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7:5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学习发展经济学之感想

——中国的农民工问题

发展经济学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丰富繁荣了发展经济学这门学科。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深化,中国的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发展的聚焦点,中国面临的各种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如中国的农民工问题、城镇化问题、失业与就业、金融风险、社会保障问题等等。在这里我只想谈谈我对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一点点看法。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2亿人。这一部分人迫于生活的压力,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却依然存在非常多的影响其正常生活乃至于生存的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指中国大陆由于农民进入城市参与经济活动后涉及的一系列权益保障的总称。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摸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与歧视,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

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应该归因于社会上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户籍界定的漏洞。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户籍划分的不合理性、农民身份的界定和其不变性,是中国出现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出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

既然农民工在这个特定的阶段无可避免的产生了,那么,我们现期最应该考虑的应该是我国大量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第一,我国大量农民工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在我国调查的农民工中,被克扣和拖欠过报酬的农民工分别占两成。其中半数以上的农民工被克扣或被拖欠的报酬属于工资收入。农民工被拖欠报酬时间最短的有一个月,最长的达到八年,平均被拖欠了四个月。被拖欠过半年以下的农民工有五千一百九十五名,占被拖欠农民工数的百分之九四点四九。农民工权益受保障的程度明显偏低。农民工所在单位提供工作待遇较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工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近八成的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还有八成的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另有五成左右的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或者加班补贴,近四成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合同或协议。

第二,农民工生活质量普遍不高。首先是农民工生活、卫生条件差。受工资水平低限制,大部分农民工的月消费几乎全部用于住宿和食品消费,而在生病时,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其他人大都选择自己买药治疗或去个体诊所。其次是居住环境质量差。近四成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子女受教育难、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不到位、农民工从事的职业技术含量低且工资水平低也是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第三,农民工的精神生活状态是令人担忧的。在他们当中,许多人缺少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方式,许多人的精神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许多人面临着心里严重的苦闷和压抑。长期以来,城市的管理者,对于农民工都是“只管手脚,不管头脑”,他们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如何防范农民工的犯罪行为上,放在“严查、严管”上,而对于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等精神世界的问题则很少过问。这样的“防范式管理”导致了许多弊端:其一,农民工的利益、情感需求一旦被忽视,无法诉求,就有可能成为一些过激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诱因;其二,防范式的管理有着诸多副作用,尤其是当少数素质低下的管理人员借管理之名为自己或为自己所在的小团体谋取私利时,这种管理方式就蜕变为一种侵犯外来民工合法权益的工具。

除此之外,农民工问题还包括很多方面令人堪忧,比如说子女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口,其教育成为一大问题;农村打工者没有参保意识,在发生工伤或疾病时,不能享受医疗保险等等。

对于种长期存在的,繁杂的农民工问题,我们应该尽快制定一整套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的可行方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我提出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从根本入手,削减农民工数量。国家应该加大并改善对农村政策的扶持并加大政策的宣传。比如说,国家可以把对农民补贴改为进一步抬高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在农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之后给予农产品收购商以差价补贴。这样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农民种地积极性,在利益的带动下,辅以各种媒体宣传来吸引农民工离开城市回到农村进行农产品种植。同时给收购商以补贴是为了不至于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拉动物价上涨。

其次,对流转城市之间的农民工权益以制度的保护。1.建立施工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的约束和保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

2.严格规范新建项目的审批手续。对建设资金不到位的建设项目不办理项目审批,不予立项、不予开工建设,做到新帐不欠,老帐限期付清。

3.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制度。对存在拖欠农民工资问题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主管部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对清欠不力,没有及时完成清欠任务的房地产和建筑业企业,将向社会公布进行曝光。4.建立日常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拖欠举报投诉电话,加强对房地产发企业和建筑业企业的监管,促使每个建设领域企业依法支付农民工工资,落实清欠责任,及时兑现农民工工资。

5.建立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其主要由政府财政出一部分资金,组成欠薪保障应急基金,专门用于应付突发性、群体性的欠薪纠纷。

6.提高农民工的法律维权意识。加强对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朋友的法律法规保护意识,有关部门应设立农民工工资清欠举报电话,一旦发现有工程款拖欠的,农民朋友能及时向政府反映。

7.国家应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抑制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发生,以切实防止新的拖欠现象发生。

再次,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各个地方政府可以学习借鉴北京市政府探索农民工精神文明建设之路,如从文化局送片进工地,到文明办评选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再到市总工会为民工建图书室,买电视机,北京市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开始为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进行了努力。

最后,完善我们的学校制度,为农民工子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环境;以及用人单位要求并组织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等等。

第二篇:浅谈当前中国农民工问题

浅谈当前我国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弱势群体、社会和谐

内容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发展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农民工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农民工”简称“民工”,是我国当前社会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处于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的根在农村,农村是他们生命的“起点”和“归宿”,农村才是他们的“家”;而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呆在城市,城里处处留有他们的足迹和背影,他们与城里人、城市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工是一个复杂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的素质得到了提升,其思想和行为呈现出多元化取向,其群体内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1世纪,农民工总量继续增加,流动广度和跨度日益扩大,组织形式和流动方式也日趋复杂,农民工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具有强大挑战性的课题。随着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到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中来,农民工问题正得到重视和逐步解决;然而,农民工的问题依然很多。我们深切地感到,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农民工个人的生活福祉,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只有彻底解决农民工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希望。

一、农民工简述

所谓“农民工”是指户籍身份仍是农民、享有一定的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的人员。根据流动程度的大小,可将农民工划分为三类群体:

第一类是基本融入城市的农民工,即在城市有固定的住所、工作单位,收入相对稳定。除了收入需求以外,他们更多的要求获得尊重、平等权益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这一群体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少,而对获取社会保障、解决子女教育问题、享受公共医疗服务、享有更多公民权利有较高要求。

第二类是常年在城市打工,但又具有一定流动性(主要是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他们在城市有相对稳定的职业、收入,并构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的主体。他们渴望获得稳定、较高水平的收入,同时对公共医疗服务、就业服务尤其是工伤和医疗保险等也有较强的需求,对远期的养老保险服务需求意愿较弱。这一类农民工尽管不以土地为生,但对土地仍有较强的依赖性。

第三类是间歇性或季节性在城镇务工,仍以农业为主、务工为辅,或务工、务农并重。对他们而言,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是其基本需求。由于他们的素质普遍偏低,外出具有一定

①的盲目性,所以对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具有较强的需求。

二、农民工进城原因探析

虽然农民工是实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却遭受到了这世界上最不公正的待遇。农民进城,过去门槛很高,后来障碍不少,至今鸿沟尚在。改革开放已有30多年,农民工的付出与回报却极不相称,他们未能享受到国民待遇,未能分享和共享改革成果。甚至有人指出,在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外,还有“农民工”,形成“四农”。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经开始出现不满情绪,由农民工引发的社会矛盾及社会治安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农民工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

农民工首先是姓农,生在农村,职在务农,本名农民。中国之所以存在如此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归根结底是由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的国情决定的。众所周知,我国的陆地面积世界第三,耕地面积占世界的7%。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人口大国,可用耕地很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这几年来,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发展(例如修建公路,开辟工业园区,房地产投资),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土地被征用(10年累计达1亿亩),造成了一大批失地农民(每年约有300万~500万人)。此外,有的地方土地退化,或者缺水,或者退耕还林,都使人地矛盾愈加尖锐化。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以0.8亩/人为

②警戒线,我国有663个县低于此线,其中463个县不到0.5亩/人。我们知道,农村每年新增人口和劳动力大约在1000万人左右,然而我们农民可以耕种的土地却进一步减少,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劳动力过剩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维持生计,这一大批少地或失地的农民不得不走上进城务工的道路。

2、农业产值较低,农民收入不高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农业生产经营和收益分配的自主权,这使得传统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新中国得到了延续并加强。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也成功地创造性了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以占世界70%的农民,仅养活了占世界7%的左右非农民。21世纪的今天,农业已进入机械化大规模农场的生产阶段,而在中国的很多农村,我们看到的农民依然是精耕细作、手提肩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这不能不让人心寒、忧愤。

近年来国内经济“高烧”不退,物价持续上涨,农民种田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价格也长期居高不下。同时,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肆意破坏,我们的恶劣天气状况也更加频繁。毫无疑问,这严重威胁到了农作物的生长,我想我们媒体有关的农业丰收、产量提高的报道值得商榷,更值得怀疑。换言之,我们农民种田的成本与风险也极大地提高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党和政府却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一味地掌握着粮价的决定权。虽然这几年来,粮价有小幅增长,但它远远低于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涨幅。一言以蔽之,国家在保障所谓多数人的利益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的农民朋友。中国所谓的“公平”、“和谐”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牺牲农民利益基础上的。据笔者了解,农民种田收入极少。农民种田纯收入不多,有的年份还会亏损。即使遇到风调雨顺的年份,每亩田也顶多赚个二三百元。照这样计算,农民靠种田的收入每年也顶多2000多块钱。而进城务工,就算工资再低,每个月也会有800块钱左右的收入,这明显比种田合算。自然地,很多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到“农民工”这一群体中来。

3、城镇的吸引

农民务工,这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落后国家的发展,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首先要走工业化道路。而工业的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这部分产业工人从哪儿来?除了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外,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这就增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市民则便拥有了更多的就业选择。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那些苦、脏、累、险的工作逐渐被市民所淘汰,只能由出身贫困的农民工来接管。同时,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劳动报酬对收入较低、迫切下改善生活的农民就有着别样的吸引力。这样,城市不仅仅对农民有吸引力,并且也具有吸纳力。这就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了可能。

4、家人看病、子女上学所迫

就笔者个人观点来看,农民一年2000多块钱的收入足以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然而,为什么中国存有如此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呢?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便是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及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看病难,上学难”是中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村显得更为严峻。在农村,农民是生不起病的。因为,往往一个家庭出现一个病人就会使还算“小康”的家庭变得入不敷出,外债累累。原因何在?还是一个根本原因,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可以发现,入院治疗的农民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都存有很多问题,这是长期以来他们忙于劳作忽略饮食健康卫生所致。农民看病基本可以用“小病不医医大病”来形容。理所当然地,农民真正进入医院治疗时,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了。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近年来,国家在农村竭力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但是收效甚微。一些地区政府更是勉为其难,只能用集体收入帮农民缴纳。是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吗?当然不是。因为农民没这个钱来缴纳,亦或是他们认为没必要。因为,长年累月的,他们不敢往医院跑,缴了保险,等于是扔在水里“打水漂”,这种投入是极不划算的。

撇开医疗问题,困扰农民最大的问题便是子女上学问题。中国很早就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什么农村仍有大量失学儿童?因为义务教育免去的只是学生的学费,上学需要缴纳一笔可观的学杂费、书本费。2005年,国家开始在农村推行免收学杂费书本费的政策,我们的农村学生开始缴纳所谓的保险费、课本2,因为这些费用是不包括在学杂费里面的,学校乱收费的现象仍然没有根本解决。笔者认为,一个家庭供养孩子上小学初中的能力还是有的。关键是农民培养大学生不容易。近年来,社会一直在呼唤教育公平,而农村学生却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对象。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本来教学设备、师资方面就存有劣势,但他们克服了,凭着勤奋和努力,他们战胜了对手,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然而,昂贵的学费又让他们潸然泪下。可是,没有哪一个农民会浅薄到不让孩子读书(除非迫不得已),因为他们深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希望通过自己能为孩子搭建一个进城的平台。所以,为了孩子的学费,进城务工,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义无反顾。

三、当前我国农民工群体存在的问题

1、求职不易、就业艰难

根据计划生育部门的预测,现阶段中国已进入为期十年的劳动力高峰期,约在2015年前后,劳动力人口将达到约9.3亿人的峰值,而后才逐渐减少。农民工的出现,短短几年,③就达到了1.2亿人~1.4亿人,这不能不对城市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国家和城市却没有也不可能专门为农民设置或腾出足够的就业岗位,他们只能自己去寻觅、去竞争。农民闯入城市,不能不说给城市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为此,很多地方纷纷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于是,一般农民工就业都必须要过三道坎:一是各种证明;二是一定学历;三是适当经验,这就增加了农民在城市求职的难度。

2、社会保障缺乏,维权意识淡薄

农民工求职固然不易,就业后仍很艰难。就业对农民工来说,不是困难的终结,而是困难的继续。据有关学者研究,农民工一般都属于非正规就业。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没有取得正式的就业身份,地位很不稳定的就业,即所谓的“临时工”。由于农民没有城市户口,所以他们就不能被纳入到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中,除了基本工资以外,他们享受不到任何的福利保障;他们也意识不到劳动合同的重要性,与雇主之间的劳动契约十分松散,因此,常常发生雇佣纠纷,雇主拒付工资的现象频繁发生。

农民在没有自主就业权的情况下,还在承受着较为恶劣的劳动条件。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干的都是最累、最苦、最危险的活,他们的工作除了需要较大的劳动强度,还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农民工却缺乏工伤和意外伤害风险等社会保障,这种严峻的就业状况和就业形

④势不得不让人担忧。

3、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凸显

农民工进城,在增加城市的朝气的同时,却导致了农村的老龄化。众所周知,青壮年是外出农民工的主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在全部外出从业农民工中,20岁以下的占52.6%,30~40岁的占29.5%,40岁以上的占17.9%,有近80%的农村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领域。经过近30年的持续转移,越来越多的地区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⑤正在被吸纳殆尽。儿女进了城,老人就要重新拿起农具,下地干活。他们普遍年龄较大,有的已经超过60岁甚至70岁。他们承担田间主要劳动,有一定的艰辛。留守老人问题,除了艰辛的劳动,主要是心理问题严重。离开儿女,他们普遍感到孤独、寂寞,缺乏应有的天伦之乐;同时他们难了牵挂,时刻在为外出的子女担忧。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那些有宿疾或生了病的老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及时的治疗。谁来关注留守老人成为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难题。

除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又是农村的一个特殊群体。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童年本该无忧无虑。不幸的是,他们出生在了农民工的家庭,往往从小就尝尽各种苦难。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只能由爷爷奶奶照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外出打工农村青年的离婚率也急剧上升,很多家庭不幸沦落为单亲家庭,这样的灰色童年会扭曲人的心灵,对未成年人成长极为不利。据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反映,留守小孩很难教育,他们普遍缺乏家庭关爱,父母呵护,往往有很多心理困扰。有的任性、自私、性格孤僻;有的经常逃学,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打架、抽烟、喝酒、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孩子在素质、品质教育和个性培养等方面,令人堪忧。

四、解决农民工问题措施探析

农民工,与其他社会弱势群体一样,普遍缺乏自我救助的能力。救助农民工,政府责无旁贷,社会义不容辞。为了帮助农民工克服困难,提高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我们应该在经济、法律、政策等领域给予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分治的局面

由于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倾斜,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便源于此。劳动力被人为地固定在户籍所在地,以致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种非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不仅损害了经济效率,也极大地阻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国家已适时放宽了农民进城的条件。然而,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仍然很高。尤其是受日益上涨的房价和子女入学难等问题的冲击,农民更是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希望。这很容易使农民产生仇富心理,造成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激化社会的矛盾。因此,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国家理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制,打破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传统城乡分治格局,切实有效地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稳定的城乡关系,从而为社会和谐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氛围。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必要的非农产业谋生技能,只能靠出卖廉价的劳动力为生,他们大多从事工业、建筑业、餐饮业和服务业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很多用人单位不按《劳动法》为他们交纳各种社会保障。因此,国家必须加快建立并完善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步伐。要完善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同时,国家在制定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时要尽可能考虑农民工就业情况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一些政策法规面给予优惠或让步。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义务,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等。当然我们在全面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需要向农民工朋友推广普及法律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维权意识。使他们在遭遇不法侵害时,不是以为的盲从或屈服,而是懂得积极寻找法律途径,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3、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作用

农民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是由小农思想局限性所致。一般而言,农民工普遍缺乏文化,劳动技能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且他们往往是以独立的个体的形式存在于城市。换言之,他们不懂得与他人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组织或协会来活动,从而维护或实现自身利益。因此有必要搭建一个平台,沟通雇主、农民工和政府之间的联系,这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了工会组织。我们应积极支持农民工加入工会,将分散的农民工组织起来,通过工会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

4、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市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也正经历着一场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术型和智力型转换的变革。然而,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却不容乐观。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当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极少,多数为初中以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且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因此,提高农民工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所在。而要想提高劳动力素质,关键在教育。因此,国家应加强对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特别是劳动技能的培训,使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能,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总之,我们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扶持力度,创造让农民工摆脱困境的各种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通过各种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确保农民工同工同酬,免去后顾之忧。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然而,没有一个社会可以远离公平正义而获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都不能忽略、小看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我们必须正视农民工问题并积极寻找合理有效的途径保护其合法权益。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①罗剑朝、李赟毅等: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8、9页 ②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27页 ③沈立人:中国农民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第121页 ④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⑤罗剑朝 李赟毅等:返乡农民工创业与就业指导,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6页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

关于农民工“回流”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渐成趋势,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工的服务模式及人力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对此有必要引起重视,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强管理,做好农民工转移的服务工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 市民化 产业转移 回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2-0064-04

[作者简介] 长子中(1975―),山西忻州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辑,研究方向: 三农问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回流”渐成趋势,选择在本地或省内就业创业的人逐渐增多,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一、当前农民工“回流”状况

1.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回流”步伐加快,多选择就地就近就业或创业。以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和四川为例,2009年,河南省内转移1019万人,2010年为1142万人,2011年则达到1268万人。2009年四川省内转移900万人,2010年超过1000万,2011年则达到1150万人。“中农办”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在省内转移就业8900万,增长了10.1%;出省农民工7400多万,下降了3.2%,说明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已经是一个趋势。农民工外出异地就业虽然总体上仍大于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但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的回流趋势已经形成。

2.“回流”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加工业就业。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国家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中西部地区转移了大量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土地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这些产业成了吸纳“回流”农民工就业的主体。目前,“回流”的农民工大都在纺织、服装加工、制鞋业、玩具加工、电子配件加工、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行业和产业转移项目中就业。

3.部分“回流”农民工选择了创业。目前,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工作。“回流”农民工中的一部分人,在外积攒了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返乡创办了一些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等经济实体,吸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由普通务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

4.“回流”并非主要体现为大龄农民工、已婚农民工的“回流”。从以往情况看,由于劳动力市场门槛限制,40岁以上的大龄农民工大都被挡在了城市化大门之外,得不到工作机会,选择“回流”。此外,已婚农村劳动力因城市中子女上学、维持家庭生计等成本较高,也倾向于“回流”。但从目前劳动力市场“回流”情况看,这一因素表现并不明显,相反16~35岁的返乡农民工占了绝大多数。此部分人,因各方面的原因,主动用脚投票,选择了“回流”。

未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进程加快,一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势必加剧,必然会带动更多生产要素的流动,再加上在家门口就业的多种优势,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现象还将持续下去。

二、农民工“回流”的原因

1.产业转移带动农民工“回流”。受近几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资源限制、生产要素价格高企等因素影响,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产业大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受此推动影响,中西部地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得以加速,产业层次得到提升,并带动大批农民工返乡就地就近就业。同时,中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工业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给本地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2.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吸引农民工“回流”。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人均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薪资竞争力不断提升,打工者经济收益的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或拉平,农民在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在省内就业,农民工不再舍近求远到东部沿海打工。如湖南2011年在乡外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1887元,超过省外从业的农民工人月均1744元的收入①。同时,在外打工,各类成本较高,如生活成本、婚姻成本、子女教育成本、交通成本等都较高,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基本的特征是支付要素大(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环境恶劣、危险性大),获得性要素低(平均工资低、福利少、劳动保障缺乏、教育培训少、替代性强、发展机会少、社会声望低、可交换资源少),两相比较,农民工觉得还不如省内转移就业合算。

3.务工便利性吸引农民工“回流”。相对人生地不熟,风险较大的异地打工,农民工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消费支出低,社会支持网络较强,来去方便,有安全感归属感。同时,还能兼顾农业生产,照顾家中老小,享受天伦之乐,利于农民工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和生活状态,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4.就业外部环境改善吸引农民工“回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逐渐显现,为企业“招工”成了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甚至胜过了“招商”的迫切性。在此前提下,农民工就业的外部环境显著改善,各级政府部门、工业园区乃至用工企业,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园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待遇不断提高,维护职工权益的力度也不断加大。同时,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有的开通了园区通往市县内各乡镇的公交车,兴建职工住房、夫妻房,解决务工人员子女同等待遇入学等,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也为“回流”就业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极大地鼓舞了农民工“回流”就业创业。

5.城镇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容纳就业能力增强。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一些有着鲜明特色的小城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当地的明星乡镇。以这些乡镇为依托,城镇中小企业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些企业获取材料的来源更为广阔,产品定位更加符合市场要求,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势头强劲。

三、农民工“回流”产生的若干影响

1.农民工“回流”对既有人力资源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往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地方政府更多注重资本空间配置,而忽视劳动力的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疏导和利用,在配置上存在自发性和分散性,农村劳动力资源长期处于一种内在价值被轻视的状况。随着用工持续紧张,农民工短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也对以往人力资源的粗放式利用模式提出了挑战,意味着不重视农民工,农民工就有可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如何将之前粗放式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要转向精深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将对政府提出挑战。

2.农民工“回流”有可能对中西部现有大龄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虽然当前中西部现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中西部地区尚有大量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受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弱的40岁之上的农村大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量外出农民工“回流”将对此部分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有序引导, 农民工的社会集聚性可能会“引导”农民工自主、自发、盲目的潮水般“回流”,对省内农民外出务工和省内就业形成巨大的压力,使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

3.“回流”农民工工资过高可能会增加转移企业的成本,不利于东部产业顺利转移。从理论上讲,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不可能比东部高,正是因为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过高,产业企业才转向西部。农民工从东部“回流”也并非主要是因为工资高而“回流”,核心是产业、企业转移带动了农民工“回流”,如果中西部的工资过高,那么必将抬升企业的生产成本,不利于产业转移。当然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是必要的,如何拿捏适当,并制定与产业转移、产业发展和体现农民工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值得思考。

4.针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工的服务模式将发生转变。以前,各劳动力输出大省政府的服务重点都着眼于如何确保农民工顺利异地就业,随着大量农民工“回流”省内就业,将改变过去主要围绕异地流动就业的服务模式,改变为围绕异地流动就业、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三方面的服务,这对各地政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大量低端产业转移到中部,有可能挤占耕地,推高农产品价格及进城的劳动力成本,不利于产业转移。按照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东部产业转移的目的地首先应是中部,而不是西部,从目前看,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以及西南的四川,都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大省。东部转移来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土地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必将挤占大量的耕地,威胁粮食安全。挤占大量耕地,还将推高农产品价格,高价农业会把农村进城的劳动力成本迅速推高,不利于产业转移。

四、政策建议

一是坚定做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中西部农民工“回流”地区应面向市场需求,抓住机遇,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度高、技能要求不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改造提升当地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 要把产业转移园区作为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明确企业吸纳和培训本地劳动力的社会责任。制定促进产业转移园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办法,制定对企业招用本地劳动力的奖励办法,统筹解决“回流”劳动力、剩余大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是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继续加大做好“异地转移”工作,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要消除影响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消除劳动力工资扭曲的现象,提升劳动力价值,提高输往异地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和工资水平,为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外出打工环境。要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东南沿海输入地政府的劳务协作,通过及时交流劳务信息,签订劳务合作协议,构建双方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对口帮扶机制落实,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三是积极吸引具有较高素质和拥有较多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农民工“回流”创业。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吸引、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创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等创业项目,将其纳入本地招商引资范围,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待遇。同时,要为“回流”农民工创业提供税费减免、小额贷款、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以及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为有创业意愿和创业项目的“回流”人员提供创业扶持,就近就地吸纳安置当地农民,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四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造就一大批适应中西部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前,包括“回流”农民工在内的中西部农民工的素质仍然不高, 文化程度低,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结构失衡及培养体系不健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较突出。首先要加强“回流”农民工人力资源的培养和配置,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尤其是要加快面向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回流”劳动力及其他劳动力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技术熟练型农民工的比重。其次,合理调配人力资源,适当减少针对东南沿海转移就业服务的相关技术工种培训,增加省内各产业发展所需技能培训,加大本省域劳动力供给,积极引导“回流”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是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相协调的统计、分析、预测、评估和决策机制。完善职业供求信息、劳动力价格等信息发布平台,为回流劳动力、剩余大龄劳动力及新增劳动力就近查询用工信息和开展网上职业介绍提供方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作用,使劳动力在城乡之间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农民工有序流动。

六是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水平。要制定和发布工资指导线,保障农民工应得的劳动报酬,工资不发生拖欠和克扣,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合理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建立行业工资参考标准,及三到五年的动态调整机制,使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与物价水平、行业水平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体现农民工的劳动价值。

七是保障农民工平等享受各类公共服务。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建立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共享的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及各类社会保障服务,使基本的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民工。

八是抓住农民工“回流”的机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央发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方略,对省会级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大大降低,中西部各地要利用农民工“回流”的机遇,积极为农民工进城落户提供方便,引导“回流”劳动力就近进入城市当产业工人、当市民,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推进城市化进程。尤其是要把新生代农民工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社会融入。

九是中西部地区应科学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中西部应设立一定的产业准入差别对待政策, 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用地、能耗标准,尽量减少挤占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针对未来一段时期人口结构即将发生变化,并对未来的产业结构也将形成相应约束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应坚持产业合理布局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相结合,避免盲目承接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避免将来再次出现“民工荒”。

On Mingong Backflow and the Resulting Problems

Zhang Zizhong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 Beijing 100010)

Abstract: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Mid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dustrial transfers in China accelerate, and rural migrant workers from major labor-exporting provinces tends to return to their hometowns, which have caused the adjustment of employment structure, and challenged the service mode f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utilization mode of human resources.So there is a necessit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and take measures accordingly。

Key words:Rural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citizenization, industrial transfer, backflow

(收稿日期: 2012-03-07 责任编辑: 垠 喜)

第四篇: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一支生力军,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农民工共有

1.2亿,如何搞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这一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民工的参保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覆盖城镇职工,近年来才开始向农民工延伸。当前,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参保农民工绝大多数参加现行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二是实行农民工专项保障制度,在上海、成都等地为农民工建立了专项综合保障制度,包括老年补贴、工伤或意外伤害以及住院医疗三项保障待遇。三是部分乡镇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农村社会保障。如在苏南地区和山西省等地的乡镇企业民工。

但是目前我国部分省市调查报告中显示,农民工参保水平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在五大社会保险中,除工伤保险已有相当数量农民工参加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仍与绝大多数农民工无缘,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险情况也很不容乐观,最突出的表现在住房和子女的教育福利方面。在社会救助方面,现行城镇社会救助只覆盖城镇户籍人口,诸如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权益,农民工根本享受不到;退保问题连连出现,部分省市都存在农民工退保的现象。从参保到退保,农民工在社会保险面前表现的无奈与矛盾,给我国的保障体制出了一个难题;现行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不完善。关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的专门规则只有地方性和政策性规定。在全国性的立法中缺乏相应的明确规定。除此之外,在现行立法中,在对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社会保险规定方面也有所区别;社会保险关系续接困难。我国社会保险管理多市级统筹运行,且每个统筹政策不统一,难以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难以转移续接。许多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些有关对农民工保障的政策、法规。如北京,上海等地,明确规定农民工可享受工伤补偿或意外补偿,住院医疗费报销,老年补贴等几项社会保险。然而在各地制定的法规中,有不少规定的险种不完整,一些法规的效力,层次较低,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农民工社会保障参保率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粗浅的分析:

思想观念方面原因。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一是认为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已经很重,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二是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还有农村的土地赖以保障,不必考虑他们的社保问题。

企业方面的原因。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参保会增加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同时,在现行保障体制下,也有极少数企业无力参保。农民工所在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少是微利行业。存在极少数企业为他们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感到负担较重,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一是不知道享有社保权利。对社保不了解,社保意识薄弱。二是不愿参保。部分农民工离开土地来到城镇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回家改善生活,并不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的收入,不愿意拿钱参保。三是不敢提出参保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农民工也不敢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向用人单位提出参保要求,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低工资和无保障。四是无力参保。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缴纳保险费个人的负担过重。

制度管理实施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更替。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机构,难以满

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比如,由于缺乏便于农民工参保、转保、退保的办法,外来农民工频繁变动工作,有的农民工更换新工作后也常常被迫中断参保或退保,由于退保集中,手续繁杂,不少农民工连自己缴的保费也拿不到手便一走了之。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

解决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原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应遵循如下原则:

适度保障原则。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目前还很不完善,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可能难度更大,真正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彻底解决农民工的社保问题,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民工社会保障应当从实际出发,实行低费率、低费基,其享受待遇标准也相应降低。

分类分层的原则。分类分层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一种比较现实的政策选择。在实施社会保障政策之前,应先对农民工进行适当的分类,对于从事正规就业、建立劳动关系或事实关系5年以上的农民工可直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于频繁流动以及从事各种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制定过渡性的参保办法。

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农民工缴费能力较弱,国家的财力有限,因此应根据有关风险对农民工的危害程度,将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障项目优先建立。首先应优先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障问题。其次,加快建立农民工的大病或住院保障。第三,要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

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解决农民工社保问题有以下两种思路值得注意。

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应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首先应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等救助,补贴制度,这是当前农民工最需要的社会保险,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险要求。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协调机制。营造一个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的氛围。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首先应建立面向全体农民工的最低保障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最低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救助,事业救助以及法律救助等等。

相适应的配套措施。解决我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还要有如下的配套措施: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滞后甚至是缺失,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远未形成,与城镇社保存在严重脱节,这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社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建立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的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职工社保制度的接轨,并最终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过渡。

要把农民工组织到工会中来,充分发挥工会在维护农民工社保权益方面的作用。根据农民工人数众多、工作分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创新工会组建形式。比如,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组建以工程项目工会主体的工会联合会,在小型的非公有制单位,可以建立楼宇工会、市场工会以及区域性和行业性工会,加强工会的组建,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要督促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监督合同的履行;督促企业按规定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帮助农民工申领各项应得的社会保障待遇;积极兴办职工医疗互助保险活动,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农 民工的合法权益,这符合农民工作为工人的特点,也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五篇:财政学——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新的世纪,一个又一个躁动的身影,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义无反顾地闯进陌生的城镇,汇聚成让人叹为观止的1.3亿农民工大军。他们建设城市,创造财富,提供税收,已成为我们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农民工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这不仅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因此,从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意义以及具体制度的设计方面,对城市农民工这个特殊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探讨是必要的。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制度 意义

一.农民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从1952年开始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工就承担起了工业化主力军的任务。他们提供了6000亿至8000亿元的工业化资金,在统购统销的体制下为城市提供粮食和副食品,以很低的工资从事工业劳动和工业基地建设,新建了61个工矿城市,建成了大量铁路、公路。

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务工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对流入地区的经济和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农民工往返于城乡之间,增进了城乡交流,成为了沟通城乡的纽带和桥梁,把城市的文明成果传到农村。

虽然农民工在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但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工并没有得到与此相对的、应得的社会保障,因此,了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经越来越不容忽视。

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现状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中务工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他们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却游离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长期以来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从失业保障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他们在失业期间多是使用积蓄,或向他人借钱维持生计,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从医疗方面看,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仗着年轻、身体好、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

通常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只垫付很小一部分费用。从住房方面看,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的。他们一般都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建筑工人往往住在工地附近的工棚里。农民工居住点大都拥挤不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通常是城市的卫生死角。另外,像养老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就更不必提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近乎缺失的。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原因

造成目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近乎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我只从以下几点说明一下。

(1)思想观念方面原因。一些思想观念客观上阻碍了农民工社保问题的解决。一是认为政府社会保障负担已经很重,无力承担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二是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还有农村的土地赖以保障,不必考虑他们的社保问题。

(2)企业方面的原因。有些企业错误地认为农民工参保会增加成本,加重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竞争力,部分企业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采取能拖则拖的态度,以各种理由拒绝参保。同时,在现行保障体制下,也有极少数企业无力参保。农民工所在单位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主要从事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少是微利行业。存在极少数企业为他们缴纳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保障金感到负担较重,参保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一是不知道享有社保权利。对社保不了解,社保意识薄弱。二是不愿参保。部分农民工离开土地来到城镇的动机主要是赚钱回家改善生活,并不想在城市居住和生活,缴纳保险费减少了现金的收入,不愿意拿钱参保。三是不敢提出参保要求。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农民工的就业竞争更为激烈,一些农民工也不敢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向用人单位提出参保要求,就业的压力迫使部分不得不接受用人单位的低工资和无保障。四是无力参保。部分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且不稳定,缴纳保险费个人的负担过重。

(4)制度管理实施方面的原因。农民工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不仅往返流动于城乡之间,并在单位之间、城镇之间频繁地变动工作岗位,新老农民工进行代际更替。参保基本上是照搬城镇职工的制度,缺乏适应农民工特点和要求的管理办法和机构,难以满足农民工大规模参保的要求,比如,由于缺乏便于农民工参保、转保、退保的办法,外来农民工频繁变动工作,有的农民工更换新工作后也常常被迫中断参保或退保,由于退保集中,手续繁杂,不少农民工连自己缴的保费也拿不到手便一走了之。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相当多的利益,面对农民工现阶段的一些社会保障问题国家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个人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反方面完善。

(1)提高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障权利的意识,并对城市居民及城市管理者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①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文明素养、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等方面的素质;②加强法律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及群众关注、反响强烈案件的援助力度,深入开展对典型案件的援助,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对法律援助工作的认知度和法律援助工作的社会影响力;③要使城市管理者认识到,不能牺牲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利益为代价来保持经济的发展。实行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使他们有财力支付社会保障的费用,打消他们加入社会保障的顾虑。

(2)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针对民工制定的限制性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笔者认为,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是目前妨碍城乡统一的制度性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从源头解决。

(3)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和急救助机制。①农民工所从事的多为脏、累、重、险工作,工作条件相对比较恶劣,用人单位必须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并至少每半年将农民工参保缴费情况在本单位公示一次,接受监督。②以大中城市农民工为重点,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行业为重点,以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为重点,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的原则,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医疗保险范围。③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农民工从事职业类型、在城市的居住年限、有无固定住所以及劳动关系等状况,分类建立多种模式的养老保险制度。

(4)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极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针对农民工的少之又少。国务院2003年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国家开始重视对农民工人权的保护并通过立法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对农民工的相关权益作出了规定。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快制订和劳动法配套的劳动合同法、工资法、监察法等,明确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使劳动法真正成为劳动者维权的依据。

(5)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现在的问题是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无法得到,再让他们参加社会保障、缴纳各种社会保险费就显得勉为其难了。如果要在当前的形势下保障农民工的切身利益,那么保障农民工能够如期得到他们应得的工资是最现实的。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抓紧修订《工资支付暂行规定》。对各种工资支付行为加以规范,研究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预警制度、欠薪保障制度等。完善立法,是尽快建立维护农民工工资权益的长效机制;必须坚决贯彻、严格执行《劳动法》,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和个人要下大力气整治。

(6)加强对农民工法律援助。①设立农民工法律援助接待窗口,加强农民工法律援助咨询热线服务。②构建农民工法律援助网络。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要加强与工会、残联、妇联、等法律援助站的联系和协调,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相互通报工作情况,形成运转有序、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五.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意义

社会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社会问题就可能变成政治问题,甚至酿成政治危机,影响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农民工是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主要力量,一方面为城镇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却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城市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加速工业化进程;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良策;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有益于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几十年来,中国人民一步步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社会保障的完善,我国正一步步迈向发达国家。现阶段了解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针对农民工的一些保障制度的完善的设想都是暂时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会一步步完善,农民工的问题将在不久后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林凌.中国农民对城市化的贡献.光明日报,2006-1-26.[2]邵艳梅,河北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河北学刊,2007-5-20

下载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中国农民工问题的思考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煤炭、造纸、耐材、建材等行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外......

    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维权问题的思考 邹秀英 左贯中 [内容提要] 农民工是我国特殊制度变迁与社会转型期间所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是农村居民, 却住在城市,从事非农业生产,属于弱势群体,虽然近......

    有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有关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政策的放宽,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大批进城务工的农民,即所谓的“农民工”。农民工的产生与发展对城市的发......

    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他们在城市......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对农民工问题的战略思考 农民工现象不是我国所独有,是所有国家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的必然产物,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观察这种现象要高......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五篇范例)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着各类生活风险......

    农民工等待遇问题的思考

    农民工等待遇问题的思考农民工,是中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它是改革之初应时产生,又是改革深入无端被固化。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做出......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