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新形势下农技协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新形势下农技协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王保荣 徐丙良 史永军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简称农技协)诞生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初期,是我国农村适应经济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生产的需要,以科技示范户、生产专业大户和经营大户为核心,由广大农民群众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这种组织的显著特征是:“民办、民营业、民受益”,具有松紧适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廉价有效的服务功能和广泛的适应性,受到了全国农民的拥护和欢迎,成为推动“三农”工作,加快推进城乡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农业、农村改革过程中组织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又一重大突破。
一、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优势
三十多年来,农技协的发展始终与我国农业农村的一系列改革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技协经历了以小型联户的技术指导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初创阶段,由单纯技术服务向经济实体方向转移的蓬勃发展阶段,到规章制度日益健全、组织化程度较高、运行机制比较灵活的成长壮大阶段,目前正在探索集系列化服务、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于一体,进行规范化动作的发展新模式。农技协创新始终与其发展密切相关。
(一)独特的组织形式是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基础
农技协是农民自发组织、自发创办、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农民新型经济技术合作组织,它产生于政府体制之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保证了各个农户的经营决策和经营主体地位,它既是松散的生产集合体,又是适度结合的经营联合体,更是关系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由于这种独特的组织形式,使它们在资金吸纳、会员吸收、人员聘用等诸多方面不拘一格,比较宽泛。它们的会员有的是当地生产大户,有的是经营能手,有的是技术土专家;它们可以聘任当地科研人员,必要时可以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它的资金来源可以入股集资,又可以从银行贷款,也可以邀请有实力的大企业加盟,还可以和产中、产后的企业合作。总之是人才来源渠道畅通,资金来源广泛。这种自由、灵活、松紧有度的组织形式,减少了一些常规用人制度的清规戒律,免去了资金吸纳过程中的层层审批手续。因此,它吸收了包括科技示范户、农村土专家、农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以及农村民间社团负责人等一大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成长起来的一批精英;它们吸纳了农村所有的可用资金、部分城市资金以及一部分有意于农村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这就为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良好人才和经济基础。
(二)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是农技协创新与的动力
在新形势下,国家扶助“三农”政策不断强势出台,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随着农技协的发展,会员的增多,自我积累也在增强,如何处理好责权利三者关系,如何处理好企业、协会、基地、会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采取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体制是每一个协会不得不正视和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不断探索农技协的发展运行规律,从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使松散、简单的组合和单一的技术服务与经营向高层次的综合性服务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大批农技协多年来积极地对协会的运行机制和体制进行探索与创新,目前运行机制和体制上发生了多元化的演变,出现了“协会+公司+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协会+经纪入+农户”、“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经营范围涉及种植、养殖、林果、农产品加工等多个行业门类,归纳起来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运行机制:一是技术交流型。以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进行技术培训、交流和推广为主要服务和合作形态;二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在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根据会员在生产过程中的需要,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会员与协会之间有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约束;三是技术经济实体型。这种类型以协会为组织和运行纽带,通过组建比较规范的实体经营公司,建立具有严格技术要求的生产基地,下联农户,上接市场,形成了“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运行机制,初步呈现出社会化大服务、专业化大生产的运行格局,引领着当地农技协的发展,农技协用利益机制连接起了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载体。
(三)清晰公平的分配机制是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核心
农民是我国积贫积弱的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增收致富是中国最大多数农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党在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新的发展。但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因素并末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而农技协的发展,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农技协内部分配制的公开、公平、清晰合理,使所属会员及时得到其应该所得,协会公平,会员放心。其次农技协引领会员加入到农产品加工、流通行业,增加了农民就业基数,实现和参与社会的收入的再次分配甚至第三次分配,对国家现行的财富分配不平衡、就业制度偏斜、产业制度偏斜、土地制度偏斜起到了深层次影响。第三,农技协加速农户规模经营的进程,促进农户规模经营的形成,加速产业化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的交易费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在商品生产、交易过程中的增质,增加农民收入。第四,农技协的发展,突破了部门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域界限的限制,使农村不同利益主体的资金、劳力、土地、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实现了生产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的重组,弥补传统农业中生产技术水平低、单个农户信息不灵、资金筹集困难,储运困难和销售困难等弱点,为农民增收注入了无形的活力。第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能完全获得应有的利益,而农技协发挥了千家万户与广阔市场的中介作用,在农民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市场风险有能力,保护了农民利益。
二、农技协创新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从事多年农技协管理、指导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以及近期对具有典型意义农技协调查了解的总体情况看,存在着诸多制约农技协创新与发展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农技协整体素质不高
农技协决策层和会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法律和政策知识水平不高,市场营销经验不足,获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等创新与发展要素资源的渠道不畅、途径不多,再加上协会本身基础资源薄弱,积累有限,协会自身的生存都是问题,有自生自灭之忧,导致部分协会缺乏创新与发展的源动力。
(二)内部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部分协会内部规章制度和民主管理机制不健全,有的协会虽有管理制度,但基本形同虚设,管理方法越来越象行政管理,协会负责人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会员的民主得不到保障,协会内部各种关系到没有理顺,限制协会的创新与发展。
(三)高级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农技协的地理位置所限,区位优势较差,难以吸引高级专业人才入会,所以导致协会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成员结构不合理、不稳定,致使不少协会生存状态不够稳定,农技协的组织特点和合作功能难以发挥,创新与发展更是难上加难。
(四)政出多门,农技协无所适从
目前,合作社法出台,农技协的类型、基本特征及性质基本得到确认,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供识,科协、农业和供销三个部门都在插手农技协管理,都号称其为业务主管部门,形成了表面上多头管理,实际上都管不好,甚至管不了,农技协无所适从,创新与发展失去了基准的方向、动力。
三、在新形势下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
创新与发展是农技协的生命力,无论以纯经济的标准来评价,还是以非经济标准来评价,农技协的创新与发展是统一的,创新是发展的深层动力,发展是农技协创新的必然结果。历史已经表明,农技协本身是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伟大的创新与发展,这种创新实践所激发的巨大能量与所塑造的新的事物——农技协,以特有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农民生存的世界以及农民本身,也是依靠这种创新,发展了农民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活动方式,使农民愈益社会化。我相信,在创新的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农技协以及农业、农村、农民都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一)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农技协的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这个问题在农技协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大做强农技协的经济实力,就必须发展农技协的生产力,而要快速持续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加快农技协的科技创新。正如唯物史观所指出的那样,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是推动农技协跨越式发展的超常动力,也是农技协发展的原动力。农技协的科技创新,首先要吸纳具有更强创新能力的优秀高级科技人才,培养自己的优秀管理人才;其次要采取最新的创新科技成果,使农技协常新常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农技协的管理发展问题
农技协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如协会与会员、协会与协会、会员与会员的问题、腐败问题、“三农”政策问题、稳定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社会资源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实质上是农技协生产关系与某些方面、环节管理不适应农技协要发展而造成的,其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就是因为农技协制度创新滞后导致的制度缺失和制度缺陷造成的。因此,农技协必须大胆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完善农技协管理中的各项制度,从而不断纠正农技协发展管理中的不协调现象,为农技协快速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农技协的制度创新要吸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避免农技协管理行政化,更要克服农村管理“人际化”、“亲情化”现象。
(三)通过文化创新,解决农技协文化发展问题
发展农技协文化,可以为农技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农技协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如自然危机、生态危机、人际关系危机、农技协生存危机,实际上是现代农村发展与农村传统的文化观念冲突造成的危机。因此,农技协必须在文化发展上对农村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批判、反思,同时要进行农技协文化的建设,实现文化创新和改变,超越传统文化造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确立农技协发展中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观念。这是农技协解决发展问题,实现科学发展的观念源泉。农技协文化创新,要树立品牌意识、公平意识、和谐意识,克服“小富则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
(四)通过服务创新,解决农技协的社会发展问题
农技协是一个兼具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性的团体,公益性服务是其立命的根本,适当追求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源泉。农技协的组织对象和服务对象是社会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广大农民,这就决定了农技协必须以农村社会效益为先,而追求经济效益为次。所以服务农民、服务广大会员就成为农技协优于其他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根本点,也是农技协能够快速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农技协必须在服务方法、服务方式、服务机制、服务内容上不断创新,扎扎实
实为农民、会员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增加服务内容和项目,才能维护农技协的稳定,才能促进农技协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第二篇:加强农技协工作推动农技协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农技协工作推动农技协发展
近年来,**县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抓机制创新,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
为进
一步加强农技协的组织建设,我们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积极组建农技协,不断完善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一是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计划。2003年初,我们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县开展农技协会调查情况报告”,总结了县、镇、村三级不同类型的农技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农技协发展壮大的存在问题,并制订了发展农技协计划,提出了在发展中规范,实践中提高,探索中前进的要求。二是不拘一格,分类指导,发展农技协组织。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指导组建了县脐橙协会、县木业协会、县油茶协会、县南药协会、仁居果业合作社、县农产品加工流通协会等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专业协会。此外,重视指导发展“龙头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和能人大户带动型”等镇村两级农技协组织。到目前止,全县已发展农技协19个,会员人数1586人,联系5000多户农户。
二、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农技协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
我们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5年5月,在县科协的提议下,经县脐橙协会运作,成立了我县第一家农村经济合作社——**县仁居果业合作社,建立起脐橙销售共同体,活跃中介流通组织,拓展脐橙销售空间。该社是县脐橙协会属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享有独立的经营和经济支配权,该合作社成立,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果品质量、单一商标战略,树立品牌,提高商品率,依托**脐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脐橙原产地认证、脐橙出口基地确认等良好条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仁居镇农民仅脐橙一项人平增收600元。该镇经市科技局批准认定为市级脐橙专业镇。上举镇农技协还组织参与了金土地农业发展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举福地脐橙合作社3个经济实体的创办。通过创新机制,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三、抓规范运作,发挥农技协“三大作用”
我们在发展农技协的思路上,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原则,对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规范的农技协,具体帮助他们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如个别镇的脐橙分会、金柚协会等。对已建章立制,运作多年的农技协,则要求他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各农技协在科技示范户、重点户中培养了脐橙大户、金柚大户、椪柑大户、制种、烤烟、西瓜、畜牧等20多户科技示范户,他们分别被选举为会长和副会长,真正成为典型和“活样板”。二是桥梁纽带作用。我们指导各农技协组织开展了优良品种引进到户、技术指导传播到户、致富信息传递到户的系列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传播效应,涌现了金柚村、制种村、西瓜村、脐橙专业镇,油茶专业镇。三是组织引导作用。各农技协从县内外聘请脐橙、南药、油茶等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授实用技术,分析研究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动态和前景,使广大农技协会员学到了新技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发展方向。
四、加强技术培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为推动农技协发展,我们围绕我县“脐橙、南药、油茶”三大产业,扎实做好农技协会长、能人、专业大户的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一是举办技术讲座。每年5—8月份,我们组织举办南药、脐橙、油茶栽培等技术讲座,专门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等有关专家教授授课,并作现场指导。二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技协会员、种养专业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据统计,近3年来,共举办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班62期,培训人数达5800多人。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不定期组织各学协会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到农村田间果园现场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据统计,2003年以来,送科技下乡1480人次,发放资料9.2万份,接受咨询8200多人。通过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农技协会员和农户都掌握了1—3门实用技术,科技入户率达96。
五、为农技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共建“产学研”基地
近年来,我们围绕我县三大农业产业,积极为农技协与科研院校牵线搭桥,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一是与上举镇农技协和省果树所合作
第三篇:加强农技协工作推动农技协发展
近年来,**县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抓机制创新,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
为进一步加强农技协的组织建设,我们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积极组建农技协,不断完善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一是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计划。XX年初,我们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县开展农技协会调查情况报告”,总结了县、镇、村三级不同类型的农技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农技协发展壮大的存在问题,并制订了发展农技协计划,提出了在发展中规范,实践中提高,探索中前进的要求。二是不拘一格,分类指导,发展农技协组织。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指导组建了县脐橙协会、县木业协会、县油茶协会、县南药协会、仁居果业合作社、县农产品加工流通协会等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专业协会。此外,重视指导发展“龙头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和能人大户带动型”等镇村两级农技协组织。到目前止,全县已发展农技协19个,会员人数1586人,联系5000多户农户。
二、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农技协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
我们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年5月,在县科协的提议下,经县脐橙协会运作,成立了我县第一家农村经济合作社——**县仁居果业合作社,建立起脐橙销售共同体,活跃中介流通组织,拓展脐橙销售空间。该社是县脐橙协会属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享有独立的经营和经济支配权,该合作社成立,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果品质量、单一商标战略,树立品牌,提高商品率,依托**脐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脐橙原产地认证、脐橙出口基地确认等良好条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XX年,仁居镇农民仅脐橙一项人平增收600元。该镇经市科技局批准认定为市级脐橙专业镇。上举镇农技协还组织参与了金土地农业发展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举福地脐橙合作社3个经济实体的创办。通过创新机制,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三、抓规范运作,发挥农技协“三大作用”
我们在发展农技协的思路上,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原则,对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规范的农技协,具体帮助他们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如个别镇的脐橙分会、金柚协会等。对已建章立制,运作多年的农技协,则要求他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各农技协在科技示范户、重点户中培养了脐橙大户、金柚大户、椪柑大户、制种、烤烟、西瓜、畜牧等20多户科技示范户,他们分别被选举为会长和副会长,真正成为典型和“活样板”。二是桥梁纽带作用。我们指导各农技协组织开展了优良品种引进到户、技术指导传播到户、致富信息传递到户的系列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传播效应,涌现了金柚村、制种村、西瓜村、脐橙专业镇,油茶专业镇。三是组织引导作用。各农技协从县内外聘请脐橙、南药、油茶等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授实用技术,分析研究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动态和前景,使广大农技协会员学到了新技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发展方向。
第四篇:浅论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安信息工作
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作为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维护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命脉所在。为确保中华民族的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放在优先位置。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神圣职责,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xx年5月,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立项,标志着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迈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下面笔者结合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就创新和发展新形势下公安信息工作谈点粗浅看法。
一、坚持理论创新,确保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和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公安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实现的难度大,且没有现成的模式。近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体制建设、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各级公安机关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治安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安工作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公安信息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少走或不走弯路,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理论,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1、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科学理论体系。20xx年8月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把金盾工程作为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优先发展。十六大明确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电子政务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化”、“电子签章法”也即将出台,既为公安信息化指明方向,也给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公安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大工程,必须坚决贯彻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公安信息化发展规划,创造性地开展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和推进公安信息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2、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和现实斗争的实际需要。公安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公安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完善各项公安业务流程,使之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贴公安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公安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当前要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区警务战略和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提升公安信息的应用水平,着眼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增强驾驶社会治安的能力。
3、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突出重点。公安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面临许多复杂技术和管理问题。在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应围绕建立怎样的公安信息系统和如何开展公安信息系统建设两大主题,着重研究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高应用效益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公安信息化发展之路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公安工作体制,公安信息一直由部门、警种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造成了网站建设和系统建设中的重复交叉和互不关联,有的操作平台也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安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建立与公安工作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工作新体制。(一)建立和完善公安信息中心机构。公安信息中心建设是金盾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目前,公安信息中心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人员偏少的状况比较普遍,难以承担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利用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金盾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建立健全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中心,进一步明确“以通信保障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理顺各级信息中心及与其它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公安信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二)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公安信息系统。
第五篇:浅论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安信息工作
浅论创新与发展新形势下的公安信息工作
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作为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和维护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和命脉所在。为确保中华民族的新世纪立于不败之地,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要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放在优先位置。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的神圣职责,提高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公安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全国公安信息化工程(金盾工程)立项,标志着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迈入了全面实施阶段。下面笔者结合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就创新和发展新形势下公安信息工作谈点粗浅看法。
一、坚持理论创新,确保公安信息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和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公安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实现的难度大,且没有现成的模式。近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之所以有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体制建设、网络建设、应用系统建设、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有了新的突破,正是因为各级公安机关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建设的结果。进入新世纪,公安信息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社会治安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公安工作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公安信息化要在新的形势下求得更快、更好地发展,适应公安工作的需要,少走或不走弯路,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经验,形成新理论,采取新措施,开创新局面。
1、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化科学理论体系。2002年8月份,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把金盾工程作为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优先发展。十六大明确指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电子政务建设是其中重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化”、“电子签章法”也即将出台,既为公安信息化指明方向,也给公安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机遇。公安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一个重大工程,必须坚决贯彻国家信息化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要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制定公安信息化发展规划,创造性地开展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以此指导和推进公安信息工作持续、快速发展。
2、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和现实斗争的实际需要。公安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公安信息化就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完善各项公安业务流程,使之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紧贴公安工作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公安工作难点、热点问题当前要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区警务战略和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提升公安信息的应用水平,着眼于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作战能力,增强驾驶社会治安的能力。
3、加强公安信息化理论创新,必须突出重点。公安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面临许多复杂技术和管理问题。在公安信息化理论研究中,应围绕建立怎样的公安信息系统和如何开展公安信息系统建设两大主题,着重研究工作体制、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高应用效益等重大理论问题,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
二、坚持体制创新,积极探索公安信息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公安工作体制,公安信息一直由部门、警种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造成了网站建设和系统建设中的重复交叉和互不关联,有的操作平台也不一致。严重影响了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这已经成为制约公安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建立与公安工作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工作新体制。
(一)建立和完善公安信息中心机构。公安信息中心建设是金盾工程的主体工程之一。目前,公安信息中心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人员偏少的状况比较普遍,难以承担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利用国家关于电子政务建设和金盾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建立健全各级公安机关的信息中心,进一步明确“以通信保障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的指导思想,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信息管理与服务机构,理顺各级信息中心及与其它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公安信息工作和可持续发展。
(二)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体化的公安信息系统。目前,公安信息多层次、多部门管理难以从根本上适应公安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但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由某一级信息中心包揽所有的信息管理任务,显然不具备条件。为此,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公安部的统一规范标准和“人、事、物、组织、场所”五要素重新整合信息资源,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安信息系统。在横向上,要在信息
中心建立跨部门的共享据库,如涉及很多部门的违法犯罪信息数据库和人口数据库等,并通过自动化网络和信息平台,形成一个安全、实用和可扩展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在纵向上,为减少重复投入,县以上公安机关原则上应以市(地级)、县(市)为单位构建信息库,市辖区及基层单位不再建立数据库,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一站式”信息维护和查询检索,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三)明确各业务部门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职责。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既是用户,又是重要的信息源,承担信息搜集、报送和使用等职责。公安指挥中心是一个接受并综合处置各类重大和突发事件的勤务行动指挥中心。掌握着大量的现实信息,指挥中心必须将有关信息及时汇集到同级公安信息中心集中处理。国保、治安、刑侦、经侦、外管、交通等部门在加强本部门已经建成的业务信息系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向同级公安信息中心报送相关信息。新建的业务系统管理的同时,要按照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向同级公安信息中心报送相关信息。新建的业务系统必须按照“金盾工程”规划,纳入公安信息系统统一建设。
(四)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检查和监督。各警种、各部门都要尽快建立适应信息化运行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管理,落实责任,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考核评比,把信息经建设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业务综合考核内容,并与民警的考核奖惩挂钩,把各项信息化工作管理措施和责任落到实处。各级公安保密委员会办公室是各级公安信息涉密安全监督部门,负责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检查和监督管理。各级公安政工部门负责选调培训计算机和信息建设专门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民警开展计算机及信息化应用培训工作,负责对信息化建设成绩突出的有功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各级公安机关督察部门要将各警种、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的信息上报及查询运用情况作为公安业务督察的范围,建立必要的定期与随机督察制度,对各类数据的运行管理和质量进行督察,对失职、渎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并作出处理。
三、坚持科技创新,努力将信息技术迅速转化为现实战斗力
(一)加强基础设备建设,着力提高公安信息网络化程度。信息网络化是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是公安信息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公安信息化取得的成果大多得益于公安信息网络的发展。但随着公安信息应用速度的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已不能满足现实斗争的需要。为此,要按照国家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公安机关各个业务部门和绝大多数基层单位的公安信息网络,并逐步向社区延伸,向相关政府部门延伸,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根据公安工作的需要,改造现有不适应公安应用需求的局域网和城局网,全面实现信息网络化。
(二)组织科研攻关,集中开发统一的公安信息应用平台。目前,由于公安信息业务应用系统是按照部门、警种自上而下建立的,应用软件五花八门,即使是上级下发的软件,往往也被改得面目全非,软件的不统一,造成各地区业务范围、做法的不致,部门之间不能互联互访,整体运行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诚然,全国公安机关所有业务使用同一软件不太可能,但是主要公安业务软件必须统一。为此,上级公安机关要集中科研力量或联合社会科技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研制开发手段,开发出贴紧公安业务需求,集文字、数据、图像、语音于一体,具有信息整合、加工、储存、检索、发布和统计分布分析等功能的应用软件,满足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三)大力推广信息标准化技术,努力实现公安信息工作的标准化。推广标准化技术是有效地组织公安信息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公安信息管理现状的前提和基础,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公安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公安信息标准,在推进公安部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公安信息标准,在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修订、贯彻执行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为了适应公安信息化的发展,要尽快完善公安信息标准化体系,加快制定和修订公安信息标准的步伐,并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标准化技术。
四、坚持机制创新,改造和优化公安业务工作流程
(一)决策的信息化。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由于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尚未建成全面、准确、适时、统一的公安信息系统,因此,一些地区和部门在部署工作时,往往就事论事,凭经验办事,不可避免地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给公安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金盾工程”的统一规划,加快建立公安信息系统建设步伐,使各项工作决策建立在全面、准确的信息分析基础之上,提高决策科学性。
(二)各项业务工作的信息化。一方面公安机关各项业务工作包括公文制作、业务协作、信息交流、数据统计、人事管理、后勤保障等,都要以公安信息网络为信托,以公安信息系统为平台,实现自动化、网络化和无纸化,同时向社会公布办事程度,在网上实施具体的行政行为,如办理审批手续,办理各种证件,受理报警、求助等业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另一方面,要将信息搜集和使用寓于各项业务都要按照统一规范和要求,汇入公安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利用。
(三)国际警务和部门协作配合的信息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公安机关同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警务合作将大大加强,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为适应这种工作的需要,必须
要加快公安机关电子政务建设的国际化进程,以适应国际警务合作的要求,树立中国警察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