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经济的发达是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基础
农村经济的发达是建设社会主新农村的基础
——学习体会
通过教授的课堂授课和对一些比较发达的新农村的参观考察,自己感触很深,启发很大,学习培训提升了自身理论素质和对农村工作的一些深层次理解。
一、体会
1、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是非常必要的众所周知,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发展的关键人物,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农村党员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一线体现,他们表现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形象,而农村支部书记的形象更是我们党在基层的集中体现,他们能够发挥“双带”(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作用的基础是“双高”(带头致富能力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高)型人才,应当说组织学习、加强培训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这次培训班之后,部分村支部书记感慨的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没想到苏南地区的农村发展的这么好,咱们河口得相差二十年也不止”。这一句比较实在的话语,道出了支部书记们的共同的学习感悟,通过学习使他们的思想得到了启发,内心深处得到了震撼,同时也使他们学到了先进地区的拼搏精神和发展理念。
2、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刻不容缓
对于一个村庄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村级集体经济积累,通俗一点说也就是如果村里没有足够的钱,那么其正常的工作是很难开展的,更不用说是为村民搞福利,或者搞基础设施配套和做公益性事业了。另外,如果村集体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能营造村民致富的氛围,也不能提供村民致富的条件。
3、农民增收难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城乡的差距在不断增大,并且会越来越大,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仍然存在,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种种迹象说明农民没有享受到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成果。为什么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尽管发生了饿死人的现象,却没有发生农民**或暴动呢,就是因为城乡不存在二元现象,城乡贫富差距很小甚至没有。“不患贫而患不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的稳压器。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呢?在保证正常的种植业基础上,增加农民增收的渠道,如鼓励农民外出打工,可以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农民创业经商,从事手工业等可以增加经营性收入;政府提供各种应尽的社会性保障,可以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如果农民能够出租房屋、炒股票、银行存钱等可以增加财产性收入等等,农民的增收途径很多,方法不一,但这些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和倾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
—1—
4、政府应当及时适应形势转变角色
就目前形势来说,农税的取消,市场经济主导社会资源的分配等客观事实,政府应该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时转变角色,将原来以管理为主的政府职能逐步向以服务为主进行转变,将原来的指令性的行政命令逐步向政策性引导转变,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的发展,一切为了群众的需要,倾听群众的呼声,满足群众的要求,多为农民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机会,提高农民的素质,为群众的发家致富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政府要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树立健康的用人导向和用人机制,使为官一任的领导,真正做好造福一方的政绩;其次是重新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再次是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做群众发家致富的导师;最后是采用预留政府官员廉政保证金的工资制度,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和蔓延。
5、农民应当奋发图强,自强不息
外因可以促进事物的改变,但真正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内因。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也应当抓住时机加快发展,中央一号涉农文件的连续出台,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说明了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关注,当今的农民要充分利用上级政策,在外因的推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首先,解放思想,顺应市场,调整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紧跟市场的脉搏走;其次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科学种田,提高农产品质量,增产增收;再次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用自己充裕的时间去挣城里人的钱;最后成立和加入农业合作组织,抱成团不单打独斗,形成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千头万绪,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条主线,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完整的思路和准确的定位,因地制宜编制发展规划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从产业发展入手,充分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离石区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求今年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与产业建设挂起钩来,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一律不批。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到各县市调研新农村建设时,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有些县市,编制一个村的规划就花掉10-20万元,不切实际地把农村绘制成城市化,处处高楼洋房,娱乐设施齐备,惟独没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没有百姓养鸡喂猪的场所,没有农村特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农村建筑,曲解中央村容整洁的精神要求,严重脱离农村农民的实际,使中国房产农村化,城乡房产齐开花。如果这种想法不加以制止,即使新房盖起来了,各种娱乐设施配齐了,也建不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改善住房条件是重要,但还不是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充分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让农民有较高的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要有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现在多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全部依靠国家投入也不现实,必须争取多元投入,形成以工补农,以财扶农,以城助农的合力兴农的氛围。
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投入,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3917亿元,全国人均300元,农民人均约500元。我省新增财力的60%、市新增财力70%都将用于三农建设,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应尽职尽责积极争取资金。
二是要突出企业帮扶,抓好村企互动工作。由于我市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普遍滞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历史欠帐太多,单靠国家投资远远不够,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突出抓好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总结推广孝义、柳林等县实施的行之有效的村企互动、企业帮扶,一矿一企帮扶一个贫困村建设一个新农村的经验。柳林县确定了68户企业结对帮扶40个新农村和28个贫困村,全县已掀起了村矿互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有条件的县也应学习他们的经验。
三是建立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广东省实施千龙带千村,收到良好的效果。河津市西卫村的两户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全村农民离土不离村,由农民转变成工人,实现了劳动力的全部转移,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事业基础建设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我市应鼓励每个龙头企业拿出部分资金帮助新农村建设,扶持发展一项产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达到双盈的目的。同时市县政府应扶持建立几个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干果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让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农村丰富的资源,引进外来资金和项目,加速我市新农村的建设。高平市引进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冷鲜肉项目,达产达效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500人。每年可直接拉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我市在招商引资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引进外资项目,带动本地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等产业的发展。
五是鼓励农民投资建设自己的新农村。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致富能人回村投资,借智生财,借资兴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农民看作帮扶对象,而要把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贫困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经商打工,农村已呈现出缺乏劳动力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9%,再加上打临工的约20万人,就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8%,尤其是有包工头的村庄,如临县阳宇会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到该村劳动力的80%以上。市委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5485”总体发展目标,稳定转移劳动力80万人,届时转移的劳动力将占到劳动力总数的80%左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部转移,农村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有拖累的妇女劳动力。农村将缺乏懂技术、有知识、会管理的人才,甚至缺乏熟练种地的农民和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弱质产业靠弱势群体经营。这样的人口结构、生产力结构,即使国家再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投入的资金也未必能真正用到刀刃上;投入的科学技术不一定能真正被掌握;农机具等先进生产设备未必能被很好地使用。
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作规划时,既要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必须依靠大量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同时,一定要留足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建设,有人管理。
四、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耕作的有限土地不足以使他们致富,且时刻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要生存,要发展,不得已才外出谋生,要想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工农之间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抓住两区开发机遇,认真实施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化是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经营方式,必须抓住产业化经营这一关键,以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抓住两区开发机遇,抓住“1215”农业产业化工程的机遇,全力抓好双百双千项目范围内的58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创造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既要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模式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更要创造条件不拘一格地推进适合本地的产业化的发展。石楼县种树专业队、柳林县红
枣嫁接专业队、交口县石头饼、柳林县真空包装碗托都是一种产业,只要有经纪人队伍或能人牵头,把它们做好,做大做强,就能带动一个县城或一个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关键是做好两委班子的配备。特别是班长的配备,要从政治上可靠,发展农村经济有能力、百姓信得过的人员中选择。可拓宽选人视野,从农村能人中选择、从大学生中选择、特别是从我市各县切掉职务50岁左右的科级干部中选择。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没有强有力的基层干部队伍作支撑,就没有农村工作的发展,建立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对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篇:建设社会新农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
调查时间:2013年5月8日
调查人员:调研组所有成员
指导教师:余明
一、调查简介
(一)、调查主题:新农村建设
(二)、调查对象:全校师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调查与提问回答
(四)、调查目的: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我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就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磨练,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和民情。开展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所必须实践的一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新农村建设。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一项从根本上改变“三农”落后状况的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宏大工程。而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总结经验、增添措施、创新机制、激发各方活力。而进行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有助于累积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从而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五)、调查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报告中也强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步骤: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以及上网查询、询问老师等渠道来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做成问卷形式。问卷分为两种:一是看看同学们是否了解农村目前的情况;二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同学们希望在哪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是针对学
生,对于老师,我们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形式。(问卷见附件)
(二)、调查过程: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对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例外,也对老师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提问。杨红霞老师说:新农村的建设是必须的,肯定的,党和国家也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进行着。但是执行时,地方官员与政府却只注重形式,在工作上并未做到位。尽管建立了小区房,农民都集中在一起了,而把分散的农民集中到一起的优点是对环境卫生的改善起了一定的帮助:垃圾不在分散而是集中分类处理。就如习主席最近提出“中国梦”时,各大高校也都分别做出了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的努力,可大多数却只是在形式上。“中国梦”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新农村的建设同样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需要长期进行的,而政府却注重效率,注重表面工作,并未深入带基层工作当中去,就如现在大学生去当村官,只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后者其它政治上能加分。他们并没有深入到农民中去,或者说政府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如同虚设。
而对于目前农村的情况,杨红霞老师谈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导致农民与耕种土地远离。因此远处的土地被荒废,而大量的有力青年涌入城市,不仅导致城市人口拥挤,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的荒废。那么,面对目前的情况,政府又应该如何做呢?既然农民可以集中化,那么土地也可以,引进外资,开设本村的特色农业,有了外资外商的引进,就需要有人来管理。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村里的青年就可以在家工作,从而城市拥挤的现状就能过该善,荒废的土地也被利用了。杨老师还说道其实新农村建设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村民官员的素质问题。就如此次的雅安地震必定会有人并没有受伤受灾,但却谎报灾情。当然这中间也有人会趁机“捞油”,就如国家关于低保补助的政策,某些政府官员会做手脚,导致该需要帮助的弱势村民并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国人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须基本因素。
三、调查结论
调查结束后,我们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发现就目前情况来看,同学们对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很了解,对于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政策也不是很清楚。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民生、国情的关注并不是很积极,而身为当代大学生,关注民生、国情是我们应当的责任与义务。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的是目前许多农村都已开始进行了建设,比如村里修了水泥路,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村民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但也有部分农村还未实行新农村建设。那么从这里可以知道的是,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当地政府却没有积极施行相关政策,积极施行的地方却是表面工作做的极好,并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是不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问题?而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
对于此次调查,老师的谈话是收获的最多。就如老师说的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急于一时的生成,就如“中国梦”一样是持久战。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梦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主义阶段是相联系的。如果急于求成,只会是结果适得其反,并不会达到期望的结果,如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不仅浪费了国力人力,更重要的是伤了民众的心。新农村建设本是为农民服务的,而结果却是给农民带来了伤痛而不是幸福。“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行,政府应当用心去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这与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相结合的,脱离了群众,如何来谈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从周围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小组成员都谈到国家政策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像社保、医疗保险、粮食补差、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优越政策。从农民的脸上也看出了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但对于新农村建设,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担心,政府的以权谋
私、豆腐渣工程,成为政绩或豆腐渣工程,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等。我们想这应该是国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讲,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要从最根本做起。国人的思想道德观的提升,“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个光荣的口号,更是一个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这种思想植入到每个人的脑海,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去,而要提高国人的道德素质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并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从这里讲新农村建设必须是长期坚持的。那么身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繁荣神圣责任,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仅仅是表面的关注民生国情,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本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其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身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民生与国情,也可以看出自身的不足,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民生国情的一个关注力度是多么的不够,那么我们自身就应该从此刻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使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附件: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一)1、您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您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吗?()
A、农村;了解B、农村;不了解C、城镇;了解D、城镇;不了解
2、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这一措施,您是()
A、已知道,非常关心B、听说过,不太清楚C、还不知道
3、您所在的家庭能够承受新农村建设自筹资金负担吗?()
A、可以B、勉强可以C、不可以
4、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出力时怎么办?()
A、乐意参加B、不愿意参见C、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5、您们村用上自来水了吗?()
A、是B、没有
6、您们村看病方便吗?()
A、方便B、不方便
7、您们家加入农村医疗保险了吗?()
A、加入B、没有加入
8、您所在乡镇有敬老院吗?()
A、有B、没有
9、您家用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了吗?()
A、没有B、已用上了
10、您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吗?()
A、不丰富B、丰富
11、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地方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B、卫生条件差C、饮用水不达标D、治安状况不理想
12、您认为现在农民的税费负担()
A、还比较重 B、一般 C、比较低
13、您认为现在农村的社会风气()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14、您村获取各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
A、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B、与人交谈C、阅读公告、通知、广告等
15、您家的田地现在是()
A、自己耕种 B、承包给别人耕种C、自己种了一部分,租给别人一部分
16、您的居住意向是()
A、不会搬走 B、搬到集镇 C、搬到城市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二)1、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吗?()
A、重要B、不重要C、无所谓
2、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A、乡风民俗的改善B、资金的保证C、规划的制定
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哪里?()
A、培育新型产业B、农民素质的提高C、优化居住环境D、增加资金投入
4、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新”在哪里?()
A、新的村容村貌B、新的思想观念C、新的生活习俗D、完善的生产设施
5、在新农村建设中您最担心出现哪些问题?()
A、自筹资金比例过高B、有人从中以权谋私C、豆腐渣工程
D、生活没有得到改善E、成为政绩或形象工程
6、您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进村和村内的道路B、自来水C、卫生设施D、农田标准化改造E、校舍
7、您认为当前扶贫开发最先做的是什么?()
A、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B、加大资金和项目
C、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D、加大农村道路、农田、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8、您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什么?()
A、选好村党支部班和村委会B、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C、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D、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9、您认为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最主要靠的是()
A、胆识和气魄B、机遇和关系C、技术和勤劳
10、您认为以村为单位筹资修建敬老院()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1、您认为以村为单位开办幼儿园(托儿所)()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2、您认为以乡镇为单位,在城里设立办事处(提供政府引导、招标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介和接待服务兼营其它商业服务)()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3、您认为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资料和家用大件商品集体团购招标。()
A、可行B、很难说可行与否C、不可行
14、您认为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方面()
A、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B、补贴慰问贫困户 C、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5、您认为现在农村搞哪种模式最好()
A、搞集体B、搞单干C、既有集体经济的积累,又有单干的自由
16、您认为以下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行措施是()
A、取消城市中各项对农民身份限制的政策,便于农民进城发展。
B、城市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
C、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农村(含乡镇企业)上缴的税费能返回地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篇: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首先是因为农业生产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的生活场所,更重要的是农民就业和获得收入的生产场所。没有产业发展的支撑,农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产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农村是不可能建设得很好的。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农业仍然是农村中的主要产业,农业生产不发展,农村面貌就不会得到改
善。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还因为农业发达水平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条件还处于人刨畜拉、靠天吃饭的落后水平,那就很难想像会有现代化的新农村面貌。现代农业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共同特征是生产条件先进,包括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只有这样的一种农业生产状态,才能够适应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建设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更因为农业生产对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现代农业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和管理条件先进,更在于生产效率高,包括劳动生产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土地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高,才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要求,不断地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收入。资源利用率高,才能适应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在我国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产出率高,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等农产品,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要强调的是,土地产出率提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近两年来,我国粮食连续大丰收,粮食增产1000多亿斤,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粮食生产仍然是供不应求,产需之间有几百亿斤的缺口。只是由于大量进口粮棉油等产品,使得国内市场价格平稳并有走低趋势,人们才对此关注不足。展望未来,我国粮食等产品的供求形势更为严峻。一方面,由于人民收入的提高和纺织业等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其中粮食每年的增长幅度在1左右。这种需求的增长是持续性的、刚性的、不可逆的。而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到的资源约束将日益突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将会继续占用耕地,尤其是东部地区的高产良田,水资源的短缺也将日益突出。我国已经无法通过开发更多的耕地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只有提高单产这一途径。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率,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目标之一。
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切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应用和推广,加强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加强政府的各种扶持和公共服务。同时,也需要深化土地制度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第五篇:明确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是基础专题
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对此,我谈三点意见:
一、建设新农村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根本任务。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是建设社新农村的根本任务。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之首,只有不断加强
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为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生产的重点,一是要加强粮食的生产能力。我国04、05年粮食发生重大的转机,连续两年大幅增长,共增产1066亿斤。05年粮食生产达到9680亿斤,缓解了粮食供求矛盾,但是当前粮食供求仍然有缺口。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很大。为此,必须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础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快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大扶持粮食的宏观调控力度,认真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两年农民的纯收入快速增长,04年增长6.8,05年增长6.2。成为增幅最高的两年。但是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呈扩大的趋势。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必须广辟农村增收的渠道,努力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增加现有的经济发展能力,促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地解决;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的渠道,切实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逐步建立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不断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三是大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生产能力。今后要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高产、生态、安全农业,解决生产优质化和经营产业化等问题;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始终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中国的改革发端在农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这两年农村的改革进一步推进,全面免除了农业税,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价格,进行税费改革。目前农村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触及的矛盾越来越深,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今后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体制的综合改革。在乡镇改革中要转变乡镇政府的职能,调整经济职能,加强社会管理职能,把工作重点从生产经营、催征、催收等具体事务转到对农户的示范引导上来。要精简乡镇机构,抓好事业单位的整合和改革,创新事业站所的运行机制,保证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善对人员分流的认识,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择优录用,帮助分流人员进行重新就业,妥善解决他们的工作。
三、要坚持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根本保障。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主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打造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一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要解决他们最关心、迫切的问题,使他们得到实惠。鼓励他们的首创精神,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潜能,极力使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用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二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坚持科学规划、量力而行、讲求实效,从农民最迫切而有条件的做起,不要包办。要允许群众观察,允许群众创造,坚持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解决新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广好经验、好办法,发挥示范效应。三是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民主制度,使他们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时完善村民同工同酬,村务公开,推动农村基层自愿服务工作。四是在农村开展普法工作,加强农民履行义务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