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技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农技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珠街镇农技协现状与发展思考
广南县珠街镇农技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产物。纵观农技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孕育了农技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农技协,全球经济一体化助长了农技协。近年来的实践
证明,农技协作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好范文版权所有!
珠街镇农技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趋强,到目前,全镇已发展农技协组织个,拥有会员人,带动农户余户。农技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年统计,全镇加入农技协组织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元,比没有加入的农户人均增加了元。农技协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对农技协的向住与日俱增。
一、现阶段我镇农技协的形式
我镇农技协的发展由于起步太晚,发展较慢,属技术交流型。这是农技协的初级形式,也可以叫作低级形式,规模比较小,分布在村委会,主要通过会员之间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进行观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起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科学示范,进而逐步带动其他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功效。
二、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年来,珠街镇把农技协的发展列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农技协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快速膨胀,功能不断增强,农技协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技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养殖业、种植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以粮、油、棉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通过协会运作,我镇畜禽、水果、蔬菜、粮食、油料等农业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目前长冲梨种植业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是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农技协的突出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基地、辐射基地、研究基地。农技协通过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传播到会员和农户,打通了科技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据统计,年以来,全镇农技协共推广科技新成果项、新技术项、培训农民多人次。
三是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放羊长冲梨协会还专门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长冲梨种植培训指导,经过我镇多次举行科技培训及技术交流会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促进农民进入市场,使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根本无法与其他种植、养殖大户相抗衡。农民加入了农技协,就增加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筹码,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镇科技协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分散的同业农户组织起来,由协会自主发展销售渠道,统一销售的集团应市策略。目前,该协会生产的长冲梨,销售价格连续两次提升,比协会成立前提高了,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进一步看涨,充分显示了协会在市场中的强大功能。
五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技协把农民共同的致富愿望和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配套服务,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商品生产量,并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珠街镇协会采取“协会基地会员”的组织形式,把会员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实行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品牌效应、规模效益迅速凸现,目前每公斤长冲梨销售价格比协会组建前提高了元,会员年平均增加收入元。
六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但对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广大的农民已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眼界更宽了,强化了商品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参与观念,发扬了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扶贫帮困的精神,涌现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民风村风的好转以及对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的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农技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镇农技协过去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总的看还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技协在其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全镇个农技协组织,平均拥有会员仅人。特别是协会运行几年后,会员人数仍然停滞在建立之初的人左右,协会组织应有的优势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二是会员连接偏散。目前大多数协会都处于松散和半松散状态,生产经营,
第二篇:关于公益事业发展现状与思考(推荐)
公益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公益事业,是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扶贫济困,公益事业实效凸显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市公益事业逐步发展,在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市城镇有162户275个困难人口、农村22631户40854个贫困人口,64569残疾人,要解决好这些弱势群体面临的困难,不仅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而且需要慈善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2007年2月成立慈善总会, 2011年1月成立慈善基金会。6年来,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广泛参与,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全市累计募集善款7000万元,救助支出3200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3839人次,在助医、助学、帮残、抚孤、救灾等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2年下半年起,我市启动镇级慈善分会建设,全市16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全部建立慈善会,形成了以市慈善会为龙头,镇(开发区)慈善分会为依托的慈善组织网络体系,全市公褒事业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多年来,**市妇联积极参与全市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孤寡老人、贫困单亲母亲、孤贫儿童和留守儿童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以社会救助、慈善公益、优抚助困、敬老扶幼、法律援助等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先后募集资金150余万元,帮助86名贫困女大学生圆了大学梦,资助近千名孤贫儿童继续学业,为我市公益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正视形势,公益事业任重道远 我市公益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我市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宣传认知力度不够。公众对公益事业的认识非常模糊,慈善意识还比较淡漠。多数人都认为公益是企业家的事,是有钱人的事,公益活动只是对少数人的一种暂时的、消极的救济,实际上公益是一个人人都能为、人人都应为的事业,它是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观念的社会成员具有的基本素质,它是公民权利和仁爱理念的结合,是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是公众的点滴奉献成就他人梦想的善举。
二是社会力量盘活不够。关心、关爱弱势群众的发展离不开慈善事业的帮扶,但仅仅依靠慈善部门力量还显得有些薄弱,还需要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义工队伍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万众一心,共促和谐的社会效果。
三是救助项目开拓不够。目前,我市开拓的公益救助项目虽然涉及到医疗、助困等方面,但是远远不能惠及到各个层面。举个例子来说,我市特困单亲母亲3811人,据初步筛查,患两癌(乳腺癌、子宫癌)的农村特困妇女多达216人。这部分人虽然享受了低保照顾,但是家庭贫困,再加上高昂的医药费,生活十分困难。而社会救助手续繁杂,救助落实的资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且救助的方式为个人先治疗,再申请,使得一些特困妇女往往是望而却步,有的干脆放弃治疗和求助。还有孤儿收养、孤寡老人的赡养对贫困家庭等等的救助都还多多少少存在欠缺。
四是内生动力激发不够。目前我市的公益资金多依靠先富起来的企业和个人贡献力量,反哺社会,然而部分企业和个人对社会的回报不如人意,救助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引领和制约,导致慈善救助往往有头无尾,影响参与者的积极性,最终造成慈善事业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借力生力,公益事业循环发展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全民慈善理念。慈善事业不是靠一人一时、一朝一夕之力传承和发扬的,它需要的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广泛地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慈善事业的历史和发展状况、慈善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先进事迹等,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形成一种榜样的引导作用和社会舆论氛围,鼓励激发更多的捐赠行为,弘扬“慈善光荣,助人为乐”的新风正气,扩大慈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要争取社会联动,合力共推公益发展。慈善事业要得到发展,政府、社会、个人的推动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慈善事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要重视支持社团组织参与慈善事业,进一步整合公益力量扩大慈善事业的受益面。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慈善活动,促进慈善类民间组织的发展。要借助开发的“希望工程”、“春蕾圆梦工程”、“康海助孤工程”等公益品牌借力生力,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投身公益事业。要扶持社工组织发展,激发社工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号召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中来,努力在全市形成慈善工作“全面开花、处处结果”、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良好气候和氛围。
三是拓宽扶助项目,增强慈善救助能力。要在原有的扶助项目基础上,开发新的救助项目,尤其对一些家庭十分贫寒,救助需求十分迫切的帮扶对象,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做到能帮尽帮。与此同时,要确立“以项目进行募捐,以项目落实救助”的思路,围绕“老百姓急需的、政府关心的、捐赠者乐意的”问题,策划出一批慈善新品牌,以募捐善款。要重点解决群众基本生活困难,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是规范透明运作,提高自我生存能力。要充分调动企业的慈善热情、激情,通过税收优惠、宣传报道、进行“慈善奖”的评选等鼓励形式,引导企业设立慈善基金,方便履行社会责任,扩大企业知名度。推动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要研究慈善资金的使用方向,公开透明,将募集到的资金用到困难群众急需的地方去,提高善款的使用效益,增强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最终实现慈善组织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补充作用,有效助推社会公益事业和谐发展。
第三篇:加强农技协工作推动农技协发展
文章标题:加强农技协工作推动农技协发展
近年来,**县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抓机制创新,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
为进
一步加强农技协的组织建设,我们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积极组建农技协,不断完善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一是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计划。2003年初,我们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县开展农技协会调查情况报告”,总结了县、镇、村三级不同类型的农技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农技协发展壮大的存在问题,并制订了发展农技协计划,提出了在发展中规范,实践中提高,探索中前进的要求。二是不拘一格,分类指导,发展农技协组织。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指导组建了县脐橙协会、县木业协会、县油茶协会、县南药协会、仁居果业合作社、县农产品加工流通协会等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专业协会。此外,重视指导发展“龙头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和能人大户带动型”等镇村两级农技协组织。到目前止,全县已发展农技协19个,会员人数1586人,联系5000多户农户。
二、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农技协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
我们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5年5月,在县科协的提议下,经县脐橙协会运作,成立了我县第一家农村经济合作社——**县仁居果业合作社,建立起脐橙销售共同体,活跃中介流通组织,拓展脐橙销售空间。该社是县脐橙协会属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享有独立的经营和经济支配权,该合作社成立,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果品质量、单一商标战略,树立品牌,提高商品率,依托**脐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脐橙原产地认证、脐橙出口基地确认等良好条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5年,仁居镇农民仅脐橙一项人平增收600元。该镇经市科技局批准认定为市级脐橙专业镇。上举镇农技协还组织参与了金土地农业发展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举福地脐橙合作社3个经济实体的创办。通过创新机制,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三、抓规范运作,发挥农技协“三大作用”
我们在发展农技协的思路上,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原则,对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规范的农技协,具体帮助他们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如个别镇的脐橙分会、金柚协会等。对已建章立制,运作多年的农技协,则要求他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各农技协在科技示范户、重点户中培养了脐橙大户、金柚大户、椪柑大户、制种、烤烟、西瓜、畜牧等20多户科技示范户,他们分别被选举为会长和副会长,真正成为典型和“活样板”。二是桥梁纽带作用。我们指导各农技协组织开展了优良品种引进到户、技术指导传播到户、致富信息传递到户的系列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传播效应,涌现了金柚村、制种村、西瓜村、脐橙专业镇,油茶专业镇。三是组织引导作用。各农技协从县内外聘请脐橙、南药、油茶等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授实用技术,分析研究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动态和前景,使广大农技协会员学到了新技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发展方向。
四、加强技术培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为推动农技协发展,我们围绕我县“脐橙、南药、油茶”三大产业,扎实做好农技协会长、能人、专业大户的科技素质培训工作。一是举办技术讲座。每年5—8月份,我们组织举办南药、脐橙、油茶栽培等技术讲座,专门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等有关专家教授授课,并作现场指导。二是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组织农技协会员、种养专业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据统计,近3年来,共举办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班62期,培训人数达5800多人。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每年不定期组织各学协会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到农村田间果园现场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据统计,2003年以来,送科技下乡1480人次,发放资料9.2万份,接受咨询8200多人。通过对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使农技协会员和农户都掌握了1—3门实用技术,科技入户率达96。
五、为农技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共建“产学研”基地
近年来,我们围绕我县三大农业产业,积极为农技协与科研院校牵线搭桥,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一是与上举镇农技协和省果树所合作
第四篇:加强农技协工作推动农技协发展
近年来,**县科协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抓机制创新,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大力发展农技协
为进一步加强农技协的组织建设,我们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的原则,积极组建农技协,不断完善农技协组织网络体系。一是调查研究,制订发展计划。XX年初,我们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县开展农技协会调查情况报告”,总结了县、镇、村三级不同类型的农技协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分析了农技协发展壮大的存在问题,并制订了发展农技协计划,提出了在发展中规范,实践中提高,探索中前进的要求。二是不拘一格,分类指导,发展农技协组织。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实际,指导组建了县脐橙协会、县木业协会、县油茶协会、县南药协会、仁居果业合作社、县农产品加工流通协会等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专业协会。此外,重视指导发展“龙头带动型、基层组织带动型和能人大户带动型”等镇村两级农技协组织。到目前止,全县已发展农技协19个,会员人数1586人,联系5000多户农户。
二、创新运行机制,引导农技协向一体化经营、市场化方向发展
我们按照农民自愿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年5月,在县科协的提议下,经县脐橙协会运作,成立了我县第一家农村经济合作社——**县仁居果业合作社,建立起脐橙销售共同体,活跃中介流通组织,拓展脐橙销售空间。该社是县脐橙协会属下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享有独立的经营和经济支配权,该合作社成立,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果品质量、单一商标战略,树立品牌,提高商品率,依托**脐橙“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脐橙原产地认证、脐橙出口基地确认等良好条件,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XX年,仁居镇农民仅脐橙一项人平增收600元。该镇经市科技局批准认定为市级脐橙专业镇。上举镇农技协还组织参与了金土地农业发展公司、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举福地脐橙合作社3个经济实体的创办。通过创新机制,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进程,改变了农民在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三、抓规范运作,发挥农技协“三大作用”
我们在发展农技协的思路上,做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原则,对处在起步阶段尚不规范的农技协,具体帮助他们建章立制,逐步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如个别镇的脐橙分会、金柚协会等。对已建章立制,运作多年的农技协,则要求他们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典型示范作用。近年来,各农技协在科技示范户、重点户中培养了脐橙大户、金柚大户、椪柑大户、制种、烤烟、西瓜、畜牧等20多户科技示范户,他们分别被选举为会长和副会长,真正成为典型和“活样板”。二是桥梁纽带作用。我们指导各农技协组织开展了优良品种引进到户、技术指导传播到户、致富信息传递到户的系列服务活动。从而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业”的传播效应,涌现了金柚村、制种村、西瓜村、脐橙专业镇,油茶专业镇。三是组织引导作用。各农技协从县内外聘请脐橙、南药、油茶等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讲座,传授实用技术,分析研究我县三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动态和前景,使广大农技协会员学到了新技术,开阔了视野,明确了发展方向。
第五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长安区J村为例
李 鹍①
(西安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建立。
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中央确立自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农村试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自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社会保障
① 李鹍(1992——)安徽六安人,现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医疗资源有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2.48%,但医疗卫生平均支出年增长11.48%,“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J村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城郊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A镇。J村建于隋唐时期,拥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村民小组23个,1600余户人家,总计在册人口7300余人,人口数量占全镇的1/3,号称“千家户,万人村”,主要姓氏有王、田、唐、唐等。由于村庄规模较大,该村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四片分别设立自治组织、党支部,村中央什字是J村村委会和党总支所在地。
该村所在地形以平原为主,全村共有70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约1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350-400公斤,农业收入不构成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集体经济总资产50万元以下,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所得为主,年人均纯收入
3000元左右,农民生活水平较低。J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与2007年11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虽然成效显著,参合率已达到95%以上。
这项政策完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政府、村民组织定位不明、施行不当、宣传不力等原因,新农合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J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阅大量文献及统计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我国新农合推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的全国部分地区的试点,到2006年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据统计,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新农合的参合率已达到90%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已达到100%。从试点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疾病的就诊比例,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受国家财政的支出力度不够,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而且部分地区浪费现象严重。
1.农村资金投入较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不到2%。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投入农村的仅30%。而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即是70%的农民只用了30%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医疗体系结构与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上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差距,缺位的卫生资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就现阶段的广大农村而言,自农业税废除以后,乡镇政府财政资金大幅减少,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实在是难以实现。
2.农村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不公平。
很多地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医疗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医务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经过J村调研,J村全村共有卫生室9个,都是私人开办的,虽然医务人员有资格认证,但是其医疗水平极其有限,只能治疗感冒、咳嗽等一些小病,并且没有医疗费用补助,卫生室药品有限,关键的重要的药品缺乏,难以解决村民较大的困难需求。而县级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好、完备,农民一旦得了什么病症,就要上县级以上的医院,有的甚至路费就要花好多,由此造成农民负担加重。
(二)新医疗制度还不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社会满意度较低,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很多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甚至100%。但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地区居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参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表面上提出自愿参与的原则,但是实际上是采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捆绑式”的参合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调研中发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合方式对于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学生在学校内办有医疗保险,但是在所在地农
村也必须办理参与合作医疗保险,造成交叉浪费,很多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而许多地方又规定,外出人员参加合作医疗,必须在当地就诊,在外地就诊的不得报销。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无法到指定医院就诊,因此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好处,这部分人自然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三)目前,新医疗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有待对该制度进行法律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其中,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正因为法律制度的缺失,致使新农合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合作对象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统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造成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信心不足等。
(四)医保报销制度不够完善,报销程序过于繁琐,保障水平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
在当前实施过程中,报销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表现在报销需在制定的医院进行就诊,报销有具体的特定的范围,某些药品没有划入报销的范围,某些治疗也不作为报销的对象。而且,报销的比例也是个大的问题,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是60-70%,县级医院是50%,市级以上医院只有30-40%,而且各地标准不一。本来说越往高级的医院的花费越高,但是其报销的比例却越低,这并不是很合理,使得农民自
己觉得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其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繁琐,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用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医疗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账中心和信用合作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很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三、对策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农村医疗的配置。
1.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中央政府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医保政策,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推动医保的积极性的工作力度,政府投资应该向农村方向倾斜,增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
2.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供应,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的防治、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规范药品销售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确保药品正常供应。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其安心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二)继续加强新医疗制度建设,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各家庭实际或特殊情况,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进行“捆绑式”按家庭为单位参保,而是应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充分考虑流动人员,如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适当的合作医疗服务。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当他们有医疗需要时,无法及时地享受到农村的医保政策,而且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无法得到城镇医保的待遇。因此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此医院就诊人员均可持有效证件报销相关费用。
(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建设,为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为保证新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行及不断完善,我们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农合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管理体制、补偿标准、政府责任等。一方面可以保证该制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排除农民参保的后顾之忧,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再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报销制度,简化报销程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与定点医院相互协调,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报销程序,给农民真正实现方便报销。正确设立报销标准,原本花费大的大型医院,但是报销比例却很低,要适当地根据不同疾病提高报销比例,把更多的重要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内,使农民真正看到新医疗制度的好处。
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体系,坚持适时不断地对新农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评估,对实施不当的部门予以追究责任,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追溯原因,制定对策,完善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扎实、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四、总结
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和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xiexiebang.com.[3]刘建伟.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4]周克清,闫龙飞.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05(8).[5]欧子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科教文汇,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