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时间:2019-05-14 00:3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第一篇: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我国行业协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进程中建立起来,在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基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型发展新的形势要求,行业协会也面临体制优化、面目归真、治理完善、效能提高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发展问题,这实际也是行业协会由建立到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次新的转型。转型的目标在系统治理上,是行业协会由传统的体制机制向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治理机制转变;在行业协会特质要求上,是由传统的行政依附型向行业“自组织型”转变。转型的实质是行业协会性质和功能表现的市场化、民间化回归,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环境,实现符合现代社会组织特征和治理规范的真正的自治管理、自律发展。

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目标原则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明确了改革发展新的体制目标。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了改革的现实突破口。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转变要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相协调,“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为真正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社会职能的独立社团法人。

市场化,一方面是指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强调改革的过程性和按照市场体制目标对改革的实际推动;另一方面是指按照市场原则办事的现实状态和要求,强调要尊重市场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化正是以建立市场体制机制为目标,改革在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两方面的统一。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行业协会组织治理和作用的发挥要与我国市场化进程总体保持一致;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行业协会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貌更加清晰、治理更加科学、发展更具活力、作用更为广泛;改革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要使行业协会真正独立于政府行政体系之外,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相协调,实现自组织管理、自律发展。

行业协会转型发展应当具备相关科学思想借鉴

行业协会转型是市场化改革的一种探索,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把握正确导向,在推进中取得科学思想借鉴。

一是企业转型的质量效益观。企业转型主要是与以往粗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相比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从低要素成本、高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式与战略转变;从制造产品主导市场、适应市场向制造与服务全产业链新的经营模式转变;从主导生产的非理性主体向具有高度市场认知能力的智慧企业和品牌转变;从在结构环境中过剩、不合理和非成长性定位向结构合理定位的成长型转变;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品牌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等。企业转型给我们的启示核心之处是升级发展对质量效益的追求,推动行业协会转型发展应当深刻汲取、积极借鉴。

二是市场原则的精神价值。市场的素质禀赋决定其内在精神原则,是推进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借鉴。

去行政化。市场是资源配置中以价值为基础、价格为导向、供需平衡为调节取向的一种自然机制,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灵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基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去行政化在我国市场化改革中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具有突出意义。资源配置的一只手是看得见的政府调配,另一只手则是无形的市场调节。党的十八大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要改革现行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效率为先。市场资源配置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供需直接对接和实现平衡中运行方式的高效率,体现低成本、自然调节的最大效益。效率为先是市场化改革的基本价值观。

主体多元,竞争公平。市场化的前提是主体多元化。现行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主体多元化运行格局的维护必须以公平、公正为保障,实现公平竞争下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尊重个性,组织和运行体系开放统一。多元主体、公平发展原则下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和开放的,各种要素自然和自愿结合、自由流动,经营者、组织联合者自主决策、自担责任,组织体系在开放中统一,在统一中开放,实现各相关主体在市场体制机制下的协同发展。

诚信与信用秩序法治化。市场经济基于其内在原则和运行特点,要求主体行为必须契约化、信用化,以法制化作为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往往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信用履行和法制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三是现代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发展取向。现代社会是公民高度自治、政府有限作为、社会力量和谐有序发挥,充满协商、对话与妥协的多元共治社会。现代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中独立于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公共事业主体,具有公共性、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等本质属性和特征。

特质稳定、面貌清晰。社会组织保持独立性质,目标取向与政府、企业有明显区别。

高度自治。社会组织是社会特定领域“自组织”化的结果,按照共同意愿形成,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在法制条件下遵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组织”化运行准则。

构建和谐、广泛协同。现代社会组织在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中产生,自身必须做到功能目标明确,发挥构建社会和谐、促进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

组织执行高效化、手段现代化。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分权集权相统一,组织执行职业化、高效化,制度管理常态化。资源管理中对现代人力、知识、技术、信息条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最前沿的要求,服务方式和作用富有时代特征。

与外部条件保持协调和有机统一。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在广义上还应包括外部监管制度和政策保障的和谐、统一与现代化。现代社会组织治理和运行发展必须借鉴现代社会一切文明方式,彰显现代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

行业协会转型与企业转型的区别

企业是配置生产资源创造价值,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盈利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则是配置行业组织资源,通过自律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体。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不是要为营利而直接搞市场运作,而是要借鉴市场原则、彰显市场精神,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和协助政府的质量效益,通过转型展现现代社会组织应有的面貌。推动行业协会转型发展,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坚持去行政化,坚持会员主体自愿结合、自治管理,坚持效益导向,坚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要在转型中进一步弘扬组织诚信,建设法治环境,完善自律机制,实现真正的“自组织”化管理与发展。

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是建立转型发展新体制。这是行业协会实现转型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包括两个层级的体制建设问题,要靠政府和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系统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一个制度体系,包括国家层面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体制、政策层面对社会组织发展发挥作用的支持体制、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体制、社会组织作为特定社会主体的治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体制五大基本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制度系统建立,才标志着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系统完成。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分项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中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合作体制等,体现为政府监管的优化和政策环境的改善,应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建立。而治理体制、运行管理体制等应在改善外部环境、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系统建立目前缺项很多、差距甚远、过程艰难,行业协会在实现转型中要积极配合前三个分项体制的推进建立,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推进自身改革,解决好自身问题,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以“自组织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内部治理的自我完善,按照现代社会特征和治理要求自觉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

二是以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推进政社分开实现行业协会传统体制机制向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治理机制转变。基于历史生成条件不同、体制实施的现状不同,我国行业协会目前存在不同类别及相应的特点和问题,发展实际处于一种混合状态。但行业协会转型的目标要求是统一的,是要由行业协会自建立之初的传统体制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治理机制转变,任务是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以体制转变为核心,倒逼、培育和铸建现代社会组织本质特征,实现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体制机制统一规范。

通过去行政化推进政社分开。“脱钩”是实现政社分开的基本途径,是在管理制度改革中使行业协会脱离政府业务部门的直接管理,取消行业协会行政职能、级别、编制、现职公务人员兼职和与政府合署办公,变常态化的财政支持为竞争下的政府购买服务与项目支持,还原行业协会本来面目。“脱钩”一方面要解决行业协会在传统体制下的行政依附问题,使政府与社会组织职能分离、性质独立、面貌清晰、权责明确,使目前那些仍然作为政府部门附属物的行业协会真正转变成为独立履行社会职能的行业社团法人;另一方面是要解决行业协会自身机制与活力问题。要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和新体制的建立凸显行业协会自身性质和现代社会组织治理面貌,突出行业协会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自主性,实现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治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发展。

配套建立有利于行业协会自治管理和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体制。鉴于我国市场环境的发育程度和行业协会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和合作体制等保障性制度必须在推进政社分开、实现“脱钩”中及时和配套建立,这是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事物发展系统性、完整的实际体现,是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要考虑国情,注意防范风险、稳妥推进

改革必须正视国情,慎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推进建立新模式中,外部监管和必要的服务保障必须保持和及时跟上。在“脱钩”中“配”的问题如不能同时解决,“脱钩”实际就变成一种破坏。

改革的意义是要去除体制中不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的弊端,建立更为先进科学的体制机制。“脱钩”的意义在于通过体制松绑促进协会自律发展,而不是为限时完成所谓改革任务搞“一脱了之”,对既有体制进行简单废除。

从治理有效性上看,“双重体制”在目前并未完全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在法制不健全、行业协会发展尚不够成熟的现实条件下,现行“主管”在一定意义上起到的是法律替代和“挡风墙”作用,改革中监管缺失将会导致行业协会在管理上直接出现危险。失去外部监督一是行业协会有可能因此变成“家天下”,广东等地的“脱钩”已有实证;二是有可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利用工具。如一位老同志所说,行业协会是我党“直属经济部队”,听党的话、做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事,可不能就这样简单地“不要我们了”。在党建、人事、外事、宣传出版物以及对重大事项、重要人事关系的监督检查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行业协会与政府一直保持着必要的联系,完全割断将可能引发社会风险、政治风险。

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做到保障在先。推进政社分开,一是要实现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二是必要的外部监管和服务保障必须同时跟上,社会的配套改革也要相应协调进行。要考虑监管的需要和行业协会对改革的实际承受能力,自顶层开始进行系统科学设计,使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合作体制、组织治理体制等在推进改革中配套建立,切实体现中央领导提出的“保障在先”。

慎重、系统把握“脱钩”中的关键问题。一是协会的党组织关系落位要保持有利层级;二是针对产业体系的系统维护慎重处理好协会间的代管关系,尊重事业单位在产业体系中的作用;三是保持政策延续,处理好协会资产方面的条件支持。改革要有必要的成本,不能因改革使行业协会失去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劳动保障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按照政策延续性妥善解决;四是在人事方面确保不因脱钩出现监管缺失;五是在资产的界定和处置上要考虑协会生存发展和事业贡献的实际需要;六是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和立法要相应及时跟上。形成与“脱钩”相配套的必要保障体系,改革的初衷才可能实现,行业协会“优先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甚至是反话。试点是新模式的现实演练,必须做到“脱”、“配”相济,配套措施如不能及时有效建立,莫说有利于行业协会将来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眼下的“脱钩”试点也将无法真正开展。

行业协会自身要做到积极适应改革,有效应对改革

管理制度改革对目前处于完全双重管理体制下的行业协会(例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行业协会)、初步去行政化的行业协会(例如国务院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联系的行业协会)以及已经“脱钩”的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别的行业协会,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各类行业协会都要按照改革的精神、针对改革的实施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握转变选项,作不同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但就整体而言,管理制度革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推进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发展中,行业协会自身的观念和机制转变最为关键。行业协会要从主观做起、从现在做起,极适应改革、有效应对改革,同时要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扮演好角色,体现好现实的责任担当。在推动自身改革方面,要按照现代社会组织治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体制要求,高举行业民主旗帜,切实完善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的作用,加强秘书处制度化、职业化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自我监督约束机制建设;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能力,认真规划好主业,提升核心功能,以核心业务的品牌化实现行业协会整体能力和形象的品牌化;要结合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相关要求切实管理好设立、变更等自身重要事务。在转型担当方面,要结合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自觉体现作为。要继续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服务;要结合形势把握企业、行业转型发展要求,在观念转变、战略规划、标准制定、政策推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好对企业、行业的转型诊脉,发挥服务引领作用;要努力提升行业软实力,大力推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业诚信发展和企业品牌建设,为实现行业协会自身改革和行业、企业改革与转型发展同步提升作出应有努力。

总之,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是一项历史性、系统性任务,要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正视客观、尊重实际,坚持科学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实施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考、辩证施治,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确保改革稳妥进行和转型的有效推进。唯此,改革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第二篇:试论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与发展

试论物业管理市场化改革与发展

自我国市场经济推行以来,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都逐步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不断的更新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物业管理作为新兴的行业也随经济的转型产生、发展并不断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而完善自己。在发展的这二十五六年中,物业管理的发展也伴随着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有的甚至矛盾激化产生社会矛盾,既严重阻碍了房地产的健康发展,又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物业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一直是物业企业和相关专业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从物业管理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更新观念、与市场并轨、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创新、树立品牌是当今物业管理企业健康顺利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物业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它对社会发展的利益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业管理的发展过程比较明显,从最早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福利房到后来的市场化的商品房,从物业管理的空白到从国外引进并建立发展,从房地产和物业的一体化到主见的权责清晰,从物业与居民矛盾的层出不穷到各自行为逐渐规范,从法律法规的空白到如今物业专业法规的出台,从物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到不断摸索的成长,在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逐渐成熟、逐渐规范的发展态势。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新的发展必然也会伴随新的问题出现,我们研究物业,目的就是为了对其有一个清醒地认识,一方面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支持的作用,要肯定其在国家宏观经济中作用,积极支持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和发掘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当面临这一类的矛盾时能从客观、全面、法律的角度认识处理问题。

(一)物业管理的优势:

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资料显示在社会中每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重工业是400个岗位,轻工业是700个岗位,服务性行业是1000个岗位,物业管理分属第三产业,而如果将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提高到40%左右,全国就可以增加1亿左右的就业机会,这对社会经济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就业数据[1];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成立物业管理企业壮大了第三产业阵营,为来城务工人员、各地闲置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从业机会;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社区服务质量,增长建筑寿命,改善居住环境方便人们生产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物业管理的保安队伍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紧密结合,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区秩序,对防范刑事犯罪,防止可能发生的火灾、燃气泄露、爆炸等恶性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居民创造了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发展物业管理,从安全角度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安全居住。

(二)物业管理现存的问题和矛盾:

1.对物业管理的认识模糊,思想观念落后:我国传统的房屋管理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封闭式答理体制,房屋答理与住户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由于长期受此影响,人们对物业答理的性质、内涵、重要性等方而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而且社会对新的物业管理认识不足,居民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答理者的思维方式也未完全跟上,故从政府到业主到企业,观念都有待进一步更新提高。国际上的物业管理已经运行了一个多世纪,在英文中“物业”与“房地产”和“不动产”

是同译,即为“real property”或者“real estate"。按专业概念,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经营人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按照国家法律和答理标准及委托合同行使答理权,运用现代科学和先进的维修养护技术,以经济手段管理物业,从事对物业及其周围环境的养护、修缮、经营,主要为使用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效益。传统的物业管理内容包括对物业治安防卫、清洁绿化、对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以及对各种费用的代收代缴等,多数依然单纯依靠手下方式进行答理,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导致效益差,入不敷出。从物业管理企业费用结构构成来看,物业管理收费构成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为物业的保值与增值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包括物业管理公司的设备更新、维修、绿化工具、保安设施等;管理人员为自己创造的新价值,即各类人员的工资、补贴、奖金、福利等支出;税金;物业公司合理的利润四大方面。物业管理的具体费用支出一般包括:人工费;办公费,包括办公场所的固定资产及其维修、折旧费、以及交通工具、办公用品等;公共设施的更新、维修、保养费,包括通讯、消防、给排水等更新维修;小区清洁费用的支出;小区绿化费用的支出;保安费用的支出;公共水电费的支出;保险费的支出,包括物业公司自身则产保险及各种责任保险的费用支出等等八个大的方面。清晰物业费用管理的主要内容,便可以在用统筹的眼光审视物业所收取的各项费用,以达到公平、公开的目的。

2.物业管理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开发商和城市拆迁遗留问题给物业管理带来风险。一方面开发商为销售,越权给购房者做出物业管理承诺,成为日后物业管理纠纷的根源。另一方面一些物业管理公司盲目承接物业,没有重视如房屋质量、面积缩水、规划更改等开发商造成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代人受过,从而造成业主对物业管理不满,甚至拒交管理费,给物业管理带来非常不便。物业公司与开发商的关系很多时候权责不清,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派生出来的,使许多人习惯于把发展商当主宰,而把物业管理公司当附属品的认识,这种建、管概念不清,权责不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事使物管从属于、依附于、受制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果开发商重视物业管理工作,对物业公司予以有效的配合和有力的支持,物业公司工作会做得非常轻松,但会缺乏应有的危机和竞争意识,平时工作就会懒散,造成居民抱怨;反之,如果开发商在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留下隐患,在房屋交付使用后一些缺陷会逐渐暴露出来,引发业主对物管的不满,或开发商违法抽调管理费或侵占公共利益,都会给物管工作带来问题。同时,在物管运行机制上,公平公开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开发公司开发的项目大部分是交给属下的物管公司管理,这不仅不利于物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很容易侵害业主们的利益。拆迁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拆迁单位为达到尽快迁移安排原居民,把降低物业管理收费作为拆迁条件,拆迁户入住时,经常为物业管理费收取和定价争论不止,这样拆迁单位无形中把风险转移到了物业公司身上,使物业管理企业陷入困境。物业管理公司在获得管理服务权利的同时,一份沉重的责任也随之而来,物业管理公司仅凭自身的力量杜绝或解决因意外事故产生的纠纷,可谓杯水车薪。小区内人身安全、消防、治安等等责任己经远远超过了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能够承担的范围,为避免今后不必要的纠纷出现。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应购买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公众责任险,对于分散风险和避免纠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物业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物业管理人才缺乏,物业管理企业经营活动不规范。从统计数据看,有关物业管理的投诉呈上升趋势,目前约占房地产投诉的50%以上。由于法律责任不清,权利界定不清晰,司法机关在调解和处理问题时缺乏法律依据,致使物业管理中产生的大量矛盾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物业管理的健康发展。许多物业管理企业对业主要求的多,而自己却做得少,在商品房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中,个别企业更是巧立名目,乱收费,多收费,少服务,质价不符,引发住户的不满,以押金、罚款等等不正当手段强制业主服从管理,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缺少明确的权责关系,使矛盾不断激化。现行物业管理的委托基本上是由开发公司与物业管理公司协商解决,一部分的开发项目都由开发公司签订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没有经过业主参与,致使企业缺乏竞争意识。另外,我国在物业管理立法比价缓慢,1994年以来,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局)虽然单独或联合颁发了《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物业企业财务管理规定》、《住宅共用部位共同设施设备维修基金管理办法》、《关丁物业管理企业代收费用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物业管理企业资质试行办法》、《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业主公约不范文本》、《前期企业管理协议示范文本》等行政规章或行业规范。2003年6月《物业管理条例》作为专业法规终于出台,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物业管理的法律,也是我国到日前为止除《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外仅有的两部房地产法之

一。按照《物业管理条例》规定,业主直接享有的权利主要有:依据合同对物业服务的接受权;对召开业卞人会、制定修改业主公约、业主人会议事规则以及对物业管理有关事项的建议权;业主入会的参加权和投票权;业主委员会委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业主委员会工作和物业管理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小区内物业共用部位、设施设备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的监督权;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相关权利等[3]。这就为我国现行物业管理提供了一条模式,即成立业主委员会,住区权利由居民共同享有,是一种民主化的、公开化的模式,无疑为不堪矛盾涌起的物业与居民关系展示一条好路。

二.物业管理改革与发展对策

(一)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好的物业管理品牌,不但促进了房地产的营销,也进一步开拓了企业在市场的份额,优秀的品牌则代表着某种商品或服务具有较高的质量、性能和效用,也同时使得其在市场中能够占有较大的份额,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万科品牌”、“中海品牌”、“金地品牌”、“招商品牌”等品牌的产生,不仅促进了相关企业所开发房地产产品的销售,同时也使得这些企业在全国房地产市场、物业管理市场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在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品牌效应的产生,使得其在全国各地房地产市场及物业管理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品牌是高质量产品(服务)的持久作用升华而成的一种企业信誉,是品质的象征,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浓缩,是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品牌形象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业管理企业提供的是无形产品、无形产品没有可依附实体,其中产品品质、功能的体现比有形产品更需要借助品牌形象、企业形象来实现。物业管理企业有塑造优质品牌的得人独厚的优势,她最接近人众,最了解人众的心理及需求,而且其周到的服务能立即为人众所感受,很容易在住户心目中树立起和谐的形象。

(二)建立物业市场的有效机制

物业管理市场化与传统房屋管理模式相比有其明显优势所在:两者介入的时间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物业管理,传统模式采用的是在小区竣工、交付使用后方才介入管理模式,由此造成的是物业先天不足,对一些项日建设期间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束手无策;而实行市场化运作的物业管理实际上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与完善,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流通、消费、使用的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化下,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必须提前启动、全程介入、贯穿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各个阶段中去。计划经济时代物业答理是行政性、福利性、多级多头的答理模式,普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繁多、管理混乱的现象,是一种“小而全”的组织模式,基于市场的物业管理专业化使人型设备得以使用,企业人员减少,素质相对提高。日前物业管理服务价格高,消费者难以接受,其主要原因就是成本投入过高,可以由机器从事的生产都是由人工生产的,所以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高。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可以降低服务价格,大型设备的使用,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员随之精简,工资支出会节省、管理成木也会下降,又由于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服务水平的上升,物业管理的成木会有效降低,服务价格会随之下降。

根据物业管理企业的专业内容,可将其分为两大类:管理性的项目公司和生产性的专业公司。管理性的项日公司以其所管的物业项日的资料为信息资源,作为其赢利的手段,又可分为对营利性物业如写字楼、商业大厦等的管理公司和对消费性物业的管理公司;生产性的专业公司,是以其所提供的劳务和生产为营利手段的因其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的区别可划分为:清洁公司、配送公司、绿化园林公司、家政服务公司、搬家公司,维修养护公司等等。一些新的观点认为:物业管理是有关物业设置和使用全过程的专业化管理,其主要任务是协调、控制物业管理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这与国外目前流行的设施管理Facilities Management观点基本一致。这种观点认为:在物业管理形式上,存在广义性和狭义性区别,而广义性观点,实际上体现了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即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一方面产生了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型群体或机构(如国外的F'M公司、FM公司);另一方面,则产生了劳动密集型的、专业服务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劳务型群体或机构(如清洁公司、保安公司、绿化公司)。同时,管理型群体的业务活动中,也不断涌入大量的非房地产管理的业务内容(如物业区域内又通、治安、环保等有关客户工作及生活环境管理的内容)。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上述服务的规划与延伸往往难以跟上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住宅区附近没有完善的生活服务。因此,物业管理机构提供这些服务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有益。在我国,物业管理机构以管理物业为主,兼而开展多种经营服务的“一主多副”思路,应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

三.结语

物业管理工作是一项平常、琐碎而又非常辛苦的工作,物业管理公司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市场竞争的服务意识,得到业主的认可,不断完善机制,吸纳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在以后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下生存发展壮大下去,才能创造出知名的品牌企业。

第三篇:推进市场化改革 保证经济转型成功

推进市场化改革 保证经济转型成功

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 日期:2010-09-17浏览次数: 237

1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要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以使正确的方案、规划得到贯彻落实;无论是推进经济改革还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有一个中央和地方配合行动的问题需要解决。我是上海复旦大学的毕业生。1984年参加过上海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近15年来又一直在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教书。作为“半个上海人”,我欣喜地研读了《财经》杂志社对上海市市长韩正的访谈稿。

我之所以感到欣喜,是因为韩正市长清晰地回答了许多对上海发展关系重大、而又长期存在争论的问题。这表明上海市党政领导对问题症结有切实的把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

我这里所说的重大问题,首先是指上海的经济发展方式。自从浦东开发以来,上海一直以高强度的投资支撑了超高速的经济增长,成为近年来全国GDP增长的排头兵。对于上海的“起飞奇迹”,国内外赞誉之声占有主要地位。

但在国内经济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对这种被有些人称为“起吊机经济”支撑的高速度断言不可持续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对于这一争议,韩正市长的答案十分明确:“从国家角度讲,一个地方如此高的投资密度,是非常不科学的。从地方来说,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也是不可持续的”;“上海还可能保持10%、20%的增长吗?不可能的。”“一句话,上海转型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了。”另外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是上海国有企业高比重和所谓“大政府、小市场、没有企业家”到底是优势还是缺点。对此,韩正市长也有清楚的回答:上海需要加快推进市场化。

他说,在政府改革方面,“上海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步转变政府职能”。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改革方向一定是开放的市场化重组。”“除了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和政府必须要承担的基础设施外,都要加快推进市场化”;“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基本模式是证券化,通过整体上市把国有企业变成公众企业。特别要打破现有‘集团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体制„„把集团公司的资

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不能注入的就剥离出来”。“国有企业要改革,民营企业要有发展,外资企业也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上海经济才能保持活力。”

韩正市长的这番讲话使我们感到,上海市领导的用推进市场化改革来保证经济转型成功的意向,很值得期待。

当然,根据最近这些年的经验,正确确立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并不意味着已经解决了所有的具体问题。

首先,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才能落实为具体行动。

例如,上海的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向,历来都有“四个中心”“退二进三”“做强制造业”等不同的说法,看来仍然有待深入讨论和做出准确的厘定。上海市由于幅员广阔,现在包含的产业众多,产业发展方向的厘定就更费考量。在我看来,要厘清这个问题,有一点可能需要明确: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城市化总是和专业化相伴而行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因为各具特点,它们的空间分布也有不同要求。

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金融业由于相关行业门类繁多,而且彼此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因而需要聚集在大城市中才能降低交易成本;而制造业由于内部关系紧密,而与其他行业间的联系并不那么密切,因此同行业的制造企业往往在中小城市集聚,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同专业人才的集聚度,便利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针对上海目前规模巨大、行业众多的实际情况而言,产业门类过于单一恐怕是不现实的。为了发挥上海作为大城市的优势,提高其整体效率,也许需要改变目前这种把服务业企业和各种制造业企业混在一起散落在规模巨大的市区中的状态,形成组合式大都会的格局:服务业集中于中心城区,适合于在上海发展的不同制造业连同员工居住区则集聚在各具特色的周边小城市(或者叫卫星城)中。到底如何确定,也就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和充分地进行讨论。

其次,提高政府的执行力,使正确的方案、规划得到贯彻落实。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改革已经进入必须攻坚的深水区,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会遇到来自“左”的意识形态或权贵既得利益的障碍,以及官僚主义惰性的阻力。

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障碍阻力,采取实际行动推进改革,任何好的规划方案都会变成一纸空文,大众也会感到失望。例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上,2006年全国人大制定了一个很好的“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各地区也根据同样的精神制定了本地的规划;但是,现在看来大部分地方的规划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在即将进入“十二五”的今天,规划方案的落实问题就更加值得引起注意。

与此不同,据上海市国资委召开的“2010年行业收缩调整半工作会议”透露,上海计划在三年内将国资涉及的行业由原来的79个减少到54个。目前,全系统已完成六个行业的整体退出工作,涉及企业40户,资产32.77亿元。今后行业收缩调整工作要进一步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三项工作结合。这种认真执行1997年中共“十五大”和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所有制结构的战略部署的工作态度,很值得提倡。

最后,无论是推进经济改革还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都有一个中央和地方配合行动的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韩正市长讲到的国有经济的开放式市场化重组、国有集团公司转变为公众公司、要素价格市场化、恢复民间商会自治组织性质等改革,都涉及到全国性的立法和政策,不是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所能决定的,只有在中央授权或直接采取行动的情况下,用改革来清除制度障碍,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好的想法才能付诸实施和取得成功。

最近,中央政府的领导人也在许多场合重申“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有光明前途”,表达了坚持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决心。我们希望,各级党政领导真抓实干,与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切实地推进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使经济转型的美好规划成为现实。

第四篇:我市行业协会发展改革情况汇报

我市行业协会发展改革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从政府层面上,加大行业组织推进力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加强了行业组织制度化建设。2006年、2007年市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扬州市行业协会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了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和改革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加大服务指导力度,为全市行业组织发展改革形成了制度性安排。

二是加强了重点产业行业组织培育发展。围绕全市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新建了船舶、电线电缆、旅游饭店、农业龙头企业、现代物流、家政服务等协会商会,提高了建筑、装饰、玩具、牙刷、锻压机床等协会自主办会功能,逐步形成了一批体制完善、结构合理、行为规范的行业组织。

三是发挥了行业组织对外经贸合作的桥梁作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分别组织举办了沪扬、宁镇扬同类产业行业协会商会经贸合作对接活动,为我市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技术合作、信息交流搭建了除政府之外的民间合作交流平台。

四是推进了行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从2010年4月以来,结合开展全市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机构服务和

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积极推进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至目前,基本完成了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机构、人员、财务等脱钩改革工作。有350多名公务员辞去了在协会任职或兼职的领导职务。

五是探索了行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开展了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调研,将深圳探索无主管、无锡集中分类管理的做法向市政府作了专题汇报。拟订了政府购买行业组织服务的意见,协调发改委、建设局、农委、经贸委、文广局等部门以文件形式向协会转移了相关工作职能,发挥了行业组织的重要重要,推动了行业组织稳步健康发展。

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七大,中央多次强调提出了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家第一次提出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国家民政部等九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服务和收费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前年,国务院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9个专题之一,就是长三角区域性行业协会可行性研究。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把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提高到一个重要议事日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行业组织特有的功

能和职责来研究我市行业组织如何发展和改革的问题,关键是要看行业组织能否推进这个行业的产业发展。这是我们行业组织发展和改革的宗旨所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市行业组织改革和发展工作必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若干意见》和国家九部委《实施意见》的精神,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我市行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进一步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政会分开、坚持统筹协调、坚持依法监管的基本原则,明确我市行业组织发展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以发展为主线,以调整促提高,通过法律规范、政府监管、政策引导、强化职能等措施,根据行业协会和行业商会产生基础的不同,因行业制宜,在适合成立协会的行业发展协会;在适合成立商会的行业发展商会,营造有利于行业组织改革和发展的市场环境。争取用3至5年时间,基本形成适应我市产业特点和企业发展需要,布局合理、覆盖面广、功能完备的行业组织体系;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的行业组织自主组建、自律发展、规范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和组织体制。

二、继续做好行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到位工作 探索建立政府职能向行业协会商会有序转移,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引导资金机制等,加强对一些特殊行业的调研,提出脱钩改革的指导性意见,年内全面完成脱钩改革工作。以保证行业组织在人事、财务管理、业务活动等方面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在调查研究、制订规划、执行产业政策中,主动征求行业组织意见和建议的工作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职能移交和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以及扶持行业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构建政府指导、社会协同、企业参与的新型行业组织关系。

三、按照全市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优化行业组织布局 主要是围绕工业支柱产业,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围绕特色高效农业,大力推进行业组织发展。一是新建一批,如“三新”产业、精细化工、金属板材、电线电缆、电子仪器、纺织服装、现代物流、优质稻米、特种水产和养殖等行业协会商会。二是提升一批,将邗江牙刷、机床锻压、高邮罗氏沼虾等区、县级协会提升为市级或省级行业协会,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三是细化一批,将特色明显的行业或产品分离出来组建新的协会商会,如将汽车业分为整车、零部件、销售等协会;旅游业分为旅游景点、旅游饭店、旅游商品等协会。四是规范一批,如市建筑、房地产、烹饪、旅游、玩具协会等,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五是退出一批,对运转不正常、行业代表性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归并或撤消。六是引进一批,打破地区界限,争取吸引区域性的省级或全国性的行业组织落户我市。

四、积极搭建行业组织区域合作交流平台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发展,搭建市、县同类行业组织合作交流互动平台,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的共享,提升同一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对外竞争力。同时,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全市行业组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搭建“长三角”地区、南京经济圈行业组织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开展行业组织经贸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活动,推进我市“三新”、汽车、化工、物流、旅游等产业,金融业和保险业等行业开展全方位的产业对接和经贸往来,力求在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技术合作、项目延伸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我市经济加快发展,合作共赢。

五、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规范管理的各项制度

主要在健全行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上,研究制订行业组织人事用工、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在推行物流、牙刷等协会会长、秘书长公开招聘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会长、秘书长公开招聘和工作人员全员聘用制,实现协会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全面提升协会商会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经费收支管理,健全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组织、工会组织建设的新途径,努力实现党组织、工会组织在行业组织中全覆盖,发挥党组织、工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实现协会商会工作人员职业化,六、构建有利于行业组织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改变现有行业组织管理体制,从由政府发起组建行业协会变为由企业根据需求自发组建;从政府直接干预变为政府推动和指导。进一步发挥市行业协会发展和改革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调研,选择一条既能有利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能有利于行业组织自身发展的改革新路子。结合深圳、无锡的做法等,研究提出行业协会商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或意见报市政府,探索将分散在多个业务主管部门管理的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研究会等分大类归口到经济类、社会类、科技类、文化艺术类、群众体育活动类等,由一个综合部门实施统一管理,逐步解决行业组织多头管理的问题,促进全市行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第五篇:如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如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发展

在思想观念创新方面。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学习国家供给侧改革理论,结合前一时期为什么要深化改革创新的讨论。不断解放思想,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手段,破解思想和体制机制上的痼疾。以改革降成本、增活力,用创新提效率、促发展。要保持定力,不能以煤炭行业的好转,阻碍公司转型发展的道路。要立足长远,摆正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只有实现转型升级,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才能谈到发展。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首先要理清母子公司的管控模式。母公司管什么,子公司责权利如何界定。按照一企一策的方法,对管理制度重新进行梳理。让子公司放开手脚,在规范管理同时做好分权工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真正实现“四自”。做到新公司新体制。对子公司及分公司,在总结2017年运营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和考核生产效率及可控成本。增强基层单位的压力和责任,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的活力。通过对后勤辅助人员定岗定编,消除了辅助人员的臃肿情况,调动了一线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在管理创新方面。要确定“消除浪费、创新价值、持续改善、精益求精”的精益管理理念和“质量最优、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的精益价值观。一要优化管控模式,对子公司突出战略管理、资本运作、业绩考核和风险防控职能。实行放管结合,前移管理重心,增强子公司经营活力。二要深化对标管理,以行业先进企业为标杆,系统分析自身差距,对标对表。通过学习与竞争对手找差距、降成本,学习借鉴新思路、新理念。对标淮矿“严管理”及海螺水泥“精细管理”理念。要以目标管理深化对标管理。力争在财务、物资采购、考核、人力资源等方面,围绕效益效率核心,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刚性考核、刚性问责、刚性兑现。三要推进制度改革,通过组织梳理、机构设置、职能分工、岗位设置,制定岗位说明书,实行定岗定编。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通过薪酬套改试算,绩效指标库,建立一套完善的薪酬激励体系。以素质论高低,以能力比强弱,以业绩定优劣,建立一套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管技人员能进能出的绩效管理制度。实行中管及一般管理人的竞聘上岗制度。

在技术创新方面。要积极探索介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积极寻求有利于结构调整、增强后劲、助推转型的合作项目。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道路。加快智能制造能力,把握行业科技发展趋势,密切关注行业科技创新成果。选择一条以研发为主、技术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技术进步路线。采取技术贸易、成果入股、攻关合作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创新合作。迅速提升、聚集和利用各类发展资源能力,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研发成果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权重,引导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鼓励研发人员与市场接轨,不断开发和优化市场所需、市场利润空间较好的产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用高薪引进核心技术人才,外聘行业领军人才,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

在产业产品创新方面。在产业转型上必须要坚持把开放合作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上海电气合作成立的“安上科技公司”、“生物质能源科技公司”两个子公司建立,积极推进,尽早达产达效。抢抓我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机遇,积极寻求合作伙伴,招大联强、引资引智,在产品升级上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建设智能车间,探索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对煤机产品更新升级向大型化、安全高效智能化方向迈进。逐步实现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由单纯煤矿机械向煤机与非煤制造并重。利用公司从设备选型、设计、配套、制造、安装、调试的交钥匙工程优势,打造从制造到安装运营为一体的总承包服务商业模式。利用机电安装与矿山安装总承包的资质,扩展安装与设备保运转业务。建立以煤机高端设备制造为支撑,以非煤制造业务为转型,以机电安装、保运转业务为补充的现代机械制造业。

下载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行业协会

    发 展 行 业 协 会 农工党调研组 2004年11月27日 ● 行业协会是反映市场主体的意愿,是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 ● 政府职能转变是行业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关键。 ● 加快行......

    市场化取向改革--推进客户经理职能转型的主要措施

    地市级公司卷烟营销市场化取向改革系列(5) 推进客户经理职能转型的主要措施 2014-08-04 13:31:07|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卷烟营销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关键在于顶层的战......

    农信社的改革发展与战略转型(合集五篇)

    农信社的改革发展与战略转型 2014年,国家采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宏观金融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高效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屏山县情以及屏山县农村商业......

    浅论市场化改革与小农经济的矛盾

    文章标题:浅论市场化改革与小农经济的矛盾解决农村经济问题要有创新,尤其要有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因为即使能够按照原来的成功经验安排政策,也很可能仍然解决不了现在的农村经......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转型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

    转型发展时期如何做好发展改革工作

    厉志海:转型发展时期如何做好发展改革工作浙江已进入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发展进入中速增长期、结构调整进入加速推进期、资源要素进入瓶颈约束期......

    市场化改革料加速

    尊敬的党组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9日即将拉开帷幕,世界各国主要媒体近来纷纷对中国可能在会后深化改革的领域展开预测和分析,其中围绕国企、土地和金融三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引......

    市场化改革将进一步深入

    尊敬的党组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12日下午闭幕,本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引发多家外媒关注。外媒认为,公报勾勒出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国未来几年的改革蓝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