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性文化推荐目录
推荐影片:
1﹒《人·鬼·情》(国产)
2、《慌心假期》
3﹒《末路狂花》(《塞尔玛和路易斯》)4﹒《暴劫梨花》(《被告》)
5﹒《紫色》
6﹒《钢琴课》
7﹒《黑暗中的舞者》
8﹒《跳出我天地》(《比利·艾里奥特》)9﹒《罗丹的情人》
10﹒《奥萨玛》
11﹒《霸王别姬》
12﹒《十诫——情诫》(《爱情短片》)13﹒《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
14﹒《越过死亡线》(《死囚散步》)
15﹒《蓝》、《白》、《红》
16﹒《莉莉·玛莲》
17﹒《男孩不哭》 18﹒《苔丝》
19﹒《小城之春》(费穆导演版、田壮壮导演版)20﹒《阮玲玉》
推荐书目:
1﹒《浮出历史地表》孟悦、戴锦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2﹒《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刘慧英著三联书店 3﹒《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陈顺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4﹒《一间自己的屋子》弗吉尼亚·伍尔夫 5﹒《第二性》西蒙·波伏娃
6﹒《圣杯与剑》理安·艾斯勒
7﹒《性的政治》凯特·米利特
8﹒《女性的奥秘》贝蒂·弗里丹
1﹒《冰心文集》冰心
2﹒《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庐隐
3﹒《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4﹒《传奇》张爱玲
5﹒《结婚十年》苏青
6﹒《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
7﹒《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张洁
8﹒《玫瑰门》《棉花垛》《大浴女》铁凝
9﹒《长恨歌》王安忆
10﹒《让梦穿越你的心》池莉
11﹒《私人生活》《破开》陈染
12﹒《瓶中之水》林白
13﹒《生生不已》《女人之约》毕淑敏 14﹒《饥饿的女儿》虹影
15﹒《杀夫》李昂
16﹒《简爱》夏绿蒂·波朗特
17﹒《沧海茫茫》里·琼斯
18﹒《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 19﹒《紫色》艾丽斯·沃克
20﹒《情人》《广岛之恋》玛格力特·杜拉斯
推荐网站:
1﹒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网
第二篇:文化旅游工作目录
目 录
一、南河乡关于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二、南河乡2015年文化工作计划
三、南河乡文化工作半年工作总结
四、南河乡文化工作年终工作总结
五、南河乡2015年第一季度文化工作会议记录
六、南河乡2015年第二季度文化工作会议记录
七、南河乡2015年第三季度文化工作会议记录
八、南河乡2015年第四季度文化工作会议记录
九、南河乡文化站及功能分区标识标牌图片资料
十、南河乡文化站办公设施设备及图书室正常使用情况
十一、南河乡文化站财产登记情况图片资料
十二、南河乡文化站免费开放图书电脑使用情况
十三、南河乡文化站财产、图书借阅、意见登记薄
十四、南河乡文化活动工作记录
十五、南河乡群众文化活动记录
十六、南河乡科技文化培训记录
十七、南河乡各村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图片资料
十八、文化工作简报
第三篇:管窥《白鹿原》的中国女性文化
管窥《白鹿原》的中国女性文化
■ 刘海云 09中文四班
【摘要】
《白鹿原》 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先生创作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中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处于草拟阶段,与1989年4月至1992年3月成稿,1993年、1997年在北京先后两次出版,在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九日荣获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本文将从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命运发展角度重点比较分析《白鹿原》中田小娥、仙草(即白吴氏,白灵的母亲)、白灵三位女性展现出来的中国女性文化内涵。
【关键字】白鹿原
女性
文化
【题引】
陈忠实先生写这部大作的时候做了充分准备,他原本是希望创作一本“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的书”,可是大约四五年时间内就出版了并一时引起了“洛阳纸贵”,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了《白鹿原》。
《白鹿原》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书中留给我的印象处处都是刻骨铭心,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主人公白嘉轩的正直但又冷血顽固不化;鹿子霖心怀不轨但又能够跟随时代变迁;人物的跌宕产生且个性鲜明,特别是同一时代三类不同性格的女性命运强烈对比,刺激了读者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敏感神经,随着人物之喜而喜,随着人物之悲而悲,我们就立即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久已被遮蔽的性别视角,或许一些人本质的内涵只有用性别视角才有可能被发现和阐释。
【正文】
《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故事以“白嘉轩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为起始,接着连篇累牍的男女性爱段落描写且内容明显露骨,似乎悲剧应该是接二连三发生才能让读者有更强烈的快感,在第四房女人死后,他父亲白秉德老汉还没有为他张罗好第五房妻子就死去了。
前几位女人都是草草地被埋掉了,连棺材木板有没有,第五房女人木匠卫家三姑娘死去以後,母亲白赵氏比以前显得更坚定地认为死去的几位女人只不过是破旧了的糊窗纸,撕了就应该尽快重新糊上一张完好的,她积极催促儿子白嘉轩娶妻成家且亲自奔走,即使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在她看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白家数代单传,如果让她看着白嘉轩一辈子不能娶到女人不能为白家生个儿子,那是一定是比死更难受更痛苦的事情,更觉得对不起死去的丈夫和白家的列祖列宗。
妻子仅仅是普通的女人或者是物品是窗户纸是生育的工具,她完全没有独立的人生价值和存在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紧接着迎来了白嘉轩第七任女人吴仙草,在读者看来吴仙草应该也会死的,然而结果是为白嘉轩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书的中篇引出了小娥和白灵两位性格悲剧的女性出场,她们两位的悲剧命运故事高潮分别发生在书的中篇与后篇,接下来分别分析三位女主人。
一、吴仙草:典型的中国传统女人
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是她们没有人格的独立性,这一类女性没有自己的尊严、思想和发言权。吴仙草名义上是封建地主白嘉轩的第七任妻子,她长期生活在受封建传统女性思想影响的环境之下,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白鹿原》中的白赵氏、朱白氏都属于吴仙草这一类女性。婚姻的不自由与严重的不平等,吴仙草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式的包办婚姻。白嘉轩已经死了六任妻子,周围的人们都说“白嘉轩‘命硬’那东西上头长着个有毒汁的倒钩,把女人的心肺肝花全都捣得稀烂,铁打的女人已经不起捣腾”,白嘉轩在他人看来就是命中“克妻”,被他娶做妻子的女人都会死。仙草的父母明明知道这件事,但因为白家有恩于吴家,仙草的父母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白嘉轩,而且白嘉轩与白仙草自小认识且有感情,这说明了封建家长制和婚姻包办制扼杀了亲情和感情。
仙草的父亲———吴长贵对白嘉轩说的“你把五女引去吧”这样一句话,听似平平凡凡,实际上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决定了仙草的人生。仙草作为一个从小受封建思想熏陶的女子,为了活命,还是带着法师为她预备的六个驱鬼除邪的小棒槌走进了白鹿原,开始了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吴仙草的灵巧、温柔、娴淑,给白家“古老悠远”的生活节奏中注入新鲜活泼的气氛。
在仙草心里,丈夫就是天,就是地,自己责任就是要让他高兴,让他满意,哪怕付出生命作为代价也是应该的。在新婚之夜,她看到了丈夫的无奈,听到了丈夫温和的话语,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突破了那个禁忌,说道“哪怕我明早起来就死了也心甘”。虽然吴仙草是个山里人,却自幼受到山里上流家庭严格的家教,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并不像一般的山里穷家小户的女子那样缺规矩少教养,而且她生来心灵手巧,什么东西一学就会,这就得到了白赵氏的器重,也初步确立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但是不能脱离白家娶仙草的最大目的就是为白家传宗接代,生儿育女。因此,当自己生下第一个儿子时候,她心安理得地享受了婆婆白赵氏无微不至的服侍,以至后来她面对着分娩,冷静而处之泰然,在她看来“生小孩就跟拉屎尿尿一样用不着惊惶失措,到屎坠尿憋的时候扯下裤子排泄了就毕了,不过比拉屎尿尿麻烦一点罢了”。
仙草仅仅只是部生产机器,这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女人在家庭的地位———传种接代的工具。白嘉轩曾露骨地说:“你给白家立功了,白家几辈子都是单崩儿,我有三个娃子了。”白嘉轩也由跪在主祭坛上祭祀祖宗“由不得心里发慌民子发松”,而进人逍遥自得、理直气壮的境界了。仙草孝敬婆婆,服侍丈夫,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使得白家人丁兴旺、财源茂盛,本应该获得主持家庭事务的权利,享受做人的滋味了。可是,作为族长的妻子,进祠堂烧香叩头轮不上她,诵读乡约族规派不上她,就连临死前想见女儿一面的要求,也因被白嘉轩欺骗而无法满足。令人略带心酸的是她生育唯一的女儿白灵的过程,她的镇静泰然与其说是忍耐,不如说是许多和她一样女子的悲哀,在那种需要照顾休养的时候,她依旧劳作,而分娩的过程一切似乎只是简单的操作程序。真正完成吴仙草这个人物塑造,是对她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描写。面对死亡,“仙草倒显得很镇静,从午后拉出绿屎以后,她断了自己走向死亡的无可更改的结局,从最初的慌乱中很快沉静下来”。她担心的不是自己的死亡,而是“歉疚”不能照顾丈夫的寝食,遗憾不能再看一眼“马驹和灵灵”。
听到丈夫仅仅是戛然而止的哭声,她就十分感动,温柔的安慰丈夫“我说了我先走好,我走了就替下了你,这样子好”。在她身上闪耀着的是母性的光辉,这个女子的一生,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的最好的诠释,也表明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表现的某种人性、人情的东西的礼赞。如果说吴仙草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妇女“ 美”的代表,那么同样属于这一类型人物的白赵氏、朱白氏就不仅仅是代表“美”,她们在格守着传统的妇道,做着她们身为女人该做的事的同时,也在维护着封建宗法制度,她们已经忘了疼痛忘了自我,自觉地成为了封建礼教,宗法制度的帮凶。她们认为“女人就是衣服,只是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没有女性的独立的人格”。
再看白赵氏的女儿朱白氏碧玉;她作为遐迩闻名的圣人姐夫朱先生的妻子,也是“一身布衣,没有绫罗绸缎,着身靓蓝色大襟衫,青布衣,小小脚上是系着带儿的织布鞋袜,只是做工十分精细,那一颗颗布绾的纽扣和细杯,几乎看不出针线的扎脚儿”,从衣着打扮和女工一样可以看出朱白氏的朴素、大方。当听到白灵要悔婚时,朱白氏也“禁不住撇着嘴角鄙夷地骂‘灵灵,你的脸皮真厚’。”在这时,“慈爱可亲的姑妈一下子变得冷峻如铁”。从这里可以嗅到传统文化使人窒息的“杀气”。
二、小娥:有思想的半传统女人
“小娥”这个名字就寓意了特殊的含义,而且姓“田”,暗示了她命途多舛,让读者容易联想到“小飞蛾”,看完了这部小说人们很容易由“小娥”这个名字联想到“飞蛾扑火”这个成语,暗示了一个人的人生中有某种执著的追求但是又最终不能实现,整个人生就如“飞蛾扑火”一样,事实上,小娥的命运也确实如此。田小娥是《白鹿原》中写得最生动,也最有震撼力的女性形象,她不同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女人,她最有争议也最具有代表性,被白鹿原上的人称为“婊子”、“烂货”、“灾星”,但是她又出身于书香门第,有自己的思想敢于追求自己的生活,父亲是一个秀才,她是从小在诗书礼教的熏陶下长大的。田小娥也一直深受封建礼教的欺凌、损害,虽然她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反抗,可最终还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家长制、婚姻包办制等封建传统世俗制度给她带来的命运悲剧。小娥出自书香门第而嫁给了郭举人作为小妾,实际地位“连狗都不如”,是一种特殊的锦衣玉食的奴隶,是长期包装的妓女、性奴隶。田小娥是青春美丽的,作品写到:“小女人正在窗前梳理头发,黑油油的头发从肩头拢到胸前,像一条闪光的黑缎,小女人举着来梳从头顶拢梳的时候,宽宽的衣袖就倒撒到肩胛处,露出粉白雪亮的胳膊。”可惜的是,这样一个风华正茂青春美丽的女子,却只是一个“大财主郭举人泄欲的机器与借以延年益寿的工具”。要与入土了半截的人相伴渡过一生,她的生活十分寂寞(性寂寞和心理寂寞)。田小娥绝对不是一个良家妇女,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当时封建传统文化所不能容忍的。田小娥后来人生的理想只不过想当一个名正言顺的庄稼的妻子,陪同黑娃过着自己幸福的生活。但是当她鼓足勇气和黑娃私奔到原上时,迎接她们的却是如“庭院里的一泡狗屎”一样的唾骂,连一向厚道老实的鹿三也“从第一眼瞧见儿媳妇就疑云起”,白嘉轩也只搭眼一瞅就断定“这女人不是居家过日子的女人”并警告黑娃“拾掇下这号女人你要招祸的。”就这样,她们被赶到村边的一孔破窑洞里,失去了在白鹿原社会中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资格。面对中国儿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田小娥最终还是逃不过被杀的命运,小娥的鬼魂后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村子里住不成,我跟黑娃到村外烂窑里住。族长不让俺进祠堂,俺也就不敢去了,咋么着还不容让俺呢„„”。但是杀死她的竟然是她心爱的黑娃的父亲,这是田小娥事先没料到的,正是他在背后刺杀她的一刹那,她猛然回过头来,双手撑在炕边,惊异而又凄婉的叫了一声“啊⋯⋯大啊”,这是田小娥在人世间最后呼喊,是她生命最后一刻的绝叫,它使人战粟,震撼着每一个有道德的心灵。
为人正直守成的白嘉轩压制她,为人伪善又歹毒的鹿子霖威诱她;在正常场面上要忍受正人君子的唾骂;在背地里又要承受偷香窃玉的人的蹂躏,还兼及拉人下水。试问这一切,她作为一个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又能怎样?她别无选择,只能在随波逐流中走完悲惨的一生。被压迫被欺凌的过程也是田小娥不断同命运抗争的过程,虽然她的意识还没有达到反对封建制度反对封建文化的高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她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权利和生活自由。在田小娥的心里十分的不情愿作为武举人的小妾,她无法忍受这种动物般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她看到同样年轻、身体强健而又性格憨厚的黑娃时,她那种追求幸福生活的激情迸发了,她巧妙的,义无反顾的把爱情绣球抛给了黑娃。她和黑娃的相遇、偷情,开始自己的爱情生活,尽管充满了肉欲色彩,终于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
黑娃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站到了封建势力的对立面。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的地方政府到处抓他,黑娃只得上山当土匪,这就苦了作为妻子的田小娥,为了保护黑娃,为了自己的生存,面容娇好,心地善良的她,中了鹿子霖的圈套,成了鹿子霖满足淫欲的猎物,从此一步步的走向了“堕落”她对“礼”的护卫者白嘉轩的遗恨,以及对孤苦无依的环境的进逼纠缠开始了自己的反击,她与狗蛋调情并最终陷害了这个痴恋她的人,她听从鹿子霖的要求设计勾引族长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在性的道德上甚至走向了‘恶’的一面,性道德在那里已不复存在,小娥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白鹿村的灾星”。不过,与鹿子霖相比,田小娥还未泯灭良知。在惩罚孝文之后“她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却享受不到报复的快活”,她一次又一次地在心里呻吟“我这里真正害一回人啦”。尤其是她把尿尿到鹿子霖脸上这一大胆行为,反映了她内心善良的一面,也达到了故事情感高潮的环节,这也是她对封建社会丑恶现象的大胆反击。
田小娥在无可形容的痛恨走向了复仇的极端,以死命的反抗争取权利与自由。将整个世界置于与自己尖锐敌对的位置——还魂寄身于鹿三,在白鹿原上发起灭顶之灾的瘟疫,企图以仇恨的火焰焚毁一切。然而,她鬼魂附身的手段还是以失败告终——白嘉轩力排重议将一座六楼砖塔在窑垴上竖立起来将她压在底下,永世不翻身,这塔以拯救众生的名义矗立着,象征着以白嘉轩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的胜利,而塔底的幽灵永远被人遗忘,包括田小娥曾经涌出过患难之情的白孝文,以及她最心爱的丈夫,已经升官再婚皈依封建儒学的黑娃。在仙草这类女性形象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作品中的两个疯妇形象。一个冷先生的大女儿,鹿姚鹏的媳妇,另一个是白嘉轩七房女之中的木匠工老三家的三姑娘,这两个连名字也没有的女性,更是彻头彻尾的封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前者的“疯”是有情欲、性欲的要求而不可得,后者则是对情欲、性欲的惧怕而造成的半疯半癫。在“礼”的约束下,她们的欲望被异化扭曲,一个“淫”字扼住了她们对爱的渴求与向往,而她们对爱的权力的丧失则是对“仁义”文化的一种反讥。作品中对鹿姚鹏媳妇的心理描写是异常细致的。守活寡似的生活,长期的性压抑导致了一种变态的性满足,先是做梦,只有在梦中她才是自由的,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便有了梦中的交欢自愉。此外是发疯,只有在发疯状态中她才能得到爱的满足。最终,杀死她的正是深入关中人心的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她成了封建传统文化的牺牲品。
三、白灵:追求自我的近代女性 在白鹿原上,田小娥是“恶之花”,而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则是原上的“善之灵”,白灵是作品中的一个理想人物,也是作品中女性叛逆者的代表人物,她的整个人生都在追求自由和自我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由恋爱和政治理想,我即是我,不为他人而活,甚至亲情也宁愿舍弃,这说明白灵已经是近代化的中国女性。
白灵生长在宗法文化之家,但是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受到严重的影响。她活泼、可爱、固执、漂亮,白嘉轩对女儿也是自小溺爱,不但让白灵骑在自己头上,身上玩,而且不让人缠白灵的脚,他严正地警告家人“再敢缠灵灵的脚,我就把谁的手砍掉”。在女儿以死相逼的情况下,他又让女儿进了学堂,正是这种自小溺爱、放纵,白灵成为了原上第一个走入学堂的女性,最后跑到城里求学,接受新文化的教育、新思想的洗礼,导致了她走向叛逆的道路。
白灵有着一双聪明灵气的眼睛,真诚得教人震撼。朱先生曾这样注视她的眼睛“⋯⋯这种眼睛首先给人厉害的感觉,有某种天然的凛凛傲气⋯⋯白灵眼睛有一缕傲气⋯⋯无论如何离不住这样一双眼睛,整个白鹿原上恐怕再也找不到这种眼睛的女子了”。这种傲气与灵气正是她义无反顾毅然逃离家族追求真爱,坚持信仰的本质力量。她走出白鹿原,与鹿家的子孙一道在城市,根据地或在抗日前线顽强地奋斗。她有两次被囚的经历,第一次她因悔婚被父母锁在房中,她又唱又叫,逃走时用镢头在墙上写下了“谁阻挡国民革命就把他打倒”,把父亲的脸面给撕破,也把那个家族的约束抛在脑后了,这也标志她与封建家庭彻底的决裂。而第二次,她则在政治斗争的冤狱之中,“在囚窑里像母娘一样嚎叫三天三夜”如果说这是她面临死亡的一种大义与无畏,则更是一种白鹿精魂的傲然义气。
“你比我渺小一百倍”这是她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白灵不屈不挠的斗争,追求到了真正的爱情、事业,她是一名真正的叛逆者”。她热情、执着,单纯得就像一张纸、一团雪,在她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政治理想。奇的是,白灵的死的那晚,白嘉轩做一个梦,梦见了白鹿也梦见了白灵。这使得白嘉轩一大早冒着风雪,跑了好远的路,来到朱先生住的地方——白鹿书院,要求朱先生解梦。白嘉轩的大姐也是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朱先生心道,白灵出大祸事了。可是朱先生没有说出来,只是宽慰他们姐弟俩!作者还借朱先生之口,将白灵比作白鹿,这就等于说共产主义就是那个令白鹿原人津津乐道,心驰神往的白鹿,而白灵只是其美好化身和象征。
【结语】
小说本来就是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白鹿原》所反映的生活年代,与小说的时间跨越有半个多世纪,从清末写到解放初,其间还涉及到解放以后更长的时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变迁。在我看来,《白鹿原》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但是,故事中存着20世纪初期人们的一些荒唐的想法与我们当代人思维相冲突,甚至有人认为《白鹿原》是一部魔幻主义小说。
据说《白鹿原》再版的时候,陈忠实先生又一次躲到西安市郊一个安静的地方,平心静气地对书稿进行修订:一些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没多大关系的、较直露的性行为的描写被删去了,政治上可能引起误读的几个地方或者删除,或者加上了倾向性较鲜明的文字„„这里我有一些不解。
我认为,《白鹿原》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我国现代女性走向独立、寻求解放的艰难。在男权社会文化观的束缚和压迫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无论是反抗与顺从,其结果都是摆脱不了悲剧性命运。女性的悲剧不仅仅是社会的,历史的,也是政治的。法律条文上的男女平等并不意味着女性命运的真正解放,到了当今80后一代男女地位已经近似平等,希望这架天平以后不会倾斜。
参考文献:
【1】《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陈忠实 著 【2】《中国女性文化》—王红旗 主编 【3】《中国女性文学》—王红旗 主编
【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第26卷第12期《妇女解放管窥———<白鹿原>与<创业史>女性形象比较》—周科良 著 【5】《白鹿原》研究—郑万鹏 著
第四篇:古代文化常识——目录辞书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目录辞书
目录辞书
【目录学】
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始于晋荀勗(xu)。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类书】
辑录汇集资料,以利寻检、引用的一种古典文献工具书。其体例有集录各科资料于一书的综合类和专收一门资料的专科类两种。编辑方式,一般分类编排,也有按韵、按字分次编排的。现存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艺文类聚》《初学记》,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其价值:一为保存我国古代大量的接近原作的珍贵资料,以供校勘典籍、检索诗词文句、查检典故成语出处之用;二为研究者直接提供了专题研究的资料。
【太平御览】
类书名。宋初李防等人奉宋太宗之命辑录。全书一千卷,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子目。引书浩博,达一千六百九十余种。引书较完整,多整篇整段抄录,并注明出处。
【永乐大典】
类书名。明代解缙等二千余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该书广泛搜集当时能见到的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凡例、目录六十卷,共装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
【古今图书集成】
类书名。清代康熙年间陈梦雷等原辑,初名《古今图书汇编》,康熙改为今名。雍正初年蒋廷锡等人奉命再编,四年完成,共一万卷,目录四十卷,六千—百零九部,一亿六千万字。每部先列汇考,次列总论,有图表、列传、艺文、选句、纪事、杂录、外编等项,取材繁富,脉络清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丛书】
按一定的目的,在——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世界著名的古代大型综合性丛书,是清代乾隆年简编的《四库全书》,收编古籍达三干四百六十一种,其中有不少罕见的旧刻和旧钞本。丛书的作用:一是集中大量稀见难得的重要图书文献,对保存、流传、校勘古籍具有巨大意义;二是给人们治学以很大方便。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干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定的作用。
【四部丛刊】
丛书名。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五百零四种。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四部备要】
丛书名。中华书局自一九二四年起辑印,前后共出五集,收书三百三十六种,一万一千三百零五卷。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尔雅】
我国最早的释问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全书计十九篇。累计各篇条目共二干零九十一条,释词语四千三百多个。书中采用的通用语词与专科语词既结合义分科的编注体系与方式,开创了我国百科词典的先例。它的丰富的词汇训释,是研究古代语言学的重要资料;它的释词方法、编辑体例,对后世训诂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百四十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明读音。
【康熙字典】
清代张五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全书四十二卷,共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一般少见的字,大都可以从中查到,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辞源】
我国第一部有现代意义的综合词典。陆尔奎、傅运森、蔡文森等主编,一九一五年出版正编,—九三一年出续编,一九三九年出合订本。此书突破我国旧辞书的传统,吸收现代辞书的优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共收单字一万一千二百零四个,复词八万七千七百九十个,合计词目九万八千九百九十条。一九七九年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是一部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
【辞海】
现代大型综合性百科词典,舒新城等人主编,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单字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五个,语词二万一千七百二十四条,百科词目五万零一百二十四条。按部首排列,以字带词,而词又以字数、笔画为序,在引证、释义、体例、收词等方面都较严密。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倡议重新修汀《辞海》,先后有九百多人参加工作,一九七九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缩印本。以后,《辞海》不断增补修订,——九八三年出版了《辞海·增补本》,****年出版了修订后的《辞海》(****年版)。
【中华大字典】
是《汉语大字典》出版前我国大陆上收字最多、规模最大的字典。欧阳溥存等主编,一九一四年成书,——九——五年由中华书局初版。全书收字四万八千多,按部首分二百十四部排列。此书继承《康熙字典》的字汇,又采录近代的方言和翻译中的新字,体例比《康熙字典》先进。
【经传释词】
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共十卷。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占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
文言虚词研究著作,吕叔湘著。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一九四四年开明书店出版。
第五篇: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分析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分析
古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也需要一种媒介把商品的有关信息推介给消费者,于是广告作为最大、最快、最广泛的信息传递媒介走上了历史舞台。在现代广告中,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由此折射出的女性文化?以下是我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的粗浅分析。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女性形象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着实令人眼花缭乱。但在传媒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男本位视觉文化的产物,广告将男性视为观看的主体,女性视为被看的客体。
(一)镜头一:贤妻良母 这似乎成为一个定势,但凡和家务劳动有关的产品,广告的主角总会是女性,似乎女人天经地义是一个家庭家务劳动的惟一从事者,于是一个个好主妇、好太太、好妈妈在电视上市场出现。难道厨房自然应该是女人的天下?女人天生是应该在家的?
如十大歧视女性广告之一的“福临门天然谷物调和油”广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其内容是这样的:爸爸与儿子为妈妈拍摄DV,妈妈使用该产品做饭,爸爸与儿子享用,儿子给妈妈颁发金牌。广告强化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广告中女性满足家人即男性的需要,而男性作为不仅是家务服务的享受者,也是对女性的评论者。而广告中儿子为妈妈颁发的金牌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的肯定性评价,评价的标准恰恰是基于女性是否很好的履行了家务劳动,进一步强化了“女主内”性别角色定型。这样的广告会对儿童产生更多的影响,因为男性儿童在广告中已经学会了和爸爸一起观赏妈妈做家务。
(二)镜头二:性感美女
女人似乎只能从男人的眼睛里去重新发现自己的美丽。因为女性仍然是男性的景观,需要讨得他们的欢心。广告向女人们展示着女人应该有的优美形象———因为这个时代需要更多愉悦男性的美女!女性形象可以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增强了人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引起注意,是广告成功的前提。在广告创意中,有一项比较流行并且屡试不爽的黄金法则“3B”原则,所谓“3B”,是靓女(Beauty)、婴儿(Baby)、动物(Beast)。认为这三者最容易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赢得受众的喜爱。女性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审美对象,自有其特殊的魅力。女性的魅力最易觉察到的是外部形体美。当人们在广告画面中看到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女性,谁都想多看上几眼。这是受众对审美对象所引起的美感。
如玉兰油莹润美白沐浴乳广告中,年轻女性在海滩休闲,脱去外套后发现自己的皮肤被晒黑,被一个小男孩嘲讽为熊猫手,使用该产品后改变了肤色,镜头中出现多个对身体性感部位的特写和女主角的挑逗表情。除了沐浴动作外,女主角还出现了多处不必要的暴露,女主角在这些镜头中作为观赏对象和性挑逗对象出现。同时,广告中出现的小男孩已经开始对女性外貌进行评价和嘲讽,这可能会对儿童造成性别观念的误导:女性必须保持皮肤的白皙。
在这些广告里,妇女都只是一个性感符号,妇女的身体被“切割”,只有身体的性感部位被强调,宣传一种狭隘的美和魅力标准:美就是性,性就是妇女身体的性感部位,性感等于这一部分身体的暴露,暴露产生吸引力和魅力。妇女的身体作为性诱惑的目标,以这种性的诱惑力比喻商品魅力。
(三)镜头三:性对象
在一些广告中,把女性的身体作为一种卖点,以获取经济效益,广告中暗示,男性是主动方,而女性则成为享用的对象,这在视觉上体现了一种性别歧视。把女性作为一种比较物,去求得人们在视觉感官上的冲击,带给人们一种遐想,从而达到自己想要的社会效果,是一种贬低女性的行为,是对女性的侮辱,没有给予女性人格上的尊重。
最近湖南有则很红火的槟榔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胖哥糊涂味槟榔,诱惑,冲动挡不住。也许有人会说,这算什么,不就是说槟榔好吗?如果单是这样,我也无话可说,可让我反感的是那一系列为广告配制的画面:一个男人嘴里嚼着一块槟榔,有滋有味,然后是三个男人站在一个窗户前,画面再次展开,一个女人的身影出现了,超短的裙子,迈着妖冶的步伐,从三个男人面前经过,画面便在此刻来了一个特写,窗户里的男人都瞪着一双色迷迷的眼望着女人扭动的屁股,然后是:诱惑,冲动挡不住!此则广告中,穿着暴露的美女吸引了三个男子不雅的眼神,这是一种明显的性暗示,其在电视上播出,污染了观看者的视觉感官。这种两性之间的性暗示似乎和产品本身八杆子打不着,女主角在广告中的衣着、动作、表情都与所需要推介的产品无关,而她的出现只是作为男性的观赏对象,并以特殊的身体语言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类似的广告还有很多,而且性别侮辱的味道非常浓。不少广告用女性比喻商品性能,这种用女性身体敏感部位突出产品优势的广告修辞术,使男性更在内心深入地把女性当作“性对象”。
(四)镜头四:物化女性
物化女性,把女性比喻成商品,以此做亮点来吸引读者的目光,女性被物化或者是作为商品的配件在广告中层出不穷,女性的身体被大量的运用到广告之中,俨然已经和广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近日,在省内一知名报纸的头版头条上赫然写道:“看中她,就把她开回家”。作者刻意的把“它”置换成了“她”,美女就等于名车。标题似乎给了大家一种暗示,女性不仅具有装饰、观赏的价值,还可以任意审视、挑选,甚至可以与商品一同购买。无形中,女性的地位被贬低,女性无法逃脱作为性感符号“被看”、“被鉴定”的命运。男性至尊的地位也在无形中被提升,作为车辆购买的主要对象,男性的主宰者、领导者的至尊地位被无限放大和凸显,这样的车展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种“刺激”。
而新闻的图片呢,在噱头十足的标题下,作为补充说明的图片更是令人不解。作为省政府唯一支持的品牌车展,参展品牌有50家左右,展出车辆达400余辆,可是在这则新闻的照片上,我们却发现最显眼的竟然是那些名车上所坐着的衣着清凉、性感撩人的车模。她们的对面就是围观的记者和人群,无数的眼球和镜头就正对着汽车和车模。此时看人还是看车,我们已经难以辨得分明了。
(五)镜头五:从属的性别
很多广告中强化了“女性是附属的性别”这一概念。如北京现代御翔汽车的广告,坐在副驾的女主角带有装饰意味,两性行为体现了“女性是从属的性别”;太太口服液广告,广告旁白“婚姻出现不信任,是因为女人不自信。”,过分渲染了女性对美貌的追求和对男性的倚赖;乐事薯片广告,女员工的电脑死机,向男员工求助,男员工解决了电脑问题,被女员工桌子上的薯片吸引,为其装了很多游戏直到吃完薯片。女性被表现为没有能力处理简单的技术问题,需要求助于男性,既强化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又强化了“男性科技霸权”的刻板印象,其次女性在办公场所中伴着零食,广告中的女员工问题解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自己的薯片,将职业女性表现为:既没有能力,又不敬业的形象。越来越多的广告中出现了职业女性形象,但与职业男性形象相比,女性的工作能力和贡献往往是被歪曲的,本广告就是较具代表性的。
如果偶尔一个广告是这样的,那是很正常的。但现实是百分之九十都是这样,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共性。所以当我们不断地看到广告里那些好女人的风景,看到广告给我们提供的这种使传统的性别定位更加根深蒂固的图景时,我们不得不担心了。在这里当然不是说女人不可以做家务,不可以回家,那是个人的选择。但是我们仍然认为广告制作者、媒体传播者不可以用不公平的、单一的定型去影响女性形象。
为什么女性形象被格式化,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在媒介中会缺失?我们就要从现实生活中的男性文化和女性文化去寻求答案。
二、女性形象多元化在媒介中缺失的原因
(一)从女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视野审视
女权主义运动从诞生那一天起到现在为止掀起了两次较大的社会思潮运动。这两次运动部分地改变了男性甚至女性自己对女性的认识,然而,它们并没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无意识的偏见,男性话语仍在社会各领域占据绝对优势,而女性话语却占据很微弱的位置。男性作为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对女性有着欣赏的资格和评价的权利。从男性视角出发所展示的女性身体,把女性描绘成被观看的对象的手法,否定了女性的行为能力和主观性,她们被迫屈就于男性的目光与需求。麻痹了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识,并且代代传承,对既有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不仅毫无批判力,而且客观上起了维护和保护作用。
(二)受中国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女性形象单一化的根源。父系氏族替代母系氏族伊始,男子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就初步确立。周秦以来,父权制逐步以礼法的形式得以进一步确立。三纲、三从和四德的行为规则确立后,中国女性就被封锁在封建的家门。“男尊女卑”的传统虽然在社会生活中已不是被提倡的主流意识,但它仍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藏在人们的血液里很难根除。中国长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对女性的一种刻版印象:女性是弱势群体,家庭是女人最好的事业。更令人悲哀的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下,中国女性形成了对女性权利的集体无意识。
(三)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趋众性
从大众传媒角度来讲,其公众性、趋众性和通俗性使之容易迎合大众心理,易于传播含有性别歧视的语言和信息。大众传媒不断强化男权意识,标举男权价值,通过大量的、重复的、高频率出现的含有男权文化观念信息的传播,对整个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对处于文化边缘和流浪状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观念起着压制、约束、监控的作用,从而模糊男女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把社会纳入男权文化体系之中,使女性的声音愈来愈微弱。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在立法的基本原则上已经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并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在内的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仍旧根深蒂固成为一种习焉不察的文化烙印,一种深层的社会文化心理。
我国传媒的主管部门最关注的是政治导向问题,对于性别歧视等问题缺乏足够的敏感,有待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文化对现实女性的影响 广告不仅是我们时代大众文化的一种真实再现,也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一种沿革和演变。就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而言,表面上女性是广告里频繁出现的“主人”,实际上女性常常只不过是广告文本中的符号和借花献佛的花朵,所以,一方面各种精心制作的广告会吸引妇女的注意,成为她们反顾自身的一种参照;另一方面,广告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对妇女传播着一些负面的影响。除了表现程序化的女性类型和其背后的历史痼疾和现代弊端外,广告对妇女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广告在为妇女提出愈来愈多的外在要求,从头发的光泽到肌肤的颜色,从标准的身材到合适的神态,广告都在为妇女作一种示范,广告在促使妇女更加关心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关心自己是否得体入时、合乎潮流,而并不注意自己面对的现实困境和疑惑,不注意自己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感受,不注意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应有的追求。又比如,广告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会打破许多妇女原有的理性判断基础,使她们不再以现实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和体验去思考,去决定“是”和“非”,而只考虑“有”和“没有”。一个疼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商店里看到“高乐高”、“阿华田”的价格之后,她可能不再去比较菜场里新鲜蔬菜和水果的价格,从而确定自己是否有必要购买这些儿童营养品,而是在严重受挫的心理活动中无端指责自己的无能,和不断抱怨命运或单位的差劲。相反,另一位母亲可能在极度溺爱自己的孩子和炫耀自己的消费档次中,自以为补偿了年轻时的委屈和终于出人头地。
再比如,广告在无形中给妇女增加了社会的压力。各式各样以女性为主角的广告以一种合力作用,在呼唤“全才全能”的妇女。回首工业社会以前的历史,妇女被人为地贬为男性世界的附庸,妇女本身也被人为地划分为上流和底层,妇女在其生活和言行中受到许多所谓的“社会礼仪”的束缚和等级观念的限制,正像祥林嫂的命运一样,某个妇女都必须在她特定的位置上生活,稍有违背,就会遭到各种武力或精神上的惩罚。令人困惑的是,今天的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大众社会变革,在日益为妇女解脱旧的束缚和限制之后,仍有一些新的无形中的压力在使许多妇女感到内在的忐忑不安。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化妆品小姐和洗头膏小姐的造型,也来自最关心洗衣粉和色拉油的“主妇”、形容矿泉水的“处女”、婚宴酒席上敬酒的“新娘”、和在高档办公桌前指挥若定的“工作妇女”。单说那个广告贬低了女性或歪曲了妇女的整体形象是不妥的,但当众多的广告共同形成一种氛围和综合群像时,妇女就被塑造成一个序列或一个系统:女性天然应该是尽可能地美丽。但再美的女性也是要嫁人的,美女嫁人之前应该清纯温柔。嫁人之后应该体贴入微,在烧饭洗衣之外应该出门工作,在家里家外的工作完成优秀的情况下,还特别应该注意养颜和保持体型。诸多广告所塑造的女性实际是浪漫型、古朴型和现代型的综合统一。在这种“全才全能”的群像对比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跨双性的女杰有了“女强人”的贬称,许多有一技之长、热心事业的工作女性被认为是“只可为友,不可为妻”,许多心地善良的普通妇女开始为自己的“呆板”和“缺乏活力”而苦闷,而那些出手大方、傍依大款的“悠闲”女人却在一轮又一轮的商品消费浪潮中应付自如、令人羡慕。广告在无奇不有的创新和眩人耳目的丰富中,消减人们独立思索的时间和自我选择的机会,使人以为对“潮流”的追逐就是对“美”的追逐,以为人的世俗化就是人的社会化,广告使一些妇女逐渐失去自己原有的个性和自律的主体性。
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看妇女在我们今天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既是对广告的一种文化批判,也是对妇女自我意识的一种呼唤。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人自己,人在变革了自己之后才能更好地变革社会。生活在被强大男权话语笼罩的现代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是很难抗拒这种无处不在的力量的。“男人和女人已被大众传媒遵循用于再造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文化陈规而塑造出来。”毫无疑问,广告也参与了这项再造工程,它通过人物符号、环境符号和音响符号,把男权社会中对两性性别差异的界定和男性中心的意识形态传达给观众。因为广告中的男性通常被表现为占优势的、活跃的、积极进取的和有权威的,从事各种重要的任务和兼任重要的职务,他们通常需要具备技巧、效率、理行和才能方可胜任;而女性则被表现为次要的、被动的、惟命是从的和边缘性的,从事数量和难度有限的、受制于其性别、情感和家务的、次要的甚至是毫无趣味的工作。可悲的是,这些文化陈规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内化为女性的“集体无意识”,钝化了女性的生命感觉,使其对既存的不公平的两性秩序缺乏起码的批判能力。广告不仅指导人们的消费,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社会关系和文化心理。当然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广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化功能,无视观众(尤其是女观众)接受信息的主动性是偏面的、不科学的。但不可否认,广告确实强化了两性差别的既定印象,客观上维护了既有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了两性不平等的关系,并帮助人们将此印象内在化、自然化。这种社会性别角色存在的合理性每增加一份,对女性“象征性的歼灭”就必然更加深一步。因此说,看似远离意识形态的商业广告,实际上却代表了包含重要性政治意义的“男性霸权”文化。
众所周知,暴风骤雨式的武装革命可以摧毁一个政权,可以改变一种制度,但无法在短期内消灭一种文化。同样,人们的性别意识观念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凭一纸法令即刻改变,而需要一场深层次的变革。
四、如何改变广告中女性形象单一化
(一)打破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
社会尤其是女性自身要改变对女性的刻板成见,即要打破由社会传统沿袭下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根深蒂固男性中心文化。由于传统习俗具有集体无意识的特点,它对现实社会人们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女性要想改变这种社会偏见对自己的影响,就应该勇敢的打破这种枷锁的束缚,向社会尤其是男人展示她们的新形象。
实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平等,不仅是媒体的事,也不仅是妇联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向全社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教育。开展和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首先应当对全社会进行性别意识的培训,包括在学校设立社会性别教育的课程,让公民在青少年时代就对其有所认识。其次,针对社区和企业进行社会性别意识普及教育和宣传,让社会性别的概念和理论大众化。当然,更重要的是应该对决策层进行社会性别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性别的认知,从而赢得他们在方针政策上的支持。
(二)强化传媒的性别责任意识
政府、传媒和媒体从业人员三方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政府应审查现行媒体政策,制定媒体传播计划,建立传媒性别歧视的审查制度,支持女性与传媒研究,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传媒管理的政策领域。其次,媒体应通过制订专业准则和行为守则等方式建立行业管理机制和媒体自律机制,促进两性平等地参与媒体传播内容的制作和决策,鼓励在媒体制作与分析中运用公正的性别描绘和使用非性别歧视主义的语言。再次,媒体从业人员应增强社会性别意识。可以通过培训、会议、论坛等形式,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性别平等观念,提高其表现性别平等关系的能力。
广告机构要恪守广告业的职业道德操守,要从保护女性权利的定位出发,在制作涉及女性的广告中考虑到女性的地位和权利。与此同时,有关社会机构可以建议政府制定政策保护广告中女性的权利得到维护。
(三)建立多元化监督机制
女性团体可以自发地发起或成立一些协会来监督女性话语在社会中占据的位置,不仅仅局限于审查和监督广告中女性话语缺失的境况。这些团体要积极的充当女性权利守望者的角色,时刻为争取和保护女性的权利挺身而出。由于传媒业在塑造和影响社会成员心理和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她们可以借助传媒业来宣传和提高社会对女性的认识以及监督社会对女性权利的剥夺和滥用。同时这些团体还要注意媒体对女性形象的滥用和不负责认的报道和展现。
1996年,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建立了“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它通过网络成员聚会、举办研讨会、策划大型采访报道、撰写专栏文章等形式组织对媒体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培训,促进媒体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多元化的女性形象,监测并抵制大众传媒中贬抑妇女、否定妇女独立人格、鼓吹性别成见的报道,为走向真正的男女平等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政府和媒体应该在借鉴、创新、推广这些做法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多元化的官方和民间传媒监测与评估机制,定期发布评估结果,对存在性别歧视的媒体采取断然措施。另外,妇女工作的触角应伸向传媒,实现妇联宣传工作社会化。
如今,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都市的崛起,我国女性的独立自主能力大大增强。她们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各种权利。但是,同样应市场潮流而生的传媒塑造出的女性整体形象却与这一进步趋势相悖,也与大众传媒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符。要想保持大众传媒中女性的独立和自强,并不能寄托于社会“女士优先”的绅士精神,而应来自传媒中深层意识的彻底觉醒和成熟,来自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成熟。
我们应该重视传媒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丰富,更好地利用广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我国一直倡导“和谐社会”,可是处在这社会里的“两性”都达不到和谐,我们何来“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社会半边天的女性,应该在推行的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下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