作中,我市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生产性收入。1、稳定和提高粮食和烟叶生产能力。粮食和烟叶是##两个大宗农产品,2004年的产量分别为126.29万吨和5.26万吨;产值分别为18.64亿元和5.27亿元,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市粮食生产围绕稳定播种面积、增加单产和总产、提高粮食品质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粮食安全体系。继续开展粮钱丰收竞赛活动。加大粮食“种子工程”建设力度,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粮食品种(组合)及配套栽培技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左右,产量达129万吨。烟叶生产继续贯彻“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布局、优化结构”的烟叶工作重点,切实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2005年全市计划种烟45.29万亩,收购烟叶105万担。2、突出抓好茶叶、畜牧、笋竹三大特色产业。我市充分发挥茶叶面积大、质量好的优势,继续抓好十大优质生态茶叶生产基地建设,2005年全市要新增茶园面积3万亩,达到20万亩的规模,力争茶叶产量增长10%,优质茶产量占总量的20%左右。改变目前加工粗、价格低、效益差的状况,引进业主,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茶叶品质,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确立以畜牧业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例,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畜牧业重点发展15个万头猪场、20个5千头猪场的规模养殖和一批生猪养殖专业户;建设出栏达百万只的肉鸡基地和25万套种鸡场10个。加快肉牛养殖基地、肉牛种源繁育、牧草种植和肉牛加工企业的发展,全市计划出栏肉牛5.7万头,种植牧草8万亩。力争200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量增长8%。笋竹业是农民增收短、平、快项目,着重抓住低产竹林改造与建设高产示范园区相结合,2005年全市计划改造低产竹林28万亩,建设3-5个现代竹业科技示范园,实现竹业总产值32.2亿元。3、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2005年##市重点扶持一批符合区域布局、能发挥产业优势、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积极推行“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新模式,发展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市级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优质肉牛、粮食、笋竹、建莲、烤烟、水果、茶叶等一批高效优质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扩大种养规模,实现农业增产增效。2004年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29.85亿元,带动农户数36.02万户,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得到的收入达13.42亿元。
(二)以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与第一产业相比,农民在二、三产业上增收的潜力更大,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就能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和经营收入。1、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打工”机会。##市充分挖掘本地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当地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小型加工经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全面清理进城就业不合理收费和限制性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人口转移的良好环境。增强城市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中得到较高收入。全市现有乡村企业72896个,其中工业企业19200个,规模以上工业274个,分别比上年增加787个、605个和14个。目前全市乡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人员达34.1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2万人。2、为农民创造自己“当老板”的机会。创业是富民之基。##市各地努力走出一条让民众通过诚实劳动、艰苦创业得到更多实惠的创业发展之路。清流县为了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在各种税费、资金信贷、建房居住等方面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让外出务工者带资金、技术和项目回乡创业。如该县温郊乡桐坑村村民温冬生,外出务工几年后,回乡承包木制品厂,搞木材深加工,把本地山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解决了20多名劳动力就业。沙县通过在小城镇开辟工业小区、商业、服务业一条街等形式,为回乡农民提供创业条件,激发广大外出农民回乡投资的热情,一些农民带着资金回乡投资创业。如该县夏茂镇西街村罗光文等3位农民外出经营小吃致富后,回乡投资100多万元,创办了夏茂农家冬酒厂,吸纳劳动力近200人。3、开辟多种形式的服务领域。##市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证、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试点工作,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举办全市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专场招聘会,促进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2005年全市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全市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5万人,为农村劳动
力就业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1、“多予”政策。一是增加农业生产投入。2004年全市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治理项目投入454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5.2万亩,平均粮食亩产为364公斤,比上年增加9公斤。二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做好乡村供水、险病水库除险加固、水毁修复、山地水利和堤防建设,搞好渠系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04年全市水利建设共完成投入2.58亿元,完成险病水库除险加固57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6.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5万亩,修复水毁工程1250处,完成渠道防渗203.4公里,发展节水灌溉3.8万亩。三是增加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正常运转,全市危房改造项目第一期完成新建校舍132个,面积16.47万平方米;改造危房面积11.2万平方米,投入危房改造资金9300.64万元。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对困难乡镇、村特别是少数民族乡镇、村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2、“少取”政策。一是少收农民的税。农村税费改革前,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为125.13元,改革后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为44.77元(含一事一议和筹资投劳估算数),农民减负达1.6亿元,人均减负80.36元,平均减负率64.26%。二是少征农民的地。继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引导和管理,逐步在乡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开展土地流转服务;认真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强土地用途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非农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审核认定制度,坚决制止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行为。3、“放活”政策。一是放活农村金融。##市积极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加快落实林权证质押以及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鼓励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二是放活农民就业。消除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障碍,继续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歧视性政策和各项乱收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前培训。
二、拓展农民增收的新路子1.加快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市若能加快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把台湾作为农业高科技研发基地,而把大陆作为建设和产销基地,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农业项目协作洽谈会,吸引更多台商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农产品加工和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和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突出抓好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规划与建设,大力促进明台农业交流与合作,有重点地建立一批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增强为“三农”服务意思。一是各级各部门务必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实践,作为落实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行动,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二是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应对国家产业政策,争取国家和省把##的农业项目列入“十一五”计划的盘子,有项目就有资金,有项目才能更好地改善##市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各涉农部门要认识到自己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任何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特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又是弱质、弱势性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决定了它在国家宏观调控中是需要加以保护的产业。一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市、县两级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时,要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二是建立农业收入保障体系,由农产品价格补贴转向农民直接收入补贴。三是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资料进行适度的政策性补贴,每年农业生产资料需求旺季,除要出台一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政策外,还可根据农民购买的数量给予统一直补,切实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从##市情况看,今后统筹城乡发展,需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在全市12个县(市、区)中,有7个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11个县(市、区)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表明##市农村工业化水平很低,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市。二是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世界银行的数据表明,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城镇化率为78%,中等收入国家为49%,世界平均水平为46%,而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32%。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市人口中,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9.2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38.6%,比1990年提高个14.1个百分点。这说明,##市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非农业和跨地区流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市农调队
多元化发展农村经济 持续性增加农民收入(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