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基于浙江仙居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调研
林
兴
初
(中共台州市委党校,浙江,台州,318000)
内容提要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如何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将显得尤为迫切。而浙江仙居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就是在乡镇党委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参与动力以实现村两委(干部)主动创业的互动参与式乡村治理运行机制的构建。在多年的实践中,实现了乡镇党委政府赢信任、村两委(干部)创业绩、村民得实惠的多赢格局,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这种深深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实践探索,无疑可以为中国乡村善治之路的理论资源和政治智慧的积累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样本。
关键词 村干部“创业积分制” 载体 农村治理机制 启示
作者简介:林兴初,中共台州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三农问题。
电
话:*** 0576-88585116
EMAIL: lxctzs@yahoo.com.cn
一、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实施背景
仙居县横溪镇位于浙江省台州市的西部,地处仙居、磐安、缙云和永嘉四县要冲,素有台州“西大门”之称,是台州市西部重镇、浙江省中心镇。横溪镇距仙居县城29.2公里,全镇面积219.2平方公里,辖77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18个,4.6万人口。自2002年以来,仙居横溪镇相继实施了竞选承诺、创业承诺、民情接待、民主恳谈、目标考核、民主评议等一系列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农村治理中“书记主任各唱各的调,两委班子各念各的经”的不良状况,基本实现了村两委和谐共事的良好局面。
但随着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地深入、农村社会转型的加速,农村治理中一些不确定因素不断涌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2008年横溪镇党委在77个行政村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后,就着重于解决“如何有效消除村两委换届竞选时许下种种承诺而当选村干部后‘不干事、不按规矩干事、不干净干事’的不良现象,促使村干部履行和兑现换届时的承诺,实现村两委班子真正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问题,这是乡镇党委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难题。前些年,包括浙江省金华市在内的不少地方开展了村干部创业承诺制[1]等探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2008年7月,横溪镇开展以“创业型班子”和“和谐班子”创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两创”主题实践活动,探索推行了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这既是对浙江省已有的村干部创业承诺制等做法的继承和借鉴,又是对其深化和完善。可以这么说,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制度创新,对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干部队伍建设,实现农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开创性探索的意义。
二、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运行机制和实践分析
(一)运行机制
仙居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考评对象的确定、积分内容的设计、考核办法的安排和考核结果的运用等四项流程。
1、考评对象的确定。考评对象分村两委集体和两委班子成员两个层次。
2、积分内容的设计。积分内容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落实和从农村的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为5个大项16个分解小项,总分是100分。具体包括:一是创业承诺事项及实施情况(20分);二是发展经济(15分):建立特色基地、引进投资项目等为5分;引导劳务输出、壮大集体经济为5分;扶贫帮困及加快低收入农户脱贫为5分;三是新农村设施建设(15分):兴修水利、造桥修路等为8分;村庄环境整治等为7分;四是创办公益事业(15分):兴建学校、敬老院、文化俱乐部、村级办公场所等为15分;五是完成上级交办各项任务(35分):信访稳定、安全生产为10分;村级党建为10分;计划生育及其他上级下达的任务为15分。
3、考核办法的安排。由镇各办事处党总支牵头组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打分和镇办事处、驻村干部量分的考评工作。具体办法是:在每季度的最后一 周,由驻村干部组织召开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30人以上的测评大会,在村两委(干部)创业述职后,代表匿名独立地对村两委及其成员分别进行打分;村所在办事处的书记、主任及驻村干部进行量分。然后由镇组织办按前者占70%、后者占30%的比例计算最后得分(每季度的得分累加总数除以季度数为年终考核分数),考核结果于下一季度初通过广播和通告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内公布。
4、考核结果的运用。考核结果分为优秀(95分以上)、良好(80-95分)、及格(70-80分)、不及格(70分以下)四档。考核结果在运用上,具体有三个方面:其一,镇党委政府在年底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评优评先活动(各类先进在年终积分95分以上的村集体或个人中评选),对获“创业先锋支部”、“创业好搭档”、“创业明星”等荣誉的,给予奖励;其二,把创业积分作为年底对村考核的重要指标和村换届选举时的重要参考依据;其三,建立村干部创业考评预警机制,对每季度得分数60-70分的,发给预警通知书;对分数在60分以下的,视具体情况进行诫勉谈话或采取其他措施给予处理。
(二)实践分析
2008年7-9月,在镇党委政府的主导和农民主体参与下,村两委(干部)主动接受了考评,横溪镇党委政府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村干部创业积分考评活动。随后,通过广播和通告的形式在全镇范围公布了此次村班子集体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考评情况。横溪镇党委政府通过这次考评活动,不仅树立了一批群众拥护的主职村干部,而且也发现了一批带领群众创业干实事的非主职村干部。对于这些非主职村干部,横溪镇党委经过讨论,把他们调整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同时,对得分在70分以下的村班子集体和得分在60分以下的7名村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并把考评成绩将记入其档案,作为年底考核的主要依据。
通过对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考察,我们认为其做法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四方面:
1、拓展了考核内容。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考核,不仅仅局限在竞选创业承诺事项实施情况,而且包含了事关本村发展的各方面工作,使重点事项和日常工作考核有机结合,做到了方方面面考核。
2、完善了考核办法。与其他地方推行的村干部创业量化考核还不够充分的 3 做法不同,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考核将五个大项细化分解为16个小项,全部进行量化考核,可操作性较强,做到了明明白白考核。
3、增加了考核次数。与大多数地方对村干部的考核一般放在年终不同,村干部“创业积分制”采取“一季度一考核一公布”,很好地解决了对村干部日常监督往往缺位的不足,做到了时时刻刻考核。
4、强化了考核效力。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贯穿于村干部选拔、考核和管理全过程,每季度通报各村干部和村集体创业积分考评情况,并按得分高低进行排序,严格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动了真格,做到了实实在在考核。
三、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三个成效
仙居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是在现有“乡政村治”基础上对乡镇党委政府、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力关系进行再界定,以期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实施来促成乡镇治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的一种探索性尝试。从多年的探索实践来看,总体上实现了乡镇党委政府赢信任、村两委(干部)创业绩、村民得实惠的多赢格局,发展了农村经济,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一)乡镇党委政府赢信任
相对于仙居县推行的“行政村干部双层联评制度”而言,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其进一步加以细化和深化。横溪镇党委政府通过对考核内容的精心设计,有效地把乡镇的中心工作和农民得实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客观上促使了村两委班子围绕这根指挥棒自觉地运作起来,实现了国家政策在农村全面、有序地落实,缓解了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增强了村民对乡镇党委政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从而促使乡镇治理开始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现代转型。正如横溪镇党委书记陈文献所说:自实行“创业积分制”以来,乡镇、村两委(干部)、村民三者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形成了乡镇主导、村干部主动创业、村民主体参与的共同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
(二)村两委(干部)创业绩
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让村干部在普遍感到压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村干部的责任心,调动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解决了村委会“过度 4 自治化”和“附属行政化”这两种不良村治倾向[2]。2008年9月横溪镇完成了对村两委(干部)第一次创业积分考评,并根据积分情况于10月组织了新一届村班子的回头看,对部分村的两委干部进行了调整补充,共调整了12个村的13位班子成员。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中,“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的做法让村两委(干部)真正感受到了工作和创业的压力。比如:原先在选举中矛盾重重的新坑村两委班子成员,在获知村两委得分为全镇的最低分61分后,该村在外打工的一些村两委班子成员当天决定全部回村,村两委团结合作,当晚就召开了紧急会议,邀请村民代表一起研究下步整改方案。可以肯定,横溪镇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推行,把村两委(干部)的承诺和工作开展情况时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村两委(干部)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具有了更大的创业激情和创新动力,理顺了村两委关系,使村两委工作走向和谐,从而更好地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三)村民得实惠
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充分发挥了村民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真实性,让村民真正成为村务监督的权利主体。正是有了这种实质性的参与平台,村民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熟悉了民主规则,在参与中不断养成了按民主办事的习惯,开始从原有那种比较盲从的、封闭的传统民主意识向理性的、开放的现代民主意识的逐步转变,发展了村民的人格和精神,提高了村民的主体参与能力,进而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实现对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全面参与。正如有的村民代表认为,为村官打分不是目的,村干部带领群众脚踏实地创业才是结果,村民季度考评推动的不仅仅是村干部创业的热情,更为重要的是,让村民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农村主人对村务监督的权利。比如,就下乡移民村——新罗村而言,村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村干部“创业积分制”带来的实惠。2008年,该村两委班子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做了一系列实事(移民排屋建成并投入使用;村头屋尾的水泥路面辅设完成;下山移民的电表安装到位;有线电视和数字电视进入移民新居;兴建了村民健身广场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得到了村民的认同和拥护。在2008年的考评中,村民把当了27年的新罗村党支部书记金某打上满分,村集体得分也在95分以上。新罗村村民对村两委(干部)的高分评价,也说明了只要村干部带头干实事,让村民得实惠,村民就会打心 5 眼里拥护。
四、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五点启示
应当看到,竞争当选村干部后“不干事、不按规矩干事、不干净干事”的不良现象并非是个别的,这在台州其他县(市、区)也是不同程度存在的。因此,横溪镇在村干部“创业积分制”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创新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提供的启示和碰到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乡镇党委政府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横溪镇党委政府始终主导着村干部“创业积分制”这项工作,在实践中,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督促,既激发了村干部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切实增强了履行职责意识、提高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又动员了村民主体参与能动性、把参与其中当作权利和义务。横溪镇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表明,乡镇党委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有序推进农村基层民主中具有主导作用,是当前中国乡土政改(制度创新)的重要力量。其要旨就在于乡镇党委政府要从当地的实际和村民的需求出发,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探索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当然,这更离不开上级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肯定。
(二)乡村治理要形成多中心合作治理[3]的良性互动格局
从村干部“创业积分制”的实践中可以看出,通过乡镇民主定事、村民民主打分监督,乡镇党委政府从程序和机制上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 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村干部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且激发了村两委(干部)创业的热情,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做法表明,在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时,乡镇要切实从主宰型、管制型的传统单一治理中心格局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各种积极因素,积聚农村内源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多中心的现代新型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实现“乡镇—村两委(干部)—村民”的有机互动,形成乡镇党委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参与、村两委(干部)主动创业的和谐氛围,这应该成为乡村治理的一种新思维与新理念。
(三)创业积分内容要因时因村进行合理调整
积分考核内容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村里创业目标的考核结果,但由于每个村 6 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因素,因此,创业积分考核内容的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在基本考核目标内容的基础上,要因时因村作些合理调整。如地处偏僻的山区村,可以允许用特色产业发展来代替招商引资的目标考核。总之,积分考核内容的设计要与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既要符合中央政策精神,又要适应村民需求。为此,就要积极引导创业内容与本村实际相结合,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做到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相结合,既要注重解决急需的短期任务,又要避免急功近利、搞“政绩工程”,以此推动农村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目前而言,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到“四个重点”: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工作;着眼乡风文明,重点构建农村文化体系;着眼村容整洁,重点建设农村公共设施;着眼管理民主,重点推进农村民主政治。
(四)创业积分考核次数不宜过于频繁
总体而言,通过创业积分考核这项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村干部尽心尽职、干事创业。但也有少数村干部对“创业积分制”认识还不到位,存在抱怨情绪,认为只是一种形式,存在走过场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一季度一考评一公布”的考核时间安排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疲于应付考核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人口规模较少、区域范围较小且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发展相对单薄的村,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原有考核次数安排的基础上,可以尝试1年内进行2-3次的考评,尤其要结合重要活动进行考评。从而使积分考核次数安排更为合理,既做到了适时的考评监督,又保证了村里集中时间相对稳定地开展工作。
(五)考核结果运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干部对物质报酬还是比较关心的,且对于生活和工作在“熟人社会”中的村干部也看重社会声誉,这两方面是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进一步把创业目标的实现情况与村干部的各项政治、经济待遇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渠道运用好考核结果,对工作绩效好的予以奖励,对工作绩效差也要处罚,做到奖惩并举,赏罚分明。在精神激励上,要持之以恒地坚持每年隆重表彰一批工作努力、为农村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村干部,大力宣传其先进事迹,以增强其荣誉感和责任心,进而在村干部中 7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励村干部更好地干事创业;在物质激励上,通过建立健全村干部创业基金,对于创业目标考核先进的村可以分配到更多的创业基金,也相应提高其村干部的误工补贴等基本报酬。用经济利益机制来吸引村干部、约束村干部和激励村干部,真正起到“鼓励干的,鞭策看的,推动慢的”的作用,形成“以实绩论英雄、凭实绩得实惠”的良性机制。在政治激励上,对于创业表现突出的干部,要在提名推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给予重点关注,在考录公务员中予以优先考虑。与此同时,对于创业目标考核位于后列的村两委(干部),要动真格,实行负激励,降低误工补贴等收入的发放标准;连续两年创业目标考核不及格的村干部,在村换届选举人选的安排中不予考虑,从而真正起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效果。
五、结语
在实践中,浙江仙居横溪镇这种由群众打分、对村两委(干部)季度考评的积分制,不仅把村两委(干部)时时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督促村干部不折不扣地完成竞选时的创业承诺,真正带领村民一起创业致富,而且也探索了“政府主导型”和“公众参与型”有机衔接的乡村治理模式。当前,在乡村治理绩效越来越取决于乡村社会各方力量能否达成均衡结构时[5],横溪镇的村干部“创业积分制”为我们开辟了乡土政改的一个新视角:即在乡镇党委政府主导下,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参与动力,实现村两委(干部)主动创业的互动参与式乡村治理制度构建。且这种深深植根于乡土社会的实践探索,无疑可以为中国乡村善治之路的理论资源和政治智慧的积累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样本。
[4]
参考文献:
[1]胡新民.村干部创业承诺机制: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探索[J].政策瞭望,2008(9).[2]戴玉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模式变迁的路径、影响和走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4).[3]吴光芸.多中心治理:新农村的治理模式[J].调研世界2007(10).[4]吴理财.以民众参与破解选择性治理[J].探索与争鸣,2009(4).8 [5]李广, 袁方成.转型期“乡政村治”治理体系的建构与成效[J].理论与改革, 2009(1).Rural Grass-roots Governance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Inspiration ——Investigation on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County Hengxi Town’s Village Cadre “Pioneering Points System”
Lin xing-chu
Abstract: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is the basis work and fighting power of the CPC.In the new situation, how to sum up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throughou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grass-roots consistent with China will be particularly urgent.Such as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County Hengxi Town’s village cadre “Pioneering points system”, it is under the auspices of hengxi town CPC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to full the main motivation of farmers ' participation, to realize the village committees(cadres)active business.After years of practice, an interactive participatory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is constructing,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the township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win trust, the village committees(cadres)performance record, the villagers have benefit to be achieved.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in rural areas.Therefore, this deeply rooted in the local rural community of practice;it is no doubt to provide samples of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good 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olitical wisdom.Key words:Village Cadre“Pioneering Points System”;Vector;Rural Governance;Inspiration
第二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及启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及启示
体制机制创新是广电媒体发展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中共十七大以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中央电台)以“世界眼光,开放胸怀,内合外联,多元发展”的战略思路,推进新一轮改革,实现总体战略转型,即发展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产业两手抓,传统媒体的升级改造与发展新媒体并行推进,走多媒体综合集成之路,实现广播的“可听、可视、可读”,把中央电台建成一流的现化化国家传媒机构。2008年,中央电台实施“管理效益年”,整体推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事业产业协调发展新体系,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体制机制创新的背景、思路和着力点
(一)改革背景和思路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传媒业的进一步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已成为制约整个传媒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央电台以资源整合为主要内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
重点的新一轮改革,既是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央电台几乎囊括了当今大众传媒的所有业态,正步入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型、从传统媒体向现代媒体转型、从计划事业型向事业产业型转型、从单一广告经营向多元媒体经营转型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根据战略目标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技术变革中,现有业务形态必须持续提高运营效率,新的业务形态需要建立与之适应的运营方式,各种公司化运营形式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普遍采用。目前,中央电台沿用的传统媒体管理体制,在管理思路、管理手段、管理力量等方面与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新业态不相适应,新产业与旧体制、小班子与大摊子、高科技与低效能的矛盾及内部动力机制缺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央电台此轮改革呈全面性、整体性、实质性特点,其目标是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管理体制从事业单位到事业、企业法人双重身份转变,并通过资产分离实现事业、产业双向运行;二是传播形态从以广播为主进一步向多媒体融合形态转变;三是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由分散向集中平台转
变。
(二)改革着力点
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围绕人才、技术、制度与组织等主导因素,创新管理方式,实施战略管理、整合管理、制度管理、绩效管理、知识管理、动态管理、成本和质量管理、流程管理及进行资本运作和管理等,实现管理的新突破,达到科学整合、配置和营销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价
值的最大化。
创新管理体制:以功能性质定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在强化主业的龙头与核心作用基础上,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和类别,实行不同的配置方式,分类管理,鼓励探索创新,逐步建立适应多种业务形态拓展、多种运营模式并行、科学规范灵活高效的现代媒体扁平化组织架构和管控模式,争取政策支持,推进市场化运作,实现多元化和开放式的产业经营。
转变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机制建设在事业产业发展中的牵引、激活和支持作用,着眼于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的剥离与制衡的制度创新,着眼于事业与产业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制度创新,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把权责机制优化、内容创新、资源整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制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根据事业产业属性,建立不同的干部、人事、分配、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成本管理。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构建由广播、网络、电视、报刊、音像、手机广播电视等多种介质的多媒体体系,对内打造节目内容集
成平台,对外开展资本、广告和节目等多个方面、多种形式的合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社
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深化五项改革:新闻机制改革,经营体制改革,人事、分配、财务等管理制度改革,制播分离改革,媒体融合改革,从而增强舆论引导力、品牌竞争力、文化创新力和持续发展力。
二、体制机制创新的进展和成效
2008年是中央电台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一年,以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为突破口,实施
全面改革,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调整组织机构,建立事业产业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科学管理体制
中央电台原设有中心(室)、频率单位22个,直属机构7个。调整后的内设机构总体数量与改革前相当,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直属部门职能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核心职能得到强化。如新成立了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营管理办公室、后勤服务中心、节目版权资源管理处等,管办实现了分离,经营得到了强化,责权利融为一体,为科学决策、产业发展、解决管理和服务
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以及推进资源整合提供了体制保障。
(二)改革人事、分配、考核制度,建立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
创新管理制度。在借鉴当今传媒领域先进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先后制发了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及机构调整、中层干部管理、干部交流制度、绩效工资管理、待岗人员管理、职工退休管理、专
业技术首席岗位管理等10多个文件,为改革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证。
实施干部交流。通过干部轮岗、调任、提拔、提前退出领导岗位等多种方式,优化中层干部队伍结构。从2008年7月1日改革实施到11月底,全台共交流调整领导干部170人次。其中,平级交流调整63人次,提拔使用94人次,提前退出领导岗位9人次,中心级主要领导90%以上
实行了轮岗,激发了中层管理团队的工作活力。
改革分配制度。将绩效工资分为管理、业务、经营、其他四大序列,强化绩效考核的力度,体现按劳分配、按岗取酬原则。改革后,全台人均月工资平均增幅31%,其中,频率单位人均绩
效工资月增幅达71.2%,体现了向一线岗位倾斜的政策。
(三)创新现代新闻传播流程,增强舆论影响力
建立全天候快速反应的新闻传播机制。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全台统一指挥、人员统一调度、设备统一保障、24小时播出的新闻应急机制,积极推进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的机制改革,建立部委发言人合作机制、建立权威的社会特约观察员团队,加强新闻的深度解读,全方位增强新闻传播力。2007年12月实现全天24小时播出的中国之声,在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实施整体运作,采用“正在进行时”的报道模式,强化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解读,发挥了广播的传播优势。在大范围、突发性灾害面前,当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难以有效覆盖时,广播成为唯一有效及时直达受灾群众的媒体。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为抗震救灾前线17万部队官兵每人配发一台收音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多次肯定广播在各种媒体争芳斗艳中不可替代,中央电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中首次提出“应急广播体系”,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国家相关应急体系建
设的总体规划,这是对新时期广播作用的高度重视。
实施机构改革,形成内部新闻生产流水线。2008年8月,中央电台对中国之声频率的内部机构进行了规划调整,按新闻规律和频率运行流程设置部门,确定编制,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的壁垒;加强策划,突出快字当头、策划为先、大进大出的采编思想;强化采访、编辑力量,由频率领导、策划部和各部门领导组成指挥中心,统筹指挥,形成一条完整的新闻制播链条。推出“板块+轮盘”的节目编排,以标准化的流程全面提升新闻品质。以简洁、迅捷、实时直播的风格,每半小时滚动播出《央广新闻》,打造广播新闻品牌,在系统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专门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业内同行和广大听众给予广泛好评,广告市场亦给予价值认同。中国之声频率改版后短短的一个月,在全国各地的收听率和市场份额迅速上扬,在四分之一的城市位列前茅。
(四)建立产业发展体系,培育市场主体
推进可经营性事业部分转制和企业的改制重组,打造产业开发平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为核心的统一经营平台。2008年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完成了经营平台的搭建工作和产业开发的基础设计,其下设北京央广网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央广智库广告有限公司、中广之星文化有限公司、中广数字电视公司、央广视讯公司等,以传统广播、网络新媒体、多元产业为支柱,以开发内容原创能力、企业管理能力、资本运营能力为重点,逐步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实现广告收入、节目销售收入及新媒体、新产业开发并举的赢利模式。构建整合营销系统,保持广告稳步增长。央广传媒以明确的市场目标、务实的价值引导、规范的业绩考核,促成频率单位间的联动策划,实现整合营销。2008全台经营创收超额完成预定指标,总体增长36%。其中,中国之声重大事件营销取得成功,广告创收1.4亿元,实现历史
新突破。
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运营。数字付费电视家庭健康频道,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共同经营,规模扩大,用户数量稳定。正在积极申请开办数字付费电视新频道。手机电视与中国移动合作,具备规模创收潜质。
加快新媒体开发,实现增量发展。对中国广播网进行企业化改制,实现公司化运营,北京央
广网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开发网络新媒体资源,运用高新技术形成文化创造力。推进资源整合,建设内容产业聚合平台。发挥内容产业优势进行集成创新,促进传统广播向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2008年,中央电台初步完成了“中国广播新闻共享平台”、“多媒体新闻采编系统”、“计算机业务平台整合”、“中央台记者站采编传系统(三期)”等项目建设。全国新闻共享平台奥运期间投入使用,目前在该系统注册的地方电台已达90余家。同时,积极推进“中央电台数字版权管理系统”建设,对已有的音频资料库、老磁带转储和新闻共享平台项目进行整合,为实现媒资内容
产业化奠定基础。
建立对外合作机制,实现规模发展。2008年,借北京奥运会的重大契机,发起全国奥运广播联盟。中央电台首次作为持权转播商给全国电台提供音频信号,与全国100多家电台联合直播,实现资源共享,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借此东风,2008年12月,中央电台成功举办广播发展论坛,与全国45家电台就成立中国广播联盟达成共识。2009年1月1日,中国广播联盟在京成立,开启了全国广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广播联盟将在新闻宣传、媒体经营、大型活动、品牌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同时,中央电台还依托全球华语广播协调网,与海外华语广播机构联合,2009年推出“全球华语广播盛典”,打造全球华人文化
交流的广阔平台。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对推动中央电台迈向现代国际传媒打下基础。
(五)探索制播分离模式,提升文化发展力
制播分离是制播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最佳切入点。制播分离改革以品牌为基础,组建节目公司,通过市场交换机制,以契约或合作方式整合社会资源(资本)共办节目、共创品牌,使资
源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008年,中央电台在研究国内外制播分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在音乐之声频率推进制播分离改革。音乐之声频率作为播出机构,负责频率的规划、节目的终审和安全播出,节目制作和经营委托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组建的北京央广智库广告有限公司运作。该频率的制播分离改革,以品牌资源为重点开展多元经营,面向地方拓展节目销售市场,构建节目交易平台,打破了长期以来“自产自播”、“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的生产体制。音乐之声频率制播分离改革探索为中央电台创新节目生产流程和产业经营改革迈向新台阶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将推进文艺之声频率、都市之声频率及新开办的老年之声频率等非时政类文艺、娱乐、服务类节目的制播
分离及新运营模式改革试验,不断培育中央电台新的增长点。
三、体制机制创新的启示
2008年中央电台体制机制创新实践给人们带来以下启示: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是激活媒体创新力的关键所在。体制是主导媒体运营机制、市场化程度和产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技术、观念和市场环境下,传统媒体正在向多媒体和复合媒体的形态转变,媒体融合已成为商业模式和业务创新的基点。传统的行政力量赋予媒体的垄断基础正被消解,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阶段性传媒体制的积极能量已释放殆尽。谁先认识和理解媒体融合的本质,并按其要求完成自身体制、流程和形态的再造,谁就将赢得未来竞争发展的生存权和主动权。媒体自身无法改变大的体制环境,但成功的媒体之所以能保持持续发展,无不是在宏观体制的基础上推进微观体制改革创新。传统媒体要冲出困境,必须实行战略转型,建立完整的全媒体组合,从体制创新入手,按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靠技术引领进步、再造流程,按内在传
播规律制造媒介产品。
二是体制机制创新的目的在于促进媒体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复合性增长。创新的出发点不是以新的体制替代现有体制, 而是要切实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在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在保证党和政府对媒体控制权的同时,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传媒体制模式。由于体制创新现阶段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媒体不仅要继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结合中国国情和制度背景及自身实际进行改革。应当说,文化的意识形态及文化安全问题等涉及公共利益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但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实现了文化的高度发展、占据了国际文化产品的高位势的同时,又没有失去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国家靠的是一种既保持稳定又实现高速增长的合理性系统。我们要借鉴其中的有益
成份,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稳定、持续、全面发展。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和推动媒体事业产业发展相一致。体制机制创新要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整体战略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即与内容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开放发展等同步规划,将新媒体建设与产业环境完善、制度创新并举,解放和发展新闻生产力、文化创造力。只有将对新的业务形态与运营方式的探索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四是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体制机制创新是一项综合改革,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选好、抓好一个突破口,以突破口为引领,稳健有效地推进。目前,在广电运营机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创造性劳动未能获得应有激励的问题。这样的价值取向使从业者倾向于选择没有风险、收益又不低的非创造性劳动岗位。业内体制机制改革也相当程度上存在着“紧迫感有余、改革动力不足”的情况,这其中既有观念问题,也有合理性的改革首先会指向改革者的权限和既得利益问题。中央电台本轮改革尽管难度很大,但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努力协调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键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设计紧紧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解决发展动力这个目标,使积极的创新行为得到激励机
制的保障。
第三篇: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
我们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九亿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织
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结合自己的国情,以村民自治为我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形式,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育和发展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1982年我国宪法确认了村民自治的做法,1987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和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进行了规范。村民自治对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村民自治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村级组织“两委”班子矛盾突出,一些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分别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和领导地位,在工作中缺少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有的农村地区虽然通过民主选举出村干部,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农民群众不仅无法真正地参与管理和决策,导致“村官”腐败现象屡见不鲜,造成干群关系紧张,造成党组织的威信和战斗力下降,党在当地农村的执政基础受到削弱,已经影响到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地贯彻落实到农村基层,解决前进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保证我们党带领亿万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的选择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总结包括河南邓州“四议两公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应新时期我国特点要求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落实到农村基层,使之成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能够实际运用和操作的制度和机制,成为理顺和处理农村社会各种关系的关键性环节,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和执政能力,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地维护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完善了,基层民主政治也就发展了。换句话说,基层民主政治发展了,农村基层治理机制也就完善了,这就象河南邓州市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评述“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似的:“支部提议好,体现党领导;‘两委’商议到,决策科学了;党员审议清,完善要补充;代表决议行,公正又透明;事事公布到,群众不会闹;‘四议两公开’,和谐真法宝。”
第四篇: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研究0701
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研究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国情、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机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治理实践不断丰富与完善,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治理模式。在当前群众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民主法制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中央提出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利益格局也不断调整,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土地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6%,农民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关注前所未有;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农民对事关切身利益的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经济权益更加重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农民要求村务公开、透明,参与村集体事务决策的呼声也渐高。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首要一环,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总体要求是: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以保障群众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建立村民议事会制度为突破,积极推行村级自治事务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社会职能与经济职能分离、政府职能与村民自治职能分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拓宽民主参与渠道,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强化权力监
督约束,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级治理机制。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普遍的农村都无法以时俱进,在思想上,制度上都普遍存在问题,尤其在村级组织换届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部分群众强烈反映本村上届班子财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处事不公正等,多次上访集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干部群众沟通不畅。一些村干部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发展、惠民政策落实上,向群众宣传沟通不够,“替民做主”。一方面部分群众对村务工作不知晓、不理解、不支持,另一方面不少干部被误解、受委屈,一些村因此干群感情生疏、情绪对立。
二是村务工作监督不力。个别村干部存在“家长制”作风,凭主观意志、人情关系办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不召开党员、群众会议,不按照制度程序办事,不听取群众意见,村务管理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督。有的村几年不做账,不公开账务,即使公开也是一笔糊涂账、“坨坨帐”,低保户评选不公开、不透明,“关系保”、“人情保”时有发生,因而群众对村级组织、村干部评价不高。
三是少数群众大局意识不强。当前农村兴办公益事业,既要靠国家的优惠政策支持、引导,更要靠群众自力更生、自主筹资筹劳。但少数有承担能力的群众大局意识、公民意识不强,推诿扯皮,只愿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导致农村发展不快,村级债务增大,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不和谐因素增多。
治本治根创新基层治理机制克服上述问题,在于全面推行“一会五报告四评议”制度,通过加强村务监督、规范村务管理、深化村民自治,促进了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和加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会”即召开全村党员及村民代表联席会。联席会由村支两委负责召集,每季度召开一次,分五个步骤进行:一是会前公示,提前3-5天在村务公开栏公示会议时间、地点、主要议题、两委报告等主要内容。二是征求意见,两委干部、参会党员、村民代表就公示的议题内容和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向其他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三是两委报告,村支两委在联席会上从五个方面向参会人员做全面的工作报告,即“五报告”。四是评议讨论,参会人员根据两委报告的内容,从四个层面进行评议和讨论,即“四评议”。五是形成决议。两委干部现场梳理评议讨论的结果,引导参会人员就是否通过两委报告、村干部工作绩效评价、兴办公益事业、村民自治管理等村内大事进行表决,并形成会议决议。决议经参会人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对村干部、全体党员和村民均具有约束力。凡涉及需提请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的事项要依法召开村民会议讨论决定。
“五报告”即两委干部在联席会上必须报告五个方面的情况。一是报告计划生育、退耕还林、农村低保、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二是报告公益事业的进展、资金筹集使用、质量监督管理等情况。三是报告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村级财务除每月公示外,每季度还要在联席会上向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做全面公开。四是报告上次联席会决议的落实情况。五是报告党员群众关心的其它问题的解决落实情况。
“四评议”即从四个层面进行相互评议。一是党员群众评议干部。主要是针对干部所做工作报告及平时工作实绩进行公开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干部评议党员群众。主要对党员群众参与本村的各项工作和效果进行评议。三是群众之间开展评议。以先进示范带动后进,让群众教育群众,真正让少数不支持工作、不履行义务的群众认识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四是干部之间开展评议。让班子成员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有的放矢进行改正,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工作效率。
在完善上述的村级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村民的参政议政的意识。从各方面着手宣传村民主人翁精神知识,普及每个村名都有选举权的义务和被选举权的权利,从而使村民自主参加村里工作,真正形成村集体村家庭的氛围。
三、新机制下预期能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大监督力度,规范了村务管理。各村的工作思路、工作措施、工作途径,通过召开联席会,群众心中有数了,对不合理的工作安排,群众当即提出修改意见,村上的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更有效、更有力的监督,确保村务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各村按照联席会上群众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实际,普遍推行了办公日制度、集体办公制度,确定每旬3天为办公日,村三职干部均到村活动室集体办公,受理群众诉求,方便群众办事。通过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实行每月到乡做账和每季度在联席会上公开账务,消除了群众疑问,重塑了干部良好形象,提高了干部威信。
二是深化村民自治,凝聚了发展合力。村务管理新制度的推行,扩大了基层民主,拓展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途径,增强了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了群众自我管理村级事务的能力,群众支持村务工作、履行应尽义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极大提高,凝聚了发展合力,促进了各项工作,且加快了发展步伐,改变了落后面貌
三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一会五报告四评议”通过党员、群众、干部间的互评活动,化解了干群、党群间的矛盾,促进干群、党群和谐,干部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进一步增强,同时也提高了村民自主参政议政的意识,体现了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精神。
总之,面对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现状,村支两委应充分发挥联席会作用,落实推行“一会五报告四评议”,宣讲政策、凝聚人心、破解难题,让发展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干部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商定共同发展思路、目标、举措。
第五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基层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领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农村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创新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一般都是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的。这种单一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和经济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流动的需要。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应当在总结一些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模式进行大胆创新。
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打破原有行政村建制局限,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正在从单一走向多元,由区域型向产业型、功能型转变。所以,要根据农村阶层分化后的现状,围绕农业产业化目标,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建立具体产业的党组织。
可以采用村村联建模式,即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将相邻的两个或几个村的党组织合并归一,联合建立党组织。可以采用村企联建模式,即将乡镇或村集体骨干企业的党组织与行政村党组织合并联建,由企业党员厂长(经理)或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党组织的书记,在组织上实行村企统一领导,推进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还可以采用涉农部门与村联建模式,即由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林业站、兽医站等服务部门与行政村联合建立党总支,既强化了涉农部门的服务功能,也给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行业协会中设立党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党员就业形式日益多样化,农村涌现出了大批产业基地和行业协会。可以依托这些基地、协会设置党组织。如“支部+基地”、“支部+协会”模式。主要以产业基地、行业协会为载体,把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城镇的党员,按行业分工组织起来,建立相应的行业党组织。这类“支部+基地”、“支部+协会”的形式,顺应了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把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基地、协会这一枢纽贯彻到千家万户中去。
针对务工农村党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地域设置党组织。随着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党员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务工党员相对比较集中,形成了农村党员的特殊群体,如何将这些人组织起来,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要特别加强对本地务工农民党员的管理,以乡、村或联村为单位建立务工流动
党员党组织,构建以流入地党组织管理为主,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体制。要根据农村党员的流动态势及特点,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经济组织或行政组织中,设置流动党员党支部,确保党员走到哪里,党组织的覆盖面就延伸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
创新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体制,努力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必须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从体制机制上理顺村党组织的领导和村委会的自治之间的关系。
一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制度,解决以“制”办事的问题。要进一步规范党支部权力运作,实行民主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当前,尤其要注重建立完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事制度,凡涉及村里重大事务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经过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会、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
二是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体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制度。明确在村级组织中,村党组织处于领导核心位置,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班子的“一把手”,是村里各项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村委会等其他村级组织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围绕自身职能,依法照章开展工作。对村内重大问题,未经“两委”班子联席会研究,不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村委会向党支部请示汇报制度和党支部定期向村委会通报制度等。
创新农村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有效形式和载体,提高农村党组织推动经济发展的本领
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保障。“自己不会富、不配当干部”,“光顾自己富、不算好干部”。通过创新农村党建工作体制机制,改进农村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农村基层组织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抓党建促发展的有效形式和载体。
要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大力推进“双培双带”工程(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能人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将农村
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创新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双培双带”工程,应抓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这个根本,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培”向提高素质、注重效果、增强能力上转变,把“带”向建立经济利益纽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终端市场、减少流通中间环节上转变,不断探索丰富“培养”和“带动”的方式和途径。
要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本领,在带领群众闯市场、搞营销、增收致富中体现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在全国第一个建立农村党支部的安平县台城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不忘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注重党员意识和党员能力的培养,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先进性,带领农民群众不断前进。在台城村,村干部人人都是致富能手,个个都有致富门路,干部的表率作用带动了党员,党员也要带头致富,同时带领群众家家户户致富。农村党员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创新农村基层党员管理模式,切实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如何,直接取决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
不断完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吸纳更新机制。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致富本领不强、先进性作用发挥不突出等问题,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与此同时,要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疏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严肃处置不合格党员,形成党的肌体自我纯洁机制,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从保证农村党员权利入手,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机制。要对党员进行党性观念和监督意识的教育,增强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敢监督和会监督。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通过完善民主生活会、党组织参与重大决策、民主评议等制度,规范监督程序,健全监督机制。要提高监督质量,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在党内开展深刻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向党员通报,接受监督。要通过建立民情恳谈会、社区党员民情走访制度等工作机制,发挥好农村党员的模范作用。要建立村支书、村主任述职述廉制度,建立纳新党员公示制度,建立基层党委与村委领导、党员谈话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党员干部的个人行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建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对农村一般党员,要根据其自身情况,结合村工作目标,设置合适的岗位职责,规范上岗程序,使无职党员能够积极参与“两委会”
工作,使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基本做法是:自我认岗、支部定岗、公示明岗、引导履岗、考核评岗。抚宁县英武山村从抓党组织自身制度化建设入手,对支部成员和每个党员实行了职责化管理,走出了一条靠制度、靠程序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路子。他们量化支部工作和干部职责,与报酬、奖惩挂钩,落实追责制,完不成任务就辞职,然后依规重新选举;规范农村党员的岗位职责,每个党员都要上岗担责(党支部根据村里的工作任务和党员的条件素质状况,细分出8类党员岗位,每个党员至少领认一项)。除因身体原因外,凡不上岗或失责的均视为不合格党员,按管理规定予以追究。这种农村基层组织职责化管理,彻底改变了过去存在的基层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使每个干部、党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明确了所应担负的具体责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