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时间:2019-05-12 19:36: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第一篇: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

浅析财政对“三农”投入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在我国现阶段,当前农业、农村的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时期,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不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而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和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国家的现代化必须包括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繁荣也没有整个社会的繁荣,而如果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只有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才是我们全国社会和人民最重要部分的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才是建立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必由之路。

而我感觉国家对“三农”的投入最具有历史意义的还是,政府在2006开始取消了农业税,这无疑对农村、农业、农民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下改变了农业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局面。从2003年以来,财政支农方面,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一是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2004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到2005年已有近8亿农民直接受益。而对于农民朋友影响最大的一年恐怕是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经表决决定,《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同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46号主席令,宣布全面取消农业税,把这项惠农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农业税被全部取消,9亿中国农民将因此受益。历朝历代都靠着农民的税赋维持运转,农业税也成为农民负担中最大的一块。全面取消农业税是一种农民的解放,使广大农民手头得到真正的实惠,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但这远远不只是对农民朋友有重大的意义,对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第二篇: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

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影响研究

【摘要】根据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本文利用财政职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从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经济增长与稳定职能和收入分配职能三个角度分析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农业的经济发展问题和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文章认为我国农村的落后问题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缺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不对称、非均衡的工农业发展模式、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关键词】资源配置 农村 稳定与发展 农业 收入分配 农民

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村社会发展迟滞、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三农”问题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社会、政治问题。能否解决好“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近三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了有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涉农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最主要手段,担负着国家经济发展与稳定的重大职责,财政政策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态势,本文认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分析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所谓“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尽管改革开放始于农村,而且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三农”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成败的关键问题。

1、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三农”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跃进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三农”问题又有着自己的特点,我国“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为农村社会发展迟滞,农业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发展迟滞的集中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农业经济发展落后集中表现在:粮食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产业化调整等方面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民的显性税费负担,隐性剪刀差负担严重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的负担沉重。

2、我国“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首先,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技术文明和先于西方的远洋航行,但是没有引致工业化发展之路。历史背景和人地比例关系并非必然发生“三农”问题的直接因素或充分条件。中国“三农”问题最直接、最重要的成因是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国家对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和城乡居民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使投资、资源、人才、技术、知识的配置持续向城市、工业和市民倾斜。实行二元政策的结果,形成了二元体制,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利益集团的兴起和农民群势弱化是“三农”问题的延伸,确切地说,是“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群体结构和利益结构单一,有限的国民收入集中在国家和集体手里,各类劳动者—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管理人员和军人等—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谁都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说是在平均主义分配制度下“同甘共苦”。

3、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与演变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财政支农工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五十年中,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财政由战时财政过渡到建设财政,由计划型财政过渡到市场型财政,由主抓国内财政过渡至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领域越来越宽,发挥的功效越来越大。财政支农作为财政部门的主要工作,在不同时期支农的力度和方式也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特征。

二、优化资源配置职能,推动农村繁荣的财政政策

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的基本职能之一。优化资源配置是指“各类生产要素(资源)根据各个产业部门、各个地区的生产需求和争取最大报酬的原则,经过部门间、地区间的流动调整,最终被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地区中去。“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的标志是,无论什么资源在投入任意一种用途时所得到的边际产品都相等。”即边际产品收益等于边际要素成本(MPR=MPC)。

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迟滞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缺失,本章回顾了经典的公共产品供给理论,探讨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建议。

1、公共产品的理论分析 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就是私人不断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的过程。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对政府的治理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意味着政府并不是公共产品的唯一供给者,在政府之外还存在其它成功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形式。正如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所指出的,“每一公民都不由‘一个’政府服务,而是由大量的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产业所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产业都有重要的私人成分。”这意味着随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发组织力量的发展,政府作为公共领域垄断者的单极治理模式已经发生改变。公共产品的供给已经从政府的单中心供给模式逐步走向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2、阻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问题

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我国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实行的是两套政策,城市所需的水、电、路、通讯、学校、医院、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由国家提供,而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由农民自筹资金或通过劳务投入自行解决,国家仅给予适当的补助。虽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本质却是农民自己为自己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公共产品。

现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制度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确实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因其变革滞后,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1)、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对称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匮乏;(2)、非均衡的工农发展模式,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制度缺失;(3)、农民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导致农村公共产品偏离需求;(4)、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外供给导致农民负担加重;(5)、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资金使用浪费。

3、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着农村现代产品市场规模的扩大。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供给,可以全方位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的供给,有利于农民的健康和农村的稳定。加强农村生态的保护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观上存在着由于历史欠账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由于分税制和农村税费改革造成县乡财政困难,没有足够的财政资金维持原有公共产品提供水平的双重困境,任其下去,农村公共产品缺口将会不断拉大。从理论上分析,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欠账的弥补,县乡财政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是以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基础条件的。农村公共产品历史欠账和县乡财政资金短缺直接影响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制约着农村公共事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与农村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明:现阶段国家的农村经政策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通过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来改变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条件必须借助“外力”,也是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必须实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

三、拓展经济发展职能,加快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公共财政的另一职能是稳定和经济发展职能。本章主要围绕经济发展的职能展开,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通过增加投入或提高效率获得更多的产出,构成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结构的协调和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环节;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益水平、社会和个人福利水平、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经济稳定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改善程度的提高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标志。本章围绕财政经济发展的职能,分析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阐述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1、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素有重农的传统。史书中的“食为政首”,“地者、政之本也”,“王者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的记载,民间也有“有粮则稳,无粮则乱;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的俗语。新中国以后,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毛泽东指出:“农业关系到五亿农村人口吃饭问题,吃肉吃油问题,以及其他日用性农产品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治,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农村这样,城市也如此。因为商品性的农产品发展了,才能供应工业人口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江泽民指出“在农业发展新阶段,我们仍然要靠政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最基本的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长期稳定不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国民收入分配要向农业倾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无论是传统的重农思想还是领导人的关于农业重要讲话都充分表明,只有政府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和干预,才能使农业真正发展起来。

2、我国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分析

投入政策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为了提供农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对农业领域进行的公共性投入。这种投入通常是通过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来实现的,支持项目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而不是针对生产者和加工者的直接支付,因而这种投入不能直接形成受益主体的收入。我国财政农业投入性支持包括在各级政府预算的财政支农支出科目中。由于预算外资金缺乏公布的统计数据,所以本文中只涉及预算内资金对农业进行的投入性支持。预算内农业投入性支出项目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支出以及扶贫资金中用于农业的支出等。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国家财政以扩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目的各种新建、扩建工程和有关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

3、国外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借鉴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不强调政府宏观调的重要作用。作为宏观调控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农业财政政策,更是各政府用于支持和保护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当前我国“农”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要迎接全面建设小康到来,外部要面临入世后的全新国际竞争环境,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深入研究先进国家财政支持保护农业的特点、执行情况及发展趋势,学习他们的经验,对我国及时调整农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

农业基础产业地位的特殊性和实现新时期农业发展目标的需要决定了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具有客观必然性。财政农业投入是政府公共支出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财政农业支持来弥补农业生产领域的市场失灵,实现国家的宏观农业调控目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与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相协调的原则。(2)、坚持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的原则。(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然,对农业资源配置中地区公平的关注也是政府财政农业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财政农业支出作为政府的公共经济活动,在性质上具有供给无偿性、需求无限性的特点。为反映农村社区全体居民的利益,政府在财政农业资金的投向和数量分配方面应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我国地区之间农业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在经济发展上也不平衡。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地区协调,不平衡的状况就会不断加剧,这既不利于地区之间收入的公平分配,也不利于地区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果能够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基本的基础设施、技术、人力、资金等资源,就能够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保证农村贫困地区人口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这样既能改善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状况,又能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能力。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中的财政扶贫资金和“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就是为了实现公平目标而安排的专项支持资金。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还可以辅助市场增进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

四、完善收入分配职能,促进农民增收的财政政策

收入分配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按一定的方式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割。国民收入分配形成流量的收入分配格局和存量的财产分配格局。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三大职能之一,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笔者沿着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脉络,分析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阐述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不但会影响到社会稳定,也会给经济发展来不利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一方面将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启动消费。另一方面,又将导致教育投入不足,影响人力资本水平提高,而这一切又将难以使产业结构顺利转换与能级提升,也不利于实现推进城乡体化与“五个统筹”的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国家减免农业税费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生产设施建设将面临所未有的困境,村集体的公共服务功能将大打折扣,因为这一部分资金传统上来自于村提留和乡(镇)统筹:村中经济资源(例如土地、矿山等)的价值将提高,其真实的控制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将向中少数拥有最大经济或政治势力的集团集中,村干部与其他村民之间收入两极化的趋势将可能大。这些经济和制度因素都将对农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农业税取消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业税是一种古老的税种,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农业税3945.66亿元,为我国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大量积累。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5年内取消农业税。”此后,全国减免农业税步伐加快。2005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明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5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3年就可以实现。”这意味着,2006年中国农民将彻底和“皇粮国税”告别。减免农业税,使得基层政府借以搭车收费的载体不存在了,农民负担就能够切实减轻,于经济、于社会、于国家、于人民而言都是多赢之举。取消农业税,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健全再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财政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如何将政府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再分配。对那些低收入甚至无收入的社会成员长说,保证他们生存需要的重要来源就是依靠政府的社会保障和财政的转移支,寸政策。社会保障制度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对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看,世界162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中70个国家和地区包含农村,其保障对象为全部农村人口或农民。实际上只要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每个国家和地区均可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经济水平下,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实际上就是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体现,社会保障作为社会收入的再分配,是调节各阶层收入水平的一种手段,通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起到公平分配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由于人们之间利益调整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有利于弱化改革风险,减轻社会的震荡。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进一步增加投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立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以大病统筹为重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计划,并在全国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己有67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覆盖人口2.36亿人,共有1.79亿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5.7%,参合农民就诊率和住院率均明显提高,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全国共补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22亿次,补偿资金支出61.75亿元。中央同时提出,要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人口在2006年扩大为40%,到2007年扩大60%,在2008年争取在全国农村得到基本推广。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是现实、特殊、复杂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来关注。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对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这将是我今后长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2、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0

3、秦岭:《现代西方收入分配标准评价》,理论经济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3.8。

4、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4中国财政发展报一一中国农业、农村、农民政策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60

5、尚长风:《制度约束下的财政政策绩效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

6、宋洪远:《中国乡村财政与公共管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7。

7、苏明:《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2。

8、王朝才、胡章胜《民族地区农村公共财政建设》,北京,经济 科学出版社,2004.5。

9、王景新、李长江、曹荣庆:《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

第三篇: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江安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左 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谱写新的篇章。我县迅速进行了学习和贯彻,特别是日前举办的江安县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培训班,将我县学习和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向了高潮。本人作为1名西部丘区县财政工作管理者,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结合我县财政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思考,深受启发,有以下体会和感受。

一、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关键步伐;实现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整了财政收入再分配格局;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强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等等。应该说,财政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县财力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我县财力有所增强。一是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四年来,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跨越4000万元、5000万元、7000万元、1亿元台阶,全县总收入相继跃上2亿元、3亿元、4亿元台阶,2008年已突破6亿元大关,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继跃上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台阶,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0%。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政府公共支出需要、支持我县农村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财力水平不断提高。四年来,全县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人均财力比上年增长均在18%左右。

从近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与总支出相比可知,财政收支明显失衡,我县70%的财政支出是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专项补助来维持,说明我县财政面临很多困难。如:可支配财力有限,公用经费困难,债务负担沉重等。近两年我县虽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财力总量有限,中、省、市不支持就无法正常运行。主要原因:一是现行财政体制没有理顺。从实行分税制开始,地方财力特别是县乡财力不断层层向上集中,但各项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县财政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诸多责任,使得地方财政负担较重;二是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加重了县乡财政困难。机构臃肿,人员冗赘,公共财政理念淡薄, 转移支付制度管理不规范等等,使得政府运行成本较高;三是缺乏稳定可观的税源,目前我县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较少,零星税源多,且依赖性强。乡镇企业不发达,农业板块没有上百万元的纳税户。

虽然我县财力有限,但近年来严格按照“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增加“三农”投入。2006年安排资金1.34亿元,2007年安排资金1.71亿元,2008年安排资金达2.7亿元。近三年每年“三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高于35%,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三、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可以说,当前我们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既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又有很好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面临着难得的大好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长远的谋划,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我县客观实际。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并做出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根本出路。作为西部欠发达县财政工作,应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突破工作年”的要求,抢抓机遇,增添措施,立足县情,以工促农,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何一项改革成功的后面,都凝聚着无数的艰辛努力。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结果也只能是止步不前,劳而无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来开展工作,以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精神来指导财政工作,管好、用活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树立抢抓机遇,花小钱办大事的观念。切实增强敏锐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牢牢把握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有针对性地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要敢于加大投入,满足项目争取的前期费用支出,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多落实一批项目,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而达到“舍芝麻、抱西瓜”的效果。

(二)不断做大财政蛋糕,做实做强财政实力。一是以工业强县为战略指导,建立县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以阳春工业园区的全面建设和阳春工业功能区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县工业产业的拓展延伸;全力推进双赢公司的扩建项目、华夏酒业扩建1200吨/年基酒生产项目、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总30万头/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和鸿源化工、蜀星纸业、金世界化工等企业项目建设,促进以上企业产销两旺,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以工促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培植替代财源。在加大工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特别是竹业、沿江蔬菜、畜牧业以及沿江物流等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村、农民自主创业,形成有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粮食、水果、畜牧、林竹产业和江安县三江獭兔养殖等农业专合组织的财政补贴;加大以“阳光工程”为主的农民工培训力度,积极支持返乡民工创业增收。

(三)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全力配合主管部门争取上级支农资金。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支持农村改革与制度建设,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民手中;做好政策宣传与信息公开,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实现惠农补贴“阳光化”。四是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切实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五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教育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发展壮大农村劳务经济。

(四)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服务,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三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办法,稳步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四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财政部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职能。财政部门承担着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的重要职能。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各项财政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切实推动我县财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多做贡献。一是要以财政增长为主题,在生财方面有新作为;二是要以依法征管为保障,在聚财方面有新举措;三是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理财方面上新水平。

第四篇:财政支农与三农发展

财政支农与三农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农业是一项弱势产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既受自然环境的约束,也受市场价格的制约,面临自然与市场的双重制约。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农业问题这“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当前,“三农”问题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中关系全局的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正在发展的高峰阶段,所以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我国要想更好更快更准发发展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各级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随着支农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宣传支农政策,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愈发重要。所以,国家要发展,就要决绝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就要在财政经济上给予农民和农村农业发展的一些补贴等政策。真正做到“支农”、“强农”、“惠农”。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三农,国家发展。

一、什么是财政支农

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是沿着历史发展演变和不断加强的。共产党在取得天下的也是现在农村发展起来的,采取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课件农村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是多么重要。所以,在国家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想要发展首先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为了更好的落实这个问题,党和政府明确的提出了“财政支农”这个实质性名词。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这些:农作物良种补贴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补助政策、生猪良种补贴政策、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政策、小型农田水利补助政策、节水灌溉贷款中央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政策、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测土配方施肥补助政策、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医疗救助政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政策。

财政支农政策主要可以概括为两大类:首先是支出政策,主要方式是投资、补贴、补助等;另一类是税收政策,主要方式是轻税,减免、退税等。

1.支出方面。中央财政政策有支持“三农”资金十五大类,包括基本建设投资(国债基金)、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建设费、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水利建设基金等。这一口径是目前中央财政支持三农的最大口径,基本涵盖了中央支持三农发展的各个方面。

2.税收方面。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一直实行轻税和税收优惠政策。2006年我国取消了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税,这是财政支农在税收方面的重大措施。在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和出口退税上,国家财政对加工农产品增值税实行进项税抵扣政策,对农产品及加工出口品实行优先退税政策。

此外,国家财政还通过清理、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减轻农民的额外负担。还通过利用外资支持农业农村的发展。

从我个人的观点而言,财政支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少有所学,状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这不仅是财政支农需要解决的,这也是我们国家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具体要解决概括起来也就是“多予、少取、放活”。最重要的就是要“放活”。多予和少取只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三农发展的政策帮助,但三农问题需要得到解决真正靠的是农民自己。所谓“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二、为什么要财政支农

“为什么需要财政支农”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农民”、“农业”“农村”这三农问题在我们发展中占有的地位。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三,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据。夸张一点说就是我们解决了三农问题,就是解决了我们国家的发展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是人类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理解此问题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我国的经济在高速发展,GDP的快速增长也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可是就在这么高速发展的国家,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农民占整个人口的四分之三,可是农民真正能享有的福利、生活条件、就业条件、医疗条件真的能和城市相比吗?就农村孩子的教学条件来说,许多农村的孩子连上学的条件都很差。我记得上次在电视里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节目,是帮助农村孩子圆梦的。在云南某个地区孩子们上学要翻过两座山,经过几条大河,有一次因为大雨河水上涨,导致两个孩子在放学途中因过河踩滑被大水冲走了„„两条无辜的小生命就这样夭折了。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实。而许多城市的孩子不仅上学条件很好,还有更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还能参加课外兴趣课堂,培养多种多样的才能。同样是祖国的花朵,而有太多的花朵因为许多外在条件的限制不能得到更好的呵护。

所以,就从孩子的教学条件来看,财政支农是必须的政策。太多像这样的农村孩子需要得到更好的照顾,不是一定要要求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样的现代化设施的待遇。起码能让他们在上学的途中能有条平稳的道路走,让他们能坐在不漏雨的教室上课,让他们有更多的兴趣爱好能得到培养„„

可见,财政支农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了107.7%。巨额的财政支农资金犹如春天的甘霖,给广阔的农村大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1.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2004年以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以“少缺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和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其中,以“四减免”为主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以“四补贴”为主的支出政策则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支持“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了165亿元用于对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预算安排资金1022.8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村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2010年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也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3.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重视改善民生,逐步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纳入保障范围。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1245.2亿元,比2007年增长96.5%,其中,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611.4亿元,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支出90亿元。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1.4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了生活补贴,逾8.15亿农民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4284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还体现在资金投入形式灵活,能够及时地保证支农资金的需求。为了应对当前北方部分地区严重旱情,支持抗旱保收和春耕生产,财政部提前拨付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16亿元和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同时,为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存量部分一次性全部提前拨付到各省份。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具有较高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较为充分地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对支农资金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4.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有助于启动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

当前,“三农”面临较为严峻的发展形势,农民工就就业和农产品市场交易出现了一定困难,农业生产也面临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我国更加重视“三农”工作,以保护和巩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基。

5.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规模,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这一机制正处于初步建立阶段。从形式上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趋势明显;从内容上看,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渠道不断拓宽。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除了要求直接增长外,还要求间接增长。

目前,我国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土地整理;从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资金扶持“三农”;利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手段,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吸引农民资金投入。此外,随着财政政策从“稳奖转为“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性愈发明显,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首要安排,是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载体。由此可见,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四、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投入资金不足,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根据网上的资料和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支农投入资金不足,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对的是高度竞争的国际市场。按照WTO《农业协议》我国农业综合支持率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8.5%,而日前仅为3.3%,“绿箱”政策12项支出(其中10项农业补贴)内容中我国有6项空白。因此,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投资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财政支农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不足,农业工作科研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不仅绝对额较少,而且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也较少。就比如说像袁隆平这样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发明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不仅是我国的,还有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想想,如果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中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的投入加大,那么在农业创新发展的这方面,我们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不一定说要有第二个第三个这样的袁隆平出现,只是如果在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增加了,那么农业科技的创新也可以为三农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根据数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早已达到70%—80%,如果我国的农业科技储备增加,成果转化率提高,那么农业潜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释放。

3.财政支农方式不佳,成本高

财政支农方式不佳突出的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的用在流通环节。2000年-2010年,每年用于粮、棉、油、糖流通环节的补贴在500亿-1100亿元左右,占农业支持总量的30%左右,占国家政策性补贴支出的70%左右,根据财政部农业司有关专家分析: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企业的补贴方式来简直补贴农民,需要好肥7元钱才能使农民得到1元钱。这样就在流通环节浪费了太多的人力无力尤其是财力,加大了财政补贴的成本,而且流通环节太复杂了,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太小,效果不好。

4.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有待改进

在这方面来说,对于强农惠农的补贴资金项目多,资金散。从最初的粮食直接补贴、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到油菜补贴、能繁母猪补贴、棉花补贴等,范围越来越广,项目越来越多。但是综合平均下来说,农民实际得到的补贴金额并不多。就像是钱是花出去了,但是没有用在刀刃上,从根本上来并没有解决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五、完善“十二五”时期财政支农政策建议

在“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体系,积极探索财政支农新体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构建财政支农政策监督体系。

1.建立财政支农政策监督体系

我们在上面提到了财政支农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有一点提到了财政支农政策的流通环节复杂,加大了成本。而在这些复杂的流通环节中,很容易出现资金流通时一级一级往下流通减少的问题。所以要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的统一使用,探索合理简洁的财政资金拨款方式,而且还要经常性的开展对支农资金、惠农补贴资金的检查。

2.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力度

首先要建立中、长期整合支农资金规划。规划可以是10年一个周期,规划内容有农业项目建设具体范围、项目名称、资金投入额度等。其次实行资金备案制,对中央、省、市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由县市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后,编制报告,逐级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保制度首先要有法可依,那么就需要健全立法。为农村的社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这样做可以使农村社保资金在“阳光”下得到合理的运用,另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在这方面工作的公平透明公正,也让老百姓放心。切实解决农民人民的生活问题。

4.加强财政补贴资金的合理运用

在前面的问题中,我们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在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有待改进。这就是说在以后是时间里,我们在财政支农的资金运用上不要广撒网,涉及到许多方方面面,而应该着重加强在几个重要的方面。比如说在农村教育方面、医疗方面、住房问题、农村低保五保户等方面,这些农民需要迫切解决的方面。这样农民在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得到的补贴金额也多了,需要真正的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组,2010-1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王伟、杨锐、李东升,“十一五”财政支农政策存在问题及“十二五”对策建议,《地方财政研究》2010/12/第12期 [3]朱宏升,《入世背景下大连财政支农政策选择》[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4] [4]龚蜜,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第五篇:研究“三农”投入方式、重点和惠农政策

研究“三农”投入方式、重点和惠农政策

---肥西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王从林

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为要求,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线,以“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为重点,惠农政策力度一进步加大,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我作为财政战线上老兵,充分了解和亲身经历了农村的改革历程,亲眼目睹了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综合改革虽然是农村说费改革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但农村综合改革包容了全部“三农”工作,我的亲身经历,对研究“三农”投入方式、重点和惠农政策有了粗浅的认识:

一、解决“三农”问题,主线要突破“瓶颈”。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第五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前四个“一号文件”,分别强调了“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根本问题和首要任务,成效巨大,不容置疑。但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弱而不强、农民增收迟缓的“瓶颈”问题再次凸现。(2008)1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是对十七大首次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回应。因为走中国特色农 业现代化道路的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之所以提“农业基础建设”,而不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因为前者的内涵更丰富、涉及面更广、内容更全面。它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只有把农业基础夯实做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而长远的基础。

农业基础薄弱,很重要的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脆弱、物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为此,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继续加强生态建设等事关农业生产根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是关键。如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尽快喝上放心水、用上清洁能源、享受电力光明、就 2近乘坐公交汽车、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来。

二、确保国家供给是“三农”投入的重点。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崭新的中国、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008年中国又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农村的稳定,农村在支撑着工业和城市的建设,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2007年粮、油、肉、菜等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家为了控制物价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应急危机,要是国家调控不及时,中国很大可能爆发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就会发生。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农业发展了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确保农产品基本供给,要一手抓“米袋子”,一手抓“菜篮子”,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我认为解决农业供给问题的关键要抓好以下三件事:(1)切实抓好“米袋子”生产。继续实施粮食生产各项工程,稳定粮食播面,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切实抓好“菜篮子”生产。积极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大力发展油料生产。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对规模养殖实行“以奖代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3)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参股龙头企业。支持发展“一村一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三、加大惠农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采取了“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三农”稳定投入的机制方面比以前支持力度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各方面:一是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二是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三是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国家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安排的病险水库加固、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础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这些政策的调整,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农业抗风险力,促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下载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财政对“三农”的投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农分析及对政策

    在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大国,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开拓新的思路,正确认识和把握“三农”问题的实质,是我们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繁荣......

    县级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

    县级财政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投入力度,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有所改变,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明显加快,农村环境面貌有效改善,农业种植的科技含量稳步提......

    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2007-02-02 21:55:19按照县委县政府近年关于“三农”工作和贯彻落实中央号文件的总体部署和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县的农......

    县财政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按照县委县政府近年关于“三农”工作和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总体部署和目标任务的要求,我县的农业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新时......

    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一、“三农”问题的概述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

    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对策探讨 一、“三农”问题的概述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

    对“三农”问题的几点认识

    内容提要:“三农”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认为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经济发展的平台急需搭建、县乡机构改革应进行到底、尽快通过农村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