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发展现代农业当前面临的基本形势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对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有一个准确的估价和清醒的认识。基本形势可以概括为五个关键时期。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正处于重大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市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7.3%下降到3.8%,并呈继续下降的趋势。农业比重越小,表明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实力更强。农业功能也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的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转为既要兼顾生产,又要兼顾生态;既要满足数量,又要保证质量;既要抓好生产,更要提高竞争力,农业的多功能性日益突出。同时,农业比重降低,但农业所承载的劳力比重仍居高不下,高达48%,农业承受的压力更大;农业比重越小,越容易产生忽视农业、放松农业的倾向,农业部门的工作难度更大。
二是农业产业正处于优化提升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必先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保障水平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年只有800多元,还不足城市居民的1/3,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短期内难以替代,农民的兼业现象就不会有根本转变,土地流转速度也不能加快推进。这种兼业化的小规模生产与农业产业升级所要求的规模化、专业化形成矛盾。
三是农村社会结构正处于加速变动的关键时期。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从农村来看,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这种现象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它有利于农民增收,扩大内需。但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发生矛盾。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正处于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社保网络、人居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城市文明正向农村延伸普及,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已成为基本趋势。但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生产要素严重弱化。凡是农业发展的重镇,都是财政穷镇。农民信贷渠道单一,筹资困难,又通过到城市就医、就业、买房、上学,使得农村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向城市,失血严重,造血功能严重不足。
五是农村社会矛盾正处于进一步凸显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推进,农村长期积累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在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将会集中爆发,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潜在问题日益显性化。如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补偿等,引发大量矛盾和问题。尤其近期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通胀压力增大,在时隔10年以后,又重新强调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这虽然给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但给农业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工作的主题,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全面提升,是对传统农业质的跨越。从淄博情况看,今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
1.突出重点,积极构筑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发展现代农业是包括农业产业、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市场和现代农业主体等六个方面。这六项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六个体系不能起头并进,应分出轻重缓急,突出重点。从淄博市的情况看,重点抓好三大工程建设:一是优势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集中抓好100万亩粮食、75万亩蔬菜、60万亩林果、20万亩棉花和150个畜牧养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壮大优势产业。二是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集中培植100家主业突出、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的市级龙头企业和10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现代农业主体。三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资源整合、订单服务”原则,在全市建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村村设立农技员,构筑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2.集中力量,突破现代农业发展的四大瓶颈。一是着力解决基地小而散的问题,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优势农产品基地上突破。发挥现有产业特色优势,在克服“小”和“散”上做文章,在发展规模、标准化上下功夫,把优势产业、有竞争力的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着力解决生产和市场脱节问题,在发展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依托林果、蔬菜、中药材和园艺苗木等优势产业,对现有龙头企业实行政策扶持,引导工商企业转型发展,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集中扶植一批有规模、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三是着力解决服务缺位的问题,在建立农业订单服务体系上实现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改革第一个是家庭联产承包,解决土地使用权问题;第二个是产业化,解决产销对接问题;第三个突破点很可能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应当用市场化的办法搞好农户“订单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和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农产品
缺乏竞争力的问题,在发展品牌农业上实现突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从技术、规模抓起,按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标准,通过农民培训工程,普及到每个农民,逐步形成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农业支柱产业。
3.强化措施,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手段。一是抓项目。把现代农业建设细化为具体项目,上下凝神聚力,不变调,不松劲,一个一个地去突破,连续不断地抓下去,实现以工程带项目,以项目带投入,以投入促开发,以开发提档次。二是抓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既要创新发展思路,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尤其要研究落实好工作责任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工作监督考核机制,抓好难题攻关,通过健全完善机制推进工作落实。三是抓投入。在加大“三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争取增加农业项目投入,增加农业部门掌控的投入。同时,认真研究金融政策,通过银企联合、银农联合等方式,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4.培育组织载体,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发展现代农业,既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动起来,更要把农民联合起来。当前,农民的组织载体已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行政组织,在推动农业发展能力上正逐步弱化。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就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承担乡村行政组织生产经营的功能,避免形成真空。同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转变职能,既要靠领导重视,又要靠行政手段,更要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目前,农业部门承担着90多部法律法规的执法责任,农业部门长期抓生产多、抓执法少,执法力量薄弱,依法护农、依法治农、依法强农的意识亟待加强。加快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改善农业执法条件和手段,依靠法律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二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应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
(一)适度集中土地规模
一是应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首先,加强征地管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界定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其次,以法律形式确定给被征土地农民的公平、合理的补偿办法。提高每亩征地补偿标准,获取应有的流转费,得到土地被征后应得的补助费,享受“土保”等其他有关权益;最后,明确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责任,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
二是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转主要以季节性、兼业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无法解决土地的规模经营问题,只有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换。只有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所以说,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工业化进程,形成吸纳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巨大“磁场”。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鼓励部分农民自愿离开土地,摆脱土地束缚。
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土地规模的适度集中可采取多种流转模式。其一,租赁开发型。以租赁协议、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绿色经济开发,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其二,股份合作型在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按照利益均等、按股分红的原则,将承包权入股,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使集体土地的权益以价值形式得以实现。其三,买断经营型。主要是对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四荒”资源和集体低产林果园等公开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经营者,使其获得长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组合。其四,户际联营型。农户间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自愿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四是建立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是现阶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抓紧研究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参与经营性活动。同时,加强理论探讨,尽快明确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合法地位,取得法人资格,以确定其参与组织活动的合法性,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势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首先,采取“四个一批”,壮大龙头企业。其一是扶持壮大一批。把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选择有一定知名度企业加以扶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其二是嫁接改造一批。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对经营一般,但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其尽快壮大起来。其三是开放引进一批。主要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其四是大力发展一批。主要是创造条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其次,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应用“公司+基地”或农户的组织群体,纵向实行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横向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集约化经营,从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和市场销售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关系。龙头企业还应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再次,协调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全面推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民签订产销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和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最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只要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就要以优厚的待遇大胆引进其他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民企业家进行提高其素质的培训,把培养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的企业家队伍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应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着力搞好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其次,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搞好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订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最后。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着力开展经营活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建立相应的农业支撑体系。如科研、教学、农技推广、培训与生产者相结合的人才网络体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创新和生产推广相结合的应用体系,农产品生产监测监管体系,人才培养与使用。劳动者职业培训与素质教育等。其次,制定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性等资源和环保方面标准。这些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最后,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立足于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如光照时间、风雪冰冻期,以及自然灾害的实际,加强设施农业的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控制及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科技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约农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二是循环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目前,主要是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杆气化,团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它最大优势就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型经济模式。
三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工程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改变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这主要是我们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长和储藏运输环境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如蔬菜、动物、花卉、食用菌等进行工厂化生产,温室及畜舍的补光、加温、通风、微滴灌,以及贮运中运用空调、冷藏设备等。
四是精准农业。运用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等先进技术,进行定时、定位、定量地实施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程序。对主要优势农作物土地精确定位。如法国、德国等国运用3S技术,按肥力轻重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可节约10%肥料和23%的农药。依据精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省25%的种子。
五是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者创造条件,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以建立农业为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适时调整农业机构,通过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产品在数量、规格、规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国内和国际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首先。改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特、优、稀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其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嫁接改造落地生根,形成新产品,填补空白;最后,对原有的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使其品质上档次、功能升级,形成新产品来占领市场。
六是生态农业。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最大优势是在于避免了现代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我国目前的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喂鸭、鸡,禽粪施农作物等。同时,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原理,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
七是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起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趣味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融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观光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具体是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模式。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
(四)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一是提高现有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选准培训对象。目前,我国农村已拥有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容易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再培训成本较低,示范效应强,有以下三种对象:第一。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他们可以直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示范农业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起到以点带面、以一带百的巨大作用。第二,农村初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农民。他们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同时非常欠缺农业生产和科技知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信息知识需求迫切,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强。第三,农村干部。他们是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其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带领大伙奔小康。其次,拟定培训模式。培训模式应因人而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异地培训,远程培训,其他培训等方式。培训内容要顾及到当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整个农民群体提出统一的要求,对不同的农民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无论哪个地区,同一层次的农民经过培训必须达到统一的要求。据此设置的培训内容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内容设置。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二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抓好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方面的作用。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培养拔尖人才,研究高端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研究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换和应用。其次,抓好农技人员的职业教育。要鼓励更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不仅与教育、科研、推广和农业经营紧密相关,而且可根据学员的具体要求开设新课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最后,尽快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政府部门应在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予以补助,努力改善农业技术人才的创业环境。同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条件,把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人才吸引到农业领域中来,把城市人才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村来。做到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三篇:会泽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
会泽县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
【内容提要】200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会泽作为贫困山区农业大县,发展现代农业存在许多困难,但也面临更多机遇,蕴藏更大潜力,本文试作浅析。
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丰富和超越,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会泽县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扎实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把改善农业装备条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
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交通、生态、农村沼气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产业化基地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到哪里,农民富裕到哪里。
(一)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化程度。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山区和半山区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重点实施好润滇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沃土工程、基本烟农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中德财政合作会泽片区开发、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
(二)抓好清洁能源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以国债建设项目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和“猪—沼—粮”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农业循环产业链,解决农村家庭生活及照明的能源问题,促进种养业的发展,最终达到“粮多、猪多、钱多、资源消耗少”的目的。
(三)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高度重视村庄建设规划,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力度,争取在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县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逐步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加强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广播电视光纤网和“村村通”工程,扩大光纤接入网覆盖面,积极推动“兴边富民”通讯工程建设,提高覆盖率,加快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完善西部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用电难问题。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突破城乡界限,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二、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
区域布局、合理规划是提升现代农业规模效益的客观要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最佳适宜区和效益优先原则,按照“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强特色产业”的要求和“突出特色、规划先行,注重规模、相对集中”的思路,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一)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发展壮大畜牧、马铃薯、干果、蔬菜等农业主导产业,打好畜牧和马铃薯“两张牌”。畜牧产业,要围绕提质、增量、安全、高效这条主线,重点实施好“44321”工程,即:建设肉牛生产、肉羊生产、标准化生猪生产、农田种草饲料四个基地;培育扶持生猪屠宰加工、肉羊屠宰加工、新街优质肉牛加工、者海奶牛养殖加工四个龙头企业;建成县畜产品、驾车活畜、迤车仔猪三个牲畜交易市场;打响新街优质肉牛、火红黑山羊两个品牌;形成动物防疫这一体系,实现畜牧产业富民强县的目标。马铃薯产业,要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四个万亩丰产示范园建设,努力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引进适合国际出口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建好种薯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三个马铃薯交易市场,不断壮大马铃薯产业。同时,要按照农业产业“十一五”规划,抓好干果、蔬菜等产业发展。
(二)培育新兴特色产业。要立足资源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和着眼综合效益,从区域布局、品种结构上培育壮大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力争做到品质调高、结构调优。要积极引进、消化、推广优质蔬菜、花卉、中药材、水产和食用菌等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重点发展反季节应市水果、无公害蔬菜、虹鳟鱼、特色花卉,实现优质农产品量的扩张、质的提升,促进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业有大的发展。
三、坚持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
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农村发展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大事,更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大意义,着力抓好各项工作。
(一)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产业化的发展动力。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分散的农产品联合进入市场,从而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要依托资源优势和主导产业,坚持“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择优扶强”的思路,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逐步形成规模较大、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真正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对农业龙头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要实行税收、土地优惠,在项目安排及水、电、路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整合农业资金,实行项目与产业挂钩,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二)建设生产基地,夯实产业化的发展基础。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第一车间”。要集中力量发展壮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水平,实现“建设一个、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目标。尽快在大桥、驾车、五星、大海、火红等高寒冷凉山区乡(镇)
建成5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20万亩优质加工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在待补、雨碌、大井、者海等半山区乡(镇)建成25万亩优质专用饲料玉米基地;在大井、纸厂、迤车、娜姑等两江流域乡(镇)建成万亩冬早蔬菜生产基地;在乐业建立4万亩辣椒生产基地;在金钟、娜姑、迤车、乐业等坝槽区乡(镇)建立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迤车、五星、金钟建立三个优良仔猪繁殖基地;在者海、大桥、金钟建立三个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在新街、娜姑、金钟建立三个商品肉牛生产基地;在驾车、大海、田坝、鲁纳、火红、上村等乡(镇)建立商品肉羊基地。
(三)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积极探索建立有效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有限的土地,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原则下,依法、有偿、合理地进行流转,使土地的合理流转与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延伸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强化产业化的发展保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完善的运转约束机制,协调好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解决好利益分配问题,实现企业、农户、专合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和农村专合组织要让利于民,积极探索和推广符合实际的、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努力构建多赢格局。
(五)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提高产业化的发展水平。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和合格评定标准的宣传与培训,认真实施好会泽县17项无公害农产品和2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检验制度,完善农产品检测检验手段,对通过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的,给予奖励;强化以标准育品牌、以质量创品牌、以品牌争市场的意识,对会泽主导产业的优势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在取得品牌的基础上争创名牌;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对获得认证的农产品优先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到国内外展示、展销品牌产品,对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
四、坚持把科技推广和运用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灵魂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一)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力度。农技部门要加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积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会泽县、乡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不断拓展和更新信息资源,扩大信息容量,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广泛宣传贯彻有关农业法律法规,加大农业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行为,切实保护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
作,加强与国际马铃薯中心、省生物研究所、省师大薯类研究所、省农大等科研院校联系,采用技物结合、土地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多渠道与科研院校合作,建基地、办企业,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民需求开展技术研发与科技服务,构建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有效机制。
(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改善条件设施和人员待遇,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专合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五、坚持把培育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发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增加投入,抓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
(一)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培训经费,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农产品经纪人”、“绿色农业培训工程”、“绿色证书”、“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坚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方针,调整专业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扩大招生规模,大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力争实现青壮年农民基本达到初中文化水平,掌握一项外出务工技能和一门种养技术,提高农民的务农本领和转岗就业能力。
(三)不断提升农民精神素质。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倡导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激发群众自觉投身现代农业建设。
六、坚持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动力
(一)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广泛开展“在会企业联新村、干部职工扶农民”活动,综合运用税收、补足、贴息、担保等手段,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企业捐款和投资建设农村公益设施,要按规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和授牌表彰奖励。
(二)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的带动作用。要以四个万亩优质马铃薯丰产示范园、四万亩无公害乐业辣椒、标准化商品猪生产基地、商品肉牛羊生产基地为重点,建好一批上档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园区建设与产业化经营和发展优质高
效农产品结合起来,使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窗口。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要以会泽被列为“曲靖市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为契机,认真抓好乡(镇)机构、县乡财政体制和农村教育体制为主的农村三项改革,着力建立完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约束机制;深入开展集体林权、水务体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等农村配套改革,为发展现代农业注入新的动力。
(稿件来源:全国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云南省会泽县发改委)
第四篇:现代农业万亩蔬菜发展的措施
创新举措,聚力打造万亩蔬菜基地
——**市***农林局
“菜篮子”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为确保**城市蔬菜供给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我区依托城郊型农业的地理优势,在加大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创新举措,聚力打造***蒲家-北外万亩蔬菜基地,示范带动全区蔬菜产业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良性发展。
一、科学规划布局
根据今年“中央1号”和省、市、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区确立了“蒲北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的蔬菜产业布局,即蒲家镇、魏兴镇、东岳乡、罗江镇、北外镇等5个乡镇,涉及朱仙、钟庙、长岭、友谊、石庙、丘林、高石、洞巴、徐家坝、青杠桠、石龙溪、张金、田家磅、插旗山、肖公庙等15个村或社区,发展蔬菜产业面积1万亩以上。其中:朱仙、长岭、钟庙村新建钢架设施大棚500亩,丘陵村新建钢架设施大棚300亩,主要种植反季节时令蔬菜,青杠桠、田家塝、插旗山、石龙溪、张金、肖公庙等凤凰山环山带主要种植错季蔬菜,其余地方以种植露地常规蔬菜为主。
二、加大政策支持
按照“引业主、强龙头、兴产业并举;坚持建基地、促营销、兴加工并进;坚持设施栽培、无公害生产、品牌开发并重”的工-1-
作思路,制定和出台有利于蔬菜产业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吸引龙头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和农户积极参与基地建设;鼓励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规模经营。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的企业,国土部门对其用地给与优先考虑和安排,并视同农业用地,合理减免相关费用。交通部门对农产品运输开辟“绿色通道”,减免路桥费。
同时,区财政将现代农业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200万元,用于示范区内钢架大棚、复合型材料大棚和简易设施大棚建设资金补助,以及农户蔬菜种子种苗补助,以增强业主和农户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
三、加强基础建设
及时向区政府献计献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村公路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区内涉农项目和资金,向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基地倾斜,优先安排用于基地水沟路渠塘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到田网、路网、水网、电网配套,灌、排、蓄功能齐全,旱涝保收。
四、加强机制创新
示范区建设中不断推进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扶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多渠道、多领域的联合与协作;推进生产单位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主要以**市谷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紫色系列蔬菜产品,实行“统一规模、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治、统一检测、统一回收、统一品牌,分户生产、分户核算”的“六统二分”运行机制,实行“土地保底分红+按股分红”、“保护价收购+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
同时,推进基地建设模式创新,推广“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农民专合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基地建设模式。
五、加强技术服务
(一)加强科技支撑
1、与院校强强联合以西南大学、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科技成果,及时解决示范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2、完善科技大院继续完善和规范蒲家镇朱仙社区 “***无公害蔬菜科技专家大院”,增添服务设施内容,实行周一至周五专家轮流坐班制,对示范区生产的种子、农药、肥料、病虫害防治以及生产过程等全程监控,保证蔬菜品质和安全。
3、推广“三新”技术一是引进新品种,通过新品种试验示范,选择出适宜本地种植的“名、优、特、新”新品种,丰富市民 “菜篮子”的花色品种。二是新技术推广,采用先进的栽培模式,因地制宜实行轮作、间作、套作,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频振式杀虫灯、无滴膜和遮阳网等新物资的应用,从而改变蔬菜的上市周期,从而增加效益。
(二)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针对蔬菜生产的各个关键时段,利用电视、新闻媒体、广播、专题会议、以及现场会议等有效形式,及时开展蔬菜生产技术培训,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同时,利用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等培训项目,加大对示范区农户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三)加大标准化生产力度
推动龙头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等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到初级产品生产者有农事作业档案,逐步推行市场准入,推进蔬菜产业向优质、安全、生态、无公害的更高水平迈进,切实保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强组织保障
(一)建立机构,强化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农办、农林局、财政局、发改局、交通局、水利局、扶贫办等区级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蒲家-北外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建设工作的领导。同时,区农林局成立由蔬菜所牵头、科教、植保、土肥等相关站所参与的技术指导小组,抽调相关部门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二)部门配合,加强服务
各部门相互配合,财政部门加强资金的监管,农业部门负责项目实施及技术指导,区级其他相关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司其职,确保***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基地建设顺利实施。
(三)严格考核,落实责任
区级有关部门以及涉及乡镇要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切实把示范区蔬菜产业抓好抓实抓出成效。区委、区政府把“示范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列入对区级有关部门、涉及乡镇的综合目标考核,分解目标任务,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逗硬奖惩,对工作积极,任务完成得好的区级部门、企业、专合社、业主及乡镇等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成不好的要通报批评。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粮食储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畜禽、果蔬、水产、林竹、园艺五大主导产业,打响泉州龙眼、石狮水产品、晋江畜禽、惠安余甘、安溪茶叶、永春芦柑、德化乌鸡、洛江蔬菜、南安花卉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加强生产指导,落实监管措施,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加工工程,突出发展水产养殖、远洋渔业,继续实施林业“五四三”工程,积极培育森林旅游业。按照“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扶协会”的工作思路,实施农业产业化“1333”工程,继续加强畜禽、水产品、水果、茶叶、食用菌、花卉、蔬菜等300个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行动,扶持发展100家辐射效应强、带动效应明显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建设3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名牌和30个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和外向化水平。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制定泉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台湾农产品贸易的物流集散基地、台湾农业外移的吸纳基地、台湾农民再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构筑两岸人员、科教、信息、人力资源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