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

时间:2019-05-12 19:30: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

第一篇:《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

《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

一、填空

1、农业、农村、农民

2、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3、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

4、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5、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专业化经营、兼业经营、合作经营、庭院经营

6、观察法、询问法、实验法、资料分析法

7、直接比较法、盈亏平衡点法

8、变动频繁、变动幅度大、地区差异大、低价位性、遵循价格变动规律

9、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作医疗制度

10、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

11、农民职业转换、农村产业转换、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12、融入城市型、城镇带动型、中心村聚集型、特色村开发型、自然村建设型

13、新的发展背景、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蓝图

二、名词解释

1、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联系而成为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2、社会组织是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也就是人们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

3、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5、婚姻法是调整一定社会的婚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会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现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指由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农村居民自愿参加并由政府、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组建,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互助共济的基本医疗制度。

7、农村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8、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

三、简答题1、1.物质装备现代化2.科学技术现代化3.经营管理现代化

4.农民素质现代化5.资源环境优良化2、1.职业与身份的不一致性2.边缘性3.弱势性

4.自发的流动性5.同质性

6.角色的不适应性3、1.提高对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充实力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加快农村文艺表演团体的改革,激活农村文艺表演团体的活力 3.搞好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 4.引进、选拔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结构4、1.婚姻自由是指婚姻男女双方自主、自愿,不受任何强制和干涉地处理个人婚姻问题,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一夫一妻制是指任何人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的配偶,已婚者在配偶死亡或者离婚之前不得再行结婚。

3.男女平等其内容包括:在结婚、离婚问题上男女权利完全平等;在夫妻关系上,男女双方地位平等;在家庭成员中,男女享有的一切权利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尊老爱幼是全社会的责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也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5.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有计划地调节人口的发展速度。目前我国采取的是节制生育的政策,以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5、1.城镇化区域布局不平衡2.城镇化结构不平衡3.城乡发展不平衡

4.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6、1.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2.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 3.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

4.整洁的宜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5.完善农村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第二篇:农村经济与社会试题及答案

永年职教中心送教下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二年级农村经济与社会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40分)

1.农村经济

2.劳动力资源

3.固定资产折旧

4.商品流通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经济管理的法律方法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2.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坚持 __________ 原则、_________原则、__________原则和自愿原则。

3.农业生产结构的四大特点分别是:与_________紧密联系、与____相结合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4.决定企业项目能否成功的四大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5、集体资产保值的含义是使资产___________,增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6.商品流通渠道是指产品从____________ 领域到

____________领域所经过的途径、过程或渠道。

7.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根本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三、选择题(选择一个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将其标号填入括弧中。每空5分,共25分)

1.土地供应的稀缺性是由土地的()特征决定的。A.固定性B.有限性C.差异性D.永续性 2.以下哪一种不属于第二产业()。

A.制造业B.采矿业C.邮电通讯业D.电力

3.根据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下面的哪一项不应属于无形资产()。

A.土地使用权B.银行贷款C.经营特许权D.商标权 4.生产与分配关系的准确表达是()。

A.分配决定生产B.分配促进生产C.生产决定分配并影响消费

D.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

5.关于乡镇企业,下列哪一种表述不正确()。

A.乡镇企业以盈利为目的B.乡镇企业是具有经营自主权的单位

C.乡镇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实体D.只有乡镇政府举办的企业才是乡镇企业

四、判断题(每空3分,共15分)

1.2012年12月22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城乡发展差距过大。

()

2.2012年8月,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关口,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3.因意外事故宣告死亡的公告期为3个月。()

4.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是最基层的国家机关。()

5.李某在山上劳作,遇到邻村的妇女王某路过,便拿着镰刀欲对王某实施抢劫,不料被王某夺下镰刀,向其头上猛砍一刀,当即将李某杀死。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永年职教中心送教下乡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

二年级农村经济与社会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1.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5.完整无损资产投入后增加收入 6.生产消费

7.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林牧副渔、工商、运输、建筑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

2.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参加劳动但超过或不到劳动年龄的人数。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

3.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有形及无形磨损而使其原值造成的减少和损失。

4.商品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并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运动过程。

二、填空

1.权威性严肃性

2.因地制宜配套服务有偿服务

3.自然环境改造自然地域差异性相对稳定性 4.市场前景政策环境自身条件项目的效益

8.依靠科技进步

三、选择题

1.B2.C

3四、判断题

1、×

2、√.B4、√.D5、×.D5、√34

第三篇:《农村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总结

《农村经济与社会》课程教学总结

2011-2012学年

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有效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面临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在总结以往实践教学方面之不足的基础上,并征询相关领导与专家意见后,本专业设计了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并将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以提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农村经济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应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未能摆到应有的位置。随着社会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已是大势所趋。实践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很多现实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一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评价机制。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二是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目前本专业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实习和实验操作、实践调查时间较少,教学评价也主要看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都较差,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二)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简单

实验内容以演示型和理论验证型为主,缺乏设计型、工艺型、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实验,一些验证性实验的项目和内容也比较陈旧,且许多实验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这样的教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已使实验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使得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主观能动性很难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发挥。尽管各学校也重视这一问题,组织教师改编或新编讲义,但由于只是一种局部或个别的行为,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突破原有教材体系的框

架,教材的改革与编写很难与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合拍。同时,教学形式也普遍比较简单。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

部分实验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手段比较落后,一些教师的实验教学改革意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编制实验教学辅助软件的能力还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实验教学的课程还相对较少。传统的实验教学程序通常是学生按规定时问进入实验室,待教师讲解后再按规定的步骤操作,进而得出实验结果,这种程序显然是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开展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

(四)实践师资队伍不适应

由于实践师资的缺乏,部分课程的实验教学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而理论课教师兼任实验教学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实验项目往往由他们自己确定,实验要求由他们自己确定,一些难度较大的,费时、费力的实验项目得不到落实,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考虑不多,实验室开放的要求更是难以实现。同时,实践教学人员中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部分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应用锻炼。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没有经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科研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生产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不佳。

(五)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一是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一直以来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显然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作出公正而又科学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的学分一般是按1周1个学分来考核,由于考核办法简单而又不严格,有的学生常常不去单位实习,调查报告、毕业论文往往以抄袭别人的资料来应付,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三是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六)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近几年的专业实践教学多在实验室进行,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很多实践教学内容无法在实验室进行,需要大幅度的提升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基

地的建设,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不受青睐,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社会实践多是凭关系由学生自己去找,这样实践教学基地分散、临时性较强,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更严重的是由于督查难度较大,学生不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较为突出,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形成,实践教学效果较差。同时不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

二、构建农村经济与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构想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按学科划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另外一种是按能力层次划分的“分层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以“能力本位”来组织教学,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般采取后一种模式,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内容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

(一)基本技能训练模块

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应用、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应用和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三方面内容。《统计学》模拟试验是经管、公管、人文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该模拟实验根据大量真实的原始资料,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EXCELL软件,让学生掌握统计数据的录入、整理和显示、计算、分析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学的主要指标的计算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该实验是一个综合性的模拟实验,共有EXCEL的基本操作、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和回归与相关3个实验项目;计量经济学实验面向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开放,共开设8个实验项目;科学研究基础训练主要包括大学生毕业论文和SRT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

以建立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仿真性模拟实习为核心内容。包括投资项目分析模拟、电子商务实务模拟、现代商业银行实务模拟、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等内容。

(三)综合能力训练模块

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为主要内容。其中,大学生科研训练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计划)、大学生学术论坛,建立大学生学术刊物;社会

实践与调查包括假期社会调查和假期社会实践;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包括创业计划大赛、股市模拟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网页设计大赛。

第四篇: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经济探析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经济探析

作者:朱珏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根据当前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农村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可行的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策略,为政府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转型农村经济;经济转轨;农村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

2一、转型农村经济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转型期农村经济概念的界定

“转型”一词属外来词汇,原是指发展模型的转换的意思。转型概念最早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并使用“社会转型”一词来表达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结构转换的内涵。例如,一些学者在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是由“全耕农业社会”向“半耕农业社会”转变,认为农村经济在转型时期的社会和改变结构的五个方面改变,包括农民社会心理结构和价值观的变化,农民和干部的农村社会心理的变化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改变。

在我国经济学领域早期使用“经济转轨”一词来表达“经济转型”的含义,并形成和兴起了“转轨经济学”(当前称为转型经济学)。经济转型概念最早也最典型的含义是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现代语义的“经济转型”指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和国家现代化三重目标的叠加。农村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狭义上,农村经济转型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改革行政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所以理解从广义上讲,包括农业农村经济转型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农业副业”模式转变的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民的收入从穷国到富国、生活方式转变从封闭到开放的现状,农民新的职业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血农村农民产业边缘农村转型、农耕文化崇拜(土地)和工业和商业文化融合。研究对象在这种方式,农村经济转型的时间限制的历史起点上,内容也扩展到农村的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形成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即农村经济转型。

(二)转型期农村经济研究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是一个在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邴正、钟贤巍认为认为,目前,全球社会的发展提出了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活动,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二元化不断扩大。社会活动组的全球合作的四大趋势。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结构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对社会的发展从匮乏型社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陆益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政策获得更大的利益,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逐渐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化,民主化。但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一是在欠发达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二是农村公共制度的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三是城乡社会发展差距继续扩大;四农村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

二、转型期的农村经济模式分析

中国在市场化改革之后,经济社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区域之间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区域差异体现在经济发展程度、制度变迁程度、经济增长模式等各个方面。这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使得不同地区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驱动力量、转型过程及转型

后的区域经济社会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的不同模式。有学者将社会转型的形式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以阶级斗争为中轴的社会转型,另一种是以理性化规范结构的现代化过程为中轴的社会转型。这是一种理论模式或驱动模式的划分,重点表现了我国两个重要社会转折点的社会转型驱动力的差异,其中前一转型模式与本书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内涵不符,当前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显然属于第二种转型。

还有的农村经济学学者根据长江三角洲的推动力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发展水平和现状的特征差异,对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分成:全面的社会转型,部分的转型,半社会转型,低度的社会转型四个基本模式,低转换和各种模式的推动力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总结主要农村类型。

三、转型期的农村经济特征分析

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转型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度中的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转型,因而也就拥有不同于其他时期、其他国家和其他类型区域的转型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转型不仅具有完整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中国当代的完整性是三个交织在一起的社会转型和社会转型的一个复杂的转换,即由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在中国同时,封建社会开始成为一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农业社会也开始过渡到现代工业和商业社会。和它的复杂性体现在西方人用几百年才能解决的问题,如工业化、民主化、市场化,积压在一起一个世纪,中国的定居点,这决定了该地区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的现代转换。另外还从经济转型的角度的时间演化认为市场转型和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会随着时间改变U曲线,不平等在最初下降但在然后逐渐接。有学者曾指出,发展的不平衡将贯穿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始终,这种不平衡性表现为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即提出了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与社会阶层分配的不平衡性是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实践的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是村域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和文化转型因此,农村经济转型需要从广义上理解,它包括自1978年以来发生在农村范围内的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转型,和由经济转型推动的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村文化转型。我们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30年,农村社区总体上已经完成了四大转型,与传统农村社区比较具有以下新的特征。

第一,首先所有制结构也已发生重大变化,已由一个单一的集体经济转变为,农民经济、集体经济,新经济新模式三足鼎立;但超过半数的村集体经济薄弱,新经济体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仍是社区经济的主体。

第二,产业结构总体上,它已经成为一个“农业——副业”型转向基于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体,支持产业;但多数社区的农业产业内部分化迅速,种植业、养殖业大户和花卉苗木、水果蔬菜专业户大量涌现,现代农业因素缓慢生长,工业和商业发展刚刚起步,社区分工简单,生产力和技术落后。

第三,在总体上已经完成转型的社区文化,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理念和策略的影响下,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相互冲突的整合。工业文明、城市文明之风吹遍乡村大地;但仍有部分社区的乡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仍然具有强烈的乡土地域特色。

四、转型期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非农化

部分农村劳力的非农化倾向。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农化倾向本来是发达国家常有的现象。在中国,这种倾向在部分地区已经初见苗头。但它和发达国家的非农化倾向不

同,它不是由于农业资本集中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而使农民被挤出农业生产部门所引起的。它也和旧中国农村破产,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拥入城市不同。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以后的现代中国农村,农村劳动力是主动流向城市的。

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去从事辅助性劳动,面这种劳动的报酬又大大高于农业,因而有相当一部分人丢下土地,到城市中去作合同工。还有一部分人,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兴办了各种各样的第三产业,其中有的从事服务性行业,有的从事商业,也有从事建筑业和运输业的。它们的出现,为城市建设添增了一批有生力量。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由于工资较高,乐意离农,因而在很多地方的城市郊区发生土地搁荒的现象。城市市政当局也因郊区离农倾向严重而为蔬菜供应前途忧虑。这些问题确实是应该认真注意解决的。一般来说,在中国农村非农化趋势呈现部分的劳动产品的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二)土地承包到租赁——土地经营制度新的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农村,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的弊端不断显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经营的方向问题。换言之就是要把农村土地经营逐步转上社会化、商品化、市场化的道路,并将竞争机制引进承包经营中。个别地方在开发性农业的承包中试行了招标承包方式,是符合这一发展方向的。但要根本改变目前农村所普遍实行的“平均“承包制,需要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大量农业劳力的非农化转移,而这却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普遍实现的。

在现行土地经营制度下,还有一个现象极富启示性。就是在一部分农民放弃土地的同时,相当部分农民在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以后,仍然愿意承包一部分口粮田。他们之所以愿意承包,主要是由于对土地的眷恋,在这种眷恋中,包含着中国农民对于土地的古老信念和对非农产业不习惯的心理,既有感情上的因素,又有经济上的原因。这是可以理解,也应当尊重的。这一部分农民往往要利用假日或工余来对作物进行管理,也有由家属负责耕种的。在家庭缺乏劳动力时,他们宁愿通过“转承包”来继续保有对土地的权利。这种状况充分反映现阶段农民在土地问题上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归根结底是由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的。

(三)农村经济工业化的方兴未艾

“农村工业化”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开始出现,这个现象是与部分农村劳力的非农化倾向同时发生的。在一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沿江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已在全乡范围内或全村范围内出现了两个多数,一个是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是多数;另一个是在全部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劳力占60%以上,也是多数。人们把这种主体产业转移的现象称作“农村工业化”。已经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乡村,不仅在产业结构、劳力结构上有了重大变化,而且随着他们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也都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

(四)市场机制发挥更大作用

市场和价格,这已成为农民关心的头等大事。放松价格控制,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客观调节,这是我国农村在实施第二步改革即改变统派购制度以后,客观形势向人们提出的要求。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相当严峻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以后,价格的双轨制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但人们往往对这一状况没有给以正视。其原因部分来自习惯势力,部分来自“市场盲”。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一直是在行政管理为主的产品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除了行政方法以外,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有效办法,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往往用老办法来对付,“市场盲”对市场信息既嗅不着,亦听不见。习惯势力和“市场盲”结合在一起,使农村经济管理严重落后于形势的要求。

(五)从封闭到开放

对外开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与这一趋势相联系的是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和内地开发战略正在并行前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富于吸引力的问题。有这么一种看法,当前,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变化状况,调整工业结构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低劳动力成本的地方。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的沿海地区应该是很有吸引力的。一般来说,沿海地区,超过一亿或到一亿人口,必须有一个领袖,有一个计划,一步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它应被视为一个战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农村经济中的反响尤为热烈。我国广大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很多地方的剩余劳力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必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六)新经济联合体

在专业户,专业村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经济联合体,它们推动了农村新的联合的势头。近年以来,各地在专业户大量发展的条件下出现了许多形式各异,品种繁多的专业村,与分散的专业户相比,它有许多优势,其中优势之一就是便于组织协作,便于进一步在产供销方面进行分工,一句话就是便于较大规模地发展商品生产。新经济联合体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在新经济联合体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确实不少,其中问题之一是停滞和逆转情形的发生。有关部门对个别地区所作的调查表明,联合体发展停滞与逆转的原因是:(1)新联合体底子薄,条件差,往往受资金,能源,设备短缺的影响和信息不灵的困扰而被迫缩小规模,甚至停产下马。(2)不善经营,在市场竞争中被挤垮。(3)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能保证。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对它们既缺乏正确指导,又缺乏政策支持,更缺乏有效服务,这些教训值得认真吸取。

五、结语

在我国国民经济当中,农村经济是基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和后劲力量也会受到农村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当前经济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转型更是今后改革关注的重点。参考文献:

[1]费孝通.江村经济[M].商务印书馆,2003:25.[2]刘琦.农村社会转型与“三农”政策取向.中国农村经济,2007(4).[3]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趋势、代价及其度量.江苏社会科学,2002(6).[4] 邴正,钟贤魏.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学,2005(11).[5] 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中评估.社会学,2005(11).[6] 张雄.社会转型的哲学思考.学术界,1993(5).[7] 韩俊.中国经济改革30年:农村经济卷1978-2008[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6.[8]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组,编.农村.经济.社会(第一卷).知识出版社,1985,6:82.

第五篇:送教下乡全日制教学班《农村经济与社会》期末试卷

送教下乡全日制教学班《农村经济与社会》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填空(每空2.5分共50 分)

1、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农业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的。请列出至少三个反映了这一发展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2、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目前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俗称__________。按照国家的现行规定,土地承包期 ____年不变。

4、世纪之交,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 亿吨,主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呈现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是_____________,决定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中心是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5、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流通实行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的政策。1985 年以来国家对粮食实行合同订购,是农民必须尽的义务。经历了数次改革,1998 年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行“_____________”,指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购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改革国有粮食企业政企不分的弊端。6、90 年代,农业产业化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有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改革初期,我国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战略上选择了不同于经典刘易斯模式的做法,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选择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存在弊端,主要是农村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割裂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8、近10 年来我国农民负担较为沉重。请列出农民负担沉重的至少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9、2001 年,被称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的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在安徽省全省推开,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列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至少三种主要类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简答(30 分)

1、从贡献论的角度,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2、为什么说把农业结构调整归结为调减粮食作物是错误的?

3、你对学习本门课程最大的体会和收获是什么?有何建设性的意见?

三、论述(20 分)比较至少两种农业产业化具体经营形式,讨论它们对于当前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意义。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白色农业(生物工程农业)、蓝色农业(海洋农业)、绿色农业(陆地或露地农业)。

2、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的统一。

3、家庭承包制30 年。

4、是农产品供给结构过剩

5、“三项政策、一项改革”

6、农业比较利益低下与农业增产增收的矛盾、农户分散经营与走向市场的矛盾、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

7、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8、费重于税、收费不断攀升、农民负担不均

9、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个逐步取消、一项改革

10、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企业型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基金会

二、简答

1、一、从根本上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由农业所生产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决定的,即农产品是人类生存最基本、最必需的生活资料,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衣食之源);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分工(其他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述两点)不以国家和地区为转移,是一个普遍规律。

二、农业在发展经济学中有四大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农业的“新”贡献有:生态贡献、安全贡献、政治贡献、文化贡献。

2、答:必须指出,从我国的经验教训看,每当农产品供给充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库存增多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轻率地认为农业已经过关,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由此而来导致丰收之后出现农业大幅度滑坡和徘徊。1995 年起,我国粮食连续 5 年大丰收,主要得益于3 个方面/原因:一是1993 年出台的一系列新的农业政策;二是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普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三是气候条件比较有利。这三方面原因中有些因素是不可能经常存在的。我国当前的粮食过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和低水平性质,表现为:

1、阶段性过剩:主要指目前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向购买住房、购买养老保险、增加子女教育投入等方面转变,食品消费处于低迷时期,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还落后于城镇;

2、结构性过剩:相对于消费者的需求,粮食品种和质量不适应,其产量达到1 亿吨是粮食总产量的20%;

3、地区性过剩:指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很大,年年都有粮食歉收地区;

4、低水平,指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还不高,还有几千万人尚未彻底解决温饱,农产品的供大于求,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

3、答:通过对农业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体会到农业经济学对实际问题的探讨和研究,超过了其他的一些理论型的经济学学科,着眼于实际是农业经济学的特色之一。认识了中国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供给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收入与农民负担,WTO 与中国农业保护、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意见:本学期学习的农业经济学内容具体,立足于中国农业的现实,但缺乏系统化、一般的理论知识,以及比较缺少对其他国家的农业状况的介绍。

三、答:农业产业化具体经营形式:

1、“公司+农户”指公司与农户之间建立了某种契约关系,公司与农户形成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经营,公司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收购农户的初级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并以不同方式把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农户。农户按公司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并把大部分产品交售给公司,农户承担生产风险,分享公司经营的部分利润。

2、“专业批发商+农户”:农户根据农产品批发商提供的市场信息安排生产,并与批发商达成购销协议,“农产品批发商+农户”这种经营组织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批发市场的发育水平。指导意义: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要“百花齐放”,切忌“一刀切”,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需要因地制宜,每一种组织形式都很容易找到它发展的空间和位置。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组织制度和利益机制的优势。

下载《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经济与社会》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总结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791元;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年出栏生猪3.7307万头;新增寿果100亩,品改900亩;农业招......

    曲水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工作汇报材料

    曲水乡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开展工作 汇 报 材 料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曲水乡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我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乡农......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及答案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及答案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会调查研究分析和研究人口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看人口的 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

    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答案

    综合练习第一章 绪 论 一、填空题 1.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状态、社会矛盾等诸多问题。 2.社会调查研究作为一种体系,它包括如下阶段:一是选择课题;二......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答案

    八年级第一次教学评估·历史与社会答案 (2011.10) 一、选择题(1-20每题1分,21-30每题2分,共40分) 1-5ABBCC6-10CBBBC10-15BCAAA16-20CBADB 21-25BBDBB26-30ADCAB二、非选择题(共4......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答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月考答案 1、 选择题(每题两分,共50分) 1——5、CCACB 6——10、BDDCC 11——15、ABCDD 16——20、BCBDC 21——25、DACDA 2、非选择题(共50分) 26、问题一:英......

    农村经济现状与可持续发展5篇

    农村经济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农村 一、我国农村经济现状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

    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最终定稿)

    1目前我国农村流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