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性就业
浅析女性就业创业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为女性的创业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女性创业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将帮助和促进女性创业就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女性就业创业现状、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正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妇女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女性素质提高、地位提升、争做贡献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破解妇女就业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呢?从以下入手分析。
一、女性就业创业的现状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进行分析,全区总人口:44.69万人,其中:女性21.93万人,占总人口的49%。劳动力总数为26.27万人,其中:女性11.8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从业人员总数:24.66万人,其中:女性11.53万人,占从业人数的46.76%。劳动力转移就业13.07万人,其中:女性5.3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40.9%,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全区女性自主创业人数为369人,占从业女性人数的3.2%,主要投资于服装加工厂、商品零售店、家庭手工业、农村高效种、养植等。
1、妇女就业创业的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随着《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充分给予了女性在政治、社会、劳动、婚姻等方面的地位和权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逐渐深入人心。各级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先后出台,各级妇联及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为广大妇女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大力实施“妇女创业行动”,开办“妇女创业大讲堂”,举办劳动力招聘会,开展岗前培训等措施,促进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培育了妇女的创业意识,点燃了妇女创业激情,使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2、妇女创业的领域不断拓宽。一直以来,女性创业大都集中在三产业中的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随着妇女创业观念的逐步转变,在开公司办工厂方面同样了涌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如:张湾扣件厂厂长尹家新,从事扣件、脚手架等建筑生产的经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较好解决了周围居民及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安置就业达100余人,促进了女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常福纸箱厂厂长赵小莉,生产厂房规模达1000多平米,机器设备先进,年产值100多万元,创利税10万元;现任武汉盛发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昌荣,她所创办的武汉盛发棉业有限公司现下辖3收购站,1个200型的籽棉加工中心,拥有固定
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员工60名,公司具有购、加、存、销业务能力可达5000吨皮棉,是一家节能、环保、花园式的现代化棉花加工企业。
3、妇女创业的活力不断增强。区妇联通过开办“妇女创业大讲堂”,向广大妇女宣讲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了她们的创业活力。通过走访调查20多个创业女性了解,她们在创业的路上都能发扬“四自”精神,真正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如:创办《武汉九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潘润芝,从一名普通的农民,通过跑信息、筹资金、学技术的艰苦创业,建成目前集江汉鸡生态养殖、休闲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形成了合理、高效、稳定的农牧生态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和蔡甸又分别开设了酒楼,预计可创产值1000万元,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张湾街马莲芳在村里算得上是最穷的一户人家,她怀着创业脱贫的想法,揣着仅有的900元钱凭借卖扣件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当初靠900元起家创业积累的资金,办起了如今这座生产螺杆、钢管和小五金产品的五金厂,安置了村里30余名剩余劳动力。眼下马莲芳正在筹划上一条年产200吨钢管的生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在此就业。
4、妇女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不断凸现。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民创业精神的贯彻实施,区妇联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妇女“创家业、做能人”意识,引领妇女投身全民创业大潮,使妇女就业创业观念逐步转变,创业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逐步提高。如:《星盾雨衣厂》厂长邓又琴,她经营的雨衣厂拥有八条机组线,机械设备120台,安置女工200余人,其中下岗女工占70%;目前,全区建成巾帼创业基地、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等40余个,培养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59名,优秀创业女性9人,新增妇女创业207人,带动妇女就业5000余人。
二、问题分析
1、创业意识淡薄,就业创业比例不高。一是就业面窄,收入偏低。全区就业妇女11.53万人,占妇女总人数的38.5%。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女性偏多,高收入层中女性比例低,低收入层中女性居多。二是观念落后,创业精神不强。在调查中,大部分妇女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认为投资风险性太大。全区自主创业妇女369人,只占就业妇女总人数的3.2%。农村妇女从业人员中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就地转移务工为主。
2、女性就业整体层次不高,部分女性就业边缘化。调查显示,就业女性中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多,仅占8.5%,大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中年女性尤其是下岗失业女性要承受年龄与性别的双重歧视。因下岗失业女性多为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学历偏低的群体,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常常被边缘化。
3、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主要来自对外公关方面。女性进入商场,虽然能给异性一种新鲜感,但商场毕竟以男性为主,男性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交往模式,在语言、态度、形体等方面都有别于女性交往,竞争不分性别,商场不讲究绅士风度,女性在商场这个“男性空间”里容易被太多男性对手“封
杀”。许多创业女性提出,男性与男性打交道,一支烟就能零距离,女性出面,别人是唯恐避之不及,很难打开局面。
4、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创业渠道不畅。一是就业性别歧视,导致妇女就业难。在保护妇女权益的相关法规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在执行过程中因操作性不强而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妇女就业歧视依然存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二是信息渠道不畅,错失良机。不少女性有着创业的愿望,但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项目、怎么创业。有的虽有好的创业意图,但对市场需求不甚了解,不敢投资;有的因为得到了过时的信息,贸然投资,导致创业失败。三是外部环境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经济发展趋缓,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从而带来就业岗位的减少,形成了新的就业压力。
5、创业资金短缺,就业创业信心不足。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妇女所发展的产业中,投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有的更谈不上成规模,大部分是因缺乏扩建或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虽然有创业小额贷款扶持,但条件多、程序复杂,而且农村妇女还难以享受此项优惠政策。,因资金不足求助于妇联组织的创业女性有20余人,而妇联组织的专项经费十分有限,又没有行政执法职能,工作协调难度大,因此,在推进妇女就业创业实际工作中困难重重。有些妇女虽有满腔创业的热情,但由于无法筹到所需资金,再加上对政府扶持政策了解不够,影响了创业的热情,她们期盼着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宽松政策。
三、建议和对策
1、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增强妇女就业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和“农家女大课堂”、“妇女文化中心户”等妇女阵地,向农村妇女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和有关促进妇女创业的政策规定,宣传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一是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二是大力宣传创业杰出女性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的妇女跨入创业的行列,带动更多的妇女在创业创新实践中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努力营造女性创业的浓烈氛围,以鼓励更多的女性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
2、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女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给妇联组织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再就业培训对下岗失业女性找工作有一定实际帮助,近40%的人认为没有帮助或说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一些短期培训班仅仅针对近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并不根据学员的具体潜能来培训,而且给失业人员特别是妇女的培训工种面太狭窄,往往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擦肩而过。再就业培训应遵循“质量优于数量”的原则,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3、优化服务,拓宽渠道。一是强化服务。充分发挥妇联、人社局和职介所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平台。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搭建适合妇女就业的工作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社区服务市场产业化,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努力把未就业妇女人数控制在最低程度。
4、加大政策倾斜,实施促进女性创业的支持性政策。女性人才崭露头角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克服更多的困难。因此,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女性创业人才脱颖而出。首先,在创业融资方面,由政府推动建立妇女创业基金,一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各种降息、贴息和无息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另一方面,为想做大企业规模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女企业主提供贷款担保业务,解决她们的融资困难问题。其次,在创业培训方面,大力开办女性SYB创业培训班,帮助其解决知识储备和经营能力问题,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第三,在创业环境方面,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女性创业的艰辛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妇联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培育、表彰各类创业女性,鼓励更多的妇女走创业之路,要关心创业女性的生活和需求,为她们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发展平台。
5、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参考文献: 《蔡甸区女性就业现状报告》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厦门大学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陈宗胜
《 三农中国》徐勇
第二篇:女性就业瓶颈
女性就业瓶颈及解决措施
摘要:女性就业问题突出,产生原因很多,政府虽已采取措施,但问题依然存在。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在结合我国实际
情况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借鉴欧盟提出的 “平等就业机会”政策。
关键词:女性就业 瓶颈 原因 措施 欧盟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而女性就业更是我国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从1996年开始,我国城镇妇女的就业率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00年末,全国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的绝对数量减少了1477.7万。此外,国企下岗女工普遍感到找工作困难,有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再就业时受到年龄和性别的歧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同样面临诸多困难:尽管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基本上撑起了校园的“半边天”,但就业的机会却远远低于男生。
政府虽然针对女性就业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使妇女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领域有所拓宽,但由于各种原因,女性就业与再就业面临的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依然存在诸多问题:①
1、下岗女工比重较大,就业技能低,再就业困难。从对我县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下岗失业妇女技能单一,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女性下岗失业后未再就业;
2、女性职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男女两性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据调查,再就业后多数妇女从事的是较低层次的灵活就业,月工资待遇低,且不稳定;
3、就业中的性别岐视仍然存在,妇女发展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目前女性就业遭遇性别歧视最突出的表现是女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我县目前情况看,除师范、医学以及部分专业由于职业的要求对女生需求量较大以外,很多用人单位在制定招聘方案的时候未将女生纳入考察范围,还有一些单位即使要女生也将“门槛”设置得很高;
4、女职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和流动就业的女性,劳动权益受损害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和单位用工行为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任意拖欠、克扣、压低女工工资,不替女工缴纳企业应负担的有关保险,让女工超时劳动,从事有毒有害作业,随意解雇,甚至进行人身伤害和性骚扰等;
5、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相对滞后。农村妇女由于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一般只能从事餐饮、服务,家政、清洁卫生等技术含量低、收入低的行业。这种就业的低层次化导致了就业面狭窄,加大了就业难度;
6、不少女性对应享受待遇缺乏全面了解。据调查,有不少妇女不知道社会保障线,有的对自己下岗失业后应享受的各种待遇不清楚,对有关优惠政策不了解,很多人没有主动争取自己应享受的救济或补助。
出现这些问题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②
一是就业观念依旧保守。部分人在就业观念上缺乏自主创业精神,认为妇女只能在家做家务,创业不是她们的所能。在就业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岗位,观念没有与市场结合起来。在就业心理上准备不足,对脏、累等工作不能承受。很多女性不愿意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只愿意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和简单劳动,缺乏按照劳动力市场需要进行自我重塑的主动意识;
二是妇女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方面立法滞后、执法和监管不力。我国法律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由于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操作性不强和缺乏罚则,因而对就业歧视未能起到有力的遏制作用,无法为妇女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
三是妇女就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妇女发展空间。目前市场上提供了较多适宜妇女就业的岗位,然而就业机会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女性在劳动力市场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女性就业人员中,生产者多,直
接从事脑力劳动的各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机关工作人员所占比例低于男性,就业领域窄、技术含量低、报酬少;
四是妇女自身素质差,是妇女就业的最大阻碍。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许多妇女占有发展资源较少,文化技术素质偏低,而通过培训来增强妇女能力建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女性受传统观念影响,缺乏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这些都使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女性就业这不仅关系到女性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因此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做好女性就业与再就业工作。
1、要继续营造有利于妇女就业与再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妇女就业与再就业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要进一步推动就业立法工作,从源头上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促进政府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同时,公安、司法、劳动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对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行为予以坚决制止。政府要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妇女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尽量为女性创业在资金、税收等实质性的问题上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建立完善性别就业统计,特别是非正规就业统计和工资收入统计,使妇女就业再就业决策更具科学性、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公务员录用、职位晋升中要率先垂范,做促进性别平等的表率。
2、加大妇女职业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再就业职业培训中应遵循“质量优于数量”的基本原则,要特别注意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不同层次女性求职的意愿,有效地实施培训计划。政府要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举办各种免费或低收费的培训班,同时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培训,要重视并认真开展创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同时要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妇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有序开展。要加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就业培训,尽快提高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本领。
3、建立女性创业发展专项基金和贷款担保基金,健全和完善小额贷款体系,为妇女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扶持。建议政府设立女性创业专项基金,为女性创业提供直接资金援助,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以帮助带动更多的妇女就业。同时各级政府要不断完善贷款担保基金和小额贷款担保体系,支持商业银行为女性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变输血为造血,把实施妇女脱贫与推进妇女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帮助妇女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特别要积极为贫困妇女提供资金、技术、项目支持,为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促进了妇女就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4、广开就业门路,增强就业岗位。要把充分开发社区服务业的就业岗位作为妇女就业的渠道,开展好家政服务等便民利民服务,发展适合女性求职特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政府职能部门要及时制定出台有关非正规就业领域服务开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家政服务等市场秩序,建立覆盖范围较广的劳务派遣公司等劳动服务组织,把社区服务、家政服务等巨大市场与规范有序的有效供给对接起来,即通过这些单位把灵活就业的妇女组织起来,统一培训,由这些单位同劳动者签定合同,支付报酬并办理有关社会保险,同时这些单位向用户提供家政、家教、护理等各种各样的劳务服务,以利于处理劳动关系,减少下岗失业妇女自己找工作的盲目性,增强她们的“归属感”。
5、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完善女性就业的社会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招聘、录用、工作场所、职业安全卫生和劳动保护更加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要建立积极的反对就业歧视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将使用和培养女职工比例作为考核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发挥妇联、工会等组织的维权作用,工会和妇女组织有权要求雇主定期汇报本企业录用、报酬福利、职位晋升的性别情况。要通过政策性税收减免,消除就业领域内的性别歧视,对性别比例达到一定幅度的企事业单位可减免税收,也可以通过投资抵免,刺激投资者向适合妇女就业的行业投资,进一步促进妇女的就业和再就业。
此外,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借鉴欧盟提出的“平等就业机会”政策。③ 要积极倡导和促进部分就业,鼓励灵活的就业方式。劳动力市场具有更大灵活性可以使得我国非全日制工作和临时工
作大量增加。虽然这类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不如正规工作,但是此类工作可以创造更多的部分就业岗位,满足一部分就业者和雇主的需要,有效减少总体女性劳动供给;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加强女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企业需求、具备相应技能的女性劳动者,增加对职业培训的投入并结合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设立鼓励再就业培训的特殊津贴,同时,针对再就业困难群体通过立法进行一部分强制性免费培训对特困人群尤其是长期失业者,从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方面实施特别帮助;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女性失业人员再就业。目前我国促进女性就业,特别是促进女性再就业政策相当多,各种优惠政策也不少,除落实情况差外,也显得太乱而缺乏合理的组合,当然就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根据我国目前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政策的选择与措施改进上应以积极政策为主、消极政策为辅,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的与社会的,努力实现多种女性就业政策的合理组合。
①
②
③ 论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女性就业问题:黄健美 28页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9卷2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载《山东工商教育报》
第三篇:如何加强女性就业U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从女大学生到女职工,女性的就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问题,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现状:
招人单位:女毕业生一进单位就面临着恋爱成家、结婚生育的问题,既麻烦又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因此我们拒绝招收女性。”而另一位来自某部队的招生干事更是明确地表示:“女毕业生大多身体不强壮,精力不够充沛。与男毕业生相比,在耐力的持久、工作的魄力和果断方面更逊一筹!你也知道,我们要求应聘者能吃苦耐劳,所以我们一般不考虑女毕业生。”
“女毕业生心眼小、肚量小,爱搬弄是非,影响工作团结”、“头发长见识短”等荒唐的理由。还有一些单位不要水平要“花瓶”,在选择用人的时候不重能力,反而把容貌、身高、三围等作为录用条件,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考虑。这都使得许多女大学毕业生在招聘席前望而却步、求职无门。
统计调查:据统计, 2004 年, 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共有280 万人,其中有80 万人没能及时就业, 而这80 万人中约有70%为女性。2005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大约338 万人, 男性的就业率为77.1%, 女性为71.2%。其中, 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的比例达到21.3%, 比男性高出
3.8 个百分点。根据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 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 比男毕业生低8.7 个百分点”[1]。此外, 我国女大学生的就业层次也低于男大学生。有问卷调查显示, 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 000 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11.3 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 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其总数的64.8%, 超出男生14 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水平高出女生11%[2]。这些数字说明着同一个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虽同样受过高等教育, 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大学生平等的就业机会, 致使女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2006 年的大学毕业生比2005 年增长20% 左右,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 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占到900万个新增岗位的55%。虽然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超过了以往几届,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是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是大学生和家庭、高校以至整个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实
现状: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说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指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竞争不公平,与同班或同届的男生相比,女生择业时间相对较长,工作单位相对较差,就业行业常常受到限制。据统计,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7%。女生就业难并不是绝对的。在一些被认为适合女性工作的行业,如医护工作者、财务审计人员、银行职员、新闻工作者、市场公关人员、行政文秘人员,女大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优势。而上海的一些高校出现女生就业率高于男生的情况,与女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社会工作、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有关。一些女生在求职时积极性大于男生,也是女生求职成功的原因之一。然而从普遍情况上来看,大多数女生就业情况仍不容乐观。就用人单位而言,虽没有明确标注“限招男生”,但很多企业暗中排斥女生,常以岗位特殊、出差频繁等为由给女大学生设置更高的门槛,性别歧视转向隐性方式存在;就高校而言,多数没有对女生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活动,一些高校不但不帮助女生寻找正当就业渠道,反而助长家长拉关系托门路替孩子找工作的不正之风;就女生家长而言,他们倾其所有地运用自己的人脉,将孩子安排在舒适的工作岗位;更有甚者,很多女生家长认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做主安排女儿的婚姻;就女大学生自身而言,自强不息找到满意工作的女生只是少数,很多女大学生变得茫然无措。一些女生为了迎合“时代潮流”,以自己的女性角色主动出击,在求职时浓妆艳抹、带着自己的“写真集”、简历上写着“无男友,可喝酒出差”等。另一些女生则滋生自卑心理,消极退避,或者依靠父母的庇护找到工作,或者自暴自弃,无所事事。
二、一、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求职过程遭遇性别歧视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性别不平等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劳动力市场没有向女大学生提供与男生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 个城市的调查显示,有67% 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许多女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时,迫于就业形势就范于公司“5年内不得生育”的苛刻条件。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不仅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还可能助长部分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于是大四女生不忙求职忙“相亲”,成了不少大学里一个有趣的现象。
(二)就业质量低
厦门大学一项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低于男生。有8.3% 的女生认为实际签约情况与就业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于性别本身。此外,女大学生的工资预期也因性别差异被降低,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11.3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000 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数的64.8%,超出男生14 个百分点。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水平高出女生11%。
(三)丑女危机
调查发现,女生的外貌成为有些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不少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女性应聘者名校毕业,而且对外貌也有近乎苛刻的特殊要求。在一些用人单位的要求下,年龄、身高、相貌,这些先天的条件都成了女大学生应聘中“有力的核心竞争资本”,而能力、学历却成了这些条件的附加注脚。出现了招聘变成选美,求职不亚于征婚的怪现象。
(四)就业深造两难选择
大多女生都面临就业还是深造这样的两难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学历高了,年岁也“高了”,比较优势再度丧失。在一些私企和外资企业,年龄较大的女职工求职时经常遭遇“闭门羹”,因为她们已过了企业所谓的“使用黄金年龄段”。有的用人单位认为,女研究生毕业时多数在24 至30 岁之间,正值婚育高峰,机会成本太大,因此宁要素质稍差的男生。考研、就业的压力使不少女生采取考研的方式来“逃避”就业;做男研究生的“家属”一同被招聘方接收,是近年来女大学生就业难一片哀怨声中微亮的曙光。读研不忘交友已经是女生中非常实际的人生态度。
三、1.就业壁垒多, 选择机会少
在2004 年初广州市几场较大规模的招聘会上, 参加招聘的100 多家单位中,近50 家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另外,浏览报纸、杂志和招聘会上的各种招聘信息, 可以看出, 用人单位往往以“只要男生”或其他更为隐形的条件使同样具有应聘资格的女大学生失去竞争的机会。此外, 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择业中还要遭遇“能喝、会唱、会跳”等“才艺关”, 以及“有无男朋友”、“打算几年内结婚生孩子”等“隐私拷问关”。
2.就业率低, 总体报酬低
黑龙江省教育厅对2001 年大、中专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表明,男生的就业率比女生就业率高出9。厦门大学福建女性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厦门大学2002 届1068 名本科毕业生进行就业问卷调查发现, 男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要比女大学生高出14%。[1]另外, 女大学毕业生的预期工资也因性别差异而降低。厦门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 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作用的前提下, 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水平高于女生11%。上海市妇联妇女研究中心2003 年对上海市10 所高校近千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显示, 男生和女生之间存在着性别工资差异。[2]
3.结构不合理, 岗位层次低
从行业分布上看, 女大学生在社会服务、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就业的比例超过男大学生,而在其他行业都处于弱势。从就业层次上看, 女大学生担任企业高层管理者、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者的人数较男大学生少得多, 而担任教师与企业一般职员的比例则要远远高于男大学生。原因分析:
教授出招:
1、女毕业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是导致就业比男毕业生难的原因。“从我去年4月份对北京14所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资料来看,即使是理工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女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好于男毕业生。”潘锦棠说,“但是进一步对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学习成绩原因调查表明,男毕业生的学习成绩更多来源于„兴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女毕业生则更多来源于„好面子‟和„时间投入‟,这就预示着在今后追求成功的路上,男毕业生会比女毕业生走得更远。
2、潘锦棠还告诉记者:“从根本上说,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其他原因分析:家庭产出理论分析
女生继续深造没用,今后没有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女生本人会逐渐失去信心,家长着急;继而发展下去,由于毕业就业难,研究生导师也会由于就业障碍而不愿招收女生。这种恶性循环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效应——一个新的、特殊的失业群体。
性别歧视:招工的性别歧视不仅严重挫伤了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也让广大女学生们对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学习生涯表示了怀疑.还可能助长部分学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性别歧视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原则,使得劳动力资源配置出现扭曲,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传统观念:中国几千年传统的职业道德观,使女生生来就处于弱势,以及在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让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在就业中对女生有了很大的偏见.传统观念一直都在教我们女生不如男生,女生生来就在体力劳力方面和男生存在差距,社会交往应酬以及家庭的因素让她们更是与男生之间有了些许距离,从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有了女生不如男生的思想,或许这是导致就业性别歧视的原因.
传统文化偏见的影响。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是根本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期待更多的是贤惠温淑、端庄持重、遵守传统、相夫教子。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同时也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
跟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和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有很大关系。女性在职场中的工作状态的确不如男性稳定,因此客观上在职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女员工在“三期”内不能被辞退,且还必须保证基本的工资福利待遇。在此期间,还必须另聘人员来承担她的工作,用人成本上升了,也有可能引起小范围的人事混乱。所以,有些单位在招聘女员工时约定几年内不能怀孕,原因也正在于此。
女性主观意识的作用。很多女性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定位为“性别弱势群体”,由于有这样的主观意识存在,使她们在职场中可能变得比较敏感,容易误解那些原本并非是不公平待遇的现象。
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此外,目前女大学生的择业途径仍很狭小,成绩较优秀的女生一般是靠学校主管部门的推荐,而学业一般的女生则多数是依赖于家长、亲友等人际关系,自己主动去人才交流中心或人才市场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有点被迫的味道。同时,大学生往往过高地估计现今女性的就业压力,过低评价对自己的认识,长期有自我否定的情感体验,让女大学生存消极心态对待就业前景
用人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经济学假定人都是理性的,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资源条件下追逐个人效用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即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总之,用人单位要全面衡量使用某种劳动力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等等,使得“女牌”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牌”劳动力,这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客观因素:
1、几年高校扩招的影响。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有关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4年是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的或与往年持平。整体就业呈现供大于求的形式,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大学毕业生整体紧张的就业态势在劳动力供需矛盾激烈的今天,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再下降,工资期望也逐年下调,就业去向开始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女生作为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竞争力更低,与用人单位的议价能力也比较弱。
转型期大学生就业方式转变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矛盾尖锐化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体制性因素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 我国教育制度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大学生就业政策转向市场导向机制。虽然新的就业制度明确规定了“坚持男女平等的原则, 用人单位不得对毕业生提出有性别歧视的规定”, 但女大学生失去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行政力量的全面保障, 在就业市场上与男性开始了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雇主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以及劳动力市场日益尖锐的供求矛盾, 使得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凸显出来。1998 年, 在校女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39.5%, 2004 年上升至44%, 女大学生数量激增,而劳动力市场并未扩大, 供过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设置性别歧视提供了条件。根据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 用人单位必须负担女性怀孕生产期间的补偿费用, 选择女性职工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负担, 致使用人单位规避雇用女大学生。
女大学生自身特点。首先,男女两性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大多数女性在体力和精力上往往不如男性,这是众所周知且无法选择的。男女两性生命周期的显著差异就是女性承担着生育孩子和哺乳的任务,由此必然造成女性职业生涯的中断。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及由此导致的生命周期的不同,与传统的家庭角色观念相结合,造成了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利地位。其次,女大学生本身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据2002年5月对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15.3%的女生同意“女研究生相当于男本科生”这种歧视女性的说法,自己就认为女不如男。这说明女大学生也未能摆脱世俗的男女性别观念,女性自身在这一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闯劲不足。调查中有47.3%的人选择将来在事业单位工作,而只有6.8%的人选择将来自主创业,其中在来自农村的学生中仅有4.5%的人希望将来自主创业,而这一比例在城市也只占10.3%,说明女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很弱,不愿意或不敢独自打拼,缺乏自信与胆识,这也再次反映出她们依赖性很强,宁可选择一份低收入的稳定工作也不愿去冒险。
缺乏自信。在女大学生选择就业单位的标准时,考虑工作环境的占67.8%,同时也注重工作的保障性与稳定性,她们害怕就职于条件艰苦的环境,不敢做冒险性的工作或自主创业,主观上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且大部分都是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不自信,认为缺乏竞争力。在后来的个别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学化学化工类、机械类的女大学生对将来的工作更不自信。
措施:
1、男女就业平等是劳动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但有了这项权利不等于在现实中就可以实现男女就业平等。当人们强调男女就业平等的时候,就说明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存在,需要来自政府政策、企业规划、社会舆论等方面的支持,解决障碍性问题,使男女平等就业由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呼吁男女就业平等不能仅停留在法律原则的宣传上,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必须得跟上
2、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保护女性就业权,如弹性就业政策针对刚性就业政策而言,这将有利于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就业,并激励用人单位安排女大学生;根据弹性就业和激励政策,用人单位应当尽力接受女性的就业申请,这是社会责任;女大学生也应当改变择业理念,加强自己对各类岗位的适应性,从平凡岗位做起。(弹性就业政策针对刚性就业政策而言,即适应经济环境和劳动者需求的就业政策。弹性就业政策在就业时间、就业形式和就业身份等方面少有刚性规定)
3、一方面要让社会分担企业的成本,如建立支持女性就业的基金(如生育基金)等;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在劳动法、就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修改,既然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是弹性的,就需要一个弹性的就业政策和补偿措施把它变得具有可操作性,既不能空喊口号,也不能一说阶段性就业就让女性回家,而女职工一旦回家她们的劳动权利和社会保障权利就被取消。
4、为此,希望社会进一步加大宣传男女平等等方面问题的力度;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出于保护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目的,出台具体相关的就业、工作保护细则,特别应制定具体的劳动保障条例,或从国家财政拿出一定资金投入,或列入社会福利资金投入,对她们在工作岗位生育、育婴(履行社会义务)等给予一定补贴照顾。从根本上解决女大学毕业生、女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带来的社会负效应。
5、目前我国女性就业歧视的痼疾还没有根除,这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如果用人单位要真正招纳贤才就要转变用人观念,早日摘下有色眼镜,不能唯“出身”论英雄,让女性无辜失去工作的机会。而作为撑起“半边天”的女生来讲,要想早就业、择好业,路还是要靠自己来走,关键的问题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社会对女大学生要求可以说是很苛刻的,社会不会更多的同情和照顾弱者,若想成功,就要付出比男生更多的努力。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校广大女学生自强自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了.
6、对自身优势的认可,对现实的客观评价:女大学生就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人大女生就业率与男生大体持平。在一些媒体、教育等行业,女性工作人员就占了相当大比例。北京市教委统计,北京市小学、初中、普高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分别占到了78%、71%和67%,而且女教师比例仍呈增长趋势。客服、会计、公关、行政管理、文字整理、编辑及教育、保险业务、接待洽谈等工作更适合女性,女性在这些岗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女生在求职中不乏优势,求职时要发挥自身的优点,突出长处。人民大学就业办副主任赵建峰说,女大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她们思维能力较强,形象思维能力及思考问题细致周全较男生优越;她们交往能力强,具有温和、善解人意的特点;她们语言沟通能力强,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也强于男性;她们学习能力强。女大学生在职场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用人单位认可。
7、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女大学生求职除了要扬长,更要避短。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徐兆铭博士说,女大学生求职要避免依赖性相对较强的弱点,避免给用人单位留下“缺乏主见”的不良印象,树立起“以事业为重”的工作态度,真正让用人单位认可并接受自己,同时,求职前要尽量多积累人力资本,通过积累附加人力资本弥补因生育带来的工作中断期的损失。
8、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第一,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 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 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使进入市场的主体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范畴, 在政策上“要明确性别歧视与否的奖励和处罚措施”, 促使男女就业机会均等和同工同酬的实现。第二, 加快建立健全生育保障机制, 切实保障女性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第三, 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后一系列问题的担忧, 国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以切实保障女大学生的利益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可以借鉴挪威、瑞典、希腊等国的做法, 即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为促进女性就业, 政府也可以征收女性就业保障金, 否则企业就要招收一定比例的女性。为进一步推动女大学生的就业, 政府可以对女性创业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 像全国政协委员张冬梅提出的建议:“我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应该给予政策, 让她发挥专长。自谋职业建立自己的公司, 国家给予经济上的贷款
原因: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女大学生自身原因、1、是改变不合时宜的社会观念。
2、、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女大学生应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女大学生应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女大学生应充分发挥优势、对策与措施
女大学生自身要更新观念、自我完善
2、学校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国家应给予政策支持
加强女大学生全程、全方位就业指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女大学生
第四篇:关于女性就业的相关分析专题
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已蔓延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年轻人寒窗苦读,却找不到工作,或者马上面临失业,这是非常沉重却不可回避的话题。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如何调整就业心态?怎样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怎样发现自己的优势?怎样更好地将自己推销给企业?
现状:
1.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才市现状。如何能在这场就业危机中杀出重围,找到一方立足之地,成为2009年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不少企业却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2009届大学生们已经感受到了就业前景的“寒流。
2.。热门行业严重缩水:金融、保险、地产、外贸:极端寒冷外资金融机构遭遇了海外金融危机的正面冲击,就业岗位直接受到影响,在中国发展放缓。保险行业也受到金融危机严重的冲击。房地产、建材等建筑行业不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本身的行业周期也处于高位回调区间。房产中介行业更是感到前所未有的寒冷。汽车、航空、广告等:遭遇寒流汽车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消费者家庭财富缩水,购买意愿降低。大部分合资汽车公司海外本部资金链遭受很大危机,公司兼并和裁员,行业发展放缓。不仅企业投放职位数下降,而且敏感的求职者的投递意愿也出现了下降。酒店餐饮、旅游度假、航空航天行业受到的连带冲击也非常严重。由于大部分企业出差、度假的预算都大幅度缩水,让此类行业的就业严重受损。广告、会展、公关,以及媒体、影视、文化等行业目前遭遇很大的挑战。虽然这些行业9月提供的职位数目与8月持平,但前景不容乐观。许多客户2009年的预算大大缩水。在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里,裁员成为经常听到的信息。数字机顶盒厂商清华凌讯于近日裁员近100人;多媒体芯片提供商智多微电子则因为资金问题裁员之后面临被出售的境遇;包括台积电、中芯国际、台联电等在内的芯片代工厂,目前都停止了新员工招募计划。对于半导体产业来说,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影响集中在市场萎缩、财务紧缩等方面,而应对的主要策略则是压缩产品利润,节约运营成本,以等待春天的到来。在等待之中,一方面要节约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科研人员的力量,因为待经济复苏之后,其研发附加值将决定企业赢得市场的速度。软件、互联网、通讯、能源等:增速放缓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的当天,IT企业的股票大幅下滑。不久,中国的相关内外资名企都表现很谨慎。虽然还没开始大规模裁员,但各大企业纷纷停止扩张的脚步。通讯行业也增速放缓,招聘职位环比减少。耐用消费品,例如服装服饰、纺织、家电家具等行业也受到消费者家庭财富缩水的影响,职位投放数略有下降。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状况不容乐观,人力资源市场动荡不安,很有可能酝酿着行业的“洗牌期”。石油石化,以及能源、矿产类行业发展也减缓。交通、运输和物流行业也受到关联影响。
2、金融危机拖累大学生就业 招聘门槛将提高:招聘门槛或更高:有些企业出于人力成本和人才储备的考虑,还是会继续招聘应届大学生,但是其招聘要求会有所提高,薪资也可能有所下降,如果岗位总数减少了,自然意味着竞争更激烈,门槛会更高,想要胜出得到职位,就要更大的能力和努力。
3、毕业生“好用率”逐年下降增加就业难度。由于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完全吻合市场需求、教学计划不适应市场计划,导致金融风暴下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用人单位表达了一种现状:明显感觉到大学生变了,学习动手能力不如以前”。随着专业的增多,部分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并没有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造成了部分专业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学校也已经在逐渐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市场需求。
4、大学生择业的地域性偏好仍很严重。(广州、深圳等热门城市大学生挤破头,但粤西、粤北等珠三角外地区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大学生就业长期存在的地域不平衡现象也被摆上交流会的桌面。中交四航局的负责人表示,从历年的招聘情况来看,广州等热门城市的招聘空位很快爆满,但湛江、福州分部的职位却有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去。与会的企业都表示,学生不肯下基层,将意味着他们在金融风暴下更难站稳脚跟。)
5、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因为公务员的福利和收入虽然不是最好,但是最为稳定。2009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考试报名情况已经印证了这点。今年报考人数急剧增长,从去年的80万人,突破105万人,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
6、就业前景不理想,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而非就业。依然以香港某高校为例,选择继续升学的毕业生从1996年的14.7%,上升到1999年的18.4%。最后,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通常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一方面,即便是同样企业、同样职位,前后两年招聘的员工工资也有可能相差数千元。从香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情况来看,已经有求职者主动要求减薪10%。另一方面,一些原本固定的工种可能变为小时工和临时工,进一步削弱毕业生的福利和工资。在全部生活成本中,住房无疑占了大头,尤其是需要自己租房的外地毕业生。以香港房屋署最新调查数据为例,高学历的年轻单身人士申请低廉的政府公屋的人数大增,由以往的20%增加到31%。
措施:
学生方面:
1、根据行业情况,适当寻求新的发展方向。今年各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因为大多
都是在年头就拟定的,因此影响没有大家想象的厉害;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能源、物流行业的需求仍然很大,相对应的专业也就比较好找工作(计算机硬件、医药等:没有下降趋势: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虽然国内硬件市场普遍出现利润下滑,但调查数据却显示,今年第三季度,行内招聘职位没有下降的趋势,但行内从业人员的活跃程度环比增加,说明了从业人员对于自己所在的企业有所怀疑,纷纷谋求出路。医药生物工程与电气、电力、水利行业却没有受到较大的影响。企业投放职位和求职者投放职位数量均比较稳定。零售、批发等:发展良好零售批发和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就业形势可谓风景独好。由于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属于居民的刚性需求,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快速消费品,例如食品、饮料、烟酒和化妆品等,发展态势良好。虽然企业投放职位数稳定,但求职者投递数却下降了,大学毕业生择业时可侧重于此类行业。)
1、读懂企业的招聘要求:建议找在相似行业同岗位的熟人了解:他们的工作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的,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技巧比如,某外企招聘市场人员的要求是较好的表达能力、相关专业毕业、英语四级、综合素质强等,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要如何理解。把这样的准备在简历和面试中表现出来,你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2、要扩充人脉关系,增加信息来源渠道。以前找工作可能主要依靠招聘会、招聘网站和报
纸,但是现在还要利用同学、师兄师姐、亲戚熟人、BBS等各种渠道。这虽然是靠人际
关系,但是现在„关系‟只能给你一个机会,至于能不能获得职位,还得靠自己的实力和努力。”
3、找准自身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对成功非常重要。“这次危机对一线、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影响有限,可能对二线及以下的大学生会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现在再去提高综合素质几乎不可能,比如,一个二线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如果想去一家不错的进出口公司就职,其竞争力肯定不如一个在一线外语学院的贸易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而他如果把自己的英语优势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的话,去选择外企的市场销售等职位,机会就大很多。
4、寻找一个大的入职空间。注意应聘部门和应聘地区,“应届毕业生应该尽可能选择公司核
心或者有潜力的部门就职,企业在扩张期和鼎盛期才考虑到的职位可能会被缩减,与其四面碰壁。在筛选应聘地区上,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种经济震荡会突出表现在经济发达或者发展迅速的地区,比如深圳、浙江、上海等大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固然机会多,但变动也更大;相比而言,一些有潜力的二级城市也许有更好更稳定的就业机会。”
5、适当降低期望值。大学生要客观认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应该变压力为动力,适
当降低期望值,还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要放低姿态,要懂得从基层做起,吃苦耐劳,这样的态度更能获得就业机会。
根据自身的条件,必要时可以“先就业,后择业”。适当降低期望值,也可考虑到中西部或者基层地区就业,避开竞争高峰
6、要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加强学生就业观念理念,同时积极引导并鼓励毕业生
自主创业,由创业带动就业。
7、增加就业技能,从而提高自己的核心职业竞争力。
学校方面
在目前这种情形下,学校应转变工作观念。过去用人单位主动性强,到学校主动要人,但就现在的形势而言,学校应“走出去”,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相比之下,不少高校表示,这次有些专业因为与市场紧密结合,幸运地在金融风暴中“站稳脚跟”。比如,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丰田、利泰等公司合作,在学校开立了10个专业的“订单班”,2009年将有近200名毕业生,他们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不用担心就业问题。)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以及技能培训和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方,踏踏实实地收集每一年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酬水平等具体信息,形成详细报告,放在网上向所有学生公开,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统计和管理需要。针对金融风暴,邀请其他国家和地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在香港,已经有高校举办类似的讲座,教授如何在金融危机中谋职,我们能不能也做类似的尝试?同时,举办广泛的校友经验交流会,这是尽快获得一手资料和减少个人走弯路的好方法。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
政府方面
对下基层工作加大补贴力度.。如,中山大学,推出优惠政策:如果毕业生肯下基层2、3年,将来考回中大的研究生有优惠政策。各大高校的负责人也都希望政府能够对下基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补贴政策,以缓解学生的不平衡感。珠三角的老师年薪起码有5、6万,但是粤北山区的老师年薪只有2万元左右,工资整整相差一倍!这样自然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面。如果毕业生一窝蜂涌进政府部门,既不切合实际,也会造成恶性竞争。相反,我国现在急需发展社会政策,未来十年将会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士。应该因势利导,鼓励此类组织的发展和人员培训。从香港的经验来看,社会服务行业一直是金融危机中吸纳毕业生的主要力量。同时,应当对学生是否继续升学做出前瞻性预测,并配以相应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资源,避免政策滞后。最后,充分估计毕业生的生活压力,在财政上给予考虑。比方说,发放一定的个人无息贷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如何把金融危机转“危”为“机”,就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下属高校而言,若能藉此切切实实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那真的就是转“危”为“机”了
保障就业则是最能树立信心的举措之一。中央高层提醒当前既是困难又是机遇,抓住机遇出手要快,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扩大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两年内投资4万亿扩大内需,资金投放的方向主要是铁路公路,居民住宅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降低贷款利率、减税让利,扩大出口解救中小企业。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院袁钢明研究员认为,“特别是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国家刺激内需政策的影响下,服务业将释放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那些过热的行业,如证券、金融、房地产等,则可能会出现一个寒冬。”他还表示,中国经济不大可能处于长期下滑态势,而本届政府十分重视就业问题,他预计,就业市场出现的不景气现象应该只在这两个季度,到2009年开春就会得到缓解。这也就是说,这4万亿投资,很有利于拉动大学生就业。
切实将促进就业的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出通知,强调要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举措有鼓励国有企业带头承担社会责任,尽量减少裁员。对关闭停产企业已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要配合有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明确本地优先重点发展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企业,完善鼓励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重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要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特别是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就业。
企业
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廉价储备人才。金融风暴缩减了很多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也减少了学生应聘的机会。但是在交流会上,不少高校建议,其实企业应当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现在虽然经济低迷,但也恰好是用低成本储备大量人才的好机会。希望有长远发展的企业更应当抓紧机会遴选人才。“上海的不少企业趁着这个时候到华尔街挖人才,这是最廉价的储备人才时机”,中山大学的负责人建议,企业要转变人才观念,不要骤然增减招聘计划,“比如现在最为困难的证券行业,过冬时期也正好是他们储备人才的最佳时期。骤升骤降的人才计划将导致企业人力结构的不平稳”。广东药学院等高校的负责人还在会上呼吁,广东企业要为本地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多吸收本地生源。“广东学生具有本土优势,通过在广东四年的学习生活,大多数学生都既能熟悉粤语方言,又了解本土市场,干起活来得心应手”。客观因素分析
这是因为前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矛盾,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已导致就业需求与可提供就业岗位严重脱节。从需求来说,多年的连续扩招,积压的待业大学生不少。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而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还出现了一定的萎缩。其中包括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产业结构没有调整或自身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而不得不停产,有许多甚至是悲壮地倒闭。长期经济景气助长的繁荣思维,使钢材价格、房地产价格、化纤原料价格等飙涨,能源等大宗商品短缺,吸引很多企业进入了这些行业并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这种过度扩张导致了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陷入了财务困难甚至破产危机。还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在华外资、合资企业进人的大门也几乎关闭了。由于今年大学生求职的压力很大,很多人便想参加公务员考试试一下,这也无可厚非。结果是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竞争。截至10月26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最后一天),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而最终能捧上“饭碗”的仅仅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去年的60:1大幅提高。
第五篇:上海女性就业调查报告[范文模版]
10%女性无就业愿望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在昨天举行的上海市妇女学学会成立20周年座谈会上,上海市妇联发布了《2005年上海女性就业调查报告》,在对近千名女性的调查显示,女性中开始出现新的群体———“无就业愿望”一族,大约有10%的女性无就业愿望,这个现象在30~39岁年龄组的女性中较为明显。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说法———“做得好不如嫁得好”,这让不少女性甘愿做起了全职太太,安心享用丈夫的收入。此次调查发现,不在业女性中,有10%左右的人无就业愿望,其中又以30~39岁的女性最为明显。数据统计显示,16~29岁和40~50岁年龄组中无就业愿望的各占了8.6%,30~39岁年龄组的这个比例为12.5%。
·大学生课余活动调查报告 ·08年调查报告 ·旅游调查报告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人力资源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会计学专业调查报告 ·白领调查报告
大家也许会问:不就业,难保家庭总体收入下降,导致生活质量同时下降,但调查的结果恰恰显示,“无就业愿望”的女性背后有较好的家庭人均收入做支撑。调查显示,不在业女性(除去在校生)中无就业愿望者,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708.95元,明显高于其他下岗女性家庭(714.04元)。而1708.95元的家庭人均月收入与在业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接近(受访的在业女性,家庭人均月收入有52.9%在800~2000元之间,28.5%低于800元,18.6%在2000元以上。)。
上海市妇联妇女发展部的专家分析说,无就业愿望群体中,其人群构成大致有三种:一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啃老族”,二是丈夫收入较高的全职太太,三是因为各种原因如生育等而处于休息期的女性。
专家提醒说,上海现在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缺乏稳定性,单纯依靠家庭收入没有安全保障,这三类人中的大部分迟早要进入就业行列。此外,女性长期离开工作岗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女性参与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下降,不利于女性的发展。因此,各级妇联组织要引导这类“无就业愿望”的女性适当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其实,并非所有的女性都不愿意就业,从不在业女性离开工作的原因看,多数女性都是属于被动离职。调查显示,受访的不在业女性中,除去14.1%的在校学生外,78%的人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被迫退出原工作岗位,其中因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原因而不在业的占了21.4%、因待工的占了15.8%、因协保的占了8.2%、因退休的占6.5%。
但令人关注的是,一旦下岗或者失业,女性再就业的态度则比较消极。有些女性刚失业时找工作很起劲,但随着日后的屡屡碰壁,很可能被动转化为“无就业愿望”一族,从而自暴自弃。2004年调查时,不在业一年以上的女性比例为57.1%,而2005年不在业2年以上的比例为50%,可见不在业一年以上女性的再就业状况堪忧,专家分析,因为超过五年的失业者再次就业的可能性相对小得多,长久找不到工作的女性要提防成为永久的“失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