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金融机构支持“三农”问题情况的分析
***县基层金融机构支持“三农”问题情况的分析
近年来,**县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目标。“新农村建设”实现的前提是农村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而农村生产力的社会化必须要求高度的市场化,需要通过市场化经济把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三农”组织能力,加快资源与信息流通,实现“三农”持续和谐发展。但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县组织不同的金融机构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县基层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服务单一,与**县新农村建设综合性需求不匹配 首先是贷款期限设置不合理,贷款数额受限制。如在农产品经营中很多产品深加工中小型企业融资没有渠道,相对僵化的农业贷款条件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农户的多种信贷需求。再就是结算渠道不畅,电子化建设滞后。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在乡镇保留的其他银行业机构一般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市异地汇兑结算功能,给一些交易活跃、资金流量大的客户结算带来诸多不便,一些业务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
(二)农村资金流失,金融投资偏离农村
**县新农村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金融无疑是这一工程的血脉。而目前**县广大农村正处于严重“失血”的境地。一方面是县政府财政加大了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却是金融资金加速从农村流出。主要表现为从贫穷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工商业。目前,在**县的乡镇金融机构中,邮政储蓄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吸收的资金全部转存,农村信用社在强调资金集中使用的同时,富余资金则以拆借或购买商行票据的形式从辖内流出,**县的农业银行及各商业银行也由于近年来经营战略调整,管理权限上收,信贷向大中型企业集中,支农职能严重削弱。
(三)投资风险较大,防范措施不能到位
一是行政干预风险。有的乡镇党政领导将农业贷款比喻成“唐僧肉”,只要有本领,谁贷得到尽管贷,造成不良贷款占比上升,严重影响了基层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
二是自然灾害风险。农业贷款金融机构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气候异常、大面积的病虫害、传染病等系统风险,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户就无力归还贷款,这也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三是信用法制风险。由于各乡镇发展速度及文明程度的差异,导致农户依法借贷、及时还贷的意识不强,容易造成逃废债务的现象。
四是行业效益低微,信贷支持不到位
二、解决**县基层金融机构支持“三农”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县农村金融体系,创新金融工具
一是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首先,稳步推进**县农村信用社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切实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
二是**县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加强引导,规范其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正常运转。
三是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手段比较先进的优势,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引导资金回流,解决农村资金不足
一是要实现金融支农与财政支农互动。近年来**县财政支农力度虽然在逐年加大,但相对庞大的农业需求还是偏小,必须加大力度以减轻金融支农的压力。
二是**县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商业银行扩大支农再贷款规模,缓解支农资金匮乏问题。
三是**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和协调,将来源于农民的资金,通过农村信用社发放的支农贷款回流到农村中去,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三)建立有效防范机制,实现良性互动。
一是加快诚信系统建设。**县政府要督促农村金融机构,大力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地域个人诚信系统的建设,建立完备的诚信档案,进行有效监管,及时打击列入“黑名单”的失信企业及个人,构建诚信友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
二是在**县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在各乡镇建立农业龙头合作基金性质的担保公司。地方的龙头企业多家联合出资不仅对地域经济有一定的带头引导作用,且对基地内农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如果由龙头企业成立担保公司来担保和其关系紧密的农户贷款,这样既解决了农户难贷款的问题,又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系数。
三是打造**县政府“诚信政府”形象。**的党政机关应减少行政干预,大力提倡信用、信誉,树立“诚信政府”形象,严厉打击逃废债务行为,为**的金融机构创造一个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兼顾长远利益,有效搞好信贷支持
一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广大农村农业建设领域并不是“盈利死角”,农村民营企业中的中小客户、新型工业化基地建设、农村产业化建设、农村城镇化建设等领域都是尚未开发信贷投放的优质对象,是信贷投放新的“处女地”。当前**县农村金融机构关键是要建立配套的营销机制,不断加大“窗口指导”力度,适时、适度抓住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充分运用好国家支农新政策,在保证信贷质量上做文章、下功夫,农村金融天地大有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也大有潜力可挖。
二是处理好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随着**县“三农”政策逐步落实到位,农民负担不断减轻,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消费信贷等金融创新产品也将会有长久的利益空间,**县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县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改革力度,紧抱“三农”不放松,立足长远,引导资金回流,反哺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政府、银行、农户“三满意”的新格局。
三是处理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随着支农资金逐步回流,**县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仍热衷于“抓大放小”,把资金重点投向龙头企业、特色产业、优质民企等高效农业建设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仍然一时难以得到充分满足,农业基本建设虽然存在成本高、效益不明显等问题,但是农金部门唯有长期坚持不懈地加大对农村市场的信贷投入,支持“三农”建设,农
民收入才有可能不断得到提高,农村消费市场才能得到不断扩大,农业自筹建设资金才能得到循环再生,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利益也才有可能在“水涨船高”之中得到提升。
第二篇: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不断强化,对其县级机构的布局不断收
缩和信贷权限不断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的色彩逐步弱化。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发展支持的重担落在了农村信用社一家身上。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加上农村信用社本身先天和历史积累存在的问题,造成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1、___县情。___县地处黄河岸边,境内交通不便,矿藏贫泛,工业较为落后,是个传统的山区农业生产小县,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5万多人,占总人口的85。据统计,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00元,财政收入800万元。
2、___县金融机构格局现状。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___县建行、工行都相继撤并,农发行降格为信贷组,目前只有人民银行___县支行、农业银行___县支行、8家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邮政储蓄及保险代办所等金融机构。其中农行和信用社这两家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44人;截止200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06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5599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0990万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70。
二、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情况
总体来看,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农业贷款额度呈逐年增长态势。平均增幅10。有的年份增加较快,有的年份增加较为缓慢,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也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其中农村信用社落农业贷款余额为5038万元,占到全部农业贷款的46。
三、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
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主要还是靠天吃饭,稳产、高产田较少。2000年开始___县连续三年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农民收入呈极不稳定
2、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我县处于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范围内,使农民的耕地更少,近年来,农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而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常有托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发生,使农民成为受害者。
3、农民取得贷款难。一是从银行信贷资金来源来看,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存款,___县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商业银行存款组织难度很大。二是从银行信贷投向和规模分析来看,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行为加大,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导致农行放贷比以前更为为期不谨慎。公靠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再贷款难以满足需求,导致民间借贷一度流行。
4、从农民自身信用状况分析,种种原因导致农民信贷户信用状况不佳。据调查,从2001年,农村信用社大力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以来,但贷款回收情况很不尽人意,部分农户确因农作物欠收,养殖户受市场行情影响,导致无力偿还贷款,造成了农村信用环境差,难以取得贷款。
5、社会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影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加大调产力度,逐步实施了“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从2001年起,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逐步发展起了一些养羊大户,红枣大户和种粮大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农村经济增长速度远远不如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四、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建议
1、优化经济环境,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一是优化整体经济环境。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是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地方政府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切实采取多种优惠措施,坚觉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触觉农民增收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支持“三农”发展。二是积极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由政府牵头,经贸委、计委、银行等部门配合,建立信贷投入项目库和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并以有效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应强化政府服务指导的职能。简化办事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规范职能部门的收费权限,消除对农民征收的不合理的税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环境,加大执法力度,有效解决当前银行依法维权执行难的问题,确实维护金融债权。
2、改进信贷管理,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通过改进当前信贷管理过于僵化的模式,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社会信用状况,合理下放信贷管理权限,提高信贷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在信贷投入上积极扶持“三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引申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支持农民发展枣、草、羊等主导产业方面加大支持
力度,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搞“一刀切”,充分考虑贫困山区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制定不同的信贷政策,切实有效地扶持贫困山区“三农”经济发展。
3、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社会信用。
在融资方面贫困地区农民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与银行的合作方面,要以诚为本,恪守信用,俗话说得好“好贷好还,再贷不难”,要不断提高自身在银行的信用等级。
第三篇:支持“三农”及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支持“三农”及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一、总体支农情况
2011年以来,某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宗旨,依托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平台,整合信贷产品,强力推动“三农”经济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止9月底,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亿元,增幅%,各项贷款余额达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亿元,增幅%,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亿元,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亿元,帮助名青年实现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亿元,中小企业贷款亿元,颁发贷款证万户,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已成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最强的金融机构。
二、信贷支农成效显著,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11年,县联社结合县情、社情,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为农户生产、农民创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种养大户以及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三农”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力促“三农”发展。
一是创新贷款模式,整合推出“农家乐”信贷产品,满
足农民快速有效资金需求。“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源头,有效满足农民资金需求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根基。我县农村信用社始终把农业和农民贷款作为信贷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彻底改变传统“春放秋收”的贷款模式,在春耕备耕生产期间,县联社就及时下发了《关于支持春耕备耕生产贷款的紧急通知》的文件,以支持春耕生产为契机,整合推出“农家乐”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一支农拳头产品,按照“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原则,授信额度由2万元提高到5万元,由农户申请,在十个工作日内以贷款证方式发放到农户手中,把有限的信贷资金全部用在广大农户生产最急需的刀刃上,脚踏实地地帮助农民群众解决“贷款难”问题。
二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主动上门营销。全县农村信用社以深入开展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为平台,主动营销,上门服务,主动了解广大农民客户的信贷需求。针对广大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空有满身技术和一腔抱负,苦于缺少创业资金这一实情,推出“创业乐”这一信贷新品种,根据创业市场、产品前途和借款用途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实行差别授信,累计发放,最高可达20万元。
三是开通贷款直通车业务。针对个人贷款开通 贷款直通车,只要拨打进行个人贷款申请,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回复,并将资金送到手,大大提高了办贷效率。
四是创新农村产业化贷款方式,用“金土地”铺就致富路。全县农村信用社把扶持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扶持一个龙头”,推动“公司+基地+农户”这一贷款模式,实现“兴起一项产业,带动一片基地,富裕一方农民”,使广大农民土地生“金”,走上致富路。
(二)积极营销企业贷款,为中小企业发展架起发展“金桥”。
2011年,面对宏观调控的持续形势,我们一是成立中小企业部,专司服务中小企业;二是以开展“金融服务家家到”活动为契机,采取实地考察、座谈了解、市场分析等形式充分了解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其资金“瓶颈”问题;三是积极参与市、县政府组织的银企对接会。先后与家中小企业开展银企对接活动,达成合作签约协议万元,目前已兑现签约金额万元,占签约金额的%;四是围绕县域龙头产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潜在龙头企业、推进相关产业链建设,重点支持落户我县工业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五是加强与担保公司,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六是通过小企业联保贷款模式,推出“金桥”系列产品,按照“统一授信、分批使用、余额控制、动态调整”原则,简化贷款程序,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评级授信流程,分批发放“金桥”贷款。截止9
月底,重点支持了余家中小企业,发放中小企业贷款5.4亿元,为支持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和县委县政府打造“工业强县”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认真做好各项涉农资金代发工作。
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遍布城乡,肩负着为全县农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重任。同时为进一步做好“民生强县”目标服务,我们积极承担起各项涉农资金发放和代收代发工作,努力提高金融服务层次,大力推动“金农卡”发行、增设ATM自助设备及布放pos机具,同时,结合“标准基层行社”创建,深入开展“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对基层网点进行改建,并开展“站立、微笑和三声”服务,为广大农户提供宽松舒适便捷的服务环境。截止9月底,共发放各项涉农资金亿元,切实履行好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真正做到了党政领导放心,广大群众满意,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真正实现了“双赢”。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怎样支持三农
农村信用社怎样支持“三农”
中国金融界网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任何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但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工作中面临着一些困难。
一、当前支农的难点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欠佳。虽然近年来通过信用评定活动的开展,农村社会信用环境有所改善、农户的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总体来说,农村的社会信用环境还不是太理想,赖债现象还有一定程度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我国农业自发投资能力较弱。因为农业本身是一个相对弱势产业,自我积累能力较差;国家过去长期采用牺牲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积累少;我国农业是一个回报率较低,风险却相对较高的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农业自发投资能力弱造成了农业投资乏力,反过来又促成了 1
农业落后的局面,形成了恶性循环,阻碍了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及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最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效益。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地影响了他们对先进技术的接受能力,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 20-25%,而发达国家可达80%。此外,我国的农业科技重点过于向生产环节倾斜,农业产前、产后有关环节的科技状况,如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更加不尽人意。
四是支农的合力没有形成。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的农业政策,财政的资金支持,涉农单位的合作,农村信用环境的优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农户个人素质的提高等等,虽然政府、财政、农业部门都有自已的扶农措施和办法,但是都是各自为政,信息互不沟通,如果仅仅是农村信用社靠加大投入单方面扶持,支农的效果和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二)农村信用社内部因素。
一是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素质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目前信用社信贷员普遍偏少,据查,一个信用社一般有信贷员5—6名,一个镇有十多个行政村,一个信贷员要负责好几个行政村几千户农民,加上信贷日常工作,实在忙不过来。同时,为防范风险,信贷员不仅要懂得贷款知识,还要懂一
些科学知识,对种殖业、养殖业、企业管理、农村产业政策,整个市场行情等等都要了解。这就对信贷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是严厉的责任追究以及信用环境欠佳一定程度制约了信贷支农。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它是以安全为起点的,但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比较效益差的特点,而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科学合理的风险与利益平衡机制,上级对责任追究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由于一些政策原因信用社债权长期无法落实,这给信贷员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惧贷恐贷思想还一定程度存在。
二、改进信贷服务支农建议
(一)合理安排信贷资金,突出支持重点。农村信用社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在信贷资金投向上要体现“三优先”:农户贷款优先、社员贷款优先、农业贷款优先。具体说一是要保证农民种植粮棉油的生产费用需要。二是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加快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着力支持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的加工转化,支持农户多种经营。三是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择优支持以本地区资源为依托,产品有销路,还款有保障的,以公司带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实现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循环,推动农业产业化,市场
化。
(二)进一步完善贷款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适应农民对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加大的形势变化,不断总结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对不同的信用等级农户核定不同的信用贷款额度,同时要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完善农户联保贷款方式,扩大农户联保贷款的范围。在贷款期限上,要合理确定支农贷款使用期限,在经营方式上,由以往的“坐等放贷”转变为“主动营销”。在工作作风上,农村信用社信贷员要发扬老农金“背包银行”精神,坚持走出社门,访农民家,知农民情,助农民富。从根本上扭转农民“贷款难”问题,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三)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管理困境。一是切实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首先要健全农户贷款档案,各类管理台帐、卡片,要规范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帐、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帐实行计算机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其次是探索实行贷款公示制,将信用社的贷款条件,贷款对象,贷款利率,贷款程序公示于众,以程序的公开保证贷款管理的公正。再次就是转变工作作风,要规范信贷人员深入农户调查的次数、比例及内容,加强信贷调查,及时掌握农户真实的基本情况。二是建立有效风险防范体系。农村信用社要深入研究信贷支农风险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借鉴国外同类中小金融机构和国内金融机构先进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建立适合产业化特点和自身情况的科学有效的信贷风险防范体系。三是规范贷款责任认定。责任追究和认定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综合性指标,对不良贷款数量、占比等各种情况综合考虑,同时增加对信贷人员的奖励条款,对信贷投放效果好、质量高的信贷人员实行奖励政策,达到既控制违规贷款,最大限度地减少信贷资产风险,又有效地支持“三农”的目的。(作者 胡景甥)
第五篇:支持服务三农工作措施
服务“三农”经济 惠及一方百姓
陆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近年来不断增强服务功能,调整信贷结构,转变服务方式,加大信贷投入,有力的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截止2011年8月末,各项存款达23亿4337万元,突破20亿大关,各项贷款达15亿5862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3亿3767万元,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是广大城乡客户自己的银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架起了诚信致富、合作共赢的金桥。已然成为新形势下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一、推行“农贷直通车” 开辟“绿色信贷”通道。为提高支农服务水平,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陆良联社在全县轰轰烈烈推行了“农贷直通车”制度,开辟“绿色信贷”通道。各营业网点开设“农贷直通车”绿色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开展上门服务、流动服务、定点服务等便民措施,贷款发放简化手续,方便快捷。农户只要简单地填写一份申请书,凭贷款证、身份证、印章即:“两证一印”就能方便、快捷地获得贷款,贷款就像取存款一样方便。2011年,全县有104154户农户获得了小额信用贷款及联保贷款的支持,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73.25%,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全县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赢得了农民、政府、信用社 “三满意”。
二、优化信用环境,大力推进信用村镇建设。陆良联社始终把优化信用环境,推进信用村镇建设作为提升信贷支农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工作,并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信用村镇创建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层层抓落实。首先完善建档工作,进村入户,查缺补漏,依据农户人品、家庭财产、生产、收入等情况及历年贷款信用程度,规范建立健全“一户一档”“一村一册”的农户经济档案。其次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及《贷款证》的核发,在建立《农村信用社农户经济档案》的基础上,根据纸质档案资料完整录入信贷系统,并扫描农户身份证作为信贷系统的图片电子档案。农村信用户的信用等级评定分为:优秀、较好、一般、次级四个等级。信用等级为“优秀”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10万元;信用等级为“较好”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8万元;信用等级为“一般”的信用户,贷款最高限额核定到5万元,“次级”信用户不核贷款。方便快捷地向农户发放贷款,加大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生产、生活资金的需求。
2011年,在已创建活水、芳华、召夸三个信用乡镇的基础上开展对小百户信用乡镇的创建,占全县乡镇数的40%。全县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132932户,占全县总农户数142185 户的93.49%,颁发贷款证112042个,占建档农户的84.29%,核定贷款限额99135万元,评定信用户105030户,占建档农户的79.01%,构建了良好的农村信用体系和环境,比如:三岔子信用村委会有农户1175户,人口4325人,2011年贷款金额为1404万元,户均贷款达1.2万元,人均贷款达3500元,但不良贷款只有7万元,均为2006年以前形成不良贷款,2006年至今,新发放贷款收回率均为100%。
通过信用村镇的创建,营造了陆良地方的诚信环境。积极倡导“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农村信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促使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及时、方便、有效地获得资金支持,扩大生产经营,不断增加收入,实现致富目标。不仅让农户得到了实惠,建立了诚信意识,同时影响了企事业单位及公职人员的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金融风险。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增强经营和服务意识,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三农”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陆良联社还开办了“联保特色贷款”、“林权抵押贴息贷款”、“农村党员带头致富贷款”、“巾帼科技示范贷款”、“扶贫贴息贷款”、“农民工、大学生创业贷免扶补贷款” 等业务品种,满足农村多元化资金需求。比如:自2001年起,陆良联社在车马堡村委会开办了油菜籽加工联保特色贷 款,当时的联保小组共由2个小组,15家农户组成,单户贷款最高额度达6万元,总额达90万元。通过10年的发展,2011年,该村委会共发展4个榨油联保小组,由31家农户组成,单户贷款金额已达50万元,贷款总额达1214万元,油菜籽加工联保特色贷款在10年间,没有任何逾期,没有出现不良贷款,创下了良好的信用记录,农户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都盖起了洋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每户年均纯收入达到5-10万元,信贷资金助推农村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四、完善金融科技产品,网络服务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截止2011年8月末,在各乡镇安装ATM机9台,自助银行1个,POS机23个,陆良农村信用社在2011里将对全县所有乡镇实现ATM机安装全覆盖,最大程度的满足“三农”的金融网络服务需求;共发金碧卡8万余张,其中金碧惠农卡2.8万余张,拓宽银行卡结算渠道,改善了农村银行卡应用环境;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陆良联社已开办了企业网上银行、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开通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引领广大城乡客户向现代金融的步伐迈进;认真做好各项资金的发放工作,一是共代理发放财政直补农民资金惠农“一折通”36万余户次,资金近1亿元;二是“家电下乡”各项补贴农户18760户,补贴金额为1572万元;三是联社与县烟草公司电子化接口程序的成功对接,将陆良县烟农 30674户,约3.4亿元的烟叶销售兑付款实现了银行电子化支付,极大的方面了农户,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五、全力做好抗旱信贷支农工作。
2010年,陆良县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联社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下发了《关于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的紧急通知》,成立了抗旱救灾支持春耕生产领导小组,把抗旱救灾信贷服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放在突出位臵,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投入到支持抗旱救灾工作中,突出“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改进工作作风,建立信贷绿色通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简化信贷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全力支持保民生、保春耕工作。2010,陆良联社共发放13,130户抗旱救灾贷款,金额达2亿2170万元,支持农户购买水泵、塑管、运水车抗旱用油、化肥、地膜、种籽,修建水窖等,为灾民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六、优质服务,惠及百姓。
在“三农”服务工作中,陆良联社一是对涉及到服务工作中的信贷、会计、出纳等岗位制定了服务标准,开展了“服务创优工程”,加强了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了服务环境,强化员工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举办了业务知识竞赛,“科学发展、服务创优”的演讲比赛;统一着装,从现场考评、暗中查访、问卷调查、视频监控等方面对各营业网点进行考 评,有力的提高了我县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陆良联社在让农民感到贴身优质服务的同时,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政府财政贴息、利率优惠等政策,把实惠让给百姓,让给农民,体现党惠农政策的阳光和温暖。一是开办信贷扶贫贴息贷款业务,财政贴息4%,农户承担3.2%,2007年至2009年共发放2.4亿元扶贫贴息贷款,政府财政共向农户贴息960万元;二是信用乡镇的农户实行贷款利率优惠,利差0.28%,全县每年共向农户优惠利息80多万元;三是与政府开办“贷免扶补”创业贴息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贴补,2009年至今,政府财政向222户创业者贴息94万元。陆良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较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陆良县64万人民的心目中,农村信用社俨然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这是因为在全党关注“三农”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挺身而出,提纲赴任,走在了辖内金融行业的前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立下了赫赫头功。2010年9月被中国银行业协会授予“全国最佳服务三农贡献奖”荣誉称号,10月被省联社评为全省“服务创优工程”工作先进集体,11月被省联社评为“财务管理系统开发与推广”先进集体。被省政府授予抗旱支农先进单位,被市政府授予“创先争优”先进单位。如今,陆良信合人正以与时俱进的创业观,以脚 踏实地的事业观,以诚信服务的守业观,在服务地方经济,惠及一方百姓的征程上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