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山东省沂南县农村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山东省沂南县农村地区特色旅游业发展与本地经济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现在正处于大学深造过程中的我们。大学毕业后其实有很多选择,迫于就业压力我们可以选择从事个体经营,当然像我这样的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也可以回乡创业或从事一些较为新鲜的行业。我本次调查的对象也是我个人将来想从事的行业——乡村旅游,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词语就叫做“农家乐”。关于乡村旅游当下这个相对热门的行业,我所选择调查的地方也就是我的家乡,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随着本地方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似乎在进行着一种“跨越式”发展,由过去单一的农业发展成现在的乡村旅游业,通过此次调查,我在看到家乡经济一片繁荣景象欣然狂喜的同时,也在担心这一些问题。竹泉村,在2008年之前并不为人所知,可能在那时只有本小镇上的人才知道有那么个地方,在2008年之后,随着山东省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地方政府对其政策的支持,竹泉村旅游度假区,智圣汤泉旅游度假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旅游景点相继被开发,并形成了特色旅游景点,其中竹泉村旅游度假区和智圣汤泉旅游度假区先后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示范基地,形成了山东省特色旅游品牌。现今我所调查的竹泉村坐落在2010年修整的“沂蒙生然大道”上,虽说现今的竹泉村已经过规划重新整建了,但依然保存着本村特有的“竹、泉、古村”,竹泉村的名字也因此而来。虽说我此次调查的时间刚好在农历腊月,春节之初,而且刚好赶上一场瑞雪,但是穿梭在村落的大家小巷均能看见翠竹绵绵,竹林间还时时漂浮着鸟儿的清脆啼鸣。竹子粗细不一,但大多都生长在泉水两边,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里的竹子生长的这么茂盛的原因了,穿梭在泉水竹林间,我感觉自己根本不是来做调查的,更像是来这里逍遥快活的,在这里漫步完全是一种仙游。在调查过程中,我通过与景区部门负责人以及当地村民的谈话了解到,过去的竹泉村可完全不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样。景区负责人对我讲,他们在地方政府的政策的支持下,先后投入过亿资金,通过三年的时间对旧村的整建,村民新居规划才使竹泉村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我从村里的一位老伯那里了解到,过去的竹泉村虽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泉水,竹林,但村子里院落错坐,到处都是垃圾,巷道石块堆积,如今整建后的竹泉村完全没有旧时“脏、乱、差”的影子了。为了当地旅游景点的长久发展,当地政府严格治理农村环境,特别是对乡村道路周边及水库河道的整治,沂蒙生然大道便是治理后的成果,现已成为沂南县特色旅游景观大道,周边除竹泉旅游度假区外,还坐落着红石寨景区及沂蒙影视基地等旅游景点。
随着当地的景区建设与”农村旅游热“的迅速发展,各色岗位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注入,所以许多当地的村民不再考虑外出打工了。更有许多眼光独到的村民选择自己做老板,在自家的小院里办起了农家乐。这不仅为农村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也解决了城市人口压力,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调查中,我也发现当地农民耕作土地浪费比较严重。当地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与养殖业。如今,由于乡村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大量道路周边的耕作土地,再加上农村旅游景点对环境要求较高,而当地养殖业的技术及设施相对落后,对环境影响较大,许多农村个人的养殖场因资金有限无法转型,被迫关掉,当地的农业发展景象完全停滞不前。在迅速发展的农村旅游热面前,当地的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考验。
第二篇:关于发展旅游业调查报告
关于发展旅游业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访问调查,抽样调查。
二、调查地点:
三、调查对象:当地居民。
四、调查时间2013年5月
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经济收入,就是否需要大力投资发展地方特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问题向当地人民进行调查,经过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赞同发展当第旅游业,然而10%的人民不赞同,他们认为投资有风险,并且认为开发旅游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破坏,表示希望保留原生态资源。10%的人因为对这一行业不了解,所以表示不确定。经过对此数据分析,大多数人还是赞同大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篇: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研究报告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报告
作者:王志东 于行行 新闻来源:《山东文化蓝皮书》2013 发布时间:2013-12-09 点击次数: 257
2012年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排名前十五位的省市(区)分别是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南、湖北、河南、重庆、福建、安徽、四川、天津,山东省在综合竞争力和现实竞争力上都排名第六,在潜在竞争力和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上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七。从这个评价结果里可以看出,山东旅游业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未来还需要在旅游业发展环境的薄弱环节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升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推动全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一、2012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状况
2011年,山东省陆续出台了《山东省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在这些政策的助推下,2012年山东省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一)创新产业结构,乡村旅游业成为乡镇龙头支柱产业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业高度重视,列为全省集中打造的十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之一,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明确要求把发展乡村旅游业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结合起来,与造林绿化、水系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与发掘民间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结合起来,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全省乡村旅游1.6亿人次,同比增长20%;收入706亿元,增长33%。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2年,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继续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在认定的4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山东省有4处。这些建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美了农村。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各地普遍加快了农村路水电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些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特和特色农业鲜明的地方,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了城市资金、信息、管理等要素向农村配置,促进了各类服务业向农村集聚,农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2500多个村庄全部改变了面貌。
二是富了农民。乡村旅游拓展了农业功能,延长了产业链条,繁荣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为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开辟了新的渠道。全省从事乡村旅游业人数4.7万户,从业人员19.5万人,间接和季节性从业人员150万。蒙阴县乡村旅游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了第一产业。一些搞“农家乐”的农户,没有增加很多设备,用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接待客人,年收入少则
5-6万元,多的达到20万元。
三是乐了市民。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多样化特别是周末和小假期休闲旅游需求,丰富了市民的旅游情趣,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现在,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各大中城市郊区人流如潮,人们在田园风
光中愉悦身心。
四是活了市场。乡村旅游把市民引向农村休闲,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服务业发展,又把农产品带到城里,促进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活跃了农村市场,扩大了社会消费,可谓一举多得,“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旅游业得到了充分体现。
乡村旅游属于综合性产业,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既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综合、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广大农村、社会各界的主观能动作用。山东省农、林、水、海等各涉农系统,都结合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水利、现代渔业建设,打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成为全省展示农村面貌的新亮点、新名片,乡村旅游业正在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二)创新管理,促进转方式、调结构
面对职能弱、编制少、资金缺乏等现实困难,山东省各级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跳出小行业、谋划大产业,立足于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融合支持,将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化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合力抓旅游。2011年,为了扩大省内旅游市场,山东省创造性地策划了“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山东省政府正式下发了《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2012—1015)》。这个全国首创的国民休闲方向性文件,让全省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有了统一的旅游发展方向,实现了旅游发展思维和行动的快速调整。2009年起,山东省在宽口径的旅游系统推行标准化建设,并承接国家旅游局关于全国旅游行业的第一个国家863计划——“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系统”。在推出《山东旅游业标准化发展纲要(2009—2014)》之后,山东又连续出台了《好客山东旅游服务标准》等一系列省级行业标准,形成了覆盖城乡旅游目的地,涵盖交通、景区、饭店、旅行社直至卫生间的服务标准体系。在行业标准不断创新的同时,山东省的旅游标准化创建工作也从行业扩展到城市建设与城乡综合管理。2012年3月初,山东省旅游局发布了《山东省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标准》征求意见稿。居住环境、交通设施、医疗服务等所有关乎游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统筹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之中。政府培育市场,市场引导消费,消费引导投资,投资促进转型。旅游产业在山东转变发展方式中,正由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三)创新营销,推动创意网络营销建设
在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1全国百强旅行社名单中,山东省有10家旅行社入榜。从中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总共60家百强社,即山东省三大重点客源市场占6成。百强社中有11家目前没有经销山东旅游产品,8家旅行社则是季节性(夏季)销售山东旅游产品。全国百强社以及重点客源市场的大社,是旅行社行业的旗舰,它们具有较强的组团能力,在当地市场具有引领作用,新产品研发能力强,营销推广能力强,产品能及时推广出去。因此,与全国百强社合作,推广山东旅游产品是一个有效路径,也是一种借以扩大山东旅游知名度、美誉度的良好营销模式。山东各地市可以在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做出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以贺年会产品推介活动为契机推进与百强社的沟通合作。
入境旅游接待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和地区国际竞争力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为大力开发入境游市场,提高山东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山东旅游将加强与国内外重点旅行商合作开发入境市场。通过加强与海外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与海外大旅行商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采取多种措施,激励海外大旅行商加大山东特色产品创新力度。另外,与国内入境大社加强合作,联合开发欧美远程市场及邮轮等高端旅游产品,加大对海外
重点客源市场的宣传营销力度。
截止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的数量达到5.38亿,越来越多的网民从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因此网络营销也将成为2012—2013年山东旅游营销工作的重点,主要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提升山东省旅游关注度;加强与旅游网络运营商合作,整合扩大山东省旅游产品营销渠道;在网上开设“好客山东旅游旗舰馆”,鼓励各城市和入驻企业销售产品,整合营销山东旅游产品;做好海外旅游市场网络营销;提山东省旅游企业电子商务水平,创新拓展旅游新媒体营销模式等方式,推介好客山东。
(四)创新法规,支持旅游业综合发展
2012年11月19日《山东省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服务规范》出台,作为山东省首个由旅游和交通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出台便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长期以来,旅游团队行程中最核心的两个岗位——导游员和驾驶员,分属旅游和交通运输两大行业管理,在新规的制约下,这两大主体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对促进驾驶员和导游员的良好配合、减少旅游投诉做出了很大贡献。2011年,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旅游局、公安厅、安监局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旅游包车客运管理办法》,着重对山东省的旅游客运安全问题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山东省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服务规范》的出台,虽然更侧重对旅游客运的服务规范,但《规范》和《办法》的融合将从安全和服务管理两个层面加强山东的旅游客运管理,效果将更加明显。这种跨行业管理被寄予厚望,预示着山东省在对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员的跨行业管理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山东省规范旅游客运企业驾驶员、导游的服务既是对十八大关注“民意、民生”精神的贯彻,也是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让旅游业成为让人民群众更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体现。目前旅游客运行业正酝酿自发形成以正规旅游客运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行业协会,从安全、服务等方面对营运行为进行约束,对行业进行规范,但这
同样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
二、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山东省旅游业继续强劲发展,行业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六。综合分析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行业优势和特点都十分突出。
(一)整合营销效果明显
2007年山东省旅游局为突出文化内涵和“服务”这个旅游的本质,创意推出了“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并创新性地采取了“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模式,整合省、市、县、旅游企业的资源和宣传促销资金,在央视、凤凰卫视、山东卫视、香港翡翠台、台湾东森台等主流媒体集中采购宣传版块和时段,集中开展了“好客山东”宣传推介,开启了“好客山东”旅游营销新模式,被央视传媒专家誉为“山东首创,众省效仿”。同时,将“好客山东”旅游形象标识广泛使用于机场、车站、旅游景区、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等企业和场所,争取全省性重大经贸、文化、体育活动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好客山东”迅速叫响全国。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完善的地域品牌体系、节事活动品牌体系、旅游要素品牌体系和旅游景区品牌体系,以“好客山东”为统领,首先带动了十七个城市和数十个县市区的地域品牌建设,“泉城济南、逍遥潍坊、亲情沂蒙、运河古城、文化济宁、江北水城、好运荣成”等一系列地域品牌,显示出齐鲁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围绕“好客山东”打造的“贺年会”、“休闲汇”两大节事品牌,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拉动综合消费的强大引擎,山东省旅游业整合营销效果良
好,旅游整体形象深入人心。
(二)品牌体系基本成熟
在“好客山东”品牌的引领下,山东省旅游业逐渐形成了涵盖范围全面、发展基本成熟的品牌体系,除了以各地市核心产品命名的地域品牌系列和贺年会、休闲汇两大节事品牌之外,还包括山东客栈、鲁菜馆、山东100、山东三珍等一系列代表山东特色,涵盖食、住、购等三大旅游要素的品牌系列,并由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成立了标准化的相关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挥品牌的力量和效应,来全面地提升山东旅游的竞争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2010年,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完成了“好客山东”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的注册,并在此后陆续展开品牌建设和实践工作。2012年,山东省将积累多年的优质旅游资源与各高校、旅游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启动旅游产学研合作,提出了首批旅游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出了一批“特许经营”模式的优质品牌旅游项目,包括“鲁菜馆”(鲁菜经营品牌)、“山东客栈”(经济型酒店品牌)、“逍遥游”(乡村休闲度假酒店品牌)、“四海为家”(滨海度假酒店品牌)、“山东100”(旅游特色商品品
牌)等等。
(三)营销网络逐渐完善
2012年,山东省旅游局与全球最大的中文在线旅行网站——去哪儿网在北京签署在线营销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去哪儿网的首家省级旅游局战略合作伙伴。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尝试通过新的渠道来获取信息和服务,这种趋势为旅游行业创造的发展机会也正不断增加。山东省旅游局率先引入线上整合营销模式,并与刚推出的“六大文化旅游产品”相结合,组织景区进行产品在线营销合作,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力量,打破旅游营销的区域壁垒限制,将“好客山东”的品牌做大。去哪儿网将为山东旅游产品提供在线整合营销技术服务支持,让“数字服务”理念服务于更多的消费者。这种线上整合营销的利用,实现了山东省旅游业“产品形象并重营销”的转型,进一步完善了山东旅游的营销网络。
山东旅游业尽管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基础设施环节较为薄弱
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影响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大小。山东旅游业的发展环境竞争力排名靠后,意味着还有很多基础环节、发展环境要素亟待完善。
1、大交通网络建设不够完善。山东省作为传统交通大省,目前却不能够适应旅游交通的需求。山东省内高铁线路除了京沪和郑青两条之外,没有能够贯通东西、串联全省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线,在旅游可进入性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2、邮政通讯网络事业不够发达。当今的旅游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物流、邮政、通讯、网络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这些方面,山东省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建设覆盖全省、快速流通的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免费的公用网络,使人、物、信息都能够畅通无阻。
3、科教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不够发达。山东省各地市的科教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大幅度提高,给民众提供享受公共事业福利的便利,提升本地区民众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整个地区软环境的竞争力,才会增加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城市、乡村的吸引力。
(二)旅游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尽管几年来山东旅游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济南、青岛两大旅游城市群为核心,以济青旅游经济带为主体,以“六大文化旅游产品”带动,各地市都提炼了各自的区域旅游形象,但仍然不能推动全省旅游的平衡发展。“六大文化旅游产品”除了青岛之外,其他五项产品都在鲁西;以济南和青岛为核心的策略,则忽略了包括潍坊在内的整个胶东半岛地区,导致这一拥有丰富历史人文、自然地理资源的地区旅游业发展滞后,在蓝黄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未能形成山东省旅游业贯通东西、连接海内外的通道。山东省旅游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客观上削弱了行业的综合竞争力。2012年福布斯发布的“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排行榜中,山东省只有青岛和烟台两个城市位列其中,分别位列第17和第25,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胶东半岛的旅游业实力和潜力。
(三)各部门联动不够
旅游是一项跨行业的活动,形成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行业之广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这也客观上造成了旅游管理的难度。为了促进全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山东旅游局近几年来一直强调部门联动、联合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旅游管理部门与土地、住建、交通、文化、卫生、宣传等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却一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有规划无土地、有建设无监管、有市场无管理等矛盾比较突出,严重削弱了旅游管理部门的执行力,客观上滞后了全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旅游区域特色不明显
“好客山东”品牌的任务是实现山东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业中的标示。在突出省域形象之后,各地市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山东省既有以山水圣人文化为主体的济南、泰安、曲阜,又有以海派文化为主体的青岛、烟台、威海,还有以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主体的淄博、潍坊、临沂、枣庄及其他城市,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目前尽管已有各地市的宣传形象和口号,却很难在市场上突出,特色比较模糊,在山东省全省旅游规模上水平、上台阶之后、进入旅游业深度发展的阶段,不利于进行游客的市场细分和有针对性的营销、管理工作。
三、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创新经验
山东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坚持创新的思路,因而借鉴兄弟省市的优秀发展经验也是很有必
要的。
(一)杭州经验
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的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位列第五;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十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杭州位列第二,排名上升;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排行榜中,杭州排名第七。后两个排行榜中,山东省没有入榜城市。
统计数据显示,杭州在机制、扶持政策、服务等方面积极创新,推进十大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服务业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杭州市产业发展。2011 年服务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首位,是吸引外资的热点。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与软件业等重点企业是未来杭州市服务业转型的核心,是杭州实施“旅游全域化”战略、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根本。
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带动并催生了关联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大力推进旅游与农业、工业、房地产业、创意产业等行业资源的融合,涌现出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城市旅游、红色旅游、海洋旅游、会展旅游等新业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房地产、金融、信息、服装制造、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既发展了旅游业,也发展了其他行业,实现了互利共赢。
杭州旅游业对当地的贡献除了经济方面外,还在文化、环境、社会等方面发挥着综合作用,不断提升杭州自身的城市形象和软实力,杭州连续八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桂冠,获得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最高荣誉奖,被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2012年获得 “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称号,杭州通过发挥旅游业综合功能实现了综合实力和城市形象的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城市旅游创新发展研究》显示,西湖免费开放极大提升杭州居民幸福感。近年来,杭州从旅游资源大市成长为旅游经济强市,从2002年到2011年,旅游总收入由294亿元增加到1191亿元,增长305.1%,旅游外汇收入由4.77亿美元增加到19.57亿美元,增长310.3%,国内旅游收入由254.81亿元增加到1060.84亿元,增长316.3%,旅游业在杭州经济发展中占据战略支
柱地位。
山东入榜城市与杭州相比,最大的差距在城市综合实力方面,即旅游环境竞争力比较弱。只有加强旅游基础建设,全面提高科教文卫等与人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建设、提高旅游地的环境竞争力;同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旅游产业创意与其他行业创意的相互关联与转化,不断刺激与活跃商业市场、提高商业活力,才能够提高山东旅游业的现实和综合竞争力。
(二)重庆经验
2012福布斯“中国大陆旅游业最发达城市”排行榜中,重庆市以国内旅游人数排名第三、星级饭店数量排名第三、4A级以上景区数量排名第二等分指标的优秀表现,名列总分榜单第四位。2011年重庆市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2亿人次,同比增长37.3%,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86.4万人次,同比增长36.04%;过夜游客5305万人次,同比增长29.39%;旅游总收入1268.62亿元,同比增长38.22%。全市旅游业增加值50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例达5%。
重庆作为中国唯一城市被美国著名旅行指南Frommer’s评为“2012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重庆市“中国温泉之都”称号;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主办的“2011中国休闲城市发展综合评价”中,重庆成为“2011中国30个休闲城市”之一,重庆旅游整体形象得到全面提升。重庆旅游业进步显著,具体的经验有: 1.明确旅游发展方向,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
2011年,重庆提出重点打造长江三峡、天坑地缝、天生三硚、钓鱼城、白鹤梁、大足石刻六大旅游精品景区,并明确了把“重庆非去不可”作为重庆旅游的主题宣传口号。“1+5”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平台的搭建,促使旅游工作方式由 “事业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变传统行政管理为市场服务,充分发挥了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解决了什么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和如何促进发展的问题,增强了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2.各区县政府重视旅游工作,5A级景区增加至4个。
重庆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细化具体的攻坚项目,把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头,高标准快节奏推动旅游各项工作的开展。酉阳县创建桃花源景区5A级景区从申报到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5A级景区不到两年时间,使重庆的5A级景区达到了4个;巫溪县委、县政府短短的4个月时间完成了3亿元的投入,推出了红池坝云中花海,独具一格,一鸣惊人。这两个事例充分说明了基层地方政府的重视对旅游业的极大促进。同时,建立了旅游服务质量齐抓共管的机制,将区县旅游工作纳入了综合目标考核,设定了旅游大环境、旅游行业、旅游相关产业、旅游公共服务4个子项共16项指标,游客满意
度大幅提升。
3.六大精品景区全面提档升级。
2011年,“六大精品景区”全年累计完成投资87.23亿元,完工项目103个,接待游客480.26万人次,同比增长41.04%。武隆喀斯特景区(含天生三硚、仙女山、芙蓉洞)被评为5A级景区,巫山小三峡、天生三硚、大足石刻3个景区的购票人数实现了当年超过100万人次的目标。目前,“六大精品景区”以“文物保护、文化融合、生态修复、风貌改造、景点开发、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为重点的提档升级建设继续全面加快推进。
4.投入5亿营销资金 推出10条精品线路,开展100项宣传活动
2012年,重庆旅游投入5亿元宣传营销资金,推出10条精品旅游线路,开展100项旅游宣传营销活动。此外,2012年是重庆旅游业的“精品景区建设年”,全市大力推进六大精品景区建设,全力创建“世界温泉之都”,积极建设“都市大景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积极促进乡村旅游。在此基础上,还继续以“重庆非去不可”品牌宣传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旅游宣传。作为山东省入榜城市,青岛与重庆在入境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收入排名上比较接近,但在国内旅游人次和收入、星级饭店、4A级以上旅游景区等方面的评分则远远落后,这给了山东旅游业以提示,应加强星级饭店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建设,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质量,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国内旅游者人次和游客逗留
时间。
四、2013年山东省旅游业发展展望
根据预测,中国有望在2013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市场,今后10年内,中国旅游业还有望直接创造10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根据亚太旅游协会发布的《2011亚太地区旅游监测报告》,中国在2010年接待的国际游客总数达1.138亿人次,同比上涨6%。2010年,中国接待的国际游客人数占整个东北亚地区的61%,占整个亚洲地区的58%。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给包括山东旅游业在内的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山东旅游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展:
(一)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旅游交通企业集团化建设
山东省将推动青烟威城际铁路建设,目前正在规划济南到青岛南线高速铁路,该铁路途经临沂、日照等地,全程一个半小时。按照山东省中心城市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建设计划,到202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内主要城市将实现城际轨道交通相连。山东省还将加快包括京九通道等在内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络,优化港口布局,加快济南机场扩建和青岛机场迁建。加快青岛、济南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力争到2015年建成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二)继续建设和完善“好客山东”品牌系列
首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2012年12月26日至31日在枣庄市台儿庄会展中心盛大启幕。这是全国第一次将春节文化和旅游产品相结合的综合性会展,是弘扬、传承和发展中华年文化的新型载体,更是好客山东品牌的丰富和延伸。为此,山东省旅游局特别策划推出全新的“年博会”标识,助力年
博会,预热2013年好客山东贺年会。
“好客山东”贺年会对于拉动北方冬季旅游市场淡季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山东各地将在贺年会期间按照市场需求,推出淡季旅游特惠产品, 注重相关部门的参与,注重交通与景区、购物、宾馆、餐饮和娱乐的融合和跨界经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乡村、社区等基层单位的活动创新和氛围营造,以更大的优惠认真做好城市“二日游”、“三日游”产品营销工作。
山东省旅游局自2007年创意推出“好客山东”品牌以来,率先在全国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品牌的策划、传播、提升、运营,走上了品牌发展带动之路。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好客山东”已经成为中国区域旅游的第一品牌、国内外知名的诚信旅游品牌。“好客山东”的成功,还得益于品牌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迄今为止,在“好客山东”品牌形象的统领下,已拥有“贺年会”、“休闲汇”、“山东客栈”、“鲁菜馆”、“山东100”、“山东三珍”、“年博会”等七个子品牌,涵盖大型节事、旅游景区、餐饮、住宿、美食、旅游商品等多个领域,与各城市、各县域旅游品牌、旅游企业品牌一道,共同打造成为涵盖全省的旅游品牌体系。随着“好客山东”品牌体系的不断充实和扩展,山东旅游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也必将走得越加稳健、越加宽广、越加精彩。
(三)调整旅游门票价格,注重旅游的拉动效益
目前,山东省很多景区仍然倾向于最大化地拿到最基本的收益, “门票经济”仍然是景区保本和盈利的手段。休闲时代,人们对于游玩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景区观光游览已经不能跟上休闲度假的潮流,需要旅游产业的多方延伸。门票价格总体偏高,导致旅行社报价成本的一半左右都是门票,如果旅行社产品报价有吸引力,就必须压缩食宿等其他成本,客观上会降低旅游的品质。从数字中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门票经济”的占比正在萎缩。2011年,全省旅游花费构成中,以游览为主的基础性消费仅占9.82%,以交通、住宿为主的配套消费占39.96%,以餐饮、娱乐、购物为主的高端消费为44.13%,其他为6.1%。作为乘数效应较高的行业来说,旅游业对上下游行业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用提高门票价格来增加收入不是明智之举。山东旅游景区应适应市场需求,降低门票价格,通过拉长产业链、丰富旅游相关产品来提高旅游总收入。
(四)全面开展旅游小镇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2012年,山东省进行了旅游小镇建设试点工作,重点扶持对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的旅游小镇建设,依据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重点支持建设了温泉度假小镇、山岳养生小镇、滨湖生态小镇、海滨渔民风情小镇、黄河文化小镇、特色民俗文化小镇、风情古镇和特色农业小镇等9类小镇。山东打造的旅游小镇是旅游产业特征鲜明、功能完备配套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环境优美、品质高雅的居民生活区的完美统一体,能够满足游客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提供酒店、会议、游览、旅行、购物、医疗保健、车辆补给维修等多种服务。
2013年,山东省将在示范小镇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旅游小镇、旅游百强乡镇、特色村等系列活动,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助力城镇化建设。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山东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
第四篇:山东省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山东省枣庄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赴枣庄旅游发展考察组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把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异军突起,成功实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率先崛起,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枣庄实践”模式也成为各地竞相借鉴的新热点。2011年8月4日至5日,市政府朱福林副市长、李国辉市长助理带队,由市规划局、国土局、旅游局、文物局以及各县(市、区)旅游局负责人组成市政府考察团对枣庄市旅游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考察团通过实地考察、听取介绍、交流座谈等形式,对枣庄旅游发展的理念认识、工作举措、工作成效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枣庄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做法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现辖市中、薛城、山亭、峄城、台儿庄五区和滕州一市,总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约380万。枣庄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已开发的各类景区景点25处,其中国家4A级景区8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处。其中,以台儿庄运河古城(国内规模最大的运河古城)、微山湖红河湿地(国内最大的湖泊类湿地)、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内最长的地震大裂谷)、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冠世榴园(世界最大的石榴园)最具旅游吸引力。
从2006年起,枣庄市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点战役,作为就业富民的根本途径,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着力把文化旅游培育成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先行产业、城市转型的战略产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由“卖资源”向“卖文化”的转变,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旅游发展新路,在全国创造了“枣庄实践”模式。2008年,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09万人次,同比增长36%,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41%。其具体做法主要包括:
(一)创新机制、高调定位,支撑旅游业强势发展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确立了“发展煤化工、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三大战役,高度重视旅游业在拉动内需、结构调整、就业富民方面的作用,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来定位,把旅游业放在促进服务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放在推进全市转方式调结构的全局中来谋划,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旅游产业的先行建设发展上来。为此,枣庄市在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在全国成立了“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进入政府行政序列,“旅服委”成为市政府三大综合部门,职责也由单一的旅游行业管理扩展到负责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统筹推动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理顺旅游和服务业发展体制的同时,枣庄市还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发展机制改革创新。通过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有实力的大企业、大景区接管国有景区的管理。抱犊崮、熊耳山两大景区实施整合,整体移交给华邦集团公司;冠世榴园移交给福兴集团,仙坛山温泉小镇移交给中祥集团。组建成立了台儿庄古城投资有限公司、微山湖湿地集团等
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完成了“涉旅、涉服”产业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枣庄市旅游服务业的强势发展夯实了制度支撑。
(二)培育龙头,建设精品,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
枣庄市副市长陈爱莉介绍说,“发展旅游,必须以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以打造区域性龙头景区为支撑。而精品是一个地区旅游形象的标志和龙头。只有精品,才具有对区域内其他旅游产品的整合力、带动力,才能对游客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吸引力。”为此,枣庄把旅游业发展的起跳板选在了重建台儿庄古城项目上,通过高水平创意、高标准实施精品战略,致力于打造“天下第一庄”,将台儿庄古城作为龙头加以打造,引领枣庄旅游腾飞。2006年,枣庄市陈伟市长亲自叫停了在台儿庄投资5、6亿元的房地产项目,本着“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和理念,用了3年多时间,走访了古城每一位80岁以上的老人,查阅了数百部史籍,从国内外搜集到380多张台儿庄的老照片。在此基础上,邀请一流的规划、古建、文化、旅游专家,博采众长,依据史料,绘制出古城复原图,详细和清晰地勾画出古城古貌。遵循古法,从全国筛选出30多家最好的古建队伍用真材实料建设古城,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使之能够成为未来的文化遗产。经过三年多的潜心挖掘、一流的规划设计和严格的建设施工,2010年5月1日,毁于炮火的台儿庄古城重现世人面前。古城融“运河文化、鲁南文化、大战文化”为一城,集八种建筑风格、七十二庙宇于一体,科学保留和修复了大战遗址、古城墙、古码头、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庙宇、古会馆等众多历史遗迹,再现了当年“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被誉为运河文化活化石和中国民居建筑博物馆。
台儿庄古城作为精品龙头景区的成功打造,树立了品牌,成功整合了周边的微山湖湿地、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等自然和文化资源,为枣庄市推出并打响“枣庄二日游”旅游产品品牌,拉动旅游服务产业链各要素环节的发展增添了极大的动力。
(三)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开创旅游营销新局面
旅游业发展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才能启动旅游市场,显现效益,带动市场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此,枣庄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旅游业,做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举全市之力抓旅游”的决策。市里专门成立了“枣庄二日游活动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凝聚合力,组织全市58个责任单位,选派专人,面向全国80个重点客源城市开展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客源渠道。如交通局为了开拓青岛市场,正副局长先后十余次亲自率团上门推介,先后招徕了4300多名游客;发改委专门抽出一名副主任专职抓“二日游”,还在对口城市无锡设立了枣庄旅游专卖店;总工会不仅把在莱芜召开的会议团成功引到了枣庄,还特别在当地媒体打出广告,欢迎在莱芜的枣庄同乡“春节、中秋回家看看”;市政府办公室、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更是进学校、下企业,想方设法建立渠道„„。在全市一盘棋“大旅游”运作格局下,各单位开展了高密度、地毯式、多层次宣传,在对口客源城市采取举办推介会、联谊会、座谈会、新闻发布会和发布广告等形式,推介枣庄旅游资源,开展“面对面”实地宣传。据统计,枣庄市各部门共赴各客源城市宣传促销1000余次,举办各类宣传推介活动2000余场次。
在政府主导下,枣庄市围绕“建立渠道、完善功能、规范市场”三大重点,统筹全市核心旅游景区资源,把台儿庄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冠世榴园等主要景区打包销售,以统一
价格的旅游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利益“杠杆”,配套出台旅游专列、旅游包机、旅游大巴车队、旅游自驾车队奖励优惠政策,最大限度调动组团社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各责任单位以市场运作为中心,积极对接大型组团社,以点带面、辐射发展,开辟客源市场。据统计,目前已有600家外地组团社开展了“枣庄二日游”业务,定期向枣庄输入客源的组团社有220家,初步建立了强有力的营销渠道,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三线齐动,专列、包机、直通车、自驾车“四位一体”的游客输入格局。
在这样的强力措施推动下,枣庄旅游发展迅猛,成效显著。枣庄市通过政府主导培育市场,成功拉动了消费,2010年全市旅游景区门票收入大幅攀升,同比增长近30%,旅游综合收入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9.9亿元,增长18.7%。消费的增长带动了投资的增长,2010年,枣庄市三产投资完成304.3亿元,增长32.7%,高于二产投资增幅17.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比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42%。投资的增长助推了产业结构的转型。2010年,枣庄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26.1亿元,增长20%,占GDP比重达到31.3%,服务业地税收入占地方税收比重达到42.6%。同时,老百姓极大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民生得以改善,据了解,目前枣庄全市300余家涉旅企业直接从业人员10万余人,其中通过二日游新增就业1万余人。“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旅游发展“枣庄实践”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枣庄市旅游业发展对我市的启示
从枣庄旅游发展的实践过程看,我们得到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前提
枣庄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领导重视。首先,领导重视体现在思想认识上。陈伟市长指出,“我们常说要让外地人尊重枣庄,让枣庄人热爱枣庄,靠什么?靠的就应该是文化。所以我们在打造文化旅游的时候,是把它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一种灵魂来凝聚市民的,希望通过这个来形成枣庄的城市精神,城市灵魂,让大家对这个城市有一种归属感,”,“文化是城市最引以自豪的软实力和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文化为引领,提升这座城市的品牌,用文化的金字招牌为老百姓带来长久的福祉”,“就产业结构调整而言,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改变枣庄长期以来对二产的过分倚重,枣庄将由此步入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快车道。” 其次,领导重视体现在具体行动上。陈伟市长亲自叫停了台儿庄的房地产项目,数十次深入台儿庄古城建设工地,与古城80岁以上的老人交谈、了解古城原有的文化、历史和风貌,亲自参与古城建设的规划、建设,带头组织开展“枣庄二日游”的宣传促销工作,等等,无一不从行动上显示了对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度重视。第三,领导重视体现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保障上。枣庄市“旅服委”的体制创新,56个部门联动促销责任考核的机制创新,充分体现了主要领导在保障旅游服务业发展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精品龙头项目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
旅游经济是吸引力经济、关注度经济,打造龙头精品项目是提升一地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基础条件。陈伟市长介绍,“台儿庄古城不仅是枣庄打造的一个精品,更是我们量身定做的一件作品。”在理念上,枣庄市秉承“为后人留下一笔世界文化遗产”精品理念来规划古城,历时三年多时间,充分挖掘、研究,高水平规划,使古城的文化基因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相衔接;在建设上,遵循“存古、复古、创古”的原则,在重建中融入文明进步的精华,使古城
源于历史又超越历史;在细节上,邀请最好的工匠用最精湛的工艺,精心打磨、建设每座庭院、每条河岸水道;精心设计、科学布局古城的整体风貌和特色业态,成功再现了台儿庄古城“一河渔火,十里歌声,商贾云集,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建成了一个吸引力强、带动面广的现代旅游精品景区。通过台儿庄古城这一龙头精品景区的开发建设,成功整合了微山湖湿地等一批旅游资源,打开了“枣庄二日游”的客源市场,树立了枣庄旅游的品牌。
(三)合力兴旅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手段
陈伟市长介绍,发展文化旅游,需要通过景区建设、渠道建设、环境建设“三位一体”来强力推动。从价值理论分析,打造台儿庄古城这个龙头,是创造价值,而且创造的这个价值与众不同、无与伦比;开展二日游建立渠道,是传递价值;加强软硬环境建设,是让游客来享受价值。
枣庄旅游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这一合力兴旅的手段。一方面,合力兴旅体现在部门联动上。运用责任目标考核手段,激发了58个部门单位宣传旅游、促销旅游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声势浩大、覆盖面广的旅游宣传促销攻势,迅速打开了客源市场;另一方面,合力兴旅体现在全民参与上。大规模的“枣庄二日游”促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形成了倒逼机制,促进了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枣庄城市建设全面升级。市场内生能力驱动了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旅游产业聚集。据介绍,2010年枣庄市景区建设投资完成35.4亿元,增长63.5%;在建的五星级酒店10家,在建假日商务旅游酒店47家,KTV、农家乐、旅游商品专卖店等休闲娱乐购物场所195家,仅枣庄贵诚集团就在市内设立了10处旅游商品专卖店和专卖柜;投资3775万元新购置60辆旅游大巴投入运营,先后开工建设旅游道路31条、469.4公里。倒逼机制还促进了各涉旅企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城市建设和城市知名度的提升,也提升了百姓的城市自豪感和市民素质。以台儿庄古城为例,免费向市民开放后几乎没有人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在枣庄,宣传家乡、宣传古城,已经成了许多市民的自觉行动。可以说,“合力兴旅”真正促进了枣庄市旅游软硬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提升。
三、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对比枣庄发展旅游的基础条件,金华在交通、区位、资源以及经济社会的宏观条件方面可以说差距不大,甚至更为优越。从旅游行业自身的发展现状比较,金华在景区数量、产品结构、接待设施、人力资源等方面还是领先于枣庄市的,例如,金华现有20个A级(其中1个5A级,8个4A级)旅游景区,枣庄市还没有5A级景区;金华已经形成了山水生态、宗教朝圣、古婺文化、影视文化、商贸购物、温泉养生等六大系列复合型旅游产品结构,类型上比枣庄市更为丰富;全市现有星级旅游饭店84家,锦江假日之星、如家、莫泰168、格林豪泰等一批品牌经济型酒店也已落户金华,旅行社达到117家,在册导游人员数量1700多名,行业整体接待能力远超枣庄市。尽管金华拥有较大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发展旅游的认识上、主导力度上、合力兴旅的强势措施上、龙头精品景区的建设上,我们都不如枣庄(尤其是市本级),因此也就无法形成枣庄旅游那样强劲发展的态势。
当前,金华旅游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前景也十分美好。首先,从发展机遇分析,一是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旅游业加快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省政府根据《意见》精神出台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为旅
游业发展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市政府也在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积极研究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宏观政策环境将十分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二是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面临最佳机遇期,特别是市本级在城市建设中同步考虑旅游功能的完善、景观的设计,正逢其时。“精品金华”建设和“城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推进金华“宜游”城市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推进“浙中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发展的进程。
其次,从资源潜力分析,市本级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就人文资源而言,金华市本级是“婺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较高人文素质的城市,婺剧、道情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就自然资源而言,在金华市本级周边,南山、北山、东有大佛寺、西有九峰山,都是省级以上风景区、省级以上度假区和国家风景名胜区。从市本级农业生产的发展现状看,市郊农业资源丰富、特色明显、规模初具,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城市资源看,金华作为宜居城市、宜游城市、和谐发展城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三江六岸等众多的城市生态休闲景观公园、三江上风格各异的桥梁、正在建设的中国婺剧院、体育中心等,均是发展城市旅游十分良好的载体,都可以作为城市旅游的项目加以利用。因此,金华的人文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工农业商贸业发展成就和城市建设成就等均具备十分良好的利用条件,为金华城市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综上分析,面对日益加剧的发展竞争态势,建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动金华旅游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必须高度重视金华旅游业的发展,整合资源,理顺体制
高度重视,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理念,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认识、来培育,从全局高度加以研究部署和强势推进。其次是在具体行动上,主要领导亲自抓,形成声势、形成共识、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合力兴旅的浓厚氛围。
整合资源,就是要整合各类实体资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整合各方力量,精心规划建设精品旅游项目,强力推动宣传促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响并树立金华旅游的品牌。
理顺体制,就是要向枣庄那样,下决心从战略高度、从全局角度,解决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的体制机制障碍问题,建立能够统筹全局、集聚要素、高效运转,适应“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考核运行机制,强力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二)必须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龙头景区,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首先,要根据金华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建设成就分布状况,按照“一核四区、南北呼应、城乡互动”的思路,精心规划建设以古子城、五佰滩、燕尾洲、三江六岸为核心城市旅游的吸引体系;深化发展“北双龙、南仙源、东大佛、西九峰”的四大休闲旅游区建设,通过环城休闲游憩带和生态绿道的开发建设,推进城市旅游和城郊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形成“南北呼应、城乡互动”的格局。
其次,要下决心打造龙头景区。即建设“古子城—三江六岸休闲旅游带”,将其打造成为金华旅游的核心精品龙头景区。古子城的千年古城文化,三江六岸的优美生态资源,有条件建成金华的“中央休闲区”。要下定决心,通过高水平的规划建设,将其建设成“精品金华”的载体,城市旅游发展名副其实的“龙头”、“凤首”。
三是要加快项目的策划和精品化开发建设。精心改造提升现有景区景点,按精品化要求进行精心包装,逐步培育,完善,提高档次,提升品味,扩大知名度,使之成为精品;不断加强停车场、游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牌和休息区等配套设施的精品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对乡村、农业、林业等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生态绿道和环城休闲游憩带建设,使传统的自然观光型旅游逐步转型为观光与度假休闲、观光与水乡风情、健康疗养等紧密结合的现代综合型旅游。
(三)必须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发展新突破
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探索与政策支持相结合,深化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等资源向旅游集聚,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的新领域与新空间,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发展新的旅游业态。
通过“农旅融合”,加强旅游与农业、水利、林业的融合,促进特色休闲农庄、乡村民宿、森林公园等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互促共荣”;通过“商旅结合”,加强旅游与商贸的融合,促进金华特色休闲购物街区的建设和特色购物节庆品牌的树立,实现“人欢财旺”;通过“文旅融合”,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文物的融合,促进古子城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和旅游功能的提升,实现“品质提升”;通过“工旅结合”,加强旅游与工业的融合,推动旅游休闲装备制造(如游艇、房车、野营设备、酒店用品制造以及特色旅游商品生产等行业)和工业旅游项目的发展,促进“金华制造”品牌的提升,实现“增色添辉”。
(四)必须营造一个合力兴旅的良好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形成“抓旅游就是扩投资促消费、抓旅游就是调结构促升级、抓旅游就是树形象促开放、抓旅游就是惠民生促和谐”的共识,加大政策扶持,健全发展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兴旅的工作格局。研究制定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促进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有益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
第五篇:关于荆州旅游业发展调查报告
荆州市旅游潜力调查及旅游业情况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这种活动来深入了解家乡文化,并能够继承和发扬,通过对家乡文化、历史资源的了解,结合当前旅游产业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荆州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在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的今天,身在校园中的同学们没有时间,可能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家乡文化,参与相关的活动,对如今家乡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业结构并不了解,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培养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考虑并为家乡未来发展提出一些看法或建议。
二、调查的具体内容
荆州旅游业的现状、荆州旅游业为何为此状况、荆州旅游的发展前景、为了更好的发展旅游业荆州还应该做到什么。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实地考察共考察了5处景点。
古城墙东门段属于4A级景区,经过近段时间整治及护城河清淤工程,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还提供多人自行车和马车出租的,可以说是来荆州游玩的首选之地。节日的花灯也给古城墙带来了别样的情趣。但我们发现外地游客并不多,没有大型旅游团,只是不时有行人匆匆经过,且多为荆州附近大学生、高中生。可以说古城墙这块名声在外的金字招牌,并没有得到很好利用。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同时古城墙周围缺少公厕,商店,介绍指南等旅游配套设施,给游人带来不便。
博物馆也是来荆州旅行的必选之地,馆内有众多反映楚文化、三国文化的文物,及大量珍贵漆器、丝绸、玉器等。馆内还有大量的文物仿制品出售,但价格较贵,销售量不是很大。博物馆对于了解荆州是一个窗口,为外地游客展示荆州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近期门前安装了新型安检装置,进出更加方便安全。馆内有大量慕名而来的外地旅客,与昔日门可罗雀的情形大有改观,但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游客,大家还是觉得有些遗憾,文物还是很精美,但觉得种类数量还不够丰富,馆内环境不够好,文化互动太少。在博物馆内还有一处旧道观,但那块区域还没有很好利用,馆内整体建筑不够连贯,这些都需要改进。
章华寺大门经历翻修后,气势恢弘,但基础设施建设未跟上位,部分通道未铺地砖,拱桥的栏杆也没有安装,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另外,塔梯的用料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不用瓷砖。关于门票也是一个大的问题,从章华寺正门走,需要花五元钱购买门票,但从旁边的侧门进入,却一分钱不花。且周边产业与章华寺不符,不够庄重,感觉文化氛围还不够厚重。来寺院者多为信佛的老人家与前来许愿的男女,外地或组团游客并不多见。另外章华寺内焚香炉做得不够好,春节期间章华寺香火不断,但是焚香处烟气逼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望寿园、荆江亭可以说是待开发的旅游资源。荆江亭的文化价值完全没有体现,希望有关部门能对其开发,推向市场。望寿宝塔可以说是被忽视的旅游增长点,我们考察当天就有来自北京的自驾游游客和来自监利的组团游客。望寿宝塔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有着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塔顶为葫芦形铜铸鎏金,其上刻有《金刚经》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但目前这些资源都没用到实处。
八岭山又称龙山。风景优美,林木葱郁,“纵岭八道,蜿蜒若游龙”,因此被古人视为风水宝地。但是目前开发出的只有八岭山公墓进行了开发,周边地区依然是贫民农村地区,周边的交通也不便利,交通工具相对脏乱。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当前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源流量下降,综合效益不高。一是景区景点经营业绩不佳。从2003年开始,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总数呈下降趋势。荆州博物馆和东门景区是我市的两大招牌景区。2004年,荆州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门票收入250万元,与2002年的17万人次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东门景区接待游客11万人次,门票收入101万元,与2002年的14万人次、141.5万元也相差甚远。洪湖、洈水等景区的状况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二是旅游企业举步维艰。全市多数旅行社处于微利和保本状态。荆州国旅是全市最大的旅行社,2004年仅接待海外旅游2200多人,盈利7万多元。其他旅行社的经营状况也不理想。三是综合效益下滑,所处位次后移。由于游客来的少,停留时间短,无法拉长食、住、行、游、购的消费链,致使旅游总收入十分低下。目前,全市接待国内外旅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不仅远远落后于武汉、宜昌等旅游大市,而且低于十堰、恩施等新兴旅游城市。
2.景区景点分散,文化内涵突出不够。多年来,我市虽然对部分名胜古迹和三国景点进行了保护性维修和整理,但由于对景点缺乏统一的筹划与包装,突出荆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优势不够,使部分景点显得空洞无物,缺乏观赏价值和文化品味,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滞后。由于财力所限,政府投入少,外来投资融资的渠道不畅,大部分景区景点的交通、通讯、住宿、餐饮、购物、游览等旅游设施和服务项目建设比较滞后,不配套、不相适应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道路交通状态和旅游环境较差,并缺乏专用旅游线路和大型停车活动场所,就造成了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的问题。有的景区景点连入口标志、标牌和旅游线路图均没有按要求规范设置。缺乏相应的治安管理,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4.宣传力度不够,揽客机制仍需创新。近些年来,全市很少组织大规模、高层次、有影响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参加上级相关单位组织的推介活动也较少,更不用说参加外省市组织的区域性和针对性的旅游促销活动或利用中央媒体提高知名度。从而导致了荆州的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现象。促销不力的主要原因是财力不足,每年应安排的旅游促销专款没有落实。与此同时,由于全市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和制定有关优惠措施,导致旅行社缺乏自主参与促销和推介的动力与活力,往往是宣传外地景点的多,而推介本地的少;组织游客外出的多,而招揽游客到荆州来的少。没能充分发挥旅行社为地方旅游发展服务的功能。
5.管理体制不顺,旅游资源有待整合。旅游业涵盖面宽,行业管理涉及多个行政部门。由于各部门因职能所限,缺乏对旅游业的整体认识和通盘考虑,在景点建设和开发上往往是各自为阵,使小景点分散而不精,大景点气势不大。如东门景区及附近的碑苑、古城墙和城墙外的景区就分别归属4个不同的部门管理,既不能实行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又不能实行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和开发利用。有时还会出现相互排斥和争夺市场的怪现象,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为荆州旅游的发展提意见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突出荆州旅游发展优势。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要求,认真组织编制好旅游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合理划定景区范围,确定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安排好开发时序和强度,制订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严格控制景区内建设用地总量。要确保旅游发展规划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文物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协调一致。要按照整体规划,分块实施,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振兴旅游的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以规划指导开发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旅游资源,杜绝盲目开发、无序开发、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防止急功近利和一哄而上。要突出“三国文化”、“楚文化”、“革命老区”、“特色生态”等独特优势,实行人文景观和历史典故的有机结合,重点打造精品名牌,提升荆州旅游的历史文化品味和整体形象。
2.创新资金投入体制,加强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按照争取国家的、吸引外面的、激活民间的等多元投融资的方式,加大对旅游业开发的投入。一是要发挥主管部门的优势,积极向国家和省有关主管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名胜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二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旅游招商引资活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坚持业主开发责权明晰,进行一个景点或一条旅游专线的招商开发。三是要激活民间投资,鼓励民间以集资、入股和合作开发等形式投资发展旅游业,实行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四是要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抓住建设新农村和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搞好旅游线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整合现有旅游资源。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拓宽外引内联的旅游市场。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宣传。要利用报刊杂志专版,制作荆州风光和“三国时代争荆州”的专题光盘以及旅游画册等宣传形式,全方位地开展宣传促销活动,进一步扩大荆州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在荆州辖区内的主要交通要道竖立景区景点的宣传广告牌或指示标志,增强景区景点的吸引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旅行社团的作用,组织强大的旅游促销队伍到外地开展促销活动。要通过加强外引内联和协作联营,广辟客源渠道,激活旅游市场。四是要落实旅游宣传促销专项经费,适时举办和参加一些规模较大的荆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为荆州旅游出谋献策,引资引智
4.加强综合执法管理,改善和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要以贯彻实施《湖北省旅游条例》为契机,全面加强行业管理和综合执法检查,促进旅游质量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要积极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和实施旅游质量计划,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要加强综合执法检查机构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和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努力塑造荆州旅游的良好整体形象。
5.在荆州旅游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上要有新突破,我建议由主打“荆州文化”取代过去的“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水文化”。荆州旅游要突出特点,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我建议主打“荆州文化”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事实上,荆州两三千年的历史积淀所形成的人文底蕴和城市特性已非某个单独的词汇所能描述,因为就算描述,它也只能代表历史上某一个时期的荆州,而某一阶段的荆州,显然是不完整的,我们说,要打造“荆州文化”,也正是为了挖掘这座城市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底蕴,它是一个真正完整的整体,因而,只有“荆州文化”才能真正代表荆州,才能代表荆州的全部,我所说的“荆州文化”也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同样包括“楚文化”、“三国文化”和“水文化”,只不过,这每一种单个的文化仅仅代表着荆州过去一段时期的历史,当然,这三种文化也正是整个“荆州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荆州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它们代表着荆州最辉煌的昨天。同样,张居正也是荆州一个不可或缺的城市名片,随着整个社会对张居正认识的不断加深,历史对张居正也开始有了一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他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无愧于“宰相之杰”的美誉,据有关媒体报道,大型电视连续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也将于不久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荆州可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张居正的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名人效应”,拉动整个荆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6.改善经营体制,效仿湖南凤凰和江苏周庄,成立荆州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合理开发利用荆州文化旅游资源。虽同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历史文化底蕴却远没荆州深厚,而他们打的“名人牌”沈从文、陈逸飞根本无法与我们的屈原、张居正相比。可他们每年光门票收入就有上亿,而我们却只有区区百万。
是由于缺少“经营意识”和“经营手段”所致,并且我们的旅游体系中缺少购、娱、吃、住,而这恰恰是旅游产来链上经济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凤凰、周庄将管理和经营权分离后,通过整体策划、包装等商业运作,成功将景点推向市场,当地人在家中即可轻轻松松的赚钱;而荆州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景点的经验,将各景点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组建“荆州旅游经营开发公司”,以市场化运作,对旅游产业链进行一体化的开发,使游客有景点可看、有纪念品可买、有地方可玩、有特色食品可食、有舒适场所可住、能安全出行。所以我认为有“名人牌”是一回事,会打才是关键。
附:调查问卷
①.您认为荆州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是?
A.历史积淀 B.地理位置 C.政府重视
②.你认为荆州旅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A.资金投入不足 B.旅游企业发展无序 C.旅游发展环境差
③.您认为荆州市最具旅游价值的景点是?
A.东门古城墙 B.荆州博物馆 C.松滋洈水国家森林公园 D.章华寺E.其他()
④.您在旅游中最关注的是
A交通安全 B旅行社名誉 C住宿条件 D导游服务 E景点设施 F购物
⑤.您对荆州的整体印象
A好 B不好C一般 D较差
⑥.您对荆州的那种文化最感兴趣
A三国文化 B楚文化C 江汉民俗文化 D水文化
⑦.你对荆州旅游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