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

时间:2019-05-12 19:1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

第一篇: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

为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机具保有量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运作模式,加快农机农艺融合进程,推进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XXX农机局《关于开展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经局党总支研究决定,组织召开了局有关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专题会议,抽调有关人员深入全市各乡镇、办事处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

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长葛是一个农机大市,农业机械发展起步早,基础好。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扶持“三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和农机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市的农机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补贴政策推动,农机发展迅猛。从2005年开始,我市连续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补贴项目资金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0万元,到今年上半年的810万元,累计争取并落实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2500多万元,共补贴各类新型农机具2035台,其中大型拖拉机734台,自走式玉米(小麦)收获两用机416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109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48台、旋耕机118台、深耕犁148台、抗旱水管40万米、潜水泵300台,直接受益农户2600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资金8000多万元。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3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81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00台、玉米秸秆还田机900台、旋耕机1052台、机引犁1449台、小麦播种机1645台,农用水泵1010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784台,农机总动力为50.37万千瓦,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快车道。

(二)农机化水平提高,作业范围和项目进一步拓宽。

农机拥有量的增长,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到2010年底,全市农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9.49%,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深耕率、小麦机播率、小麦机收率和玉米秸秆还田率分别达到99%、100%、99%和98%,其中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10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也达到了40%。农机作业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粮食作物耕种收作业向耕种管收一条龙作业延伸、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畜牧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由本地向周边区域拓展、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拓展。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各级服务组织体制日益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增强,一是以农机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2010年底,全市农机户达25022个,农机从业人员达28097人,其中农机专业户1221个;二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正不断发展壮大。为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散机户单干不了,政府包办不了”的问题,并以较强的规模优势、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机车利用率成为农机服务市场的主力军,并以较低的作业价格、优质的作业质量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而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自2007年初我市XX办事处孟庄村民田青军组建XX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到今年6月,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8家,入社成员180户,各类机械 650台(套),拥有各类机械原值达到3000万元,预计今年经营收入将达到800万元。农机跨区作业由盲目流动向合同集约方向转变,由只提供收获服务向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在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价格、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选择空间,推动了农机服务向优质、高效的方式转变。三是遍布全市12个乡镇4个办事处的270个农机维修网点,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渗透到从农田耕、种、收作业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作业和农业运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经济效益凸现,农机作用明显。

1、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转移快速。近年,小麦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2、机手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快速致富。一是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一大批农机大户的涌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XXX乡曹庄村王长欣,是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父子6人一起经营3台大型拖拉机、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台旋耕机和3台秸秆还田机,农机资产达160多万元,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2010年6月9日,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XXX坡西村福兴农机专

业合作社,入社人数5人,农机作业收入人平均在30万元左右。

3、抗灾能力大幅提高。3年来我市一直干旱少雨,排灌机械早已成为解决人畜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工具,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发挥巨大作用。

(五)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河南省农业机械管

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们以贯彻农机法律法规为主线,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以农机安全生产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农机经营、维修市场秩序持续良好的态势,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我市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它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已实现机械化,但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我市农机化事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我市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市农机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

(二)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其一农机补贴规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近几年,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仅从我市的农机购置补贴实际来看,今年能够享受农机补贴的农户仅占报名总数的五分之一;二是在农机购置补贴过程中,补贴的农机种类和款项尚不能完全达到群众的满意,国家补贴数额占农机价格的比例仍不高;三是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价位较高,作业成本逐年增加,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投入;四是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比如,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明确具体的农机投入管理机制,地方财政农机投入严重不足。

(三)地方政府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协调配合机制还未建立。在《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虽然明确界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但由于没有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在实际操作中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困难,农机局对农机及配件的生产、经营等监管力度无法到位,存在农机管理工作脱节现象。

(四)农机化公共服务经费缺乏,服务工作不能充分开展。由于我市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教育培训等部门几乎没有专门工作经费,在办公设备和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上,基础较差,只能选择性地开展重点工作,极大影响了基层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目前农机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个人,大量的机械分散在千家万户,每年的农机年检审工作大都是农机监理人员自备交通工具进村入户在田间场院、乡村道路和作业现场办理一切相关手续,但仍有机手对此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使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导致年检率、入户办证率达不到100%,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乡镇农机管理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可是自从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来的乡农机站被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真正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少之甚少,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等公共服务在基层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农机服务在基层存在“棚架”现象。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规范化建设问题突出。一是农业机械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难以实现农业机械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与运作当中,有部分农民是以资金形式入股,有很大部分农民是以农业机械的形式入社的,社员将农业机械投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经营,社员获得分红,社员仍是农业机械的拥有者,而合作社则是农业机械的经营者,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机械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离的,就可能使社员投入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与有效的保护。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责权利不够明确。有的乡镇虽然建设发展了几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但仅仅是农民社员的一些农业机械的暂时联合,没有形成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没有选好领头人,而是开个会、挂完牌子就了事。有的是想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据了解,有个别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没有贯彻落实执行。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现实条件存在差异。(一)是农机专合作社融资难。现在农业机械动辄上万,虽然国家有一定补贴,但是资金占用量还是比较大,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资金添置机具设备,而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只有两条,一是农户股金(这是有限的),二是贷款(这是很有限度的),可是这两条渠道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作业条件改善难。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整理将土地的机械化作业条件改善,但是这些还只是示范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条件并未完全从根本上得到全面改善,要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提升难。虽然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但是,如何来增强,具体怎么做,却没有答案。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实际是依托农机大户,组织一些农机户,聚合一些农机具,搞一些服务,农机的利用率补足,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机的经营效益。

(六)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反映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方面。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较深,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规格不统一,相邻地块不能同时连续收割,尤其是地块零散,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大型机具作业,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三、农机科学发展对策

(一)建立科学发展新格局。一是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以产业化带动机械化,确保健康、快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农业生产方面,现阶段要以推广玉米联合收割机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不断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机投入和使用的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服务的积极性,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合作社,提供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投入新机制。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多数农民想买而经济实力不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对我市来说,在农机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农机补贴项目,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市财政要逐年增加农机专项补贴资金和项目管理推广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金融部门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严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综合保障新体制。一要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更新观念,拓宽服务领域,立足我市支柱产业,广开服务门路,提高科技服务含量,逐步向精细农机发展。部分农业机械面临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要加快更新步伐。二要加强部门合作。抓好跨部门、跨行业合作,注重农机与农艺结合,农机与畜牧业结合,农机与林业结合,农机与食品加工业结合。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业、林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三在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支持和配合下,一是持续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质量监督和经销商资格管理,确保补贴农机具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保证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打折扣,二是大力整顿农机维修市场,促进农机维修质量提高。在检查过程中,一方面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另一方面对不合格的、经营过程中以次充好、维修质量不过关的维修网点进行整治,对经验丰富、设备全、业务量大、效益好的维修网点进行扶持和培育,提高他们的农机维修技术水平,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是深入农机生产及销售区域,加强农机及配件的生产、经营等监管力度。

(四)建立农村经营新模式。一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技+农户,农机+畜牧+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等。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统一耕种管理,统一种植规格,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作业等,解决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推动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加大扶持力度。一抓关键,选好领头人。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荐办事公正,在农民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人,担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同时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领头人进行集中培训,交流经验,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平。二抓规范化管理,提高凝聚力。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运行与监督同行。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章程规定,规范运作,民主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实用的内部管理办法,既保证集体的权力得到尊重,又保证社员的利益不被侵害。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三会的活动范围、职责和权利;建立安全生产、财务、机械管理、配件、油料供应和维修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完善产权联结,内部积累,利益分配,风险调节,自我服务等机制。形成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加强培训,在信息上提供服务,在政策上给予规范,在资金上争取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扶持,使其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大推广力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以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突破口,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做到注重示范,以点带面,力求在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花生与薯类收获、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技术与机具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抓好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一是由主要粮食作物一般环节机械化转向关键环节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二是由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转向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机械化,不断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由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转向精深加工和贮运机械化,满足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和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四、以后发展建议

1、建议市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发展。

2、建议各级政府在成品油的整体资源配置上要按实际需要划出一块由农机部门掌控调配,以满足农机作业所需。

3、建议对报废农业机械进行补贴,加快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减少安全事故和能量消耗。

4、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5、加大对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

二0一一年六月二十

第二篇:2012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范文]

2012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

为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机具保有量和农机社会化服务运作模式,加快农机农艺融合进程,推进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xxx农机局《关于开展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的通知》精神,经局党总支研究决定,组织召开了局有关科室、二级机构负责人专题会议,抽调有关人员深入全市各乡镇、办事处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机化发展现状

长葛是一个农机大市,农业机械发展起步早,基础好。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扶持“三农”力度的逐年加大和农机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市的农机化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农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补贴政策推动,农机发展迅猛。从2005年开始,我市连续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补贴项目资金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0万元,到今年上半年的810万元,累计争取并落实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2500多万元,共补贴各类新型农机具2035台,其中大型拖拉机734台,自走式玉米(小麦)收获两用机416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109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48台、旋耕机118台、深耕犁148台、抗旱水管40万米、潜水泵300台,直接受益农户2600户,带动农民直接投入购置资金8000多万元。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38台、小麦联合收割机81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300台、玉米秸秆还田机900台、旋耕机1052台、机引犁1449台、小麦播种机1645台,农用水泵1010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784台,农机总动力为50.37万千瓦,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快车道。

(二)农机化水平提高,作业范围和项目进一步拓宽。

农机拥有量的增长,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到2010年底,全市农作物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79.49%,全市农业生产中的土地深耕率、小麦机播率、小麦机收率和玉米秸秆还田率分别达到99%、100%、99%和98%,其中小麦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2010年玉米机械化收获率也达到了40%。农机作业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拓展、由粮食作物耕种收作业向耕种管收一条龙作业延伸、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畜牧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展、由本地向周边区域拓展、由粮食作物机械化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共设施建设拓展。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我市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各级服务组织体制日益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增强,一是以农机户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2010年底,全市农机户达25022个,农机从业人员达28097人,其中农机专业户1221个;二是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正不断发展壮大。为适应农村农业生产发展需要而成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农业生产中“散机户单干不了,政府包办不了”的问题,并以较强的规模优势、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机车利用率成为农机服务市场的主力军,并以较低的作业价格、优质的作业质量和细致周到的服务而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欢迎。自2007年初我市xx办事处孟庄村民田青军组建xx市第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到今年6月,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8家,入社成员180户,各类机械 650台(套),拥有各类机械原值达到3000万元,预计今年经营收入将达到800万元。农机跨区作业由盲目流动向合同集约方向转变,由只提供收获服务向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在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同时,也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价格、服务方式上有了一定的选择空间,推动了农机服务向优质、高效的方式转变。三是遍布全市12个乡镇4个办事处的270个农机维修网点,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证。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渗透到从农田耕、种、收作业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作业和农业运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经济效益凸现,农机作用明显。

1、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劳动力转移快速。近年,小麦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2、机手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快速致富。一是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一大批农机大户的涌现,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xxx乡曹庄村王长欣,是远近闻名的农机大户,父子6人一起经营3台大型拖拉机、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3台旋耕机和3台秸秆还田机,农机资产达160多万元,年收入在40万元以上,2010年6月9日,受到了温总理的亲切接见。xxx坡西村福兴农机专

业合作社,入社人数5人,农机作业收入人平均在30万元左右。

3、抗灾能力大幅提高。3年来我市一直干旱少雨,排灌机械早已成为解决人畜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工具,在抗击自然灾害中发挥巨大作用。

(五)农机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近几年,国家和地方相继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河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我们以贯彻农机法律法规为主线,以创建平安农机为载体,以农机安全生产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机安全集中整治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确保了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农机经营、维修市场秩序持续良好的态势,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存在问题

(一)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我市农机装备发展方面存在着“四多四少”的不平衡现状,即: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种植业机械多,农村其它各业机械少;传统作业机械多,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少,在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如目前我市小麦生产已实现机械化,但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是我市农机化事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我市机械化整体水平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市农机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

(二)对农机化的投入力度仍显不足。其一农机补贴规模难以满足农民需求。近几年,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实际需求。仅从我市的农机购置补贴实际来看,今年能够享受农机补贴的农户仅占报名总数的五分之一;二是在农机购置补贴过程中,补贴的农机种类和款项尚不能完全达到群众的满意,国家补贴数额占农机价格的比例仍不高;三是作为农机投资主体的农民自我积累能力弱,农机产品价位较高,作业成本逐年增加,农机作业季节性强、投资回收期长、利润不高,制约了农民对高性能农机的投入;四是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比如,近年来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但是地方政府缺乏明确具体的农机投入管理机制,地方财政农机投入严重不足。

(三)地方政府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协调配合机制还未建立。在《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中,虽然明确界定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但由于没有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在实际操作中部门之间沟通协作困难,农机局对农机及配件的生产、经营等监管力度无法到位,存在农机管理工作脱节现象。

(四)农机化公共服务经费缺乏,服务工作不能充分开展。由于我市农机技术推广、安全监理和教育培训等部门几乎没有专门工作经费,在办公设备和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上,基础较差,只能选择性地开展重点工作,极大影响了基层农机化公共服务水平及工作效率。目前农机经营的主体是农民个人,大量的机械分散在千家万户,每年的农机年检审工作大都是农机监理人员自备交通工具进村入户在田间场院、乡村道路和作业现场办理一切相关手续,但仍有机手对此项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使正常工作难以开展。导致年检率、入户办证率达不到100%,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乡镇农机管理组织是农机系统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农机管理、推广服务等行政性、公益性的工作任务,是搞好农机工作的关键,可是自从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来的乡农机站被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常年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开展工作,真正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少之甚少,农机化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等公共服务在基层得不到有效落实,致使农机管理、技术推广和农机服务在基层存在“棚架”现象。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规范化建设问题突出。一是农业机械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难以实现农业机械的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与运作当中,有部分农民是以资金形式入股,有很大部分农民是以农业机械的形式入社的,社员将农业机械投入合作社,由合作社来经营,社员获得分红,社员仍是农业机械的拥有者,而合作社则是农业机械的经营者,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农业机械的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分离的,就可能使社员投入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合理的利用与有效的保护。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松散,责权利不够明确。有的乡镇虽然建设发展了几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但仅仅是农民社员的一些农业机械的暂时联合,没有形成股份合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没有选好领头人,而是开个会、挂完牌子就了事。有的是想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不落实。据了解,有个别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有的虽然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但没有贯彻落实执行。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与现实条件存在差异。(一)是农机专合作社融资难。现在农业机械动辄上万,虽然国家有一定补贴,但是资金占用量还是比较大,合作社要发展壮大,必须要资金添置机具设备,而合作社的融资渠道只有两条,一是农户股金(这是有限的),二是贷款(这是很有限度的),可是这两条渠道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二)是作业条件改善难。我国目前实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土地流转政策将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土地整理将土地的机械化作业条件改善,但是这些还只是示范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条件并未完全从根本上得到全面改善,要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大生产,作业条件的改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三)是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提升难。虽然政府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吸引力、感召力,但是,如何来增强,具体怎么做,却没有答案。而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的实际是依托农机大户,组织一些农机户,聚合一些农机具,搞一些服务,农机的利用率补足,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机的经营效益。

(六)农机与农艺不相适应。目前农机化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反映在农机与农艺的结合程度方面。农民受传统的种植习惯影响较深,农作物的种植品种、规格不统一,相邻地块不能同时连续收割,尤其是地块零散,经营规模小,直接影响了大型机具作业,大机械与小地块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三、农机科学发展对策

(一)建立科学发展新格局。一是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以产业化带动机械化,确保健康、快捷、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合理规划,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农业生产方面,现阶段要以推广玉米联合收割机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不断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民是农机投入和使用的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服务的积极性,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合作社,提供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建立农机投入新机制。农业机械一次性投资较大,回收期较长,多数农民想买而经济实力不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对我市来说,在农机部门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农机补贴项目,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的同时,市财政要逐年增加农机专项补贴资金和项目管理推广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金融部门要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严格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建立综合保障新体制。一要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更新观念,拓宽服务领域,立足我市支柱产业,广开服务门路,提高科技服务含量,逐步向精细农机发展。部分农业机械面临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要加快更新步伐。二要加强部门合作。抓好跨部门、跨行业合作,注重农机与农艺结合,农机与畜牧业结合,农机与林业结合,农机与食品加工业结合。加强与农机生产企业以及农业、林业、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农机推广工作。三在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支持和配合下,一是持续加强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质量监督和经销商资格管理,确保补贴农机具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保证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不打折扣,二是大力整顿农机维修市场,促进农机维修质量提高。在检查过程中,一方面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和资格认证,另一方面对不合格的、经营过程中以次充好、维修质量不过关的维修网点进行整治,对经验丰富、设备全、业务量大、效益好的维修网点进行扶持和培育,提高他们的农机维修技术水平,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是深入农机生产及销售区域,加强农机及配件的生产、经营等监管力度。

(四)建立农村经营新模式。一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技+农户,农机+畜牧+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产品加工大户等。积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统一耕种管理,统一种植规格,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械作业等,解决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推动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并加大扶持力度。一抓关键,选好领头人。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荐办事公正,在农民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人,担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同时有关部门每年要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领头人进行集中培训,交流经验,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平。二抓规范化管理,提高凝聚力。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运行与监督同行。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章程规定,规范运作,民主管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详细、实用的内部管理办法,既保证集体的权力得到尊重,又保证社员的利益不被侵害。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明确三会的活动范围、职责和权利;建立安全生产、财务、机械管理、配件、油料供应和维修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完善产权联结,内部积累,利益分配,风险调节,自我服务等机制。形成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三是加大对农机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要从技术上、管理上加强培训,在信息上提供服务,在政策上给予规范,在资金上争取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扶持,使其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三是加大推广力度,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以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为突破口,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做到注重示范,以点带面,力求在玉米收获和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花生与薯类收获、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化技术与机具上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抓好农机装备结构的调整,一是由主要粮食作物一般环节机械化转向关键环节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二是由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转向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机械化,不断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由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转向精深加工和贮运机械化,满足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和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

四、以后发展建议

1、建议市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发展。

2、建议各级政府在成品油的整体资源配置上要按实际需要划出一块由农机部门掌控调配,以满足农机作业所需。

3、建议对报废农业机械进行补贴,加快农机装备的升级换代,减少安全事故和能量消耗。

4、加大农机补贴力度,促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5、加大对农机管理人员和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能力。

第三篇: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兴国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我县农机化发展势头强劲,农机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到2013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60.25万千瓦,农业机械原值14226万元。耕整地配套农机具1.1518万台(套),联合收割机242台,插秧机35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7137台(套);农机购置补贴从2005年几万元中央补贴资金到现在的550万元中央资金,补贴机具也从十几台(套)机器增加到现在的两千多台(套),兴国县农机化发展实现了新飞跃;同时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和转移,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机来完成,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升,2013机耕面积33900公顷,机插面积3000公顷,机收面积23152公顷,全县水稻机耕、机插、机收作业水平分别达69℅、4.2℅、41℅,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8.06℅。

二、制约我县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一)、规模经营受限。一是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种植品种多样化,插花田随处可见,既不利于机械的通行,更不利于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油价偏高。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一直在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

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

(二)、农机购置补贴比例有待提高。有些适应山区丘陵地带使用的农机具,但价格偏高,补贴金额又有限,如:一些小型的半喂入收割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和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三)、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田间道路越来越小,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和维修网点少,农机出现故障后,往往要等到生产厂家的技术员来维修等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农机具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缓慢。一是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只有5家注册,农户入股的资金少,没有形成整组或连片入社,土地经营规模不大,机械化作业辐射面和带动力不够明显。

三、发展农机化的建议

(一)、制定政策对农田作业所需燃油供应上要予以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机户的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根据各地区情况,适当调整农机品目的补贴比例,使农民买得起自己所需的农机具,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三)、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强力推进建立农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围绕我县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利用农机服务粮食、果树、蔬菜、烟叶等四大产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发展全程机械化,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提供场所。

(四)、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支持,使更多的农户参加合作社,从而提高农机的使用率。

第四篇:农机化和信息化调研报告

师宗县农业局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情况调研报告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农机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机化信息体系将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作业服务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我县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加大力度开展农业机械科技信息工作,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大方向、大趋势。然而,信息化在农村还没有得到普及,通过信息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各类问题还没有被提上一些地区政府的议事日程,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领域、范围、主要成效和经验 目前,我县的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领域和范围主要是在:农机安全监理、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技术培训三个方面。其中,农机安全监理方面融合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落户、审验及档案管理;农机购置补贴方面融合主要体现在购机户基本信息的登记管理;农机技术培训方面融合主要体现在农机手基本信息的登记管理。我县在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技术培训两个方面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的情况与我市其他县的情况基本一致。今年,我县被列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农机安全监理方面的基础得到一定加强,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改观,拉进一条

10兆光纤,购置了多台电脑,安装了基本的管理软件,和省、市农机管理部门牵了线、搭了桥,更加方便、快捷的更新、报验农业机械基本管理信息。

二、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瓶颈及主要原因

近几年来,我县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我县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机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尽管领导已认识到了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具体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不够了解。有的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所谓信息化不外乎就是计算机打字、上网,在互联网上有那么几个网页等水平上;还有的认为,虽然互联网、信息化很重要,但现在实施还太早,起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存在着等待、观望的思想。从而造成本地与信息化建设先进县、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投入方面,不仅是资金投入不足,还存在政策、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2.农民素质低,信息网络人才缺乏,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农机化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机科技知识的专业人

才,能为农业机械的管理,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等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机化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机化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机化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使信息服务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3.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4.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滞后。一是信息传输网络不够畅通。由于大部分地区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绝大多数的乡镇、村还与互联网无缘,缺乏现代化沟通手段。信息传输在县一级到最终用户之间形成了“梗阻”现象。二是在信息发布和传输方面缺乏网络、广播、电视、电话信息台、简报、报刊、集市、会议、讲座等各媒体之间的有机组合和搭配,因而无法解决“梗阻”现象。三是各地农业主管部门与同级人民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同级涉农机构、兄弟地市、网上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稳定、快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此外还有处理手段落后,传输工具落后等。很多地方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在信息处理方面有的还停留在手工阶段;对搜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三、农机化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

农机化信息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因此,迫切需要畅通信息通道,扩大信息来源,广泛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体效能,以适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在信息传输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各个领域的今天,能否提高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全县农机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本地区“十二五”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思路、重点、目标及措施

大力加强农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网的整体效能,以适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提高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水平,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

1.加强组织领导。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工作领域新、工作难度大,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地应成立以农机管理部门一把手为组长的农机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对农机化信息服务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和监督检查。

2.多渠道筹集资金。①利用现有通讯、办公设备进行改造。②采取部分信息的有偿服务,谁联网、谁受益、谁投资、谁所有的方法筹措资金。③争取国家和地方无偿、有偿资金或贷款投入。④利用资本运作,通过入股、挂靠等形式,筹措资金。

五、对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1.提高对农机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决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管理事物搬上计算机网络,而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政府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打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在农机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认识,工作到位,加大扶持力度,全力支持信息化建设,并大力推广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使之应用于生产,变成现实生产力。

2.加强建设,推动农机信息化进程。任何体系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支持它的软、硬件设施。所谓软件,是指人力资源。农机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的现状,要采取引进与并举的方式,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力资源开发,以满足农机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实用、互联的优势,为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信息,逐步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综合性强的农机化信息系统。所谓硬件,就是尽快建立和完

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力地推动农机经营管理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变革,但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响应“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重视信息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为提高信息质量,要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目前,我县的实际情况是:各基层农机部门办公设备落后,信息人才缺乏,与农机用户、市场及厂家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了解基层农机动向,没有一定的信息交流途径,从而造成信息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采集体系,是当前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应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用户、生产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力的信息反馈,同时与国内外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农机信息的加工是连接信息采集和发布的中枢,起着关键性的桥梁纽带作用,信息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农机化信息处理质量的高低,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通信、多媒体、虚拟技术、GPS等信息技术手段,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信息的发布是农机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速快捷的信息发布系统是信息

价值得以充分利用的保障,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手中,才能发挥其实效性,让农机用户和生产经营者从中得到实惠。

4.完善工作规范,保障农机化科技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农机化科技信息工作必须制定完整的、系统的、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以实现信息工作和信息网络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发挥农机化信息网络的作用,提高信息处理速度和质量,加快信息反馈频次;实现信息收集渠道系列化、适时适用化;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网的作用,加强网络互联、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日常工作中要提高电子化办公的比重;省级要做好对上级部门的信息汇报、对下级工作的信息指导作用;市、县要做好对基层部门及农民的信息提供与反馈作用

师宗县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3120440

第五篇:加强县级农机化培训调研建议

县级农机化培训,直接为农业生产一线培训农机操作人员,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机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县级农机培训教育基础建设,重视公益性农机技术培训,是确保我市农机化事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保证。

一、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的历史与现状

我市县级农机化培训始于上世纪70年代。回顾我市县级农机化培

训历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由 70年代全免费培训逐渐演变成有偿服务、再到现在所谓的社会化服务。当时政府曾提出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了这一目标,各地都先后建起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直接向农民普及农机技术,为农业生产第一线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人员及乡镇农机站管理员等实用人才。参训农民既不要缴纳任何费用,培训期间还可以在当地生产队记工分。因此,农民都非常愿意参加培训,基本上达到了“机具未到,培训先行”的要求,对于大中型农机具(如拖拉机)几乎没有先购机后培训的现象。这为当时刚刚起步的我国农机化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然而自80年代末以来,国家逐渐减少了农机培训的专项投入,为弥补事业费的不足,学校开始向参加培训的农民学员收取部分培训费,以后培训收费逐渐增加。前些年,农机培训(实际上已经仅限从事道路营运的农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一度成了农机部门重要的创收手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市县级农机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市现有的5所县级农机培训机构,除开发区新力驾驶培训学校外,全部都是全民事业单位,一直从事全市农机化培训工作。共拥有教室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实习、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面积2300平方米,学习训练场地面积13000平方米;有大专以上学历教师42人;拥有电教设备(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幻灯机、投影机、摄像机、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60余台(套);拥有教练车20台,交通通讯设备30余部。教学示教板、教学挂图、教学模型、解剖车、配套机具、及桌椅板凳等都设施一应俱全。年培训能力5000人,多年来累计培训农机人员6万多人。

二、当前我市农机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拖拉机驾驶培训数量连年减少。据统计2005年全市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510人,2006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960人,比上年减少35%,2007年新训拖拉机驾驶员450人,比上年减少52%,08年数据仍在减少。

我市拖拉机培训数量连年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公路村村通,汽车、三轮车占了农村运输的主导地位,部分拖拉机下岗,在岗的仅仅搞些沙、石、砖瓦等建筑材料运输;再是国家工业化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有些人自动放弃了拖拉机运输业;三是我市拖拉机保有量结构特殊,2007年统计全市拖拉机保有量19.9万台,其中手扶拖拉机18.2万台,占91%,用于赶集、贩卖农副产品跑运输的手扶拖拉机很少,全市不足6000台,占3%,目前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农户把手扶拖拉机当“牛”养着,专职干农活,耕田、播种、收割、拉庄稼,农忙一过机具入库。

另一方面原因是自从拖拉机驾驶培训规范化以来,实际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大小拖拉机培训程序一个标准对待,对于手扶拖拉机来说就显得不合理。现在很多农民想学习农机技术,但因手续繁琐、培训时间长、培训费用高等因素不参加培训,这是造成我市农业机械操作者持证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农机技术的普及严重滞后于农机具的推广,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的发展,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

因为培训要缴纳数量一定的培训费,为了省钱,很多农民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而是先买了拖拉机,请一个师傅简单地教一两天,就开始上路了。从而形成了令管理部门头痛、安全隐患严重的“黑车非驾”现象,偏远山区尤为严重。直到在路上被有关部门查获后才不得不交上一笔“培训费”开始办证。可此时机手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每天只想着抓收入,哪里还愿意停下机车去参加培训?而培训部门为减少培训成本,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自然也乐意这种“缩水”式的培训。加上原来培训、考证属同一主管部门,这样的有偿培训服务自然很难到位,甚至不培训。因此,即使取得了驾驶证,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一方面驾驶技术差、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违规违章现象经常发生。另一方面,不懂机械原理及维护保养常识,导致机车技术状况差、人为故障多、维修费用高,大大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与寿命。而对于从事田间作业的各种农机操作人员,由于主管部门没有任何监控手段,更是不可能让其参加培训,统统都是“自学成才”。

(二)农机培训社会化与中央惠农富农政策法规不符。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的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

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

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我们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机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农机操作驾驶技能的培训,应该属于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范畴。

三、对加强县级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科技兴农,教育先行”、“小康要实现,人才是关键”。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机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农机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也越显重要。再先进的机器也要懂技术的人去操作,否则就发挥不了它的威力,还有可能使机器变成一堆废铁。因此,现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如韩国的经验就很值得我们借鉴:韩国每个郡(相当于我们的县)的农业技术中心都设有农业指导所,专门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的使用等技术的培训,结合农时定期举办各种农业(农机)技术培训班。这成为韩国“新村运动”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国2004年9月1号实施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却将拖拉机(包括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套用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模式,将其推向社会化。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如果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要切实落实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就必须结合农村当前实际,必须改革现有县级农机培训政策。应该修改《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公益性农机培训范围。如对乡镇农机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应该属公益性范畴。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各种投入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要不断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的投入。一方面为本县农民提供公益性农机技术的免费培训,并将培训合格与否,作为享受农机购置补贴等国家其他惠农政策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还要为农机系统干部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技术的更新提供公益性培训。对于服务性的农机培训,则可以采取部分补贴、适当收费的形式。这样就完全可以形成先培训后购机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我们的农机化工作真正步入健康、协调、快速发展的轨道,也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应建立拖拉机驾驶培训电子档案,方便检索和上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拖拉机驾驶培训档案是记录学员参加培训的凭据,是事故责任到查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建立健全驾驶员培训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培训档案的基础上,实行档案资料数据化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农机培训一直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流于形式,老师只能照本宣科,学员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接受,事倍功半,很不适应目前形势。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达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仅靠实物、模型的演示还远远不够,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新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一些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以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培训与推广相结合,对新技术进行超前培训。把培训与农机推广结合起来,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如结合农时或结合项目进行小麦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培训,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培训,茶园机械化管理技术培训,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等等,使农民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

(五)树立创新意识,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实行的就业准入控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样适合于农业人口就业前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机校如能抓住机遇,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展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就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农机培训面临的最大问题——培训项目单

一、生源不足,致使办学路子越走越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打破部门行业界限,承办技术工种的岗位培训任务,面向大农业、大农机以及农村经济、农产品加工等各个方面,拓宽我们的培训范围,如摩托车、汽车修理,机械焊接技术等工种的培训,通过不断拓宽职业技能培训的范围,创出一条农机校开门办学的新路子。

(六)开展成才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农机校必须面向社会,开门办学,开展包括干部培训、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成才教育培训。培训的层次可以包括基础教育、岗位培训、技工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在办学过程中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关系,积极与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努力宣传自己,使农机培训的社会地位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从而在工作上得到支持。争取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办学,加强横向联合,也可以实行挂靠在大中专院校的办法,走联合办学的路子,或请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支援师资力量,提高农机教育培训档次和规模。

下载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市农机化情况调研活动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余庆县农机化发展调研报告 一、余庆县基本情况 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凤岗接壤,南接黄平县,西临瓮安县,湄潭县,最高海拔为1386......

    春季农机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春季农机化生产情况调研报告为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xx县农机部门扎实做好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农机“全程化”服务和“送科技送技术下乡”等工作,努力做到机......

    农机化公共服务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一)发展现状县位于市西北部,地处黄土高塬残塬沟壑区,全县总面积17.1平方公里,辖9镇两个发展服务中心171个行政村,总人口18万,其中农业人口16万。现有耕地面积29万亩......

    岱岳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岱岳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机化发展状况,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解决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区农机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农机服务生产......

    农机化和信息化调研报告(精)

    师宗县农业局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情况调研报告 农机化信息工作是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反映农机化 水平的重要手段。农机化信息体系将在加强农机管理、科研、生产......

    鄄城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鄄城县农机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鄄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工作,特别关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以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为农村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进行重点部署。近期,就......

    曹县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情况调研

    曹县农机化和信息化融合情况调研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农机化政务、农机鉴定和质量鉴定、......

    泸西县农机化发展状况调研

    泸西县农机化发展状况调研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以工哺农、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