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以三化促三农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以“三化”促“三农”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靖边县委 靖边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靖边县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以来,全县用于“三农”的总投资超过5亿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县立足自然条件优势,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核心,以“强基础、促增收、惠民生”为根本要求,大力实施以工哺农、产业富民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产业发展、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农民基本技能培训“五基工程”为根本抓手,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以“三化”促“三农”,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多元化发展,成为陕北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新亮点。
一、立足能源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增强工业反哺农业能力
1992年油气大开发以来,靖边经济的发展基本上依靠油气资源原料的简单输出,本土能源资源加工链条很短,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资源未能得到深度转化。为改变能源工业这一格局,全县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加强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大力支持延长集团靖边采油厂和榆林炼油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量,扩大产能,做大做强。靖边采油厂原油产量由2005年的3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78万吨,翻了一番;榆林炼油厂加工原油由2005年的9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24.8万吨,增长了2.5倍。
二是招商引资,推进地方天然气资源转化。2006年,县上从中石油争取到1.5亿立方米/年天然气用气指标,引进西安西蓝日处理50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项目,年处理天然气量1.5x10m。项目总投资3.3亿元,2010年建成投产。正常年销售收入2.9亿元,年利税总额7159.4万元。该项目的建设,实现了我县地方天然气资源转化利用项目“零”的突破。
三是企地联手,促成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落地靖边。2007年4月以来,县上积极主动地争取延长集团大项目投资,企地联手,促成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落地靖边,园区总投资近400亿元,其中一期建设180万吨甲醇、150万吨DCC、60万吨DMTO、60万吨聚乙烯、60万吨聚丙烯五套装臵,投资270亿元,2012年7月正式投产。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0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同时,延长集团总投资达150亿元以上,销售收入达150亿元以上的盐化工项目正式落户靖边,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投产。根据总体规划,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83最终将建设成为投资过千亿、产值过千亿、年产甲醇千万吨“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全省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园。
四是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华电集团5兆瓦太阳能光伏项目、美国应用材料公司10兆瓦太阳能发电项目均已启动,鲁能、国电、华电、大唐、华能等国家五大电力集团也将在我县建设风力发电项目。预计在“十二五”期间,靖边县将形成1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和1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基地。
五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上先后出台了《靖边县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8个政策性文件,投资1亿多元开工建设了中小企业创业园,扶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发展工业经济,发挥工业强县优势,到“十二五”期间,全县地方可支配财力有望达到50亿元以上,完全具备大规模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二、立足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建设,打造农民增收新平台
靖边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已建成的包茂与青银高速公路、即将建成的太中银铁路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包茂高速公路复线、鄂尔多斯至靖边铁路和高速公路,使靖边成为连接东西、通达南北的西部重要交通枢纽。处在高速公路和铁路交汇点的靖边县城所在地,地势广阔平坦,周边有规划建设的能源化工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和生态旅游区。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全县提出实施以“高昂龙头,四足起跑,整体腾飞”为思路的城镇化“龙腾”战略,即以县城为“龙头”,以县城周边的杨桥畔、东坑、镇靖、海则滩四城镇为“四足”,建设形成一个城郊经济圈,带动全县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是高水平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建设陕北第三大中心城市的规划要求,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5.5 亿元,建成县城长庆路、南环路等24条市政道路,城市道路总里程达到50.5公里,较2005年增加21.7公里。城市框架逐步拉大,建成区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3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由原来的不足10万人增加到15万人。县城发展带动了中心乡镇建设,形成了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梯度推进的格局。
二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服务向农村普惠,基本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重点改善农村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截止目前,全县解决了近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目标。新修通村油路617公里,182个行政村通油路,成为榆林市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的第一县,基本形成了城乡1小时交通经济圈。大力实施“光明工程”,解决了70个无电自然村通电问题,架设10千伏农网线路350公里,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农村微波数字电视入户率达到80%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三个一百”、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建设。四年来,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8.7万亩,全县以灌木为主的森林覆盖率达到37.34%,较2005年增长了2.2个百分点。
三、立足自然条件优势,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展农民增收途径
近年来,全县始终把促进农业农村工作持续稳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围绕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这一目标,狠抓“菜、畜、薯”三大基础产业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夯实农民持续增收基础。
一是“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2006年以来,全县积极培植壮大蔬菜、马铃薯、畜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努力建设三大基地,形成三大支柱。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较2005年增加4.4万亩,增长55%;其中设施蔬菜3.2万亩,较2005年增长了10倍。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推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发展规模养殖。2009年,全县羊子饲养量156.5万只,比2005年的95万只增加61.5万只,生猪饲养量48.6万头,比2005年的17万头增加31.5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7.32亿元,比2005年的2.25亿元增长了3.26倍,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畜牧业已经成为靖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按照种薯、反季节商品薯和专用薯三薯并举的思路,大力发展优质高效马铃薯产业。2009年,全县种植马铃薯45.2万亩,较2005年增长了15.2万亩,增长50.7%;其中夏马铃薯10.2万亩,较2005年增加8.2万亩,增长164%。马铃薯产业实现产值4.3亿元。马铃薯产业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人均达到1000元以上。在发展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我们还更加注重发展优势产业。2009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达34.2万亩,较2005年增加6.2万亩,增长22%;其中地膜玉米22.2万亩,较2005年增加5.6万亩,增长33.7%。小杂粮面积达16.4万亩,较2005年增加0.6万亩,增长3.8%。
二是大力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全县每年投入20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专项经费,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4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促使作物种植格局、品种结构向精细品种、特色品种、稀有品种转变。引进推广了13大类23种新型农机具13916台(部),较2005年增长了7.26倍,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大中南部地区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县财政每年拿出“三农”总投入的10%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南部白于山区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均衡发展。大力实施板块扶贫开发战略,加快中南部地区涧地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2006年以来累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2.7万亩,其中开发涧地9.4万亩,有效改善了中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四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为最大限度降低农民闯市场的风险,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县上坚持把利益让给农民,把风险留给政府,遵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农业生产规律,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使农业生产潜力得到大幅提升。全县建立起131个菜、畜、薯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合作社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每年仅外销农产品一项,为全县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
五是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成绩显著。2007年以来,全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示范种植中,连续创造了10项全国第一。2007年,玉米单产达1234.3公斤,创全国百亩连片单产第一;专用马铃薯平均亩产4768.5公斤,是世界先进国家平均亩产的1.5倍,最高亩产达到5136公斤,创全国单产最高记录。2008年,1250亩玉米平均单产达到1048.3公斤,创全国千亩集中连片单产第一;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3810公斤,创全国万亩集中连片单产最高记录;1280亩鲜食薯平均亩产达到4245公斤,创全国千亩集中连片单产最高记录;1140亩专用马铃薯平均亩产5037公斤,创全国专用马铃薯千亩连片单产第一;30.25亩甜荞平均产量达到164.6公斤,为全国第一;13.44亩高粱平均亩产达到567.3公斤,为全国第一。2009年,千亩黄芥和核心样板田单产连创两项全国纪录。千亩连片和万亩连片玉米、专用马铃薯和夏马铃薯生产走在了全国前列。我县的现代设施农业,引领了全市全省的现代农业发展。
六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及其以上为主要标准的“五星级”新农村“创星达标”创建活动,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问题。四年来,全县共建成星级新农村44个,其中“四星级”6个,“三星级”5个,“二星级”8个,“一星级”25个。涌现出红墩界镇尔德井村、东坑镇黄家峁村等一大批在全市全省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新农村。
七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县选拔1名优秀的村支书或村主任任副乡镇长,享受副科级待遇,特别优秀的可以选拔2名。同时,把村支书和村主任的经济待遇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这在全市都是不多见的。
四、立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累计完成投资1.64亿元。对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低保,月收入低于180元的城镇居民纳入城镇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四年来累计保障84000人次,共下拨农村低保款4320万元。保障范围从2005年保障9200人的基础上扩大到30000人,增长了326%,保障标准在2005年年人均补差20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年人均补差780元。保障线由2005年的625元提高到今年的1000元,并2006年开始,双节期间每户增发1个月保障金和100元取暖费。五保供养标准由2005年的600元提高到了2400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1%以上,失业、养老等五大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认真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实施城市住房保障工程、农民安居工程和灾民倒房重建工程,建成廉租房4500平方米,农民安居工程500多户,为3400多户农民损毁房屋进行了重建和维修加固。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先后安臵大中专毕业生8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00多个。民生工程的实施,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全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位居第93位,比2005年的182位前进了89个位次,平均每年前行30个位次,三年跨了三大步;居西部经济百强县第6位,比2005年的32位前进了25个位次,平均每年前行8个位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稳居第2位。跻身第三届“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居中西部第7位,是榆林市唯一的县份。2009年被评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31元,比2005年的1842元增加418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超出877元,高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2000元左右。从2006年到200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000元以上,实现了“三级跳”。
第二篇:三农大论文
摘要:在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幅一降再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探求收入增幅下降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措施,以便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近几年,随着我镇镇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镇在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上渐渐暴露出一些矛盾,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如何在不触及农民利益的情况下解决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效益?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更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正文: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解放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经过50多年社会各界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仅用世界上不足7%的耕地养育了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在农村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调整了我国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改善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的产量,逐步缓解和根除了我国粮食和其它农副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其它领域的经济改革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我国目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低,还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这一矛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目前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不少经济政策还不能做到成龙配套,互相协调。因此,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发展中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这些问题应该引起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否则将会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近年来,我国农业出现了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的态势,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推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等生态退耕政策,致使我国一些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二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了大量耕地;其三是,由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所能获得的利益十分微薄,影响了部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国相对富足地区的一些农民主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从而造成不少耕地撂荒,减少了农作物种植面积。
2、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农作物的单产会受到土壤条件、肥料优劣、灌溉条件、籽种质量、田间管理、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农家肥明显不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地大面积板结,土壤条件恶化,不利于农作物生长。我国人民公社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兴修的不少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由于多年来疏于维护管理,其功能已经减弱甚至消失,难以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户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农民缺乏独立兴修规模水利设施的能力。因此,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灌溉条件有所恶化,在短期内得不到改善。在我国相对比较富足的东南沿海地区,农业收入在整个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收入已经不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部分农民对农作物的田间管理不再像原来那样精细,对农作物的单产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我国目前农业生产技术大部分地区已经比较稳定,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加上新技术推广时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短期内农作物的单产依靠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大的作为。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和温室效应的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近年来有所增加,我国目前松散的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业的防灾救灾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我国农业农作物的单产难以有大的突破。
3、农产品总产量有逐步降低的趋势。由于耕地面积和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在短期内我国农作物的单产又难以有较大的突破,这样我国农产品的总产量将会有逐步降低的趋势。据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2000年粮食减产,2010年继续减产,2009年略有回升,2009年又出现了减产。
4、农产品的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受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持续影响,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较长时间持续地低迷,特别是粮食的价格从1997年以来下跌了30%以上,直到2009年下半年,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才有所回升,但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然没有达到上世纪末的价格水平。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问题日渐突出。目前,我国农民使用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农用薄膜、农用机具和灌溉用水用电。近年来,我国农资市场上种子、化肥、农药、柴油和农用机具价格普遍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及农用机具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劣质和假冒农业生产资料坑农事件屡见不鲜,严重地扰乱了我国正常的农业生产秩序,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6、农民的税费负担大部分地区偏重。目前,我国农民应该缴纳的税费种类包括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和“三提五统”。“三提”是“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 ;“五统”指“五项统筹”,包括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民政优抚费和民办交通费。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三项税种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并不大,各地征收起来也相对比较规范。但我国目前城乡税制差别很大,农民与工人比起来税收负担就显得比较重,工人的工资性收入超过800元后才开始缴纳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比较高,而农业税种起征点为零,农民除非遇有重大自然灾害,农产品严重歉收,政府才会实施农业税收减免政策,通常情况下,农民必须按税法的规定交税。“三提五统” 的费用比较高,占农民应该缴纳税费总金额的比重比较大,各地实施起来也不规范。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村委会严重违反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巧立名目,擅自向农民摊派收费,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加重了农民负担。中央虽三令五申,要求各地政府加强管理,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但乱收费现象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难怪一些农民用“头税轻,二税重,摊派是个无底洞” 来形容我国目前农村的税费状况。个别地区过去税费征收很不规范,为了自己征管方便,屠宰税竟按农民家庭中的人头来摊派。笔者家乡有一位农民,因为自身条件比较差,一直没娶上媳妇,孤身一人也要向村委会缴纳计划生育费和教育附加费,听起来觉得很不合理。
7、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增加。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致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
8、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近年来,由于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一直低迷,农产品的总产量有所减少,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的农业收入普遍减少。
9、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对于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主要包括林业收入、牧业收入、副业收入、渔业收入、储蓄收入及家庭成员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
在目前我国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我国的不少地区发展林业、牧业、副业或渔业生产会受到当地自然条件、气候、资金、技术及营销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限制,短期内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可能会取得比较大的成果。但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的农民而言,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收入本身就很微薄,近年来住房、子女教育和医疗所花费的费用很高,农户在银行的存款基数比较小,加上近年来银行的存款利息率非常低,尚需缴纳利息税,一般农民家庭的储蓄收入非常低。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有所恶化,一是活儿难找,二是工资低,三是要钱难。农民家庭通过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来大幅度提高家庭收入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农民而言,农民的非农业收入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在短期内很难有较大的增长。
10、农民的收入偏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据我国权威部门统计,城乡人均收入比例1995年是2.72:1,2010年为2.92:2011年还没出来但不容乐观,2009年为3.1:1,2009年为3.2:1。从1997年到现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还不到4%,但是这一期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再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因素,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太大,农民的劳动付出与其得到的收入不成比例,占我国人口63%的农民大部分同城镇中的下岗人员、失业人员和退休职工一起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的弱势群体。
11、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本资金、生产技术、市场条件、商品农业、订单农业、乡镇企业及思想观念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民普遍比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富裕,不同区域之间农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12、现有农田的分配方式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过去在给农民分配土地时,为了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减少农民的意见,村委会根据耕地的质量、位置将一片片整齐的农田划分成不少条条块块来平均分配,从而造成农户拥有的农田总面积并不多,但过于分散,每块农田都很小的局面,既不利于耕作,又不利于田间管理,大型农机的作用也得不到有效发挥。
13、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
目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村推广起来非常艰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的农民仍然沿用祖先传授下来的传统方法从事农业生产,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其二是我国的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文化素质比较差,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弱,从事农业生产时在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等一系列问题上习惯于仿效别人,随大流,难以做到科学决策;其三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技术人员奇缺,对农民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缺乏必要的技术帮助和指导,对农民缺乏系统的农业生产知识培训;最后是农业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业生产的成果又受到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的时限都比较长,其好处在短期内难以明显地显现出来,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造成了障碍。
14、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主要有上大学、参军、进城打工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等四种途径。
能够考上大学或参军留在部队上长期工作的农民子女毕竟是少数,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起不到多大作用。
对于农民进城打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存在有不少歧视性限制,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解决农民工问题,但短期内农民进城打工的条件难以有比较大的改善。农民进城打工就业难,挣钱难,客观上造成不少农村良家妇女在城市的娱乐业和服务业提供陪侍服务,影响了社会风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东南沿海和中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不少农民及其子女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我国西部地区和边远不发达地区,受资金、技术或观念的限制,乡镇企业犹如凤毛麟角很不发达,难以安排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很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大规模有效地转移。
15、个别地区村干部素质比较差,干群关系比较紧张。
根据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提高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的能力,对村干部的素质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村干部的素质比较低,政策观念非常差,缺乏号召力,缺乏对村民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在计划生育和税费征收问题上经常与农民发生冲突,有的甚至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影响了政府在农民中的良好形象。
16、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严峻挑战。上一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其它非公有制企业异军突起,价格和体制的比较优势大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引进外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遇到了资金规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的严峻挑战,一些乡镇企业在原地徘徊,难以做大做好,难以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17、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为我国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原始积累资金,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比起来严重滞后,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供暖、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
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 研讨三农问题与村镇建设
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两个制度”。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生产力。中央要求,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坚守到2020年。必须节约每一寸土地,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要运用好价格和补贴“两个杠杆”。中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需要逐步适当提高,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但农产品价格一时上涨过多,城乡中低收入群众承受不了。所以,对农产品价格问题要统筹兼顾,努力把农产品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上。对农业进行补贴,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2008年给农民的补贴达到1028亿元。如果财政状况好,还要下决心大幅度增加。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要向主产区倾斜,对粮食大县的财政奖励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强化科技进步和农田基本建设“两个手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争在农业科技的关键领域、前沿领域有所突破,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 全国人大土地管理法执法检查组会场
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切实把重点放在农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全包下来。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财政也要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给予鼓励。
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战略布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城镇化是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的大趋势,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有序转移农村人口,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今后相当长时期中国始终会有数以亿计的人口在农村生活,进城务工农民相当一部分还会“双向流动”,必须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要协调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合理把握城镇化的速度,积极稳妥引导农村人口转移。使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新农村建设相协调,努力形成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
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但必须遵循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不能不顾条件地强制推行,特别是对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形式更要慎重。因为经济发展是有波动的,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就业是不稳定的,只要承包地还在,即便农民失业回乡,生活也有最基本的保障。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是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一定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认真落实。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优先将农业大县纳入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的体制。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 天津农民成立土地流转信息合作社,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编辑本段焦点
“三农”问题的制度因素。
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二元体制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政府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好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宝贵的耕地。
1、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必将会进一步发展。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现行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设计规范进行修改,将如何优化线路设计从而减少对农田的占用特别是对良田的占用的内容纳入设计规范。
2、严格执行城乡工业用地审批制度,原则上城乡工业用地严禁占用农田,必须占用时政府应收取高额的补偿费用。
3、严禁中等以下城市占用农田设立各种经济技术开发区。过去已经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如果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造成大批农田长期闲置时,应坚决予以取缔,同时做好所占农田的复垦工作。
4、中等以下城市严禁建设大规模的城市广场,对大城市的城市广场建设规模应适当控制。
5、加强城镇房地产开发管理,提倡高层住宅建设,控制低层住宅和平房建设,禁止占用大批农田的别墅区建设。对征用土地后房地产开发应有时间限制,对已经征用但长期得不到开发的土地应坚决收回。
6、农村住宅建设应尽量减少农田的占用,杜绝良田的占用,对农民的住宅面积根据家庭人口多少应适当加以控制。
7、对目前部分地区撂荒的耕地应做好复垦工作。
8、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倡农民对比较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荒地进行开垦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
1、尽量推广机耕和深耕耕作方式,结合“秸秆还田” 增加农家肥施用量,从而改善土壤条件。
2、乡镇政府、村委会应组织村民做好已有农田水利设施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使其在目前的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民采用合作、入股等方式兴修水利设施在政策上应予支持,在资金、技术上应予帮助。
3、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要加强优良品种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科研和推广力度,依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应加强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平稳,既要防止“谷贱伤农”,又要防止通货膨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的价格主要受其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支配。国家可以采取经济和财政手段对农产品的价格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平稳或适度上涨,防止“谷贱伤农”,同时也要防止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农产品的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会引发与农产品相关的其它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商品是与农产品密切相关的,这就容易导致通货膨胀,从而引起我国经济的动荡,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四、国家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近期,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力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和各个相关部门的长期密切配合,才能抓紧抓好。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质量的长期控制管理,依法打击不法奸商的投机欺诈行为,从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各级政府要以农村税费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2000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今年起逐步减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
温家宝总理的郑重承诺引起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响。有人认为,农业税在农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政府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举措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农民每年少交几十块钱的税,对农民脱贫致富意义并不大。但我认为,对于富裕的城市居民而言,几十块钱仅仅意味着可以买一条普通品牌的香烟,可以听一场中等档次的音乐会,对富足地区的部分富裕农民来说也不算什么,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普通农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而言,几十块钱意味着可以使一个失学儿童重新回到校园,可以为整个家庭购买一年的酱醋油盐。更重要的是,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种态度,意味着农民需要关心、帮助,农业生产需要保护;意味着政府多年重点宣传的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真正取得了实效。我认为逐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的出台,一定会受到社会主要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欢迎,各级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领导广大农民再次创业,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六、积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
农民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部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受农产品总产量、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制约,短期内增加农业收入的空间比较小,不确定因素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针对这种状况,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应该主要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上来。
1、各级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农民解决现有乡镇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问题,推进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乡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现有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2、积极向农民提供有发展前途的适合当地生产的产品生产信息,积极支持农民通过合作、入股、合伙等方式创办新的乡镇企业,创办初期政府在贷款、税收政策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3、结合产品结构调整,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支持农民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
4、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繁荣小城镇商品经济,从而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
5、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坚决取缔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的宏观环境,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进城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能按时足额发放。
6、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开放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筑农产品营销网络,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在农村、城镇设立农产品营销主体,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支持农产品在当地规模收购,跨地区远距离销售。
七、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发展本村的公益事业,起着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和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措施,规范农村村民委员会民主选举,选拔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1、教育广大农村村民认真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有一定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能够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村务问题,能够带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村民担任村民委员会干部。
2、防止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不正当手段,妨害村民行使选举权或被选举权,破坏村民委员会选举的行为发生。防止当地社会邪恶势力的骨干成员通过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干部。
3、充分发挥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领导和指导村民委员会做好工作。
4、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要加强指导、支持和帮助。
5、地方人民政府应定期对村委会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高村委会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办事能力。
6、地方人民政府主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村民依法罢免村委会干部应予支持。领导应认真听取广大人民群众对农村村委会日常
7、建立健全村委会工作监督机制,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防止村委会干部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八、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条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1、采用灵活多样的筹资模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
2、改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民直接饮用井水、河水或湖水的状况,在人口相对稠密的地区积极推进水处理厂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民能饮用到自来水,从而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
3、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没有下水道设施,污水直接排放,厕所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希望能够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尽早改变这种落后状况。
4、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小城镇和农村冬季普遍采用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供暖方式,即浪费了能源,又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政府应考虑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冬季集中供暖模式,实属利国利民之举。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既要用老办法,更要有新思路。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根据条件依法、自愿、有偿进行适当的土地流转;要采取新的思路改进对农业和农民的保护,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镇党委、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力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第三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场。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第四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场。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是抓好无形市场。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场、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省、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场、棉花加工市场、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场、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2005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场。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
第五篇:积极破解“三农”困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年,我县紧紧围绕中央1号文件和盛市关于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意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总抓手,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着眼市场需求,依靠科学进步,突出区域特色,把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全面提高农业、家村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效益,加快全面建设小康宁津的步伐。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达到3712元,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省121个县市区中列第57位,增幅居全省前列。
(一)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品种调优、结构调适、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要求,全县以发展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和饲草作物为重点,在稳定粮食作物面积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应用推广各类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能力。据统计,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7万亩,总产240642吨,其中小麦25万亩,总产100500吨,玉米28.4万亩,总产140142吨。棉花播种面积35万亩,总产28700吨。瓜菜面积10万亩,其中冬暖式蔬菜大棚7000亩,春暖式西瓜大棚2000亩,小拱棚3万亩。全县肉牛、奶牛、猪、羊、鸡存栏量分别达到3.5万头,1500头、10万头、7万只和70万只(其中蛋鸡30万只、肉鸡40万只)。肉牛、猪、羊、鸡出栏量分别达到1.05万头、13万头、7.2万只和120万只。全县养殖大户猪(年出栏50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0头以上)、羊(出栏30只以上)、肉鸡(存栏2000只以上)、蛋鸡(存栏500只以上)分别达到850户、100户、400户、200户和150户。一是依托中国宁津蔬菜市场,扩大面积,增加品种,提高品质,以东部乡镇为主,建成了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并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种植模式上,重点发展“三棚”,即冬暖式大棚、早春大棚和小拱棚,面积达到6万多亩。二是大力发展畜牧生产,努力建成畜牧强县。围绕建设畜牧强县,我们积极致力于在品种结构、养殖规模上实现新突破。工作中集中联片,发展规模养殖场,搞好养殖小区建设,突出抓好奶牛和三元杂交猪商品基地建设。奶牛生产,围绕德州光明乳业,重点抓好奶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大曹镇鑫源、宁津镇路庄、大柳李满、柴胡店王世英、长官北街村等奶牛养殖场;三元杂交猪生产基地,围绕双汇、金锣和瑞丰活猪储备项目,张大庄鲁北养殖总公司一级繁殖场和保占芦庄、大曹镇西潭、相衙镇梳头李二级繁育常为推动奶牛和生猪生产的发展,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意见》和《关于发展畜牧生产的奖励政策》,积极帮助养殖户协调解决场地、发展资金等,引导畜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全县新建可存栏500头以上高标准奶牛养殖小区2个,建成存栏二元母猪400头、年出栏三元杂交猪8000头以上规模的养猪小区11个。三是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林业生产在数量、质量上创历史新高。我们把林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和主导产业,确立了“走科技兴林之路,全面提升植树造林质量”的总体思路,坚持了“五个统一”、“五个到位”,即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把林业作为主导产业统一安排和规划,统一组织施工,统一选购优质苗木,统一组织水源,统一实施推广薄膜覆盖技术。分析形势到位,规划设计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奖惩政策到位。全县上下造林、造好林的氛围空前高涨,林业生产在数量上、质量上创历史新高。全县春秋两季植树1330万株,其中绿色通道绿化440公里,河道绿化56公里,围村镇造林1万亩,完成速生丰产林5万亩,经济林2万亩,新建农田林网1万亩、农林间作12万亩,林业育苗2000亩。
(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常一是抓好无形市常牢固树立市场首位意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发布制度,尽快实现专业批发市尝龙头加工企业与全盛全国联网,以准确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为政府决策和农民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农村购销大户和经纪人的作用。目前,从事农产品运输的各种车辆近8000部,从业人员27000多人。通过制定和落实好各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绿色通道,开展大购远销,实现农产品流通效率最大化。二是抓好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围绕主导产业,采取群众入股、吸引外资等形式,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抓好东崔蔬菜市尝棉花加工市尝辣椒市场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和完善,促进市场向多功能、全方位市场转变,不断增强辐射能力,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强化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对“东崔韭菜”、“时集葡萄”、“保店辣椒”产品,通过商标注册等法律手段依法予以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品牌质量,依托名牌带动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份额。
(三)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高农产品质量。一是加快农业标准质量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大市场的“入场券”。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合理施肥用药,从源头抓起,从生产各个环节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抓好黄瓜和辣椒的产地检测认证和产品认证,2万亩绿色小麦标准化示范。制定和推行无公害产地档案编码管理制度和十户联保制度,按无公害化生产规程,严格包装、标识的监督使用,实行无公害市场专营等措施,大力规范市场秩序,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主体,以龙头企业、重点乡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检测室为基础,以专业检测机构为补充的检测、检验体系,在县农业局、东崔蔬菜市尝天雁面粉公司、瑞丰食品公司建立起四处较为完善的检测、检验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三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通过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了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
&nbs
p;
(四)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合作经济组织的规范、完善和提高。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筛选出100家起步早、发展快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内部管理、利益联结、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培植,积累成功经验,带动面上工作。重点抓好蔬菜、苗木、辣椒、果品、良种繁育、畜产品等方面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通过完善和提高东崔蔬菜产销合作社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好大柳李满苗木花卉产销合作社、大曹果品销售合作社、刘营伍生猪销合作社、长官秋生养鸡合作社、柴胡店后艾黄瓜生产合作社、时集镇葡萄产销合作社,建好牛奶产销合作社,雒庄辣椒市场产销合作社和长官畜产品市场合作社。根据我县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现状,积极探索建设了一批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互通信息、平抑价格、调剂余缺、规范市场等协调为主要内容,以松散型利益关系为主的社区类经济合作联合协会,解决了政府办不好、企业办不到、农民办不了的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坚持“以井保丰、以河补源,引蓄结合,节水灌溉,抗旱排涝并举”的原则,解决乡村“卡脖子”工程,特别是对主导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区域和地块,实施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全县新打深机井10眼、浅机井150眼,配套修复旧机井120眼,使我县机井灌区基本达到50亩地一眼浅机井的标准,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增加灌溉面积5万亩,全县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面积达50万亩以上。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初见成效,解决了35个村、17500人的吃水困难。同时,严格按照国家的用工政策,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两工”,搞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全面、稳妥地推行扬水站、机井、坑塘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制。对于新建扬水站、机井、坑塘等为主的水利设施,大力推行股份制,并逐年收回,滚动使用。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增长8%以上。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6亿元,畜牧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全县粮经结构比例达到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2元,增长7%。在具体工作落实中,狠抓一个中心(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一个突破,搞好四项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努力形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坚持以市场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调优、调高、调大为主攻方向,以加工型、外向型农业为重点,发展高科技、高价值、高效益的“三高”农业,努力建成“三县一特”的格局,即畜牧强县、林业大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和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区域特色。二是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大会战,尽早尽快建成高标准平原林业大县。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的原则,加快林业产业化建设。~年继续坚持全党全民总动员,打好全民植树攻坚战,确保林业常亮不衰。全县完成植树总株数1000万株,新增育苗面积2000亩,加快打造绿色宁津步伐。果品生产,在加快嫁接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优质枣、葡萄、黄金梨、凯特杏等季节性优质小杂果。三是突出区域特色,尽快形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在积极扩大规模的同时,搞好质量认证和商标注册,促其尽快成为名牌,打入更加广泛的市常四是加快畜产品防疫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疫病防治标准,健全疫情测报网络,建立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病虫害的免疫防疫机制,防止重大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五是高标准建设中国东崔蔬菜市场的同时,在基地建设中,重点抓好现有基础的20个专业村4万亩蔬菜基地,抓出点线片相结合的10万亩林农间作示范区。培植形成奶牛饲养量超300头的高标准饲养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