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0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07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

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

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

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00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06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二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07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第三篇: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农业局

(2007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

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00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06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

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dyA

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00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

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06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代理、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

(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四)加强管理,健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加快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管理人才和科技研发队伍,增强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和人才力量,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加快科技创新,不断推出有自主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和加工技术,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五)强化服务,着力营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十大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发展,着眼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按照市委深化“三学三创”优化发展环境要求,着力营造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快转变职能,搞好全方位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及时、快捷的服务。

《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第2页)。dyA

第四篇: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工业现状。我县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工业微小企业共有74户,主要是油菜种植加工,茶叶加工,水力发电、木材加工几大类。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有38户(其中规上企业23户),分布在工业硅冶炼、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其中硅冶企业7户、木材加工企业14户,茶叶加工企业3户、精制大米加工企业3户,电力企业2家,油茶、活性炭加工等其它企业9户。目前主导产业是工业硅冶炼和木材加工,生产比较正常的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企业是##公司、##公司和##米业公司等。

今年上半年,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9781万元,同比增长20.4%,其中200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44656万元;同比增16.3%,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数的50.13%;完成工业用电量21570万度,比去年同期上升19.27%。完成工业投资上报192800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68.86%,同比增长34.22%。

2.生产情况。从今年来看,主导产业硅冶企业生产较去年正常,基本保持4到5台炉子开炉;受木材指标减半影响,木材加工企业未能满负荷生产;水泥企业生产量大,但由于市场销售不足、运输道路不畅、采矿证及生产许可证未办妥等问题,造成产大于销,水泥囤积,企业未能持续生产,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业、酒业等企业生产比较正常。

3.项目建设情况。目前续建项目有年产4300吨山茶油

生产线等4个,新建项目有混凝土加气砖生产线等5个,技改项目有##多晶硅9×16500KVA冶炼炉异地升级改造项目,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有6个,上半年已完成投资192800万元。

4.工业园区情况。2011年我县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并对##工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建设,围绕“七通一平”重点打造,2012年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区三园”的工业布局。园区形象初步显现,吸引产业、集聚项目能力逐步提升,为企业聚集发展创造了良好基础。

二、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发展走不出困境

多年来,我县的产业一直围绕着木材加工,工业硅冶炼,农副产品初加工三大类来发展,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1、工业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立体产业未形成。我县2013年工业总产值仅有42.89亿元,缺乏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结构单一,主要是木材和硅冶企业,在层次上以传统工业,资源型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缺乏精深加企业。并且各企业间分布零散,没有形成集聚发展,带动不起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

2、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主要原因:一是我县长期凭借资源优势,依赖木材加工和工业硅冶炼及农副产品初加工支撑经济增长,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二是缺乏带动性的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设备落后,技术人才缺乏,2

企业安于做产品初加工及半成品的现状;三是受资金、用地指标等限制,新培育的医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产业效能尚未发挥;四是产业规划滞后,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尚处在规划引入阶段,距真正撑起新兴产业经济增长极还相去甚远。

3、产业转型升级难。主要原因:一是工业硅冶炼产业是保持我县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若全面实施转型升级,在短期内经济增长势必下滑,影响目标任务;二是长期形成了对现有产业的依赖,如何就现有产业进行转型,在定位和作力点上不明朗;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停留在工作报告的层面,在推进落实上缺乏实质的内容;三是产业升级,搞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企业生产线的扩建,设备配套,高科技人才引入等需要投入巨资,我县企业经济实力薄弱,自有资金无法满足产业升级需求;四是基础设施滞后,承接东部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能力弱,新兴产业项目引入乏力,新兴产业培育进度缓慢。

4、新兴产业难。一是大部分企业获取新兴产业市场信息不足,产业链不清晰,无法做出基本的市场预测,难以找到进入新兴产业的切入点;二是新兴产业技术要求高,资金投资大,回收周期长。三是新兴产业市场不明朗,尽管从长期看,发展潜力巨大,但短期内存在风险;四是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投资项目建设,企业投资新兴产业项目,需要大量资金,大部分企业自有资金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一旦投资新兴产业,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3

五是企业转型发展新兴产业缺乏研发能力,没有自主品牌,缺少营销渠道。

(二)建设资金缺乏。一是县有财力薄弱,无力支撑项目建设所需扶持资金;二是基础设施滞后,投入前期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县财政无法承受;三是部分招商引资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由于新落户,缺乏抵押贷款担保物,融资困难,造建设资金不足。

(三)基础设施滞后

1、对外设施。一是道路交通设施滞后,我县与外界连接的路网密度小,通达水平低,道路的等级低,质量差,(目前,仅有一条过境##的夏蓉高速建成通车,其他道路均为普通的省道,县道);二是缺乏专业的物流市场,使我县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衔接上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动。

2、对内设施。一是县城至各产业园区的道理交通状况不理想,二是产业园区内部,在道路、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网络、有线电视和场地平整“七通一平”建设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都未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弱,吸引项目入驻园区能力不强。

(四)缺乏人才

目前,全县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754人,其中管理人员226人,技术人员180人,大专以上181人,工程师人数80人,科研人员3个。

1、在工业管理人才上。由于我县企业基本上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导致在管理上不重视,我县的管理人员仅有226 4

人,远远满足不了工业大发展的人才需求。

2、在科研技术人才上。因我县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工业,资源型为主的初产品及半成品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导致对专业技术人才不重视,科研技术人才严重欠缺,目前我县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80人。

3、产业人才。从政府管理层面来看,对工业重视力度不够,在工业管理领域,没有专业产业发展规划人才;从企业层面上来看,产业发展人才也严重欠缺。

(五)缺乏专业的物流市场

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中的核心产业,是企业连接市场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县尚没有建成专业的物流市场,在长春堡高速公路出口、汉寨高速公路出口建立现代物流园区的计划尚在论证阶段,专业物流市场尚未形成给工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三、发展工业的思路

(一)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形成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

1.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集中力量抓好技改扩溶,努力将我县工业硅冶炼做大做强。以####集团9×16500KVA工业硅冶炼炉技术改造升级为突破口,加快##现代硅冶产业园工业硅冶炼炉技术改造升级,达到总装机规模在250000KVA以上,加大硅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幅度,发展硅铝钡、硅钙钡、硅钙铝等复合铁合金产品。

2.不断加大农副产品加工培育力度,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主导产业。发挥##米业有限公司省级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大米加工、植物油加工、茶叶加工、优质白酒、特色食品等为重点推进精深加工,强化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致力于打造成为省级优质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3.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培育具有特色的配套产业。充分发挥“天香谷”植物香油系列产品开发生产作用和芳香特色农业旅游园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大力推进“天香谷”芳香特色农业旅游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企业总量和质量,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以##镇为依托,充分利用景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出具有特色的配套产业,让新的园区发展模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财政增收及农民就业的增长点。

4.以红色文化发展为依托,加快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及轻工产品加工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县旅游产业优势,着重打好民族特色这张牌,进一步加大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和幅度,挖掘具有民族内聚力的资源优势,逐步增强城市软实力,进一步鼓励发展民族服装、小五金、日用品等轻工产品,积极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品。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调整工业产业结构。结合县情实际,加快调整轻重工业结构,推动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推动加工业与服务业相结合,推动劳动力密集与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

2.改善产业组织结构。按照市场竞争、规模经济、专业分工、产业配套的原则,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产业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项目向园区聚集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产业链为纽带,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3.提升技术和产品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现有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资本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现有产品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方向发展,达到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的目的。积极引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产品升级换代,努力提高新兴产业产品的比例。

4.优化工业区域布局。以“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链条化、布局聚集化”为方向,立足实际,采取“一区三园”的规划建设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形成以##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带动城北生态工业园、####循环产业园、##现代硅冶产业园发展的格局。

5.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始终把加快产业建设和转型升级作为发展工业经济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来抓,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优势,坚持以工业硅冶炼技改升级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主导,整合木材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大力发展服装、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特色旅游产品等产业,确保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优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加强在产业配套、上下游产品对接、共性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引导和服务。对正在实施的##集团9×16500KVA冶炼炉技改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尽快建成投产达产。

(三)加大招商力度,引进新兴产业

1.依托我县区位、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大企业大集团,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下大力引进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链,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2.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推动工业园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3.重点加强在农林产业精细加工及新兴电子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围绕重点产业,广泛开展上下游产业招商,积极与省市经信委对接,加强对引进项目发展引导,力争每年引进1-2家大型支撑性产业项目入驻,年平均协议引资40亿以上,实现到位资金10亿以上。

4.加快物流中心的招商和建设,促进物流与工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1.加大园区主干道建设力度。千方百计做好园区“七通一平”建设资金筹措工作,加快园区路网建设,力争在2014年底完成1号工业大道8.1公里、2号工业大道3公里、环线道路3.2公里,2016年底全面建成园区主干道。

2.加快园区电力设臵建设。积极对接##供电局,协调解决园区电力设施建设,力争2014年12月前完成##35千伏变电站扩容工程并投入使用,2015年底完成##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并投入使用,2016年上半年完成##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并投入使用。

3.抓好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积极争取省市项目资金,努力解决园区标准厂房建设资金难问题,到2014年低,完成标准厂房建设 9.23万平方米,2017年平均每年完成4万平方米,累计完成25万平方米。

4.做好园区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主动对接省市住建和环保部门,争取资金投入建设园区垃圾处理项目和污水处理项目,力争2014年底完成园区供水水源工程施工及蓄水池建设,完成供水管道铺设13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设施 1个,完成排水管道铺设9.6公里。到2016年底,园区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五)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生产要素协调,保障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等融资性平台建设,推进银企合作,缓解企业资金制约,化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做好用电服务,保障企业安全生产。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国内外专业展会信息,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商品展销会,帮助企业提升知名度、开拓新市场。

2.完善服务制度建设,着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健全县级领导联系企业跟踪服务制度,完善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实现规模企业服务全覆盖。建立问题排查制度。督促各单位切实开展为企服务活动,建立干部服务企业月报制度,排查突出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完善督查推进制度。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强化落实解决情况的督查推进,需 9

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梳理汇总,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会商研究解决,切实形成优化环境强大合力。

3.强化工作作风提升,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转变政府职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加强效能监督,强化责任追究,规范行政部门的涉企检查行为,实现企业生产和建设项目的“零干扰”,让政府工作人员更新市场理念,尊重市场规律,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全县工业经济营造依法行政,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致力于促进全县工业转型升级。

第五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相对过剩、造成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仅28.8%是由农业提供的。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变农业大县为经济强县的重要途径。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臵与重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37家,从业人员6444人,实现销售收入85610万元,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10家,营业收入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加工企业43家。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有所提升。200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41万元,占全县农业增加值的26.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400万元,上交税金1080万元。加工企业中获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二是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太和辣业为龙头的辣味系列食品加工业,以成氏食品为龙头的挂面加工业,以济草堂公司为龙头的饮料加工业,以鹿峰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等主导产业。三是产品品种多样化,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全县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达90多种,其中辣味系列产品有辣酱鱼、辣酱肉、辣仔鸡、辣仔鸭、辣牛肉等,此外还有油豆腐、豆豉、火腿、花生油、蘑芋、竹笋、茶油、食用菌、等产品。太和贡辣、济草堂饮料、神农 1

谷山泉水、成氏挂面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大量进入县内外市场。四是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全县有3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12个市级、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药材基地种植面积5万余亩、优烟基地20万亩、水稻播种及制种面积53.1万亩、优质水果种植面积5万亩、全县年出栏牲猪71.4万头,其中年出栏牲猪10000头以上的猪场5个、水产养殖面积5万亩、草食动物5万头,全县拥有2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个,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农业企业4家。这些基地和企业以其较高的规模效益辐射和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工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对社会贡献日益明显,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5600余人,从中取得劳动报酬4380多万元,同时,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其市场销售半径增大,从而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二、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低水平的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加工率较低。我县粮食、肉类、木材等农产品产量在全市有明显的优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却处于较低水平。现有的加工企业中,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有6家;50—100万元的27家;而投资额100万元以下的1104家,占97%。

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产值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仅10家,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

2、生产技术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为民增收作用不明显。据调查,全县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阶段,手工劳动仍是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大部分企业采用比较原始的办法从事产品的生产,部分采用了技术装备的企业,也大多处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因而产品品种单

一、大路货多、档次低、质量差、生产成本高、无知名品牌、未形成整体优势。加上加工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过程无章可循,更谈不上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缺乏加工程度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另外,企业的市场开拓与经营能力弱,资金、人才明显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企业与农户的产业链接中,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缺乏合同的约束,一方面使企业生产原料无保障,生产无计划。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也有相当的肓目性,使农民的增收渠道无保障,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3、精品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一些初级大路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单,不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难以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加之不少产品没有自己的商标,或是有品牌无名牌,难以打入国内外市场。

(二)、原因分析

1、观念滞后,认识不高。近年来,人民的生产观念虽然已经开始从片面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方面转变,但还没有根本地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对农产品加工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将产业结构调

整、基地建设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脱节。搞农业的认为农产品加工是工业上的事,而搞工业的又把重心放在采矿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项目上,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视和支持不够。

2、投入不足,资金困难。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和淡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悬殊。当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他们自己一般都拿不出那么多,想到银信部门贷款又缺少抵押物,也难以找到担保单位。资金的严重馈乏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主要瓶颈。

3、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落后。由于我县农产品生产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原料与加工存在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契约关系或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长期忽视加工业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的要求,导致一方面适合企业深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卖难,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矛盾。企业不能围绕市场认识和确定经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缺乏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在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上完全是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没有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经不起市场风险考验。

4、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宣传政策不到位。不少龙头企业负责人不知道龙头企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有些优惠措施没落实。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利益等原因,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用地审批及改制登记手续繁杂、融资困难、绿色通道不畅等困难。资金投入、税费优惠、科技支持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启动内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自觉地支持和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树立“抓工业促农业,围绕加工业抓农业”的理念,想办法彻底打破家庭作坊式、小规模、个别劳动、经验型、师傅带徒弟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业的格局,推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在人、财、物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企业化管理,实现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企业的根本转变。其次,要确立系统发展的观念,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将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资金支持。要构建稳固的银企双赢机制,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

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丰收时节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急需资金时,要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筛选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能力强、加工层次深、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推介招商。二是税收扶持。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相关税费。三是要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对企业敲诈勒索、盗窃哄抢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经营理念、机制建立、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切实做到少设卡、多服务,少索取、多支持,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工业提供有力的原料支持。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形成“一乡一品”、“数乡一品”和“一县一品”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支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甚至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实现企业赢利农民增收双赢的目标。要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

4、打造发展平台,实现聚集发展。今年,我县将芙蓉项目区作为桂阳大工业园区的重要一极进行精心操作,定位为全县农产品发展聚集区。目前全长1.6公里的茶红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具备了引企入园的初步条件。目前有10家龙头企业急需入园发展,规划用地270亩,总投资1.75亿元。要按照李向阳书记现场办公会议的要求,将各项工作尽快落到实处,按照先行先试的政策,在用地、融资等方面优惠、优先灵活办理,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洼地”效益和重要名片。

5、提高科技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主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要引导企业建立有效的科技研发体系,组织协调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联合,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食品加工企业要以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产品为主。引导企业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善于搞好市场经营,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开拓市场。

6、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效益优、科技水平高、制度全、管理好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营。引导企业搞好内部管理,健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完善生产经营机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创一个龙头,牵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2009年4月10日

下载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681 更新时间:2009-3-30 23:33:18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

    铝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铝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为进一步了解百色市铝工业发展情况,根据办公室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安排,3月17日至18日,在陆永儒副秘书长的带领下,我们三人调研组到德保靖西那......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调研报告近日,为全面掌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该县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

    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

    农产品调研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调研报告 一、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我县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是在县农牧局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工商、质检、公安等单位开展。每年我们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