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大才:“农民增收难”现象新解(定稿)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邓大才:“农民增收难”现象新解
作者: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教授。长期从事农村问题研究,如小农问题及其方法论、土地问题、粮食问题与制度经济学等,学术成果丰硕。
农民增收难在客观方面存在以下三个大问题。
一、农民增收的发展极限约束
农民增收的第一个约束条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能高于或者相当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按照资源配置的原则,资源总是从利润或者收入低的地方、产业流向利润高或者收入高的地方、产业。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进城、让农民市民化。按照经济发展规律,社会总要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这是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才能够让农业文明变成工业文明,如何让农业资源流入城市和非农产业。用计划经济手段平调不行,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让城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较大的差距,非农产业和城市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农村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才会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城市,才能够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反之,如果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当,或者高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不管用什么办法,不考虑可能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能够被城市所吸引而转移,如何能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呢?资源配置理论表明,资源总是向利润最高的产业和区域流动。试想,在城乡居民收入相当的情况下,或者按照有些专家开的“处方”,要使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农民不仅不会进城,反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都会“回流”农村。资源的这种反向流动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相悖,即与农村逐步城市化,农民逐步市民化的趋势是相冲突的。因此,农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不能等于、更不能大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
农民增收的第二个约束条件: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不能高于农村财富的增长速度。
按照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消费资料的增长速度要适当慢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即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财富或者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否则就是国民经济的“超分配”,影响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1990—2000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3.8%,而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55%和9.06%,分别是第一产业的3.57倍和2.38倍。按照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要以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极限,即不能高于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非农产业生产者的收入增长速度要低于非农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从理论上讲,在目前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增长速度差距如此大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要求农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相当于或者高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反之,如果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大于农村财富增长、或者是农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甚至大于非农产业居民的增长速度,超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财富增长速度的分配份额从哪里来?来源只有一个:国家财政支持或者“挖工补农”。但是财政长期维持超经济发展水平的收入分配,显然不现实,市场经济条件下“挖工补农”也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不是一条双赢战略,而且我们也不能再走过去“挖农补工”的老路。所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适当低于农村财富的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的增长幅度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二、农民增收的增长规律约束
1.从消费环节来看,农业效率增长“陷阱”的自动减效机制作用不断增强。农民增收必须依赖于“三农”外部的城市居民和工商企业为农业所提供的市场,市场越大,农民增收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城市居民提供的市场受凯恩斯定律和恩格尔定律双重限制。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其收入用于积累的份额增大,用于消费的份额下降,即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趋势。农业是消费资料生产部门,人们的消费需求的相对缩小限制了农业效率的增长,因此,当人们的农产品消费基本满足以后,农业自动减效机制就会发生作用,农业效率的增长自动掉入凯恩斯定律和恩格尔定律设置的“陷阱”中,尽管产量不断增加,但是效率始终无法提高,效率无法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就难
以有根本性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80的56.7%下降到2002年的37.7%。因此,农民增收受制于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如2002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比2001年增加835元,这835元只有314元用来购买农产品。2002年全国城镇只有5.0212亿人,其增加的收入可以用来购买农产品的收入为1577亿元。这就是城市居民为农业提供市场、可以帮助农民增收的最大极限值。
2.从农民收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敏感性来看,统计资料显示,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对农业产出增长的敏感性呈下降趋势,这就意味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由于供求和价格机制的作用而使农业增产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表现出不一致,收入对产出的弹性持续下降,农业创造收入的能力减弱了。过分偏重于增长的农业发展模式已不可能使农民的收入得到较快的增长。而最近几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拉动作用趋缓,再加上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民非农收入增长趋缓,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是必然的。
3.从产业互动关系来看,农业相对萎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势必提高其在经济增量和经济存量中的比重,农业虽然也处在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长速度不及二、三产业发展速度,所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相对下降。
4.从工农业的比较优势来看,农业比较优势下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收入上升时,由于食品的需求弹性小于其他商品,使农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而比较优势的丧失将引起经济结构的变化。当农产品与工业品相比有比较优势时,资源将会主要用来生产农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造业中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工业品的比较优势逐渐明显,而农产品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从而使劳动力和资本逐渐向工业转移,这就必然会使农业的增长速度慢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使农业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三、农民增收的投入要素约束
1.农业人口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重,压力大,时间长。过高的农业人口比重决定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任务艰巨,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解决,而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解决,“三农”问题就不能解决。威廉·阿瑟·刘易斯(W·A·Lewis)认为,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比较多,劳动
力供给是无限的,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农民的报酬极低。按照他的逻辑,在剩余劳动力未输送完毕之前,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高,农民的收入将始终处于停滞状态。按照有关专家测算,现在我国农村大约有4亿劳动力,而现在的耕地和生产力水平仅能容纳1亿劳动力,也就是说有3亿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要提高,必须将三亿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出去。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后,还有如此高的农业人口比重,有如此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转移。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
2.人均资源少,特别是人均耕地少。农业主要依赖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但是这两种资源的人均数量都较低。我国人均所拥有的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问题则更加突出。2000年全国耕地实际保有量仅为19.24亿亩,人均耕地不足1.59亩,14个省区的人均耕地不足1亩,其中有6个省区的人均耕地低于0.5亩,全国有20%(463个)的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5亩,有30%(666个)的县(市)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6亩的警戒线。这么少的耕地,无论种什么,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按照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农民种植15亩地,即一家种植40—50亩地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达到这么一个生产经营规模,就可以初步获得单体规模经济效应。而现在农户的经营规模只有单体经营规模的1/10。分散经营的小农业不可能获得规模效应。不仅如此,经营规模如此小的耕地还必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即保证12亿人口的粮食供给问题,农民的就业生存保障功能等。据有关专家预测,要保证我国粮食供给的经济安全,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小于16亿亩。这意味着能够机动种植其他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耕地只有3亿多亩,这就决定了大部分的耕地只能种植比较效益低的粮食。人均耕地本来就不多,而且这不多的耕地还必须以种植粮食为主。另外。要保证农民的就业和生存保障,土地必须失去作为生产要素所具有的流动性、效率性。
3.农业资本的极度缺乏,农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农业资本的极度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因素是长期的非农化发展战略。非农化发展战略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来加速发展工业。这一政策保证了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却付出巨大的代价。据统计,1952—1989年,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业中抽走
近1万亿元资本,而国家支农资金仅3000亿元,净流失7000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仍然通过各种渠道收取和转移农业资源和农民剩余,据有关专家预测,每年大约1000亿元左右。另外就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比较优势下降导致资本外流。由于农业失去了比较优势,务农的资本收益率较低,农村资本不断向外流出。2000年农村信用社流出4639.9亿元,邮政储蓄流出3781亿元,商业金融部门流出2000亿元至3000亿元,这三个部分合计约10420.9亿元(商业银行以2000亿元计算)。流出的资金是当年农业增加值14212亿元的73.32%,是当年全国金融机构农村贷款的2.13倍。也就是说,2000年农业创造的财富有73.32%流出了农村,农业不仅没有得到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而且还向外净流出5532.01亿元。资金成了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农民增收取决于能够留下来的资金(包括农民的自有资金)。这里有两个极限约束,一个是取决于务农资本收益率(务农资本收益率低于社会资金平均收益率),另一个是取决于务农资本总量(从资金角度看,农民能够增收的总额为务农资金总额与资本收益率的积)。这两个极限值共同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水平。
4.人力资源素质约束。人力资源理论的实证研究证明,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对生产起重大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来源于教育。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美国1929至1959年的经济增长有29%至56%来源于教育。教育与农民增收有更直接的正向关系,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也越高。但是我国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却很低,截至1998年底,全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为:100个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为9.56%,小学文化程度为34.49%,初中文化程度为44.99%,高中文化程度为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分别为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为7.4年,而发达国家则达12年以上。许多农民不仅劳动技能较低,而且市场知识缺乏,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能按照现代管理方式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可见,素质低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第二篇: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主持人:王正洋(201004010126)组员: 何云龙(201004010058)
黄金贵(201004010018)
朱佳伟(201004010092)
赵延超(201004010047)
葛智斌(201004010020)
2010届土木工程专业
时间2010.11.27
农民增收难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我组通过对邻近村庄农民家庭收入的调查访问及对组员家乡的收入情况的了解,发现农民的家庭收入增长缓慢,距离小康水平还有一定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增收难,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我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得到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关键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解决途径
一、社会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但是我国目前仍有七亿多农民,占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农民的发展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上。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现象。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二、农民收入现状:
1、农作物种植仍是许多农民的主要的收入来源。
从与农民的交谈中,我得知村中以耕作收入为主农户约占一半,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的收入是很少的,而种植经济作物虽然能够得到不错的收入,但是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而价格每年会有很大的变动,好的时候每亩收入可以过万,遇到年景差了,想
收回成本都难。而村中部分农民种植大棚蔬菜,通过提供反季节蔬菜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2、外出务工成为村民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种地为主的村民相比,外出务工的村民致富的速度和程度都略胜一筹,而且收入也相对稳定很多。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净收入水平一般都在万元以上,部分能够达到两三万的水平,而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现在一些中年村民也在考虑外出务工,可见外出务工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3、农民的收入流向
我组对农民的收入流向作了一些归类,在收入中流向最多的是日常的生活开支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然后是养老防病的储蓄存款,再次就是子女婚嫁和建房的储蓄上,而教育支出差异很大,如果子女读大学,学费等的支出都要消耗以往的积蓄,如果子女只是读到高中为止,教育支出最多占到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对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组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三、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逐渐加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两大惠农政策: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对农业采取直补政策。这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实质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涉及很多方面。而同时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也受
到了这些方面的挤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农作物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对于那些以耕地为主的农户来说,出售农作物的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水平,所以农作物的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而本村农民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农作物的小贩来到村里,只能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作物。然而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额又有限。这两方面制约着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在上涨,这直接增加了农民务农的成本,减小了利润空间。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但目前来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明显上涨了。生产资料涨价格上涨已远远超过了政府给农民的补贴额。
3、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一半以上,初中的占四分之一,高中、中专、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不到四分之
一。可见该村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而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收入水平。因此,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4、外出务工缺乏良好的组织机制
尽管外出务工有种种的好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想外出务工的农
民都能获得机会,现在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获得机会的方式多为经熟人介绍或者自己外出寻找,一些人也会遇到与雇主的工资纠纷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支持作用却很少。同时,我了解到即使找到工作的农民也因为没有技能,而只能做些体力活,靠力气吃饭,很难接触高层次的工作,这与政府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制约着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影响农民增收,如 :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农民增收渠道不多;缺少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等。
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途径:
1、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稳定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盼望的是能卖个好价格,可是现在因为缺乏政府的保护措施,没有统购统销的机制,使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供应不多,以期获得一个好的价格,因此在此时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的统购统销的机制将是一个不错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方法。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避免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收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给予严厉处罚以杜绝损害农民的行为。
3、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搞好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撑,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对于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实事求是的去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踏踏实实的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的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实现全民的富足的同时,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增加强劲的动力。
谢辞:感谢安阳工学院邻近村庄村民,对我组本次调查的积极配合;感谢我组成员家乡居民的大力支持;感谢王夏冰老师的指导。
第三篇: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市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订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切实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31%,初中占40.33%,高中(中专)占6.24%,大专以上占0.12%,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28KW以上抗旱机组360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6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100元,脱粒费20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90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68.4%,而Z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15.9%。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况更加恶化。“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2920万人,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业劳动力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从大冶市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可从业人员在45万人左右,而全市农村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33万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6.7万人左右,从事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人员在2.5万人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人员13.8万人左右,全市155万亩农作物所需劳动力为9.76万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12万农村劳动力以“饥饿”状况滞留在种养业内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6.07%,地方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多渠道来转移劳动力,除了农民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农民还没有其它办法来增加收入。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15人,水利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员4人,林业科技人员7人农机科技人员25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
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106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重点培植劲牌公司、保安湖开发公司等重点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农业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要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搞好协作,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
第四篇: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市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订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切实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31%,初中占40.33%,高中(中专)占6.24%,大专以上占0.12%,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28KW以上抗旱机组360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6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100元,脱粒费20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90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68.4%,而Z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15.9%。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的状
况更加恶化。“九五”期间,我国农村劳动力共增加2920万人,如不开辟新的转移渠道,仅靠在农村内部,靠发展乡镇企业就地转移这一种方式,农业劳动力总量就又将进入一个增长期,对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都极为不利。从大冶市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村可从业人员在45万人左右,而全市农村目前实际从业人员为33万人左右,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为6.7万人左右,从事林、牧、渔业及农业服务业人员在2.5万人左右,农村二、三产业人员13.8万人左右,全市155万亩农作物所需劳动力为9.76万人左右,大冶市目前尚有12万农村劳动力以“饥饿”状况滞留在种养业内部,农村劳动力剩余率达26.07%,地方政府目前还没有很多渠道来转移劳动力,除了农民外出流动打工收入在增长外,农民还没有其它办法来增加收入。
5、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提高土地产出率,即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目前农业科技的发展相对滞后,一方面农业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目前大冶市平均每个乡镇仅拥有种植业科技人员15人,水利技术人员18人,畜牧技术人员4人,林业科技人员7人农机科技人员25人,在农民科技队伍中,全市只有823人,每1000名农村从业人员中只有2人,而且这些人才大多集中在传统农业中,在农产品营销、加工等二、三产业中非常贫乏,有的甚至是空白。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因农业科技转化不力,我市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新科技项目难以开花结果,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科技对我市农业的贡献率仅为35%,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探讨
随着加入WTO,农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于、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多种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结合我市的实际,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1、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本地优势,调整农业结构。
90年代初,我国就提出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思路,当前在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背景下必须在保护主要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明确使农业的发展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具体说就是我市要在调整农业布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上下功夫。调整农业布局就是要以资源为依托,坚持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粮则粮、效益优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板块和农业经济带。如保安、还地桥、东风农场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水产高效养殖经济板块,刘仁
八、殷祖等乡镇就要发展成林果、竹木,苗木和畜牧业生产经济板块,沿大金省道要发展成观光农业经济带,沿铁贺线和106国道要发展成生态农业经济带。提高农产品质量就是要大力实施优质稻、优质油、优质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品等“六优”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将农业结构调向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上来。畜牧业既要抓大型养殖场等的规模养殖,又要抓千家万户的养殖,扩大优质三元猪养殖规模。水产业要重点发展名特优产品,特别是要打响“保安湖牌螃蟹”等品牌,扩大优质螃蟹养殖面积,大力发展网箱精养,稻田养蟹,提高水面的使用效益。
2、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农产品流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通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逐步做到以销定产,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农户经营规模过小且过于分散,使得我市的农业生产很难根据市场需求作出有效反应,使我市农业面临所谓的“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以解决和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已成为农业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培育龙头企业,拉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不断开发高附加值的名牌农产品,是我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重点培植劲牌公司、保安湖开发公司等重点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农业的名牌产品,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与农民搞好协作,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加快农产品销售队伍的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要大力培育市场中介组织,支持各种农民专业运销联合体、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经销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
3、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开发和转移,扩大农业外就业,是农民实现增收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一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向市区和镇区转移一批。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城镇化进程缓慢,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根本症结。我市在发展思路上,要以市区为中心,进一步加快中心镇、中心村和移民新村的规划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市区——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三级城镇结构体系。在配套政策上,要降低门槛,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引导富裕农户进城落户务工经商。二是努力将劳动力向外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向外“输出”一批。劳动部门要加强引导,拓宽外出途径,形成市场效应。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
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大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电力通讯等,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农村社会进步、农民素质提高,最终为农民增收提供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文化保证。同时,要大力抓好扶贫开发,通过开发山水资源,发展特色种养,实现增收脱贫。要全面实行税费改革,使农民负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出台配套的激励政策,对从事农业开发性生产的,特别是从事“四荒,开发的给予资金扶持。要本稿件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努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总之要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近9亿,占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中的70%从事农业,农业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农业不发展,农民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农民不能增收,购买力就不能提高,我国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
针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农村的社会进步就可能停滞,因此,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在尽快消除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问题上寻找对策,以摆脱农民增收缓慢的困境。
第五篇: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农民增收难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人们在谈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矛盾时,最为集中的话题之一便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焦点便是农民增收难。当前农民收入增长所面临的严峻困难,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一大障碍。我市同样也面临着农民增收难的困惑,因此,找准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制订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它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切实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调查
当前,影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很多,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相当大,从我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有: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近年,各级财政虽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长期的投入欠债造成农村各项事业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教育的落后,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很难提高。一方面造成农民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有效参与市场竞争,提高收入。另一方面造成封建迷信及不合理消费、投资在农村盛行,大量资金被用于建筑住宅、修墓造坟、人情世故,使农户无钱从事生产投资,开拓新的生产项目。农村医疗卫生的落后,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电力通讯落后等都影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推广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从大冶市的情况来看,农村住户的从业人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从业人数的53.31%,初中占40.33%,高中(中专)占6.24%,大专以上占0.12%,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农民的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市场经济观念淡薄传统的计划意识较浓,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收能力低,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的增收。
2、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
《“十五”计划纲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出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农户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为主体,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虽然有了新的起色,但是仍然存在步子不大,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只有近30%的农户调整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平均占总面积的5%以下。有的农户虽然调整了结构,但一般几年都没有上新的种植品种,即使上了也大多都是常规农产品。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在品种结构上,名、优、特、稀、珍品种较少,大路农产品较多,难以适应优质、多样、反季节、营养保健、无公害等社会需求;在种植模式上一般为“油稻稻”的模式,土地产出率较低;在区域布局上,没有规模,没有特色,基本上属于“小而全”或“杂货铺”,难以形成气候。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难以形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成本过高。
目前,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有效投入不足,不少水库、渠灌、塘堰、泵站机组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衰退,损毁严重,抗灾能力大大减弱。比如大冶市现有28KW以上抗旱机组360多台套,在去年大旱中,就有127台套无法启动,严重影响了蓄水抗旱。一遇灾年,农业就会严重减产,农民收入就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过高,农民对种田缺少积极性。以一亩水田的投入产出为例:一亩水田一年产两季,产稻谷700公斤(早稻300公斤,晚稻400公斤),按每百斤40元价格计算,折合人民币560元,其中一亩大约需种子60元,磷肥3包90元,农药2瓶20元,牛工和人工等约需100元,脱粒费20元,再加上亩平负担税费90多元,这样一亩田的成本接近400元,利润微乎其微。如果遇上旱涝灾害,加上抗旱水费、排涝费、劳力投入等费用,则几乎没有什么收益了。这种经营分散、规模过小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成本过高,技术含量低,在市场上必然缺少竞争力,受全国农产品
供给总体过剩·,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农民种田巳很少能赚钱,有时甚至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不少农民完全是出于对土地的朴素情感及迫于地方政府不许撂荒而从事农业生产的。
4、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增收渠道单调。
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到4796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占总量的68.4%,而Z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所占份额仅15.9%。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这就是农民靠农业难以保持收入增长的关键所在,而有限耕地上的农业劳动总量居高不下,又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其自身也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不仅没有增加吸收新的就业人员,反而年年递减,致使本就相当严重的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就业不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