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

时间:2019-05-14 05:3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

第一篇: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

为更好的了解“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对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的必要性”,我们在农村地区,针对农民同胞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地点,人员,对象,方法:随机调查。调查目的:1,了解23 调查表见最后一页

我们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卷92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总结

经过几天的辛苦我们终于搞完了此次的实践活动„„ 这次调查活动让我们认识到„„123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真正学到不少,对社会的理解也在活动中加深了。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武装自己,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己。作为新时期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努力学习好各种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到校园外的社会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加自己对复杂社会的进一步了解,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增加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我们大学毕业完全进入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正文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现今更是拥有13多亿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古“民以食为天”。温家宝总理讲:“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而是不是农业发展的,粮食够吃了,农村,农民的使命就完成了呢?不,要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世界一流的经济强国,还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开启农村市场。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13多亿人口,其中约8.074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占总人口数量的63.91%①。在建国初期,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大力支持工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工业发展非常迅猛,已经有实力反哺农业。我国的农民也是中国公民,他们和城镇居民一起参与了社会主义建设。农民理应和城镇居民一样分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作为国家政府不能偏面的搞二元化区分对待。虽然我国现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但是人均占有量及农业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总体上就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较落后,农业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后进生,发展速度滞后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怎样才能赶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这是我们研究和思考的根本所在。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中央政府审时度势的对农业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国家政府不但全部减免了农业税,而且还拿出巨额的资金对农业生产进行专项补贴,加大了老少边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还正在想方设法为农村建立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等,彻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后顾之忧。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正式宣布,下一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表决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我国从法律上废止了已实行2600年之久的农业税,它标志着中国农民世世代代都要交的“皇粮国税”成为了历史。对全国亿万农民来说,这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更标志着我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3对未来前日十二五

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

1,我国的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图14.11978~2007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

注:2007年数据为1~3季度数据。

资料来源:依据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占全国GDP的比重约30%,但是到2007年第三季度,已经下降到10.97%,降幅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才转为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上升趋势,与当时在全国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释放了农业生产力有关。由于制度性释放劳动生产率是一次性的,因此在80年代中期以后,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就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与他国相比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5年粮食农业状况报告中的统计资料,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003年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578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人均21439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1351美元(亚太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1093美元,拉美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3323美元,近东北非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2413美元,非洲撒哈拉以南区域发展中国家人均501美元)。中国大陆人均1100美元 2,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小康社会发端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的现实思考。他说:“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1998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为44.5%,农村居民为53.4%,分别达到和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小康标准。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3时代的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

三,必要性

1政治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2006年中央1号文件中有关农业产业化的论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2经济方面

3文化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富民的关系。培育农村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建得成、保持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经济形势日趋恶化,外贸出口加速萎缩,审视国内市场,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环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复兴的必由之路,扩大消费需求也顺理成章成为投资和消费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扩大广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一、制约农村消费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一)农民收入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出3个明显特征:总体水平偏低;内部收入差距拉大;稳定性较差,它们直接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15781元和4717元,相对差距是1∶3.34,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也由1985年的1.86倍扩大到2008年的3.34倍,城乡收入的差距持续扩大。综合历年数据分析,尽管农民收入同比增长迅速,但占全社会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仍处下降趋势。(二)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积极性

第二篇:11.09.03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站集镇位于虞城县南15公里,325省道和203省道在境内交汇,区域优越,交通便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的人民为新中国成立作出了积极贡献,为革命老区。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27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200个村民组、人口4.2万人、耕地4.7万亩。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农内农外并举,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输血造血并举,着力激活农民增收内生动力,增收减负并举,不断提升农民增收的实际效果。全镇各类民营企业发展到150多家,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到2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家,形成了以棉花深加工、纺纱为主、粮油加工、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建材加工、金属制品、流通信息、商贸服务多产业并存的特色区域经济。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达4.8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56.1亿元,财政税收完成23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7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18元。

一、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们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引导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布局。建成了万亩玉米示范基地、万亩良种小麦繁育基地、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站集棉纺基地,培育各类专业村30多个,发展各类 1

专业户1200多户,仅万亩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就使农民亩均增收200元。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镇党委政府树立了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思想,树立了工业主强镇理念,进一步强化工业意识、项目意识、开放意识、创业意识,坚持全部工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发展工业以项目建设为主导、项目建设以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为途径的工业大发展促进经济大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沿325省道两侧的棉纺专业园区,充分发挥专业园区优势,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鑫盛纺织、汇丰棉业、威强纺织、侨兴纺织、双洋食品、星海牧业、环宇纺织、丰基纺织、鑫洲纺织、汇鑫纺织、伟林纺织、恒宇金属、天天服装等20多个规模较大企业。二是制订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站集镇常年在外务工经商人员8000多人,他们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管理经验,镇党委、政府鼓励他们返乡创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人人上项目,全民竞相创业的良好氛围。三是壮大产业集群,纵向拉长产业产品链条,横向催生相关联企业。通过做强工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延长产业链,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10年,仅全镇民营企业就安排劳动力11000人,使4000人务工离土不离乡,人均月工资2000元以上。四是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站集镇和企业多为农副

产品加工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通过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订单+农户之路,使众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河南双洋食品有限公司年发展甜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为周边乡镇5000户订立了收购合同,使农民亩均增收300元,使5000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河南星海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年万头良种猪繁育能力的市级重点龙头企业,他们通过统一供种、统一饲料配方、统一疫情防治、统一收购销售,带动周边村发展养殖业,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800多户。在民营企业直接安排农民务工的同时,运输业、流通业信息中介、建筑业、饮食服务等各行业得到较快发展。每到棉花上市季节,全镇有5000多人从事棉花收购,每人每天可创收入200多元。

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劳务经济领导力度,从组织上、政策上、运行机制、工作管理上保证劳务工作顺利开展。除我镇民营企业安排劳动力外,还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有序向外输出劳动力。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农村青年科技学校等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每年向外地区输出高素质劳力4000余人,仅黄园村常年在昆务工人员就有400多人,他们集中居住,形成了昆山黄园村。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保证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增加农民农业收入有力保障。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优化农业生态

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的先决条件,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长远之计,是增加农民收入有力保障。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途径、采取各种形式,整合各类资金,先后投入3.8亿元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110KV、50KV变电站,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村村通电、井井通电;二是建设日产6000吨自来水站,使全镇人民饮上了完全水;三是完成了万门程控电话扩容,建设6座移动、6座联通基站,开通互联网和农村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通讯无缝隙覆盖;四是修油路100多公里,率先在全县实现村村通;五是挖沟清淤200公里,打井430眼、架桥涵230座,修砂石路15公里,建成节水灌溉5000亩,绿化林网15000亩,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巩固农业增收的基础;六是开展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在全镇27个村建成了农家书屋,开通了农村信息化网和农村远程教育网。尤其是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使用本地农民工,使他们从工程建设中直接增加效益。

五、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我镇按照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编制了站集镇总体规划,村域体系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中心村规划及棉纺专业园区规划,充分考虑规划的严密性、一致性,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空心村改造、土地流转、土地综合整治步伐,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201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000多户。

六、大力发展流通运输业。我镇具有325省道和203省道

在境内交汇的交通优势,北距连霍高速公路出口仅3公里,距虞城县15公里,距商丘市30公里的区位优势,为方便民营企业原材料的购进和产品的外销,我们镇党委、政府依托这一优势,引导发展流通运输业,发展各类运输专业户1500户,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

七、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就是增加农民收入。我镇严格执行上级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做到增收减负并举,规范了涉农收费,开展专项清理,从源头上抵制了不合理收费行为的发生。认真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把各项惠农补贴及时发放到位。全面执行新农合、新农保政策,切实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减轻了农民养老负担。

我镇在围绕农民增收方面做出一些成绩,但农业始终是一个基础性产业,自身发展相当脆弱。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参与,建议:一是进一步深化制度创新,从政策上保证增加农民收入。过于分散的土地经营,影响农业积累水平、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提高,要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引导农民自愿、自觉走向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实现农村第二次制度创新,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允许土地流转、转让、租赁,使农村土地进行市场化运作。三是尽快出台新农村建设有关政策,改变农村人居环境。

第三篇:从什么地方判断增加农民收入呢

从什么地方判断增加农民收入呢?政府补助的意义何在?

用以下数据做解答:

(1)一台20管和谐风光多功能双真空太阳能热水器每日可供160升生活用热水。

提示:每年相当于200余公斤的标准煤、160余立方米天然气、1800kw用电量而产生的热量。

结果:节约开支上千元。按十年使用寿命,可节约1万余元,2-3年的时间可以收回投资成本。

(2)一台普通和谐风光多功能双真空太阳能热水器每日可发电1-3KW。

提示:日发电1-3KW,是根据用户用电的需求进行配置。结果:一次性投资4000元解决3-5口之家的照明、看电视、做饭用电。按一年320天计算,可发电960KW,减少电费500元;按20年计算,可发电19200KW,减少电费10000元,每户每年减少碳排放量986.88kg,节约标准煤574.4kg.此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电能9亿6千万KW。

当然,如果采用该技术能把国内已安装使用的估计近1000万台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装,则10000000台×960KW每年可为

国家节约电能96亿KW。减少碳排放量986.88万吨,节约标准煤374.4万吨。

上述数据表明:和谐风光系列太阳能风能技术和产品,不仅能让用户节约2万,且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电能,践行低碳环保、节能减排,还能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势必成为全世界的伟大创举。

第四篇: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从总体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GDP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并且最高最低的增幅仅差1.1%,CPI年平均上涨2.1%(除2007),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一番,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9504亿元,比2002年底底5784亿元多13720亿元,四年年均增速高达35.55%。出口贸易总额为17604亿美元,与1978年外贸出口相比增加了80倍。世界排名由2002年底第6位跃升至第3位。外汇储备达到100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特别是本地区经济发展底发动机。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20332.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871亿元,是2002年的1.5倍,跃居世界第四位。2003年至2006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2002年至2006年,粮食平均年产量为46774.5万吨。财政收入连年显着增加,2003年至2006年财政收入年增长为19.7%,由2002年的18903.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60.2亿元。能源和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着,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煤,油,电等的“瓶颈”制约也得到明显的缓解,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均增长11.3%,在2004年成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发电量年增长14.7%,新增发电机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电力紧张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铁路营业里程由17.19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2.51万公里增加到4.53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以上的各项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方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国家计划管理的产品,由最高时的100种减少到只对少数关系到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产品,实行一定的战略储备,彻底取消了过去一贯沿用的计划分配模式。这一个重大的决策极大的调动了经济主题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并且正在日益完善,它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起到更强的推动作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城乡居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从2002~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703元增加到11759元,比2002年增长了52.7%,年增长

9.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3387元,比2002年增长了44.9%,年增长6.2%。人民的就业规模日益扩大。从2002~2006年,全国城乡就业人员从73470万增加到76400万,增加了2660万,年均增加665万人。使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4.3%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了1.9亿。比2002年增长了27.3%。2003年以来,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状况的改善,200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岁,比2002年提高了2岁。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

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2 今后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各种矛盾,这种矛盾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经济日后的发展中,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我们今后应该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我们在发展中,应该有效地保护环境。如果城市中,空气和江河的水受到污染,我们的生存将受到威胁,我们的健康将受到损害。因此,今后一切工厂和企业的建立和新项目的上马应该实行污染的一票否决制。现有的达不到排污指标的老企业将被淘汰,或者限期整改。为了防止“官商勾结”,政府的审批过年过程应该由当地老百姓创建的监督机构参与。在今后发展中,应该建立资源节约型模式。因为我国的耕地、淡水、能源、矿业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水平的1/2到1/3。在前一阶段在暴利驱动下,对地下资源的无序的开采,使我国的土地、淡水、石油和主要的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不应盲目地追高GDP数字,应该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应该关闭效率低下的耗能大企业。同时要对大量的现有的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在今后发展中,更加注重农业的发展。在现有的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的基础上,应该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确保粮食和副食品的产量。为此,应该保护农业可耕地的面积。已经被非法开发的土地应该坚决清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说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将面临各种新的挑战,在今后我们应该突出强调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调控,注重统筹兼顾,把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五篇:抓好乡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乡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抓好乡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冒水乡人民政府胡增利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思想,突出“移民、迁城、兴库、富民”战略重点,把握“向家坝与溪洛渡大型水电站”主体工程开工在即的关键机遇,多措并举,配套联动,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冒水乡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发展。

一、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和效益

(一)面向市场,注重效益,调整农业种养结构。

调整的重点是品种结构、质量结构和季节性结构。要加快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提高种植优良品种覆盖率,不断扩大优质专用、特色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要通过加工、保鲜和反季节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时间价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收入。同时,加快发展畜牧业。

(二)立足优势,突出特色,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各村因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条件、农民种植习惯有一定的差异,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果则果,宜菜则菜,什么效果好就发展什么。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又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

(三)利用向家坝电站修建之机遇,积极规划实施小城镇建设。

用现代的建筑技术,把迁城新址——干海子建设成具有少数民族(若清平与冒水合并挂民族乡的牌)风格的建筑群,成为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溪洛渡电站——马湖——冒水大峡谷——屏山湖——老君山——龙华八仙山——乐山佛都等旅游线上的亮点,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

(四)着眼农业竞争主体,调整农业组织结构。

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采取协会或股份制和股田制等形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要象重视民营企业一样重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要象优待企业一样优待合作组织牵头人。积极引导,支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使之成为生产基地与市场连接的桥梁,达到扶持一个经合组织,带动一片产业,切实打造冒水新形象的良好效果。

(五)调结构,重落实。

冒水具有独特的立体气候,适宜多种优质水果和农作物的生长,利用热资源丰富的大石、冒水两村(在海拔380米以上)建设果水配套工程。对已高换的1500亩椪柑,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并高起点高标准新植甜橙类水果1000亩、龙眼1000亩,中药材:沙仁1500亩(复种)、银花1500亩(复种),大棚蔬菜500亩,真正形成沿江经济特色带(除了为农民增加收入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后靠移民的生产、生活支撑)。荒山荒坡较多的前山、岩坪、龙宝、后山等村,大力发展黑山羊,达到存栏10000只,出栏10000只,肉牛3000头。前山、后山、岩坪三个村以现有3500亩绿茶为主,加强抚育管理的同时,采取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名优茶技术的培训力度,依托名优茶公司,拓宽我乡名优茶的销售渠道。再辅以退耕还林、天宝工程,冒水、大石两村种植酸梅2000亩,龙宝、岩坪、前山、后山四个村已种植黄栀子1500亩,黄柏、杜仲3000亩,核桃、板栗各2000亩。在大石、冒水、前山、岩坪等村实施丰产魔芋示范2500亩,同时积极扶持茶叶、魔芋、椪柑、黑山羊等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牵头人,让更多的劳动力从粮经型转移到特色经济上来,让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出务工或经商(到城市就业)。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我乡农民的收入将持续稳定快速得到增加。

二、坚持基础先行战略,加强基础实施建设,逐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要得富,先修路”。按照“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省道、县道的布局,努力打造大石村(307省道)——岩坪村——老海龙和唐家湾——龙宝村;冒水村(307省道)——前山村——后山村和龙宝村;基本形成全乡交通环行网络。

(二)、抓好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至3年内完成冒水、大石两村的果水配套工程,岩坪大堰的续建工程,大石风岩堰的整治工程,场镇在清水湾的管道引水工程,冒水、前山、岩坪、后山、的堰塘整治,确保全乡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灌溉。

加速老海龙水库的争取立项工作,老海龙水库建成后海拔在1200米左右,蓄水量可达1500多万立方米,库中有五个以上的岛屿,再经过人工培植,将极为壮观、优美,又是一山、二站、三湖旅游线的好去处,即老君山——向家坝电站——屏山库区——老海龙水库——马湖——溪洛渡水电站。

(三)、加大通信设施力度,力争村组通电话,努力促进对外信息的沟通。逐步改善全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水平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村经济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培养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确定保底收购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加强农业质量标准和接受检验检测,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四、坚决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上,减轻农民负担能够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减负就意味着增收。沉重的农民负担抑制了农民的投入和消费,阻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又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必须坚决执行现行的税费改革政策,认真执行中央的“一项制度”、“八个禁止”的规定,把农民负担切实减下来。冒水乡在2002年税费改革中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全乡5302人,减负金额9万余元,减负率41.1;今年又减去4个百分点,加上粮食直补共10万余元,总共人均减负40余元,极大地调动了全乡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要有重点地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逐步改变农民科技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调整农村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培育科技示范带头人和农村企业家。在每个村民小组选2——3户敢闯、实干、经济意识较强的农户作为项目实施的科技示范户,再进行定时、定点的实用技术培训,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点面结合,覆盖全乡,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同时,加强农经网的开发和利用,对农民增收将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为农民增收提供保证

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以扶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民能够分享加工增值的效益。要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支持,使农民能扩大再生产,开辟新的增收来源。

下载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考察分析增加农民收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我国12亿多人口,有八九亿在农村。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构画出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范文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奔小康我国12亿多人口,有八九亿在农村。党的十六大为我们构画出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民作为农村社......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范文模版]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包括了农业经济发展。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力量,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

    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金昌市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宏观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成效最直观的反映,目前金昌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经分析

    增加农民收入的途经分析——农村人力资本运作 摘要: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其所有者通过对体力、健康、知识、智力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运作包括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力......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

    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回良玉: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 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我国13亿多人口,其中农民达9亿多。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滞后,农产品商品率低下,产供销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