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

时间:2019-05-12 19:3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

第一篇: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织

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结合自己的国情,以村民自治为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形式,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育和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1982年我国宪法确认了村民自治的做法,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和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进行了规范。村民自治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村级组织“两委”班子矛盾突出,一些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分别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和领导地位,在工作中缺少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有的农村地区虽然通过民主选举出村干部,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农民群众不仅无法真正地参与管理和决策,导致“村官”腐败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造成党组织的威信和战斗力下降,党在当地农村的执政基础受到削弱,已经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解决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保证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的选择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总结包括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新时期我国特点要求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落实到农村基层,使之成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制度和机制,成为理顺和处理农村社会各种关系的关键性环节,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维护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治也就发展了。换句话说,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了,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也就完善了,这就象河南邓州市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评述“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似的:“支部提议好,体现党领导;‘两委’商议到,决策科学了;党员审议清,完善要补充;代表决议行,公正又透明;事事公布到,群众不会闹;‘四议两公开’,和谐真法宝。”

第二篇: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的调查

研究

“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是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议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老党员参事会作为参谋机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村级治理组织构架。2013年以来,xx镇以xx村为试点,进而在全镇25个村全面实行“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总结提升“四位一体”村民自治的能力水平,本课题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一、创建新型村级治理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主要做法

1、村代表议事。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进行民主提议、科学议事。议事会承担政策宣传、民意收集、上传下达、沟通联系、参政议政、参与决策等职责。议事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公益事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凡涉及阶段性发展规划、重大财务支出、工程项目建设、土地出让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和涉及本村群众和集体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决策。议事会实行“半月谈”制度,原则上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及时研究商议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形成“议案”,报村党支部“备案”,经审核同意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2、老党员参事。建立老党员参事会,作为参谋机构,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参事。参事会成员由年满55周岁以上、德高望重、参政议事能力较强的非村民代表的老党员组成。参事会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发挥“智囊团队”作用。专门设立村民说事场所,定期不定期组织群众“说事”,安排老党员值班“听事”,把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提交村民代表议事会审议,同时对一段时期内的村情动态进行梳理汇总,并提出意见建议,供村党支部参考,提高村党支部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发挥“延伸手臂”作用。根据老党员的性格、特长等条件进行设岗定责,充分利用老党员的经验优势、政治优势和威望优势,引导老党员在矛盾纠纷化解、乡贤交友拓展、婚育新风倡导、协调党群关系、项目用地征迁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使老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

3、理事会理事。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进行民主管理、科学理事。根据自然村的区域分布情况,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本自然村中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的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妇女骨干以及农村“五老”等组成,已参加议事会和参事会的村民小组长和老党员作为理事会的当然成员。各村党支部依托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一群众组织,整合吸收民间力量,壮大农村社会管理人员队伍。把村民代表议事会议研究确定的“议案”,特别是牵涉到村民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热点项目交由理事会牵头实施。通过实行“村事村理”,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化阻力为助力,有效调动广大村民服务服从发展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基础设施、村容整洁、项目规划、征地拆迁、产业培育等各项农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4、监委会监事。通过村民直选产生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机构,进行民主评议、科学监事。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确保监委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对实施农村“五要”工程、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村级“三资”管理、党务村务公开等各项农村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凡是召开涉及村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开支的村务会议,监委会主任或成员都要列席。监委会明确分工,认真细致、客观公正地开展监督工作,重点对村级各项开支、集体土地征用征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村务公开内容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纠正。建立重大事项“建档销号”制度,对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确定的事项及时建立档案,强化跟踪督促,做到办结一项销号一项,并通过公开栏、召开会议、个别反馈等形式及时公布监督结果,对村民的询问质疑作出解释说明。

(二)“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主要成效

从运行情况看,新型村级治理新模式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受到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主要成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村级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凸显,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理顺了村支两委关系,促进了村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村党组织从事无巨细的直接管理中彻底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优势,集中民智办民事,公信度、凝聚力显著提升。

2、村民自治得到有效实现,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村组议事会成员既是议事决策的主体,又是农村各项事务的具体参与者,改变了村级事务由村支两委几个人说了算的状况,形成了“大家的事我关心,集体的事我参与”的良好氛围。

3、构建了化解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四会”搭建起运用民主协商调解农村矛盾的制度性平台,许多长期困扰的遗留问题和镇村干部难断的“家务事”,通过“四会”达成谅解和一致。

4、理顺了村级各种权力主体的关系,为村民自治搭建了可持久运作的制度框架。特别是在涉及到千家万户利益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依靠传统思维、传统力量和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矛盾。而“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出现,则为依靠群众智慧,平等协商、平和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机制平台。可以说,“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同时,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中,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如何处理使用,由村民议事会讨论来定,既保证了村级公共服务资金的合理性,更兼顾了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同时也强化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二、构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度安排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三种民主决策实践形式,但是对“村民议事”并没有相应的制度性安排。从现行《组织法》的规定来看,除少数几项需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议决外,村委会几乎可以代表全体村民行使所有自治权力。而“四位一体”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将自治事务的日常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分离,将村委会定位为执行机构,这是对《组织法》的突破。从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构架起村民会议对其他村级自治组织授权的制度空间,是下一步需要强化的地方。

2、权力主体的边界确定及关系处理问题。改革后的村级组织,每个村有四套并存的机构,因此,合理界定这些机构的职能非常重要,既要避免交差重叠,又要避免职能不清。在实际操作中,议事会的权限如何确定是个难题。目前能确定的议事会的权力有议事权,以及一部分决策权。但目前的村级治理结构中,已经有三个决策机构:村民大会,这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村民代表大会,这也是法定的临时决策机构。现在又有了议事会,三者的权力如何划分?有专家认为,村民(代表)大会系村民自治基层治理最高决策机构的法律地位,不容削弱和改变。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委会,都是以此为基础,经授权、委托而产生和形成的村级基层自治机构或组织形式。因此,农村新型村级基层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应当始终围绕加强和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终极目标进行。

3、确保和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问题。在村民自治中,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由我国民主政治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该条规定表明两点,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其工作职责是,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从制度变迁的类型学角度看,“村民自治无论何时都必须依赖执政党的推动”。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因此,如何将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落到实处就成为村民自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四会”成员的素质问题。目前,大部分“四会”成员是没有报酬的,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担心,“四会”成员的积极性会不断降低。另外,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也会影响办事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受文化素质、认识偏差、家族利益的影响,有的成员在投票时可能表现出盲从性、随意性,影响结果的公正性。

5、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问题。调查反映,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问题是村级组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如果议定事项执行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议事会的权威性。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未对村级自治组织决定事项的效力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没有法律保障。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自治组织制定的村规民约,其效力等同于民事协议的规定。我们认为,村民(代表)大会委托村民议事会行使处分权的委托,可以视为合同法意义上的委托合同,而对全体村民产生约束力,从而在法律的具体适用中,明确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为农村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

6、经费保障问题。“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牵涉一个成本问题,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否则难以有效运转。工作经费如何筹措?议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报酬如何确定?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7、防止程序空转倾向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有程序空转的倾向。目前我们虽然已经构建起了“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基本框架,但实际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四会”有的时候甚至沦为干部规避个人责任的一种工具。这种倾向值得警惕。

三、对构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建议

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对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以及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下一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化“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坚持议事会成员村民小组直选和“结构席位制”、完善候选人初始提名、席位确定、选举程序等方面的办法。二是完善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授权的形式和办法;明晰村民议事会的权力边界及表现形式。三是统筹考虑决策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通过加强培训、第三方介入等,在提高村民议事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上再下功夫。四是研究议事会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五是探索完善促进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村民自治的制度机制。

2、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要得以良好运转并向纵深发展,加强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党组织作为先进分子组成的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政治整合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相当长时间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发挥这种功能。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农民民主自治素质的提高,党组织不可能再以超越于群众之上的权力组织这样的身份来进行治理,而需要将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通过民主选举获得和证明自己的先进性,由此发挥作用。新型村级治理的议事会制度,今后很可能会朝着由村支部书记兼任议事会召集人发展为鼓励村支部书记竞选议事会召集人,党员竞选议事会成员的趋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有效领导,又促进村民自治的蓬勃发展。

3、放心、放手,培养自治的“草根”精神。尽管在“四会”的实行过程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还是对民间创造的肯定与推广,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在帮助村民做好了前期的这一切准备工作之后,是否敢于放手让村民议事会成员自己行使议事、决策和监督的权利。“草根性”是自治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政府应充分相信中国农民有自治的能力,能够自己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做好对议事会程序的规范和议事会制度的保障后退居幕后,让村民在议事会这一崭新的民主平台上充分演练,不失为是一种锻炼村民民主素质、保护村民自治积极性的明智之举。

4、加强农村人才储备,强化引导人才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的制度机制。任何制度机制最终要靠人来落实,推进“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实现村民自治的最终水平直接取决于落实者的能力素质。建议从战略高度明确“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培养”的导向,加强政策倾斜,畅通基层干部出口,从政治、经济、精神等各方面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工作力量和人才储备,让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在改革发展一线得到历练。

第三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完善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陈幼辉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如何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的要求,构建和谐乡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的措施。

一、农村基层乡村治理的现状

1、乡村两级组织关系交叉错位。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乡镇党委与村党组织是领导关系,村党组织与村委会也是领导关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指导关系。从基层的实际运作来看,乡镇党委、政府大都是一体运作,常常以乡镇党委名义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发号施令、布置工作,以党组织之间的领导关系代替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指导关系,而村委会有时则以自治指导关系来对付。同时,由于乡、村两级组织的权力来源和合法性基础的不同,也导致了党的政治领导权和村民自治权之间存在着交叉与冲突、争斗与协调的现象和问题。

2、村两委运行机制不够协调。农村工作繁杂且对象具体,在实际工作中,村级组织的领导主要是对公共事务和个体事务的领导和管理,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重叠交叉。而有关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能及关系规定得过于原则、笼统,缺乏具体性和针对性,这就使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能有时难以明确区分,规定的工作程序容易流于形式。而村“两委”的矛盾经常集中在谁主谁次的问题上,实际工作中,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个人的素质、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书记和主任有一方更强,往往不是村党组织代替村委会就是村委会凌驾于村党组织之上;如果双方都很强,大多数情况下是互不买账,难以团结协作或配合协调。

3、村级自治组织功能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逐步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农民不再依赖村级组织而相对独立。一方面,由于一些村级组织缺乏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对经济资源和公共事务的调控手段也逐步减少,且一些干部自身素质偏低,群众公认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自治功能。另一方面,家族势力、宗族势力在一些地方的强化,不仅影响了村民自治,也制约了公共权力,有的甚至左右党员大会或者支委会的决定。

4、村级其他组织职能多方制约。目前村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和老人协会等群众自助互助组织,普遍缺乏稳定的经费、活动场所和热心于这些工作的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名存实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运行不规范、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5、农民主体意识缺乏正确引导。一些农民在富裕以后,不再仅仅满足于关心村务政务,而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利用更多的手段参与村务政务。而这种意识又常常受到金钱、宗族或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地方的村级组织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和进步,对群众这种参政议政的需求缺乏正确的引导,对如何完善乡村治理没有相应的办法和措施。其中既有自身素质的问题,也有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二、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结构体系

1、选准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一是配齐和建强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要以建设“五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按照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德才兼备原则和“五重五不简单”的用人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扩大民主,严格程序,改进方法,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或通过法定程序选举到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中来,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二是选好选准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在换届选举中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两推一选”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抓好民主选举环节,把握好选人标准,扩大候选人提名中的民主。

2、加强配套组织建设。一是加强青年、妇女、民兵等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要按照“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的思路,加强群团组织的班子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和载体建设,为他们搭建作为的平台,教育引导和团结带领农村广大团员青年、妇女、民兵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伟大实践。二是加强“六大员”等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带动作用。要通过加强培养开发、强化管理、服务带动等措施,逐步建立农村实用人才服务中心,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促进农村实用人才、乡土人才总量的扩充和素质的提高,不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3、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是完善发展农业技术服务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市场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种农业技术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切实发挥专业技术服务组织、民营公司、科技示范户、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开展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科技含量。二是引领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要加快推动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加强行业自律,搞好信息服务,维护成员权益。要把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作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举措,逐步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行业协会中观管理—企业与农户微观经营”的农业行政管理新机制。三是引导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进一步拓宽“公司+农户”这一产业化经营基本模式,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组织模式,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和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的新机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一是建设服务型乡镇机关。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工作职能由行政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进一步整合乡镇内设机构,转变工作运行模式,把工作重点转到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营造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上来,增强为农服务能力,打造新型基层政府。二是改革和完善乡镇对村的管理体制。要强化乡镇对村的领导关系,认真落实管党责任,加大对村级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投入和工作力度。要减少对村级自治组织的行政干预行为,将那些属于市场和社会范围的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自身解决,促进农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增强村民管理自身事务的能力。三是进一步规范党组织领导和参与村民自治的方式、程序。要加强工作指导,健全和完善村党支部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村民委员会定期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质询会议制度和罢免村干部制度等,从制度上保证党支部尊重村委会的法律地位,保证村委会服从党支部的领导,使村“两委”的工作统一协调,建立起村民自治背景下党支部领导村委会的新体制。

2、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强化加快发展功能。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从调查研究入手,切实找准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明确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思路。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二是强化服务引导功能。要借鉴“三级核心网络”建设、农村社会服务三级联动网和“支部+协会”的做法,继续深化“农业155”、“村会协作”、“双带双创”三项活动,改进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活动方式和工作方法,积极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党小组)为骨干、党员中心户为基础的新型农村基层组织体系,提升农村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入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改善村容村貌。三是强化维护稳定功能。要扎实推进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落实“阳光村务”,推进管理民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权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开展平安农村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3、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即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要通过采取培养、培训、帮带、扶持等措施,把致富能力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及时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不断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二是实施“素质工程”。要进一步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采取加强实践锻炼、严格组织生活、完善民主评议、开展党性分析等方法途径强化对农村党员的教育,确保“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要按照“一手抓阵地,一手抓基地,理论学习、技术培训、学历教育齐头并进”的模式,加大农函大、农广校办班培训力度,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三是实施“载体工程”。要认真落实《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开展“奉献在岗位、创业在海西”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先锋岗、党员义务奉献日、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等做法,深化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党员结对帮扶等活动。

4、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一是积极扩大村级干部来源。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拓宽选人视野,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打工返乡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的优秀分子中选拔人才,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和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到基层党组织班子中来。二是改进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方式。要坚持以市、县、乡党校组成的培训网络为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教网络等载体加强教育培训,也可以采取与高校联合办学方式,举办专题研讨班、村镇管理大专班等,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三是建立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要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积极推行村干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离职补偿等制度,合理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和保障水平,激发村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第四篇:完善五项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完善五项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今年以来,望牛墩镇立足于完善五项机制,通过加强指导、宣传、制度、监督、纠风等五个方面工作,进一步推进全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加强指导。实行镇主要领导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负总责,成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每年不少于四次研究布置全镇农村基层廉政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和一镇一品牌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定一名纪委副书记和一名纪检干部全程跟踪督促工作进展,召集成员单位下村指导检查,发挥成员单位职能优势,力促全面提高各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宣传。通过悬挂廉政挂图、开辟网络专栏、制作廉政广告,在农村设置党风廉政建设和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栏、党务财务政务信息公开查询点等方式,加强廉政文化宣传,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站积极培育和推广廉洁文化,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纪律意识和制度意识。今年,在廉政文化“一镇街一品牌”活动基础上,以滨江体育公园和望溪河为载体,创建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廉政文化主题园区,以品牌效应推动基层党廉建设。

三是加强制度。进一步补充和更新《望牛墩镇管理制度汇编》,结合“制度建设巩固年”工作,对全镇114项制度内容进行梳理,按加强作风纪律、机关

效能监察、预防职务犯罪、资产财务管理等四个分类编印《望牛墩镇党风廉政建设及预防职务犯罪制度汇编》,并组织各单位开展制度执行落实情况自我检查,进一步发挥制度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填补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漏洞。

四是加强监督。完善监督形式。运用组织监督、制度监督、民主监督等形式,把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多层次监督。加强对农村干部监督。对新当选村(社区)干部开展一次集体廉政谈话,落实廉政承诺制度,加强村(社区)两委班子岗位风险评估、风险预防,深入开展“一岗一预防”试点活动。今年以来,共召开城市学习论坛2期,举办农村干部业务培训班2期。

五是加强纠风。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开展对公安、交警、环保等十个基层单位的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提高服务窗口的办事质量。分别在机关单位和十个被评议部门张贴《关于征求全镇基层站所和公立医疗机构政风行风意见和建议的公告》,并通过镇府信息网络收集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的监督。开通行风评议阳光网站,对被评议部门在工作作风等方面进行投票。

第五篇:完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机制

完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机制

[提要] 生态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管理问题。无论是生态管理主体、管理体制,还是管理观念等方面都需要创新。从具体路径分析,包括从单一政府管理主体向多元社会管理主体转型,由行政命令管理体制为主向建立多方协商的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向“以人为本”为目标转型。

关键词: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5月4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完善生态社会治理机制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现实要求,这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方式等关键环节着眼,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一、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社会治理

(一)加强社会治理有其现实必要性。近些年来,随着很多污染环境企业被取缔、许多污染环境的行为被法律明文禁止、环境执法力度明显增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逐步运行,我国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我国生态环境仍然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环境污染对民众生活质量的不良影响,一到冬季北方乃至全国蔓延的雾霾以及由此导致的停产、停学和造成大批呼吸道患者的形成;再如一些企业偷排偷放造成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许多近岸海域乃至沙漠地区都在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而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物种濒临灭绝。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落后的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破坏都相当严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二)加强社会治理是综合协调各种生态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保护生态环境,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是主体(人)―客体(自然环境)关系问题,但实际上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环境利益问题,大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排放之争,小到企业排污,以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保护问题、生态旅游问题、退耕还林等诸多问题,其本质都是自然生态资源无法有效满足现有人类需求所引发的矛盾。当然,说到底是关系全体人类及其后代能否享受应有的环境权益问题。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需要发挥各方社会主体力量,采取多种举措实现综合治理,才能平衡各种关系,从整体上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加强社会治理是实现生态建设民主化的发展方向。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是为实现某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为了实现每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特别是在交往全球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与地球生态息息相关。因此,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每一个地球居民的深深关切和积极参与。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表面上是自然环境问题,但实际是人的发展问题,这主要源于人的行为破坏了既有生态平衡――不仅造成了生态危机也造成了人的生存危机。因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既是对自然生态的管理也是对人的管理,既是政府主导的管理,也是公众参与的管理。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

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橹鞯嫉陌?括其他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社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而生态社会管理,就是为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社会管理工作。

(一)生态社会管理观念尚待更新。传统观念认为生态的发展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或将生态环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忽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视为与人的关系,这显然具有有片面性。

人与生态环境联系十分密切,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态环境要素间发生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联系、交换,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目中无“物”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要反对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人类虚无主义的想法,实现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二)生态社会管理体制缺乏弹性。长期以来,以环保部门为核心的国家机关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具有明显的行政干预色彩。行政力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固然有极强的保障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境,行政力量的投入还相对较少,不能满足生态建设发展的需要。但单纯加大投入则会增加公共财政负担;另外,民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不完善,没能调动起民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政府行政力量的过多介入使得许多人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政府的职能行为,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一种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参与的社会公共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力量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管理长效机制还需健全。国家制定了许多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制度与政策,一定程度上为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尚缺乏生态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集保护、利用、开发、补偿、恢复为一体的综合治理机制。除了制度建设等“软件”外,还需加强管理工作的“硬件”建设。

三、创新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生态社会管理理念。生态社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相关生态利益的协调、生态矛盾的化解,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有序地发展。因此,生态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要体现以人为本。

从生态角度来讲,就是要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态环境质量是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发展绩效的标准,从整体上促进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要求转变传统的单纯追求GDP数值的发展思路,不能仅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仅要看到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更要看到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的负面影响,要形成绿色GDP考核目标体系。

要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把社会管理和服务简单地演变为一种社会控制。从生态社会管理的本质来说,虽然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最终是为了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生态公共产品。所以,管理不是目的,服务才是根本。

(二)改革生态社会管理体制,转换政府生态社会管理职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就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已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动“多中心”社会治理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政府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管理好生态环境,而是提供更好的生态产品,实现生态产品外部性最大化。即政府在社会管理的角色定位上,要转变观念,推动政府转型,建设服务型政府。

(三)建立和完善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我国各种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面临着来自经济增长、人口膨胀、城市扩张、旅游热潮等各方面的压力,因此生态社会管理要建立应对各种矛盾的综合调处机制。一是完善现有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之处,如生态保护的区域协调制度、为生态保护而实行的人口迁移制度、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充实;二是建立化解生态矛盾、解决生态利益纠纷的综合协调机制。需要政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调动各个行政部门协同工作,同时发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使其中可能形成的社会矛盾尽早得到解决,即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又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效有力的社会管理工作支持。这就要求从建设生态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创新生态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增强政府对生态的社会管理能力,淡化行政色彩,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生态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生态社会管理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1998(1).[2]李培林.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N].人民日报,2011.2.18.[3]胡善德.对加强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J].行政与法,2008.5.

下载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研究0701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研究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改革开放以......

    股份公司的治理和督导机制的完善

    股份公司的治理与督导机制的完善 一、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责、权、利安排和相互制衡的机制,我国由于从......

    完善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的思考(大全5篇)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改善和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处于基层的广大农村、社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最直接、最重要的环节,如果基......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传统农村的封闭性被打破,利益诉求更为多元,迫切需要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现阶段完善乡村治理机......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基于浙江仙居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调研 林兴初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台州,318000 ) 内容提要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

    农村基层治理-南街村

    农村基层创新治理研究——以南街村为例 摘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在中国农村从未停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等千......

    完善工作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 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大宣教”工作长效机制。因为,机制是一个健全的动......

    完善制度机制文档

    建立和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对于推动基层党组织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切实加强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