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一项决议,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总体要求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新世纪以来,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社会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2007年之后又先后出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免除农业税”等社会热点话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寻求新的问题切入点、新的解决方案是党给我们交出的新的答卷。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制建设,主要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同时大力做好法律宣传工作,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觉悟和能力,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所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的法制教育与宣传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知识和尊重。建设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建设实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
1.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3.坚持对内进行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4.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政策解读
10.1
一、科学规划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受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仍然比较落后。从总体上来说,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而中央“一号文件”专门提出了要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新农村建设。
某些地区农村建设规划的误区
目前,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倾向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种倾向是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城乡有别因地制宜有特色者生存。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
1、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2、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3、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其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10.2
二、新农村建设融资渠道
1、中央专项资金--2006年国家支农资金将达3397亿元
1998~2003年,中央财政直接用于三农资金的支出累计为9350多亿元。2004年为2626亿元,2005年达到2975亿元,2006年计划在这一基础上新增400多亿,达到3397亿元。2006年的支农资金比上年增长14.2%,占总支出增量的21.4%。今年总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强用到了农村。中央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2、金融机构支持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06年2月召开的全国合作金融监管暨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农村信用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前农信社要着力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科学管理机制的建设,大力抓好业务创新,在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用新思路、新机制搞活小企业融资;加大对产业化、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增加助学和消费信贷的投入,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已刻不容缓。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提高履行公共服务的能力,特别对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气”(沼气、液化气)、“两个市场”(境内外销售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带有政策性的领域要加大投入。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贷款是市场行为,是把商业资金用于具有高回报的项目建设。贷款的原则是实施地区总量控制,与地方财政能力挂钩,同时考虑区域、政策导向、贷款质量和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把城建行业贷款总量控制限额分解到各省级分行,并通过监测确保各地不得突破,以防范对地方政府过度融资的风险。在项目分类指导上,对收费项目原则限定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地级市以上的市区项目,要求项目资本金比例在20%(含)以上;对非收费项目要求仅限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以及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的项目,项目资本金要求进一步提高到30%(含)。
刘明康指出,商业银行也要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3、经营土地资源的融资
这种方式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为手段,充分利用土地规划和土地储备进行融资。经过对土地的开发,实现不同地段,不同价格,利用转让、租赁、拍卖等方式获得土地资源的经营收益进行城镇建设投资。跳出传统的“先基建、后招商”和靠贱卖土地置换基础设施的老路,改为以市场运作,整合经营城镇资源,以整合实现增值,在增值中推进整合,边开发、边增值、边经营、边发展的思路。
4、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
这种方式以国家与民营相结合、民营投入为主。特点是以少量国家投资带动大量民间资金(外资、内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作中实行建设项目的法人责任制,确保资金及时到位,责、权、利明确。什么样的项目可以市场化融资?根据项目区分理论,凡是可以收费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应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各种资金投入,政府依法进行监管;在街道公共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中也可尝试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将城市街道的路灯、垃圾收集设施、公厕、书报亭、广告牌等设施统一规划和委托经营管理。以特许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市场化融资,规定了政府和企业双方的责权利,实质上在政府和民营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合作关系。通过这种合作关系,使政府与企业双方各展其长,各司其职,优势互补,从而实现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著名旅游规划策划机构——北京绿维规划设计院有关专家认为:“四两拨千斤”,引导农村多元化投资。中央专项资金看起来数额庞大,但如果撒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却是杯水车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现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持综合运用国债、税收、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的政策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从实质上来讲是鼓励各类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农业多元化投入格局。农村旅游
11.1 为发展农村旅游业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农村旅游的发展已有一定的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又为农村旅游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最终目标是要在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是我们发展农村旅游业的指导方针。
11.2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是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成败的一把标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是保证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另一方面是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及通过城市的“反哺”,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农村的发展实践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多种非农产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到,农村旅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对一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面貌的改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1.农村旅游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发展农村旅游,尤其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且符合市场规律,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能推进农村乃至全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实现“生产发展”的目标。
2.农村旅游让农民的荷包鼓起来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进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
3.农村旅游拂动乡村文明风
农村旅游产业,最终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更不易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了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农民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
4.农村旅游打造农村整洁环境
农村旅游中的旅游休闲环境的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旅游休闲要求,村庄面貌不是千村一面,而是各具特色;旅游最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等,都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和村容,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最佳模式。可以说,发展农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5.通过农村旅游社区参与促进农村管理民主
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或里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的目标。各地农村建设的典型实施建设
一、北京市郊区县实行的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市郊区县已进行并逐步实施的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包括农村安全饮水、街坊路等项目。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把祖国大地建设得无比美好,让每个农村面貌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任然存在一些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劳动力的缺失
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象无工不富。
2、重工商轻农业
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则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轻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
3、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国家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
第二篇:建设社会新农村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
调查时间:2013年5月8日
调查人员:调研组所有成员
指导教师:余明
一、调查简介
(一)、调查主题:新农村建设
(二)、调查对象:全校师生
(三)、调查形式:问卷调查与提问回答
(四)、调查目的:
1、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开创的“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将自我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大学阶段的理论学习后,要想尽快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就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摆正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各种困难和挫折的磨练,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的准备。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时间,了解新农村建设对国家的意义,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入社会,认识国情和民情。开展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所必须实践的一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主动去关心新农村建设。那么建设怎么样的新农村,怎么样建设好新农村是我们大家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一项从根本上改变“三农”落后状况的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宏大工程。而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总结经验、增添措施、创新机制、激发各方活力。而进行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有助于累积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从而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五)、调查背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课题,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我们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报告中也强调“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步骤:同学们分工合作,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以及上网查询、询问老师等渠道来收集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做成问卷形式。问卷分为两种:一是看看同学们是否了解农村目前的情况;二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同学们希望在哪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是针对学
生,对于老师,我们采取的是提问回答的形式。(问卷见附件)
(二)、调查过程:通过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对学校的同学们进行了问卷调查。例外,也对老师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提问。杨红霞老师说:新农村的建设是必须的,肯定的,党和国家也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进行着。但是执行时,地方官员与政府却只注重形式,在工作上并未做到位。尽管建立了小区房,农民都集中在一起了,而把分散的农民集中到一起的优点是对环境卫生的改善起了一定的帮助:垃圾不在分散而是集中分类处理。就如习主席最近提出“中国梦”时,各大高校也都分别做出了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的努力,可大多数却只是在形式上。“中国梦”是一个必须长期坚持努力的结果。新农村的建设同样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也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是需要长期进行的,而政府却注重效率,注重表面工作,并未深入带基层工作当中去,就如现在大学生去当村官,只是为了以后考公务员后者其它政治上能加分。他们并没有深入到农民中去,或者说政府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归属感。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就如同虚设。
而对于目前农村的情况,杨红霞老师谈到村民集中居住在一起,导致农民与耕种土地远离。因此远处的土地被荒废,而大量的有力青年涌入城市,不仅导致城市人口拥挤,更重要的是农村土地的荒废。那么,面对目前的情况,政府又应该如何做呢?既然农民可以集中化,那么土地也可以,引进外资,开设本村的特色农业,有了外资外商的引进,就需要有人来管理。那么这些人从哪里来?村里的青年就可以在家工作,从而城市拥挤的现状就能过该善,荒废的土地也被利用了。杨老师还说道其实新农村建设还有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村民官员的素质问题。就如此次的雅安地震必定会有人并没有受伤受灾,但却谎报灾情。当然这中间也有人会趁机“捞油”,就如国家关于低保补助的政策,某些政府官员会做手脚,导致该需要帮助的弱势村民并没有得到帮助。因此,国人素质的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必须基本因素。
三、调查结论
调查结束后,我们小组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分析与理论分析。发现就目前情况来看,同学们对于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很了解,对于国家关于这方面的政策也不是很清楚。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民生、国情的关注并不是很积极,而身为当代大学生,关注民生、国情是我们应当的责任与义务。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的是目前许多农村都已开始进行了建设,比如村里修了水泥路,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村民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等。但也有部分农村还未实行新农村建设。那么从这里可以知道的是,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当地政府却没有积极施行相关政策,积极施行的地方却是表面工作做的极好,并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去。这是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是不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问题?而这类问题,我们该如何去解决。
对于此次调查,老师的谈话是收获的最多。就如老师说的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急于一时的生成,就如“中国梦”一样是持久战。新农村建设是中国梦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主义阶段是相联系的。如果急于求成,只会是结果适得其反,并不会达到期望的结果,如豆腐渣工程等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不仅浪费了国力人力,更重要的是伤了民众的心。新农村建设本是为农民服务的,而结果却是给农民带来了伤痛而不是幸福。“水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行,政府应当用心去做,要深入到群众中去,这与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相结合的,脱离了群众,如何来谈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从周围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小组成员都谈到国家政策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像社保、医疗保险、粮食补差、家电下乡等一系列的优越政策。从农民的脸上也看出了他们正沉浸在幸福之中。但对于新农村建设,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担心,政府的以权谋
私、豆腐渣工程,成为政绩或豆腐渣工程,农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等。我们想这应该是国人的道德素质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讲,进行新农村建设还是要从最根本做起。国人的思想道德观的提升,“为人民服务”不只是一个光荣的口号,更是一个光荣神圣的历史使命,应该把“为人民服务”的这种思想植入到每个人的脑海,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去,而要提高国人的道德素质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并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从这里讲新农村建设必须是长期坚持的。那么身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国家未来繁荣神圣责任,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仅仅是表面的关注民生国情,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修养。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牢记于心,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本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调查,其收获的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是怎样的一个概念,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身的能力,进一步的认识民生与国情,也可以看出自身的不足,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民生国情的一个关注力度是多么的不够,那么我们自身就应该从此刻改变,为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使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
附件: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一)1、您是来自农村还是城镇?您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吗?()
A、农村;了解B、农村;不了解C、城镇;了解D、城镇;不了解
2、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这一措施,您是()
A、已知道,非常关心B、听说过,不太清楚C、还不知道
3、您所在的家庭能够承受新农村建设自筹资金负担吗?()
A、可以B、勉强可以C、不可以
4、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您尽义务出力时怎么办?()
A、乐意参加B、不愿意参见C、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5、您们村用上自来水了吗?()
A、是B、没有
6、您们村看病方便吗?()
A、方便B、不方便
7、您们家加入农村医疗保险了吗?()
A、加入B、没有加入
8、您所在乡镇有敬老院吗?()
A、有B、没有
9、您家用上太阳能、沼气等新型能源了吗?()
A、没有B、已用上了
10、您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吗?()
A、不丰富B、丰富
11、您对农村状况最不满的地方在哪里?()
A、村镇规划不合理B、卫生条件差C、饮用水不达标D、治安状况不理想
12、您认为现在农民的税费负担()
A、还比较重 B、一般 C、比较低
13、您认为现在农村的社会风气()
A、很好 B、一般 C、不好
14、您村获取各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
A、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B、与人交谈C、阅读公告、通知、广告等
15、您家的田地现在是()
A、自己耕种 B、承包给别人耕种C、自己种了一部分,租给别人一部分
16、您的居住意向是()
A、不会搬走 B、搬到集镇 C、搬到城市
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
(二)1、您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吗?()
A、重要B、不重要C、无所谓
2、您认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A、乡风民俗的改善B、资金的保证C、规划的制定
3、您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哪里?()
A、培育新型产业B、农民素质的提高C、优化居住环境D、增加资金投入
4、您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新”在哪里?()
A、新的村容村貌B、新的思想观念C、新的生活习俗D、完善的生产设施
5、在新农村建设中您最担心出现哪些问题?()
A、自筹资金比例过高B、有人从中以权谋私C、豆腐渣工程
D、生活没有得到改善E、成为政绩或形象工程
6、您最希望对农村进行哪方面改造?()
A、进村和村内的道路B、自来水C、卫生设施D、农田标准化改造E、校舍
7、您认为当前扶贫开发最先做的是什么?()
A、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 B、加大资金和项目
C、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D、加大农村道路、农田、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8、您认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当务之急是什么?()
A、选好村党支部班和村委会B、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
C、积极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D、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9、您认为一部分村民先富起来,最主要靠的是()
A、胆识和气魄B、机遇和关系C、技术和勤劳
10、您认为以村为单位筹资修建敬老院()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1、您认为以村为单位开办幼儿园(托儿所)()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2、您认为以乡镇为单位,在城里设立办事处(提供政府引导、招标设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介和接待服务兼营其它商业服务)()
A、非常有必要B、时机还不成熟C、没有必要
13、您认为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资料和家用大件商品集体团购招标。()
A、可行B、很难说可行与否C、不可行
14、您认为政府对农村的资金扶持重点应该放在哪方面()
A、扶持企业和种养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B、补贴慰问贫困户 C、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15、您认为现在农村搞哪种模式最好()
A、搞集体B、搞单干C、既有集体经济的积累,又有单干的自由
16、您认为以下城市支持农村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行措施是()
A、取消城市中各项对农民身份限制的政策,便于农民进城发展。
B、城市大规模组织送资金、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
C、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农村(含乡镇企业)上缴的税费能返回地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篇:社会调查报告---新农村建设
社会实践报告
——XXXXXXX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示,我们这里在开始了建设的步伐。在建设的初期,村上带头人首先进行的是村里的公路建设。只有建立好了这条经济的通道,才能进行我们村的实质性的建设。在建设公路的过程中,当时,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刘启山刘书记对我们的建设做了很大的贡献。
刘启山书记63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该同志自任职以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法律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制度,严格执行“两个条例”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生活朴素、作风正派,用党员标准,用《公务员法》规范行为,正确使用权力。团结班子,摆正位子,维护党委权威。树立勤政、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团结全镇干部,同心同德,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在我们建设新农村的时候,由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尽管我县已建立了“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但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庞大工程,这些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教育、文化、卫生、道路等方面的建设需求。
在资金不足的时候,刘书记的带头作用凸显了出来。他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大家在困难的时候渡过难关,情真意切,爱心无限,以亲情待人、感染同事与党员。他对同事总是热心帮助。他虽然是主要领导干部,但从不自摆架子。平时总是能像关心亲人一样关心同事,如谁家有什么困难,他总是挺身而出,全力相助;对待同事是这样,对待单位其它党员、职工也是如此,他常说,整个政府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也就必须履行一员的义务。因此,他一旦听说有干部职工、党员病了或要退休了,都总能关心并看望。平时有一些老党员退休时到组织部办理转组织关系的手续,刘书记总是笑脸向迎,热情接待,及时办好手续,该同志为人服务的心境和友善态度,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
他这种不为名利的高贵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客观公道的处事原则,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入工作的满腔热情,深深打动着每一个干部职工,也深受党员、群众的好评。
在刘书记的领头下,我们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很伟大的成就。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通过环境整治,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村班子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通过各项方案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在各项实事工程的建设中,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凝聚力。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增强,村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之后,我们村的面貌可以说是已经焕然一新了,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舒适的面孔。建设留下的思想上的变化已经刻进了我们村每个人的脑子里,村里的风气也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所以说,上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改进我们村是起了很大的,关键性的作用的,是推动我们进步的。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家乡教育事业的社会调查报告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办好农村学校,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长远和根本利益,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局。
十七大关于农村问题的十大亮点中指出:农民将从国家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中更多受益。它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农村小本买卖推荐,要求“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等等,这必将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实现了完成“两基”工作(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历史性突破。近年来,新农村的建设,《义务教育法》的第二十二次修订,又给农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伴随十七大的到来,看十六大以来的风风雨雨,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惠农助教政策,农村教育事业得到显著发展。但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等问题,我们还需做很多,国家不仅要给予资助,农民自身也要增强教育意识。近日,就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我在我们乡的乡干部的大力协助下,以金果坪中心小学为调查中心,走访了周边部分村庄。
一.新农村新气象
新农村建设以来,党和政府各项政策的不断落实,使得农村教育在费用、思想、制度、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㈠ 费用建设
1.学生费用:在国家规范收费情况下,乱收费情况减少甚至没有,极大地减轻了农民义务教育负担。自“两免一补”(国家对贫困生实行免收学费,免收教材费,寄宿费补助的措施)后,农民教育负担进一步减轻(见下表)。据悉,从08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不存在“两免生”,全体农村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费和教材费,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具体情况如下:
“两免一补”后各年级费用一览表年级
享受免费生费用(元)
非享受免费生费用(元)
一22.75
40.5
二19.9
37.5
三41
四38.75
五55.4
84.5
2.公共费用:国家加大了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使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具体情况如下:学生有了新宿舍,新餐厅及其一些体育设施和教学设备…
3.教师工资: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工资待遇有了很大提高,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这样使得我乡教师师资外流现象得到改善,也给当地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好的学习环境。
㈡ 思想建设
1.每周一按时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对同学们进行深刻而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品德课及平常上课时向同学们讲述中华美德,要同学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做好一个文明的学生、诚信的人,为做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3.组织同学们参加各种品德教育演讲赛。
4.教师也一起学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及各项基本政策。
㈢ 制度建设
1.教育工作:①实行严格的人性化作息制。由于大部分学生是本村人,并且基本都住校,这是因为该校生源分散,最远的学生从家到学校要近两个小时的路程。有些家长甚至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托管,这部分家长一般都在外打工,无法照看自己的孩子。②实行严格的签到值周制。在校务日志上有明确的值周人,值周人应如实将学校发生的重大事记上,以备借 2
鉴。③实行关爱留守孩制,对留守孩学生进行照顾、关心。④同步考试制。吸收先进考试制度,时不时参加全镇统考、全县统考,使同学们扩大视野。
2.教育评估:①少队值日制。少先队员每天对各年级卫生、早读、自习情况检查,作为文明班级评比依据。②文明班级评比制。教师检查各年级上课及平时情况,登记在校务日志上,和少对值日制一起作为文明班级评比依据。③报告册评语制。要求教师对学生评语要人性化,不可太绝对化,也不可主观化,要人性化。④教师等级评比制。县乡教育部门不定期检查教师的各种教学工作,备课、学生作业批改与讲解、总结与计划等。
3.安全工作:①每周放学后或者节假日实行路队护送制。将学生带至安全地带并督促学生早些回家,以保证学生安全。②课程增设应急课。在应急课上教学生如何在各种危险情况下逃生,比如火灾等等。③保险费制。每学年每生交50元保险费,可享受与高等教育同等的保险待遇。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家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
㈣ 设施建设
1.硬件设施:为了发展远程教育,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电视机等远程教育设备。同时配备了部分体育设施。
2.软件设施:增设了几门课程,品德、保健与应急、图画、唱歌等。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由于历来已久的城乡差距,虽然农村小学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差距在扩大。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建设新农村要求还很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教师结构需要平衡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村小学优秀教师和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镇低,工作条件也差,有些教师尽量往条件好的地方跑,加上政府的作用,中青年教师及优秀教师被调往中心小学。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使得教学质量降低,农村教师积极性很难提高。
留下来的教师是教龄在三四十年的老教师,他们的思想较为落后,接受新事物慢。对于远程教育设施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是中专毕业,很多是高中毕业,少数大师毕业,同时,教学方法老化,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验的难度大。大部分教师实行教育与务农相结合的方式,由于仅有基本工资,无奖金等收入,生活不如意,就一头在教学,一心在务农。
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源流失。本来规模就不大的学校,一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或家庭较富裕的学生,都流向城区比较好的学校,使得规模更小,影响教育经费的发放,限制了农村小学的进一步发展。
㈡ 教学设施需要完善 办学条件有待改善
村小教育与城市相比,设施缺乏,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课本参考书、体育设施与场所和实验用品的缺乏,直接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时,学生上课桌椅不能保证质量,陈旧的黑板,阴暗潮湿的教室,以及操场的被工地及私人的占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得到破坏。
㈢ 思想观念需要改进 觉悟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如今已没有因重男轻女而造成男读女打工的现象,同时也没有禁止孩子极想上学的现象,但家长们的思想观念仅局限于孩子读书只是为了拿好文凭,赚大钱,同时有的家长的思想觉悟不高,仅仅是为了要面子而让孩子上学,邻居家的孩子都去了上学,自己的孩子不去面子上过不去。如今的家长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常常是注重他的最后成绩,没有注意平时的表现,心理的变化,行为的变化等情况,导致孩子发展很不全面。
三.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一些看法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后,国家相继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免收农业税、“两免一补”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所以,农村教育在这个目标上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为了让农村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㈠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点。当前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在总体上与教育所承担的重任有明显的差距,而我国的城乡投入又严重失调,使得农村教育事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严重缺乏。因此,我建议:①应采取切实措施和非常手段,增加各级政府对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为农村教育提供教多的课内外书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多彩世界,同时建立实验室、体育场所和新的安全教室等硬件设施。②值得注意的是较高级的政府在投入的问题上有必要解决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公正配置的课题。③开展及组织一些利于农村教育的慈善活动。
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
千秋基业,教育为本。硬件只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的素质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而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此建议:一是要考虑农村学校区域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等特点,合理核定这些地区教职工的编制。二是要注意教师流动动态,严格把好教师流动关。三是实行和坚持教师交流制,各县(市)的教师,不同学校的教师,多交流,促进步,促提高。四是定期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对农村教师进行各种现代化技术的培训,进行新教学方法的指导。
㈢加大宣传力度 改进思想观念
针对不同群体如学生、教师、家长等的各种不积极思想观念,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支持,大力宣传农村教师、家长应持有的正确价值观,通过海报、电视媒体等手段进行
我们相信:通过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各大社会团体及群体的支持,师生、家长的努力,我乡农村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新的飞跃,城乡教育差距也会逐步减小,我国的教育事业将像巨龙一样腾飞。
以下为部分参考图片:
(农村学生家长)
(教育整顿依据)
(老师授课)
外国语学院 080940625
郑金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研
根据学校寒假实践活动安排,我采取入村串户,走访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等各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结合各位领导调研情况,形成了如何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调研报告,现汇报如下:
(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镇有308国道,济青高速,济青铁路穿镇而过,各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全镇50%以上村间街道已水泥硬化;人畜饮水工程还亟待改善,水利设施破毁严重。固定电话、电视卫星接收设备,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履盖全镇。
(二)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符合政策的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农村部分人员,通过民政部门给予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大米等解决了温饱问题。2009年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多年努力,教育通过了“两基”验收,学校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村民重视后代教育同时,农村生育观念逐年转变。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全镇22个村村两委组织健全,各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坚持按照“五个好”来把党组织建设好,始终坚持“五村、两规范”的要求,大胆谋划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路子。但个别村仍村组织主要领导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调查表明,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因
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的新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
(一)群众的思想意识落后。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不高,“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迷信思想没完全消除,创业干劲不足,有能力的富裕农户帮扶奉献精神不高,对政府存在依赖性强,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不透,居半知半解群众较多,执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妊娠期躲避现象尚有少数发生。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程度低,农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科技含量不够高,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特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太少,规模还不大,全镇群众大多数还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增收路子窄,增收难度大。
(三)交通特别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后,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各村人畜饮水、抗旱井许多需重新维修,新打,灌溉渠道也需大量维修或重建。部分村居住分散,一条通村路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半以上的村间街道也未硬化。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技能低。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稍有文化的村民绝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素质剧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受到阻碍,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青村民基本是常年外出务工,培养新的年青入党积极分子和有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停留于行政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大多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又疏于学习,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仍然偏低,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主要任务:
在认真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镇镇情和各村村情,要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上举步伐,必须破解制约镇村经济发展瓶颈,提高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子,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当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将新农村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突出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度,使80%的农户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每户农民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信息共享、科技资料供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八大员”作用,建立乡级远程科技培训系统,90%的村通远程科技培训点,95%的大户通电脑宽带网络。建立包括流通在内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协会,80%的农户有参加各类协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肥,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单产,85%的耕地实现耕种收机械化,60%的农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五是借助我镇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旅游品位,带动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镇财政和农民收入。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中心村的规划编制。编制要科学、有特色、重实效。
二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水电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改善农村旧环境,展示农村新面貌。
一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实施“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治理脏乱差,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改善农村综合治理环境。完善综治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工作,建立各种防控体系,健全群众矛盾调处机制,历史遗留矛盾逐年解决,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农村安定稳定和谐。村民知法懂法,违法现象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事故全面减少
三是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孝敬公婆好媳妇”等评定活动;抓移风易俗,自觉执行火化,红白喜事从简,不赌博不打架斗殴,倡导文明新风尚;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普及农村信用小额贷款。
四是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完善乡文化中心站的运作,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三校”、户代表议事室、多功能室(政策知情室、村民议政室、宣传教育室、文化娱乐室)、电影放映点、体育健身点的建设。
五是健全农村商业便民服务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商贸企业,逐步延伸网络到各自然村设置代销站、点,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便捷的生产生活资料、农资、报刊书籍及各类便民代办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商业网络带来的便捷和服务。
六是优化居住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工程,保护田园风光,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亮化村落,新建新村建设工程要配套路灯,村庄主干道力争安装路灯;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农户门前无杂物堆放,家中干净明亮整洁。
(四)抓基层打基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六健全一深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内民主集中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实现 “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继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继续实行“党员底线管理”,对干部实行群众评议制度;“两委”班子做到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二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完善村帐乡托管、委托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村务决策群众听证制度,村务财务按要求公开到位。
三是加强村民自治管理。引导成立多种协会,健全落实《村规民约》,健全完善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一事一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