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

时间:2019-05-15 12: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

第一篇: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

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兴经济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经济体,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后,发展阶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开始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并带来需求结构的战略性升级。在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共同作用下,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正是在这个特定背景下,中国开始走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与改革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这也构成中国改革开放后30年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历史起点。

一、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中国走向消费大国,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的战略性转变。这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的:

第一,随着中国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的转变,需求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例如,居民消费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物质追求到人的自身发展追求的升级。扩大公共产品消费需求已成为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第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萎缩成为中长期趋势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尽快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中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应当伴随着一个消费需求大幅上升的时期。但是,由于多种因素,这些年中国消费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到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国家的消费率比,相差10~20个百分点。从今年的情况看,前三个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但在7.7%的GDP增长中,投资贡献(7.3个百分点)仍然大大高于消费贡献(4个百分点),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随着中国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外部需求的萎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增长是必然选择,并有可能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居民消费率提高5~10个百分点。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加快调整消费和投资关系的同时,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第一,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全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幅提高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第二,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此引导居民消费倾向;第三,加快财税和金融体制转型,推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的建立;第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投资结构重点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的转变。

二、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城市是消费的主要载体,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的战略性选择。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处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率大概在55%~60%左右。2008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但城市化水平只有45.68%,远低于工业化中后期60%的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

有研究表明,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平均10%的增长率中,城市化贡献了3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制度因素的制约,城市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未来5~10年,中国的城市化将呈现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化率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左右的提高空间。考虑到乘数效应,估计城市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够增加大约1.2万亿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4个百分点左右。由城市化带来的国内投资消费需求的增长,至少可以支持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障碍,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障碍。这是中国城市化潜力尚未完全释放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实质性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今后5~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将加快中国走向消费大国的进程。

三、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伴随着从私人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产品短缺时代不仅表明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也突出了政府缩小收入差距和加强公共投入的职责,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总体看,新阶段中国社会突出矛盾由私人产品短缺变为公共产品短缺。这一变化对形成消费主导型发展方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节居民消费倾向。改革开放30年,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而反映居民消费意愿的重要指标——平均消费倾向却在总体上持续下降。1990~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与农村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66,城市居民消费倾向与城市居民医疗教育消费支出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73。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3.9%,但居民社会保障等支出年均增长36%,远远高于居民各项收入的增速,对可支配收入的负面贡献率也从0.4%上升到8.1%。这说明基本公共服务投入不够,是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持续走低的重要因素。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初步测算,未来10年,实现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长率至少要达到5%左右,投资总额达到15~20万亿元。

——按照这个测算,未来3年在已确定的8500亿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支出的同时,在义务教育领域需要1.3万亿左右的投资,在基本社会保障领域需要2.2万亿左右的投资,共投资4.4万亿,三项支出大约占财政总支出的20%左右。——这个基本公共服务投资计划,可以在未来5年左右初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一套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并为建立一个低水平、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险体系奠定重要基础。

——以这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为起点,估计未来3年左右,消费率大概可以提高5~10个百分点;未来10年左右,可初步建立一个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从而,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改革发展新路子。

四、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革命。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力。

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中国的大国作用和大国责任不断凸显。我们既要看到国际上的某些复杂因素,更要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责任和作用。主动应对减排挑战、发展低碳经济,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的选择问题:第一,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二,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第三,推进环境产权制度改革;第四,推进碳交易体制机制建设。加快推进这些改革,将大大加快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

五、政府转型时代的改革

中国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的突破: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的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三,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的突破,关键在于通过政府转型形成规范的公共权力行使的制度框架。

政府转型从2003年SARS危机提出到现在,应当说有所进展,但是没有多大的突破。中央政府确定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的“十一五”政策导向难以落实,重要根源在于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仍很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增长非常明显,甚至在反危机中还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主要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上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从现实的情况看,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与政府决策。以建设消费大国为主线的转型与改革,需要彻底改变政企不分的体制,政府不应当也不需要继续扮演经济建设主体的角色;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和政府作用必须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就是说,不放弃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中国实现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既涉及到经济领域,又涉及到社会领域,还涉及到行政领域。就是说,它是一个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使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与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相结合;另一方面要确立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的改革总体思路。并按照这一总体思路推进结构性改革:

第一,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释放转变发展方式的活力,使经济增长由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的需求上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推进以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提供社会动力。第三,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合力,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合力。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正处在历史转折时期。面对历史转折阶段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客观地把握后危机时代中国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现实需求和基本走势,加快推进以走向消费大国为主线的战略性转型与改革的进程。

第二篇: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述要

2009-12-17 09:40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学家2009论坛”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保增长。与会者认为,随着经济最困难时期的过去,应更加注重优化投资结构,包括树立就业优先目标,鼓励和引导投资的区域梯度转移等。特别应优化投资的主体结构,以政府投资为杠杆启动民间投资,发挥好民营经济的作用。实现经济持久增长,必须将消费放在重要位置。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应坚持提高居民收入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双管齐下。可以把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突破口,逐步解决农村消费低迷的问题。

调结构。与会者提出,在后危机阶段,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推动结构调整,一是做好加

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较快增长;二是做好减法,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运用公共投资推进节能环保,淘汰过剩和落后产能;三是做好乘法,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机遇,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四是做好除法,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促改革。与会者认为,从根本上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困扰,不仅要依靠扩张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要从推动企业创新入手,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技术创新问题,提高企业营利能力和竞争力,以明显降低国民经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应统筹经济领域改革与社会领域改革,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三篇: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推荐]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

开放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姓

名 学

号 所学专业 所在院系

经济理论专题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乔桂香 李娇娇 201511231001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2016年8月5日

摘 要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全球化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本质,由竞争到合作,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劳动力、消费市场等,整个国际市场形成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也迅速从一个国家影响到全球各地。08年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遭受重大影响。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成功地走过来30年的辉煌历程。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再到建设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以及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经济危机之下,全球化仍然是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挑战及是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应该把握发展机遇,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企业改革与产业转型,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关键词:全球化;对外开放;经济危机;创新

页 第 1

Abstract One of the basic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in the world today.In the past 20 years,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ffects deeply the essence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trade, from competition to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closer together.Throug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vide resources for their advantages, including technology, resources, labor, consumption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s a whole.With the constantly advancing and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world economy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it makes an economic crisis is also rapidly impact from one country to the world.08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serious impact on the world economy in today's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China's economy also suffer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financial crisis.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has successfully came over 30 years of glorious history.From introduction to go out to 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all-rou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arefully reviewing and summarizing achievement and experience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or us to adhere to the basic stat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further, opening wider to the outside area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pen and 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o 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new advantages, 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Clearly put forward in the report to the party's 18th,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 more proactive opening-up strategy, improve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multiple balance, safe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open economy system”, “focus on cultivating new advantages of open economy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open economy.Under the economic crisis, still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e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the post-crisis era, China should grasp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dher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open economy.Key Words: globalization;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economic crisis;innovate

页 第 2

目 录 引言.....................................................................4 2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4 3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5 4 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6 5 经济危机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7 6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8 7结语......................................................................9 致谢......................................................................10

第 3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引 言

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的建立,对外贸易的扩张,经济开始全球化的步伐,伴随世界各国越来越紧密的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保护主义盛行,全球化的发展陷入停滞。战后重建困难重重,全球化的合作是唯一出路,随着世界性的组织和机构的建立,世界贸易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是战后世界的主旋律,中国把握这一发展大势,进行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好的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体系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繁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08年开始于西方国家的金融次贷危机突然爆发,全世界经济陷入泥潭,中国也受到严重影响。后危机时代的发展道路在探索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该如何有效面对这一挑战,无论是对内改革还是对外开放,路该怎么走,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经济学家从各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探索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也取得很多的学术成果,被各国政府所采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中国也不例外,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织,从对改革开放重要意义的探讨到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的发展,一直是国内学者研究的重点。然而,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场噩梦,各国都面临经济复苏的巨大压力,新的世界环境下,中国该如何面对?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并且现有的一些研究都是从具体的某一角度出发,没有对全球化这一发展过程有整体的把握。本文从全球化的内涵着手,综述全球化的深刻意义,然后整体性、历史性的角度出发回顾中国全球化及对外开放的进程,简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在面临这样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如何找寻新的发展出路,应对挑战,抓住机遇,这是本文研究所提供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向。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发展趋势之一。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全球化深深地影响了世界经济与贸易的本质,由竞争到合作,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国际合作,各国提供各自的优势资源,包括技术、资源、劳动力、消费市场等,整个国际市场形成一个整体。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内涵,国内外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与本质。

第 4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据国外学者考证,“全球化”这个词最早由美国学者Theodore Levitt于1985年提出,用来形容二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巨大的发展变化。他所理解的全球化就是生产、消费、投资等经济的各个领域在世界扩散。在这之后,西方学者围绕经济全球化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些学者倾向于把全球化看做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依赖性增强。目前,国际社会上比较流行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来自世界经合组织1993年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货物、劳务、贸易、资本和技术均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流动与转移,国家之间生产和市场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另有学者从全球化的影响来阐述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改变收入分配状况,并且经济全球化会对世界政治的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于全球化的概念也存在不同观点和看法。程恩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通过各国经济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调整世界经济,使之趋向于整体化。史世伟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首先由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推动下形成的一种客观趋势。国际市场越来越统一,世界经济将越来越一体化,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和国内市场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大市场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技术和政治文化交流将越来越强。吴易风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占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其产业进行的结构调整。

结合中西方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本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为满足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纽带通过贸易手段与其他国家交换产品、劳务、原材料、技术等,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之间的依赖加深,联系更加紧密。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和体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虽然全球化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人提出,但是全球化这一过程开始的时间却要很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城市手工业和商业不断发展,尤其在地中海沿岸贸易最为发达,13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到16世纪,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内工人分工细致明确,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标志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资产阶级的野心,统治者们利用国家机器开始不断开辟一片又一片的殖民地,非洲、亚洲、拉丁美洲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19世纪中期,英国利用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进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到19世纪60年代 第 5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末,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国家都被拿着先进武器的资本主义者们所征服,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之中。由此,经济全球化拉开了序幕。

二战结束之后,出于打破贸易保护主义,降低关税,加强国家间经济交流,解决经济争议的需要,联合国呼吁成立国际贸易组织,制定国际贸易政策,规范国际贸易行为。1947年10月30日,美国等23个国家在瑞士日内瓦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作为国际贸易组织成立前的过渡。冷战以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加速国内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联系,促进本国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截止到2013年,共有159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7%,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以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经济发展原则,非歧视性原则等作为其基本原则。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多边贸易体系为其目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障就业,消减关税,扩大生产和贸易等为宗旨。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贸易争端中做出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因而在处理国际贸易问题时更具有效性,这对于促进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推进了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可以作为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的另一个分界点。这一次金融危机以其惊人的传导性,破坏性,广泛性给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破坏,欧元区宣布陷入负增长,日本、美国经济衰退,新兴国家出口骤降,企业倒闭,世界经济整体进入低迷期。2008年的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冲击,然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会改变。跨国公司作为全球化的市场动力没有改变。生产要素、商品、服务的跨国流动,促进了全球化的顺利扩展。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推行没有改变,贸易投资自由化为跨国垄断资本提供了可能,这必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极力推行。全球各国间的各种协调机制,合作机制和国际组织的作用仍然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此外,世界经济结构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虽然危机之后的经济恢复困难重重,但是危机同时带来企业改革,产业重组,孕育新的科技创新等等,这些又带来新的机遇。所以说,经济全球化这一趋势不会因为金融危机的发生而改变,经济全球化仍将继续,并且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成功地走过来30年的辉煌历程,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以及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对外开放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为依据,把我国对外开放分为三个阶段。

第 6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一、对外开放的探索阶段

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体制改革相似,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总体上也走得是一条“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渐进式”开放道路,采取的是梯度开发的战略。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正式起步。此后,从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再到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开放区;从1990年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到1991年开放满洲里、丹东、绥芬河、珲春4个北部口岸,及至批准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设立保税区,中国的对外开放渐次有序的推进。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即改变原来的与世界经济隔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的机遇,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全面加速推进的时期。1992年,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等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策略。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瑞丽等13个沿边城市,进而开放太原、合肥、成都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2000年,国家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到广大西部地区。至此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地域格局基本形成。同时中国政府采取更为开放的外贸政策,放宽对进口的限制,积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其他国际先进生产要素,极大地提高了国内生产效率,特别是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实施出口优惠信贷政策,通过税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税率,使出口退税成为促进出口的一项最重要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即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国内的经济发展。

三、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

以2001年11月中国政府在多哈正式签署了文件加入WTO,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即经济国际化阶段。加入WTO 之后,中国开始由局部性对外开放转变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服务业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包括电信和金融保险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力度都在不断扩大。在贸易、分销、物流、金融、快递、旅游、运输、法律和建设等服务领域吸引外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幅度增长。同时,中国企业也积极“走出去”,中国进入了“双向开放”的新时期。至此中国全面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经济国际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总体上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小康”社会的梦想,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经济危机对中国对外开放的影响

第 7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显著,但尚未造成毁灭性伤害。首当其冲的影响在于进出口贸易。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持续增长,但与2007年相比,增长率明显下降。此外,经济危机对证券交易市场的影响也很明显,上证综指一路下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在面对危机时,我国自身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显现,产业发展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拉大;一些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集中爆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施加了很大压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都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矛盾和冲突,长短期矛盾继续凸显针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本文认为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全球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拉动了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后危机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成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而高新产业的发展也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转型的压力,我国应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创新之路。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要素,要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必须首先注重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未来我国教育逐步现代化,继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坚持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然。本文认为四大产业最值得去关注和调整。

第一个是房地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将走向常态化,作为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未来的产业贡献率会下降。第二个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针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提了七个要点:一是新能源,非化学原料即是新能源。二是新材料,就是复合材料。三是信息技术。四是生命生物工程,包括对人们意识的剖析和基因研究。五是节能环保。六是新能源汽车,像电动汽车。七是高端装备制造。第三个产业是服务业,是经济结构调整中很重要的一个产业。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服务的水平,既能决定国家产业结构的档次,也是吸纳就业的最重要的产业。第四个是制造

第 8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业。一个是传统制造业,另一个是轻工业和传统重化工业。产能过剩问题急需解决,企业负债问题也需要扭转。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面对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我国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首先,要放宽投资准入制度。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我国当前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上海自由贸易区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探索新的途径,积累新经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我们还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速度。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原因,开放水平一直低于东部沿海地区。新的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东西部优势互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不但要积极吸引外资,更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达到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结语

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内涵,发展进程,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后危机时代中国的对外开放策略。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并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停滞或者倒退,经济危机虽然减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经济危机也影响了全球经济格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在全球经济规则中逐步加大了话语权。后危机时代,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我国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不断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第 9 页

河南财经政法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致 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为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做为一位本科不是伦理学专业的跨专业学生,这一年我收获很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悉心耐心的教导。学习伦理学一年多的时间,每天上课,与老师交流,向师兄师姐学习,这些使我从一个门外汉到今天对伦理学有了一点点认识与感悟。这里感谢每一位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这条路还很长,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继续前行。虽然这是一篇课程论文,但是对我来说有难度,更有意义,对我更是一次锻炼。无论是论文定题还是相关内容的启发,论文的完成中我得到了乔桂香老师很大的帮助,在这里对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

第 10 页

第四篇:后改革时代的中国技术官僚

后改革时代的中国技术官僚

2007-08-02 中国的特殊改革模式虽然赋予了技术官僚精英以特殊的重要性,但也让他们担当了本不属于他们的额外使命。

在最后一次复出之后,邓小平曾用他一贯的通俗风格道出一句名言: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作为一位阅尽历史风云的老资格政治家,邓在这里想强调的是,制度对于人的决定性作用。乖戾的是,真实世界的制度从来就不处于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两极状态。通常的情况是,我们置身的历史往往处于某种中间状态,它们要么处在坏制度向好制度的转型之中,要么处于好制度向坏制度的衰变之中。这就是说,我们真正置身的历史往往处于那种不断转型的变迁状态。在这种历史情境之中,杰出人物对历史的型塑力量就变得相当醒目。所谓英雄创造历史,意指的就是人在创设新制度方面的巨大能动作用。

无疑,目下的中国就正好处于这种捉摸不定的变化状态。自1978年始,中国的制度转型凡27年仍未竟全功,而在一些重要领域,无论大众还是精英,甚至处于空前迷茫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杰出人物的作为就显得尤其关键。行百里半九十,后面的“十里”往往是领袖者在关键时刻凭借超常的意志和洞见所达成。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晚期,一批优秀的技术官僚渐次崛起,成为中国政治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这批人大都学历完整,通晓专业,历练丰富。他们或者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如谢平、易刚者,或者有完整的基

层和部门历练,如李荣融者,而其中最为扎眼的如周小川、郭树清等人更是集多种优势于一身,成为中国新一代技术官僚的指标性人物。受改革开放之惠,中国新一代的技术官僚群体,不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有宽广的全球视野,而且亲身参与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有幸运者更是行走枢机,与闻重大的决策过程。所有这一切,都使这批技术官僚精英成为后改革时代掌舵中国宏观管理部门的一时之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已经逐渐上位的新一代技术官僚群体,是中国在后改革时代应对复杂局势时可资凭借的一笔宝贵资源。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历史表明,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大多会经历一段威权政治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意识形态力量的消解,以理性和专业知识为特点的技术官僚总是会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不惟是技术官僚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日趋复杂的现代经济、管理、技术问题,更是因为技术官僚的这种能力能够部分屏蔽和缓解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冲动。在很多人看来,正是转轨时期的这种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经常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所谓“行政吸纳政治”,实际上暗含的正是技术官僚这种对政治参与的抑制作用。技术官僚不仅能够在转轨时期为威权政治提供较为理性的治理基础,也能够在这个基础上为威权治理提供某种合法性替代。

在后改革时代的中国,由于所有的压力都集中在行政系统之中,技术官僚的这种功能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而随着中国改革矛盾的进一步暴露,他们的这种功能可能还会变得越来越突出。更加直白一点说就是,在后改革时代的中国,技术官僚不仅要解决分内的专业技术问

题,还要担当起利益整合、意见表达的责任。而后一种明显属于政治家的功能,显然不是技术官僚之所长。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的特殊改革模式虽然赋予了技术官僚精英以特殊的重要性,但也让他们担当了本不属于他们的额外使命。这可能正是中国技术官僚精英们的困境所在。这种困境在国有银行改革的最新一次争论中凸现得格外明显。

在经过数次大规模注资之后,中国最新一次银行改革引起了广泛的“贱卖”争议。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改革主要设计者的技术官僚们备受压力。从逻辑上说,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条件和文化环境中,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不失为改造中国国有银行系统的一种较优路径。就此而论,技术官僚们的自我辩护是可以成立的。但问题在于,反对者所质疑的远远不仅仅是“是否贱卖”这类技术性细节,而是这次改革的程序正义、透明程度等更加实质性的问题。在国有银行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之后,在中国改革本身都已经备受争议的今天,反对者的观点无疑是相当具有威慑力的。很显然,反对者与技术官僚所争论的并不是同一个问题,但这又是作为改革主事的技术官僚们不得不回答的问题。这种悖论,可能正是中国技术官僚们身在琼楼但却处境脆弱的诡异之处。

就性格和禀赋而言,技术官僚的长项在于:在给定的体制约束和给定的社会环境之下用最理性的方式提出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案。不幸的是,技术官僚的理性代替不了体制的理性,而对一个恶化的改革生态环境更是力不从心。这或许就是阻碍中国这一批顶尖技术官僚们一

展长才的困局。显然,技术官僚的优秀与他们的历史位置之间存在着某种错位。

不过,中国新一代技术官僚既然被历史推到这样一个关键位置,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他们肩负起不期而至的英雄使命,在历史的围城面前展现勇气,飞跃中国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第五篇: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与转型发展

我国行业协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进程中建立起来,在3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基于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进一步转型发展新的形势要求,行业协会也面临体制优化、面目归真、治理完善、效能提高的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和规范发展问题,这实际也是行业协会由建立到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次新的转型。转型的目标在系统治理上,是行业协会由传统的体制机制向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治理机制转变;在行业协会特质要求上,是由传统的行政依附型向行业“自组织型”转变。转型的实质是行业协会性质和功能表现的市场化、民间化回归,要进一步适应市场环境,实现符合现代社会组织特征和治理规范的真正的自治管理、自律发展。

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精神和目标原则

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提出“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发展”,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明确了改革发展新的体制目标。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提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明确了改革的现实突破口。新一届中央政府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能转变要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相协调,“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成为真正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社会职能的独立社团法人。

市场化,一方面是指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强调改革的过程性和按照市场体制目标对改革的实际推动;另一方面是指按照市场原则办事的现实状态和要求,强调要尊重市场原则、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化正是以建立市场体制机制为目标,改革在动态过程和静态结果两方面的统一。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行业协会组织治理和作用的发挥要与我国市场化进程总体保持一致;改革的目的是要使行业协会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貌更加清晰、治理更加科学、发展更具活力、作用更为广泛;改革和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是要使行业协会真正独立于政府行政体系之外,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相协调,实现自组织管理、自律发展。

行业协会转型发展应当具备相关科学思想借鉴

行业协会转型是市场化改革的一种探索,必须认真贯彻中央精神,把握正确导向,在推进中取得科学思想借鉴。

一是企业转型的质量效益观。企业转型主要是与以往粗放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相比较,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从低要素成本、高资源环境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式与战略转变;从制造产品主导市场、适应市场向制造与服务全产业链新的经营模式转变;从主导生产的非理性主体向具有高度市场认知能力的智慧企业和品牌转变;从在结构环境中过剩、不合理和非成长性定位向结构合理定位的成长型转变;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品牌的低端向高端转变等。企业转型给我们的启示核心之处是升级发展对质量效益的追求,推动行业协会转型发展应当深刻汲取、积极借鉴。

二是市场原则的精神价值。市场的素质禀赋决定其内在精神原则,是推进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的核心借鉴。

去行政化。市场是资源配置中以价值为基础、价格为导向、供需平衡为调节取向的一种自然机制,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灵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基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去行政化在我国市场化改革中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具有突出意义。资源配置的一只手是看得见的政府调配,另一只手则是无形的市场调节。党的十八大强调“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要改革现行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效率为先。市场资源配置最大的优点是实现供需直接对接和实现平衡中运行方式的高效率,体现低成本、自然调节的最大效益。效率为先是市场化改革的基本价值观。

主体多元,竞争公平。市场化的前提是主体多元化。现行基本经济制度明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主体多元化运行格局的维护必须以公平、公正为保障,实现公平竞争下的整体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尊重个性,组织和运行体系开放统一。多元主体、公平发展原则下的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和开放的,各种要素自然和自愿结合、自由流动,经营者、组织联合者自主决策、自担责任,组织体系在开放中统一,在统一中开放,实现各相关主体在市场体制机制下的协同发展。

诚信与信用秩序法治化。市场经济基于其内在原则和运行特点,要求主体行为必须契约化、信用化,以法制化作为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往往称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信用履行和法制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基石。

三是现代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发展取向。现代社会是公民高度自治、政府有限作为、社会力量和谐有序发挥,充满协商、对话与妥协的多元共治社会。现代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中独立于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公共事业主体,具有公共性、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等本质属性和特征。

特质稳定、面貌清晰。社会组织保持独立性质,目标取向与政府、企业有明显区别。

高度自治。社会组织是社会特定领域“自组织”化的结果,按照共同意愿形成,具有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在法制条件下遵循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组织”化运行准则。

构建和谐、广泛协同。现代社会组织在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中产生,自身必须做到功能目标明确,发挥构建社会和谐、促进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

组织执行高效化、手段现代化。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结构趋于扁平化,分权集权相统一,组织执行职业化、高效化,制度管理常态化。资源管理中对现代人力、知识、技术、信息条件具有现代社会发展最前沿的要求,服务方式和作用富有时代特征。

与外部条件保持协调和有机统一。现代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在广义上还应包括外部监管制度和政策保障的和谐、统一与现代化。现代社会组织治理和运行发展必须借鉴现代社会一切文明方式,彰显现代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

行业协会转型与企业转型的区别

企业是配置生产资源创造价值,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取得盈利的市场主体。行业协会则是配置行业组织资源,通过自律服务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体。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不是要为营利而直接搞市场运作,而是要借鉴市场原则、彰显市场精神,提升服务行业、企业和协助政府的质量效益,通过转型展现现代社会组织应有的面貌。推动行业协会转型发展,就是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坚持去行政化,坚持会员主体自愿结合、自治管理,坚持效益导向,坚持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要在转型中进一步弘扬组织诚信,建设法治环境,完善自律机制,实现真正的“自组织”化管理与发展。

行业协会转型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是建立转型发展新体制。这是行业协会实现转型的基本前提和保障。包括两个层级的体制建设问题,要靠政府和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力量共同推进。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系统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一个制度体系,包括国家层面对社会组织的监管体制、政策层面对社会组织发展发挥作用的支持体制、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体制、社会组织作为特定社会主体的治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体制五大基本方面。这五个方面的制度系统建立,才标志着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系统完成。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分项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中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合作体制等,体现为政府监管的优化和政策环境的改善,应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建立。而治理体制、运行管理体制等应在改善外部环境、加强外部监管的同时以社会组织为主体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系统建立目前缺项很多、差距甚远、过程艰难,行业协会在实现转型中要积极配合前三个分项体制的推进建立,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推进自身改革,解决好自身问题,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以“自组织化”为目标积极推进内部治理的自我完善,按照现代社会特征和治理要求自觉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模式。

二是以管理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推进政社分开实现行业协会传统体制机制向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治理机制转变。基于历史生成条件不同、体制实施的现状不同,我国行业协会目前存在不同类别及相应的特点和问题,发展实际处于一种混合状态。但行业协会转型的目标要求是统一的,是要由行业协会自建立之初的传统体制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和治理机制转变,任务是在市场化原则指导下以体制转变为核心,倒逼、培育和铸建现代社会组织本质特征,实现符合市场化要求的体制机制统一规范。

通过去行政化推进政社分开。“脱钩”是实现政社分开的基本途径,是在管理制度改革中使行业协会脱离政府业务部门的直接管理,取消行业协会行政职能、级别、编制、现职公务人员兼职和与政府合署办公,变常态化的财政支持为竞争下的政府购买服务与项目支持,还原行业协会本来面目。“脱钩”一方面要解决行业协会在传统体制下的行政依附问题,使政府与社会组织职能分离、性质独立、面貌清晰、权责明确,使目前那些仍然作为政府部门附属物的行业协会真正转变成为独立履行社会职能的行业社团法人;另一方面是要解决行业协会自身机制与活力问题。要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和新体制的建立凸显行业协会自身性质和现代社会组织治理面貌,突出行业协会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自主性,实现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治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发展。

配套建立有利于行业协会自治管理和有效发挥作用的保障体制。鉴于我国市场环境的发育程度和行业协会自身发展的成熟程度,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和合作体制等保障性制度必须在推进政社分开、实现“脱钩”中及时和配套建立,这是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事物发展系统性、完整的实际体现,是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改革要考虑国情,注意防范风险、稳妥推进

改革必须正视国情,慎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推进建立新模式中,外部监管和必要的服务保障必须保持和及时跟上。在“脱钩”中“配”的问题如不能同时解决,“脱钩”实际就变成一种破坏。

改革的意义是要去除体制中不适应市场化发展要求的弊端,建立更为先进科学的体制机制。“脱钩”的意义在于通过体制松绑促进协会自律发展,而不是为限时完成所谓改革任务搞“一脱了之”,对既有体制进行简单废除。

从治理有效性上看,“双重体制”在目前并未完全失去其存在的理由。在法制不健全、行业协会发展尚不够成熟的现实条件下,现行“主管”在一定意义上起到的是法律替代和“挡风墙”作用,改革中监管缺失将会导致行业协会在管理上直接出现危险。失去外部监督一是行业协会有可能因此变成“家天下”,广东等地的“脱钩”已有实证;二是有可能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利用工具。如一位老同志所说,行业协会是我党“直属经济部队”,听党的话、做服务经济建设大局的事,可不能就这样简单地“不要我们了”。在党建、人事、外事、宣传出版物以及对重大事项、重要人事关系的监督检查和服务保障等方面,行业协会与政府一直保持着必要的联系,完全割断将可能引发社会风险、政治风险。

确保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做到保障在先。推进政社分开,一是要实现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二是必要的外部监管和服务保障必须同时跟上,社会的配套改革也要相应协调进行。要考虑监管的需要和行业协会对改革的实际承受能力,自顶层开始进行系统科学设计,使监管体制、支持体制、合作体制、组织治理体制等在推进改革中配套建立,切实体现中央领导提出的“保障在先”。

慎重、系统把握“脱钩”中的关键问题。一是协会的党组织关系落位要保持有利层级;二是针对产业体系的系统维护慎重处理好协会间的代管关系,尊重事业单位在产业体系中的作用;三是保持政策延续,处理好协会资产方面的条件支持。改革要有必要的成本,不能因改革使行业协会失去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劳动保障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按照政策延续性妥善解决;四是在人事方面确保不因脱钩出现监管缺失;五是在资产的界定和处置上要考虑协会生存发展和事业贡献的实际需要;六是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和立法要相应及时跟上。形成与“脱钩”相配套的必要保障体系,改革的初衷才可能实现,行业协会“优先发展”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甚至是反话。试点是新模式的现实演练,必须做到“脱”、“配”相济,配套措施如不能及时有效建立,莫说有利于行业协会将来的发展和发挥作用,眼下的“脱钩”试点也将无法真正开展。

行业协会自身要做到积极适应改革,有效应对改革

管理制度改革对目前处于完全双重管理体制下的行业协会(例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行业协会)、初步去行政化的行业协会(例如国务院国资委受国务院委托联系的行业协会)以及已经“脱钩”的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别的行业协会,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各类行业协会都要按照改革的精神、针对改革的实施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把握转变选项,作不同的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工作准备。但就整体而言,管理制度革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推进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发展中,行业协会自身的观念和机制转变最为关键。行业协会要从主观做起、从现在做起,极适应改革、有效应对改革,同时要在整个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中扮演好角色,体现好现实的责任担当。在推动自身改革方面,要按照现代社会组织治理体制和运行管理体制要求,高举行业民主旗帜,切实完善行业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的作用,加强秘书处制度化、职业化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强自我监督约束机制建设;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提高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能力,认真规划好主业,提升核心功能,以核心业务的品牌化实现行业协会整体能力和形象的品牌化;要结合登记管理制度改革相关要求切实管理好设立、变更等自身重要事务。在转型担当方面,要结合体制改革精神进一步自觉体现作为。要继续为企业、行业和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服务;要结合形势把握企业、行业转型发展要求,在观念转变、战略规划、标准制定、政策推动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好对企业、行业的转型诊脉,发挥服务引领作用;要努力提升行业软实力,大力推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行业诚信发展和企业品牌建设,为实现行业协会自身改革和行业、企业改革与转型发展同步提升作出应有努力。

总之,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是一项历史性、系统性任务,要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正视客观、尊重实际,坚持科学和健康可持续发展。改革的实施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考、辩证施治,政府和行业协会共同努力,确保改革稳妥进行和转型的有效推进。唯此,改革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下载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后危机时代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挑战抑或机遇,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何去何从 —金融科学学会学术领航大课堂第十八讲 2011年11月21日星期一晚18点30分,金融科学学会学术领航大课堂在2101教室顺利举办。今天的......

    对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对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作者: 多兰乌日塔 / 时间: 2010年 11月号 2010年10月14日,《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0年)》(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暨首届中国银行家高峰......

    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 关键字:后危机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式就业观措施 内容摘要: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结束,遭受极大打击的就业市场仍处于疲软状态, 为此一毕业就面临着就业难题......

    后危机时代的挑战(5篇)

    后危机时代的挑战摘要:在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增速可能减缓,宏观环境风险上升,发展不确定性增多,尤其是美国与欧洲经济需要作艰难的结构性调整,尤其是金融改革需要时日,由此拖累世界......

    谈谈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向阳讲授的《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共4节课,以下是概要。(说明:PPT课件整理) 主要内容 一,全球“再平衡”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美国私人储蓄率的......

    后改革时代要有新战略

    竹立家:“后改革时代”要有新战略 贫富差距问题、“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失业或就业的问题、社会信任问题。这五大问题的解决, 不能靠零敲碎打、头疼医头式的改革来实现,而要......

    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信用合作社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的诞生。世界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于1849年在德国诞生,它的创始人被称为“实践家”的威廉雷发巽(xun),当时他任某市市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市场转型与人才竞争大全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市场转型与人才竞争 摘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每个世界市场的经营者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洗礼。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市场转型趋势明显:一方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