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三农”问题的社会矛盾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发展的需要,中国选择并一直维持了城乡二元结构式的社会体制和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农业被安排承担起了原始积累的重任,农民被限制在农村里、土地上,终于渐渐形成了“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这个今天谁也无法回避的严重社会问题。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三农”问题又衍生出“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地”这一“新三农”问题。“新三农”问题涉及的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地是城乡关系的“连接点”,是老“三农”问题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其中隐含着一系列的社会矛盾,稍有不慎,往往引发社会冲突。因此,分析和认识这些矛盾将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传统“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农耕定居生活方式的解构与片面的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农村和赖以生存的土地,涌入了城市,传统的农耕定居生活方式逐步趋于解体。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城市化理念和行为是在城乡生活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城乡隔离的环境下独立于农村而进行的,这就使得迅速增加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二、三产业所完全吸收。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化一直很粗暴地把农民排除在外面,按照长期研究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陆学艺先生的说法,“中国城市化就是要了你的土地,要了你的树、你的粮食却不要你的人”。现在的问题是,以前农民还可以守着土地,市民守着城市相安无事,当农民的土地被城市化了,人却没有被城市化,农民就成了游离的人,对城市的怨恨便开始产生,这就很容易造成社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我国的城市化中,人的城市化并没有预设其中,进城的农民如何获得城市居民的权利,如何适应城市生活,如何融入城市社会,他们的子女如何获得教育等等,在制度上首先被抛在了城市化之外。这样的城市化不能不说是片面的城市化,这种片面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和农村的矛盾加剧。
二、农民工职业的非农化和身份的农民化
农民工通过职业的非农化过程完成了从农民向工人的转换,但由于在目前的政策设置下,即使离开土地、农村,身份上依然被规定为“农民”。这样以来,城市既可以借着户籍制度和人口流动政策的有限开放获得他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又可以不必为他们提供任何社会支持和制度性责任而为这种得益付出任何代价。同时,城市还可以视自身的需要或不需要随时吸收和以各种歧视性手段排斥他们。也就是说,“民工潮”的启动,客观上让农民的“职业非农化”成为可能,但更重要的功能在于让城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他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这种现状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边缘人”地位,无法同市民平等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对城市社会产生抵触心理,形成与市民摩擦和对立的集团意识,进而成为城市社会不稳定的矛盾源,增加了社会控制和管理的成本和压力。农民工的存在,固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降低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本,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但其消极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的存在既是城乡差别异常显著的缩影,又会反过来扩大城乡差别。这突出表现在妨碍人中城市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因而不利于城乡协调发展,违背产业梯度转移规律。(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进城农民工是特殊意义上的精英,即相对于未流出的农村人口而言,流入城市中的农民工是一个素质较高的群体,这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反推作用。(3)按照帕累托精英理论,如果精英群体长期居于社会低层,那就容易引起社会失衡、造成秩序混乱。进城农民工是中青年群体,就业状况本来就不稳定,他们很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即时失业。而失业的农民工又不能像城镇职工一样在失业期间享有失业补助和其他保
障,没有保障的农民工只有靠自己过去的积蓄或向亲友借款度日。在这期间,他们并不返乡,滞留在城市以继续寻找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没有经济生活来源的青壮年农民工群体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群体充分暴露了农民进行职业和身份转化的制度性约束和身份性困境,随着改革进一步的深入,这样的困境和约束将对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形成重要的制度性困境和现实性障碍。
三、农民工的社会贡献与权益保障
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巳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成为农民工,从事非农产。农民工在第二产业占到70%,在第三产业中占60%。这表明,农民上巳经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另外,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劳动力成本变得很低,可以生产出世界上最廉价、最有竞争力的商品,是农民工支撑了中国的“世界加工厂”。可以说,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农民工功不可没。但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却经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视,遭遇不公平待遇。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中,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处在城市社会的最低层。清华大学社会学专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全部100种职业的排位中,农民工居于第94位,而且排在最后1 0个位次的职业都与农民工不无关系。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没有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民工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保障系统,医疗、社会养老、失业保险等与他们无缘。即使有的用人单位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写明承担有关保障义务,但多数不兑现,保障不到位,也没有法律监督保障。(2)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公共产品。农民工尽管为城市公共产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无法享受到公共产品的服务,如子女不能进入城市的中小学,不能参加父母打工城市的高考,无法得到购房贷款、购车贷款等。(3)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之间仍存在着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上不同待遇等差异。(4)农民工政治地位低下。农民工在城市打工,没有自己统一的工会组织和党、团组织,没有当地市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的政治呼声和经济要求,少有社会关心支持和组织保证。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不尽人意,既有观念认识上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法律制度上的原因。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如果农民工的权益要求处理不当,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进而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失地农民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管理
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中,有大批农民失去土地。然而,在我国目前的制度环境和社会保障水平下,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他们不但不能得到土地随工业化升值所带来的收益,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而且还要为转变生活方式、就业方式付出额外的成本。最终,他们将成为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最大的利益受损阶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属于一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机制,这种土地征用制度是一种以“低价征用”+“高价批租”为基本内容的资源配置方式。当各地的市、县、镇级地方政府凭借手中的征地权,以“公共利益”名义和很低的价格强制性地从农民手中征用土地时,他们利用的是行政配置机制;当他们将征来的土地在城市土地二级市场上高价批租时,利用的是市场配置机制。通过这两种土地资源配置机制的转换,从成本价到出让价之间所生成的土地资本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而农民却带着获得的很少补偿,被迫离开他们世代耕种的土地。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从征地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会尽量减少对农民的补偿,同时各地区之间争夺外来投资项目的竞争压力,也使地方政府具有压低补偿费用,降低征地成本,以低价土地吸收外来投资的倾
向。农民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减少自己的损失,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不得不与实施征地的地方政府对垒。征地之后,再就业、住房、养老、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失地农民与政府官员、村干部依然矛盾重重。现在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矛盾和冲突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平和地化解机制。失地农民在不公平的征地补偿中,由于失去土地,失去了生存的保障,同时,由于他们的农民身份,文化素养和生活习惯,他们也很难融入城市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城里人,而是徘徊于城乡之间,成为尴尬的城市边缘人,更增加了对其管理和安置的难度。一方面,失地农民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作为征地的直接利益受损者,在整个征地的过程中,既没有参与权,也没有决定权,甚至没有发言权和还价权,处在逆来顺受的位置。另一方面,失地农民大多为人中城市近郊农民,他们对国家法律、政策,以及对社会的认识和思想的活跃程度都不同于一般的农民,所以易酿成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从而使冲突和矛盾变得更加激烈,危及社会的安定。同时我们还要警惕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大量外流,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又没有稳定的收入,生活没有保障,有可能造成大量城市新贫民的现象。
五、农地的资本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
在家庭承包经营下,农地首先具有保障功能,它是农民的生命线,担负着农民失业保险的重责,也是农村居民之温饱水平的实物保障。其次,农地是生产资料,它能通过投入生产过程获取要素投入,具有资本功能。在比较贫困的地区,农地问题使土地的经济功能,特别是社会保障功能更加凸显了出来。原因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取消各种提留、以工补农政策措施的实施,种田净收益大大增加。不仅对种地农民而言是一种收益的补充,而且对无(失)地农民来说,更是失去了最根本的生活保障。所以,农地征用与农民的反征地抗争越来越厉害。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却在不断弱化,其资本功能却日益凸显,经济越发达,对农地资本功能的要求就越高。农地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转变,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农地所能提供的保障功能的局限性所致。由于农地能给人们提供的主要是就业、粮食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对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昕提出的教育、医疗等保障却无法满足,而这些社会保障功能,要通过整个社会资源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大量研究表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地对农民生存发展的保障能力在不断降低,农地保障已开始出现“虚化”现象,昔日珍贵的农地资源巳变为很多农民“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负担。因此,适时推动农地由保障功能向资本功能转变,已成为当前农村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一个迫切课题。上述由“新三农”问题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有的巳经充分暴露,有的尚未充分暴露,但可以预见。而且解决这些矛盾要有一定的条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必须有所作为,推动矛盾向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方向转化,这是全社会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作者单位:中共山东省潍坊市委党校)
第二篇: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对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二、“三农”问题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3、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
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税费体制不合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三)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二)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
(六)实行行政区划改革
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五、总结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
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第三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第四篇:中国新三农
中国新三农网,是中国首家双网运营的三农门户网站,也是全国第一家涉及农贸信息、畜牧养殖、水产果蔬、致富及人脉等方面的多元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网站以提供三农新闻、信息、资讯及三农产品供求贸易与行业交流为主,具体涉及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农膜、畜牧养殖、兽药、水产、果蔬、饲料等行业动态、市场行情、市场报价、供求信息、产品中心、经销商、技术指导、致富信息、人脉信息、会展等内容和服务。作为全国第一家(互联网+手机)三农信息服务提供商,我们致力于为三农用户提供最全面的服务;同时,帮助三农企业通过本网实现具有企业特色的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知名度,打造品牌企业。
关于中国新三农网
中国新三农网(冀ICP备11019045号-1 号)创建于2009年,是最先利用手机与互联网融合技术的三农网络平台,也是全国第一代双网模式的三农网络平台,其前身是三农信息网,随着用户逐渐增多、市场不断扩大,为适应市场需求、响应国家政策,在2011年初改为中国新三农网。本网站以“传播三农信息,服务三农市场”为宗旨,以提供及时、有效、可信的新闻、信息、咨询和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己任,是根植于中国三农行业,集三农信息与电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行业信息平台。
中国新三农网不仅为用户提供最新的国内外实事新闻、更整合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农膜、畜牧养殖、兽药、饲料、水产、果蔬等众多三农信息资源,为农民朋友提供方便、及时、丰富的第一手信息服务。
中国新三农网主要从事于农贸信息、畜牧养殖、水产果蔬等领域相关工作,是目前唯一一个涉及农贸信息、畜牧养殖,水产果蔬及致富等方面的多元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其独特的受众精准性、平台整合力、及品牌影响力,为会员、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投资回报,让越来越多的网民享受中国新三农网带来的方便和价值。
手机新三农是中国新三农网的手机门户网站,是目前国内三农方面访问人数最多的手机门户网站。基于中国新三农网的资源优势,您可以用手机随时随地随身享受互联网与3G网的各类三农信息以及获取大量商机,帮助农户更加方便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帮助企业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产品提供给9.3亿手机群体,第一时间将对接信息发到您的手机上,不会让您错过任何一次商机。如果说互联网为你的企业带来的生存机会,那么手机网的并入必将助力你的企业腾飞。
市场定位与战略思想
中国新三农网主要服务于从事农业及相关工作的企业和个人,尽力贴近用户的需求,极大的提高用户的便利同时降低费用门槛。我们为用户提供了一整套“自助服”工具,他们可以自动化的使用这些服务。
例如:用户加入中国新三农网就会获得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商务网站,有自己的域名,有自己的邮箱,有近十套美观大方的网站模板可供选择,并可随时更换模板甚至单独定制自己的模板,以及能满足大多数企业用户需求的各类功能模块(可由用户自行选择、定制),还拥有自己的网站管理系统,可以随意发布和修改各类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用户只需要关心自己的网站即可--他们已经拥有了一整套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可以很好的宣传自己,开始在网上做生意了。而拥有这一切,只需要轻松的几个步骤,这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难度以及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用户在新三农网获得自己的网站,就是先在网上“安家”,让潜在客户能够找到并了解自己。然后,在自己网站里发布的资料、信息也会出现在新三农网以及新三农网的合作网站里,被来自全国的大量用户看到,同时中国新三农网针对搜索引擎技术做了大量优化,用户的信息会很快出现在各大搜索引擎里,并且拥有相对理想的排名,大大增加被客户询盘的机会。另外,用户也应该主动出击,寻找和联系买家,扩展营销渠道,中国新三农网与合作网站能够为用户提供超过100万的潜在客户资源。
简单的说,用户只需支付很低的费用加入中国新三农网,就拥有了一整套“自助服务”工具,并且有中国新三农网提供的各种资源与服务来保驾护航,可以很轻松的实现电子商务双网应用,增加信息渠道,提高收益。
为了便于您熟悉和使用中国新三农网电子商务平台,在新三农网上尽快找到您需要的信息,我们在网站的设计和栏目的分类上都做了精心的规划。从栏目分类上,设有供应、求购、资讯、报价、产品、经销商、技术指导致富经、人脉通等10个栏目。
新三农网首页:为访问者提供了各种分类信息的导航。囊括了中国新三农网所有栏目的精华,你可以在“新三农网首页”便捷快速地找到您需要的栏目及相关信息。
栏目介绍
1)首页包含了中国新三农网的全部产品类别,品种齐全,类别详细。您可以根据你的需要点击相应的类别去寻找您需要的产品。
2)栏目导航:集中了所有的商务服务类企业所提供的各类商务信息,想您所想,急您所需。
3)经销商:主要向访问者展示中国新三农网上所有注册企业的基本信息,会员类型及主营产品信息。
4)独立的企业网站:中国新三农网会为农贸通会员建设自己的企业网站,拥有详细的公司介绍和豪华的产品展厅,可以展示1000张产品图片和一些企业资信情况,网站空间没有限制,您可以随时上传或者更改您在网络上发布的图片和资料,维护和推广的工作是由中国新三农网的专业的客服团队和技术团队来帮助您进行的,如果您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还可以把自己的网站链接到新三农网站做推广宣传。
5)“一站式”推广:除了中国新三农网平台,我们还一并帮您在百度、雅虎、Google三大搜索引擎做链接推广,成为您性价比最高的网络投资!
6)人才信息:所有在中国新三农网注册的企业用户,都可以在此免费发布您企业的招聘信息;所有在中国新三农网注册的个人用户,都可以在此免费发布您的求职信息。
7)行业资讯:为会员提供行业、产业最前沿的相关信息、管理知识、行业咨讯等信息,以便企业能更好的探讨和分析自身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利润的最终目的。
农贸通服务
农贸通是中国新三农网为企业用户提供在网上做生意、结商友的诚信平台,企业不仅可以通过农贸通建立起集合产品展示、企业推广、在线洽谈、招商合作等多种功能的网络商铺,更可以获得多重商机,领先对手,获得生意上的成功。
农贸通的五大优势:
·找商机:有生意,才有活路。
·获推荐:有信誉,才有市场。
·建网站:有地盘,才有底气。
·看人脉:有关系,才有发展。
·享服务:有支持,就有信息。
农贸通的六大服务
1.私人商务助理 “小秘书”专业服务,贴心行业专家为您服务,确保最佳服务
2.资质认证 提高网络诚信度,让您生意不再难做
3.信息优先排名 让您在十几万商家中脱颖而出,领先一步就是财富
4.“一站式”推广 让您的信息穿梭于各大搜索引擎
5.任意信息查询 上万家行业信息一网打尽
6.广告位赠送 黄金广告位让您“一炮而红” 农贸通会员服务介绍
1.可随时查看各类信息
2.拥有独立网站
3.发布信息排名优先,提高信息曝光率
4.资质认证,提高网络的诚信度
5.信息精准发送,减少同行竞争,实现利益最大化
6.网站秘书和出差助理让您随时随地都有生意
人脉通介绍
随着城乡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脱贫致富等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反复出现农产品卖难现象,大蒜滞销、土豆烂在地里、香蕉用来喂猪,农民损失惨重,也让许多关心农民利益的人为之焦急。媒体奔走呼号、政府组织对接促销、专家学者献计献策。政府的努力、网友的热心、超市的对接固然可以缓解燃眉之急,但不可能解决未来的完全同样的问题……
中国新三农网---人脉通帮您解决燃眉之急。
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人际关系也是是市场渠道!人脉即钱脉
对于人脉资源拥有者,注册成为新三农网会员后,人脉通就是您的第二财源;对于企业商家,人脉通平台中就有万千独有人脉关系的经纪人成为您的特种营销部队,直接、高效、低成本的为你拓展市场、寻找客户。
新三农网人脉通平台涉及各行业个领域,旨在为广大用户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和困难,看似是交易,其实可以理解为无限利益的互动,海量资源的共享。新三农网人脉通更注重的是人脉关系,办事效率,诚信为本。小到起名、寻人,大到订单、工程,只要是用户生活、工作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个平台上,都会有众多的经纪人为你想方设法。这是因为有经济的杠杆,在悬赏的利益两端,用户和经纪人各取所需。
旗下网站
中国新三农网是最全面的三农综合信息平台,更整合了农药、化肥、种子、农机农膜、畜牧养殖、兽药、饲料、水产、果蔬等众多三农信息资源,以其独特的受众精准性、平台整合力、及品牌影响力,为会员、广告客户提供高效的投资回报,让越来越多的网民享受中国新三农网带来的方便和价值。
新三农网旗下网站
化肥网
种子网
农药网
兽药网
饲料网
果蔬网
水产网
农机农膜网
畜牧养殖网
第五篇: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大大迟滞其进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贫困县的中心任务是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因此,只有把“三农“问题解决好,才会有一个稳定和繁荣的未来。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国外的集约型农业的挑战?这将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的严峻问题。从现在看来,目前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目前,各地兴起的户籍制度改革纷纷向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开刀”,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
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轻农民负担,但个别地方“令不行禁不止”——农民负担照原样,引发农民抗交国税和集体上访等事件发生。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目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对策思考
■/文思南县委书记晏世忠
“三农”问题日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必须着眼于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我国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贫困地区更是如此。
一、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特点
(一)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
贫困地区多数位于我国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城镇经济的辐射力差,难以对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致使农村经济社会贫穷落后的面貌难以在短期内有巨大的改变。
(二)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自我发展能力差
由于各种原因,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001年,贵州省48个贫困县中文盲半文盲率为24.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43.2%,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28.8%,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则为3.7%。由于农民的受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科技、新思想的能力差,致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十分落后,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相当弱,自我发展的能力相当差。
(三)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山区或高海拔地区、高山丘陵地带,这此地方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基础设施普遍十分薄弱。一是交通设施薄弱,导致需要的东西不能运进来,生产的产品不能及时运出去,影响市场的健全发育,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二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三是教育设施薄弱,难以满足农村孩子的上学需要。很多学校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缺乏高素质的师资,因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十分落后。在贫困地区,与农业相关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少之又少,农民的职业技术很难提高,许多农民完全是靠世代相传的种田经验进行农业生产。四是贫困地区的文化娱乐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十分薄弱,严重阻碍了农村居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妨碍了他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影响了他们与外面世界的交往,因而也使他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变。
二、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
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必须有一个总体思路。发展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关键;共同富裕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方向;加快城市化步伐,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市场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运作方式。
三、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制度改革和创新,推进农民市民化
目前我国城乡二元隔绝的现状,原因是由于建国以来我们的诸多制度导致的。要解决贫困地区“三农”问题,首先从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入手。
1、改革户籍制度,消除自由迁徙的障碍
目前的户籍制度,把我国的人民划分为农民和城市市民。这两大身份的人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教育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天壤之别。农民,由于是农业人口,不仅没有享受到社会的各种福利保障,相反一直承担着国家的税赋。而城市居民,一出生就享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福利。
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一些致使城乡二元隔绝的制度已经被打破,个别地区的户籍制度已在开始改革,但总的来说,以户籍制度为典型的城乡二元隔绝的经济社会结构并没有彻底消除。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就是要给农民松绑,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一是要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不分城乡的以居住地进行登记的制度和身份证管理制度;二是取消对农民进入城市(镇)落户的限制,禁止对进城落户的农民收取或变相收取各项费用,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三是要对进城定居的农民与市民相同的就业、就医、子女入托、入学待遇,给他们相同的劳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待遇等。
2、改革身份工资制度,同工同酬,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收入保障
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劳动工资制度,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收入。据统计,全国有1.4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无论是在哪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哪个行业,其工资报酬与他们的劳动付出都严重不相称。在沿海发达地区,从90年代以来,工资收入已经翻几倍,但农民工的工资几乎没有增长,致使沿海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内部,通常最苦最累的活是农民工在干,但他们的收入是最少的,收入之所以最少,就仅仅因为他们是农民工的身份。
沿海发达地区的许多城市中,正式职工的工资收入,一般是农民工的10倍以上。而在这些城市,最脏最累最苦的活都是农民工在干。可以说,这些城市的繁荣是建立在对广大农民工的剥夺之上,这些城市市民的人均高收入,是通过身份制来剥夺农民工而实现的。农民工的工资报酬是他们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来源,是他们进城定居的基本收入保障。但由于现行的工资制度,使他们很低的工资收入,难以保障他们及其家庭进城定居的生活费用。这种工资制度无疑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迟滞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必须实行改革,实行同工同酬,打破身份制。
要改革身份工资制度,必须首先改革劳动人事制度。一是进一步深化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彻底打破“铁饭碗”,实行全员聘用,按岗聘任;二是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则实行公开竞聘,或者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三是对全部员工都实行辞退制度,即凡是那些不能胜任岗位工作,无论是一般员工还是管理人员,都可以一律实行辞退或解聘。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全体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人事制度。
与劳动人事制度相配套的工资制度改革,必须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一是必须同工同酬;二是按岗位职责定酬;三是按劳动贡献大小加薪。只有这样才能理顺工资关系,才能使广大农民工获得和其他职工同等工作、同等岗位的同等工资收入和报酬,减少对农民工的剥夺,增强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3、改革身份福利制度,为农民市民化消除后顾之忧
与户籍制度和工资制度密切相关的是身份福利制度。我国的福利实际上有两大块:一是社会福利,即由国家、企事业和党政机关单位和个人按一定的比例出资,筹集的社会福利,主要享受对象是城市的失业人员、各企业单位的退休人员以及那些无业而生活无保障的人员,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失业期间的生活保障和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二是各单位,包括企事业和党政机关,内部的各种福利。农民工由于身份问题,不能享受这些福利。这种工资制度和福利制度,大大削弱了农民工的城市生活能力,增加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不敢在城市定居,不敢转为城市市民。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福利制度,减少农民工进城的后顾之忧,吸引农民工进城居住,推进城市化进程。
4、加快教育制度改革,为农民市民化提供素质支撑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投资体制在城乡有很大的不同。
1986年9月,《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城镇,凡国家举办的中小学新建、扩建、改建校舍所需的投资,按学校隶属关系,列入主管部门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予以照顾。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投资,以乡、村自筹为主。”教育上的不平等,致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农村中,还有40%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小学或小学以下程度。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民自身的发展以及竞争能力的提高,影响了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能力,影响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农民要转化为城市市民,必须具备应有的城市工作和生活消费的能力,必须具备城市市民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些自我发展能力、竞争能力与素质,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尤其是在现在知识、信息迅猛增加的时代,更是如此。
因此,城乡不同的教育投资体制,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巨大的收入差异,导致了农村儿童和城市儿童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年限、接受教育的质量等等方面的巨大的不同,最后导致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知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因此改革城乡不同的教育投资体制已势在必行,否则既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第一、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投资体制,把所有农村基础教育纳入政府的投资范围;第二、要逐步在全国推行免费义务教育,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平等享受接受教育的机会。第三、全国免费义务教育费用可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比例分担。第四、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扫盲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教育培训,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
“三农”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农业产业结构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没有各种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进步,城市就没有吸纳更多劳动力的能力,也就不能为进城的农民提供工作机会
和工作岗位。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是同一个过程。要做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必须走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因为规模化和专业化是提升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核心就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要实现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必然要以土地的适度集中为前提。没有土地的适度集中,就不可能有规模化和专业化。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把土地按好、中、差相互搭配后承包给每一户农民,农民土地的分散化和碎片化相当严重。这不利于土地的集中。当前应该使那些有土地生产和经营能力的人按市场方式适度集中土地。政府应该鼓励土地集中。在集中的过程中,原土地使用权拥有者可以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参股,也可以租赁和转让。这样可使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解放出来。
由于在贫困地区,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发育都不完善和不成熟,因此在形成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主要应充分尊重和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自愿、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或集中和转让土地,或形成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该改革土地制度,为他们提供政策支持、技术和信息服务,而不应该大包大揽。
2、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
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贫困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要使畜牧产业成为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必须从转变畜牧业的增长方式入手,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的建设步伐。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向规模要产量、要效益。二是加快品种改良、加强防疫体系建设。贫困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品种老化、品质较差、防疫工作跟不少,农民效益差。因此,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加快品种改良,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畜牧产品,绿色畜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要加强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防疫意识,减少损失。三是加强圈舍改造,作为贫困地区发展畜牧业,起点必须要高,按照建设生态畜牧业的要求发展畜牧业,彻底改变传统习惯,首要的就是对圈舍进行改造,改厕改圈,沼气配套,既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又改变了贫困地区的卫生习惯,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有较好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生态,充分开发这些生态资源,建设一些集观光、休闲、娱乐、垂钓、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为工作在城市中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也为自己增加收入。
3、大力发展加工农业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途径之一。在发展农产品加工时,在产品结构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把握消费发展趋势,调整产品结构。要着重发展需求收入弹性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品质量方面,要符合居民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向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要扶持名特优新产品的发展,鼓励创名牌。在产品技术方面,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在农产品质量方面,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走产、加、销一体化路子,加强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产品
品质、农产品的形态、大小、质地、颜色、气味、酸性、成熟度、轻重、营养含量和卫生标准等,使之符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三)加快县城经济发展,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城市化
1、完善县城的城市功能
城市有许多乡村不具备的功能,如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功能、经济辐射功能、生活方式的示范功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等。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完善,是与城市自身的建设分不开的。要提升和完善县城的城市功能,首先要加快县城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供电设施和其他能源供给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教育文化和娱乐设施等的改造和完善;其次,要加快县城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现代城市都是知识和信息迅速获取地方,因此必须加快县城的电话扩容、互联网、卫星传输、数字电视等设施的建设;再次,要加快县城与大都市的水、陆、航空等交通设施建设,增大县城的物流能力;最后,加快县城的商贸和其他服务设施建设,发挥县城的商贸中心作用。
2、加快县城的产业升级步伐,增强县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城市化是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支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顺利转移到县城并在县城定居下来,就必须加快县城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城市的主要产业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在不同的城市,二者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一般情况下,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功能齐全的城市,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于第二产业,而且二者所占比重的差距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当前在县城经济的发展中,应该是加强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增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础和支撑。在县城经济中发展第二产业,主要是促进第二产业的升级。要对传统的工业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尤其是进行信息化的改造,提升信息化水平和能力。要大力发展文娱、教育、医疗、服务等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服务行业在吸纳农民工有巨大的作用。
3、加快县城的通乡道路交通建设,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
交通是联结县城和乡村的纽带和桥梁,具有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因此,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城乡道路交通建设。要通过加快县城的通乡道路交通建设,增强县城的辐射能力,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