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

时间:2019-05-12 19: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

第一篇: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

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农民增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使命。本文根据农民收入现状和特点,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思路。关键词:农民增收;对策思路;三农问题

【如果写成调研报告,写上调研目的,调研方法,引言等。】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5年的3255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国家一系列惠农措施的出台,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收入水平与改革初期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农业基础的薄弱和受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在短期内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仍有相当大的难度。目前农民收入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虽然近年来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但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相比,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显得十分缓慢。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13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元,绝对差

距209元,相对差距12.56。200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6.2%;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城乡绝对差距达到7238元,相对差距达到13.22。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与改革之初相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二)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

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在不同区域和同区域的不同农户之间,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是不同区域之间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收入;平原地区的农民收入普遍高于山区的农民收入;城郊农民的收入普遍高于远郊农民。

(三)农民增收渠道狭窄

当前农民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农业收入;二是非农业收入。前者主要是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水产养殖等主要农产品和水产品获得的收入,后者主要是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外出打工得到的劳动报酬收入以及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

(四)农民增收难度增大

首先是人多地少的矛盾,使得农民从土地中获取的收入增长缓慢;其次是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在较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民增收的步伐;第三是受自然灾害(如禽流感和猪链球菌等病菌传播)的影响,致使农民传统的家庭养

殖业不断萎缩;第四是我国城镇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加上农民受自身素质的影响,使得农民在城镇获得就业机会的难度不断增加。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

(一)农业的弱质地位决定了农民收入低下

首先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无论它是处于传统农业阶段还是现代农业阶段,与第二、三产业相比,不仅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还要面临很难预料的自然风险。大多数农产品属于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会不断降低,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量不可能有很大的增加,有的甚至会减少。因此农业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低下。

(二)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和支持的力度不够。农业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即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等等,这就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既要面对市场风险,又要面对自然风险。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农业的政策不是补贴,而是从农业中提取积累来扶持工业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阻碍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三)农村社会保障缺位影响农民收入稳定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工作得到了全面推进,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居民在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生育、教育、住房补贴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而占人口最大比重的农村人口却身处社会保障的大门外,甚至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尚不知道社会保障为何物。农村社会保障的缺位已严重影响农民收

入的稳定。

三、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对策思路

(一)确立农民增收的长远目标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民以土地作为生产资料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他们与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者一起共同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因此农民增收的长远目标就应该是使从事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水平能够接近或达到(甚至超过)同地域从事二、三产业劳动者的平均水平。如果从事第一产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长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形成“上等人”从事二、三产业,“下等人”从事农业,其结果必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被迫放弃农业从而使得农业生产全面萎缩,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二)加大政府补贴,解决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中的农民收入问题,并不是指农民收入不存在绝对增量,而是指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明显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由于农业的弱质地位决定了农民收入低下,仅仅依靠市场手段不可能真正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还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才能实现。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先后都存在着“三农”问题,只不过当今的发达国家普遍用了上百年的时间,无一例外地通过实施长期的高额农业补贴政策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在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和各种增收措施乏力的前提下,建

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保证。从当前农民的支出情况来看,农民子女的教育和农民医疗问题在农民全年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同时这两个问题也是造成许多农民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因此国家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当务之急是应该尽快解决农民后代的教育和农民医疗保障问题。

综合所有能够并有效的方法或措施,我想三农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但是我们得认识到它是能得到很好解决的,这并不意味着立即会得到效果,要珍惜很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毕竟制约因素很多,而且如今入世了,面临着严峻的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不懈的落实三农政策。

第二篇:两会学习心得—解决“三农”问题还须从“三基”着手

两会学习心得—解决“三农”问题还须

从“三基”着手

这次“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温总理讲话一出,与会代表纷纷表态,有的说不用5年,准备3年就取消,也有些地方领导说,准备明年就取消农业税。与会代表有个态度,当然是好事情,但要解决三农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不征农业税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一个表层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节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农民增收,就是要多开源。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部队。“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赌博。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领导这个组织,由上级来指派农村基层负责人的做法当休矣。

总之,三农问题复杂而严峻,需要各级组织和领导多用心思考,而不要光空喊口号。

这次“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温总理讲话一出,与会代表纷纷表态,有的说不用5年,准备3年就取消,也有些地方领导说,准备明年就取消农业税。与会代表有个态度,当然是好事情,但要解决三农问题,绝非如此简单。不征农业税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一个表层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节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农民增收,就是要多开源。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部队。“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赌博。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领导这个组织,由上级来指派农村基层负责人的做法当休矣。

总之,三农问题复杂而严峻,需要各级组织和领导多用心思考,而不要光空喊口号。

第三篇:两会学习心得—解决“三农”问题还须从“三基”着手(范文模版)

两会学习心得—解决“三农”问题还须从“三基”着手

这次“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温总理讲话一出,与会代表纷纷表态,有的说不用5年,准备3年就取消,也有些地方领导说,准备明年就取消农业税。与会代表有个态度,当然是好事情,但要解决三农问题,绝

非如此简单。不征农业税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还是一个表层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节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农民增收,就是要多开源。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对于这一点,有些地方已经淡忘了。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多地少,是农民多,耕地少。但这几年的所谓发展,把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土地无偿地剥夺了,农民失地就是失去生存的基础。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13.4亿亩,人均仅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占有耕地居世界第67位。全国2800多个县中,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提出的警戒线0.8亩的有666个,其中低于0.5亩的有463个。在不再减少耕地的条件下,我国土地的自然承载力为14—15亿人口,现在已经接近极限。

一方面土地供给形势相当严峻,另一方面耕地流失十分严重。近年来,在“广招天下商,共建开发区”的热潮中,城镇建设用地大扩张,各地大量圈地,加上修建高等级公路、超标准建房,大搞游乐场等原因,耕地流失十分严重。短短几年的所谓“开发”,全国减少耕地1亿多亩。你如果有机会到目前发展最快的苏南地区走一走,可以看到到处是开发区,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宽马路和大广场,有的是大片片地撂荒,肥沃的庄稼地或变成了水泥地,或杂草丛生。难怪前总理看到此等景象雷庭震怒,但怒则怒,奈之何?这几年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古人讲“江南熟,天下足”,真的只能在历史书上能看到了。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自己吃的粮食也要从外地购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繁衍生存的基础。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生存就是大问题,遑论致富发展了。

二是还农民以劳动的基本权利。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解决“耕者有其田”,这第二个问题是要解决“农者耕其田”。现在的农民在干什么?谁在种地?现在在田地干活的人被人们称为“3860”部队。“38”说的是女同志,“60”讲的是老年人,是这些年老体弱的以及一些妇女在农田里干活。到农村去走一走,你会发现,青壮年农民无所事事。除了一部分人外出打工了,其余的呆在家里休闲。有的只在农忙时才到田头走走,余下的时间就是晒太阳,或者打牌搓麻将赌博。什么兴修水利、搞农田基本建设等等,根本谈不上。而且,越是年轻人还越是想得开,拢着双手东家窜到西家,一天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在农村还听到过这样的怪论,说“大小伙子在田地干活没有面子”,因此,他们再有力气也不下田,而要靠父辈来养活他们。

以前集体经济时,人们一有空就到田头,把庄稼莳弄得好好的,每年土地的回报都是不错的。现在倒好,只要把种子撒下去就万事大吉了,坐等收获。须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付出那来的收成。农民要想改变生活状况,除了外出打打工,更要在农桑上做文章。而外出打工并不容易。现在城市下岗职工越来越多,在城市,劳动力并不缺乏,农民进城后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到城里转了一圈,空着手又回来了。农民经不起来回折腾啊!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种好田(是广义的种田,包括农村多种经营)是最好的出路,也是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农民的出路还是在农村!

三是要强化基层组织的作用。中国历来是一个小农经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一盘散沙的农民被组织起来了,一个时期以来,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回过头来看,尽管在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有过失误,但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力量,只有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挽救农业,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包产到户、个体经营必定是短期行为,谁来修水利?谁来搞农田基本建设?谁愿意对土地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怎么搞?如何引进先进的种类和种植技术等等?这都需要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来发挥作用。而原来的“集体经济,队为基础”早就不复存在。现如今,农村村级组织基本不发挥什么作用,一些村干部的职责恐怕就是收费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发展农业、壮大农村经济也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了。

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现在也叫规模经营)的道路,以集体的力量来抗衡自然的和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其二,要把吃皇粮的干部数量降下来。村一级干部要恢复自食其力的传统,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不能当专吃农民税费的寄生虫。县乡一级干部要大大压缩编制,就目前而言,压缩一半人马绝对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其三,建立农民自己信得过的基层组织,可以通过选举的方式,让一些公道正派的能人来

第四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场。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第五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抓好无形市场。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场、棉花加工市场、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场、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场。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下载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增加农民收入着手解决三农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盛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

    从什么地方判断增加农民收入呢

    从什么地方判断增加农民收入呢?政府补助的意义何在? 用以下数据做解答: (1)一台20管和谐风光多功能双真空太阳能热水器每日可供160升生活用热水。 提示:每年相当于200余公斤的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

    两会学习心得—解决“三农”问题还须从“三基”

    这次“两会”,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温总理讲话一出,与会代表纷纷表态,有的说不用5年,准备3年就取消,也有些地方......

    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三化”促“三农”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靖边县委 靖边县人民政府近年来,靖边县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以来,全县用于“三农”的总......

    解决“三农”问题心得

    用5年时间取消农业税,这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以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除了降税减费外,还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夯实农民生存的基础。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

    解决“三农”问题路在何方

    解决“三农”问题路在何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受到决策层和百姓的广泛关注。要想从根本上找到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办法,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