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我省农机维修三包企业有关情况的摸底调查报告
关于对我省农机维修三包企业有关情况的摸底调查报告
省农机修配管理站
根据省农机办等省府四部门《关于贯彻实施国家四部门〈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新《农机三包规定》)的通知》精神和要求,特别是按照职能分工,我站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采取积极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对农机三包维修企业摸底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目前我省农机三包维修企业现状
据摸底调查情况统计,目前我省的农机三包维修组织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机维修企业受生产商委托代修;二是由农机销售企业维修;三是农机生产制造商设有维修网点对产品承修。统计表明:全省共有各类农机三包维修企业700家(未含社会性的农机维修网点),其中由农机制造生产商设立的67家;农机销售企业设立的313家;其余320家主要是农机配件经营网点和农机维修网点,由他们承担各农机生产厂家的农业机械三包服务业务。这些单位中已发放技术合格证的有579家,合格证发放率达82.7%;无技术合格证的121家。维修涵盖范围主要是农用拖拉机、农用运输车、联合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械。在这700家农机维修企业中,从事农机维修的修理工共有5070人,其中取得农机修理工资格证书的有2440人,持证率达48.1%。
二、农机三包维修的效果及发展趋势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在我省的农机制造生产企业一般都通过指定售后服务点或依托经销商等方式进行三包和售后维修服务。农机售出后出现问题时,用户一般首先找经销单位,由经销单位负责联系生产企业实施三包服务,三包期内总的说来,一般还能够兑现其三包服务的承诺。专门从事三包的维修企业也大部分取得了《维修技术合格证》;主要技术人员经过农机部门培训,因多数企业的维修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三包维修比较正规。但有些依赖经销企业维修的,却往往解决不了技术性较高和用户急需解决的维修问题。有的农机经销单位虽然也配备了一定的技术人员,但水平能力不高,仪器设备简单,只能承担解决一般性的换件维护修理,最后再由经销单位与生产厂家联系换件维修费用问题。这样容易耽误农时,再是部分机具生产企业也存在人手不足、维修条件限制和售后服务拖沓的情况。随着农机现代营销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农机销售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其经营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农机销售企业开始建立集展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人员培训于一体的经营模式。这种新的趋向,要求农机维修人员的素质、维修质量不断有相应提高,农机售后
维修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并且必然在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农机三包维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调查显示,三包维修企业和农机修理工的持证率较低,仅有48.1%,人员资质总体较低。大部分三包维修企业缺乏足够的场地,从业人员大多持初级证书,且维修凭经验,维修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与新型农机维修技术要求不配套,不能达到三包维修所要求的标准,给农机维修及安全埋下隐患。在农忙时期,无法保障农机维修的需求,往往需要协调生产企业增派人手、设备进行支援,而熟练性、及时性、长期性的问题往往暴露无遗。
2、高新型农机的较大故障维修不及时。近些年来,随着我省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连续实施,我省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使大中型、高新型农机具的保有量逐年增加,这些机具一般结构复杂、一次性投资大,农民购置后使用的风险也较大,如果出现技术故障得不到及时维修,不仅耽误农时,造成农民收入损失,而且会挫伤农民购买和使用的积极性。从现状来看,这些农机具的维修主要以农机生产企业售后服务为主。其中小的故障一般都是由农机手自己进行换件修理,配件主要是通过经销商或直接联系厂家的渠道获得;而较为严重的故障就必须联系厂家来人修理。本地农机维修点大都未经过相关维修业务的培训,缺乏相关维修业务的能力。有的农民甚至还到农机管理部门,要求派农机维修技术人员帮忙联系生产企业维修。这种维修方式给农机手带来很多不便。
3、三包维修网点功能数量、分布和发展不合理。农业机械三包维修厂(点)分布不均,设备陈旧,维修质量难以保证。通过调查发现,三包维修厂(点)主要集中在城区周围,边远落后地区几乎没有,享受不到很好的售后服务,对于售后企业来讲,专业人员较少,费用很大。大多数三包维修厂(点)设备陈旧,修理凭经验,专用设备缺乏,有的修理业主夸大“病情”,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4、三包服务与机具跨区作业形成矛盾。新农机三包规定第33条中明确提出,“在服务网点范围外的,农忙季节出现的故障修理由销售者与农机用户协商”。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受土地流转、“绿色”通道等惠农政策的影响,农机具作业功能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如:稻麦联合收割机,玉米小麦联合收割机,多功能农田作业机械等),其资源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区作业就是国家鼓励的最基本的表现。而这个跨区作业一般都在服务网点之外,并且都是农忙季节,一旦出现故障,其修理问题就只好由在服务网点范围之外的农机用户与在服务网点范围之内的销售者进行“跨区协商”了,而这种协商往往带来更多修理难题。
5、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遭受退货难。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常遵循的程序是:购机者找经销商,经销商找厂家,厂家就让技术人员维修鉴定,而当地农机主管部门一般又没有资格办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鉴定。这一系列的过程往往造成推诿扯皮现象,使的消费者利益受损。另外,经销商与生产厂家缺乏互动,维修管理缺乏协调机制也往往导致了维修业的质量和水平。
四、关于贯彻实施新农机三包规定的几点建议
1、要尽快着手进行区域性农机三包维修服务中心的建设。整合资源,促进农机生产、销售企业与农机修配点的合作。鼓励大型农机企业发挥自身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农机市场比较集中的地区,选择有条件的修配厂(点)建设三包服务站、特约维修等多功能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进而建成制造企业维修服务网络。这样即可以解决生产、销售企业量大面广今后服务困难的问题,又拓宽了农机修配厂(点)的服务范围,规范了配件进货渠道等。
2、生产企业每年组织用户回访、用户培训、跟踪服务活动,加强售后服务网点建设。生产企业指定专门的农机维修网点作为售后三包农机维修服务点,特别是获得三、四级星级文明称号的综合类农机维修网点,并定期组织农机维修企业从业人员到生产厂家及农机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参加培训,切实提高农机修理工的维修水平。
3、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点,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政府相关部门在实行购机补贴惠民政策的同时,积极向从事农业机械维修的企业提供政策及资金扶持,改善维修场所,提高农机维修点的服务质量。
4、建立健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机制。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三包维修企业资格,依法取缔无照经营。结合企业年检工作,对辖区三包农机维修企业开展全面清查,重点检查三包农机维修企业证照是否证齐全,严格三包农机维修企业的主体准入,查处无照经营行为。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效能,组建执法检查队伍,严厉打击违法和违规经营,维护市场秩序,净化三包农机维修环境。
主要完成人:郑芸芳张玉美王世杰江平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第二篇:关于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情况调查摸底的总结报告
关于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情况调查摸底的总结报告
根据省农机办的要求,为做好我市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情况调查摸底工作,我市农机办于2010年7月1日印发了德农机办字[2010] 14号《关于做好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企业情况调查摸底的通知》,明确了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范围,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农机局要明确专人负责,组织人员到三包企业、维修网点具体了解情况,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准确;在无一虚报、漏报的情况下确保按时完成调查任务。
通过摸底调查统计,全市11个县市区除夏津、庆云外,其它9个县市区共有农机三包维修企业43家,共承担了全国各地100多家企业的三包维修任务。
一、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市三包维修服务工作中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1、维修企业资质欠缺。43家三包维修企业只有27家有《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而且,不少企业设施简陋,维修设备不完善等。
2、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43家三包企业中有290人维修工,持证人数只有112人。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3、三包维修人员数量欠缺。一个品牌的农业机械三包维修人员只有1-2人,有的甚至1人负责2个县的三包维修任务。特别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远远满足不了广大购机者的需求。农业机械常常得不到及时的维修,极易造成购机者与经销商和生产厂家的矛盾。
4、农业机械出现的问题逐年增多。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业机械、特别是新型农业机械数量迅速增加,由于购机者对农业机械不认识或欠认识,不会使用、盲目使用、不能正确操作者较多,造成了农业机械的维修问题较多,也极大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5、农业机械出现质量问题退货难。农业机械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购机者找经销商,经销商找厂家,厂家就让技术人员维修鉴定,当地农机主管部门没有资格办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鉴定。这一系列的过程往往造成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使的消费者利益受损。
6、经销商与生产厂家缺乏互动。经销商维修技术水平缺乏,厂家三包人员常年在外,缺乏培训,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对策
面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维修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1、加强对三包维修企业的管理,逐步取缔无证上岗、无证经营现象。
2、加强当地农机部门对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切实满足购机者的需求。
3、加强对购机者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真正会使用,会很好的操作使用。
4、逐步扩大农业机械三包维修服务技术人员队伍。
5、加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协作,提高维修服务队伍建设,搞好售后服务工作。
总之,在农业机械产品修理、更换、退货工作中,一是要当好裁判员;二是要当好联络员;三是要当好服务员。从事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人员,注意强化服务意识,端正服务态度,增强主动性,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企业排忧,为农民解难,为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第三篇:巴州农机维修情况调查报告
巴州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调查报告
农机维修作为农机化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手段,对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了解巴州农机维修服务状况,为农机管理部门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提供依据,巴州农机局对全州农机维修业从体系建设现状、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四点做法开展了调查工作,并指出了当前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今后农机维修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随着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多年,巴州农机拥有量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底,全州拖拉机66324台,农机具13607台,农机维修网点221个,其中二级点5个,三级点216个。农机维修网点和维修人员在不断增多,但设备和人员素质变化不大,农机维修网点良莠不齐。维修设备普遍简单陈旧,多年得不到更新,主要以拆卸工具、电焊机、切割机、砂轮机等一些简单设备为主,专用检测设备较少,全州无一家拖拉机整机检测线,无发动机标定功率检测仪。各维修点的经营面积从几十平米到上百平米不等,多数是几十平方米,维修场所以维修车间和维修棚为主,小规模的三级网点一般为街边店,露天维修。在维修方式上,除三包售后服务中心和规范化维修企业能提供上门维修外,多数网点没有服务车,只能送到维修点检修,维修一般以换件为主,很少 有恢复性修理。维修网点多数是师徒店、父子店或是夫妻店,人数在1-3人,因维修开业前置须办理技术合格证,因此绝大部分维修网点从业人员都具有初级维修工资格证书。规模维修点不多,销售企业三包定点维修中心人数一般3-5人,承担了大量三包期间的售后维修工作。除个别维修企业为公司股份、汽车三包维修站和专业合作社性质外,绝大多数维修网点均为个体经营,维修网点的拖拉机年维修量约为300台,除三包售后中心和一定规模的维修企业外,多数网点旺季开门,淡季停业,还有部分网点为增加收入,兼营五金、农机配件,所以经营效益差别较大,多数维修点一年3-5万元收入,经营好的维修店收入能达到7-8万元,个别维修中心和企业三包服务站收入可达15-20万元。
二、农机维修服务监督管理情况
自国家出台《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后,各地都将维修网点办理技术服务合格证纳入了行政许可事项,工商部门对农机维修点办理营业执照也设定了前置条件,因此各县市对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实行许可审批都很到位,能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行业技术标准》设定有关人员、设备和场所条件审批资质。我州在每年农机销售使用旺季,农机部门除单独执法检查外,还主动联合当地工商、质检等部门对农机维修市场进行大检查,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保护农民利益;在“3.15”活动和全国农资打假专项行动中,积极参与工商、农业部门组织的农资市场整治活动,加强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营造农机维修市场监管的法制氛围;同 时结合农机产品的三包投诉,监督农机生产和经销企业按国家三包规定做好产品的三包售后服务。
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县市因人手不足对维修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监管无力,疏于管理;同时维修服务行业统计工作不全面。
三、推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农机维修监管等法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首先我局每年科技之冬都安排到县市讲课,对农机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多数农机经销商、农机维修网点业主都得到了很好的法制宣传教育;其次每年“3.15”活动期间,州县农机部门印制发放《农业机械三包规定》和《农业机械维修规定》等农机法律法规明白纸,提高农牧民用机修机的合法权益;第三,县市安排农机维修市场执法检查时,均向维修网点发放《农业机械维修规定》宣传资料,签订农机维修网点安全责任书,以此规范维修经营行为。
(二)明确农机维修布局规划,依法行政,规范农机维修许可办理程序。2013年,根据自治区安排,我州对农机销售和维修市场进行了详细调研,形成了近期和远期农机维修发展布局规划。同年,为规范农机维修办理程序,巴州农机局印发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许可审批程序》(巴农机发[2013]26号),审批程序从审批表、计量设备工具审定表及许可受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范,并全部使用了“全国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审批和信息报送,全面实现了网络办证与监管,巴州农机维修网点网络办证率达100%。
(三)力促工商部门联检机制。为加大农机维修网点的监管力度,形成联合执法的威慑力,州县积极与当地工商部门联合,在维修旺季和重要工作节点,经常开展对农机维修网点的联合执法,收到良好执法效果。逐渐建立起了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机制。
(四)加大农机维修从业者的培训与资格认证。农机维修质量好坏,人的技术是关键。为从根本解决农机维修从业者素质问题,我州每年都要结合维修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以维修网点和经销企业新进人员为基础,开展农机维修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9-2014年间全州鉴定农机维修工380人,为农机维修行业输送了新的技能人才。2014年根据自治区安排,我州报送了19名资深维修人员参加了自治区高级农机维修工培训班,为我州二级农机维修企业的布局发展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四、农机维修服务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机维修服务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其发展必将随着大农机时代的到来向专业品牌维修店、大型维修中心等精品服务模式转变,龙头维修企业其快速响应能力和上门维修理念,必将淘汰季节店、夫妻店和师徒店,成为打通农机维修难最后1公里的主要组织形式。经调查,农机维修服务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一)对二级点设备条件设定太高,造成多数三级点存在超范围承修事实。经实地调查,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农机 维修网点维修业务基本以换件为主,多数三级维修点只要具备相应技能的维修工人,辅之吊架(拖拉机分解)、拆卸工具和少部分专用设备,都能对发动机、变速箱和后桥等主要部件及总成进行维修,实际情况与国家农机维修行业标准中二级维修企业的必需具备的设施条件不相符,造成多数三级网点存在超业务范围承修事实,因法不责众,对超范围承修执法有难度。
(二)对农机维修网点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国家和自治区财政扶持农机化发展资金补贴项目缺少对农机维修市场布局、网点升级换代和维修人员培养等方面的资金补助,致使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一直放任自流,不利于维修网点的健康发展。
(三)以大马力拖拉机为主的高新技术农机装备的维修能力不足。随着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地引入高性能农业装备不断增多,比如大马力拖拉机维修需要配备电脑诊断系统,拖拉机导航系统芯片集成化,给当地农机维修业带来不小压力。在调查中发现,这部分高性能装备的维修均为生产厂家技术人员,过了三包期后的维修,当地维修网点均无法承担,影响了故障机具的快速修复。
(四)各地州无法开展农机高级维修工的培训和鉴定工作,到自治区培训时间跨度大,路途远,制约了当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五)因汽车维修与农机维修业务相通相近,近几年有部分从事汽车维修的企业进入农机维修行业,技术人员持有汽车维修 初高级工,营业执照业务范围为汽车维修,这种新形势对农机维修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是否需要办理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汽车维修工是否可以成为农机维修网点的人员资质条件,在政策认定上比较模糊。
五、提高农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财政扶持农机化资金专项,出台农机维修网点资金扶持政策。为促进规范化,对示范性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参加并通过职业资格鉴定的农机高级维修工,应实施培训费、鉴定费或误工费补贴,鼓励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提高技能水平,对区州县开展农机修理职业技能大赛给予经费补助;对二级以上农机维修网点采购的必备维修设备纳入财政专项补助范围;
(二)建议对文化程度低,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农机修理工,以区州县三级技能大赛等形式获得高级工资格,真正选拔出维修技术好的高技能农机维修工及农机土专家。
(三)建议对拖拉机销售企业的三包售后服务纳入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范畴,实行技术服务许可证制度,一方面与农村维修网点同等看待,便于整体管理,另一方面与国家三包规定对接,成为监管农机销售市场的手段,消除农机销售市场管理空白,同时建议将此款内容纳入自治区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修改内容。
(四)建议调整农机维修网点年审时间。因新疆冬季严寒,每年12月份绝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停业关门,造成网点年审找 不到人,看不到场地设备,建议因地制宜调整农机维修网点年审时间为每年的7-8月份。
(五)从管理条例明确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从事拖拉机报废回收业务,并在《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修订中明确拖拉机报废回收企业资质审批职责;
(六)出台政策,鼓励拖拉机销售企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依法成立二级以上农机维修企业,鼓励当地汽车维修三包站进入农机维修行业,整合资源,提升维修水平。
(七)建议从“维修情况、人员情况、用地面积、资产情况、维修设备情况”等数据项目着手,将农机维修统计报表纳入当年农机化统计年报。
作者:金若成,巴州农机推广站
电话:***,地址:库尔勒市兰干路
第四篇:宁津县农机维修行业调查报告
宁津县农机维修行业调查报告
农机维修行业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一系列支农政策的出台,农机修配市场也日益壮大,对排除机械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和生产效率,延长农机寿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繁荣,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经营者素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机维修市场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秩序,强化农机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质量意识和守法意识,切实维护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对促进农机化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宁津县农机维修行业的基本状况
目前全县有57个农机维修网点,承担着全县10万多台大小型农业机械的维修任务,符合条件并取得《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有51个,发证率90%。(其中二级维修网点有12个,三级维修网点 21个,专项维修网点18个)。农机维修从业人员140人,有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84名(其中农机修理工技师1名、中级农机修理工23名、初级农机修理工60名),持证上岗率60%。有2个农机维修点被省农机办命名为四星级文明维修单位。
二、宁津县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机修理由原来的国营、集体经营为主,转变为以个体修理经营为主;专业修理为主,转变为有机户自修为主;旧件修复为主,转变为换件修理为主。有机户自修存在着修理技术水平低,修理质量无保证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农机修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对维修新技术、新工艺接受能力差,接受渠道也窄。特别是近几年高新农机具的普及使用,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机维修行业低水平的服务质量难以满足服务要求。
3、维修力量薄弱、设备手段简陋,缺少必要的检测设备。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只有简易的维修棚,有的露天维修等现象比较普遍。维修设备大多是从改制企业转让而来,或是从一些大型修理厂淘汰的设备,适应不了现在高新机具维修精准要求,亟待更新。安全消防意识不强,维修环境较差,许多维修点油污到处都是,不注意环境卫生。
4、重用轻养。许多农机手对农业机械管理和维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农机使用中存在不按使用说明磨合保养,至使农业机械带病作业,零件超极限磨损,故障频繁,使用寿命缩短,最终是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严重威胁着农机的安全生产。
5、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宁津县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主要由县农机局鉴定站负责,目前全县专职管理人员只有2人,这就难以保证农机维修的日常管理。同时,与管理配套的办公设施不到位,物力、财力等的欠缺也牵制着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开展。作为农机维修网点的行政主管部门,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经费不足,日常管理工作受到很大限制,也无法对维修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新机具维修培训,合格证换发工作也进展迟缓。尽管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但由于网点分散在乡、镇农村,主动办证的少。
6、农机维修市场还处于分散化、简单化的初级阶段。目前,农机维修点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个体维修网点规模小,大多数是只能承担大中型农用机械的零修和一般保养以及小型机械,半机械化农机具修理的小型维修点。专项维修点又以电气焊、补胎充气等专项修理为主。能够承担大型拖拉机、内燃机、联合收获机械和作业机械恢复性修理的维修点很少,还没形成专业化、集团化、分工协作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农机维修市场在经济效益、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远落后于农机销售市场和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由于没有相关政策的扶持、引导,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难以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维修合作服务组织和区域性维修中心。
三、加强对农机维修网点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1、加大对农机维修管理的执法力度。加强农机部门独立执法的权力。要建立农机、工商和技术监督等部门对农机维修管理的监督协调机制。经常性开展联合执法大检查,检查农机维修网点证照是否齐全,是否合法经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农机配件质量是否合格等。对无证照或证照不全和不按时参加检审的要坚决予以取缔。只有这样,才能规范农机维修市场,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2、认真搞好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农机维修就业准入制度,全面推进农机维修人员持证上岗,促进农机产品“三包”维修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建立农机维修检查人员的培训制度,定期对农机检查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和农机维修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
3、严格做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核发工作。《规定》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设定为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前置条件,并对维修资格、质量管理、监督检查、罚则等作了具体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的标准,核发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达不到开业技术条件的决不发给维修技术合格证,以便促进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和维修设备的提高,从而促进维修质量的提高。
4、支持引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维修业务。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定期从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农机维修网点中选调技术人员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培
训和技能训练,培育一批高技能农机维修人才。支持引导生产销售企业投入先进技术、资金和设备与农机维修网点联合开展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销售,优势互补,增强和拓展农机维修网点服务功能和范围。
5、推动农机维修行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对分散的维修厂点进行组合,逐步形成稳定的维修合作组织,建立农机维修协会加强行业之间的联系,促进行业之间优化发展。国家和省农机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一些优惠的扶持政策,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农机维修合作组织的发展进行扶持帮助。(王志强)
第五篇:新疆托里县农机维修企业调研
新疆托里县开展农机维修企业调研活动
作者:饶兰
农业装备数量迅速增加,农机化水平快速提升,对农机维修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落实促进法,农机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推进维修行业发展,不断满足农机化发展需求,新疆托里县农机局对全县农机维修企业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活动。
一、新时期农机化发展特点对农机维修市场提出了新要求
1、农机保有量跨越式增长考验现有农机维修承受力。从2010年报表数据看种植业机械增长迅速,拖拉机达到1872台,耕整机已达2199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从无到有已达15台。特色产业机械推广也不示弱,适用于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逐年增长,完全替代了人工种、收模式。
2、大量高新技术应用于农机对传统农机维修技术构成挑战。农机热刺激了农机工业的科技投入,大量现代科技成果得到引进和运用,如复杂的联合收割机机械,液压传动系统等等,高科技武装现代农机的同时对农机维修技术提出了新要求,现有农机维修状况极不适应,这次调研了解到新型农机具出了毛病,但由于技术原因找不出病根,最后无奈只有花几千多元更换总成,代价的确太大。事实表明,农机维修技术要求将越来越高,维修越来越难。
二、托里县农机维修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维修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机化的发展,乡村农机维修市场也有升温的趋势。截止目前,托里县共有农机维修网点3个,为2个三级点和1个专修点:其中三级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维修以及整机维护工作;专修点主要从事农机电器修理、喷油泵和喷油器修理、曲轴磨修、气缸镗磨、液压系修理、散热器修理、轮胎修补、电气焊修理、喷漆等一项或多项维修业务。当前,大多数农机维修网点经营场所比较简陋,占地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有的建简易的维修房间,有的露天维修;网点的主要维修设备及工具有电焊机、气泵、磨气门机,拥有车床、油泵试验台及动平衡机的网点1家,设备陈旧老化;现有农机修理技术工人5人,维修技术落后。
(二)、农机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1、从维修机构来看,正规的修理厂少,规模设备差的多。公有农机维修机构解体,主要由个体户承担,由于农机维修行业的微利性,农机维修懂行人才大量流失转行,很难找到有一定规模的维修机构。至2010年我县正规的修理厂没有一家,都是个体经营,一两间房屋,少则一个人,多则两三个人,而且没有一样与维修业务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是典型的小作坊修理。一台电焊机,一个台虎钳,一套气焊设备,几把扳手,完全靠手工操作,没有调试设备,更谈不上修理质量标准了。
2.从维修人员素质看,专业技术人员少,年龄普遍偏大,凭经验的人多。许多维修点人员都是农民出身,没有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农机维修方面知识缺乏,机械、原理知之甚少,有的不仅不识图纸,而且连游标卡尺也不会使用,测量间隙凭手感,检查油嘴听声音。他们都是靠长期的经验积累,没有精度概念和质量意识,不懂零件的装拆要点,对零件强拆硬卸。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更新,这些经验远远不能适应农机发展形势的需要,往往对新型的农业机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的维修更是束手无策。
3.专业维修点少,兼营的多。许多维修点是搞焊接的或是修摩托车的,他们也照样搞农机维修,根本不考虑是否达到维修质量标准的要求,常常给机具留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他们又给农机维修的管理执法带来困难。由于他们挂的是别的牌照,领的是其他执照,属于超范围经营,不仅无法保证机械维修质量,同时也无法对其进行管理。
三、改善农机维修点的对策措施
从近几年农机化发展看,农机维修市场需求不是萎缩,而是增加了,特别是大中型及先进农机具的大量应用,迫切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农机维修技术服务。农机产品性能提高、功能增强、科技含量增加,对农机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对维修装备的要求也在提高。同时,农机跨区作业的发展,提高了我县农机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了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农机作业社会化服务必然要求有配套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农机维修服务、信息化远程服务等新的现代化服务方式。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措施:
1.加强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机维修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使维修人员不仅懂得机械结构原理,而且懂维修拆装工艺,知道维修的质量标准。农机部门要加大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县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部、自治区的有关法规、规章,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并按国家颁发的技术等级标准进行考核鉴定,合格者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帮助机工树立科学的观念,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要让他们明白,技术的问题是个科学的问题,不能有半点含糊。
2.严格把关,持证上岗,坚决取缔超范围经营和无证经营。工商部门在审核营业执照时,首先要有农机部门核发的职业资格证和修理点合格证。工商、农机、技术监督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大执法力度,发现不合格的要坚决取缔,决不姑息,坚决维护政府的职能,确保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
3.抓好农机维修的技术检测工作,把它做为加强农机技术监督管理、提高农机技术状态、恢复农机技术性能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来抓,各级农机维修网点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相应的量具、仪器和维修设备,经常进行自检,并定期送计量部门检验,从而实现农机维修网点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4.政府要加大投入。由于农机事业是公益事业,它注重的是社会效益。要建一个专业的农机修理服务中心,不是
一、两万元就能解决的,这就牵涉到政府投入和扶持,要建立一个“国家政策为导向,农机部门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作扶持”的农机化投入新机制。一是地方财政要加大对农机的投入,对农机部门购置的农机具、维修设备等给予适当补贴。二是农机服务工作以农民为主,应得到政府引导和重视。
5.农机部门要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机部门的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监理与维修相结合的办法,对机具未达到技术标准的,一律不予年检年审,从而把好维修质量关,不仅可预防农机事故的发生,同时又降低了维修费用,增加机手的收入,真可谓一举多得。
6.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法规,加大宣传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维护机工的合法利益,形成一个投诉有门、有诉必应,人人都关心农机安全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