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范文模版)
为全面贯彻《中共xx市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根据《xx市科协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xx市科协在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龙文祥,副主席黄敏的带领下,分头深入基层,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市范围内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技协的发展现状
xx市是一个农业大市,辖七县一市三区,总人口有610多万,农业人口比例大。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各级科协组织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着力抓好农技协建设,把促进农技协发展作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打造农技协这个科普载体,建立起广大群众参与科普的活力机制,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技协这种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正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和欢迎,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普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已拥有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农技协)2个,省级示范农技协4个,省级优秀农技协1个,市级示范农技协15个。
我市农技协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再发展几个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强,在各级科协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共有各类农技协478个,拥有会员12万多人,遍布全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种植业(瓜、果、农、林、茶、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养殖业(鸡、鸭、猪、鳝、蟹、鱼等)、服务业(主要是中介经营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等方面的二十多个门类。其中县级农技协169个,乡镇级155个,村级154个,跨省的8个,跨市的10个。我市89.1%的农技协都经过了各级有关部门的审批,其中科协审批的139个,农林部门审批的114个,其他部门审批的173个。在这些农技协中经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73个,工商部门登记的有93个;农民牵头创办的有180个,龙头企业牵头创办的94个,科协、涉农部门牵头创办的170个;股份制的有49个,合作制的86个,公司+协会的115个,支部+协会、科研单位+协会的共有103个,专业户领办的98个;开展技术服务的有193个,信息服务的141个,产加销一体的275个,技术经济实体的74个;聘请专家1406人,农民技术员4531人。据统计,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22120万元,农技协生产总值607693.2万元,农技协生产总值占我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达31.6%。20xx年全市农技协会员人均纯收入7109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元一倍。有相当部分农技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开始由最初仅以提供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的低层次合作形式,发展到现在围绕某一农业主导产品的开发,创办一体化经营的高层次复合型实体;由会员最初仅是本村、本乡农民发展到打破区域界线,会员辐射到周边乡镇和跨省、市、县农村的大型农技协。有80多个农技协生产规模超过千万元,19个农技协生产规模超亿元,其中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年销售收入已达到3亿多元。这些农技协都已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和综合性的发展轨道,成为了一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二、农技协在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技协工作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协以农民为主体,以有致富能力的专业户、龙头企业、乡土能人为核心,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和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几年来各级科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找准科协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积极引导和发展农技协组织,充分发挥农技协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农技协已成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农技协利用与农民的亲缘、地缘关系,以及技术传播直接、信息渠道通畅的特点,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直接有效地传授给农民,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速度与新成果的推广步伐。到20xx年底全市农技协共推广农业新品种1100多个、推广新技术600多项、新材料200多项,其中自主研发的就有150多项(个),创建示范基地近900个。我市望江县网箱养鳝协会以养殖基地为示范,通过常年举办培训班和开通技术服务热线电话为载体,以免费提供技术服务、深入养殖现场指导和帮助销售为手段,大力推广普及网箱养殖技术。目前该协会已有会员1136户,分布全县的10个乡镇和邻近县市,全县网箱养鳝规模达到13万只网箱,成鳝产量达到400多万公斤,产值可达1.5亿元左右,已成为我市特种水产养殖的第一大品牌和安徽省网箱养鳝的第一大县,20xx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宿松县河蟹协会积极壮大协会队伍。会员由成立之初的82个发展到2168个,其中单位会员22个。聘请专家举办河蟹养殖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会员1000多人次。同时组织会员赴外地学习精养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河蟹养殖水平。努力做到河蟹苗种生产、供应、品牌、销售、生产技术标准和生产资料供应的“五统一”。积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目前该协会“皖江”大闸蟹已销往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常州等大中城市,并打入国际市场。
2、农技协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引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是农技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科协十分注重在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能人中培育和发展农技协,通过他们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依靠科技脱贫上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农技协共带动农户27万多户,培育科技示范户2.3万户,开展技术培训近4000次,培训人数46万多人次,为带动本地农民致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潜山县是个贫困县,蚕桑生产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潜山县蚕桑技术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贫困山区蚕农服务,通过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对贫困农户家庭实行一对一帮扶,为蚕农提供种子种苗及蚕需物资供应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开展蚕业产业化经营,本着“技术为依托,以质量为基础,以服务为重点”的经营原则,力求达到“会员带动,蚕桑发展,蚕农增收”的目的。目前,在全县已建立了40个蚕桑示范基地,培育了650多户示范户,带动全县4800户蚕农,为振兴潜山县蚕桑事业,促进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农技协已成为农村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桐城市大关蛋鸭协会作为08年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表彰的“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在带动一方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该农技协在为蛋鸭产业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的同时,着力推进养殖基地的建设,提高单位养殖效益,降低成本。为进一步把协会做大做强,他们与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市畜牧兽医局联合,走“市场+企业+农户+科研院校+农技服务组织”的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和邻近舒城、庐江、枞阳等县的几十个乡镇,形成了我省较大范围的农村特色区域经济。产品除内销外,部分还进入东南亚国家,07年实现销售年收入3.7亿元,利税2000万元,并建立了“大关禽蛋市场”,拥有自己的办公楼、销售市场、培训学校和网站,已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强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其规模化程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当前我市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技协虽然遍布我市七县一市三区,涉及行业较多,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还十分有限,农技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技协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下农技协的重要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有些地方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把农技协建设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看待,缺乏研究,在宏观上缺少政策法规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2、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示范带动面不广。
由于农技协多数是以各类“土专家”为核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各种专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无法迅速传播和推广。
3、缺少资金支持,发展后劲不足。
缺少活动经费,是各级农技协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协会因缺少经费无法开展活动,发展新产业和扩大规模等许多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大多数农技协的主要产品约80%集中在种植、养殖业上,获利和发展空间小,尚难能建立强有力的经济实体,可持续发展空间狭小。
4、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市部分农技协内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组织机构和自律机制不健全。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循环机制,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能力较弱。即使有实体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有的产业还没有建立协会,少数乡镇农技协还处于空白,整体运作和产业发展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一些协会没有进行社团登记,不具备法人地位,社会信誉度、影响力较低,一旦遇到经济纠纷,往往束手无策,造成服务质量不高。
四、我市农技协今后发展的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视和肯定,同时也为农技协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机遇。xx市农技协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对农技协工作的认识,市委市政府要组织召开全市农技协工作有关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农技协建设纳入地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范畴,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和内容。各级领导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农技协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技协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将农技协的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出有利于农技协建设与发展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技协自主自愿、因地制宜、多层次多类型多元化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引导、扶持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2、要高度重视农技协的组织建设与发展,充分认识到农技协组织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农技协会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把农技协的组织建设和发展作为深入开展农村科普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县(市、区)科协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技协的建设和发展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给予农技协和其技术经济服务实体最大限度的优惠,确保农技协权益不受损害。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推广一批有特色、规范、带动作用大的典型农技协,扩大农技协的影响力。让农技协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宽松,内部运行机制更加完善,活动动空间更加广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使其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3、搭建平台,促进现有的农技协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要加快我市农技协联合会的建设,成立市级和各县(市、区)农技协联合会,使目前以单个专业技术协会形式存在的农技协有一个更加完善的组织体系,以改变农技协由于受到自身条件、地域和规模的限制,在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农民提供服务以及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受到一定局限性的状况。今年市科协将筹备成立xx市农技协联合会。在目前农技协联合会组织不健全的情况下,各级科协和相关部门要搭建平台,加强各类农技协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加强对农技协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加大对农技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技协做强做大。
4、加强农技协的自身建设,实现民主办会,规范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技协自办或联办经济实体,建立利益联接机制,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对会员的凝聚力、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使农技协的发展不断趋于完善。各级科协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技协的管理、服务和指导,引导农技协在组织体系、利益分配、内部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加以规范,建立科学的组织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5、继续开展不同层次的示范农技协申报评比工作,认真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市科协继续深入开展市级示范农技协的创建评比工作,各县(市、区)科协在抓好本级示范农技协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好市级示范农技协的培育和申报工作,要加大对一般农技协的培育、发展、提高力度,要求示范农技协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提供它们成功的经验,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技协步入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力争全市农技协总体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思考
基本情况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新型的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它的出现、发展和壮大 给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们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会员构成绝大多数是志趣相同并从事同行的农民,会长或副会长多由同行业生产能手或有文化的乡、村党员干部担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事的生产项目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为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三种类型。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自筹、入股、专业大户出资、企业出资赞助、开展有偿服务收取的技术指导费、技术咨询费和组织农产品外销的手续费、乡村基层组织给的少许补助等。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但是实践证明,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代表我县农村深化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有效形式,是 我县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市场、信息共享服务,民受益为特征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格局。它对我县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引导全县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一、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农村技专业术协会是以发展一种产品或一个行业为目标,是由骨干会员带头示范的,影响周围群众,不仅普及了科学技术,而且将同类行业户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某一产业,形成规模经营,进而成为支柱产业。如兴隆镇塘洞村的张有纪自主开发的北侗黑葡萄基地,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基地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并辐射带动了周围的村民,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众多村民户走上了致富路。
二、加速了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使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科技致富大户牵头,汇集了当地的技术经济能人,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与学会、科技院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许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较快地推广应用。有的农技协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普及应用技术,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成立初期有部分会员因不懂大棚 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育苗的护理技术掌握不了,蔬菜的成功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该协会每年有针对性对会员举办多次培训班,或到田间地头,到菜农会员户中进行手把手培训,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印发资料和教材使该协会会员蔬菜种植成功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为联结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根据农户的需要和生产经营能力,首先从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入手,逐渐向流通领域延伸,成为农户真正走向市场的组织代表。目前,我县的一些农技协已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产、供、销、加一条龙服务的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发展。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从栽种规范、种子的选购、肥料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的销售一系列服务,使得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使会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
四、农技协促进了农户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一个协会新的生长点,协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忧,争创效益”的方针。实践表明,在各农技协的带领下,广大农户观念大转变,彻底改变了“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状况,全县一大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市场不断涌现。比如晏家乡 的坝上村成为 “西瓜村”,地方收入得到了增强,农民收入得到了逐步增长。全县的“小康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五、农技协成为农户利益的代表。
农民单家独户经营除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力量微弱外,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户参加协会,共同的行业生产经营,共同的利益使农户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协会这一组织得到体现。农户的合理要求和愿望通过协会向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反映和争取,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农户的正当权益。协会也成为同行业的农民之家。
六、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技术经济联合体的活动中,建立了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富裕的新型农民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培训、科学示范和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会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增强了科技意识,而且更新了观念,有利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会员中许多人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把自己熟悉的各种农科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并在资金、项目、技术、种子市场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帮助当地群众靠种养致富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分忧,帮助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出力,充分体现了当代农村人的高尚品德。
存在问题
一、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缺乏应有的重视。
有的乡镇还未把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列入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也没有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工作和发挥其作用纳入当地科教兴县、科教兴农的重要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农技协与党委、政府沟通不够,农技协的一些意见、建议和要求很难反映到政府的决策机关中。
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组织还不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还比较低。
目前我县大部分的村民委还没有农技协组织。已建立起来的农技协,层次也较低,具备产、供、销、加一体化服务功能的农技协数量很少,甚至已名存实亡。乡镇科协是负责对农技协指导协调服务工作的。但我县部分乡镇尚未建立科协组织,因而影响到农技协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各级科协组织对农技协的帮助指导不够。
目前,引导和扶持农技协的相关政策没有出台,许多部门对农技协在信贷以及农资、种苗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及生产扶持方面缺乏有力支持,有的甚至人为设置障碍,采取歧视态度。各级科协能为农技协提供的包括市场信息、服务工作的相当有限,各级科协因经费拮据,也无法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致使一些必要的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比如,组织农技协开展互相学习交流或组织对口参观考察等活动都无法 开展,从而影响了农技协的发展与提高。
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认识,重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作用。
农技协在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建立农业强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一组织的作用。
二、建立和健全农技协的管理法规,明确其合法地位,保障其合法权益。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法规,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客观条件也基本成熟。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管理法规,以明确各农技协的合法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规则积极引导农技协向技术经济联合实体型方向发展。
根据农技协的办会宗旨:民办、民管、民所有、民受益的原则和《科普法》中第六条规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大力支持和引导,尤其是要从税收、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金融信贷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为巩固和发展农技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使农技协按照市场经 济规律进行运作,并从中获得合理的收入以达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能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经得起洗礼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发挥县科协对全县农技协组织的宏观管理作用。
建议县政府从有关经费中划出一块给县科协作为专门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专项资金,用于组织对农技协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设科普信息库,向各乡村农技协提供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以及开展有关活动。
五、加大对农技协的扶持力度,促进全县农技协的健康发展。
各部门应转变观念,消除歧视,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的格局,特别是在技术、信贷、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农技协予以支持和帮助,为提高我县农技协的档次,发展成为技术经济联合体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技协开展的各项科技有偿服务应与科技咨询业务部门一样享受国家政策待遇,减免所得税;对农技协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收入,在一定时间内暂免收所得税。
第三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调研报告[最终版]
关于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的思考
基本情况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我国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出现的新事物,是一种新型的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它的出现、发展和壮大 给我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我们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会员构成绝大多数是志趣相同并从事同行的农民,会长或副会长多由同行业生产能手或有文化的乡、村党员干部担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从事的生产项目涉及农、林、牧、副、渔、加工业等多个行业。现有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分为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三种类型。经费来源主要为会员自筹、入股、专业大户出资、企业出资赞助、开展有偿服务收取的技术指导费、技术咨询费和组织农产品外销的手续费、乡村基层组织给的少许补助等。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方面亟待加强和完善,但是实践证明,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代表我县农村深化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是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县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有效形式,是我县在开展农村科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初步形成了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市场、信息共享服务,民受益为特征的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格局。它对我县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兴农、引导全县广大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一、通过典型示范引路,带动了支柱产业的发展。
我县的农村技专业术协会是以发展一种产品或一个行业为目标,是由骨干会员带头示范的,影响周围群众,不仅普及了科学技术,而且将同类行业户联合起来,共同开发某一产业,形成规模经营,进而成为支柱产业。如兴隆镇塘洞村的张有纪自主开发的北侗黑葡萄基地,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基地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并辐射带动了周围的村民,对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众多村民户走上了致富路。
二、加速了优良品种更新换代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推广,使科技成果较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我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科技致富大户牵头,汇集了当地的技术经济能人,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与学会、科技院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许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得以较快地推广应用。有的农技协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普及应用技术,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成立初期有部分会员因不懂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特别是育苗的护理技术掌握不了,蔬菜的成功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该协会每年有针对性对会员举办多次培训班,或到田间地头,到菜农会员户中进行手把手培训,通过培训,普及科学种植技术,印发资料和教材使该协会会员蔬菜种植成功率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三、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为联结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中介服务组织。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根据农户的需要和生产经营能力,首先从生产中的技术服务入手,逐渐向流通领域延伸,成为农户真正走向市场的组织代表。目前,我县的一些农技协已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产、供、销、加一条龙服务的技术经济合作实体型发展。比如波洲长塘坪村的大棚蔬菜协会,从栽种规范、种子的选购、肥料供应、技术指导到产品的销售一系列服务,使得产品销售渠道畅通,使会员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发展生产的热情高涨。
四、农技协促进了农户产业结构调整。
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加快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以及行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项新兴产业的出现成为一个协会新的生长点,协会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忧,争创效益”的方针。实践表明,在各农技协的带领下,广大农户观念大转变,彻底改变了“家家种粮油,户户小而全”的状况,全县一大批专业村、专业户、专业市场不断涌现。比如晏家乡的坝上村成为 “西瓜村”,地方收入得到了增强,农民收入得到了逐步增长。全县的“小康村”建设得到了加强。
五、农技协成为农户利益的代表。
农民单家独户经营除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力量微弱外,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户参加协会,共同的行业生产经营,共同的利益使农户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并通过协会这一组织得到体现。农户的合理要求和愿望通过协会向政府部门和全社会反映和争取,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农户的正当权益。协会也成为同行业的农民之家。
六、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进行技术经济联合体的活动中,建立了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共同富裕的新型农民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培训、科学示范和生产实践,不仅提高了会员的科技知识水平,增强了科技意识,而且更新了观念,有利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会员中许多人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的带头人。这些带头人把自己熟悉的各种农科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
第四篇:富宁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探讨
富宁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探讨
富宁县科协 潘代红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农技协)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兴起的,由农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经济技术合作组织、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农技协以其独特的组织形式、灵活的机制,广泛的适应性,在普及科技知识、推广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领导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扶持、运行机制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和资金缺乏等诸多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技协的发展,在经济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群众素质较差的富宁县,农技协的发展难度更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农村新形势下农民总体要求的提高,农技协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及科协必须面对和实践的主要课题,充分认识农技协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是抓好农技协建设的基础。因此,笔者根据我国其它地区农技协发展的经验,通过对富宁县农技协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本人所学专业知识和富宁县实际,就富宁县农技协的发展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到二000年止,富宁县农技协发展到362个,会员4100余人。主要有技术协作和技术服务两种类型,这些农技协由于缺乏经费,经济实体型,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并走上了国际 1 市场没有产业支撑,没有能人牵头,协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好,特别是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大部分农技协处于瘫痪状态,根本活动不起来。二000年上级科协要求对现有农技协进行清理,全县农技协从362个减为75个,会员减至2365人。其中:种植业协会22个,会员594人;养殖业协会33个,会员1191人;林果业协会16个,会员444人;其他行业协会4人,会员136人。
目前,富宁县农技协的发展态势是好的,部份农技协已逐步向经济实体型转变,这些农技协通过举办科技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普及科技知识等活动,带动农业向产业化发展,为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为会员和农村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新华镇猪厂村养猪协会,通过对会员进行科技培训,使会员掌握先进实用的养猪技术,会员们依托县城这个市场大力发展养猪业,全村虽然人均耕地只有0.75亩,但2003年出栏肥猪近400头,收入15万元,养猪业成为该村经济支柱。实现人均有粮330公斤,人均纯收入1100元,全村依靠协会,依托养猪走上了富裕道路。又如板仑乡那歪蔬菜协会,2003年上半年成立后,在州、县、乡科协的扶持指导下,由蔬菜种植能手凌加法牵头,组织发展名特优蔬菜,取得较好成效,协会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就因其明显的经济效益吸引农民入会,现已发展会员100余人。由于协会帮助会员解决了技术、良种需求及产品销售等问题,农民种菜免除了缺种子、技术和产品滞销等后顾之忧。到现在,在板仑那歪蔬菜协会的带动下,全县各类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统计,仅今年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以来,就发展养猪协会30个,蔬菜、八角等协会20余个。但是,与全国农技协的发展相比,富宁县农技协的发展还相差甚远,如浙江、四川以及我 2 省的元谋、通海等地区,农技协已由原来的技术服务型提升为。而富宁县的农技协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扶持。各级领导特别是县乡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农技协的作用认识不足,农技协工作尚未放到议事日程,对农技协的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持。调查中农技协负责人反映政府对农业各类扶持资金协会享受不到,而协会对农户的服务都是无偿服务,使协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严重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尚未建立政府与农技协沟通的渠道。
二是运行机制落后,抵御风险能力弱。绝大部分农技协都处于初级阶段(即技术交流型及技术服务型),组织化程度差,协会与会员之间没有经济利益捆绑,即使有实体牵头的协会,组织仍较松散,凝聚力不强,抗御风险能力弱;在开展活动时,由于协会没有资金来源,时常处于力不从心,组织无力,从而缺乏号召力、战斗力。大部分农技协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由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化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带来的市场变化,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更高要求和今后农业与农村经济参与国际大循环带来的风险,没有闯市场的强烈意识。
三是信息不畅、观念陈旧。农技协尚无一个功能强大、反应灵敏、组织严密、传输快捷、正确有效的技术市场信息平台服务网络,会员仅仅靠“茶馆店”获取街头信息安排生产,信息实效性差,在技术普及、生产安排,社会服务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品优质率不高,名牌产品不多,销售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和随机性。农技协在观念问题、专业技术问题、文化素养问题以及年龄问题上的不足在新形势下逐步显露出来,特别是部分负责人存在 3 “小富则安”思想,不想博击市场,做大事业,势必人为地严重制约农技协的健康发展。
四是经营理念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农技协产业化经营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大都还处于无偿服务,很难从服务中发展。另一方面,市场意识弱,传统的“提篮小卖”的意识顽固,大市场观念淡薄,没有看到经纪人是农民增收的保证,造成工作重点没有转移到培育经纪人队伍上,农技协缺乏市场竞争力,有的步履艰难。
五是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资金缺乏是农技协制约运行的瓶颈,发展新产业和扩大规模等许多业务无法有效开展。到目前为止,金融机构还不能向农技协提供贷款,财政也没有什么投入,大多数农技协未建立强有力经济实体,有的协会提出资金扶助请示也因县乡科协太穷而无力解决,导致多数协会长期难与上级联系,活动困难,即使偶有活动也是应付似的,收效甚微,无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是社团管理政策不灵活,申办手续繁琐。农技协组织是由科协部门主管的社会群众组织,业务上听从科协的管理,而它又属社团组织,必须到民政部门登记,民政部门在办理过程中,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审批,按规定注册一个社团组织,必须先有3万元的注册资金,需要交纳一定数额的办证费用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群团组织,并且每年检查需要交纳600多元的验证费,加上打印审查资料、路费等项杂费开支达1000元以上,这对于不以盈利为目的、无经济效益的农技协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七是缺乏人才,无业支撑,作用不大。有的农技协的成立,是政府指定的,由于没有能人牵头,又要完成指标,所以协会会 4 长就找村民委、村小组干部担任,以致协会成立后管理不善,特别是那些不按程序、不经审查、未获批准成立的农技协,管理特别混乱,协会组织松散,有的实际是一盘散沙。加上没有产业支撑,发挥不了作用。
根据富宁县农技协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把农技协发展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技协的发展。
二、发展农技协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以上农技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认识,做好农技协转型升级
农技协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组织形式。80年代初,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宗旨的技术交流型农技协应运而生,它适应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而充分显示了生命力。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交流型农技协因功能不全,多数属于松散型的小规模联合体,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80年代成立的农技协基本属于此类型。它必须朝着生产、加工、流通三位一体的技术经济实体型方向转型。技术经济实体型农技协有能力带领会员进行产业化经营,有能力组织会员闯市场、并实现较高的经营利润,有能力带领会员致富增收。因此,富宁县农技协要发展壮大,必须从以下方面实现农技协转型升级:一是确立新目标。农技协新目标要从原有松散的技术推广为主,向培育市场、参与竞争为主转型,这样才能致力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明确新抓手。农技协要从抓普及实用技术为主向产品联合营销为主的新抓手转型。三是制定新机制。协会 5 要从一般科技型群众团体向实体化、企业化、法人化、行业化方向转型,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四是发挥新优势。协会要从原来只有技术优势向既有技术优势、更有品牌优势、联合优势、人才优势方向转型。五是形成新特色。协会要从过去只求数量多,转向培育一个产品,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行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新特色,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
(二)发展产业,夯实农技协基础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农技协的历史使命。农技协只有依托专业基地和支柱产业求生存求发展,才能有所作为,没有产业支撑的农技协不能发展,才能保证农技协的质量。发展农技协时必须做到选择一个项目、培训一项技术、培育一批能人、建好一个基地。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产品特色、确定自己发展的主导产品和骨干项目,按照“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供、销一条龙的格局。在确定主导产品和骨干项目后,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培训科学技术,使农民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实现优质高产,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田状元”“土专家”的能人效应,带动和引导经济的发展,达到“发展一个协会,创办一个实体,服务一方农民,带出一群能人”的目的,通过农技协的功能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多方扶持,营造宽松环境
农技协是一个新生事物。它的成长、壮大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扶持,笔者认为:(1)县乡党委农村工作部门要研究农技协发展状况,适时出台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2)政府农业部门要帮助农技协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系,聘请技 6 术顾问,进行技术指导和上门传授技术,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组织专家教授送智送技下乡,使协会真正成为教育、科研、推广、培训基地,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发展专业生产;提高协会的科技水平。(3)工商、民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要为农技协兴办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实体创造便利条件,提供办理有关手续的业务指导和产品延伸加工的政策支持,在办理登记手续和年检时,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各种费用,切实减轻农技协的负担。(4)教育人事部门要和农业部门一起积极支持农技协组织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培训中的具体困难。农技协会员及所培训的学员,经过一定的统一考核,达到农民技术员标准的,应由县级以上有关部门授予技术职称。(5)农用物资部门应帮助农技协在技术服务中所需的配套经营的种子、农药、化肥、农用薄膜、饲料等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并在营销上帮助农技协积极开拓市场。帮助农技协组织会员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和经营市场、进入市场,占领市场,成为联结农民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6)财政金融等部门应该允许信贷部门向农技协倾斜。农技协的开发项目,兴办实体所需的资金应给予重点保证,还应制定对农技协相应的财务管理办法和融资政策。(7)税务部门应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减免对农技协经营活动的税收,给予享受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四)履行职责,强化服务意识
农技协是民办科技群众组织。过去二十年中,科协在完善对农技协组织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指导方面有着独特的历史性贡献。许多农技协也是在科协组织直接指导、扶持下开展工作的。今后,科协应按照其工作特点和优势,做好对农技协的引导和服务,切实履行科协职责。
一是引导职责。要通过舆论和典型宣传,引导发动农户和企业投入到产业化经营中来,通过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农技协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农技协整体发展,并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农技协的宣传工作,使农技协的重要作用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以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扶持。同时,科协与有关政府部门要联合调研,共同制定农技协生存发展的基本政策,建立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农技协上水平,创品牌,努力提高开拓市场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逐步升级。
二是组织协调职责。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促使农技协形成高效率运作的经营体系。协调功能重点在于帮助建立科学的农技协组织体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有效的监督机制,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这种规范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农技协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服务职责。(1)科协应加大分类指导服务的力度,明确重点,使松散、单一的技术服务向高层次技术经济实体型发展,加速农技协转型步伐,从而形成富宁农技协新特色。(2)搞好市场服务。协助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制定完善规范市场的制度和规划,实施有力的监督,为公开的市场竞争创造良好的秩序。(3)强化科技服务。科协要千方百计积极主动地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技术部门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各种途径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自主开发新的品种,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为农技协提供强大的技术后盾支撑。(4)科协可以通过信息、市场、服务等途径对农技协所从事生产经营实行间接调控,真实客观地反映市场需求和动态,帮助农技协作好规模、产量、品种等经营要素的计划性调整,从而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臵,降低农技协经 8 营风险,促进农技协健康发展。
(五)加强领导,稳步推进农技协发展
农技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民自创成立的新生事物。县乡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技协的战略意义,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举措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全面规划,协调发展。经常研究和切实解决影响农技协发展的新问题;对农技协积极培育,热情服务,悉心指导,认真研究农技协可能承担政府转移或政府委托职能的实现方式,尽快使农技协成为政府有力的助手和农民致富有力帮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科协、农业局、工商局、民政局、教育局、财政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税务局、国土局、人民银行、农资公司等单位组成的农技协协调小组或指导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县科协。其职责是协调、指导、检查、督促农技协产业化经营进程,分析会员增收形势,明确协会参与市场竞争的目标和重点,把农技协发展各项措施落到各个部门。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组建富宁县农技协联合会,以解决农技协跨乡镇、跨区域和受地区、市场、信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难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使农技协加入到更大规模的组织中去,形成行业性、区域性、全县性的网络。
(六)民主办会,坚持 “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农技协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农村经济联合体,发展农技协必须“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要以农民为主创办,自我管理,农户加入自愿、退出自由。要引导农技协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重大事项由会员大会讨论决定,充分尊重会员参与管理的权利。农技协创办之初政府部门和干部要积极参与,发展起来以后逐步减少官办色彩,采取不同合作形式,引导农技协学会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把农技协建成一种 9 真正的自由出入联合体,为会员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优惠供给、保护价收购,使会员从协会中得到实惠。
同时,要转变观念,因势利导,稳步推进,慎重发展农技协,要依托本地传统或现代产业组建与之对应的农技协,要推选农民中有头脑、具能力、懂技术、会经营的能人作为协会牵头发起人,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发展会员。要杜绝政府行为下指标发展协会、派人当会长的做法,可选择经济技术部门牵头领办、能人大户带头兴办、农民群众自愿联合、各类工商企业创办等形式建立农技协,使之成为真正的民主办会。
综上所述,富宁县农技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对富宁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富宁县农技协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研究解决,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农技协的发展,使农技协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
第五篇:农村水电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县位于省西北部,市北端,中下游,南北长106.6km,东西宽99.5km,全县总面积5852km2,是省版图最大的山区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县,现辖23个乡(镇),498个村(居)委会,总人口65万人。
一、水能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境内山峦重叠,溪河纵横,雨量充沛,水量多,河床陡,落差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全国十大水电之乡”美誉。多年平均降雨量1465mm,平均年降水量85.7亿m3,地表年径流量54.4亿m3。另外,、平均年流入客水517.6亿m3。地下水资源也较丰富,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8.83亿m3,储量8.06亿m3,可供开采量2274万m3。
境内水能蕴藏量丰富。全县有大小溪河911条,河网密度0.62km/km2,其中一级支流78条,流域面积大于50km2的溪河43条。境内可供地方开发利用的单站500km以上的小水电资源40处,总装机16.1万kw,年发电量6.537亿kw.h(不包括五强溪、凤滩两座国家大型水电站)。支流水能蕴藏量大于1万kw的支流有酉水、兰溪、深溪、珠红溪、怡溪、牧马溪、洞庭溪共7条,这7条1万kw以上的溪河水能理论蕴藏量25.74万kw,可供开发的中小水电资源(单站500kw以上)有11.64万kw,年发电量5.021亿kw.h。全县23个乡镇中就有17个乡镇有水电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党和政府的支持、扶持下,我县大办农村小水电,使水资源开发不断向前发展。到目前止,我县地方已建成小水电站18处,总装机4.055万kw,设计年发电量1.458亿kw.h。县内农村小水电资源开发,潜力还很大。
二、农村水电发供企业基本情况
全县共有发电企业18家(装机100kw以上),在职干部职工542人。这些电站中由县水利部门管理的只有岩屋潭、田家坪、栗坡3家电站,国有企业共9家,其它电站均为改制后私营及股份制经营管理。由于绝大部分水电站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当时,这些发电企业承担了很大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我县工农业生产,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这类电站运行年代已久,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缺乏活力,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整体实力不强,难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的需要。绝大部分农村水电企业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安全可靠性能低、人员包袱沉重、更新改造难度大,而且小水电上网电价低。目前我县执行的上网电价为丰水期0.175元/kw·h,平水期0.205元/kw·h,枯水期0.24元/kw·h,增值税仍然按17%执行,已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地影响制约了地方电力的发展。
目前,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上网电价低。上网电价不能同网同价,近几年上网逐步上调,差距减小了些,但还有0.12~0.14元/度左右的差距,仅此一项就岩屋潭电站少收350-400万元左右。二是电价和税收政策执行迟缓或不到位。农村小水电势单力薄,每次电价政策出台,至少要推迟一年左右才能执行,增值税6%和小规模3%优惠政策一直未能执行到位。三是经营困难,负债严重。由于电价低,政策执行迟缓,各企业人员多,负债严重导致农村小水电经营十分困难,有时正常运转都十分艰难,技改无法执行,设备陈旧,安全无保障效率差。四是物价、工资、养老保险不断增长。由于电价增长迟缓,且不能及时到位,经营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五是体制、经营管理不善。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人员过多,主要是历史造成,且未能及时消化,造成负担很重。②仅靠发电,企业没有开展多种经营,无发展,没法拓展多种经营项目,而物价、工资等年年不断增长,企业经营难以维持。经营管理不善主要表现为:我县电力安全生产及电力设施虽多年来一直处于安全正常状态,但仍然存在着不可忽略突出问题:多年来我县电力企业因多种原因一直处于维持在收难低支水平线上,因此电站设施、设备几乎没有进行更新、改造,部分乡镇电站甚至多年没有进行过大修,致使设施、设备普遍陈旧严重老化,这是我们深感头痛之事。
县是国家电网供电区,没有独立的县地方电网、小水电自供电网仅为个别水电站。
三、水电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㈠将水电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水电、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村水电(水能)是广大山区农村最宝贵的资源,水电建设通过开发农村水电(水能)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农民增收优势,是兴县富民的最有效途径,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目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㈡加大中央对水电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议中央“十二五”期水电建设补助资金占总投资的80%。原因:一是“十二五”以后所确定的电气化建设县大部分在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和贫困地区县,特别有的还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这些县基础条件差、财政自筹能力弱,亟需中央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二是农村水电开发程度越来越高,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同时承担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任务,需要国家增加引导资金。三是为了加强水能资源管理,加强河流水能资源规划工作,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制止无序开发,需要国家加大投资作为启动资金。四是为了鼓励农民入股开发农村水电,增强农民入股的信心,降低农民入股或利用土地使用权合作经营方式开发的风险,也需要加大中央电气化资金的投入力度。
㈢尽快落实执行财政部、水利部出台《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如及早执行该办法能及时救活一大批发电企业,不仅能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排,保护河流生态环境,还能消除公共安全隐患,并让当地人民群众受益。
㈣进一步合理调整小水电上网电价。目前执行的小水电上网电价,已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小水电的建设发展,特别影响到国家提倡的开发径流式电站的制约。因此,建议进一步合理调整小水电上网电价。
㈤切实落实农村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6%增值税政策。国家虽然对农村水电及其配套电网出台了6%及小规模发电企业3%增值税政策,但由于政策不协调、不配套,抵扣的问题未解决,部分地区未执行该政策。建议切实落实农村水电站及其配套电网6%及小规模发电企业3%增值税政策。
㈥重新制定水电建设信贷政策。重新研究制定放宽小水电建设信贷扶持政策,金融部门为鼓励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安排政策性专项贷款,实行低息或贴息优惠,适当延长贷款偿还年限等。
㈦对规模较小水电建设项目工程适当简化手续,以降低开发成本。农村小型水电站工程的建设规模均较小(500KW以下),但须办理的手续(环境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论证、水资源论证、林业报批、土地报批、防洪同意书、水资源同意书、工程的设计审批等)环节多,另外,工程建设若实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按基建程序办(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周期长,投资较大。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规模较小的工程适当简化手续,并同意业主(项目法人)采用邀请招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以降低开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