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钱桥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关于钱桥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题调研的报告
钱桥镇位于枞阳县西北部,西南与其林、义津镇接壤,东与浮山镇、白湖乡隔河相望,属白荡湖流域。全镇总面积86.7平方公里,共11个行政村,57308人口,耕地3305公顷,其中水田2589公顷,旱地716公顷,现有小
(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8座,总库容445.5万立方米,灌溉面积6800亩,塘坝1140口,其中蓄水塘5000立方米以下的307口,总蓄水量418.92万立方米,5000立方米以下的833口,总蓄水量267.31万立方米,全镇现有电力排涝站16座,总装机18台737千瓦担负1066公顷的排涝任务,排涝标准5—10年一遇。现有防洪堤防39.11㎞,保护面积12.9㎞2,保护耕地495公顷。“十一五”期间全镇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兴修土方125万立方米,初步建立起一整套防洪、防灌体系。
一、水利工程存在问题:
1.1缺乏整合治理。镇域内沟、渠、路不配套,不完善,排灌不畅,生产不便。主要是缺少大量的末级小沟渠,且现有灌溉渠道损毁,淤积严重,普遍存在断面不规则,杂草丛生,渠底淤积,人为损坏,标准不高等问题,导致排涝不及时加重涝灾,串灌、串排易引起渍灾,跑肥、跑水、病虫害传播等问题。
1.2机站设施老化,管护工作跟不上,设施完好率差,设备损坏,报废相当严重,泵型淘汰,效率低下。加上养护不够,现存机泵设备普遍存在空白点。现状灌排采用临时小机泵,灌排不及时,机泵损耗高,致使这些耕田基本靠天收。
1.3水工建筑物存在严重隐患,损坏较多
小型水库、骨干山塘病险工程多,潜在问题大,大坝散渗严重,溢洪道断面开挖
未达到设计标准,放水涵闸控制不便,进出水池布置不合理,大部分为圬工结构,站房破旧,很不安全。相当一部分涵闸建设年代久远为圬工结构,渗漏严重,存在安全隐患。
1.4圩堤堤身单薄,标准不足,防洪能力薄弱
不少圩口堤防断面未达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堤内临塘不能够抗御高洪水位,特别是还有村圩堤防洪标准过低,稍遇洪水就直接威胁到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存在问题:
2.1兴修重点偏移,工程建设避重就轻
大规模的堤防达标,沟渠清淤等急需建设的工程项目,由于投资大,难以组织发动,想实施
而无法实施,只能小打小闹。
2.2农建工作发展不平衡
村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村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有的放矢,成效明显,而有的村畏难情绪,有的方法和措施不多,等待观望,工作缺乏主动性。
2.3等、靠、要
税费改革实施后,农民负担减轻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都指望政府来解决。
三、原因分析
3.1.投入不到位
资金投入上,上级对农建的投入极少,随着江堤建设的结束,国家对水利建设的投入明显减少,近两年上级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饮水安全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中,而自筹资金部分落实起来也相当困难。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主要是依靠农民群众筹资投劳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以后,村内兴办公
益事业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方式确定。从调查中发现部分村群众对村干部缺乏信任,对“一事一议”抱有戒备心理的不愿参与,本位思想严重。传统观念难以改变。因此参会人员少,有事难议。并且存在议而难决的现象,方案对自己有利就同意,对自己利小或无利就难以达成协议。“一事一议”也只是简单的流于一种形式。“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只占工程项目资金50%。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和完工。
3.2依法治水工作薄弱
群众水法律意识淡薄,破坏和侵占水利工程现象屡有发生,诸如人水争地、违章建筑等,基层水利站因没有执法资格自能请示、汇报,从而不能及时化解水事纠纷。
四、对策和建议
4.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镇党委、政府要按照水利工程分级管理的要求,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责任,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责任感和使命感。
4.2准确把握当前农村水利发展导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再一次锁定“三农”,提出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20字基本思路方针,其精髓意义在于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
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当前的水利工作必须把握“农村”这个发展导向。
4.3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专项投入机制
一是中央及省设立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投资倾斜到粮食主产区面上农田水利建设上来,扩大粮食主产区中小河流治理、抗旱打井及中小型病险涵闸除险加固的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并减免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项目市、县配套资金。二是建议国家加快《农田水利法》立法进程,把基于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的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通过法律规定、固定下来。三是千方百计加大市、县区财政投入,拿出10%的土地开发出让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4.4整合项目资金,部门联动搞农建
财政、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整合项目资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以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战、重复投资综合效益低等。这些部门在县农建指挥部统一指挥、协调,使各项目建设与农业生产协调。
第二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分析(精选)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分析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要求,针对日益高涨的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呼声,我办事处组织人员对全办事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专题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办事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我办事处地处浅山丘陵区,山坡地和山根地多,平川地少。基于此种情况,近几年我办事处农建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多打深水井,开发水源,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我办事处、村两级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在农建工作中,发挥引导服务作用,明确农建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目标措施,并积极争取农田水利项目,主要领导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亲自动员部署,经常深入农建工程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水工站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深入水利建设工地,指导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真正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基层。正是 由于组织保障体系健全,科学实施得力,我办事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农田水利建设掀起高潮,投资呈多元化趋势
据统计,XX年我办事次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0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资170万元,办事处投资10万元,村集体投资60万元,群众投资20万元,共农业开发4380亩,打深水井66眼,修机耕路12公里,栽植农防林15400株,铺设电缆5720米,铺设地埋管7500米,建井房25个,安装变压器3台,修谷坊12座,荒山围封治理XX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5000亩,新修桥涵3座,过水路面3处。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好,成效明显
目前,全办事处有中小水库1座,农业综合开发区1处,大口井189眼,深水井212眼,其中配套机电井38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2826亩,占耕地面积37.45%,农业人口人均达到2.74亩旱涝保收田。例如:XX年建成的俄体农业综合开发区低压管道节水示范4000多亩大田农作物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4天之内可以全部灌溉一遍的目标,据对比测试,开发区中采用电灌方式较油灌方式每亩农民可节约费用6元左右,且每亩农作物可增产粮食200斤左右,农民可增收55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喷灌、微灌技术在我办事处还没有推广,农民95%靠小白龙浇灌农作物,费时费力成本高。
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农建工作新路子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和引导群众自行参与农建中来。使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农建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减少了干群矛盾的发生,增强了群众干好水利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工程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2、大胆进行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计进行管理,一是能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和效果;二是可以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力度,保护其完好率,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3、改变传统作业方法,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XX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出动各类机械计760台班。不但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投资,而且农建质量得到了保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目前我办事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相当薄弱,设施毁坏严重,运行效率较低,抗灾能力较差,再加上旱灾频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主要问题和困难如下:
水利设施带病运行多
我办事处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期运行老化失修,有的虽然经过多次维修、改造和加固,但由于保护不好等问题没能彻底解决,带病运行显得 十分突出。例如: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体水库,主要用于蓄水和防洪,经过30年的运行,现已成为病险库,蓄水和防洪能力大打折扣,雨季只能空库运行,对下游村庄河农田构成极大威胁。目前上级水利部门也开始着手除险加固。又如:189眼大口井清淤后,可以勉强使用,但随着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有近一半的井将面临报废停用命运。
水利设施配套条件差
我办事处农作物用水,主要是靠井灌,全办事处401口抗旱井,仅有50眼井配套,配套率仅达到12.47%,目前主要问题是缺少配套设施和深水井,随着水利设施的逐渐老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灌溉需求。
水利设施整体功能弱
大部分抗旱井由于管理缺位,设备被毁、被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口井堵塞严重,清淤费时、费力,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空虚,人员工资都不能保证,无能力彻底维护,导致水利设施整体功能下降,每到旱季,农业用水矛盾十分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缺位
忧患意识 不强,村级干部到群众已习惯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老本”的思想比较严重,对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感不强,主体责任不强。群众热情不 高,认为种田不能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养家糊口是农民种田的主要目的。另外,种田每年抗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种粮效益比较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田太不合算,群众没有热情修水利。
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
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小,就是有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也要找熟人,托关系,很难争取,即使争取到了项目,由于匹配资金很难到位,往往导致项目搁置或工程质量大打折扣。二是撤乡并镇后,由于办事处体制发生改变,财权上移,且因种种历史原因,基层政府债务额度巨大,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政府运转,无财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上去,有的即使投入一部分,也是杯水车薪,只能搞点临时修修补补,根本形不成规模,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三是群众投入难以组织,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农民朋友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出,等、靠、要思想严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积极性不高。另外,税费改革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应该说增加很大,工程建了不少,维护也搞了不少。取消“两工”后,基层都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一事一议”政策,可以说每一项农建工作都在按“一事一议”程序操作,但能议成的比重不大,实施操作的比重就更小了,有的村基本就是零,只停在“议”上,无法实施,即使有些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成功了,由于某些人的阻挠,也搁置了,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群众不好组织,不愿意投工投劳或以资代劳;二是客观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家中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儿童;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功能基本丧失,目前我办事处10个行政村债务高达1091.6万元,平均村达100多万元,导致水利建设人力财力投入严重不足;四是村级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工作有缺失,群众不满意。
管理不力,设施设备建管缺位
由于政策变化、管理层更迭、职责不明、主体不分等原因,导致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破坏率增加,例如:兴安村五社川地XX年建3眼配套机电井,就是由于管理缺失,最后导致井房被扒掉,配套设施丢失,井口被塞死,水源井彻底报废,给村集体和群众造成了极大损失。
水利建设技术力量薄弱
在现行体制下乡镇水利工作站人员编制少,站长、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一人,且还要不同程度兼顾其它工作,基层水利建设人员少,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水利工程立项艰难
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 用动辄上万元,基层无法负担,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争取到一个好项目,能为群众带来福祉,也因配套资金难到位而实施艰难。
四、对策建议
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水资源观念,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旧的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二是宣传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宣传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改变群众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观念,增强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意识。
加强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一是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职尽责,实行项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打造“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三是要加强项目区的管理,积极探索好的管理办法,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予以管理,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长久发挥效益。
本着自愿原则,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
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一事一议”的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筹资筹劳的热情,以弥补和解决“两工”取消后建设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要科学规划、合理用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整体态势将更为严峻。在打井抗旱问题上,一要控制数量,二要科学布局,三要加强管理。要注意坚持短期行为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盘活现有资产,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盘活现有水利工程资产存量。
上级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三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研分析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要求,针对日益高涨的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呼声,我办事处组织人员对全办事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专题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办事处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我办事处
地处浅山丘陵区,山坡地和山根地多,平川地少。基于此种情况,近几年我办事处农建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多打深水井,开发水源,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我办事处、村两级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在农建工作中,发挥引导服务作用,明确农建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目标措施,并积极争取农田水利项目,主要领导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亲自动员部署,经常深入农建工程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水工站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深入水利建设工地,指导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真正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基层。正是由于组织保障体系健全,科学实施得力,我办事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二)农田水利建设掀起高潮,投资呈多元化趋势
据统计,2008年我办事次共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260万元,其中国家项目投资170万元,办事处投资10万元,村集体投资60万元,群众投资20万元,共农业开发4380亩,打深水井66眼,修机耕路12公里,栽植农防林15400株,铺设电缆5720米,铺设地埋管7500米,建井房25个,安装变压器3台,修谷坊12座,荒山围封治理200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5000亩,新修桥涵3座,过水路面3处。
(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质量好,成效明显
目前,全办事处有中小水库1座,农业综合开发区1处,大口井189眼,深水井212眼,其中配套机电井38眼,发展有效灌溉面积32826亩,占耕地面积37.45%,农业人口人均达到2.74亩旱涝保收田。例如:2008年建成的俄体农业综合开发区低压管道节水示范4000多亩大田农作物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4天之内可以全部灌溉一遍的目标,据对比测试,开发区中采用电灌方式较油灌方式每亩农民可节约费用6元左右,且每亩农作物可增产粮食200斤左右,农民可增收55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喷灌、微灌技术在我办事处还没有推广,农民95%靠小白龙浇灌农作物,费时费力成本高。
(四)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农建工作新路子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和引导群众自行参与农建中来。使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农建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减少了干群矛盾的发生,增强了群众干好水利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工程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2、大胆进行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计进行管理,一是能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和效果;二是可以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力度,保护其完好率,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3、改变传统作业方法,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2008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出动各类机械计760台班。不但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投资,而且农建质量得到了保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目前我办事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相当薄弱,设施毁坏严重,运行效率较低,抗灾能力较差,再加上旱灾频发,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主要问题和困难如下:
(一)水利设施带病运行多
我办事处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期运行老化失修,有的虽然经过多次维修、改造和加固,但由于保护不好等问题没能彻底解决,带病运行显得十分突出。例如:建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俄体水库,主要用于蓄水和防洪,经过30年的运行,现已成为病险库,蓄水和防洪能力大打折扣,雨季只能空库运行,对下游村庄河农田构成极大威胁。目前上级水利部门也开始着手除险加固。又如:189眼大口井清淤后,可以勉强使用,但随着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有近一半的井将面临报废停用命运。
(二)水利设施配套条件差
我办事处农作物用水,主要是靠井灌,全办事处401口抗旱井,仅有50眼井配套,配套率仅达到12.47%,目前主要问题是缺少配套设施和深水井,随着水利设施的逐渐老化,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已不能满足灌溉需求。
(三)水利设施整体功能弱
大部分抗旱井(大口井、深水井)由于管理缺位,设备被毁、被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大口井堵塞严重,清淤费
时、费力,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空虚,人员工资都不能保证,无能力彻底维护,导致水利设施整体功能下降,每到旱季,农业用水矛盾十分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缺位
忧患意识 不强,村级干部到群众已习惯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老本”的思想比较严重,对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紧迫感不强,主体责任不强。群众热情不高,认为种田不能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养家糊口是农民种田的主要目的。另外,种田每年抗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种粮效益比较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田太不合算,群众没有热情修水利。
(五)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
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小,就是有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也要找熟人,托关系,很难争取,即使争取到了项目,由于匹配资金很难到位,往往导致项目搁置或工程质量大打折扣。二是撤乡并镇后,由于办事处体制发生改变,财权上移,且因种种历史原因,基层政府债务额度巨大,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政府运转,无财力投入到水利建设上去,有的即使投入一部分,也是杯水车薪,只能搞点临时修修补补,根本形不成规模,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三是群众投入难以组织,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农民朋友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出,等、靠、要思想严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积极性不高。另外,税费改革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应该说增加很大,工程建了不少,维护也搞了不少。取消“两工”后,基层都在不遗余力的推行“一事一议”政策,可以说每一项农建工作都在按“一事一议”程序操作,但能议成的比重不大,实施操作的比重就更小了,有的村基本就是零,只停在“议”上,无法实施,即使有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成功了,由于某些人的阻挠,也搁置了,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群众不好组织,不愿意投工投劳或以资代劳;二是客观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家中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和妇女儿童;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功能基本丧失,目前我办事处10个行政村债务高达1091.6万元,平均村达100多万元,导致水利建设人力财力投入严重不足;四是村级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强,工作有缺失,群众不满意。
(六)管理不力,设施设备建管缺位
由于政策变化、管理层更迭、职责不明、主体不分等原因,导致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破坏率增加,例如:兴安村五社川地2001年建3眼配套机电井,就是由于管理缺失,最后导致井房被扒掉,配套设施丢失,井口被塞死,水源井彻底报废,给村集体和群众造成了极大损失。
(七)水利建设技术力量薄弱
在现行体制下乡镇(办事处)水利工作站人员编制少,站长、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一人,且还要不同程度兼顾其它工作,基层水利建设人员少,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八)水利工程立项艰难
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用动辄上万元,基层无法负担,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争取到一个好项目,能为群众带来福祉,也因配套资金难到位而实施艰难。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水资源观念,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旧的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二是宣传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宣传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改变群众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观念,增强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意识。
(二)加强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一是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职尽责,实行项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打造“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三是要加强项目区的管理,积极探索好的管理办法,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予以管理,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长久发挥效益。
(三)本着自愿原则,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
(四)农田水利建设应坚持“一事一议”的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激发群众参与筹资筹劳的热情,以弥补和解决“两工”取消后建设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五)要科学规划、合理用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整体态势将更为严峻。在打井抗旱问题上,一要控制数量,二要科学布局,三要加强管理。要注意坚持短期行为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盘活现有资产,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盘活现有水利工程资产存量。
(七)上级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四篇:关于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今年国家、省、市关于水利建设的“一号文件”出台后,全市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力度,为了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快速发展,近期我们围绕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保护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农田水利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就全市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有关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紧紧围绕民生、创新、高效三个重点来抓,着力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节水灌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农村水利工程。2010年入冬以来,全市已完成投资19亿元,完成土方1.68亿m3,石方73万m3,累计开工处数9209处,疏浚河道1120公里,清淤沟渠4940公里,新打机井6097眼,新建泵站350座,新建村镇供水工程88处,新增蓄水能力6852万m3,新增灌溉面积5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90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8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4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平方公里,新增供水受益人口22万人。
(一)水毁设施修复工程取得实效。2010年汛期,我市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1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万多公顷,对农田水利工作提出严峻考验。我市把修复水毁工程作为灾后重建和冬春农田水利兴修的重点,去冬今春以来,对病险水闸等各类防洪设施,以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闸涵沟渠,优先安排资金,修复水毁工程1680处,加固提防380公里。
(二)防洪除涝工程效果明显。以全面启动德州大水网建设为契机,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事关防洪安全的骨干河道进行疏浚治理,完善配套建筑物;同时,按照干、支、斗、农全面配套的原则搞好田间排水体系建设,打通“竹节沟”,达到“六田型”排涝标准。全市治理骨干河道26条、支流河道49条,完成土方7088万方,完成投资
4.5亿元,新增除涝面积61万亩。许多河道为二三十年来的彻底整治,在2010年抗御洪涝灾害面前,发挥了巨大作用。
(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再创佳绩。2010年全市9个小型农水重点县按照“系统化规划、规模化推进、高标准建设、新技术支撑、文明式发展、用水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加强领导,精心设计、严格管理、科学施工,按照“田成方,渠成网,树成行,沟渠路林齐配套”的标准,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了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我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自流灌区明渠防渗灌溉;二是扬水站加明渠防渗灌溉;三是扬水站加管道灌溉;四是机井加管道灌溉,另外还有小部分的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小农水项目把原来的分散、独立的渠道,连成一个系统,打通干、支、斗、农渠之间的链接,将水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了现代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目前,9个重点县已完成投资2.89亿元,建设“旱能浇、涝能排、节水型”的高标准农田45万亩。
(四)灌区清淤和节水改造工程成效显著。按照“工程改造抓质量、运行管理上水平”的发展思路,持续加大潘庄、李家岸两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不断提升灌区工作的水平和档次。2010年投资1575万元,进行了干渠清淤和沉沙池整治;投资3600万元,完成了潘庄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其中市财政投资3375万元。
(五)蓄水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按照每县2座千万方水库的目标,2010年全市新开工平原水库6座,实行水库供水的县市增加到7个,水库供水人口达到237万人,城乡供水一体化人口比例达到53%。同时为充分拦蓄地表水,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全力搞好坑塘建设。截止目前,全市新建坑塘126处,维修坑塘338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
(一)缺乏稳定的长效投入机制,投入严重不足。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县财政比较困难,农村群众收入较低,中央对田间节水灌溉投
资规模小,而地方和农户的筹资能力不足,导致田间节水灌溉发展滞后,面积增长缓慢。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70%以上的水利工程带病运行。
(二)建后管护机制不畅制约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农村体制改革后,农村土地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农民分散经营,已建成的农村水利工程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很多农村水利工程建、管、用三位脱节,管理、维护主体缺位,除大中型工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外,大部分小型工程基本上是有人用无人管,有急需但无工程可用。
(三)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滞后。多数乡镇水利管理服务机构无专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简陋,缺乏必要的测量仪器、交通工具,人员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知识结构、技术水平与相应岗位职能不适应,制约了现代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稳定增长的水利设施投融资机制。农村水利建设量多面广,投资需求巨大,完全依靠政府来负担不太现实,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投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让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田水利建设市场。这样既可以优化提高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效率,又有利于依靠市场机制扩大水利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解决公共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建后管护问题长期以来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薄弱环节,建议市政府研究制定《德州市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对实施完成的项目,结合“谁受益、谁维护管理”的原则,以乡镇或村、组为单位,明确管护主体。对其塘堰、渠系、泵站等各项指标予以公示,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费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用水组织,开展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费计收机制调研,进一步探索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业能受益、农民用得起、管理跟得上”。
(三)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一是优化机构设置,理顺管理体制。将乡镇水利管理服务机构由县级水利部门垂直管理,这样既可以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可以稳定乡镇水利基层队伍,为乡镇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二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针对基层水利人员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不高、无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按照“学以致用、因需施教”的原则,制定全员培训计划,采取短训、委培、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乡镇水利技术人才培训,切实提高水利员工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
四、两点建议
一是建议制定全市末级渠系建设改造方案,并把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县市及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系统。近年来的涝灾提醒我们,末级渠系是整个灌溉系统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建设与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因此,我们要结合全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和我们实施的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制定切合全市农业发展的末级渠系建设改造方案,根据方案对全市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一建设改造。为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制定细则,把中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县市及乡镇政府政绩考核系统。
二是建议建立末级渠系节水改造专项资金,形成末级渠系建设的稳定投资渠道。专项资金可从地方财政机动财力、土地增值费、水资源费等水利发展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以及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的补偿资金等资金组成。
第五篇:关于城关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白水县城关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要求,针对日益高涨的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呼声,我镇组织人员对全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行了专题调查,基本掌握了我镇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也发现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田水利建设基本情况
城关镇地处白水县城,是县委、县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总面积39.9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51280人。我镇水资源十分贫乏,水利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基于此种情况,近几年我镇农建工作的主攻方向是多打深水井,开发水源,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一主题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一)高度重视,强化责任
我镇、村两级一贯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在农建工作中,发挥引导服务作用,明确农建工作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及目标措施,并积极争取农田水利项目,主要领导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亲自动员部署,经常深入农建工程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水工站科学规划,周密组织,深入水利建设工地,指导帮助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真正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作为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列入议事日程,以目标责任书的形式落实到基层。正是由于组
织保障体系健全,科学实施得力,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有了今天的良好局面。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农建工作新路子
1、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组织和引导群众自行参与农建中来。使广大群众全过程参与农建工作的建设与管理,减少了干群矛盾的发生,增强了群众干好水利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工程匹配资金不足的问题。
2、大胆进行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对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计进行管理,一是能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扩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模和效果;二是可以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力度,保护其完好率,提高其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3、改变传统作业方法,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不但提高了工效、减少了投资,而且农建质量得到了保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二、当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目前我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还相当薄弱,设施毁坏严重,运行效率较低,抗灾能力较差,严重威胁粮食生产。主要问题和困难如下: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缺位
忧患意识不强,村级干部到群众已习惯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吃老本”的思想比较严重,对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迫感不强,主体责任不强。群众热情不高,认为种田不能作为农民增收的手段,养家糊口是农民种田的主要目的。另外,种田每年抗旱要花
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种粮效益比较低,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种田太不合算,群众没有热情修水利。
(二)投入不足,资金筹措困难
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小,就是有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也要找熟人,托关系,很难争取,即使争取到了项目,由于匹配资金很难到位,往往导致项目搁置或工程质量大打折扣。二是群众投入难以组织,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农民朋友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出,等、靠、要思想严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筹资积极性不高。另外,税费改革后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应该说增加很大,工程建了不少,维护也搞了不少。
(三)管理不力,设施设备建管缺位
由于政策变化、管理层更迭、职责不明、主体不分等原因,导致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不到位,有的甚至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破坏率增加,(四)水利工程立项艰难
水利项目申报前期费用惊人,专家评审、设计和相关费用动辄上万元,基层无法负担,只能望洋兴叹。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争取到一个好项目,能为群众带来福祉,也因配套资金难到位而实施艰难。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水资源观念,增强农民的水忧患意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改变旧的用水观念,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二是宣传减轻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宣传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改变群众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观念,增强保护农田水利设施意识。
(二)加强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一是想尽一切办法,动员各方力量积极争取项目,不断扩大农田水利项目区建设,增加高质量农田水利工程的覆盖面,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职尽责,实行项目责任制,严把质量关,打造“精品工程”和“民心工程”。三是要加强项目区的管理,积极探索好的管理办法,可以通过委托管理、承包、拍卖或股份合作等方式予以管理,克服重建轻管的观念,使其充分长久发挥效益。
(三)本着自愿原则,积极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推广。
(四)要科学规划、合理用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水资源整体态势将更为严峻。在打井抗旱问题上,一要控制数量,二要科学布局,三要加强管理。要注意坚持短期行为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盘活现有资产,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形式,鼓励农民、集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盘活现有水利工程资产存量。
(六)上级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尤其是加大对纯公益工程的投资额度。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国债资金、扶贫等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共城关镇委员会
城关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