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时间:2019-05-12 19:4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第一篇: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农民工现象不是我国所独有,是所有国家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观察这种现象要高瞻远瞩,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要从经济社会的全局出发。只有这样,才抓住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牛鼻子”。

对农民工称谓的理解

我国经济发展快,从农业领域转移到非农领域的人数众多,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壮观的春节迁徙景象,形成了庞大的农民进城务工群体,国务院在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中正式称这个群体为农民工。一些人认为农民工这个称谓带有歧视倾向。依作者的理解,这个称谓定 位是准确的。它准确概括了农民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领域到非农领域,现在仍迟迟徘徊在农村——城市——农村(没有融入城市)这种现象。同时也是表明这个特 殊群体与农民与市民的不同,也表明了中央致力于解决这个群体问题的决心。一些城市把这部分人称为新市民,一些地方称为新×人(东莞称这些人为新莞人)。其 实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认认真真、持之以恒地致力于解决这个群体的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将这部分人变成市民。到那时,农民工这个称谓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农民工伴随经济的发展而诞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民也解决了温饱问题,对外开放外资进入大办工业,农民要致富城市需要工人,于 是就有大量的农民告别妻儿老小、不辞千辛万苦来到城市。从农村到城市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其间是艰辛的。城市哪里需要农民工,哪里就出现了农民工的身影。为 了谋得一份工作,不怕脏、险、累、苦和屈辱,因为求职者众而岗位寥寥。如果说这个时期看不到农民工现象不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资本在完成原始积累的话,还情 有可原,而眼下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和城市群落,已经到了出现“民工荒”制约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再不着手长远地解决农民工问题实在是没有道理 的了。

对农民工现象形成历程的把握,有助于我们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农民工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逐步解决直到消除农民工现象。

农民工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农民工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农村人口、农业生产者逐步减少是众多国家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农业人 口比例为

2.4%,加拿大为2.8%,法国为3.2%,英国为1.9%,德国为2.8%。日本农村人口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1150万减少到330 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890万减少到220万,日本农村居民只占总人口3%左右。我国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农业人口也在逐年 减少,2007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4.9%,城镇人口5.9亿,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分别增长13个百分点和2亿人,年均以2000万人的速度递 增。但是在我国统计为5.9亿的城镇人口中,还有1.6亿是农业户籍人口,占到了城镇人口的27%。遵循这个发展规律,我们作决策才不会走弯路。

1.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过,“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顺序,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作者赞成这个观点。农民中有多少人种地,有多少人进城,决定着农村怎么建设,农业怎么发展。农民中 已有大量的进了城,成了农民工,今后还有更多的要进城。以四川广安市广安区为例,100万农民有35.7万人从农业中转移出来成了农民工,农村收入的近60%来自务工收入。因此,解决了农民工的问题就解决了“三农”的主要问题。农民问题中的农民工问题找到了解决办法,再来解决农村、农业的问题就容易得多 了。

2.安置好了农民工城市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城市要发展二三产业,离不开农民工,城市要加快发展,更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进城的速度就是城市发展的速度。我们的经济之所以发展得这样快,我们的城市之所以得以欣欣向荣,农 民工是推手是功臣。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会越来越紧缺,谁拥有了农民工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今年珠三角、长三角乃至全国上下都出现了“民工 荒”,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状况会愈演愈烈。在此情况下,若对农民工问题熟视无睹,不去善待安置农民工,这个地方这个城市会失去经济发展的话语权!善待安置农民工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是把他们逐步变成市民,成为这个地方这个城市永久的劳动力。

3.经济社会总的规划必须以解决农民工问题为出发点

农民工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它从农村中来,又做着城市的事,是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又是城乡一体化的使者。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布局,首先要看农民 工的发展趋势。对农村来说,农民多少变成了农民工,还有多少会成农民工,决定着这个地方农村的发展方向。那么作规划就要顺应这种形势,产业怎么布局,学 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怎么布局,对农村的管理怎么布局,对农村的道路、水利等设施怎么布局,等等,都要有个科学的规划。农民都没几个了,还在那里按部就班地 作规划,就没有做到有的放矢。比如,集中建村庄的问题。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少了,一家人要耕作更多更远的田地,你叫他集中在一起居住,怎么方便他耕作? 对城市来说,我这个地方现有多少农民工,还将增加多少农民工,还需要多少农民工才能缓解“民工荒”,如何解决农民工的问题,来稳住农民工、吸引农民工,就 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今后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农民工,对农民工变市民,采取什么措施来接纳、来管理,都得作出科学的规划。

4.集中资金加大对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投入

既然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提高到了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就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际上,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所作的投入,也是经济社会必要的投入。

一是对农村的投入应该更多地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对农村农业本身的投入要符合农村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明明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农村居住、很少一部分人从事 生产,仍然按照地域来规划来投入,实际上很多投入是重复的无用的。对农村农业本身的投入应优先也是主要考虑的,是道路、水利、机械化、良种良法等直接为农 村生产生活服务的。除此之外,应该把资金用来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是城市土地等收益完全用于解决农民工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关键在城市 有没有接

纳农民工将农民工变市民的能力。要彻底解决农民工的问题,就要增大对城市投入。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土地出让等收益变成了财政收入,平衡了预算,没 有完全用于城市建设。现在城市接纳农民工的能力太弱,不仅需要城市的收益要用于城市建设,财政还要节约其它方面的开支,以加大对城市设施的投入。否则,解 决农民工问题,农民工变市民就是一句空话。

增加农民工

我国经济总量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增长的 空间很广阔,今后还需要更多的农民工。现在我国农村人口8.7亿,按最终目标农村人口减少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这个设想仍是保守的),剔除已有 的1.6亿农民工,还有2.1亿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占人口总数大约在50%-55%之间)可以变成农民工。如果经济要继续按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民变农民 工的步伐同时也要加快。否则,会造成更大范围的“民工荒”。

1.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农业生产者来增加农民工。加强农业机械的 研发,生产出更多适合我国不同地形地貌的农业机械,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西部丘陵地区农机道路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加强良种良 法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保持全国粮食总产量不降的情况下也可以减少部分农业生产者。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和农业产业 化,把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2.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增加农民工。对有意愿又适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农业技术的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农民。对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又希望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其成为农民工。特别对那些接受了义务教育后不再升学的 农村学生,继续免费开展职业教育,将其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对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素质,增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城市的适应能力。

减少直至消除农民工

农民工在经济生活中,是一个过渡性 的群体,处在不城不乡的尴尬境地。农民工问题是我们工作长期忽视的结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遗留问题。如果再不解决,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 定。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城市,农民工的出路最终在城市,农民工变市民是个大方向。现有的1.6亿农民工,加之今后增加的2.1亿农民工,率其家庭其他 成员共有7.4 亿农民要变市民。这个庞大的数字,对城市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过去认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个难题,现在看来不是难题了,现在感到解决七 亿农民变市民是个难题,今后恐怕也不是个难题。只要我们致力于解决它,就一定能战胜它,最终中国社会会没有农民工!

1.鼓励农民工在城市居住下来。对在城市有了谋生经验谋生能力又有意愿在城市居住的这部分农民工,政府通过租金补助或购房资金补助,放宽户籍政策,让他们直接变成市民。对其农村的宅基地由原籍政府进行收购,通过土地整理复耕,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2.通过加快城市发展来接纳农民工。一户农民工家庭进入城市,至少有四人,上学、就医、养老的问题都得解决。现在的城市容量还有限,没法大规模接纳农民 工。现在户籍为什么迟迟放不开,因为户籍的背后是城市的承载能力。因此,城市规模、城市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都需要加快发展,加快建设。

3.通过降低房价来加快农民工变市民的步伐。为什么农民工变市民这样缓慢,主要在于不断攀高的房价阻挡了农民工的脚步。若是房价不能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大规模农民工变市民的想法也只能画饼充饥。降低房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城市要有足够的建设用地。农民工要进城,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扩展城市 规模必须要有土地。现在用地将来用地都是用地,可以把用地指标提前使用。只有土地供应充足了,地价才会降得下来。二是降低房地产开发成本。土地费用、行政 规费(配套费、人防费等)、税收要占成本的50%左右。政府要想方设法把这部分降下来。三是城市要有足够的房产储备。用于无力购房的群体租住和平抑市场。笔者不主张政府储备廉租房和建经济适用住房,因为政府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管理办法同时还会引起分配不公。过去政府也掌握着大量的公房,但这些公房一旦落 入个人的手里,就没法再流动了,变相成了他家的私有财产。四是政府不要当房价攀升的推手。现在一些地方政府有种错误的认识,把本辖区的高房价作为一种炫 耀,认为是经济发达的表现城市有活力的表现。同时用土地来做大财政盘子,现在一些地方财政变成了土地财政。第一,政府掌握着土地,控制土地的投放量,故意 造成紧张局面。第二,没有很好控制土地的一级整理成本,投放市场的土地价位高。第三,政府频繁地干预房地产市场。楼市一有点走低,政府就通过减税让利的形 式进行救市;楼市兴旺的时候对其进行打压,殊不知,压住的是消费需求,一旦反弹房价就节节攀升。政府应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监管房地产市场,交由市场 来调控房地产价格。

(作者系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办公室主任)

第二篇: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思考

邹秀英 左贯中

[内容提要] 农民工是我国特殊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农村居民,却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属于弱势群体,虽然近年来各地针对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权益得到真正的保障和维护依然任重道远 本文通过对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表

现入手,分析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农民工维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维权;权益保护;法律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2335(2010)03 - 0147 - 03

[作者简介]邹秀英(1954),女,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左贯中(1981),男,硕士,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江西南昌)

2010. 3

一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表现

1. 就业受到限制 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为基础的户籍制度,人为地将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正式和非正式市场 绝大多农民工只能在非正式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 脏 累 粗工作 而且随着近年来城市下岗工人的增多,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对原来不愿意做的一些工作,现在城市人也开始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来,许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还从保护本地人就业的角度出台了禁止和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农村外来人口在某些岗位就业的 歧视性政策

2. 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缺乏社会保障 劳动防护用品是劳动者保护其安全和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 但有关人员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给农民工配发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并没有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有的是将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区别发放劳动防护用品,有的甚至要求劳动防护用品和生产用的小型工具由农民工自备,导致农民工职业病发病率较高以及工伤事故频频发生 目前农民 工社会和医疗保险没有保障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外来农民工一般享受不到城镇居民享有的养老 医疗失业 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农民工在发生工伤后很难进入工伤社会保险程序 3. 取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遭到侵害 农民工的劳动报酬权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 主要表现在:一是同工不同酬 农民工虽然从事着与城市人同样的工作,却拿着比城市人低的报酬 二是加班不给加班费或少给加班费 三是被拖欠甚至拒付工资 目前,工资纠纷是侵害农民工权益的最突出表现

4. 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 目前,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的现象较为普遍 据调查,在有些地方的工厂,农民工每月工作在26 天以上,每天平均工作工时在 11 个小时左右,即使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也是如此,法律规定的加班时限及报酬亦形同虚设

5. 随意剥夺或减少农民工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权利 部分用工企业为追逐扭曲的利润最大化,随意剥夺或减少农民工接受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权利,以致最终酿成事故和悲剧 2003 年 1 月 17 日,四川华蓥市双河镇丁家坪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亡 13 人的事 故,造成经济损失 150 万元,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不懂劳动保护基本知识造成的 在死亡的13 名进城务工人员和 2 名受伤人员当中,有 8 人是未经培训就上岗作

业的二 当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主要原因

(一)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农民工都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来务工以换取生活所需 进城农民素质较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文化素质低,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 他们的文化素质本来就不高,又缺乏法律基本知识,对什么是自己的合法权益都不甚了解,只知道干了活要拿钱,对在务工期间受到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根本就没有意识,也就根本谈不上对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护了

(二)国家政策法律对农民工权益的忽视

1. 国家政策上的忽视 现有的城市户籍管理政策,是农村流动劳动力所面临的劳动技能培训 义务教育 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差别与歧视的政策基础,这种政策的差别的不平等,是农民工维权障碍的关键性因素 它主要在两个方面束缚了农民工的就业权和其他政治 经济 文化生活权益的维护:一是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指标控制农民工进城落户;二是即使准予进城也要收取价格不菲的城镇增容费

2. 法律立法方面的缺失 缺少专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 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框架尽管已初步形成,如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这些虽都与农民有紧密联系,但从法律的角度看,针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的法律还很不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

(三)缺少有助于农民工维权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农民工因法律素质低下,不敢也不善于打维权官司,农民工要维护合法权益,在自身法律素质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最理想的选择就是找一名法律素质较高,精于 打官司告状 的律师代维其权,这就必须带来对律师的酬金支付问题 如果酬金比例偏低会导致法律服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扰乱法律服务市场秩序,如果酬金比例过高,从经济角度考虑,农民工可能得不偿失,甚至因胜诉执行不到位而导致农民工负担加重

三 当前农民工需要维权的重点问题

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简称 调查)揭示出农民工权益受侵犯集中在四大 关节点上:

关节点 一:克扣 拖欠报酬问题依然存在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被克扣过报酬的占被调查总数的两成,其中经常被克扣的占被克扣过报酬农民工的8. 81%,偶尔被克扣的占 81. 19% 在被克扣过报酬的人中,有 59. 81%的农民工被克扣的属工资收入,23. 36%的农民工被克扣的属其它补助 津贴 奖金等,还有 16. 83%的农民工被克扣的属加班报酬同时,被拖欠过报酬的也约占被调查总数的两成,经常被拖欠的占被拖欠过报酬农民工的13. 60%,偶尔被拖欠的占 86. 40% 在被拖欠过报酬的人中,有 72. 62%的农民工被拖欠报酬属工资收入,13. 93%的农民工被拖欠报酬属于其它补助 津贴 奖金等,13. 45%的农民工被拖欠报酬属加班报酬 农民工被拖欠报酬时间最短 1 个月,最长达 8 年,平均拖欠 4 个月 被拖欠过半年以下的农民工占被拖欠总人数的 90. 49%

关节点 二:劳动保护不健全,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51. 47%的农民工反映其工作岗位的安全防护措施有一些,但不够严密;有 13. 86%的农民工反映单位(或雇主)未能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农民工平均每天和每周工作时间分别比城镇单位就业人员长,其中有 11. 7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超过 12 小时,但能得到加班费的农民工仅占49. 87%,而另外 50. 13%的农民工属于无偿加班

关节点 三:社会保障程度低 七成以上农民工

未参加任何保险,其中有 73. 37% 73. 77% 84. 65%和 67. 46%的农民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关节点 四:生活质量差 受工资水平低限制,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住宿和食品消费 每月的文化娱乐支出很少,主要靠睡觉 闲聊和看电视打发工余时光 生病时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其他人大都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去个体诊所 有些农民工因为费用问题(包括其家人),在需要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却没有去,在需要住院治疗的时候却没有去住院治疗调查表明,近4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凌乱 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居住成本逐年增加,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郊结合部,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 20 ~ 30平方米的房子内,周边环境差,安全没保证 农民工子女在城里就学所遭遇的最大困难是学费高 负担重,其次是没城市户口,分别占了 35. 95%和 27. 62%,还有16. 15%的农民工认为是受歧视 经常转学等近一半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68. 75%的农民工没有任何专业技术 农民工之所以 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原因是培训费用过高除此之外,社会对农民工权益受侵害呈现出一定的麻木性 不少人对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熟视无睹 对于农民工的歧视观念已渗入相当一部分人潜意识中,短期很难改变

四 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的对策建议

1. 加快健全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要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 社会保障 义务教育和住房、子女上学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积极探索适用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要完善与 劳动法 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从同工同酬 工资支付 劳动监察 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 在积极完善劳动立法的同时,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农民工适当作出特别规定,还可以制定适用于农民工的单项条例 地方性法规和行业性 区域性劳动标准 国家还应对涉及到农民工权益的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综合性的全面清理 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更好更快地保障农民工权益的需要 主要有:(1)国家应尽早制定农民工权益保障法规;(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3)改革劳动就业制度;(4)改革社会保障制度;(5)改革教育 培训制度

2. 加强组织保障力度 切实解决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建议政府成立农民工进城务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和地区间合作工作机制,统筹协调保护农民工利益 维护农民工权益问题

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职能 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健全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力争在基层及时预防和查处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劳动监察执法部门特别要切实承担起查处侵犯农民工权益问题事件的主要职责,切实解决执行劳动法不到位问题,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的 信用匮乏症 的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为了防患于未然,应尽快建立企业欠薪报告 劳动合同备案 工资保障准备金等预警制度,维护农民工的权益 4. 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当农民工权益受损时,由政府 雇主与工会三方协调,它在组织层面上表现为政府 雇主 工会的三方监督 协调 制约,在运行机制上,政府负责制定有关劳资纠纷的法规规章,规定劳资双方的权利 义务 解决的原则 程序等;当发生农民工权益受损时,则通过雇主和工会之间的谈判 协商解决 政府则负责对这个过程进行监督 检查,监督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落实 执行 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工会的管理引导,更好地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

5. 加大执法监督的力度 各级人大要加大对 建筑法 劳动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建设单位 用工单位和农民工对这些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为这些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要加强对 建筑法 劳动法 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贯彻

落实情况的监督,确保这些法律法规在各个环节上的全面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明确执法责任,强化执法手段,确保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权益不受侵害;要督促政府完善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工和用工单位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以便从法律上规范农民工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 国务院 . 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N] . 工人日报,2006 - 03 - 27,(1).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 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

政策(白皮书)[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翟从海 . 我国民工社会保障现状与立法建议

[ J ] . 社会保障制度,责任编辑:王建平

2004,(6).

第三篇: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困境:

(一)脏、苦、累的边缘职业

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

(二)迫切的婚姻问题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首选通常是一些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的职业,很难获得异性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异性相处的机会。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三)非城非乡的身份

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但城市并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与主流社会脱节,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

(四)矛盾斗争的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自律性丧失,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政府和社会需要采取的措施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虽然被冠以“农民”两个字,实际上“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农民的关系已不是那么紧密,但户籍这堵墙,却如影相随,羁绊着他们融入城市,阻碍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制约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转型。所以,要破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民生难题,不妨先从户籍制度着手,赋予他们“新市民”的身份。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二)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三)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四)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正如同“中国梦”正处于从“国强”落实到“民富”的关键阶段一样,新生代农民工的命运也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性时刻,而对城市和政府来说,是把握历史的机遇,加速改革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让和谐社会建设进入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当然,处理有关一亿人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要做到的是真正走入这一群体,用平等和理性的眼光,去发现、把握并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

第四篇: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法律思考

对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法律思考

摘要: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损害了民工的合法权益,如何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公平、合理的解决日益复杂的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保障其工资权益,也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改革正面临且必须及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分析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原因,并提出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实行“月薪制”和开通“维权绿色通道”等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农民工 欠薪 工资拖欠 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一、引言

目前,中国农民工欠薪现象广泛存在,并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由于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着许多空白,依靠政策规定或者政府推动的演进模式,立法层次低且分散,实施困难,不足以保障农民工基本权益。温家宝多次强调,要切实保障农民工工资的按时足额支付,要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拖欠。实践证明,单靠农民工自身和社会舆论是不能有效的遏制农民工得欠薪行为。农民工欠薪行为应该纳入刑法调整,综合运用劳动法的相关法律法规、民事和行政手段来打击和限制欠薪行为的发生,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农民工欠薪的一些法律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法制层面的原因

根据全国总工会公布的资料,目前农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估计有1000亿元左右。欠薪主要发生在建筑、餐饮、制衣、制鞋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企业性质看,基本上是民营、私营、“三资”企业以及集体企业,也有个别国有企业。其中,又以建筑行业拖欠工资最为严重,占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总数的70%以上。我们以下就几个法制层面来分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几个原因。

(一)、建设单位存在的违法行为

宏观上,建筑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进城务工的农民也主要集中在建筑行业。所以国家也出台了相关规定来限制这些建设单位的行为。根据规定,建设资金落实后才能申领建设许可证,而建设单位前期投资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些工程的发包和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提出了垫资施工和让利的要求,且不履行合同约定,长期拖欠工程款。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突出政绩,搞所谓的形象工程,动辄投资几百万、上千万,本级财政无力支付,就利用政府信誉拖欠开发商工程款,这样以来,农民工成了最终受害者。

建筑行业的这种承包方式以及结算方式是环环相扣的,如果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即发包方不能按时付给工程款,就会造成以下环节不能按时付款。再加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单位的信用意识不强。建筑市场“拖欠有理、拖欠有利”的风气盛行,一些业主把拖欠工程款作为变相筹措资金的渠道,不讲信用、不守合同,甚至恶意拖欠。最终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出现。

(二)施工单位存在的违法行为——不遵守劳动法

不遵守《劳动法》。施工企业不遵守《劳动法》的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落实劳动合同制度方面,施工企业大多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条款上逃避和减轻责任;二是不按月支付工资,只是允诺年底一次性结清,平时只发给农民工基本的生活费,极易产生年底的拖欠问题。

(三)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手段不足,处理程序过长

1、行政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够。这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欠薪逃匿的经营者得不到处罚,使得欠薪现象更为普遍和严重。有的地方规定,企业拖欠工资,工人可以要求拖欠总额1~5倍的经济补偿,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可以处以5千至5万元罚款。但是各地从没有工人得到过补偿,也从没有企业受到过处罚。欠薪者不受法律制裁,给不良经营者提供了随意拖欠、损人肥己的机会,从而使欠薪现象愈演愈烈。

2、行政执法部门执法手段不足,使执法效果大打折扣。劳动保障监察人员经常因无权查封企业财物、更无权扣人而眼看着准备逃匿者拉走设备、财物,而公安部门对欠薪者也不能扣人扣物,因为拖欠工资不属于可以拘留的行为。有的逃匿者被农民工抓回来送为公安部门,公安部门也没办法处理,只好放人。

3、行政处理程序的时间过长。劳动部门接到欠薪投诉举报后,先向企业劝说、协商。协商不成的,在立案后1个月内发出限期整改责令书,责令企业15天内支付工资。到期如果企业不执行,再作出行政处理决定书。按规定,行政处理决定有3个月的复议期,到期企业既不申请复议又不执行的,农民工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03年各地对农民工欠薪案件从快从优处理,把执法部门调查取证的时限缩短了一半,但“整改期”和“复议期”是法定的,不能随意减少。所以,仅仅一个行政处理程序,至少要四个月才能完成,农民工们根本拖不起。

(四)解决欠薪纠纷的仲裁和诉讼程序不适宜

通过法律途径追薪本该是我们这个向法治迈进的社会里人们首选的办法。但解决劳动争议的仲裁和诉讼之路却使农民工们望而却步。首先是仲裁。劳动争议发生之后,农民工应当在6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超过60天的,仲裁庭不予受理。但由于农民工大多是在施工企业允诺的年底付薪不能兑现、寻求行政干预无效之后,才走仲裁之路的,且不说时效问题往往过了期限,就是仲裁的方式是否为农民工们所选择都是问题,在行政干预都无效的情况下,凭着朴素的心理,农民工们还能相信仲裁吗?何况连工资都没有的时候,拿什么来交仲裁费?而若进入诉讼程序,按规定要先经仲裁,否则法院不受理。况且诉讼成本昂贵,农民工打不起官司,因而鲜见追讨欠薪的案子走上法庭。可见,诉讼和仲裁都不是农民工可以选择和愿意选择的讨薪途径。

三、法治对策

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针对上述法治层面的原因,总结出了如下几点对策:

(一)解决建筑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的立法建议

首先,落实建设资金到位制度,杜绝垫资工程。垫资工程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隐患。要从源头上堵住拖欠工资现象,必须杜绝垫资工程。要严格项目管理程序,对建设资金不到位的工程项目,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

其次,应扩大劳动法的调整范围,规定建筑工程承包人用工关系中建筑企业与工人存在劳动关系,把建筑工人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围。如规定,“禁止发包单位或承包单位将工程或劳务作业承包或者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发包单位或承包单位违反该规定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单位或个人招用的人员视为发包单位或承包单位招用的人员,与发包单位或承包单位存在劳动关系。”

再次,应尽快制定《劳动监察条例》,对工资行政处理程序加以规定,由于与行政处罚同属行政处理行为,在很多方面可以参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执行,同时考虑劳动关系及工资行政处理制度的特殊性,在一些方面做出特殊规定,使之更具体、更具针对性、操作性,能切实得到执行。

(二)落实《劳动法》规定的“月薪制”,避免年终讨薪大行动

《劳动法》第50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这里的劳动者没有任何身份和地域的差别,也就是说,对农民工同样必须按月足额支付工资。而欠薪现象的发生与没有对农民工实行“月薪制”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民工按月足额领工资,年终讨薪大行动将不复再有。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比如,可从工程项目中划拨一部分资金进入专门账户,成为农民工的预备工资,农民工按约定到银行领取,这样就减小了包工头等拖欠或者携款出逃的可能。还可运用市场机制预防新增欠款,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在所有工程项目推行业主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制度,一旦业主或承包商不按合同约定履行支付工程款义务,将由为业主或者承包商提供担保的保证人代为履约或赔偿,以确保工程款能得到支付,避免发生拖欠工人工资的现象。

(三)落实劳动合同制度,规制用人单位

《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签订合同。由于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农民工找工作较难,但如果把合同问题归咎于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恐怕是极不公平的。虽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们不愿因一纸合同而舍弃眼前的挣钱机会,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不愿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而受其约束。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法律有必要规定强制企业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对拒绝签定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要予以应有的处罚。要加强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管理,在检查劳动合同制度的执行情况时,对于合同中的不合理不合法条款应当予以纠正,而且在处理劳动纠纷时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条款也不能作为依据。

(四)《刑法》上增设“拖欠工资罪”

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与法律缺少相应的规定有着一定的关系。《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工资的单位仅规定了“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却没有对严重的欠薪行为可以给予刑事制裁的措施。不少用人单位正是利用了这个法律漏洞肆意欠薪,因此通过修改法律条款,按照拖欠的时间、数额、涉及的农民工的数量、拖欠造成的后果对欠薪者加大处罚很有必要。在香港,依照相关法规,雇主不按时支付工资给雇员,可被检控,一经定罪,最高可被罚款20万港元及监禁一年。内地有必要在相关法律中更多地采用一些刑法要素,达到震慑此类违法行为的目的。建议在《刑法》中增设“拖欠工资罪”,对拖欠工资严重者予以刑事惩罚。

(五)解决纠纷应当适用简易程序,为农民工建立一条“维权绿色通道”

从理论上讲,拿不到工钱,可以去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可以去法院起诉。可是诸多的代理费、仲裁费、诉讼费,漫长的审理时限、期间在城里的生活花费等等,还有“裁决容易执行难”的尴尬,使多少本来想依靠法律维权的人退避三舍!农民工不愿去仲裁打官司,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找仲裁司法部门,是因为农民工们没有时间没有钱去仲裁打官司。农民工索要工钱的时间性很强,他们一般是在家里夏收和春节时开始索要工钱,由于回家时间紧,因而耗时耗力、程序烦琐的“法律途径”对他们来讲并不现实。为快速处理农民工欠薪案件,有关仲裁司法部门应为农民工建立一条“维权绿色通道”,快立案、缓费用、速审理、快执行。

四、结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已有近亿名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一定要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重视农民工的欠薪问题。社会缺乏信用是产生欠薪问题一个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不合理是这一问题难以治理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刑事的、民事的、行政的手段采取“多管齐下”,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樨圆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宋丽智 胡宏兵;我国农民工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5年10期 【3】牛国栋 农民工欠薪问题保障机制探析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7(6)【4】胡斌 姚锋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法律制度建构-理论月刊2005(7)【5】张艳华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背后的思考 中国工人杂志网 2010年第5期 【6】孙振江 王晓雨 农民工欠薪问题在刑事立法中的思考 期刊论文 第12卷第4期

第五篇: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渐成趋势,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工的服务模式及人力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对此有必要引起重视,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工转移的服务工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 市民化 产业转移 回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64-04

[作者简介] 长子中(1975―),山西忻州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研究方向: 三农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渐成趋势,选择在本地或省内就业创业的人逐渐增多,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一、当前农民工“回流”状况

1.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回流”步伐加快,多选择就地就近就业或创业。以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和四川为例,2009年,河南省内转移1019万人,2010年为1142万人,2011年则达到1268万人。2009年四川省内转移900万人,2010年超过1000万,2011年则达到1150万人。“中农办”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8900万,增长了10.1%;出省农民工7400多万,下降了3.2%,说明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农民工外出异地就业虽然总体上仍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的回流趋势已经形成。

2.“回流”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加工业就业。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中西部地区转移了大量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些产业成了吸纳“回流”农民工就业的主体。目前,“回流”的农民工大都在纺织、服装加工、制鞋业、玩具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行业和产业转移项目中就业。

3.部分“回流”农民工选择了创业。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工作。“回流”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在外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返乡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等经济实体,吸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由普通务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

4.“回流”并非主要体现为大龄农民工、已婚农民工的“回流”。从以往情况看,由于劳动力市场门槛限制,4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大都被挡在了城市化大门之外,得不到工作机会,选择“回流”。此外,已婚农村劳动力因城市中子女上学、维持家庭生计等成本较高,也倾向于“回流”。但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回流”情况看,这一因素表现并不明显,相反16~35岁的返乡农民工占了绝大多数。此部分人,因各方面的原因,主动用脚投票,选择了“回流”。

未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进程加快,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势必加剧,必然会带动更多生产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在家门口就业的多种优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现象还将持续下去。

二、农民工“回流”的原因

1.产业转移带动农民工“回流”。受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限制、生产要素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受此推动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得以加速,产业层次得到提升,并带动大批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本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2.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吸引农民工“回流”。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薪资竞争力不断提升,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农民在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农民工不再舍近求远到东部沿海打工。如湖南2011年在乡外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887元,超过省外从业的农民工人月均1744元的收入①。同时,在外打工,各类成本较高,如生活成本、婚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交通成本等都较高,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基本的特征是支付要素大(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环境恶劣、危险性大),获得性要素低(平均工资低、福利少、劳动保障缺乏、教育培训少、替代性强、发展机会少、社会声望低、可交换资源少),两相比较,农民工觉得还不如省内转移就业合算。

3.务工便利性吸引农民工“回流”。相对人生地不熟,风险较大的异地打工,农民工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消费支出低,社会支持网络较强,来去方便,有安全感归属感。同时,还能兼顾农业生产,照顾家中老小,享受天伦之乐,利于农民工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4.就业外部环境改善吸引农民工“回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逐渐显现,为企业“招工”成了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甚至胜过了“招商”的迫切性。在此前提下,农民工就业的外部环境显著改善,各级政府部门、工业园区乃至用工企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园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待遇不断提高,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的开通了园区通往市县内各乡镇的公交车,兴建职工住房、夫妻房,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同等待遇入学等,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也为“回流”就业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工“回流”就业创业。

5.城镇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容纳就业能力增强。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一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乡镇。以这些乡镇为依托,城镇中小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些企业获取材料的来源更为广阔,产品定位更加符合市场要求,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势头强劲。

三、农民工“回流”产生的若干影响

1.农民工“回流”对既有人力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往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地方政府更多注重资本空间配置,而忽视劳动力的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疏导和利用,在配置上存在自发性和分散性,农村劳动力资源长期处于一种内在价值被轻视的状况。随着用工持续紧张,农民工短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也对以往人力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意味着不重视农民工,农民工就有可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如何将之前粗放式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要转向精深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将对政府提出挑战。

2.农民工“回流”有可能对中西部现有大龄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虽然当前中西部现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弱的40岁之上的农村大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量外出农民工“回流”将对此部分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有序引导, 农民工的社会集聚性可能会“引导”农民工自主、自发、盲目的潮水般“回流”,对省内农民外出务工和省内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3.“回流”农民工工资过高可能会增加转移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东部产业顺利转移。从理论上讲,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不可能比东部高,正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过高,产业企业才转向西部。农民工从东部“回流”也并非主要是因为工资高而“回流”,核心是产业、企业转移带动了农民工“回流”,如果中西部的工资过高,那么必将抬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产业转移。当然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是必要的,如何拿捏适当,并制定与产业转移、产业发展和体现农民工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值得思考。

4.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工的服务模式将发生转变。以前,各劳动力输出大省政府的服务重点都着眼于如何确保农民工顺利异地就业,随着大量农民工“回流”省内就业,将改变过去主要围绕异地流动就业的服务模式,改变为围绕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三方面的服务,这对各地政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大量低端产业转移到中部,有可能挤占耕地,推高农产品价格及进城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产业转移。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首先应是中部,而不是西部,从目前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以及西南的四川,都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东部转移来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土地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必将挤占大量的耕地,威胁粮食安全。挤占大量耕地,还将推高农产品价格,高价农业会把农村进城的劳动力成本迅速推高,不利于产业转移。

四、政策建议

一是坚定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西部农民工“回流”地区应面向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度高、技能要求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改造提升当地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要把产业转移园区作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明确企业吸纳和培训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制定促进产业转移园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办法,制定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奖励办法,统筹解决“回流”劳动力、剩余大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继续加大做好“异地转移”工作,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提升劳动力价值,提高输往异地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外出打工环境。要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东南沿海输入地政府的劳务协作,通过及时交流劳务信息,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构建双方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对口帮扶机制落实,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三是积极吸引具有较高素质和拥有较多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农民工“回流”创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吸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创业项目,将其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待遇。同时,要为“回流”农民工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回流”人员提供创业扶持,就近就地吸纳安置当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四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造就一大批适应中西部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包括“回流”农民工在内的中西部农民工的素质仍然不高, 文化程度低,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结构失衡及培养体系不健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较突出。首先要加强“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置,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尤其是要加快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回流”劳动力及其他劳动力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其次,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适当减少针对东南沿海转移就业服务的相关技术工种培训,增加省内各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培训,加大本省域劳动力供给,积极引导“回流”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统计、分析、预测、评估和决策机制。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发布平台,为回流劳动力、剩余大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六是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要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保障农民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工资不发生拖欠和克扣,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建立行业工资参考标准,及三到五年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行业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体现农民工的劳动价值。

七是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及各类社会保障服务,使基本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民工。

八是抓住农民工“回流”的机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央发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对省会级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大大降低,中西部各地要利用农民工“回流”的机遇,积极为农民工进城落户提供方便,引导“回流”劳动力就近进入城市当产业工人、当市民,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城市化进程。尤其是要把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融入。

九是中西部地区应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中西部应设立一定的产业准入差别对待政策,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地、能耗标准,尽量减少挤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针对未来一段时期人口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并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将形成相应约束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坚持产业合理布局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避免盲目承接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避免将来再次出现“民工荒”。

On Mingong Backflow and the Resulting Problems

Zhang Zizho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 Beijing 100010)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d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transfers in China accelerate, and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major labor-exporting provinces tend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which have caused the adjustm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hallenged the service mode f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utiliz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So there is a necessi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and take measures accordingly。

Key words:Rural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citizeniza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backflow

(收稿日期: 2012-03-07 责任编辑: 垠 喜)

下载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农民工共有 1.2亿,如......

    财政学——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的世纪,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1.3亿......

    对我市农民工医疗保险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一、目前农民工的医保状况一是农民工参保意识不强。由于农民工特点是流动性强,打工的地点不固定,加之他们当中的多数人比较年轻,而且身体健壮,因此,他们往往只顾眼前,不看长远。二......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摘要:有恒产者有恒心,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能......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

    有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有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政策的放宽,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即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的产生与发展对城市的发......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五篇范例)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着各类生活风险......

    农民工等待遇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等待遇问题的思考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改革之初应时产生,又是改革深入无端被固化。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