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东明县农机维修行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东明县农机维修行业的调研报告
近几年,随着国家农机补贴力度的加大,对高新农机具推广的政策倾斜,促使了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对农机维修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全面了解东明县农机维修网点在新形势和新技术水平下的维修、管理、资金、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农机经销企业、维修网点和机手的配合情况,日前,东明县农机服务中心组织专门人员对全县农机维修网点、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手进行了调查。
一、东明县农机维修网点现状
1、农机经销商情况
东明县境内主要有4家农机经销商:东明盛达农机有限公司、东明翔龙农机有限公司、东明金山农机有限公司、沃得拖拉机经销处,主要经营:欧豹系列、雷沃系列、东方红系列、时风拖拉机系列、巨明系列、大丰系列、沃得系列等主流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及其它农机具。所有的厂家没有常驻技术人员,只有在销售旺季才有个别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2、农机维修网点情况
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82个,星级网点24个,其中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2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5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7家,主要分布于县城及各乡镇驻地,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规模较大,此外的维修网点规模很小,设备简陋。每个网点从业人员一般是2人,个别网点有3-6人,但多是家庭成员,从业总人数保持在1300人左右,持证人数823人。农机维修网点年收入在2-5万之间。
二、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力。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分布散乱,多集中于县城附近、乡镇政府驻地,规模小,场地内油污遍地,工具杂乱放置等原因,相关部门无力管理或不想管理,政府又没有统一的集中治理活动,部门之间缺乏合力联动机制,这就造成了监管不力的现象。还有些网点是农忙时开门,农闲时关门,这也给监管工作造成了困难。
2、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90%的农机维修网点收入水平很低,年收入不足3万元,再除去房租、水电等杂费,所剩人均1万多元,别说扩大再生产,有些农机维修从业人员干脆关门去打工了。这种情况下,很难出现高标准、高质量、上档次的规模化维修网点。
3、维修网点设备简陋,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多数维修网点是家庭式作坊、门铺式维修,维修设施、工具不全,场地简陋,环境卫生达不到维修技术的要求,造成了农机不能维修或不能按技术要求维修,相应地减少了收入,又给机手带来不便。多数从业
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只是跟别人学了一段时间(更有甚者是“自学成才”的老机手)便上岗,技术水平低,对老式农机还不能完全修理,对新农机出现的故障更是无从下手,这样的技术水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机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机维修业的发展。个别农机维修网点的从业人员素质低,出现漫天要价、以次充好、夸大毛病、过多更换部件等坑害机手的现象,以此增加收入,但损害了自身的形象,从长远来说,不利于维修网点的扩大再生产,也不利于整个农机维修行业的发展。
4、农机经销企业、维修网点和机手三者之间缺乏沟通,延缓了新技术的推广。在农机经销企业内所有的厂家没有常驻技术人员,只有在销售旺季才有个别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这样,农机经销企业主要是卖农机,机手只是单纯的买农机,缺乏购机前的技术培训,使机手不能了解农机的构造、工作原理、技术参数等,农机一旦出现故障即使是小故障机手也可能解决不了。对于农机维修网点来说,更不可能得到厂家的技术指导,对新农机具出现的问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积累经验,这给新农机技术的推广带来阻碍,也给机手带来不便,既增加了维修成本,又因维修时间延长而增加了损失。
三、对提升农机维修行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1、政府牵头,相关部门联动,加强对农机维修行业的监管力度和服务力度。在政府的牵头下,农机、工商、质检等部门实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制止在维修过程中坑农害农的行为,为维修行业打造一个干净有秩序竞争的环境。同时,相关部门还应为维修行业搞好服务,多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修理设备,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
2、加强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对新机具的维修水平。以农机修配站和农机培训学校为主导,以阳光工程培训为依托,对农机维修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考试,不合格的不发给维修资格证;提高农机维修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从业人员数量与资质、资金、规模、设备等做相应的要求,达不到要求的发证,不准开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相结合,把农机科技送到家,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到农机维修技术知识。
3、争取财政支持,增强农机部门监管能力和对农机维修行业的扶持力度。随着我县农机保有量的增加,只有2人的农机修配管理站已无力对全县的农机维修网点进行监管。这就要求我县财政部门应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农机修配管理站人员,更新设备,以增强农机部门的监管能力。同时,还应争取财政对维修网点的支持,对符合要求的维修网点给予资金帮助,助推其扩大再生产能力以扩大规模,鼓励高标准、高技术、规范性的网点建设。
4、农机部门牵头,促成农机经销企业、农机维修网点和机手的有机配合。农机部门应要求有常驻的厂家技术人员,定期对购机的机手进行培训和对所购机具的检修,以加强机手自身的维修能力,同时要求农机经销企业对其经销的主流农机具设立专门的维修网点,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机械故障,减少机手不必要的支出。邀请技术人员通过电视讲座、赶大集讲科普等形式,宣传新农机维修技术。
第二篇:鄄城农机维修行业三三制调研
鄄城农机维修行业“三三制”调研
据统计,到2009年底,鄄城县共有农机维修点134个,农机修理工310人,目前,一个多种经济类型、多种经营形式、多种维修技术等级共同发展,遍布城镇乡村的农机维修网络已基本形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94年以来,通过宣传贯彻《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行政规章和地方法规,农机维修行业管理逐步迈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农机维修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大特点
根据我县维修行业发展特点和维修管理经验,总结以下几点:一是个体修理点多。修理点发展很快,平均增长率达到7.8%,个体修理网点占整个修理网点总数的95%以上。二是小规模修理点彰显。在全县134个修理点中,小规模修理点占75.9%,这些修理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修理人员和简单修理工具。三是修理工异地从业者多。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民外出打工的有增无减。为了便于在外谋职,不少青年农民外出前在当地主动申清接受培训考试,在取得修理工技术合格证书后,再持证外出打工,特别是近几年,该特点尤为突出。
三大问题
当然,维修行业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一是农机维修网点整体技术素质下降。在现有维修点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改造、很多维修点没有专门的维修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标,有的没有必要的修理场地,有的甚至就在路边屋前摆摊设点,有的缺乏修理技术人员。二是修理质量不高。由于修理点技术条件差,特别是那些无任何证照的被人们称为“维修黑店”的存在,使修理质量无根本保障,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屡屡发生。三是维修行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修理点量大面广,管理力量不足,不少地方存在管理上的“死角”;管理手段缺乏,制约着维修行业管理向纵深发展;持证异地从业的维修人员不断增多,给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也带来不少困难。
三条建议
为解决目前维修业存在的问题,有几条建议。一要加快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法规建设的步伐,依靠行政手段为依靠法制和行政两种手段相结合。应该说,《规定》的出台是大势所趋,而且必将起到强有力的规范作用。二要加强农机维修技术监督工作,变注重维修网点量的增加为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严格审验网点、搞好农机维修技术培训及其管理工作、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农机维护和保养知识等措施和手段,提高维修行业质量。另外,应加强农机维修配件质量的监督管理。由于维修方式已转变为以换件修理为主,因此,修理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修配件质量的优劣。要开展经常性的零配件抽检工作,并尽快制度化、规范化。三要强化农机维修行业管理的咨询、服务职能,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联系。维修点和维修工人在经营活动中需要咨询、服务的内容很多,包括有关政策法规、疑难故障修理技术、新技术和新工艺运用、改善修理点内部管理及其组织维修点间技术经验交流等,各级维修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第三篇:曹县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情况调研
曹县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曹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3970台,拖拉机配套机具20866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07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66台,农用运输机械122990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拥有量的大幅增加,农机维修点也随之增长。目前,曹县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54个。其中,一级维修网点1个,二级维修网点2个,三级维修网点149个,专业维修网点2个,从业人员421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书的修理工132人。但是由于受经营者业务素质、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机维修网点仍存在着管理工作跟不上、配件质量差、维修水平低、投诉率高等问题,不仅损害了广大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曹县的农机维修网点从人员构成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原国有、集体农机维修企业改制解体出的下岗技术工人承办经营。如:原县拖拉机站解体后产生的7个农机维修点;二是由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农机”自行创办经营,乡村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即属于这一类型;三是由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较有实力的农机经销企业联办的农机售后服务维修站点,县农机公司附近的6个维修点,就是这样的联办维修网点。
总的来说,曹县农机维修行业有如下特点:一是农机维修与农机产品营销等结合经营,具有综合服务性。维修从业单位的规模有大有小,基础条件有强有弱,经营服务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综合经营服务。基本是农机维修与汽车特别是农用车修理结合,同时经营配件供应,维修能力较强,关键部位的维修由高级工主修,修理质量可靠,业务量较大。二是农机维修资源分布及其业务开展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农机维修单位基本分布在县城、乡镇、村居三级地带。其中乡镇分布居多;维修能力较强的维修单位多设立在县城,维修能力一般的主要分布在乡村和县城边缘地带。农机维修单位分布与农机保有量分布基本一致。从维修业务的季节性看,全年春秋两季业务量较大,占到70%左右;夏季业务量较小,占到20%左右;冬季业务寥寥,占到不足10%。三是不同等级维修单位适应市场需要,自然形成市场分工。普通农机具维修主要依靠就近解决问题,维修内容主要是换件、修整、校油泵等,在营业淡季承揽加工一些零活,少数维修单位兼做简易农机具;有一定规模的维修企业占居市场主导;一些高性能、高价值的大型国产农机具出现故障,主要依靠生产厂家维修。近年来,我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获机、大功率拖拉
机较多,发展潜力较大,这部分机械维修有专门对口单位,主要依靠其在国内的代理商来进行维修等售后服务。四是维修方式呈随机性、多样化。主机在“三包”期限内出现问题,大部分由销售企业通过售后服务解决。超出“三包”期限,常规性问题多数是农机手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机驾驶操作的经验自行解决;少量不能自行解决的就近交维修门市部进行维修。
二、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普遍向“三农”倾斜的形势下,农机维修行业尚未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缺乏必要的调控,随着农机技术进步的加快,农机维修行业的落后状况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化和现农业代化的发展。
1、农机维修网点整体效益偏低,生存发展艰难。维修行业规模小、单位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维修质量差等因素,直接影响维修经营效益,影响其发展壮大的能力。
2、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合理
目前,曹县现有的154个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城区农机维修网点较多,并且维修能力较强。乡镇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二三家农机维修网点;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农机维修点很少,农机出现故障,农民机手要跑到很远的路去修理,有的甚至跑到县城来请人修理,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3、农机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机维修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农村农机维修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维修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维修所要求的标准。维修人员技术差。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凭感觉,靠经验维修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些无任何证照的“黑店”存在使得修理质量无保障,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也时常发生。
4、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
基层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基层农机维修网点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的原因。职能弱化,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点多、面广是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又一大特点。一方面是缺乏人手,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管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管理部门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管理农机维修网点,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如何界定各自具体职权需要进一步明确。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对维修网点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管理上的死角,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结果是制约着维修网点管理向纵深层次发展,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的不明确,交叉管理现象严重,谁也能管,谁都不管,导致农机维修网点始终徘徊在低层次面上。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农机维修行业不能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三、措施和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机维修和销售市场的监管力度,统筹各部门管理,确定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关部门行使职能应从属并服务于农机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政策,集中体现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核心精神,有效地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2、建立扶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税收、投资、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管理方面加以规范。要重点扶持一级维修企业充当产业龙头,引导其通过兼并或者重组,统领二级维修、三级维修和专修点形成一定区域的维修服务网络。
3、大力开展农机服务工作,通过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培育和引导市场发展,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认真抓好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技术监督、治理整顿和打假工作,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全面提高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抓好“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的创建工作,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引导农机维修销售市场良性发展。
5、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社会监督,同时加强与农机生产、维修、销售企业的联系,支持优势名牌,扶持信誉好的维修销售企业,帮助有条件的农机维修企业承担名牌产品的经营和特约维修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创造规模效益。
6、建议上级业务部门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制定配备标准,投入专项资金,改善维修管理机构办公设施,购置必要的检测鉴定设备,并扶持发展一定数量的农机维修技术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机维修网点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第四篇: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东明县农机维修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东明县农用机械及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农机维修需求也随之增加。几年来,东明县农机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好农机维修管理职能,切实加强对我县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的管理,规范维修服务市场秩序,提高了了维修质量,维护了农业机械维修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近日,农机中心针对当前本县农业机械维修点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机维修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农机维修业基本情况
截止目前,我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31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005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4050台,配套农机具达到35415台套。目前我县维修网点达到172个,农机维修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二种形式:一是个体经营的农机维修网点;二是专业农机合作社维修网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下:
1、维修点规模及从业人员状况
个体农机维修网点是我县农机维修的主力军,我县85%以上的维修业务依靠农机维修网点进行。根据调查,其中大多数是固定资产在10万元以下的个体经营者,约占总数的90%以上,由于农机维修网点大多经营规模较小,因此每个网点的从业人员一般只有1人,规模稍大的能够达到2~3人;合作社维修网点规模较大,从业人员一般达到3~6人。
2、维修业务范围及维修能力状况
目前,我县农机维修网点主要从事常用农业机械的局部性换件修理、一般性故障排除以及整机维护。目前,我县有四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家,三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 2家,一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18家,占全部维修点的12.2%,星级网点维修能力较强,可进行机械加工、柴油机修理、配件供应等一条龙服务。
3、经营业务量及经营收入情况
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受其维修能力、维修质量、所在地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经营收入还受到农机配件销售量的影响,即同时从事修理及配件销售的维修点,其经营收入较高。因此,我县各维修点经营业务量和经营收入存在一定差别。根据调查,各维修点的全年维修量从500~4000台次不等,而全年中“三夏”、“三秋”是维修高峰期。在这种维修业务量情况下,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的年经营收入维持在1~4万元之间。
但是,星级维修网点业务量和收入都高,例如我县武胜桥镇占彪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去年维修毛收入就达33万元。
二农机维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维修点分布不均匀,村级农机维修点短缺
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多集中分布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而村级农机维修网点短缺,交通比较便利的三五个村中有一两处农机维修网点。在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尽管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却没有一家农机维修点,农机出现故障,尤其是在农忙季节,农民要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去请人修理,有的甚至到县城修理。由此看来,没有或离农机维修点较远的村,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
2维修点经营规模较小,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目前,我县的农机维修网点大部分是个体工商户,多为家庭作坊式、门铺式维修。这种小规模经营的维修点资金有限,属于低等级维修点,其维修能力较差。甚至有的农机维修点,修理设备简单,又缺乏修理技术,但也打出了修理拖拉机、农用运输车、柴油机的“旗号”;有的维修网点的水平只是拆换零件。一些农机具经他们“动手术”后,毛病照旧百出。有的修理业主对送修的农机具夸大“病情”,“小病”说成“大病”,“少病”说成“多病”;有的本来只需2个小时可以修好的机具,他们说要5个小时;本来可以继续使用的零件,却说报废不能用了,造成农机手多花钱,机具维修质量不能保证的现象。
3参加培训少,维修技术水平低
实际中,由于多数农机手在使用农机具的过程中,对其构造、故障分析与排除均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他们极易向农机维修业转行,成为维修人员,因此使我县农机维修业的从业人员中很多是没有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人,这种无证上岗的现象使农机维修过程普遍存在无规范、无质量标准、修后无监督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维修点无法提升自身维修能力和维修质量。
三、建议与对策
1、建立强有力的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和扶持制度
我们农机部门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力量,通过推广培训与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农机维修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向农机维修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农机维修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修理设备和仪器;对农机维修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和教育,使之遵纪守法,诚信服务;同时积极扶持帮助具有一定实力的农机维修网点,使其扩
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加强技术人员培训,逐步提升我县农机维修网点维修高新农机具的能力。
2、加强农机维修人员技能培训。
把我县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向有关部门争取部分培训经费,弥补农机管理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减轻学员的经济负担;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结合起来,使学员取得技能资格,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农机维修人员培训应与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作结合起来,使农民能就地就近学习农机维修技术知识,即方便农民、又可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在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做到边讲解、边示范、边指导、边操作,让学员听了就懂,学了会做。
3、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的高效管理模式
随着我县农机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机维修网点修理业务也逐渐增多,因此农机部门应联合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建立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农机维修管理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销售,严格对无证无照经营的维修点进行依法取缔,才能确保我县农机维修市场的健康发展。(尹建立)
第五篇:日照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日照市农机维修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局办公会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上半年组织开展的农机生产、经营、维修企业调查摸底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等工作调查研究,并在分管局长的带领下,深入到莒县和日照经济开发区,在进行全市农机化及农机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同时,既掌握了解全面工作情况,也针对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农机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维修企业以及县、乡(镇)农机管理机构进行调查走访,详细记录大量的基层基本情况,发现了许多存在问题,同时广泛征求各级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中提炼精髓,现将调研具体实际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发展现状
1、加强农机维修行业管理,是落实实施《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维修、更换、退货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维修行业准入制度的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机三包服务维修质量、提高农机维修技术水平、杜绝和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及零配件的流通,规范农机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经过调查摸底了解情况来看,全市各区县共有从事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投诉专兼职管理人员6人,农机经营、维修企业(网点)总计546家,其中农机销售企业50家,农机维修(网点)企业496家,办理维修技术合格证并上传至全国农机维修信息管理系统的经营、维修(网点)企业202家。
2、农机职业技能资格是农机维修行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基本条件,凡是从事农机制造工业三包服务、经营、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的条件,才能具备相应的技术操作和维修服务,确保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全市近年来共考核鉴定农机职业技能资格人才4277人,其中2011年1至8月份考核鉴定1056人,所办理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农机修理工、电焊工、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车工、钳工、挖掘机装载机驾驶员、农业机械操作工、农机轮胎修理工等十几个工种资格,目前正在开发的还有农机合作社经理人、农机技术指导员职业资格等项工种。
3、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是以保护广大消费者权益为根本,全面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的主要职能职责。我市自成立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机构以来,各级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人员,积极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及时受理投诉,按时调解处理,共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100多起,调查调解处理96起,移交法院和仲裁机构4起,为农民和机手挽回损失80多万元,极大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驾护航;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与本市已纳入管理,计划申
请产品推广鉴定、申报进入国家、省级购置补贴目录的生产企业联系沟通,帮助企业改善生产技术条件、不断研发农机新产品、努力提高产品性能质量、整理完善技术资料,协调联络上级业务部门进行产品推广鉴定,协助配合鉴定专家组进行试验鉴定,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级购置补贴目录,全面支持农机工业的壮大发展。
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纳入农机部门管理的农机生产企业18家,其中所生产农机产品已通过农机产品推广鉴定并进入国家、省级补贴目录的有8家,进入国家、省级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的农机产品共6大类59项,这8家生产企业三包维修服务组织健全,产品质量性能比较稳定,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产品销往国内多个省市地区。
二、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
1、农机维修经营企业、维修(网点)企业管理方面,一是缺乏同工商、质监等相关执法部门配合,行政管理职能弱化;执行力度不大,二是是小型、个体户等经营、维修网点服从管理的理念淡薄,监管难度增大;三是维修行业质量监督管理无专项经费支持,设备设施陈旧,交通工具缺乏,管理人员配备较少,且大多数都是兼职,造成监管手段与措施不强,难以实现有效的正常管理,从而不能全面细致的掌握基层经营、维修(网点)企业准确数据,规范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2、农机行业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开发)组织宣传发动力度不足,机手和从业人员主动申请报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较少,主动报名参加培训鉴定的人员中,大多数都是受周边地区影响或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被动申请报名的,而且技能鉴定工种过于集中,在农业机械试验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内燃机维修工等工种考核鉴定仍是空白,与先进省市、地市差距较大;鉴定考核程序和档案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
3、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方面,普遍存在无机构编制及专职人员,缺乏受理投诉、调查调解处理所必需的车辆、摄录取证设备、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设施投入资金来源,日常业务处理经费紧张,设施设备硬件的不足,既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日常开展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农机作业质量监督等工作的需要,大多数业务只能靠电话联系沟通处理,既不方便现场调查取证也不符合办案程序,农机打假护农等专项治理行动基本处于应付,流于形式状态,并且兼职管理人员素质不一致,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主动能力差,等靠应付心理严重,这些现象及原因的存在,直接导致各项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业务全面展开受到限制。
4、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发展不平衡。生产设备齐全、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较少,大多数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存在,且小作坊之间无序竞争较为激烈,这些小作坊生产的农机产品
大都是“三无”产品,一般以来料加工制作、贴牌制作、套用进入补贴目录企业品牌型号来实现产值效益,这些无序竞争力量的存在,给较有规模的中小型农机生产企业造成压力很大,迫切需要农机部门扶持较有规模农机企业,规范行业标准,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淘汰小作坊,净化农机生产加工市场。
5、农机工业、销售企业、维修(网店)企业缺乏政府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大力扶持,并且生产加工企业、经营企业资金压力较大,其资金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品研发、先进适用设备投入、人才引进培训、流动资金等方面,以前一小部分靠从银行贷款,其余不足部分依靠职工筹借、社会融资机构借贷、其他渠道筹措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一方面牵扯精力较大,另一方面利息支出也相应增加产品制造成本,存在一定风险,对企业壮大发展、专业化发展、集团化发展影响较大,成为提高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建设现代农机流通体系的瓶颈。
三、全市农机维修管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管理工作发展计划和建议措施
1、完善健全农机维修管理、质量监督投诉管理机构体系。各级政府应将农机维修管理、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监督投诉管理等职能,纳入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机构体系独立编制范围,配备相对应的办公设备设施、交通工具及专业人才,并将日常监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业务的全面开展,同时明确农机、工商、质监等部门职能职责,严格实行行业准入制度,组织协调开展联合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净化规范农机生产加工、经营、维修市场,对较有规模、信誉较好、维修服务较高的农机工业、经营、维修企业,给予税收、资金、金融服务支持,帮助更新添置设备设施,并鼓励开展网络化、连锁经营,从而提高经营、维修质量和服务水平。
2、全方位的引导、支持、扶持农机经销企业发展。应该对推广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农机产品的农机经销企业在税收、资金、融资政策、奖励扶持政策方面给与扶持,帮助解决企业发展资金及流动资金缺口问题,对于建立补贴产品展销厅、形象店、三包服务站及为推广政府补贴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农机流通经销企业,给与相应的奖励扶持政策,有利于企业的壮大发展。
3、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能力,帮助农机工业壮大发展。各级政府、发改、科技、财政、商务、银行等部门应给予农机工业帮助支持,帮助解决企业急需低息或无息扶持资金,有效缓解研发投入、设备投入和流动资金方面压力,帮助生产企业改进生产设备和加工工艺,引进高级人才,切实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改进操控性能,重点支持高、精、尖农机产品研发、制造,助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壮大。
4、严格农机行业就业准入制度,促进农机从业人员基础素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各级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应大力支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加大组织宣传发动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一段时间内,将从事农机工业、经销、维修、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农机操作的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覆盖式培训、鉴定,稳步提高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农机各业全面可持续较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逐步在农业机械试验工、农产品加工机械操作工、农机营销员、农机服务经纪人、内燃机维修工等多工种开展培训鉴定,农机管理部门内部各科室、站、所应相互配合,共同组织开展培训及鉴定业务,促进农机生产、加工、经销、维修、作业、租赁市场稳定有序的快速发展。同时财政部门应给予安排相应的培训资金补助。
5、严格加强农机产品、农机作业质量监管,不断提高农机产品、农机作业质量。定期开展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农机作业质量跟踪调查、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活动等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办事机构和人员,逐步完善基层农机质量监督网络,拨付专项经费,配备专用设备和车辆,加大对私自改装农业机械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行为,建立健全农机报废更新制度,规范和整顿农机市场,全面细致的开展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切实做到为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