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3:40: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第一篇: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目录 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2

1.1 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呈“M型”....................................................................2 1.2 女性婚后的劳动就业取决于家庭整体效用的最大化...............................2 1.3 女性就业带来的双重角色冲突...................................................................2 我国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2

2.1 女性就业机会不平等......................................................................................3 2.2 就业岗位局限..................................................................................................3 2.3 男女同工不同酬..............................................................................................3 2.4 人为设置女性就业障碍..................................................................................3 2.5妇女权益的不到保障.......................................................................................3 女性劳动力就业难的原因分析......................................................................3

3.1 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3 3.2历史上对女性价值的陈旧看法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4 3.3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原则...............................................................................4 3.4智能结构差异...................................................................................................4 3.5女性自身缺陷...................................................................................................4 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相应对策......................................................................4

4.1 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强化社会平等就业意识..............................................4 4.2女性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 4.3鼓励各种就业方式,缓解就业压力...............................................................5 4.4 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政府干预力度..............................................................5 4.5健全女性社会保障体系,均衡企业负担.......................................................5 4.6 将家庭劳动社会化,减少女性在家庭中的负担..........................................6 结论..........................................................................................................................6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摘要: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就业更难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大问题,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刚走出校门的学生身上,在社会上更是如此。女性就业是女性获得其经济独立和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现实生活中,女性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了女性在就业道路上所受到的性别歧视的表现、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解决女性在就业中受到性别歧视问题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女性

就业

性别歧视

近年来,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数量大幅增长,而就业市场却日渐趋于饱和,在毕业生中广泛流行着“毕业即失业”的说法。然而在这毕业大军中,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面临着双重的压力。拥有同样的学位的男大学生往往比女大学生更容易就业,同样的职位上的女性往往要比男性有更高的学位才能得以就业。很多招聘现场,或是报纸、杂志、互联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男女就业不平等的现象,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海报上明确标明“只招聘男性”、“男性优先”等字样,同时还给出了一系列看似“合理”的解释,如:公司女性比例较高;或者工作岗位需要长期出差,女孩子不适合等等。不仅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这种状况,在社会上,亦是如此。虽然国家法律明令规定,不得以性别为借口拒绝求职者,但是女性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趋严重。下面本文将就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女性在职场中受到歧视的现状、原因、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女性劳动力的特殊性

与男性劳动力相比较,女性劳动力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在,其就业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呈“M型”

因为女性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生育和抚养孩子的职责,所以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就有其特殊性。从劳动力参与的生命周期看,女性劳动力的就业呈“M型”。女性在刚参与劳动到结婚生育之间,劳动力就业处于上升阶段,直到结婚生育形成第一个峰顶;之后由于结婚生育退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就业下降,形成一个峰谷;35岁左右再次返回劳动市场,形成第二个峰顶;大约50岁以后,劳动力就业下降。女性劳动力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供给曲线,在年轻和中年以后分别出现两个峰值,这种现象被称为女性“M型”就业或者“双头就业”。1.2 女性婚后的劳动就业取决于家庭整体效用的最大化

女性婚后作为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其劳动就业决策既受其他家庭成员的制约,又影响着其他家庭成员的工作决策行为。家庭中的女性是否就业,是以能否得到家庭整体效用最大化为决策原则的。如果其因就业带来的效用小于其承担家务、照顾孩子等的效用,女性则会留在家中而不选择就业。而且受传统观念、社会文化传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婚后的女性相对是偏重于家庭的。

1.3 女性就业带来的双重角色冲突

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可以从生理和社会两个方面来看。男女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是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社会方面的差异是在社会制度及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建立、传递和巩固的,是可以改变的。现在社会的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向社会就业,在家庭和单位中扮演者双重角色,承担着家庭和单位的双重责任。很多时候,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上难以兼顾。大部分女性在事业上升期往往也是其生育的最佳时期,从而决定其必须要退出劳动市场一段时间,提下也会以此为由而不愿招收女性员工。由此,就业公平和经济利益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我国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2.1 女性就业机会不平等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招聘中,大多对求职者提出性别要求。绝大多数提出性别限制的职业和职位既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也不属于具有合理性别要求的特殊职业和职位。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在招聘广告中没有明确提出性别要求,但最终还是录用男性,有人称这种现象为隐性歧视。因此,女性的就业机会远少于男性。2.2 就业岗位局限

女性职业过于集中和层次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中国女性的职业分布相对集中于教育、卫生、饮食服务、文秘和演艺等行业,科技含量越高、文化层次越高、职位越高的岗位,女性人才所占的比例就越小。这种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当代女性人才的全面开发,使女性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并助长某些社会偏见的形成。2.3 男女同工不同酬

在职场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工作男性得到报酬,女性却没有;或者同样的工作,女性得到的报酬比男性少。这种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存在,我国也是一样。据有关权威部门的统计显示,在我国不同的行业中,男女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由于女性的生理原因决定的。由于女性的生理、性别分工使得女性的负担要重于男性,这导致女性的生产率低于男性生产率,从而企业也必然会做出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选择,使男女员工在工资或其他福利待遇上产生差距。根据全国妇联对六城市女性就业问题的调查,普遍存在女性工资低于男性的现象,并且随着工资收入增加,女性与男性收入差距增大。

2.4 人为设置女性就业障碍

与人为削减女性就业机会相伴的是人为设置女性就业障碍。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女性提出身高、外貌气质、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等与职业客观需要无关的要求,导致现实中发生了一些诸如“就业容貌歧视”和“就业身高歧视”等诉讼案例。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任招聘中对女性求职者明确提出婚姻和生育方面的限制。2.5妇女权益的不到保障

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的劳动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三资”、个体、私营企业中以及租赁承包的国有大集体中,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业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在现实中,突出问题为:1.女职工产期、哺乳期、休长假时工作岗位无保障;2.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3.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4.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5.随时解雇,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6.惩罚性克扣工资,借故减少女员工的收入;7.拖欠工资或工资不兑现等。女性劳动力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

《劳动法》中虽明令规定不得以性别为借口拒绝求职者,但《劳动法》在实践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这一规定不能被严格执行。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具体的保障措施,更没有设置相对有效的保障机构,立法仅仅停留在原则内容上,从而无法切实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权。对照就业歧视的国际标准,我国的相关立法更是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是没有专门的反歧视基本法和反就业歧视法。二是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中虽然有一些保护女性就业权的条款,但这些条款大多属于纲领宣言式概括性条款,缺少程序性的保障,不具有可诉性。三是现有的法律本身存在制度性歧视。这些歧视性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法律主要体现在男女不同龄退休的相关规定中。四是现有法规有关内容与适用范围与现实脱节,客观减少了女性的就业机会。

3.2历史上对女性价值的陈旧看法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在影响女性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偏见与歧视,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对男性价值的崇拜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来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思想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上许多人更是对女性存在偏见,认为女性生理、智力、体力均逊于男性。一些官员和经济界人士对女性就业歧视现象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都是正常的。对女性持有偏见的不仅限于男性,一些女企业家、女经理身为女性却也对女性存有偏见,不愿雇用女性。这反映出我国公众的社会意识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是很严重的。这些种种对女性的定位和怀疑造成了女性就业困难的现象。

3.3用人单位利益最大化原则

对雇主而言,要利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组合追逐利润最大化。繁重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女性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阻碍了女性接受教育和工作,产生“性别亏损”。企业以追求“利润大化”为目标,机关(事业)单位以提高工作效率为日标,它们不愿承担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如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即不愿接受由于性别差异而受到的损失而拒绝接受女性。

3.4智能结构差异

两性在生理、心理和智能结构上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在职业分工和职业选择上的差异性。如女性在总体上体力弱于男性,不适合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高空作业、野外作业等一些特殊岗位;女性在抽象思维、宏观驾御等能力和冒险精神等方面弱于男性,使得她们总体上在一些职业领域内的成就不如男性等等。3.5女性自身缺陷

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其自身存在着相当的缺陷使其在竞职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首先,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就业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当多的女性在择业时习惯于顺从父母意志,依赖他人的帮助,而自我竞争意识较为欠缺;在职业实践中常常关注别人对相应职业的看法,而自我奋斗、全面分析能力却相对欠缺,往往出现盲目跟风;在面对就业决策时,往往因平时缺乏各种积极准备和科学判断能力,以至在面临激烈竞争和多种机遇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难下决断,从而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大部分的女性还有视野狭隘、缺乏好奇心和积极性的特点。如果说传统女性因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见识有限,情有可原的话,今天的女性则有众多的开阔视野的机会。但在职场实践中,女性因知识面窄、应变能力不够被拒绝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女性普遍存在的好奇心较弱有关。缺少好奇心,在面临新事物、新知识时就表现为无动于衷,内在缺乏探索精神的缺陷暴露无遗。加之大部分女性在婚后,尤其在生育后,上进心明显降低,甚至完全安于现状,从而导致在职业工作中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和创新性。这些必然会降低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最后,一些错误观念导致女性自我放弃在职场中的奋斗。由于在职业实践中存在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部分女性受一些诸如“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生得好,不如嫁得好”等错误观念的影响,把心思用在梳妆打扮上,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别人(父母、丈夫、儿女)身上,出现了对专业学习漠不关心的现象。这些观念严重阻碍了女性的进取动力,削弱了女性在职场中的竞争实力。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相应对策

4.1 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强化社会平等就业意识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目前在我国的主流社会意识中,对女性就业的偏见和歧视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是集体无意识的,已经构成了严重的社会歧视。要消除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平等”现象,从根本上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

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男尊女卑的思维模式,树立男女平等的观念。必须在全社会进行平等思想和观念的教育,使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牢固树立男女平等,就业机会平等的意识,为女性公平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要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女性观,抵制和消除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努力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认识到女性承担的生育责任属于社会责任,应得到社会的支持,而不应该成为就业时受歧视的原因。“男女平等”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要使其深入人心,我们整个社会文化制度还要不断完善。因此,当前应该倡导先进的性别文化,树立平等文明公正的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女性充分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4.2女性积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作为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的女性,应该更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增强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体现自身价值,争取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社会传统观念中的女性能力不足的印象。用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证明女性的价值。同时,女性也要认真学习《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其有关规定,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要用自己的力量通过法律的途径为自己谋取应得的利益。也要呼吁社会大众都来关心和爱护女性,自觉维护女性权益。4.3鼓励各种就业方式,缓解就业压力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女性都希望找到一份正式、稳定、轻松的工作。也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大部分的女性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当中,这种普遍性的对家庭的强烈依赖心理使大部分的女性缺乏独立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但从现在的就业形势来看,这种大部分女性所期望得到的安稳的工作岗位往往是有限的甚至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临时性的、没有确定的劳动关系的。比如一些保洁员、清洁工和自由职业者一类的工作。部分女性认为在这些非正式的岗位就业,虽然获取报酬,但不是正式单位,缺乏保障,从而还是希望得到一份主流意义上的“正规工作”。从这一现象出发,政府应该鼓励各种非正规就业方式,使就业渠道更多样化,女性自身也要摒弃传统就业观念,这将更有利于女性的就业和再就业。

4.4 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政府干预力度

针对女性在就业过程中所到歧视的现象,仅靠道德上的自觉是完全不够的,必须在法律的层面上严格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以确保女性得到公平的待遇。我国目前已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虽然旨在保护我国女性的劳动就业权利,但更多的是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针对这样的现象,应当制定一部保障女性劳动权利的主体法,提高对实践的指导与操作性,切实保障女性劳动权利。

首先,要尽快制定反歧视法,对各种歧视女性的行为进行定性,规定严格的法律责任,对歧视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其次,要完善《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的法律责任,确保其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还要完善相应的诉讼程序,为反女性就业歧视提供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第三,要设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通过立法,设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由法律赋予其独立职权,该机构与法院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以有效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纠纷,维护女性合法权益。4.5健全女性社会保障体系,均衡企业负担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排斥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要降低成本,雇佣女职工显然要比男职工支付更多的劳动成本。而且女性由于其生理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经历的生

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

育子女的责任,这无疑也给企业带来了压力和损失。女性生育是为人类社会繁衍后代,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因此这一成本应该由社会来承担。但无疑企业是不愿承担这个成本的,那么,国家就应为女性、为企业、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来买单。

因此,国家应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产假和哺乳假制度,承担企业因雇佣女工而带来的利益上的损失,通过把生育成本转移到社会中去,减轻企业负担,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企业在招聘时的女性歧视问题,提高女性的就业竞争力。此外,政府还应通过降低企业雇用女性劳动力的成本或发放一定的补贴来提高女性就业的竞争力。通过减轻企业成本,或者一定程度上的补贴,使得企业增强录用女性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消除因生理差异因素给女性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创造男女公平竞争环境,增加女性就业机会。4.6 将家庭劳动社会化,减少女性在家庭中的负担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的女性在家庭中都要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洗衣、做饭、照顾孩子等等。这些责任严重的分散了女性的劳动时间,从而使女性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于男性来讲缺乏相当的竞争力。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家务劳动的社会化。比如设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餐馆、洗衣房等等,为家庭提供洗染、缝纫、休息、保姆等服务,从而把女性从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加充分自由的投入到社会劳动中,有效地降低女性就业的机会成本,消除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后顾之忧。结论

女性发展在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就业难不仅关系到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权益,更关系到两性平等、家庭幸福与社会稳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建设。只有消除女性在就业中的歧视,使男女在职场上拥有同等的地位,才能真正的使女性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使国家和谐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保障女性在就业上的合法地位,从而开辟一个女性生存发展的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使女性的独特魅力得以昭示。

【参考文献】

[1].李翌.我国女性就业难对策探讨[J].管理学论,2010,02.[2].羊纳.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3].张车伟.中国30年经济增长与就业:构建灵活安全的劳动力市场[J].中国工业经济,2009.01.[4].张抗私.就业性别歧视与人力资本投资倾向的交互作用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2009,05.[5].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中国的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J].国际劳工组织,2008,04.

第二篇: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xiexiebang推荐)

当前我国女性就业困境及其对策研究分析

近年来, 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就业,为女性就业带来了机遇,女性的就业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女性就业也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女性就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女性参与劳动为社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但是女性却没有收到与男性在就业领域中同等的待遇,有些行业仍然存有封建思想,对女性就业存有歧视的态度,不利于女性就业,进而影响了女性的自身发展和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地促进女性就业,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面深入了解我国女性就业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加深社会对女性就业问题的关注,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激发女性蕴藏的创造力和潜力,男女携手共同建立两性平等的社会。通过对女性就业问题的研究,寻求解决就业难的对策,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河南省富余劳动力就业途径研究

河南省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研究

摘要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省-----河南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滞后和迟缓,是制约河南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也是造成河南省广大人口贫困的主要问题。影响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有: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人口众多;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限制;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等。加快劳动力的转移,一是扩大城市和城市经济规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发展科技型、资本密集型的精细农业,通过内部消化部分劳动力。从源头上说,应长期抑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压力。[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转移;就业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共有现象,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亦是一个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进步是根本战略问题。因为我过国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不能顺利转移,农业必定是底效率的,而一个没有效率的产业和制度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而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的人口大省,人地矛盾较为突出,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达2800万之多,对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妥善安置,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农民的生活收入,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而且对全国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借鉴作用。

二河南省概况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1)概况 河南省总面积约16.7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 东, 西, 南三面有山环绕,间有陷落盆地,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山区丘陵面积占44.3%,平原占55.7%有耕地1.1亿亩.人口9256万人,其中男性4475万人,占51.59%,女性为4481万人,占48.41%(数据来源: 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一考公报)总人口中按接受教育程度分类:文盲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543万人 接受小学教育的3073万人,接初中教育的3646万人 介绍高中(含中转)教育的928万人 ,教授大学(大专以上)教育的248万人.全省常往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401万人占25.94%;15---64岁的人口为6211万人占67.10% , 65岁以上的人口为644万人占6.96%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47万人占23.2%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109万人占76.8%。人口总量过大,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全省常住人口大致相当于甘肃,西藏,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六个省区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14%,每年出生的130万人,净增7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省人均耕地为1.16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1亩。全省水资源413亿立方米,人均536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人均指标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背负着十分沉重的包袱。

农业人口比重大,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低。全省农业人口为7109万,占常住人口的7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89个百分点。1999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2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8个百分点,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705.0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01.68元,只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3%.近几年,河南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有所增加,人口上行性迁移增加较快,同级迁移大幅度下降、因婚姻迁入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而务工经商的比重则大幅度上升。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和中转以18—35岁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主,由于河南经济落后,不能形成强大的经济吸引力,迁入人口较少,人口迁移模式在近期和中期不会有大的变化。(2)、河南省就业状况

城镇就业根据统计全省17个地级市(含省会郑州和省辖市济源市)都存在失业下岗情况。按河南省目前的城市规模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说城镇就业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页 第农村就业根据我国农业专家和经济专家测算按我国农业劳动者目前的生产力状况和农资、农产品等价格水平,每人经营20亩土地可保本,经营30亩土地才可盈利,据此计算河南省现有耕地1.1亿亩,仅需要367万劳动力,而我省农村实际劳动力数量是1800万人

二者相比悬殊1400多万,每个农业劳动力耕作面积约0.4公顷,是美国农业(52.56公顷/人)的0.7%。隐性失业严重大量农业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导致劳动力效益的十分低下。

三河南省剩余劳动力的特点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河南人有河南人的特色和特点:

1、能吃苦耐劳外出务工者多从事一些城市里的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如废品回收,建筑,清洁人员,家政,饮食服务等。

2、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由于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尤其是女的。在科技为主导的大潮中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近几年在出现的民工潮和民工荒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多余一个不足,不能达到和谐,究其原因是高技术人员太少,普通的劳动者不能满足这种高科技的需要。

3、河南省的劳动力具有兼业性(既从事其他产业劳动,又不放弃农业者)农闲时出外务工,农忙时回家收获庄稼,这一出一回,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蓄水池”。丰富了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市场。同时务工者既挣到了钱,又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

加快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伟大的创造之一,也是小城镇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农村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乡镇企业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镇工业的主体是农民;

(二)发展乡镇企业在经验营、发展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三)乡镇企业的启动力来自乡村集体和农民的积累,决定了其起点的低层次性:

(四)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我国的乡镇企业经过了10年左右的超常规发展,已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由于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太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而且其吸收劳动力的速度还远远低于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应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乡镇企业吸收劳动力的强度。

积极发展小城镇,有利于逐渐清除农村病。小城镇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中心。发展小城市,有利于支援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第一、第二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传播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有利于消除贫穷、落后的“农村病”

2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摆脱了长期短期的局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中共中央也进一步做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重大决策。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这次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

(1)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土地密集型产品的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农业各

产品中劳动密集和土地密集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土地密集,比如玉米、小麦。有的是劳动密集,比如特殊的花卉养殖,这样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提高了效益,又吸纳了大量的劳

动力

(2)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如充分挖掘山林、水域等资源丰

富的优势来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产来品达到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政府每年可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建立和完善水利基金制度和劳动积累工制度。采取以工代赈,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形式,来加大农业基础建设的力度,既引导农民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加快荒山绿化,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方面投工投资,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3)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农、工、贸

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具体而言,产业化经营是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注重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可以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使起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副产品为原料办乡镇企业。这种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降低了乡村办工业的成本。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乡镇加工业;还可以延伸到储藏、运销等环节。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很强的吸纳能力

(4)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花相联系。农村合作经济领域也可以容纳农业剩余

劳动力,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角度看。以合作社为主的合作经济提供了许多非农就业岗位。因为合作社本身的业务活动,已经越出了农业部门。如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并不是农业部门的活动而属于流通领域。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也不是农业部门活动。而属于工商业领域的业务。可见,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开辟了崭新的渠道。农业产前和产后的合作社不是社员的劳动组合。而是社员互助合作的组织结构。他们担负着向社员提供服务的职责,并直接履行这一职责的并不是合作社的社员。而是雇员甚至连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也是合作社雇佣的。这些雇员多数就来自当地农村过剩的劳动队伍。而且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的服务也越来越重要。需要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多。因此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建立农民合作社用农民自己的力量就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是一个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很好的对策,应大力挟持,积极引导。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民营经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个重要的且极为有效的途径,所谓第三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与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事业,简言之就是广大的服务业。近几十年,第三产业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获得了发展尤其在那些已经历过“脱农化”和“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其发展速度更为迅速。相比之下,中国的服务业水平还比较低,河南的则更低了,究其原因是城市化的水平太低,服务业的发展前提是人口在空间的相对集中只有人口的相对集中,其平均成本才有可能大大降低,并因高度分工成为可能服务的种类可以大大增加。

目前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发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拓展市场交易范围,扩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产业批发市场,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此外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就业容量。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又一重要渠道。在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因为中小企业不仅能够创造出大量的新的工作岗位,而且还支持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保持经济活动,提高效益,促进创造文明,增加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民营的中小企业发展起来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将得以解决,在民营企业发展快的地方,基本上没有事业问题,例如,温州,台州,东莞等地的问题不是事业而是劳动力不够。

4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消除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总结1978年以来我们的农村政策和经验教训,我们应深刻的意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农业劳动者和土地的关系,使我国农业经济再一次滑向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泥潭。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要求的恰恰是弱化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下,受雇于资本的劳动者的大多数,他们才是劳动力市的主要参与者。对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应该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转让其拥有的土地和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在城镇生活所必须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对那些有一定耕作经验和经验能力、而又不愿离开农村的能手,应该向他们提供资金帮助,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获得土地和大型农业机械,通过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

5 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适应就业需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倡导者。他反复强调人力资本是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认为资本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的物,而且应该包括作为劳动力的人。改进传统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而新的生产要素,不仅要引进杂交种子,机械这些物的要素。而且还要引进具有现代化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而且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一方面,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预期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互相关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例子说明农民因为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为年轻农民寻找非农业工作创造了条件,他们大概能靠新获得的能力到农业部门以外去赚更多的钱。舒尔茨多次借鉴历史事实,来论证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指出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否则就会阻止农业进步。事实上,在我国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因为大量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力生产率低下,又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表现明显,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都是从事脏,险,累的各种便是明证。而且从长远来看,既会妨碍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也会妨碍整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到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反复强调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专家们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首要的是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突破口和基点,通过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强调农村教育结构,摆正和开拓农村教育服务方向和办学思路等,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条件,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

(1)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全方位

地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活动课教学,立足校园,走向农村,创办示范性专业和示范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并形成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创新为契机,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研活动等方面实施增长率改革。把农村职业学校创办成“农村科技推广中心、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的“服务中心”的特色学校。

(2)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增长率,要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

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邀请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主办各类培训班、短训班,为乡镇企业、农村边远地区培训所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方式既经济有实惠

(3)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发挥各级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鼓励社

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教育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可以考虑将财政补贴的扶贫资金的一部分转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之用,变单纯的支援和扶贫为教育支援

和教育扶贫

6 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劳务市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世界范围内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赶不上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扩张速度,就业岗位正在成为或者说已经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另一个情况是,发达国家在争取占据更有利分工领域、从高科技产业中获取更多国际比较利益的同时正在丧失对就业岗位的竞争能力。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包括制造业,向后起的工业化国家转移已成明显趋势。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轿车的产量和销售量同比增长速度均在30%以上。从现实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岗位的国际化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从我国的切身利益出发,我们需要重视这一态度。要积极参与而不是回避这一竞争。争取把全球有限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配置到中国来,“就业优先”应当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取向。在争取更多的国际资本到河南投资、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扩大对外劳务输出也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河南省劳动力供大于求和就业压力是长期问题。除开拓国内市场以及通过输出劳动密集型产品创造就业机会外,直接向海外输出劳务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途径。

五 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点建议

1政府要制定严谨、科学的劳动力转移规划,省人大要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转移规模、加快转移速度是目前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只有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潭“死水”动起来,就可能带动多种行业的发展,就可能扩大河南省的经济规模。也只有在流动的过程中才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居民合理合法的流动,会产生一个新经济现象“迁移经济”。愿意转移到城镇的居民肯定要把他们的部分生产资料如土地、住宅、大型工具等转让给那些需要的人,同时把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带到城镇来,购买所需的住宅、经营资料等。这样,既促进了农村生产资料的相对集中和规模化经营,又带动了城市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虽然目前还没有“迁移经济”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和模型,但是我们可以肯定,迁移经济对国民经济一定有促进和扩大作用。

2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从主要为城市居民服务尽快扩大为面向全社会劳动者,在短时间内尽快拆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藩篱。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调控机制,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调控尽快过度到主要凭借市场机制来调节,逐步减少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过多干预。建立和健全劳动就业的法律规范,保护劳动者之间的公开、公平的就业竞争,增加就业市场的透明度,约束用工和劳动中介组织行为,维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严格执法、严肃司法,促进劳动力市场运行、管理的法制化。同时还要对各地政府画地为牢、内外有别、歧视农民工的劳动就业政策进行清理,消除封锁分割,实现全省乃至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建立及时、方便、准确的劳动力供求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和方便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转移,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新职业的积极性,同时迅速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大量吸收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各级政府应该实施“有力的一推”(推广农业机械化)。使富余劳动力能够迅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缩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减少转移成本和摩擦,降低费用,使农民迅速富裕起来。在我们河南,除了豫西南山区外,大部分地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的精耕细作和产业化经营,这为我们适度转移农业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为了避免和减少矛盾,我们应当允许农民“兼业”。既从事其他产业,又不放弃农业,使劳动力转移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各级政府还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承担发展工业和其他产业的“第一推动力”积极发展工业经济和其他经济,为大量吸收从农业中分

参考文献

⑴张遂、马慧琴: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⑵王良健、周静恺:《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宏观思考》,《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8月31日 ⑶陈吉元、彭建强、周文斌:《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⑷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第四篇:女性就业

浅析女性就业创业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为女性的创业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受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女性创业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必须将帮助和促进女性创业就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女性就业创业现状、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正着力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妇女问题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促进妇女就业创业是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女性素质提高、地位提升、争做贡献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破解妇女就业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呢?从以下入手分析。

一、女性就业创业的现状

以武汉市蔡甸区为例进行分析,全区总人口:44.69万人,其中:女性21.93万人,占总人口的49%。劳动力总数为26.27万人,其中:女性11.82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从业人员总数:24.66万人,其中:女性11.53万人,占从业人数的46.76%。劳动力转移就业13.07万人,其中:女性5.3万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40.9%,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全区女性自主创业人数为369人,占从业女性人数的3.2%,主要投资于服装加工厂、商品零售店、家庭手工业、农村高效种、养植等。

1、妇女就业创业的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随着《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劳动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充分给予了女性在政治、社会、劳动、婚姻等方面的地位和权益,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逐渐深入人心。各级政府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措施先后出台,各级妇联及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为广大妇女构筑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创业平台。通过大力实施“妇女创业行动”,开办“妇女创业大讲堂”,举办劳动力招聘会,开展岗前培训等措施,促进了妇女就业、再就业,培育了妇女的创业意识,点燃了妇女创业激情,使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创业实践。

2、妇女创业的领域不断拓宽。一直以来,女性创业大都集中在三产业中的商贸、餐饮、服务等行业,随着妇女创业观念的逐步转变,在开公司办工厂方面同样了涌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如:张湾扣件厂厂长尹家新,从事扣件、脚手架等建筑生产的经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较好解决了周围居民及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安置就业达100余人,促进了女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常福纸箱厂厂长赵小莉,生产厂房规模达1000多平米,机器设备先进,年产值100多万元,创利税10万元;现任武汉盛发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昌荣,她所创办的武汉盛发棉业有限公司现下辖3收购站,1个200型的籽棉加工中心,拥有固定

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员工60名,公司具有购、加、存、销业务能力可达5000吨皮棉,是一家节能、环保、花园式的现代化棉花加工企业。

3、妇女创业的活力不断增强。区妇联通过开办“妇女创业大讲堂”,向广大妇女宣讲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了她们的创业活力。通过走访调查20多个创业女性了解,她们在创业的路上都能发扬“四自”精神,真正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创造美好新生活。如:创办《武汉九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潘润芝,从一名普通的农民,通过跑信息、筹资金、学技术的艰苦创业,建成目前集江汉鸡生态养殖、休闲娱乐和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庄,形成了合理、高效、稳定的农牧生态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在武汉经济开发区和蔡甸又分别开设了酒楼,预计可创产值1000万元,纯利润超过100万元;张湾街马莲芳在村里算得上是最穷的一户人家,她怀着创业脱贫的想法,揣着仅有的900元钱凭借卖扣件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当初靠900元起家创业积累的资金,办起了如今这座生产螺杆、钢管和小五金产品的五金厂,安置了村里30余名剩余劳动力。眼下马莲芳正在筹划上一条年产200吨钢管的生产线,进一步扩大规模,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在此就业。

4、妇女创业带动就业的成效不断凸现。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民创业精神的贯彻实施,区妇联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妇女“创家业、做能人”意识,引领妇女投身全民创业大潮,使妇女就业创业观念逐步转变,创业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女性自主创业的比例逐步提高。如:《星盾雨衣厂》厂长邓又琴,她经营的雨衣厂拥有八条机组线,机械设备120台,安置女工200余人,其中下岗女工占70%;目前,全区建成巾帼创业基地、巾帼科技示范基地等40余个,培养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59名,优秀创业女性9人,新增妇女创业207人,带动妇女就业5000余人。

二、问题分析

1、创业意识淡薄,就业创业比例不高。一是就业面窄,收入偏低。全区就业妇女11.53万人,占妇女总人数的38.5%。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女性偏多,高收入层中女性比例低,低收入层中女性居多。二是观念落后,创业精神不强。在调查中,大部分妇女对自主创业存在着畏难情绪,思想保守,安于现状,认为投资风险性太大。全区自主创业妇女369人,只占就业妇女总人数的3.2%。农村妇女从业人员中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就地转移务工为主。

2、女性就业整体层次不高,部分女性就业边缘化。调查显示,就业女性中高层次管理人员不多,仅占8.5%,大多从事一线工作,劳动强度较大。中年女性尤其是下岗失业女性要承受年龄与性别的双重歧视。因下岗失业女性多为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学历偏低的群体,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常常被边缘化。

3、女性创业要承受更多的艰辛,主要来自对外公关方面。女性进入商场,虽然能给异性一种新鲜感,但商场毕竟以男性为主,男性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交往模式,在语言、态度、形体等方面都有别于女性交往,竞争不分性别,商场不讲究绅士风度,女性在商场这个“男性空间”里容易被太多男性对手“封

杀”。许多创业女性提出,男性与男性打交道,一支烟就能零距离,女性出面,别人是唯恐避之不及,很难打开局面。

4、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创业渠道不畅。一是就业性别歧视,导致妇女就业难。在保护妇女权益的相关法规中虽然规定了男女享有平等就业权利,但在执行过程中因操作性不强而缺乏相应的处罚措施,妇女就业歧视依然存在,就业压力更加突出。二是信息渠道不畅,错失良机。不少女性有着创业的愿望,但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项目、怎么创业。有的虽有好的创业意图,但对市场需求不甚了解,不敢投资;有的因为得到了过时的信息,贸然投资,导致创业失败。三是外部环境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经济发展趋缓,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从而带来就业岗位的减少,形成了新的就业压力。

5、创业资金短缺,就业创业信心不足。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妇女所发展的产业中,投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有的更谈不上成规模,大部分是因缺乏扩建或扩大规模所需的资金,虽然有创业小额贷款扶持,但条件多、程序复杂,而且农村妇女还难以享受此项优惠政策。,因资金不足求助于妇联组织的创业女性有20余人,而妇联组织的专项经费十分有限,又没有行政执法职能,工作协调难度大,因此,在推进妇女就业创业实际工作中困难重重。有些妇女虽有满腔创业的热情,但由于无法筹到所需资金,再加上对政府扶持政策了解不够,影响了创业的热情,她们期盼着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宽松政策。

三、建议和对策

1、搭建宣传教育平台,增强妇女就业创业意识。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和“农家女大课堂”、“妇女文化中心户”等妇女阵地,向农村妇女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和有关促进妇女创业的政策规定,宣传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的重要性。一是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引导广大妇女树立“四自”精神,激发她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其消除“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新观念。二是大力宣传创业杰出女性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励更多的妇女跨入创业的行列,带动更多的妇女在创业创新实践中创造新岗位、创造新业绩、创造新生活。努力营造女性创业的浓烈氛围,以鼓励更多的女性想创业、敢创业、创大业。

2、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女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农村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大量的失业下岗人员与农村潜在的富余劳动力并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解决就业问题的最大难题。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当务之急,必须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增强这部分劳动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政府应给妇联组织增设培训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为农村女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失业女性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其次要大大提高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查中,59%的调查对象认为再就业培训对下岗失业女性找工作有一定实际帮助,近40%的人认为没有帮助或说不清楚。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一些短期培训班仅仅针对近期劳动力市场需求,并不根据学员的具体潜能来培训,而且给失业人员特别是妇女的培训工种面太狭窄,往往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擦肩而过。再就业培训应遵循“质量优于数量”的原则,培训内容应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每个人的需要和潜力紧密结合,增强女性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3、优化服务,拓宽渠道。一是强化服务。充分发挥妇联、人社局和职介所的作用,联合相关部门和企业,举办劳务洽谈会、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积极主动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平台。要解放思想,集思广益,创新工作思路,搭建适合妇女就业的工作平台,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引导社区服务市场产业化,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和就业领域,努力把未就业妇女人数控制在最低程度。

4、加大政策倾斜,实施促进女性创业的支持性政策。女性人才崭露头角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克服更多的困难。因此,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更多女性创业人才脱颖而出。首先,在创业融资方面,由政府推动建立妇女创业基金,一方面,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的各种降息、贴息和无息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向女性倾斜。另一方面,为想做大企业规模并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女企业主提供贷款担保业务,解决她们的融资困难问题。其次,在创业培训方面,大力开办女性SYB创业培训班,帮助其解决知识储备和经营能力问题,探索“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模式。第三,在创业环境方面,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女性创业的艰辛和勇于创业的精神。妇联要大张旗鼓地树立、培育、表彰各类创业女性,鼓励更多的妇女走创业之路,要关心创业女性的生活和需求,为她们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发展平台。

5、建立有效的劳动力市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为使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录用工作更加平等规范,政府应在市场监督管理上加大政策指导和支持力度,规范企业和劳动中介机构的行为,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禁止从职业进入到工作评估、职位晋升、职业安全等就业全过程的性别歧视;同时要在公务员退休年龄上充分体现男女同龄退休原则;劳动行政部门、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大法律执行监督力度,受理有关侵害妇女就业权益的投诉,并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进行调查核实,依法处理;工会、妇联等非政府组织要依法代表劳动者就用人单位贯彻实施女性就业权益保障的规定进行群众监督,充分发挥维权作用。

参考文献: 《蔡甸区女性就业现状报告》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厦门大学出版社

《发展经济学》陈宗胜

《 三农中国》徐勇

第五篇: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浅析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浅析

摘要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通化市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现状的了解,从农村女性自身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对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要求,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从而提出有效保障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女性劳动力 就业问题 浅析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通化市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现状

通化市二道江区下辖3镇1乡、2个街道、20个行政村,总人口1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25人,农村劳动力14732人(其中男性劳动力为8276人,女性劳动力约为6456人),行政区面积3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096亩。由于二道江区耕地面积少,农村人口相对有限,土地显得过剩,因此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受到影响;再加上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女性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障碍。近年来,随着对“三农”问题重视程度的加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当地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在缓解农村压力,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上也初见成效,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现状仍不容乐观。截止2009年底,二道江区实现农村女性劳动力累计就业14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305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分别为436人和715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仍低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因此,要把解决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工作提上日程。基于通化市二道江区的实际,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分析

(1)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素质偏低是最根本的因素。一是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限制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目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所提高,但农村女性相对农村男性而言,受教育的程度仍存在一定差距。通化市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大多是初中或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无一技之长,面对如今企业招工门槛的不断增高,农村女性劳动力无论在年龄、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不占优势,不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其参与就业的机会则少之又少。二是农村女性劳动力思想过于陈腐和保守,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大多数农村女性劳动力认为女人把家庭照顾好了,到外面创业是男人的事情,“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她们安于现状,缺乏长远打算,对就业考虑的少,对外出打工顾虑重重,抗风险能力弱,这就给农村女性劳动力积极转移和从事非农产业造成极大障碍。

(2)农村女性劳动力家庭环境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家庭中承担着生育义务和繁重的家务劳动,这将占去农村女性劳动力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她们强烈的依赖家庭,她们无任何就业理念和想法,只是机械地重复着“一日三餐”、收拾房前屋后等琐碎劳作,缺乏自立自强、改变现状的意识,她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局限在仅有的家庭环境中,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

(3)社会因素分析。一是政府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关注相对较少,未能从全局出发客观认识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性、严肃性和紧迫性;二是在就业服务方面,重视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统一规范的制度,没有提出能够优化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政策;三是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大都是自发行为,主要依靠亲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从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无序流动;四是缺少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自身实际和当地实际的各类技能培训,培训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就业渠道狭窄;五是各类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能力薄弱,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迫使企业更倾向使用高素质的人才,而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就业的大环境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状况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3.1 基于“生产发展”的分析

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低的现状,势必会影响该区的整体就业形势,势必会对该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利于该区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统筹城乡发展,进而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

3.2 基于“生活宽裕”的分析

农村劳动力较好就业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为农村生产发展注入生产性资金。二道江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低,造成农民家庭收入减少,增加农民生活负担,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从而导致整体生活水平的下降。

3.3 基于“乡风文明”的分析

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乡风文明建设。就业率低,农村闲散女性增多,就导致她们的交往网络较狭窄,使其在接受新观念、了解市场信息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缺乏进取精神,长此以往,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

3.4 基于“管理民主”的分析

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女性的参与。而女性要想参与基层建设,必须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日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由于农村女性就业率偏低,导致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女性人数减少,进而不利于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保障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意识,重视培训,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意识,树立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观念,使之从根本上认识到就业的重要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当地农村社会的稳定。二是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当地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多种形式,依托企业和职业培训实体,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主抓培训重点,健全培训体系,开展适合当地农村女性劳动力特点的美容美发、餐饮服务、食品加工等培训班,让农村女性劳动力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切实提高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率。

(2)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积极就业。一是政府部门应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和鼓励措施,重点扶持能够吸纳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的乡镇企业,结合企业经营特色,以增加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二是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自主创业。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自主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这不但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问题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对增强她们自主创业意识,树立自主创业典型,进而拉动整个地区就业岗位的增长也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3)不断完善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应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平台。如,在区内或乡镇建立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专栏,为农村女性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同时,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为当地农村女性劳动力提供更全面、更具时效性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苏群,刘华.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3(4):39~42.[2]朱秀杰.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约束机制――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南方人口,2005(1):18~25.[3]侯俊香,牛习昌.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出路.经济论坛,2004(2):113~114.[4]黄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7):198~202.[5]程绍珍.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素质及其影响的研究.中华女子学报,1998(3):38~41.

下载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我国女性劳动力就业情况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析我国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5篇)

    解析我国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为什么女性劳动力参与率高?劳动经济学定义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人口所占的比重。 其中导致女性劳动参与率上升的原因......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5篇范例]

    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是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的调查报告 农村是劳动力最大的提供市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充分开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实现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促......

    关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范文

    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 【论文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

    女性就业瓶颈

    女性就业瓶颈及解决措施摘要:女性就业问题突出,产生原因很多,政府虽已采取措施,但问题依然存在。国家解决这些问题时,应该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还应适当借鉴欧盟提出的 “......

    如何加强女性就业U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

    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姓名:邢焕非 学号:1112143139 班级:经济1104 指导老师:曹俊杰 学院:商学院 学校:山东理工大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 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

    我国劳动力的特点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10国贸班 学号1030601009姓名: 潘中奎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素质城乡劳动力农民工工资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劳动力具有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