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9: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共)》。

第一篇: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共)

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

吴文良韩纯儒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农产品供需矛盾的缓和,特别是近几年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态势的出现,一系列突发性、全局性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相继出现:黄河有史以来出现高达265天的断流;平原区地表水几乎全部污染;海水污染严重,赤潮危及渔业生产;每年的夏收和秋种,我们都处在由于秸秆焚烧引起的大气污染的危害之中;1997年的特大洪灾几乎超越了国人可以承受的极限;1999年的酷热和严冬记忆尤新,2000年酷夏高温已经开始再创历史新高;新世纪第一个春天的北方十几次沙尘暴伴随着大规模的持续干旱毫不留情地向我们袭来,整个北方已处在水资源危机的威胁之下;而多年来几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蝗虫却又卷土重来……

所有这些,给予我们深刻的警示:

(1)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毫不留情地开始向我们展开了报复;

(2)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打破了地区、行业、城乡的界限,呈现交叉性、综合性作用;

(3)政府和相关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认识上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便如此,仍然无法有效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对突发性、全局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更显得力不从心,“四两拨万斤”的高难要求经常导致“回天无力”甚至使问题“反弹”;

(4)农业作为一个最大限度依赖于自然而又受到人工强度控制的特殊的生产部门,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受害者,又是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

(5)我国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从根本上采取战略转变的关键历史时期。

1.我国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地位和作用与基本态势

1.1 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新矛盾和新机遇

中国农业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粮食及农产品的供求状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已形成了年产粮食5亿吨的综合生产能力,肉、蛋、奶、鱼、菜、果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大多数地区已实现了温饱有余,农产品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中,产品品种、品质、成本效益和生态环境问题已上升至主要地位。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全球化新形势的到来,农业的竞争力及发展前景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上述问题能否妥善解决所带来的新机遇。

1.2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1)我国现代农业是在农业资源环境相对贫乏脆弱的基础上、农业增长对资源消耗型技术体系有较强依赖性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由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在认识上的滞后,许多农业资源环境问题多年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与全国农产品供应充裕、农村经济接近小康的乐观形势形成了令不少人难以接受的鲜明对比,严重制约乃至损害了农业持续发展能力。

(2)当前,虽然农业(指大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重已大大下降,但大农业所占地域及农业人口比重仍然决定着农业在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上的重要地位。忽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可持

续发展及大的生态环境改善或恶化中的作用,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1.3 当前我国农业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1)水资源耗竭。农业灌溉需求无节制的增长,至今已导致灌溉农业面临灌水资源耗竭局面。对水资源的掠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形成北方农区干旱的趋势。北方大范围地表水体呈现萎缩干涸态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农业抗旱能力削弱,许多地方把“南水北调”看作是解决缺水的最后希望。

(2)水土流失和洪涝加剧。河流源头林木植被破坏,河流中上游积水区的荒坡地被广泛垦殖,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洪水泛滥,旱涝频繁异常。湿地开垦,围湖造田,使河流的洪水调蓄能力下降,加剧了季节性洪涝的发生。

(3)北方大范围的土地沙漠化。由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增长,盲目开荒和过度放牧,自然植被严重退化。人工植被建立与恢复缓慢,生态系统极不稳定。近年气候异常及人为活动增加是形成北方大面积风沙频繁的根本原因。

(4)水污染。地表水系、湖泊河网在城镇工业排污、生活污水及农牧渔业污染的多种影响下,受到严重污染的富营养化,并使农用水资源危机加剧。典型地区(例如太湖流域)在进入水体的总量中农牧渔业污染源的贡献率已近一半。

(5)化学环境。化肥、农药及其他农用化学品的施用失控,使农业生产的化学环境呈逐年恶化趋势。化学品投入效益递减,水、土、农产品及生物体内残留日增。过量滥用化学品威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健康,损害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化,后患无穷。

(6)农业废弃物。现代投入和规模化集约经营条件下,大范围田间焚烧秸秆和无处理排放牲畜粪便,成为新的环境公害日趋严重。我国传统农业有机物再循环的生态机制正逐渐丧失。

(7)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在投入产出强度逐年增加及复种程度提高的条件下,重化肥轻有机肥及生物养地措施,重N肥轻PK肥、重产出轻地力的普遍倾向,导致土壤有机质消长赤字及养分收支亏损,土壤的自然能力在许多地区趋于下降。城市三废污染逐年加重和农田污染面积扩大,使土壤污染不断发展,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北京上市蔬菜中强致癌物苯并芘普遍检出。此外,经济快速增长中城市、工矿、交通占用耕地有增无减,大量优质耕地被转为非农用而难以由开垦边际土地来补偿,这一切加剧了耕地土壤质量下降势头,成为未来农业增长的重要限制因素。

(8)陆地生态系统。在人口、粮食、环境破坏的多重压力下,我国陆地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许多地区自然植被丧失殆尽。区域生态系统农、林、草、水结构比例严重失调,环境超载,自然生态功能极大的削弱。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高潮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冲击,环境退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抗逆力及对生物生存和适应性,都呈现不确定的前景。

2.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分析

2.1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类型分析

广义地讲,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是与农业资源尤其是农业自然资源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原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旱涝盐碱、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二是由于农业本身集约化造成的化肥、农药、地膜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这一问题可进一步扩展为对地表水、甚至地下水的危害;

三是由于工业和城乡生活造成的外源污染。

总体上看,我国三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均呈加剧之势,其中原生生态环境破坏尤为严重,在广度和深度上最为突出,在广大生态脆弱区与经济贫困交织在一起,构成我国的生态经济“双重贫困”难题。农业集约化导致的次生生态环境问题在广大平原农业主产区长期处于潜在积累状态,近年逐渐显露,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深层隐患,在井灌区与水资源短缺、浪费问题交叉在一起,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

2.2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类型的关系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农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类型区。主要位于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区、广大高原、山区和风沙区,属生态经济文化的“多重贫困区”,大部分也是国家级的贫困区。

二是生态环境丰富经济欠发达类型区。这类地区多位于南方、东北丘陵区,其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人均资源量相对较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广大的平原农业高产区。主要是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广大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肉等农畜主产品基地,常规农业发展水平高,农业集约化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压力大,尤其是秸秆、粪便污染、化肥污染严重。

四是城郊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农交叉、城乡交叉、生产与生活交叉、污染较重,集约化水平和技术经济水平高。代表了我国常规农业现代化的最高水平。

以上四个区域农业发展类型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各不相同,由此也决定了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模式、目标也各不相同。

2.3 我国农业发展阶段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

考察自建国以来50年我国农业的发展,从生态经济关系的角度出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到70年代末,基本上是“以粮为纲”的目标导向阶段,生态和经济及其协调发展根本没有纳入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

二是整个80年代以生产经济为主导、而且经济目标导向日益强化的阶段,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已经表现出来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并未真正纳入农业发展的目标。

三是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使政府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开始纳入农业发展目标体系之中,但以资源保护、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仍然没有占据农业发展的主导战略地位,常规农业发展战略的巨大惯性依然发挥着决定作用。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尚处于不得已而为之的状态。

毫无疑问,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第四个阶段(即农业生态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阶段)必将到来,但我们目前仅处在转折时期的起步阶段。

3.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中隐含的深层生态环境问题

3.1 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本质

狭义的农业生产结构主要是指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农林牧渔的产业结构,其优化意味着合理的结构比例的形成。但广义的农业生产结构及其优化调整的本质是“三个结构”的一体化协调发展,即:一是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结构,这是基础;二是农林牧渔大农业生产结构;三是社会需求消费结构,只有达到这三个结构的协调,才能实现真正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而且这是一个逐步调整、动态优化的过程。特别是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即将加入WTO的冲击,农业结构越来越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这无论对农户、农业企业还是区域农业发展都是新的挑战和机遇。

3.2 我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结构之间的基本矛盾。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占6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特别是加上人口的巨大压力,使得粮食生产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我国农业资源中最为稀缺的耕地和灌溉水不得不大部分投入到低经济收益的粮食生产中去,由此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基本格局。即使在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地区,粮食生产也成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必要前提。

此外,与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发展不同,中国的畜牧业并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的人工草地上,其主体仍然立足于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的养鸡、养猪业,而高效率高效益的草业和草地畜牧业不仅没能发展起来,而且草地“三化”正成为我国生态退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总之,以粮食为基础的种养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基本模式,尤其使我国平原农区承担了过高的生产重负,由此也导致了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压力过重。自8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蔬菜、水果生产虽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经济最强劲的增长点,但却伴随着大量农用化品的过量投入,不仅远远高于粮食生产,而且与国外任何一项农业生产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国外早已开始全力调整的常规生产方式在中国高需求快发展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在新的生态型消费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这些常规的生产方式也很难一下子转化过来,尤其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必将显得进一步难以适应,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已经转化为生产问题,而且成为消费问题、经济贸易问题乃至生活方式选择的制约。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隐含着深层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可持续问题,并已发展成为生态经济一体化的问题。

4.农业发展中环境恶化的政策原因

农业政策执行和管理上助长农业环境恶化的几个主要倾向有:

4.1 重资源开发,轻资源养护,没有资源相对有限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以农田水利为例,主要的政策、措施、机构、投入都集中于开发、利用地表地下水资源,而水源的涵养、保蓄、利用、补给平衡却很少体现在有关部门的职责之中,近半个世纪经验教训已表明:在北方地区依靠发展灌溉增产粮食是有限度的而且代价甚高,过量开采过度用水已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山东蓬菜黄掖平原、北京和河北的太行山燕山山前平原、甘肃河西地区的绿洲农业开发,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北方草原地区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草场管理模式下,超载趋势难以遏制,草场普遍退化,大范围生态危机时有发生,其根源在于既把大面积优良草地不适当地开垦为农田,又在低承载力的草

场上发展过度放牧,陷入进退两难困境。

4.2 重粮食(及棉、油、肉、蛋、奶)目标,轻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

农业生产本是一个多目标的生态环境系统,而在政策计划的制定与执行上却仅将其作为一个单目标的生产系统来处理,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例如发展菜篮子工程中生产部门对猪、鸡、奶牛场的设计为节省投资多省去粪尿处理部分,在项目设计、投资规划、机构职能划分上没有环境部分被认为是正常的。单一生产目标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高投入、高产出、低收入、生态失衡典型的大量出现。商品粮基地和畜产品基地是建立在超采地下水、污染环境的基础上的,在粮食生产和畜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这种吃老本、上产量、出政绩的模式更显得与当前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不相称而缺乏生命力。北京市在地下水严重透支、“南水北调”工程济困的形势下,仍在为完成粮食、肉类总产的硬指标而竭尽全力,而在限制农业用水量、调整农业水价和压缩耗水种植制度方面较少作为,原因在于有关行政领导目标责任制中没有环境目标的位置,也缺乏应有的法规和体制。

4.3 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

决策中受生产技术条件限制,同时部门利益驱动的影响较大。生态农业的发展停留在一般号召上,农业环境保护工作长期提不上日程,当前处于萎缩境地。

受六十年代世界绿色革命技术传播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体系有重大进展。物质技术投入增幅大,成效好,与此同时,用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或替代技术)更新常规农业技术体系,使生产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的方向,也被提出并传入我国。然而,农业技术传播与发展的实际过程,是常规技术传播远胜于替代技术的发展,七八十年代之交一度颇受重视的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相结合、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的方向,至今几乎成为农药、化肥的一统天下,这反映了我国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行政部门的强烈影响力,相对而言,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相形见拙。

5.可能的政策选择

5.1 中国大农业生产结构和管理必须进行“全面绿化”

从生产资料的无害化控制、生产基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控制、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入手建立中国农业的绿色产业体系,重点是建立以农用化学品安全高效施用和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级生产的产业体系。

5.2 由自上而下的单向行政制约关系、绿色部门单一制约关系向纵横交错的网络化制约、激励机制转化

建立资源与生态环境核算体系,不仅把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纳入涉农行政和经济管理、农业微观经营的激励与制约机制,把农业发展尽快置于生态合理与环境保护的轨道。

5.3 对农业科研、教育和公众教育进行全面“绿化”,主动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建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农业资源、生产、经济的优势互补与结构优化,建立生产、生态、生活“三位一体”的自然—经济—社会良性循环体系。

第二篇: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资中县农业局魏杰)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较大的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逐步建立,一批产业化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促进和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产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产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同一产品品名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国内外知名品牌;四是农业产业企业与基地及农户利益衔接不够紧密;五是农业产业化基地“散乱小”,既形不成规模,又未按标准化生产。

关键词:环境、农业产业化、农产品。

近年来,我县结合本地实际,以“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模式,农业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有较大的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正在逐步建立,一批产业化企业正在发展壮大,一批无公害特色农产品正在研发,我县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生产进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促进和带动了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产业化尚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农业产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实力不强,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科技含量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弱;三是 1

同一产品品名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国内外知名品牌;四是农业产业企业与基地及农户利益衔接不够紧密;五是农业产业化基地“散乱小”,既形不成规模,又未按标准化生产。

这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县农业发展环境不优,产业化发展氛围不浓,产业扶持政策不够,政府主导不力,县场拉动不强,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技术指导和监管不够,跟踪服务不足。

环境是发展的宝贵资源,环境是竞争的砝码。一个地方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关系到对外的整体形象。我县虽是人口大县,却是财政穷县,经济弱县,其他兄弟县曾这样评价过资中,“你们是捧着金碗要饭”!为什么其他地理位置远不如我们优越的县在经济上却能把我们远远抛在后面?!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环境太差!作为一名涉农部门的中层干部,虽然自身能力有限,但只要我们涉农工作者都能舍个人小利,顾全局大利,树立“人人都是服务环境,处处维护资中形象”观念,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齐心协力构建优化环境浓厚氛围,就能在全县建立和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服务环境。

一、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首先要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工业反哺农业、项目资金和信贷要支持农业企业”新的发展思路,为农业

2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科技含量,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扶持,实行政策优惠和重点倾斜,以促进龙头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经济总量,壮大经营实力,增强县场竞争力;二是有关部门要主动自觉优化企业和基地发展的服务环境。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管理就是服务”思想工作观念,转变观念看行动,改进作风重落实,着眼于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于为企业搞好指导和服务,事事为企业建设着想,处处为企业发展出力,千方百计优化农业企业发展和服务环境。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首要的是集中力量重点资中县汇源农业产业化有限公司、资中县佳酿食品厂、资中县老耿酱菜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通过抓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培育和形成我县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产品骨干产业,以构建我县农业产业企业经营和地方产业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其次要培植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招商引资,以优惠政策吸引五湖四海的有识之士到资中投资兴办企业,兴建绿色无公害农业产业基地,以带动我县农业区域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优化基地生产环境,扩展基地生产规模

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各企业根据自己生产加工特色,纷纷主动围绕加工产品兴建生产基地,全县认证并建立了面积42280公顷的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6个,冬尖、资中血橙、枇杷、尤力克柠檬等都

3是经申报认证的绿色食品。“围绕企业建基地、围绕基地建新村、围绕新村建家园”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正在我县逐步形成。但我县已形成和建立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产管理仍很粗放,生产条件差,远远无法满足县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用发展的眼光给予农业生产基地以政策倾斜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以优化基地生产环境,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帮助和农户主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局面,以逐渐扩展和壮大基地生产规模,增强发展后劲。

三、优化农产品质量,打造骨干产业和知名品牌

我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申报认证无公害的农产品仅有少数,与丘陵地区农业大县的名份极不相称。资中要走出产业化发展的徘徊局面和发展困境,必须下大决心,大气魄,着力解决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农产品品牌不响等瓶颈因素,资中樱桃由于生产乡镇多,各地生产用肥管理技术不一,若不注重果品质量和即时统一认证品牌,不久的将来,将如资中曾经名噪全国的大红袍红桔,由于质量和品牌方面的疏忽,而被县场无情的淘汰。回顾以往的历史,正视今天的现实,我们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深刻认识到,没有农产品质量的优化,没有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没有统一的包装和县场运作模式,就难以形成农业经济的骨干产业和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全县形成以资中樱桃为主的具有资中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知名认证品牌,全力打造资中农产品精品品牌,形成以龙头企业催生骨干产品,知名品

4牌带动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进一步增强我县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县场上的竞争力,壮大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探索农户与企业利益衔接机制,规避农业生产风险 各龙头企业分别在重点产区建立生产基地,带动农户搞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衔接不够紧密,多数产品属于你卖我买的自由交易方式,应该鼓励企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基地、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衔接机制,积极探索订单收购、农户入股二次返利和保底收购、优价让利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衔接的各种途径和有效的合作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逐步建立较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风险机制,降低和规避农民农业生产风险,确保农民利益。

五、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农产品质量和农业食品安全问题现已经成为事关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优化我县农业发展环境,确保农业产业化持续健康发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已经实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部门,责任重大,任务繁重,首先要着手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成立组织机构,明确部门

5职责,强化部门责任;二是要加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农业标准化、规章的宣传、贯彻的执行,培训农业企业和基地农户;三是要强化对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管理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绿色无公害害农品标志、标识管理、实施产地和县场农产品质量抽检,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也有利于树立和保护资中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六、建立“五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针对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现状,我县应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一体、兼顾实施、层层推进”的发展思路,在大力发展和壮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因地制宜的发展有机食品。建立“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县场拉动、农民主动、部门服务”的五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新机制,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壮大基地规模和龙头企业经济实力,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基地农户和企业的良性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全面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三篇:农业发展

就日英两国农业发展现状谈谈未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方向

植物保护学院11级植物保护二班

学号:1107101056 姓名:邹旭阳

摘要:分析了日英两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日本保全性农业发展模式和英国农业发展经验是农业生产集约化,依靠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率;实施优惠的农业支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和注重科技进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等。对我国的主要启示在于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化之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经验;启示。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欠缺,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借鉴。

日本是一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发达国家,人均拥有资源相对较少。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在农业发展上采取高投入、高产出的方式,依靠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实现高收益化,但同时也引发水质恶化、土壤性能下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严重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重视农业环境问题,提出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自然农业等多种可持续农业。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发布的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首次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之后,开始全面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发展。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内涵日本将环境保全型农业定义为:发挥农业特有的物质循环机能,持续注意与生产效率的协调、通过减轻由于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造成的环境负荷的可持续农业。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平衡发展的立足点,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系统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主张以有机物还田与合理轮作为基础,利用农业的物质循环机能,一方面限制或减少人工合成化学制品的使用,减少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环境容量内重新构筑农业生产技术,加大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开发与应用,增进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促使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日本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措施日本清楚意识到发展环境保全型农业应该主要依靠政府的干预,因此,日本在农业发展的不同时期,陆续出台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制定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环境保全型农业通过杂草、稻杆、家禽粪便、农作物残渣、污泥等有机物质堆肥还田,减少这些有机质不当排放造成的污染,同时减少化肥的使用;另外引入绿肥作物等改良土壤肥力下降、盐渍化等问题。针对已经查出的大面积受污染土地,进行排土、添土、转换水源等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化肥减量化措施。环境保全型农业通过使用侧条施肥、深层施肥等改进的施肥技术,施用肥效调节型肥料,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通过使用堆肥还田,施用如骨粉、油渣等有机质肥可以比较久的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施肥另外加强土壤诊断技术的使用,根据诊断准备进行施肥。农药减量化措施。为了健康作物的栽培,进行一系列培土措施,激发土壤的各种潜在的机能,发挥对土壤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和净化作用等,减少作物病虫害产生机会;在栽培过程中,采用多孔地表覆盖栽培技术,在播种时就将特制的给作物生长预留孔洞的纸质膜或农膜覆盖于农地,减少农药施用;为了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采用覆盖

栽培技术,采用无纺布或农膜覆盖作物,使作物与害虫隔离;使用机械除草和动物除草技术代替农药;发展生物技术,利用天敌或害虫的寄生生物来除虫;通过物理防治方法,如防虫网、诱虫灯、太阳热能消毒等技术。上述的环境保全型农业的多样化防治病虫草害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

英国的农业生产不同于日本,人均耕地少,属于人多地少的类型。因此,英国较为重视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经过多年来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集约化经营的发展,农作物(小麦、大麦、燕麦和土豆等)单产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1945年后,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1944年,英国有农用拖拉机17.34万台,联合收割机2 500台。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已拥有农用拖拉机5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4.7万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1台拖拉机和0.5台联合收割机。目前,英国种植蔬菜的农场和养猪养鸡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齐全,从耕作到收获、进仓,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机械,中耕机、播种机、割草机、捆草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英国目前使用的拖拉机,多数是大马力和液压传动,并装有电子监测和空调设备。甜菜和马铃薯收获有单行分段作业和多行作业等多种机械,可以适应在多种条件下进行操作。自1973年以来,英国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倍多,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居领先水平。实施优惠的农业支出政策。扶持农业发展因为农业的特殊性地位,尽管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近年来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英国政府仍然十分重视农业。注重科技进步,建立完整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体系英国农业依靠雄厚的工业技术基础和较完善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的支持,已发展成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发达国之一。在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也都名列世界前茅。目前,英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科研工作由教育和科学部下设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农业研究委员会有23个研究所,承担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委托的研究项目。农业研究机构分两类。一类是国家农业研究机构;另一类是由私人出资办的农业研究机构。而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由环境食品与农业发展部的农业发展咨询局负责,在国家和地方设有专门负责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机构。

研究了日美两国农业发展现状,我就我国现状有几点想法:

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是解决目前农业领域小规模生产、粗放型经营、分散性组织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

二、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是搞好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一项重要举措。应健全保障机制,并且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农户把闲置的承包土地流转出来。二是提高规模经营质量和水平。抓好政策导向和培训,选优汰劣。三是探索新型经营形式。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不变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土地规模经营形式。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

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比其他非农产业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农业技术人才,要整合科研力量,加大科研投入,组织科技攻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多方面引进农业科技人才,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继续开展“阳光工程”,使农民熟练掌握l~2项实用技术,真正做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萍.英国农业教育的状况、特点及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8(1):70—73.

[2]卢良恕.论新时期的中国现代农业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3):4-6.

[1] 王永作日本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问题,2000,(1):54—56

第四篇:农业发展

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应把握四个方面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1-10-23 12:07:00 ]作者:谢少波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给全党上下作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指示。虽然学习型党组织已不是新鲜词,但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得心应手,大力加强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把握好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培养、学习的时效性和学习机制的长效性,对于进一步研究、实践,建设、健全学习型党组织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学习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培养时效性长效机制

当前,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对我党而言,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不学则退。胡主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明白,现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责任,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一重大任务,将全党的学习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已成为我党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了具体落实学习型党组的建设,需要我们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更新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夯实学习基础,牢固思想认识

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首要问题是牢固党员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只有大家都对学习型党组织有了深刻的认识,才会有永恒的动力。我们需要贯彻以下五点观念:一是把学习看成是完善自我、创新自我的过程,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二是树立终生学习、持续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把学习作为一项日常活动。三是树立学习与工作“双促进”的理念,努力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形成相互促进。四是积极营造舆论氛围,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

五是倡导积极的“团队学习”,在重视个人学习和素质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党组织中各个成员互相促进和党组织整体素质的提高,把学习变成党组织的一种自觉行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求把更新学习理念,营造学习氛围,夯实学习基础与牢固思想认识相结合,为实现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奠定基础。

二、丰富学习内容,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强化综合素质培养能力

对于党的理论和重要文件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党员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但还远远不够,必须坚持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丰富和拓展学习内容,切实加强学习教育工作,应做好以下四点:一是加强形势和政策的学习和教育,使党员能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统一思想,坚定信念,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二是要加强学风建设的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党员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虑问题,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自己,确保正确的学习研究方向。三是要扩大知识面,特别是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修养。四是坚持必要的业务能力学习,以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党员始终处于时代前沿,始终保持学习的旺盛求知欲望。

第五篇:农业发展

人人献策怎样解决农村农业

旱天用水问题

自然灾害,久旱天气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大敌。怎样规避干旱风险解决农业农村用水已是我们国家重要课题。

南水北调工程,国家已实施与正在实施和远景规划实施。但,农业农村条件有限不可能覆盖全面或需要过度时间。农业农村是季节性利益,一旦哪一庄稼季遭遇大旱就会损失严重。分散的个体农耕,不完善的水利设施与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等问题,远水“不解近渴”。地上沟河水的限量,地下水的严重超采透支而不能解决干裂土地的需求。并且,农谚:“有一旱就有一涝”之说。旱够了再来一次多雨,雨水又会白白流失浪费。当然,有一定的水库蓄水,没水库、库容小也是实际。怎样能多蓄水、因地制宜、土洋结合解决农村用水实际:

记得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水窖收集雨水做法很好,现在的中原农村可以解签经验。

根据各自农地大小,适时开挖做水窖。

水窖材料:砖砌、混凝土、复合材料、成品玻璃钢水罐均可。

工艺:基坑分层开挖,土层分别堆放。全部做好水窖后按后挖先填顺序回填,分层压实。并保持种植土厚度不小于50公分,水窖顶覆土厚度不小于1米。水窖分设进水口出水口,安装阀门,还可以根据条件预设滴灌或喷灌设备,用水可抽、可压。(详细设备图)

水丰富的时候向水罐里注水(办法可因地制宜),旱天需用时启用。

这种蓄水办法不影响作物耕种,不限地理条件,不论地块大小都适宜。祝我国农村农民经济发展、幸福!谢谢!

2014.9.8

下载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廊坊农业发展材料(共5篇)

    廊坊农业发展2011年,河北省廊坊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围绕加速转型和加快发展的双重任务,立足高端定位,提升服务水平,引进建设了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强、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

    农业环境审计设想(共5则)

    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促进和推动农村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198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此连续5年下发了关于农村政策的5个“一号文件”。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水利局工作总结)

    为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局水利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

    通用技术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

    通用技术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审视 长春市永春教育实践基地 尹淑莲 [摘要]: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发展阶段,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主体资源的......

    浙江农业发展考试内容(共5篇)

    浙江农业发展银行 一、基本条件: 1、有较强的政治思想觉悟,遵纪守法;有一定沟通能力、逻辑思维及处理问题能力。 2、年龄 35周岁以下,男女不限,身体健康,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地理......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共五则)

    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于银凤 (河北农业大学 071000) 摘要:近几十年来,我们发展农业的脚步越来越快,确实,我们在农业方面取得了不少辉煌成就,但是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

    关于农业发展情况有关调查问卷(共五篇)

    华中农业大学关于农业发展情况有关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为了解大家对我国农业发展情况,进一步普及大家对农业的有关知识,我们特意展开此次调查。你填写的信息将为我们的研......

    如何发展精致农业

    如何发展精致农业 2014-12-15 阅读人生9...文章来源 阅 1286 转 17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推荐给朋友小农生产,农产品竞争力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