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时期强化六盘水市农业信息工作的思考
浅谈新时期强化六盘水市农业信息工作的思考
靳颖
〔内容摘要〕 本文结合我市农业部门农业信息工作开展情况,就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初步建议,以期能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的作用。
〔关 键 词〕 农业信息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农业局信息科
信息,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愈来愈大,特别是随着计算机诞生、人造卫星上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信息时代,瞬息万变,以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极大地刺激了农业及农村领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和渴望。农业信息,以其拥有占绝对优势的最大数量的受众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作用而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大量的农业项目调研、规划、计划制定、技术路线和方案选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可行性论证、成果鉴定等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持与保障。尤其是在生产上,随着“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对已掌握经营自主权、渴望脱贫致富的农民来说,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挑战,这不仅需要提供各种农业实用技术信息,而且要提供商品信息和市场动态以及综合经营信息。可以说,从农业决策到农业生产,整个过程无不与信息息息相关,大到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动荡,小到某农户种什么、卖什么,无不与信息密切相连。
六盘水市农业局于2002年设立信息科教科,各县级农业局也分别按要求在业务股、农经站等部门设置了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在继续发挥原有机构农业信息收集与传递功能的基础上,信息机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按照省农业厅编制的《农情调度月历》对本地区整个农业生产领域涉及情况按照既定时间进行周报、半月报、月报、季度报、半年报、年报并即时提供文字资料,市县两级农业部门每年报送农情调度类报表、资料达到300余份。
二是以简报形式收集、整理、发布各地有关市场、技术、政策、工作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据不完全统计,市县农业部门以局机关和业务科室编发的简报分别有《六盘水农业信息》、《农业信息》、《农业工作简报》、《信息反馈》等,每年编发量超过100期,提供各类信息500余条。其中市农业局信息科每年编辑、印发简报《六盘水农业信息》30余期,1300余份,信息量达到150条(篇)左右。此外,各地随时报送党政机关和业务指导部门的各类信息无法准确统计,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量大面广综合性强的农业信息通过报送省厅领导、业务指导处室和市领导、各县区农业局,为各级领导、部门了解和掌握我市农业工作整体进展、存在问题、做出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
三是各级农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根据《“十五”农村市场信息服务行动计划》和《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延伸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多方争取,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建设农村信息员队伍,以中国农业信息网提供的“一站式”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以下简称“一站通”)为平台,为推进我市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延伸、落实县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据统计,自工作开展至今,我市共培训农村信息员228人,共注册“一站通”信息服务站92个,信息服务联系人93名,网上注册数量居贵阳市、黔南州、毕节地区、遵义市之后位于全省第五位(据中国农业信息网查阅数据)。2005年,按照省里安排,我市共对84个县及县以下农村信息服务站进行了网上认定申报,对98名县以下农村信息员进行了网上认证申报。并从各县区农业信息工作组织机构情况、机构的基本背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工作经费以及有关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情况等方面对全市农业信息工作进行摸底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我们可喜地发现,农业信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农民自发学科技用科技、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如六枝特区农业
局科研茶厂的“夜郎雪剑”名优茶、六枝落别苦荞糊厂的“雾峰”苦荞糊、六枝落别优质米基地的“滴水滩”富硒米、六枝大用毛坡的小红蒜、水城县发耳乡大寨村的仔猪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一站通”和农经网等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上网发布销售信息,引起了各地客商的关注,来电来函联系不断,促进我市特色农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有力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受到获益农户的好评。
四是加强和新闻单位的交流、联系,借助新闻舆论的宣传优势,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工作的重要作用。市信息科教科先后联系、配合市报社、市电视台、市电台开辟专栏,利用电视、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对全市农业工作整体进展情况、取得成绩、各地生产实践与结构调整中涌现出来的新点、亮点和典型事例进行大力宣传和系列报道,如与市报社联办的《辉煌十五农业篇》全程回顾我市农业十五发展历程,以典型生动的实例展现各级农业部门坚持“以科兴农、以科促农”思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所做的大量艰巨而细致的工作,以及由此带来的丰硕成果,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农业信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发挥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成为广大干部职工新时期创造新业绩的新动力和助推器。此外,信息科教科还负责本地区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农业标准化相关知识的宣传、组织协调地方标准的制定、组织有关人员对本市农业领域重要问题进行基层调研、新型农民培训、科技三下乡、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协调、组织与实施等,其工作范围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单纯的农业信息,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与农业发展,向更多的领域拓展,从而更具综合性和多面性,这也对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就整体而言,我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基本上形成了定期、稳定的农业信息采集、发布和上报渠道,对反映和指导全市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为“金农工程”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奠定了基础,体系建设初具规模。但与此同时,面对农村面大、人口众多、素质偏低、经济基础薄弱的现状,加上农业部门信息服务机构中普遍存在的成立时间短、专职人员少、变动频繁、经费不足、管理技术跟不上等情况,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制定完善的工作机制,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需要并为之提供快捷有效的信息服务,显得任重而道远。结合调查情况,我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不足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不健全、人员不稳定、素质参差不齐。市县两级虽按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农业信息机构,但除市级专门成立信息科教科外,其余四个县区均设在业务股、农经站,县以下的信息服务站多挂靠在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办公设施和地点则与农经网服务站合处进行,全市县及县以上从事此项工作的18人中除两人为专职借用外,其余均为兼职,并且市县两级机构中均出现因机构、人事变化而人员变换较频繁的现象,乡镇的表现更为普遍。由于缺乏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加上办公地点与设备的不稳定,且变换较频繁,导致工作连续性不够、质量不高,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有的基层机构人员缺乏必备的网络基本知识,对“一站通”停留于字面,实际操作能力很低,对一些基本情况稀里糊涂,甚至一问三不知。
二是缺乏必要的专项经费。全市信息服务机构中仅有两个机构有专项经费,年均5000元。资金的短缺一方面造成硬件设施无法配套完善,一方面造成部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由于人员缺乏相应的知识培训,管理能力低,行动跟不上。与之相比,由市气象局主办的农经网,因资金投入大、设施配备到位、加上专职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做保证,目前已完成市级信息分中心、4个县级信息服务中心和98个乡(镇、办)服务站的建设任务,其信息网络体系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并与电信、劳动、远程教育等部门联手,在声讯服务、劳动就业指导、远程教育培训方面开展得红红火火。相比之下,对农业信息具有得天独厚优越条件的各级农业部门在农经网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据从市气象局农经网负责人处了解到的情况,每年由农业部门提供的信息廖廖无几。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这种部门之间关系的不确定,导致农业部门在农经网中的作用处于游离、失重状态。
三是农业信息工作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在部分地区认识模糊。部分乡(镇)党政领导由于认识上的不足,重视力度不够,加上乡镇经费普遍紧张,配备专用电脑有相当大的困难.在原定计划方案中,“一站通”与“农经网”合处办公,但在具体操作上,乡(镇)因中心工作过于庞杂,人员不稳定的同时,“农经网”所配电脑也常被乡镇中心工作及农经网业务所挤用,致使“一站通”业务难以正常开展,导致
此项工作长期处于虽建有网点,但无人负责,业务难以正常开展状态。一些基层机构一提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就单指“一站通”,有的乡镇领导、农业技术干部对农业信息不关心、不应用,存在功能性障碍。四是涉农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涉农信息如土地、水利、环保、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气象、农机、统计等均由不同的部门归口管理,各自独立,缺乏沟通。各部门在统计口径上由于采用标准不统一或不规范,造成部门间资源无法共享或不能充分共享,也造成农业信息采集、获取渠道不够全面,存在时差和效差。
五是当前地区信息多限于简单的动态、进展或产品供求,一些新技术、实用技术类的信息多来源于其它农业网站转载,由于农民经济条件和自身素质限制,信息接收量小,消化吸收不了,转化程度不高。而结合本市实际对此进行专业分析,提出实用建议、意见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的信息基本没有。
六是农村种养业专业协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乡村能人对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信息知识的接收和掌握程度整体不高。据各县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调查情况:全市共有各类龙头企业、经营大户、种养大户、协会、中介组织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近百个(户),而拥有计算机、具备联入互联网条件、已上网的不足20%,龙头企业在其中占很大比例,主要是从农业产品供求出发,为其寻商机,找销路,信息获取面较窄,其它大多数生产经营者受条件限制,信息仍较闭塞。
在国家信息化的总体部署中,“金农”工程自2005年起被列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建设和推进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选择,形势的发展,对加强农业信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做为基层农业部门,如何立足市场、服务三农,扩大农业信息服务覆盖范围,提高服务效益,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增强对政府的宏观决策支持能力,促进传统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向现代观念和现代管理转变,全面推动我市农业信息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是开展以农民为终端的信息服务是政府主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这是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信息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到位、完善,是此项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
第二是健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在原来基础上,由市至县到乡,逐级理顺、明确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和人员,确保每个机构都有明白人、做明白事。
第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一支既有扎实业务知识又具备一定电脑知识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和信息员队伍。特别是要扩大农村信息员培训面,农村信息员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是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途径。此项工作应做到长期、持久、深入、全面,切实提高农村信息员的素质,真正发挥作用。
第四是搞好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打破涉农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垄断和分割,促进涉农信息的共享,实现农业信息软硬件方面的优化配置和整合利用。由于业务关系,气象部门在农经网中关于农业生产的具体环节、技术方面不如农业部门熟悉,其服务有局限性,这也是农业部门的优势和潜力所在。第五是明确服务对象,拓宽服务渠道,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和效率。在传统信息服务对象的基础上,把具备一定市场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作为信息服务的主要直接对象,注意发挥他们的辐射和带动,最终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户。服务渠道要实现网络与常规媒体相结合,在通过互联网络发布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简报、标语、宣传单、明白纸、黑板报、声讯热线等形式,对当前农民最为迫切需要的种养业适用技术、市场供求、价格信息以及国家或本省、本地区出台的支农、惠农的系列政策、措施等内容进行宣传服务,通过“土洋结合”、视听结合,立体多方位尽可能地满足不同条件下广大农户的不同需求。通过多方努力,真正把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发挥作用,促进“金农”工程的深入实施并推动全市农业信息化进程。
第二篇:司法部门强化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思考
积极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避免群体性突发事件,特别是在新的时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势在必行,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增多,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群众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有所增加,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人民调解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诉讼程序之外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有效手段,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工作也是坚持执法为民,关心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纠纷,大多数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发展经济是政绩,化解矛盾、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政绩。
二、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
(一)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的调解功能。人民调解组织要适应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在认真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调解同时,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的群体性、复杂性、易激化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
(二)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一方面,人民调解组织要积极调解,及时化解矛盾,将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妥善调处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化解不力而导致刑事案件和其他恶性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把握民间纠纷发生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建立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党委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三)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群众的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出台时,要结合调解条例有针对性地加强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增强时效性,从源头上防范矛盾纠纷。
(四)要切实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功能。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便民、利民、亲民和不收费的特点和优势,利用“田间”、“地头”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及时、就地调解矛盾纠纷。对于那些疑难复杂、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要及时受理、及时调解。
在强化人民调解四项功能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结合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努力排查,就地排查,就地化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种矛盾纠纷。城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解市政建设、旧城改革中因拆迁引发的矛盾和因职工下岗引发的矛盾纠纷,协助基层政权组织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厂矿企业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理解并支持改革,保障企业改制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2007-12-12 18:01:3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2)为深入了解我县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农委、财政局、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础与现状R>我县共辖5镇3乡153个行政村、6个农工贸公司,两个国营农场。区划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其中县属167万亩;计税面积178万亩,其中县属106
万亩;县属计划外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乡管纳税面积万亩。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统计,全县乡级债务3377万元,债权892万元;村级债务万元,债权万元。2003年全县农业税收入万元。2004年全县农业税实际免征3679万元,农民人均免征元。全县可获粮食直补2442万元、良种补贴0万元。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靠政策原因同比可增长。我县8个乡(镇)共有省定编制383名。2001年机构改革时分配各乡镇编制289名,实有251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40个,编制315名,实有235人。县直今年需改革的事业单位227个(含学校),编制6631名。
二、困难与压力
“一免两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
(一)乡村两级组织运行难度增大。农业税取消后,基层组织运转普遍出现了“三难”。一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前些年乡村两级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借款为农户垫付农业税,加之一些政策性支出、隐性支出,使乡村两级形成了亿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来乡村两级可以通过农业税等收入逐渐消化,现已无力解决。二是经费支出保障难。农业税取消前,乡镇办公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划拔,不足部分通过乡管计划外耕地税收解决(纳入了预算内)。我县8个乡镇各站所年需经费727万元,取消农业税后,资金缺口647万元。全县村级年需经费636万元,取消农业税后,缺口371万元。三是“一事一议”执行难。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本身已无力支付公益事业投入。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对“一事一议”并不认可,现在农村的“一事一议”会难开、款难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迟缓,面貌难以改善,严重
影响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金融瓶颈制约严重。我县每年农用资金需求在28000万元左右。据调查,近三年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农贷17729万元,仅占农用资金需求量的。其中投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13897万元和1158万元,分别占投入农贷的和,畜牧业贷款投放比例过小。以兴安乡为例,兴安乡年需农用资金2800万元,2003年信用社贷款1121万元,占所需资金的40,且全部投入到了种植业。由于金融部门农贷投入比重低、贷款门槛过高且投放方向失调,无奈之下,农民只能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我县年均民间借贷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息借贷,这种高利贷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乡村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土地矛盾日渐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的潜在矛盾一起暴露出来。3月份以来,我县发生反映土地问题的上
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0以上。主要体现在土地合同纠纷、要求均分计划外地、机动地长期发包抵债、机动地超标、户在人不在未给分地、新增人口无地要地、树遮地造成土地自然减少要求补地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耕地保护不到位,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四)机构改革压力较大。目前看,我县乡镇机关分配编制和实有人数只占省定编制的76和,按今年省定15的精简比例,困难不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每个乡镇政府设置三个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税办公室),事业单位设“四个中心一个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但多数乡镇只换牌未转制,仍实行改革前站所的管理方式。目前乡镇还有自用人员81名,职能转变和人员臃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管理职能
弱化,深化乡镇改革和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个“大手术”究竟如何做,改革后的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机构如何调整,富余人员如何分流等等,是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事业单位参保进展不快。我县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统筹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方案》。由于事业单位参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第四篇: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农委、财政局、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础与现状
我县共辖5镇3乡153个行政村、6个农工贸公司,两个国营农场。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万亩,其中县属167万亩;计税面积178万亩,其中县属106万亩;县属计划外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乡管纳税面积24.6万亩。全县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统计,全县乡级债务3377万元,债权892万元;村级债务10840.6万元,债权8977.9万元。2003年全县农业税收入3201.3万元。2004年全县农业税实际免征3679万元,农民人均免征177.7元。全县可获粮食直补2442万元、良种补贴390万元。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靠政策原因同比可增长12.4%。我县8个乡(镇)共有省定编制383名。2001年机构改革时分配各乡镇编制289名,实有251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40个,编制315名,实有235人。县直今年需改革的事业单位227个(含学校),编制6631名。
二、困难与压力
“一免两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
(一)乡村两级组织运行难度增大。农业税取消后,基层组织运转普遍出现了“三难”。一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前些年乡村两级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借款为农户垫付农业税,加之一些政策性支出、隐性支出,使乡村两级形成了1.4亿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来乡村两级可以通过农业税等收入逐渐消化,现已无力解决。二是经费支出保障难。农业税取消前,乡镇办公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划拔,不足部分通过乡管计划外耕地税收解决(纳入了预算内)。我县8个乡镇各站所年需经费727万元,取消农业税后,资金缺口647万元。全县村级年需经费636万元,取消农业税后,缺口371万元。三是“一事一议”执行难。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本身已无力支付公益事业投入。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对“一事一议”并不认可,现在农村的“一事一议”会难开、款难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迟缓,面貌难以改善,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金融瓶颈制约严重。我县每年农用资金需求在28000万元左右。据调查,近三年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农贷17729万元,仅占农用资金需求量的63.3%。其中投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13897万元和1158万元,分别占投入农贷的78.4%和6.5%,畜牧业贷款投放比例过小。以兴安乡为例,兴安乡年需农用资金2800万元,2003年信用社贷款1121万元,占所需资金的40%,且全部投入到了种植业。由于金融部门农贷投入比重低、贷款门槛过高且投放方向失调,无奈之下,农民只能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我县年均民间借贷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息借贷,这种高利贷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乡村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土地矛盾日渐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的潜在矛盾一起暴露出来。3月份以来,我县发生反映土地问题的上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0%以上。主要体现在土地合同纠纷、要求均分计划外地、机动地长期发包抵债、机动地超标、户在人不在未给分地、新增人口无地要地、树遮地造成土地自然减少要求补地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耕地保护不到位,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四)机构改革压力较大。目前看,我县乡镇机关分配编制和实有人数只占省定编制的76%和65.5%,按今年省定15%的精简比例,困难不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每个乡镇政府设置三个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税办公室),事业单位设“四个中心一个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但多数乡镇只换牌未转制,仍实行改革前站所的管理方式。目前乡镇还有自用人员81名,职能转变和人员臃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管理职能弱化,深化乡镇改革和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个“大手术”究竟如何做,改革后的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机构如何调整,富余人员如何分流等等,是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事业单位参保进展不快。我县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统筹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方案》。由于事业单位参保积极性不高,保费征缴难度大。参加社会保险的刚性制约不够,参保面过窄。自我县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以来,仅有6户财政差额单位185人、10户自收自支单位632人参保,财政全额
增收渠道,扩大农村经济总量。
(二)努力突破制约性障碍。
1、全力做好农村稳定工作。从目前情况看,全县农村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但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前段时间群众上访反映的土地等问题远没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农忙的结束,夏秋季节乃至今冬明春可能出现上访高潮,当前应集中力量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建议尽快落实落靠责任,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严格执行黑政办发[2004]17号《关于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认真做好清查、纠偏、治劣等工作,解决好人地矛盾问题。加大依法治访和纪检监察力度,对心存不端,恶意挑唆、策划、煽动农民上访的人员,应依法严惩。对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基层干部进行严肃处理。
2、打破金融瓶颈。建议加强高层协调,降低农贷“门槛”,降低利率,扩大额度,延长期限。强化政府对农业贷款发放与使用情况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和农贷外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农民入股、合股经营,壮大实力,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建议允许农民建立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保护民间合法信贷及其它合法融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其它社会资金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3、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应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改良的激励与强制机制,保障土地安全。探索土地市场化的路子,形成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改良的合同关系,调动农民改造土地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入股,实施合作经营,实现农村合作化与市场化同步发展。推进优质高效良种工程,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科技与良种推广力度,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4、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建议采取“划转债务、清理减债、收欠还债、拍卖还债”四项措施化解债务。“划转债务”即对乡村债务审查归类、认定,对因前几年搞玉米大垄双覆种植、“普九”达标、公益事业建设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解决或由县级财政负担。因自身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债务,由乡、村自己负担。“清理减债”即对乡村债务方式及用途进行清理,认定合法、合理债务,降低或扣除违法高息抬款的利息,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或其它不良用途造成的债务由责任人承担,甩掉不合理债务包袱。“收欠还债”即对乡、村存在的“三角债”采取以帐冲抵的办法进行核销。“拍卖还债”即拍卖难以回收的债权或可以出卖的固定资产,筹集现金还债。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制止新债发生。
(三)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1、大力推进乡镇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是机构和编制数量的减少,核心是职能的转变。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基层的需要,弱化管理职能,强化引导、服务、协调功能,把乡镇职能逐步转变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按照“职责一致”的原则,理顺乡镇与县直职能部门的关系,把乡镇不该承担的责任卸掉。建议根据乡镇政府的职责来设立内部机构和岗位人员,因职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不必过分强调上下对口。要下决心撤销一些与职责不适应的内部机构,将一些管理职能重叠的内部机构合并。建议乡镇机构设置突出行政综合和经济服务两大块。设立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特点,设立产业服务中心。进一步精简人员编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与中心变行政管理为契约式管理,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建议进一步撤并乡镇。
2、积极抓好村级改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应重新认识村委会在现代农村管理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整工作思路和领导方式。建议加大民间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撤并村屯,精简村干部职数。每个村可配置3-5名村干部,兼职不兼薪。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统一村干部工资标准,并实行工资卡方式发放。建议将村级财经管理权交还村里,上级给村级的转移支付直付到村,乡镇只负责审计、备案,提高村级组织的自主性,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3、稳步推进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建议对职能相近或职能转变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撤消。重新规范、界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及内设机构。精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4、认真抓好人员分流工作。下派一批。将乡镇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村屯,或下派到村做兼职特派员,负责信息、技术服务,监督村级组织工作。可将县直涉农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充实到乡镇中心。清出一批。清退乡镇及县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分流一批。鼓励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实行离退和待岗一批。
5、加强“三条保障线”建设。认真研究事业单位转制尤其是自收自支单位实行破产重组的可行途径,积极争取国家和银行的支持,化解本级财政风险。做好全额、差额单位“两险”资金划拨工作。建议分阶段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启动部分财政预算内事业单位由个人帐户储存支付“退休费”,全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程。建议借鉴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的办法,以养老保险为制约,实行各险种通过一个渠道缴纳的途径,加快事业单位参保步伐。
(四)探索有效的社会公益事业管理方式。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从大的方面来说,还是需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靠县、乡、村共同加大投入解决。
1、依靠村级创收解决一部分。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财力萎缩与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之间的矛盾,在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的同时,努力拓宽村级组织创收渠道才是治本之策。建议允许村级组织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中介、信誉担保等有偿服务。鼓励村级组织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企业或服务公司,增加集体收入。支持村级组织把各类闲置资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招商引资,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弥补村级财力不足。
2、纳入县乡政府管理一部分。将教育、医疗卫生、五保户供养、拥军优属、计划生育等应由政府承担
第五篇:探讨如何强化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人武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概括起来我们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国防观念比较淡化。“经济建设是嫡系、武装工作是旁系”的意识,在基层表现得比较浓厚,尤其是**区的特殊编制,使这种观念在基层表现更为突出、直接。一些企业、个人及职能部门偏重于经济利益,把组建民兵组织当作“包袱”,认为“多编
多负担,少编少负担,不编不负担”。同时,民兵的荣誉感、责任感不强,“有心致富、无心思武”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工作方法需要创新。当前,民兵工作的开展仍然主要采取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手段单一。特别是在基层,更没有主动性,上面不推不催,下面也不动,缺乏创作性、灵活性的工作方法。三是法规制度执行难。当前民兵工作虽然有了一些配套的法规制度,但在基层真正执行起来,还缺乏可操作性和权威性,造成执行难度大,工作随意性大,依法建设力度仍然不强。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们基层主要还是靠感情、靠协调开展工作,真正依靠法规制度去开展工作还是比较难。四是管理教育难度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广大民兵呈现出大流量、多流向、快流速的特点,同时民兵心理状态多变,择业方式多样,抓好教育管理显得尤为困难和复杂。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我们认为,要实现经济建设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协调发展,使人民武装建设呈现出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切实提高全民国防观念。要不断改革创新国防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强化全民国防观念,增强安全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热情。在教育对象上,坚持把地方领导干部、中小学生和民兵队伍突出出来,切实强化职责意识;在教育方法上,坚持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并举,采取灵活的教育手段,增大覆盖面,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很好地营造“人人想国防、家家爱国防”的“大国防”氛围。大力宣传后备力量在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地位作用,宣传后备力量参加“三个文明”建设,开展“双争”活动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民兵工作的社会影响,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后备力量建设的认知程度,增强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民兵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后备力量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要积极改进编组方法。要做到编组随着组织走。打破一概而论,打破在单一的公有制企业编兵的模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采取“扬弃”的、有选择的工作方式,对经济实力、组织状况、人员素质等条件较好的乡镇、厂矿、企业,将民兵组织落实好;反之,就不要一概而论,可以暂缓编组。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将民兵组织向新兴的合资、股份制和个体民营企业拓展,使之与生产组织融为一体,形成以企事业单位为基础、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乡镇和街道为依托的民兵组织格局。要着眼未来作战的需要,建设和完善以专业技术分队为主体,以防空分队、应急分队为重点,科技含量较高、专业种类比较齐全的城市基干民兵组织结构。通过不懈努力,切实促进基层建设质量实现整体跃升。
三是要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民兵工作能否得到高质量落实,地方领导是关键。地方党委、政府要增强抓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责任意识,坚持把后备力量建设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纳入领导任期责任目标,摆上议事日程。在谋划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地方领导要勇于为人民武装工作擎旗,真正当好武装工作的热心人、知心人、尽心人,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对武装工作倾心尽力、常抓不懈。人武部自身要牢固树立双重领导观念,工作上多请示、勤汇报、常交流,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当好参谋助手,切实形成党政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应依据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规定,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好基层的地方性法规,增强适应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后备力量建设的每一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偱。同时,加大执法检查监督的力度,明确人武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增强其权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五是要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把高学历、高职称、高技术的人员吸收到民兵队伍中来,提高整体素质。组织民兵学习运用高新知识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使广大民兵成为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带头人。企业民兵要积极参与技术革新、科技攻关,争当技术能手,为企业转轨改制、招商引资、走出困境献计出力;农村民兵要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切实把提高军政素质与培养致富技能结合起来,不断激发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和动力。另外,对没有设立基层武装部的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民兵工作,要坚持依法建、党来管的原则,明确隶属关系,明确责任权限,使民兵始终置于党组织的绝对领导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