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行业协会发展现状与思考
行业协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推进行业协会发展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本文就推进我县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作一些探讨。
一、我县行业协会基本现状
行业协会具有民间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和自愿结合性三个显著特征,属于社团组织范畴。1989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使我国民间社团进入了一个规范、有序的发展时期。1998年10月,国务院又颁布了修改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使我国民间组织和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推进,尤其是部分工业管理部门被撤并和职能转变后,一些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应运而生。截至2003年底,全县登记在册的社会团体12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56家,其中行业协会25家、工业行业协会3家,如:建筑行业协会、石油行业协会、紫菜行业协会、建材行业协会、煤炭行业协会、供销商业行业协会、法律服务者协会、福利企业管理协会、律师协会、农业产业化经营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协会、新闻工作者协会、文蛤行业协会、广告行业协会等,wmxz.cn这些行业协会分布在一、二、三产的诸多行业,已逐渐承担起为会员提供公益性服务和行业自律管理的责任,在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二、我县行业协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县国有及县属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到位,对改制后的企业实行了属地管理,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向宏观指导逐步转变,广大企业迫切需要一个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组织来协调、规范行业内部的经济行为,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基层企业的关注。但勿庸讳言,由于我县行业协会尚在起步发展阶段,加之法律、政策尚不配套、管理机关人员配备不齐等因素制约,我县行业协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行业协会大多由行业主管部门发起成立,协会的理事长或会长大多由政府部门的领导兼任,难免有“官办色彩”和“政会不分”之嫌;二是行业协会职责不清,未能按《协会章程》履行权利和义务,而是靠行政推动,遵照“长官意志”组织一些行政色彩浓厚、会员单位缺乏兴趣的活动,协会活动不正常,缺少凝聚力、号召力;三是行业协会活动经费匮乏,无固定工作人员。大部分行业协会的经费靠行政部门支持,人员由行政部门的公务员兼任,由于活动开展不正常,缺少吸引力,会员单位若即若离,导致会费收缴不足,只能靠举办培训班、拉赞助获得经费来源,企业颇有微词;四是经费上难以自主,建设上难以自治,工作上难以自立。由于行业协会大多依附或挂靠行政事业主管部门,而我县行政、事业部门经费统一纳入县财政(会计中心)统一管理,协会的经费也随之纳入财政统一管理,经费上难以自主,该办的事难以迅速决策去办,导致协会内部建设上难以自治、工作上难以自立。
三、行业协会发展中的几点启示
尽管我县行业协会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缺失,但也不无闪光之处。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成立三年多来的成功实践和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基层企业是行业协会发展的动力源。我县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养殖条斑紫菜,到2001年,经过30年的发展,全县紫菜产业已初具规模,紫菜育苗面积3万m2,养殖面积2.7万亩,紫菜加工企业发展30多家,有加工机组48台套、二次加工生产线5条,年产值近亿元,初步形成了育苗、养殖、加工及加工机械维修配套的产业链,紫菜产业已成为我县的特色产业和沿海渔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薄弱、信息不畅、品牌意识差、无序竞争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对此,以海达水产食品公司董事长蔡守清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深感忧虑,为使紫菜业避免重蹈鳗苗、对虾等产业的覆辙,由海达、光华、海益、东源等四家公司共同发起并出资,成立了由全县23家紫菜养殖加工企业为会员的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其宗旨是信息共享、技术交流、行业自律、价格保护、一致对外。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企业80家,其中县内71家、启东市8家、海门市1家。
第二,提供服务是行业协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行业协会是一个具有“双向选择、自愿入会”的松散型民间组织,怎样才能把众多会员单位整合成一个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联合体,县紫菜行业协会为我们摸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紫菜行业协会组建之初,就把“服务企业、服务行业”作为协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协会常年聘请国内外专家为技术顾问,每年举办技术培训不少于四次,参培人员数千人次。生产关键季节组织专家到现场巡回指导,普及技术,实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2003年7月,邀请日本日网株式会社和渡边机械株式会社技术人员举办讲座;2003年12月,邀请南通进出口检疫检验局技术人员就《江苏省干紫菜等级规格标准》进行讲座培训。二是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协会成立后,积极推广紫菜冷藏网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技术人员现场辅导、巡回指导。目前,这一实用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在全县的覆盖率达100%,不仅使每亩鲜菜产量提高30~40%以上,而且使紫菜的品质也提升了一个档次,全县紫菜加工产品A级率提高30%以上。建会以来,还推广了紫菜养殖新品种、新项目5个。三是规范行业秩序,倡导行业自律。协会成立前,行业内部争资源、抢客户、盲目生产、降价销售的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危及了全县
紫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协会成立后,首先,兴办了紫菜交易市场,并制定了紫菜交易市场实施细则;其次,代省紫菜协会草拟了江苏省紫菜等级标准(初稿),制定了统一的质量标准,并在全省率先试行;再次,协会会员单位的产品一律进市场交易,禁止场外和私下交易。逐步建立了紫菜行业自律机制,抑制了无序竞争,得到了生产加工企业和客商的欢迎。四是应对贸易壁垒,捍卫行业权益。日本市场年条斑紫菜销售量高达100亿张,但由于日本采取配额分配和许可证制度,致使我国紫菜无法进入日本这一庞大市场。这一做法明显违反了WTO有关规定,构成了对我国紫菜出口日本的歧视性贸易壁垒。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和省内同行一起,为捍卫行业权益,向国家商务部提出了调查申请,今年2月25日商务部正式接受调查申请,4月22日商务部16号公告宣布立案调查。由于协会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取证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广泛支持,为打赢这场国际官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必将使中国紫菜冲破贸易壁垒,打进日本市场。五是收集行业信息,及时反馈传递。协会组织专人收集紫菜行业的市场走势、价格波动、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情报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编发“如东紫菜业信息”,每月一期,及时向会员单位和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得到了会员单位的一致好评。
第三,搭好平台是行业协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运作和发展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如东县紫菜行业协会以资金为纽带,由80多家会员单位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如东天一紫菜交易市场”,一期工程建有干紫菜储藏库6500多m2,一次储藏能力达8万箱,交易大厅面积达1700m2,展样厅、商检中心、校样室、会员室、商务中心、多媒体显示设备等配套齐全,是目前中、日、韩等紫菜生产大国专业市场中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紫菜交易市场。今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次交易会,成交干紫菜6.3万余箱,占进场数的77%,成交额达5000余万元,成交客户14家,至7月底,市场交易货款基本结清。平均紫菜价格由去年同期的15元/百张上升到今年的18.95元/百张,提高了26.3%,为全县紫菜生产加工企业增收1500多万元。紫菜交易市场的建立,不仅为广大生产加工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竞争的发展平台,而且为行业协会提供了一个为会员单位开展信息咨询、提供代理、按市场规则组织交易的服务平台。同时,按成交额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既体现了交易市场的公正、严肃性,又较好地解决了交易市场的运作费用和协会服务的经费来源问题。真可谓一石数鸟,皆大喜欢。
第四,政府部门的引导服务是行业协会发展的有力保障。行业协会的组建和发展,企业是主体,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是出人、出力、出资、大包大揽,还是准确定位、提供服务,县紫菜行业协会的业务主管部门——如东县海洋与渔业局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思路。2001年初,蔡守清等企业老总提议组建县紫菜行业协会,立即得到该局领导的支持,分工一名副局长协助筹建工作,帮助企业到社团管理登记机关进行咨询,协助制定了“协会章程”,引导生产加工企业加入协会,及时传递政府的有关要求。协会组建后,仅派一名分管局长担任协会理事,协会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等均为企业老总。2003年初,协会提出兴办紫菜交易市场,县领导和局领导协助跑项目、选址、协调各方面关系、动员企业加盟,给予了大力支持,局机关也仅有一名分管局长以协会理事的身份在交易市场提供无偿服务。政府部门定位准确,把握适度,为协会的运作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不计名利得失,倾心尽力支持协会工作的务实作风,赢得了协会会员单位的称赞。
四、推动我县行业协会发展的几点设想
1、行业协会必须政会分离,与行政或行业主管部门逐步脱钩。行业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才能不断发展、有所作为。一是新设立的行业协会,必须按照《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所规定的条件,由5个以上企业发起,有50个以上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单位会员,有固定的场所和合法的收入来源,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同时,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原则上不得兼任行业协会的理事长或会长。要从严把好登记注册关,促使政会分离。二是对已设立的行业协会,在年检时,按照上述条件从严审核检查,对已由行政事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兼任行业协会理事长或会长的,劝其在两至三年内通过换届、改选、增补等方式逐步退出,不再兼任。三是加强全县行业协会发展的规划工作。对经营和业务活动相近的行业,不再新设,劝其加入已设立的行业协会;对活动不正常、经费无着落的行业协会劝其清算注销;对设立符合《条例》规定、活动开展正常、社会影响较大、会员凝聚力较强的行业协会,帮助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以典型引路,促使行业协会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业务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对行业协会的组建、职能、业务活动范围以及涉及行业发展的行业规划、行业自律、行业咨询服务、行业协调、行业培训等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县计经委作为全县经济综合部门要尽快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分布情况,明确行业管理职能科室,加强对行业协会的业务指导和服务,明确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尤其是要加强政府部门职能转换中逐步弱化的、可转由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的这部分行业协会的建设,真正使行业协会有名、有实、有序、有为。同时要积极引导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发起,成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协会。
3、鼓励行业协会兴办经济实体。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放宽经营领域等措施,鼓励行业协会兴办技术咨询、业务培训、产品交易、课题攻关等有偿服务实体,完善为会员服务的体系,在提高行业协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同时,解决活动经费来源。
4、支持协会自主开展业务活动。遵循行业协会“自主、自治、自养”的原则,逐步将行业协会的经费管理退出政府部门统一管理范围,让其独立自主开展业务活动。审计
部门加强审计,财政部门加强监督,民政部门加强年检审查,规范其经费来源、使用等行为。以充分调动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协会在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其健康运行,为如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发展的思考
据统计,目前全国省以上旅游协会的会员单位近两万个,会员涵盖了国内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国际旅行社、高星级饭店、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著名旅游景区,它们的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总合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使旅游协会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何推动旅游行业协会尽快适应我国已基本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我国入世后的形势,是我们始终的思考。
近日,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对京沪粤三地旅游协会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调研基本情况
京沪粤是我国市场化改革步伐较快的地区,也是我国旅游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在地方党委与政府的支持下,三地行业协会的工作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京沪粤旅游协会依托现有力量,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围绕行业管理需要,进行专题调研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行业,加强行业管理是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此,上海市旅游协会去年开展了《关于上海区、县旅游办成立旅游协会的若干意见》、《关于旅游定点单位行业转轨的初步设想》、《上海饭店业的问题及对策》、《关于成立上海导游员协会组织的意见》等方面的专项调研;深圳市旅游协会向深圳市政府提交了《关于深圳酒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关于深圳市旅行社业的几点意见》等调研报告;广州市旅游协会结合当前的旅游市场治理整顿,进行了导游问题等专项调研。这些调研报告和建议,为地方政府决策起到了参考借鉴作用,受到了好评。
(二)配合市场治理整顿,制订行业自律文件
“市场治理整顿”是国家旅游局去年的中心工作。根据要求,为了积极配合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开展,发挥有效渠道作用,三地旅游协会也重点进行了行业自律文件的出台工作,如:北京市旅游行业协会出台了《北京地区饭店业诚信公约》、《北京地区导游员诚信公约》、《北京地区旅游区(点)诚信公约》、《北京地区旅行社同业诚信公约》;深圳市旅游协会出台了《深圳市旅行社业“六不准”公约》、《深圳市旅游须知及责任赔偿细则》、《深港旅游企业规范经营、开展优质服务联合备忘录》等行业自律性文件。
(三)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供多元服务
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是介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适时开展宣传促销是各级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重要工作。随着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的转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已无暇承担具体的旅游接待事务,并大多把接待工作交给相关协会。近年来,北京旅游协会已承担了各地到北京促销的接待工作,广东也为四川、江西等地前来促销的旅游界提供了周到的咨询和接待服务。
在推广和开发旅游产品方面,各地旅游协会也同样做了不少工作,如:上海组织旅行社、景区(点)的会员与周边省市进行了数次行业交流和大规模宣传促销活动。广东省旅游协会结合地域特点,开展了“吃在广州”和如何丰富广州游线路的调研;通过举办“南昆山生态旅游文化节”,帮助南昆山开展旅游扶贫,受到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他们还与香港“翡翠台”举办了“全球华人小姐评选活动”;深圳旅游协会联合相关部门在口岸等公共场所、三星级以上饭店设立了近百台旅游信息查询台,完善了当地的服务接待功能。深圳旅游协会每年均在深港两地召开大规模旅游新产品推介会和新闻发布会,先后组织接待了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菲律宾等国的旅游新闻界访深团,不失时机地宣传推广深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
(四)维护企业利益,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维护本行业企业的利益是协会的根本任务之一。由行业协会出面协调解决直接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有利于与相应主管部门交涉和与相关利益者讨价还价,也更符合入世后我国市场主体的行为规则。在这方面,目前虽然职能与能力有限,但协会还是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了不少工作,如:北京市旅游协会在公园门票涨价、出租车涨价、饭店背景音乐著作权等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深圳市旅游协会利用与香港、澳门旅游协会的友好关系,为深圳市各旅行社成功地追讨了香港一些旅行社拖欠的团款近千万元,切实维护了旅游企业的权益。
(五)组织管理经验交流,协助会员单位提高经营水平
传播管理信息、提高行业素质、帮助会员单位应对市场竞争特别是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始终是我国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圳市旅游协会所举办的“优质服务规范及经验交流会”、“饭店节能技术推广及经验交流会”、“21世纪饭店业发展的趋势等行业指引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受到会员单位的普遍欢迎,树立了行业协会的形象和威信。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京沪粤地区旅游协会做了相当的工作,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业协会建设在我国还只是刚刚起步、初具雏形,从总体上说,还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有待解决。当前,各地旅游行业协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工作目标不明确,职能发挥不到位
中国旅游业是较早与国际接轨的行业,因此,各相关协会自成立起,便有较多的适应我国市场化改革需求的因素。在章程里,各协会都将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列为自己的宗旨。问题是面对企业、行业和政府的多种需求,行业协会对于自己应该和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协会的服务与政府的服务有哪些不同、现阶段协会服务对象最急需的是什么等,认识的似乎并不是很明确。外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统一。尽管各地协会做了不少工作,但总的感觉,协会开展的活动仍是对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拾遗补缺,自身独立的工作目标不明确,与之相应的职能也不到位。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企业对政府的管理职能依赖性还很强,另一方面说明协会尚不成熟。
(二)协会建设缺乏总体指导规划,结构布局不尽合理清晰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已经初步形成了区域与行业结构的框架。从区域结构看,全国、省、中心城市和少数县均成立了旅游行业协会;从行业结构看,按旅游要素组成的各种专业协会已分布在各区域的不同层次上。这种框架的构建模式既存在一定的效用,但也导致了协会机构重复设立、协会业务覆盖范围交叉,协会工作相互矛盾、会员单位无所适从的症结,有的企业被要求参加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协会,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行业协会的形象。
同时,由于不同层次的旅游协会间分工与协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工作重点没有区分,使得工作没有形成合力,有时还会出现争会员的内耗。
(三)队伍建设缺乏激励约束机制,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年龄老化日趋严重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感到,一方面,各地旅游协会大多未建立正常而必要的人员录用、考核、培训、晋升、淘汰和退休机制,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影响了协会工作的开展和协会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各地旅游协会的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人员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协会缺乏专职专业人员,兼职人员、聘用人员居多,专职人员的老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专业素质上,协会不仅缺乏高素质的业务骨干人才,现有人员也缺乏专业化培训。以上问题已直接影响到协会服务质量的保障与协会的持续发展。
(四)经费来源渠道单一,会费收缴存有难度
行业协会就其本质而言是非营利性组织,协会的经费主要应来自会费和提供相关服务的收入。协会的开支应包括全体工作人员的报酬、办公经费和开展服务的费用。
目前,各地协会的经费基本上是靠收取会费和政府有限的拨款。《民政部、财政部关于社会团体收取会费的通知》规定“会费标准为300元至2000元”,这对于目前行业协会特别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行业协会的正常业务开支,往往是杯水车薪。
上海市、广州市与深圳市旅游协会由于会员较多,并且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收缴会费,从而为会员服务和举办活动时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部分协会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限制了一些必要服务活动的开展,形成了“协会经费不足→服务量不够、质不高→会员不愿缴纳会费”的恶性循环。另外一个原因是,多年来各地协会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会费收缴制度,会员拖欠会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调研的省市情况看,会费收缴率仅在60%-70%。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行业协会为会员服务和寻求自身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协会发展思考
针对本次调研和各地旅游行业协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参考全国其他行业协会发展经验,我们对中国旅游行业协会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协会建设: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职责
行业协会是企业自己的组织,其设立的使命与宗旨,就是“为企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政府服务”,但如何完成使命、落实目标、获得各方认同,则是长期困惑我国行业协会的问题。
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提供的服务,从根本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举联合之力,帮助企业和行业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进行技术与管理创新,帮助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三是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层面上为企业和行业发展争取最好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支持和舆论氛围)。针对中国市场机制发育的状况,专家们认为,现阶段行业协会在保护国内市场、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竞争行为、配合政府建立良性的市场秩序方面,也应发挥基础性作用。
在“促进社会发展、繁荣经济”的统一目标下,政府与行业协会提供服务的区别主要在于:政府侧重于全社会的宏观调控目标,工作方式具有依法和行政强制性的特点;行业协会则更突出企业与行业利益,工作方式则主要采取市场化手段(一是民主,二是自律),对市场的变化反应比较灵敏。此外,两者的经费来源也有根本不同:政府靠纳税人提供的财政收入作为经费来源;协会则主要以自己提供的服务换取收入。因此,随着入世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到位,客观上要求我国行业协会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科学工作目标的制订,同时围绕着自己的工作目标,强化相应职能,承担起政府可以不管、不宜管的事务、政府不适宜行使的职能以及企业需要而无法实现的职责。
根据我国国情和中国旅游行业协会的具体现况,在行业协会三项工作目标中,我国旅游协会当前应将工作重点聚于帮助旅游企业提高素质和竞争力以及加强行业自律方面,并兼顾其他。因为这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改善经营和市场发育的需要,二是比较微观,不便于政府直接介入。
(二)接受政府授权,相对独立开展工作
针对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社团迅猛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中央、国务院从1996年以后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提出加强对社团的管理,要求各行业主管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由于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在我国还是个新的课题,地方省、市主管部门对协会的管理往往沿用传统的行政办法,对一些并非重大的具体事务管得过细,对中介机构授权不足,使行业协会难以摆脱政府附属机构的地位,不利于拓展我国行业协会的业务活动空间。
行业协会是经过注册的法人单位,在目前行业主管部门已对协会人财物有效管理的体制下,是否允许各协会根据行业发展与会员单位的需求,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对那些经过协会理事会同意、已列入计划的会议或活动,建议可简化报批程序,实行备案制,支持并允许协会开展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创收活动。
(三)积极发挥自律管理作用
对本行业的企业和市场秩序进行自律性管理,是行业协会重要的职能之一。但是在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协会的自律性管理显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推动协会尽快形成有效的自律性管理机制,政府的指导与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支持行规行约的出台,出台一些引导和鼓励协会加强自律的政策与办法)。
(四)明确区分重点,形成工作合力
加快我国行业协会的建设,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行业协会机构与职责的重复交叉、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则来自计划经济的影响。调整协会架构需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属地主管部门的推动。从工作角度分析,我国旅游协会目前按发展程度与发挥作用,已大致形成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协会(专业协会)的联合会,主要职责是为各专业协会提供服务(如:中国旅游协会、深圳旅游协会等);二是专业协会,直接服务于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协会、饭店业协会等)。
作为行业联合会,较为理想的状态是把工作重点集中在协调行业关系、研究产业政策、指导协会工作等行业重大问题,开展调研,提出政策建议,协调国际交流等方面。而专业协会则更应注重对企业与政府的双向服务,关注本行业在改革发展中的政策制订、市场问题以及企业管理、价格、培训、对外交流等综合性管理制订课题。至于专业协会下的各个分会,一般是侧重于为会员单位提供专业性服务。但受各种条件所限,不同层次的协会进入理想状态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在目前情况下,旅游行业协会要发挥龙头优势,用高端服务吸引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旅游企事业单位入会,努力扩大在中国旅游行业中的影响。从长远发展看,不同层次的协会要提高各自的专业化工作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差别化竞争优势,争取将会员覆盖面逐步扩大50%以上的中国旅游企事业单位,使旅游行业协会在中国旅游市场发育中占具举足轻重的力量。
(五)注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人才
为协会配备相应人才是加强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的根本措施之一。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协会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旅游行业协会要加快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合理比例;通过招聘等手段,吸引一些年富力强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协会;对现有人员要加强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协会开展人力资源开发中,要注意针对不同类型协会的工作特点,综合性协会宜以管理型人才为主,专业协会宜以服务型人才为主。协会要建立真正拥有活力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一池活水。同时,在综合性协会中要探索政府公务员与协会工作人员挂职交流制度,并建立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另外,中国旅游协会要积极促进全国各省级旅游协会的建设,加强中国旅游协会与各省级协会以及省级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尽快建立中国旅游协会网络,使中国旅游协会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在新形势下,行业协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协会自身的不断完善,更需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扶持和旅游企业的支持配合,共同促进中国旅游行业协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三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思考
——西安市长安区J村为例
李 鹍①
(西安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人民的大难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就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谈不上现代化社会的建立。
为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中央确立自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农村试点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计划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自2003年以来,新农合制度在解决农民医疗、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存在深层次的矛盾。笔者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各方面因素,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社会保障
① 李鹍(1992——)安徽六安人,现就读于西安财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中国政治与农村社会发展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全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医疗资源有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仅2.48%,但医疗卫生平均支出年增长11.48%,“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不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003年1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立“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
J村是西北地区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城郊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A镇。J村建于隋唐时期,拥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有村民小组23个,1600余户人家,总计在册人口7300余人,人口数量占全镇的1/3,号称“千家户,万人村”,主要姓氏有王、田、唐、唐等。由于村庄规模较大,该村分为东、西、南、北四片,四片分别设立自治组织、党支部,村中央什字是J村村委会和党总支所在地。
该村所在地形以平原为主,全村共有7000余亩耕地,人均耕地约1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亩产350-400公斤,农业收入不构成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集体经济总资产50万元以下,农民收入以外出打工所得为主,年人均纯收入
3000元左右,农民生活水平较低。J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与2007年11月,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个年头,虽然成效显著,参合率已达到95%以上。
这项政策完全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层政府、村民组织定位不明、施行不当、宣传不力等原因,新农合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解决刻不容缓。笔者通过对西安市长安区J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参阅大量文献及统计资料,深入分析和研究了当前我国新农合推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从2003年的全国部分地区的试点,到2006年的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到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据统计,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新农合的参合率已达到90%以上,甚至有的地区已达到100%。从试点情况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疾病的就诊比例,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受国家财政的支出力度不够,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均医疗资源不足,而且部分地区浪费现象严重。
1.农村资金投入较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在现阶段的我国财政支出中,卫生支出所占比例不到2%。在这部分财政支出中,医疗费用的70%用在城市,投入农村的仅30%。而
我国农村人口占70%,即是70%的农民只用了30%的卫生资源。目前,我国城镇与农村医疗体系结构与医疗资源和医疗水平上存在着不可小视的差距,缺位的卫生资金只能由当地政府自行解决。就现阶段的广大农村而言,自农业税废除以后,乡镇政府财政资金大幅减少,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实在是难以实现。
2.农村卫生资源配臵不合理、不公平。
很多地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的医疗基础设施普遍较差,医务人员素质较低,难以提供有效地医疗服务。经过J村调研,J村全村共有卫生室9个,都是私人开办的,虽然医务人员有资格认证,但是其医疗水平极其有限,只能治疗感冒、咳嗽等一些小病,并且没有医疗费用补助,卫生室药品有限,关键的重要的药品缺乏,难以解决村民较大的困难需求。而县级医院的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好、完备,农民一旦得了什么病症,就要上县级以上的医院,有的甚至路费就要花好多,由此造成农民负担加重。
(二)新医疗制度还不完善,新型合作医疗的社会满意度较低,农民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很多农村人口参合率达到95%以上,甚至100%。但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地区居民对合作医疗的满意程度比较低,意愿不强。参合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虽然表面上提出自愿参与的原则,但是实际上是采取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捆绑式”的参合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调研中发现,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合方式对于学生和外出务工人员有很大的限制和影响。学生在学校内办有医疗保险,但是在所在地农
村也必须办理参与合作医疗保险,造成交叉浪费,很多农民对此很不满意。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年轻人大多进城务工,而许多地方又规定,外出人员参加合作医疗,必须在当地就诊,在外地就诊的不得报销。这些外出务工的人员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也无法到指定医院就诊,因此享受不到合作医疗的好处,这部分人自然缺乏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三)目前,新医疗制度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引导、规范,有待对该制度进行法律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关于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甚至在许多方面仍属空白。其中,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律法规还没有颁布。正因为法律制度的缺失,致使新农合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如合作对象不明确、补偿标准不统一、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不力,造成广大农民对这一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信心不足等。
(四)医保报销制度不够完善,报销程序过于繁琐,保障水平较低,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因病致贫”的现状。
在当前实施过程中,报销制度还不够完善。首先表现在报销需在制定的医院进行就诊,报销有具体的特定的范围,某些药品没有划入报销的范围,某些治疗也不作为报销的对象。而且,报销的比例也是个大的问题,乡镇医院报销比例是60-70%,县级医院是50%,市级以上医院只有30-40%,而且各地标准不一。本来说越往高级的医院的花费越高,但是其报销的比例却越低,这并不是很合理,使得农民自
己觉得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
其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登记程序过于繁琐,报销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用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医疗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有的村庄离报账中心和信用合作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很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三、对策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优化整合农村医疗的配置。
1.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投入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
中央政府要建立稳定长效的农村医保政策,加大对农村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力度。地方政府要提高推动医保的积极性的工作力度,政府投资应该向农村方向倾斜,增加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支出;在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中,各级政府每年要从财政上设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门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
2.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等医疗资源的供应,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各级政府要集中力量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的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的防治、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规范药品销售渠道,加强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药品经营活动,确保药品正常供应。
3.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高等医学院要加强面向农村需要的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医疗人员的生活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其安心工作。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要制定政策引导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志愿服务。
(二)继续加强新医疗制度建设,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切实提高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满意度。
一方面,要根据各地区、各家庭实际或特殊情况,具体问题要做到具体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切不可进行“捆绑式”按家庭为单位参保,而是应完全按照个人意愿,充分考虑流动人员,如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为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群体提供适当的合作医疗服务。由于他们常年在外,当他们有医疗需要时,无法及时地享受到农村的医保政策,而且又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也无法得到城镇医保的待遇。因此可以尝试建立一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在此医院就诊人员均可持有效证件报销相关费用。
(三)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法律建设,为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为保证新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推行及不断完善,我们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农合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资金来源、管理体制、补偿标准、政府责任等。一方面可以保证该制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排除农民参保的后顾之忧,调动广大农民的参保积极性,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地方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再结合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具体操作办法和实施细则,更好地推动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四)进一步完善报销制度,简化报销程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要与定点医院相互协调,根据具体实际情况,适当简化报销程序,给农民真正实现方便报销。正确设立报销标准,原本花费大的大型医院,但是报销比例却很低,要适当地根据不同疾病提高报销比例,把更多的重要的药品纳入报销范围之内,使农民真正看到新医疗制度的好处。
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评价体系,坚持适时不断地对新农合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进行评估,对实施不当的部门予以追究责任,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追溯原因,制定对策,完善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扎实、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健康水平。
四、总结
搞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利于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缓解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利于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的初级阶段,虽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提高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认识,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用事实来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和困惑,相信这项为农民服务的政策必将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EB/OL].http//www.xiexiebang.com.[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xiexiebang.com.[3]刘建伟.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制度建设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21).[4]周克清,闫龙飞.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2005(8).[5]欧子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完善[J].科教文汇,2006(12).
第四篇:农技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农技协的现状与发展思考
珠街镇农技协现状与发展思考
广南县珠街镇农技协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产物。纵观农技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孕育了农技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催生了农技协,全球经济一体化助长了农技协。近年来的实践
证明,农技协作为农村经济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好范文版权所有!
珠街镇农技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趋强,到目前,全镇已发展农技协组织个,拥有会员人,带动农户余户。农技协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年统计,全镇加入农技协组织的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元,比没有加入的农户人均增加了元。农技协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农村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对农技协的向住与日俱增。
一、现阶段我镇农技协的形式
我镇农技协的发展由于起步太晚,发展较慢,属技术交流型。这是农技协的初级形式,也可以叫作低级形式,规模比较小,分布在村委会,主要通过会员之间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进行观摩,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主要起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科学示范,进而逐步带动其他农户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功效。
二、农技协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年来,珠街镇把农技协的发展列入了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农技协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快速膨胀,功能不断增强,农技协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技推广应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养殖业、种植业协会的建立与发展,打破了以粮、油、棉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通过协会运作,我镇畜禽、水果、蔬菜、粮食、油料等农业支柱产业已基本形成。目前长冲梨种植业已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二是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农技协的突出特征是技术的先进性,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基地、辐射基地、研究基地。农技协通过能人效应和示范效应,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迅速传播到会员和农户,打通了科技通向千家万户的渠道。据统计,年以来,全镇农技协共推广科技新成果项、新技术项、培训农民多人次。
三是促进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放羊长冲梨协会还专门邀请了省农科院的专业人员现场进行长冲梨种植培训指导,经过我镇多次举行科技培训及技术交流会议,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促进农民进入市场,使市场化程度得到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家独户的农民处于弱势地位,根本无法与其他种植、养殖大户相抗衡。农民加入了农技协,就增加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筹码,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镇科技协会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把分散的同业农户组织起来,由协会自主发展销售渠道,统一销售的集团应市策略。目前,该协会生产的长冲梨,销售价格连续两次提升,比协会成立前提高了,产品供不应求,价格进一步看涨,充分显示了协会在市场中的强大功能。
五是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技协把农民共同的致富愿望和经济利益联结在一起,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配套服务,大大增加了农民的商品生产量,并在市场销售中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珠街镇协会采取“协会基地会员”的组织形式,把会员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实行资源共享、产业共谋、市场共建、品牌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品牌效应、规模效益迅速凸现,目前每公斤长冲梨销售价格比协会组建前提高了元,会员年平均增加收入元。
六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技协的建立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不但对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而且也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向前发展。广大的农民已从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眼界更宽了,强化了商品观念、人才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民主观念、参与观念,发扬了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扶贫帮困的精神,涌现出了大量的好人好事,对农村的社会稳定、民风村风的好转以及对密切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的关系等,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三、农技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镇农技协过去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总的看还处于发育生长阶段,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技协在其建设与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组织规模偏小。全镇个农技协组织,平均拥有会员仅人。特别是协会运行几年后,会员人数仍然停滞在建立之初的人左右,协会组织应有的优势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二是会员连接偏散。目前大多数协会都处于松散和半松散状态,生产经营,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文章在阐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两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决策层对城镇化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恰恰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从39.1%上升到51.3%。①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②
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③
第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美、日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期,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
美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单
一、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通过工业化引导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用产业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此外,美国在其城镇化过程中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行双轮驱动政策。
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1.1%,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以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和工业产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日本在进入城市化饱和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转向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城市群,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青年振兴法》、《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东京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的2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1960
年的841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9685亿日元,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愿意离开农村,到2012年,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富裕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较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⑤
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⑥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⑦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地流动人口状况,调整纵向、横向的财政关系。⑧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起点和支点是农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财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养殖(种植)规模化、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能力,为实现城镇化提供起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条件,发展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农民创业空间。二是制造业的转移与升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应该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尤其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否则会出现偏低城镇化的现象。如我国西部城镇化率偏低,服务业落后也是主因之一。⑨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1%,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我国城镇化率也仅为51.3%。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过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工业和农业,而且人均资源消耗量比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人口聚集也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餐饮、娱乐、商业、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③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④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⑤李静,刘英基:“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⑥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⑦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⑧张翼:“农民工„进程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学》,2011年第2期。
⑨王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