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地区的社会治安现状 文档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以贵港市为例
姓名:刘柳颜
学号:090730411
4班级:房产091班
本文主要叙述的是当前农村地区社会治安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有:
1、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2、农村地区黄赌毒泛滥。
3、农村地区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
二是农村经济飞速发展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大量增多。
三是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减弱,社会治安防范机制不健全。
四是农村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与农村治安形势严峻,预防控制犯罪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
五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六是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较低,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对于农村当中社会治安不和谐,不合理的现状,经过笔者的调查,我认为在以下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整体预防犯罪机制。
其次,努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加大扶持力度,以及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再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
具体现象及措施:
一、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
一是刑事犯罪递增。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犯罪占整个犯罪比例的78%。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大幅上升,而盗窃犯罪始终居于首位,成为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问题。作案分子多系农民,盗窃对象从盗窃家禽、耕牛、农机物质等到盗窃国家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和铁路运输物质等,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盗窃“专业户”。在铁路公路沿线,抢劫案件、“车匪路霸”案件上升幅度陡增,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仅次于盗窃案件的一大“祸害”。
二是团伙犯罪突出,暴力犯罪增多。近年来乡镇恶势力活动猖獗,出现了一批“两劳”释放人员、村棍乡霸、地痞流氓组成的犯罪团伙,从事敲诈勒索、强拿强要、持械伤人、结伙盗窃抢劫、侮辱强奸妇女等违法犯罪。
三是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发展蔓延。赌博活动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不仅有一般农民,还有农村党员干部。卖淫、嫖娼丑恶现象也向农村蔓延,尤其在集镇、铁路、公路沿线的路边店,卖淫、嫖娼活动更为严重。
四是农村社会当中闲散人员逐年增加,成为了农村地区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每年都有辍学回家,以及外出打工回乡的青年闲散人员。他们大部分在家中不愿意参与农业劳作,整日游手好闲,而且接触的都是一些不良的事物,这就使得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贵港市郊区及农村地区,时常看见路边很多人围着桌子进行赌博,还有很多从市区驱车到乡下郊区进行赌博,这已经是常见的事情,而且经常有由于赌博纠纷而引发的打架斗殴。在农村当中一直遗留的六合彩赌博现象更是达到了普遍的地步,城市中也有很大规模。农村随处可见闲散青年四处溜达,无所事事而他们当中有些人明目张胆的进行吸毒。在农村中小学读书的人都知道,时常有外来青年进入学校与学生打架斗殴,在外面更是严重泛滥。
在贵港郊区农村地区,近几年盗窃现象严重,光天化日之下就进行入室盗窃,晚上就偷盗牛等牲畜,这些现象一直得不到根治。
贵港市节假日期间都为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多发时间,这段时间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员,以及在外的闲散人员集中回乡过节,使得大量人员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一个地点。这段时间也往往是力量薄弱的公安派出所最为紧张的时候。由于农村公安干警力量薄弱,往往起不到很大的遏制作用,甚至当公安干警遇到打架斗殴等团体犯罪活动的时候更加感觉到束手无策,有时候只能在旁边等待犯罪活动结束后收拾残局,这也导致了农村地区暴力事件无法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
一是农村社会管理任务加重,基层政权组织较为涣散。随着农村对外交流的日益密切,使得人员流动速度加快,人员复杂,特别是人们思想的复杂性扩大,使得社会管理任务加重,但是基层政权组织人员,设备等跟不上,基层政权组织人员的思想复杂,且狭隘,由于跟风现象的影响,基层政权组织人员参与犯罪活动也是时有发生。贵港市乡村地区有少部分的干部参与赌博等等犯罪活动,有的甚至是六合彩赌博的小庄家。这些问题都跟农村社会管理复杂化,困难化。
二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社会矛盾纠纷大量增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劳务纠纷,土地纠纷,房产纠纷等等矛盾大量增加。贵港市农村有很多邻里邻居的因为一点土地归属,树木归属问题搞得互相仇恨,还有的因为农田的一丁点问题大大出手,造成人员伤害。
三是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减弱,社会治安防范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治安防范能力一直想对较差,近几年经济发展使得家中有一定的现金,使得窃贼频频光顾,这就是防范意识的薄弱。农村地区有几个时间段村庄当中留家的人员比较少,大部分人都外出工作或者下地干活,这就使得窃贼有机会作案,这就是防范能力的减弱。防范机制在农村几乎没有,每次遭到洗劫之后大家只能更加小心的保管财物,巡防的机制在农村并不存在。
四是农村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与农村治安形势严峻,预防控制犯罪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农村地区的执法力量只有当地的派出所,而这些公安干警只有几个人,起不到预防控制犯罪的效果。至于民间的执法力量,更加没有,村里没有自发组织的巡逻队、协防队等等,使得犯罪暴力活动猖獗。
五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自觉性。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的农民的物质得到满足,但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跟不上来,这样子使得部分人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整日赌博、吸毒等,有的甚至进行偷盗。农民身上法制的观念薄弱,没有受过专门的系统的法制教育,对于发生在身边的犯罪活动,都抱有“不关己高高挂起”心态,等到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又抱有“花钱买教训“的思想。这些都使得犯罪、暴力活动的增加和猖獗。
三、整治农村社会治安的对策
一是增强农村经济建设,增强农村自身防范能力。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使得犯罪人员不在为生活犯罪,物质上的满足也会大大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同时经济的发展使得跟过满足精神生活的物品能够实现,这就会减少人们参与犯罪的几率。
二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整体预防犯罪机制。首先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恢复基层政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治保、调解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形成有人指导、有人负责、有人管理的局面,同时建立健全对干部的监督机制,杜绝干部参与非法活动的行为。其次,要建立群防群治的防范网络。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三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法制观念,提高思想素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另外要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尽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辍学,让学生明白礼义廉耻,遵纪守法,努力成才。
四是充实农村治安管理力量,加强农村巡防组织建设。组建由政府出资的专职治安巡逻队,实行农户义务联防和联户联防,建立健全四级(乡、村、组、户)治安防范网络,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做到一方有警,多方联动。同时增强农村派出所公安干警责任感和使命感,杜绝玩忽职守,更重要的是增强地方公安干警的力量,上下级单位联动,综合整治地方治安问题。
五是坚持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及时侦破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坚决摧毁各种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集中力量对集镇、交通沿线和治安问题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对称霸一方,横行乡里的流氓恶势力,坚决给予严惩。继续查禁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改善首要就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关键是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思想道德水平。农村社会治安的改善需要全民努力,全民参与,积极建设和谐社会新农村。
第二篇:浅谈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成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急剧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矛盾和不安定因素,抓好农村社会治安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
一是刑事犯罪递增。据有关调查显示,农民犯罪占整个犯罪比例的78%。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大幅上升,而盗窃犯罪始终居于首位,成为农村社会
治安的主要问题。作案分子多系农民,盗窃对象从盗窃家禽、耕牛、农机物质等到盗窃国家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和铁路运输物质等,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盗窃“专业户”。在铁路公路沿线,抢劫案件、“车匪路霸”案件上升幅度陡增,成为农村社会治安中仅次于盗窃案件的一大“祸害”。
二是团伙犯罪突出,暴力犯罪增多。近年来乡镇恶势力活动猖獗,出现了一批“两劳”释放人员、村棍乡霸、地痞流氓组成的犯罪团伙,从事敲诈勒索、强拿强要、持械伤人、结伙盗窃抢劫、侮辱强奸妇女等违法犯罪。
三是宗教、宗族势力在一些地区有所抬头。有些邪教组织和非法宗教活动,打着宗教自由的幌子,趁机蚕蚀和渗透农村阵地。一些犯罪分子还骗财骗色,散布反动言论,搞乱农民思想,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四是社会丑恶现象在农村发展蔓延。在豫南地区,赌博活动几乎遍及所有乡村,不仅有一般农民,还有农村党员干部。卖淫、嫖娼丑恶现象也向农村蔓延,尤其在集镇、铁路、公路沿线的路边店,卖淫、嫖娼活动更为严重。
分析上述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一是农村社会管理任务加重,基层政权组织较为涣散。二是农村经济飞速发展造成社会矛盾纠纷大量增多。三是农村社会治安防范能力减弱,社会治安防范机制不健全。四是农村执法力量严重不足与农村治安形势严峻,预防控制犯罪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五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抓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对策
一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整体预防犯罪机制。首先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恢复基层政权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治保、调解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形成有人指导、有人负责、有人管理的局面。其次,要建立群防群治的防范网络。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二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宣传。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入手,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法制观念,提高思想素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是充实农村治安管理力量,加强农村巡防组织建设。组建由政府出资的专职治安巡逻队,实行农户义务联防和联户联防,建立健全四级(乡、村、组、户)治安防范网络,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做到一方有警,多方联动。四是坚持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及时侦破有影响的大案、要案,坚决摧毁各种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集中力量对集镇、交通沿线和治安问题突出的地区进行重点整治,对称霸一方,横行乡里的流氓恶势力,坚决给予严惩。在保护宗教正常活动的同时,要坚决抵制境外反动宗教势力、邪教组织的渗透和封建迷信的传播。继续查禁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五是增强农村经济建设,增强农村自身防范能力。
第三篇: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与对策
中国的发展取决于农村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取决于农村的稳定,而农村社治安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近一段时间,农村的社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农民普遍缺少安全感,农村社治安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社会的治安现状,可以概括为:整体稳定,局部波动,隐患颇多,任务繁重。
一、农村治安的突出问题
1、暴力冲突有所增加。由于部分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心胸狭窄,有的因口角发生争执,有的因承包地、排灌水、收种农作物和宅基地边界等发生冲突,常常用拳头解决问题,因得不到司法的适时介入,从而使一些小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演变为刑事案件。如2002年年底,南郊镇某村村民薛某和钱某因为宅基地的划界问题而大打出手,薛某将钱某打成轻伤,后被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
2、侵犯财产犯罪日益猖獗。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消费欲望的膨胀,为达到对金钱和物质占有,部分外来打工者选择广大农村作为作案地点。在犯罪类型上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在区域上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偏远地区;在犯罪对象上分为鸡鸭、羊及农用物资;在作案方式上呈现团伙作案、流动作案;在赃物处理上表现为转移迅速、消化快捷、不留痕迹,往往在盗窃或抢劫后几个小时内就把赃物处理掉,销售渠道畅通,销赃远,隐蔽性强。笔者在司法机关了解到,2002年他们办理了一件外地打工者结伙行窃、收赃的案件:陈某等8名外地打工者因觉得赚钱不多,便结伙到几十个村庄大肆进行偷羊、偷鸡鸭,然后将偷窃的赃物销给2名本地人王某、赵某,短短半个月内,有上百户农民家的家禽家畜失窃,一时间人人自危,其所带来的危害性可谓不言自明。
3、~势力有所抬头。流氓恶势力抬头,村霸乡霸不断出现,他们为所欲为,无所顾忌,鱼肉乡里,百姓敢怒不敢言;封建宗教宗族活动十分频繁,续家谱,修祠堂;非法宗教活动频繁,宗教信徒队伍不断壮大。如2002年5月,陈某、彭某等利用自己在乡里的恶名,寻衅滋事,先是利用非法手段禁止金某在其乡里收购猪小肠,迫使金某无奈只得向他们交纳保护费才能做成生意。
4、黄赌毒等迅速蔓延。在读书无用论和一切向钱看等不正确思想的误导下,贫乏的农村社会文化生活,充裕的农闲时间,为黄赌毒提供了便利条件,淫秽物品泛滥。最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日盛,参赌范围越来越广,赌资越来越大,赌博上瘾,难以自拔,赌债高筑,诱发盗窃、抢劫、杀人等犯罪行为,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治安。2002年9月,公安机关在城厢镇某村破获一起10多人聚赌案件,收缴赌资竟达20万余元。
5、集体上访时有发生。农村财务管理混乱,重大决策不民主,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干群关系紧张,加上有的村干部挪用集体资财,打击报复有隔阂的村民,导致规模较大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二、产生治安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引发的:
1、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与物质需要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社会生产力水平依然是相对落后,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仍占较大比重,原始的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意识,致使农村还没有完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村经济仍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同时,大多数农民在摆脱贫困以后,已不满足于温饱水平,看到部分农民通过劳动致富及开始享受高消费,使他们产生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强烈愿望,消费欲望的膨胀在不能通过正当途径满足之后,便用不法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违法犯罪就成为必然。
2、社会管理任务的加重与社会控制弱化之间的矛盾。农村土地承包在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同时,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及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变化,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婚姻、家庭、生产、生活等民事纠纷大量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管理的任务和难度;而另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的相对削弱降低了基层组织的支配力,部分村干部不再愿意担当吃力不讨好的角色,导致相当一部分基层组织处于不健全或瘫痪状态,民事调解组织工作力度不够,民事纠纷调解不到位,矛盾化解不及时,造成矛盾升级,民事案件转化为刑事案件;农村的治安保障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治安保护的作用;刑事案件不能得到及时侦破,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保障,导致对农村管理处于无序与混乱状态,农村社会控制力减弱,社会不稳定,治安案件多发。
3、思想意识的转变与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市场经济给农村社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也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部分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他们把物质利益的获取作为自己的唯一目的;而另一方面,农村的教育机制不能及时调整,运转不协调,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未摆脱贫困的农民子女辍学,文盲、半文盲不断增加;村组很少召集开会,也很难召集,集体教育已经很难落实;教育的严重滞后,降低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使部分农民的错误观念不能得到及时纠正,遇事不顺,处理不当即可能演化为违法犯罪。
4、农村人口增长与农村土地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但农村人口仍未按计划生育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人口仍在不断增加,人口的增长,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宅基地的扩张,耕地的减少,使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有限的土地提供不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变得过剩,终日无所事事,势必给治安造成消极影响;生活物质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导致生活水平下降,为生存、生活,在不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财产时,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尽快
建立和完善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教育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要用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现代文明法治理念教育武装全体农民,积极搞好公民道德进万家活动,认真抓好科普和移风易俗工作,培养广大农民的文明法治意识。利用生动有效、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在农村中开展科技、文化、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活跃乡村农民文化生活,在帮助他们学科技的同时,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程序解决问题、矛盾的意识,使农民知法、懂法,自觉地用法、守法。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用传统的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塑造人、感染人、凝聚人,不断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把村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抓班子、带队伍,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村委班子领导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进一步健全与落实村务公开制度,凡是村里的重大事项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及时向村民公开,充分发挥村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代表会议的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规范集体经济的财务管理。
3、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搞好农村可持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减少群众担忧,把农民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发展经济上来,以推动农村经济更快发展,从而达到稳中求富,富而思进,繁荣农村的目的。充分发挥干部、村民代表和党员代表的联系纽带作用,积极引导广大村民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务实肯干,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创造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帮助他们破除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小农意识和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励村民积极自我创造机会,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发展家庭经济,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农村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农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尽快处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使农民确实看到违法得到处理,犯罪得到处罚,以震慑违法犯罪,取信于民;同时,提倡见义勇为,鼓励农民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弘扬正气,使广大农民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违法犯罪的查处工作,息民怨,平民心,把工作做到基层,把矛盾消化在村里。
5、建立广泛的治安防范机制。首先,地方干部要树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安宁的思想,切实把社会治安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扎实抓好治安防范各项基础工作。其次,全面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组织,进一步发挥治保会组织防控农村社会治安的作用。第三,落实民警治安工作责任制,实行一村一警制,切实加强公安派出所对农村治安管理工作。第四,构筑预防体系。通过在农村广大群众中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提高村民的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第五,广泛发动农民。农民是社会治安工作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要使农民将治安防范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在农村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四篇: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以禄劝县为样本
提纲 摘要 关键词
一、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侵财性案件现象日益突出
(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
(四)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
(五)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二、农村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普法宣传。
(二)以维护农村稳定为落脚点,群防群治努力,打击黑恶势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
(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积极快速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四)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
参考文献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现状的问题与思考
---以禄劝县为样本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问题突出,农村中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小变大”“大变闹”“民变刑”的状况,在这样状况下,农村治安治理也因此变得愈加复杂,逐渐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多发性犯罪,铲除了一批乡霸、村霸,并大力开展群防群治,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有了进一步好转。但是,从当前刑事犯罪情况看,涉农犯罪、农村人员犯罪仍呈高发态势。笔者通过对禄劝县近年来农村基层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进行调研、分析,查找了存在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索性的提出了治理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安;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昆明市北部,距昆明城区72公里,面积4249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是昆明市国土面积最大的所属县。人口约44.62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30.37%,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10215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2.56%;苗族1331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46%;傈僳族14546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0.33%;其它少数民族人口10779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65%。据2015年统计禄劝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640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9965万元,比上年增长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8653万元,比上年增长13.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27783万元,比上年增长4.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4:32.8:35.8。
禄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贫困县,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分散,少数民族较多,社会综合发展落后于现代化小城镇,比较昆明周边较发达的区县,也存在一定差距,反映到社会治安状况上,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作者在所在地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及对周边乡镇的实地走访,禄劝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治安问题,也可以说是我国当前多数农村普遍存在的情况。
(一)侵财性案件现象日益突出 盗窃、抢劫等侵财性犯罪是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最主要因素。虽然连年来我县政法部门多次联合进行专项治理和集中打击,并加强了防范措施,但由于盗窃犯罪是一项全国性的治安顽症,致使盗窃案件边打边冒,仍然是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盗窃犯罪不仅直接对当事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加重了农民负担。
目前农村留守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未成年人。而这部分人自我防卫能力较差,极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盗窃案件在所发的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占第一位,一是入室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由于农民意识,在外打工挣得的现金不存入银行,都是放在家中保管,所以成了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一些犯罪分子利用白天农民家中无人之机,驾驶摩托车大肆进行“白日闯”作案,有的还转化成抢劫案件,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盗窃通信、电力设施案件居高不下。随着铜材等金属原材料的涨价,一些犯罪分子利欲熏心,窜至农村地区大肆进行破坏通信、电力设施犯罪。
(二)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前我国农村由于留守人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封建思想较为严重,遇到什么事情就烧香、祷告,以求心理上的安慰,更有的请巫汉神婆给家人治病,最终导致轻病拖重,甚至不治而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与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在一些农村中,一些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闲之机无事可做,思想空虚容易接受信教人员的鼓动宣传,极容易入教。由于广大农民群众对邪教的本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各类邪教的危害性,被各类邪教披着“让做个好人”的外衣所蒙骗。还有极少数非法活动者伺机聚敛钱财,发展组织,活动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不容易被发现和掌握,而迷信活动又容易造成村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进而产生纠纷,影响社会的稳定。
(三)群体性事件多发已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
大量资料表明,当前群体性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规模影响日益扩大,有的甚至影响了局部稳定,动辄聚集数十名甚至上百名群众,上访闹事,给地方党委或政府施加压力,造成较坏的社会影响这一切与宗族势力参与地方事有很大关系。由于原有的利益格局受到冲击甚至打破,因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在农村改革建设中逐渐显现,涉及征地、拆迁问题,群众往往因补偿费不到位而与地方干部发生冲突,群众堵路,阻工等事件不断上升。加上一些村霸、乡霸、市霸、地痞流氓等恶势力,欺压群众,危害一方。有的流氓恶势力甚至演化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敢怒而不敢言,也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
另外邻里纠纷普遍存在,包括责任田纠纷、水利纠纷、邻里口角纠纷等。因这些纠纷得不到合理解决极易引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甚至是刑事案件。
(四)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
1.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有上升趋势
以前,不少农户种上几株、几十株罂粟只是为了开花好看或给家禽治病。经过前几年的专项整治,非法种植的农户相对少了,但近年来又有所抬头。
2.黄赌等社会丑恶现象在向农村蔓延
发生在乡镇农村的涉黄涉赌案件主要是卖淫嫖娼和聚众赌博等。近年来,一些年龄较大的卖淫妇女专门到农村从事卖淫活动,而农村的一些孤寡老人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在自己嫖宿的同时又干起了从事介绍、容留卖淫的勾当。另外,一些长期从事赌博活动的人员,因为在城市不容易隐藏,为了逃避打击,专门到一些比较偏僻的农村地区聚众赌博,有时聚集十几人甚至几十人赌博,造成当地群众上百人围观,严重败坏农村的社会风气,影响极坏。
(五)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突出
农村青少年犯罪成为影响农村社会治安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往往缺乏严格管教,部分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家庭的青少年思想空虚、是非界限模糊、道德水平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是将精力放在学习和工作创业上,而是沉迷网络,崇尚暴力,迷恋色情,少数人逃学、辍学,沉溺网吧,混迹社会,参与盗窃、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犯罪活动,成为新的违法犯罪群体。
二、农村社会治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对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一是对犯罪的认识不足。大多数的盗窃犯罪分子是从小偷小摸行为开始的,由于对犯罪的认识不够,只看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实施盗窃行为。二是村民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给犯罪分子创造了机会。由于劳动力的大量外出,村庄“空壳化”和家庭“空巢化”现象较为普遍,留守在家的多为老弱妇幼,这些人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限制,自我防范能力较差。而且,农户中安装防盗门窗的寥寥无几,仅凭一把挂锁很难挡住犯罪分子的黑手。犯罪分子瞄准这个群体,乘虚而入。
2、群众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不高。邻里纠纷,宅基地纠纷,风俗问题是产生民事纠纷的主要因素。例如,两家大门的大小不一致,房屋烟囱的高矮问题以及分到新的宅基地就把旧的宅基地不拆或卖掉的问题等等是产生民事纠纷的主要原因;在村委换届选举或村里有重大措施(譬如调地)之前,一些对选举不满的人,烧了被选举人家的大门,毁坏其庄稼。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不高,普法教育不力,法律意识淡薄是发生邻里纠纷的主要原因。受地方法制建设投入财力少、法制宣传形式单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法制宣传不够,农民不知法,不懂法,更谈不上遵法和自觉维护法律,相当部分群众法制意识淡薄,导致他们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特别是纠纷时,往往不愿意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稍不如意,便操戈动刀,大打出手,极易导致恶性案件发生。
3、黑恶势力团体在农村普遍存在。一些闲散农民极易结伙,长时间不良交往,就形成有一定势力的村霸、乡霸、地痞流氓等团体,欺压群众,危害一方。甚至有的流氓恶势力演化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他们敲诈勒索,巧取豪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群众敢怒而不敢言。该乡发生治安案件中,危害人身安全的案件,大多是村霸地痞所为,4、对农村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不够。一方面公安机关主要把精力、警力放在城市,忽视了对农村警力投放,导致出现部分治安控制薄弱环节。当然,作为农村派出所来讲,经费紧、警力不足,农村派出所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根本无经济能力承办治安管理和查处各类案件的双重繁重任务。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治安案件不构成犯罪,对村霸、地痞的打击力度也就相对较小,导致故意伤害类治安案件频发。
三、解决农村治安问题的对策
(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切入点,坚持统筹兼顾,切实加强普法宣传。
为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减少村民犯罪,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普法宣传应探索和丰富不同形式与内容,把法制宣传延伸到乡镇村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在农村积极开展送法下乡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采取定期宣传和不定期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标语、板报等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本上预防违法和犯罪活动的发生。二是要注意法制宣传的针对性,根据事件发生的季节性、区域性和被袭击的对象的特定性,实行针对性的宣传,使农民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夏收季节应注意群众防火宣传,节日期间应加强对寻衅滋事、打架斗殴、赌博等违法活动的控制。三是要注意法制宣传措施的强制性,对一些经常发生事件的村队要严格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工作要求限期整顿,增强其防范工作的主动性。四是注重对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培养。高度重视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积极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要重视学校法制课的设置,充分发挥兼职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作用,通过上法制课、设立法律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搞好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普法工作,使他们学法、懂法、守法,懂得尊重和善待生命,懂得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违法敏感性,这也是家庭、学校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以维护农村稳定为落脚点,群防群治努力,打击黑恶势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环境。继续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的作用。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强化防范措施。借鉴城区治安防范的好做法,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特别是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治安防范的做法,尽快向农村延伸。在村口和主要街道安装电视监控设备,采取全方位、全时制的监控,提高农村治安防范的水平和时效。
农村恶势力是影响农村社会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的主要根源。他们有的逞强好胜、伤害无辜,有的侵占资源、敲诈勒索,有的聚众斗殴、暴力抗法,有的撬门别锁,偷偷摸摸,严重危害了农村生产经营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一方百姓。大量司法实践证明,农村恶势力的产生和发展与少数基层组织的松散和基层工作的不得力有关。因此,铲除农村恶势力必须从基层抓起,实行标本兼治。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恶势力的打击力度,对危害一方的恶势力要露头就打,打早打小,绝不迁就姑息,以保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二是加强对基础政权的建设。基层政权组织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管理责任,建立起适应新形势下治安管理工作的新规范、新制度。三是要努力加强治安管理和民事调解工作。基层派出所要广泛收集信息,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大力加强基层思想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工作的特点,研究、探索新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
(三)基层组织协调配合,积极快速的化解民间矛盾纠纷。
一是要着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党委、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调整和充实基层组织,加强村(居)委会建设,配强配齐基层领导班子,巩固基层政权,提高战斗力、凝聚力,使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要重点抓好以治保会、调解会为主体的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尽力解决经济报酬,调动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发挥联防联控作用,借鉴其他地区综合治理中的先进经验,可以考虑以 5-10 户家庭为单位,成立联防联控小组,各管理小组推选出一名党员干部或者在村民中威望较高的人作为小组组长,负责掌握农村治安动态,化解矛盾,向公安部门提供犯罪线索,维护农村治安稳定。积极排查各种矛盾,加强情报信息收集工作。继续加大工作力度,通过经常深入各村屯进行全面走访,认真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全面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的敌情、社情、舆情,严密把握辖区治安状况脉搏,积极化解管区内各种矛盾,防止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关注辖区内社会动态,善于发现苗头性和潜在性的社会矛盾,随时准确收集情报信息,及时上报党委政府,以便正确研判采取针对性措施,将矛盾控制在当地,并得到依法有效处置。第三是要积极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大调解”格局。调解是钝化农村矛盾、维护农村稳定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有效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重要举措,基层政府要紧紧抓住区政府成立人民调解委会员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机制,配齐配强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及时将一批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农村矛盾纠纷坚持早发现,早解决是将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的有效手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密切联系公安、法院等政法部门,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早”:一是早一点排查,把排查做在前头,通过排查,掌握情况,预防问题,以便于针对性的开展工作;二是早定措施,在掌握情况的基础下,及早制定具体的控制目标,防范措施和工作责任;三是早排查,通过早发现,及早调解,严加防范,消除隐患,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力求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对排查的重大问题,实行领导包案、专人包办是预防和妥善解决群众上访、闹事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只要各级领导实实在在替群众办事,就能达到解决一个问题,稳定一方民心的效果。
(四)责任落实到位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把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要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农村社会治安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的和谐稳定,保持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对促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此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同样需要逐步完善农村社会治安。当前,禄劝县正处于脱贫攻坚和农村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必将产生更多新的问题,诱发深层次的矛盾,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进步。实践证明,稳定是和谐的基础和保障,而综合治理则是维护稳定的有效措施。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基层干部、人民调解员,为了老百姓的安宁,为了社会的稳定和谐,要做到在第一时间第一个出现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地方,站好岗,勇往直前,临危不惧,明确自己的责任,超脱职务的困惑,才能理顺关系,赢得全局。
参考文献
[1]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冯丽波 2017(11):124-125.[2]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的社区警务建设研究[D] 韩真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3]新中国农村社会治安历史沿革与当代建设[D].曲海龙 吉林大学,2017.[4]山东省农村社会治安对策分析[D].刘晓静 青岛大学,2017.[5]农村社区警务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饶萍 南昌大学,2017
第五篇: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编排存在问题
由于采用与城市学校相同的教材,其对实现均等教育目标的影响是最小的,也是最容易调整改进的。
1.英语教材中的英语文化背景介绍部分缺失
北师大版英语教材中的英语文化背景介绍部分缺失,英语教师又不能及时地进行文化背景的介绍,使交际的双方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当我在问五、六年级学生,圣诞节是哪天?英语怎么说?新年、儿童节…等等,学生一无所知,更不用说它们的来历了。英语学习完全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不能触类旁通,学习难度可想而知。
2.课时安排不合理 一、二年级每周减少到2课时,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学校周课时仅为一节。从人的遗忘规律来看,这样的安排是不科学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如此稀疏的开课形同虚设,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二)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
教师特别是英语教师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起主导作用,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农村地区英语教学效果改进的主要方向。1.教师负担重
我在支教工作中了解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平均一周22节英语课外,还要兼有思想品德课、劳动课等。尤其是在农村、山区,由于教学点分散,不少教师须在几个教学点之间“走教”(吕吉尔,2004),无形中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其后果是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精心备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教师有些是改行的或转岗的。有的英语教师只经过几个月的英语培训。有的英语教师是自己自学的英语。有个别的具有一些英语能力的英语教师通过各种关系,去城里教书了。这些因素造成了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得不到系统的英语培训,教师本身英语基础知识薄弱,词汇量小,发音不纯正。虽然大部分教师怀有满腔热情的教学态度,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还要花大部分时间备课,查资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正常用英语教学,学生不能用英语交流。
3.教师缺少进修机会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缓慢。在城市小学英语教师绝大多数具有英语大专学历,现在继续进修本科学历。每学期有2次市、区教材教法的培训,在寒暑假还组织在国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英语培训,住在外国人家中,创造英语氛围,和当地人一起学习和生活。而山区学校距离市里比较远,交通不方便,造成了去市里听课、学习的困难,教师本身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发展和提高,造成教学水平能力欠佳。
(三)学生学习存在障碍 1.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
学生不喜欢学英语。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没有掌握好英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不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英语教学法。还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方法上,当英语知识却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学生感到学习越来越吃力,学生产生了厌恶心理。学生感到英语课没劲,提不起兴趣来。
2.学生作业对英语学习冲击大 学生只顾语文、数学,认为英语是副课,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对英语重视程度低,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城市学生的课外学习英语一般占课外学习时间的40%左右,其他时间才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以及舞蹈等。而农村学生在课外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还不到其作语文或数学作业时间的一半,占课外学习时间的10%左右,英语学习只是应付。3.学生未掌握合理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目前城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预习和复习是必备的学习手段,大部分学生还掌握各种针对具体学习内容的具体方法,像单词的延伸记忆法、对话的情景再现法、英语复习的归纳法等,而农村学生没有针对英语预习和复习,更没有各种专用的学习方法。
(四)学生缺少家庭监督
语言教学对家庭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特别是英语教学,听、说、读、写都需要相应的语言交流环境,对于英语这种缺少交流的语言,家庭重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十分遗憾的是,家庭环境是教学领域的延展,是不可控的。只有通过全面的社会进步才有可能改善。农村的家长闲暇时间并不低于城市家长,农村学生家长没能力也不知道如何去监督孩子的学习,尤其是英语,家长更无所适从,最多是问“作业写完了吗?”其他的便不知道该如何过问。农村的家长知识水平不高限制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大部分家长到城市去打工,孩子由老人带,老人关心的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更不要说什么教育了。农村父母对孩子期望值不高是由于农村孩子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听当地的老师说:大部分父母认为他们现在的生活过的不错,很好。他们的孩子能向他们这样就很好了。只有少数的父母希望孩子“走出农村,过更好的生活。”虽然这个想法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没有给孩子指向
更好的教育方向,但至少让孩子有了学习的动力,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针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改进策略
通过对农村英语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到城乡之间英语教学效果差距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英语教学改进措施,尽可能缩小其差距,以实现均等教育。具体操作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多种方法共同缩小一项差距,也可以用一种方法缩小两项或多项差距。方法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中,教师进行改进一定要围绕实现均等教育的目标。
(一)整合开发校本课程 1.开发整合课程资源
考虑到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根据英语教学的需要形成有特色的教学材料。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自主地去挖掘教材,开发教材。教师不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应转变成决策者。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材不少于60种,小学英语教材的多元化给小学教师选择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根据农村学生特点,在自己教的教材上,把其它教材的精华为补充,进行适当的整合教材内容,不拘泥于教学课程安排,灵活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在教学进度允许的范围内加强英语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衔接,强调英语作为实用性工具在生活中具体运用。对于英语教师来说,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业余时间多阅读教材,在备课中多下功夫,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进行整合教材活动。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上。使之符合小学生的语言习得规律,符合学生知识、技能、思维、求知欲和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实践,不懂得问题及时向老教师和教研员请教,把成功的案例记
录下来,整合成一套精华的英语教材,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如: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分别教授了问候、再见等礼貌用语,询问姓名、年龄等疑问句,将其融和在一起,创设出小朋友初次相识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日常对话表演。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力和使用能力大幅度提高,明显提高教学效果,等等。2.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它可以针对农村小学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现在教师所用的教材,内容难度大,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吸收教师、学生、家长的建议和意见,体现对教师、学生的真正关怀,这也是对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一种呼应。它给教师、学校、学生和社区带来了新的生机。使教师在一些观念得到更新,促进教师课程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办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可以充分利用、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要合理安排课时和进度。不能因为研究课题,而盲目地研究结果,忽视了自己的教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发丝,关注学生的需要并予以满足,使教师和学生一起前进。3.渗透文化意识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2]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作为教师,在备课中就要考虑文化背景,上网查资料、查阅图书等形式,有条件的可以制作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二)加强师资专业培训
1.学校要及时培训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城市教育经过几年的摸索研究,已经产生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已经开始影响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小学师生的学习工作方式。新课程的根本是学生,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关注国家的未来与发展。可是,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应该是改革中的主动因素,也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之一。如果教师不能接受并实施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作为教师,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标,领会它的精神,并把这些理念带进教学之中。尽管农村学生知识缺乏,不能做到及时复习,在课上不能主动和老师配合,教师要尽量改变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按照教参、教学大纲叫知识。要充分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要认清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一技之长。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去帮助学生取得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创新,不断地丰富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不断地进步,去帮助学生取得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做好自我角色的转变。在组织教学活动前要订好教学目标,组织好教学内容,选择好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思路,充分认识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活动后认真做好反思。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因素,保证自己教学内容和目标能顺利实现。
2.学校给教师提供进修机会
缩小城乡之间英语教学差距还需要学校重视,领导支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提供教师进修机会。小学英语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在初中英语是主科,在高中是高考的三分之一,在大学是获得学位的前提条件。所以小学英语虽是副科,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由于语言教学的特殊性,小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英语能力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学校重视,领导支持,充分认识到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才能合理安排英语教师的授课课时,减少或取消其他非英语课教学任务,这样英语教师才能有精力进行英语教学的研究,以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学校要为英语教师提供进修机会,区、市观摩课、研究课,从北京到全国的现场课,甚至是去国外进修,这可能要花学校一笔钱,但对于英语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难得的机会。在这些英语活动中,可以提高教师的基本功,说、听、写、读等各个方面的英语能力,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教师可以把学到的教学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受益的最终使学生。3.学校要教师加强集体备课
英语教学过程是关键,不单纯是让学生会背指定的单词,还要求学生能够将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运用,简单的阶段性考试是无法体现学生实际掌握的英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必须采用过程管理,要每学期组织教研活动10次以上,检查老师的教案、听课、批改作业和检测练习。落实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内容。并同时做到各年级统一的教学进度、作业本的规范、教学的重难点、平时练习和考试。在集体备课中注重教学目标的确定、突破教学的重点、教学方法的设计,发挥集体备课的效率。我们每个学期都有“教学研究课”,英语组的每位老师都认真看教材,交流备课思路,课后谈自己的看法,今后改进的措施。要时常请区教研室的老师来听课,在当天就进行反馈和评课。教研组要要求每位老师要针对每节课写出教学反思,找出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自我反思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每学期都有一次组内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三)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1.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3]。为达到英语教学目标,必须改变教学模式,将英语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自主学习,由被动式英语学习转变为主动式英语学习,让学生们敢于张嘴说英语,善于用英语交际,消灭“哑巴”英语,使英语真正成为孩子们预言交际的工具。要培养学生们敢说,爱说,使之成为一种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为切入点,逐步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看电视,特别是动画节目,使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学生中大力推广看英文动画,指由电视家中,并能简单讲述动画内容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鼓励那些没有电视的学生去同学家看英语节目,而不是一起玩。他们在讲述中,逐步适应了英语环境,为其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还要大量采用新型的教学形式,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新形式、新方法更容易让孩子们接受。如:每星期安排一届视听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新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游戏教学法、单词自主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大量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幅度增加。
新型教学方法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学习习惯,这种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新教学方法的同时不自觉培养出预习或复习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手段,如单词自主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根据巴浦洛夫条件反射理论,在一段时间多次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教学方法,学生就会对这种教学方法所需要的学习准备和复习产生条件反射,进而形成学习习惯。在城市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经历了五次以上相同或近似的课堂教学后,就会形成英语预习的习惯。农村学生由于底子薄,需要更多次的课堂教学后才能达到要求。
2.建立学校的评价制度与评价标准
在推动学生学习品格的形成中具有极大的导向与促进作用,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充满个性的儿童,不用一张试卷评价学习的结果,应该以动态的评价方法去衡量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农村学生在家里一般很少得到家长表扬,在学校推行以保护学生学习热情,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的快乐。教师尊重和爱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适时地加以肯定,学生就会追求更多的表扬而努力学习英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应采用口头表扬和精神奖励的方式,如奖给红星、贴片、人物卡通图片等。特别是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这些评价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形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采用学生平时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进行,重视学生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讲故事、说歌谣、唱歌曲、表演对话或短剧等),与学生交流,学生的自评、互评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
通过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发展状态,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
(四)建立有效沟通体系
农村英语教学必须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扩展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必须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建立家庭监督机制,使学校和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学习,使课堂教学扩展到家庭教育中,注重多层次、多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为有效地巩固课堂教学成效,必须让家长了解教学目标,让其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农村英语教学特点,还要详细列明需要学生家长进行教学配合的内容。因此,在开学时以“家长通知——教学通知单”的形式进行校、家沟通,在通知单上,分别列明了本学期英语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希望家长配合的几点建议,并且在提请家长将其对孩子教育的希望和要求以回执的形式反馈给老师,便于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通过通知单,家长充分了解了学校英语教育的主要情况,在家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监督学生的学习,配合学校教育。其次,学生家长虽然通过教学通知单已经大致了解了学校英语教育的整体情况,可以配合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监督,但是在具体教学进程中还应进行沟通,以提高监督的准确性。为此,采取进一步的沟通方式就是建立教师和家长的联系本。这个联系本虽然是作业本的形式,但是它是由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的一本作业,其中作业要求和作业内容是由教师亲自填写,家长可以很清楚了解教师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就会及时准确地对孩子进行监督,并且签字确认。当学生学习状况出现异常时,教师可以在填写作业要求和作业内容是提醒家长予以关注,建议加强某方面的督促;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想法和意见也可以填写在作业本上,与教师及时进行沟通。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全面监控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方法对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是有很大困难的,但也是解决农村英语教学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缺少各方面配合的难题的一种有效途径。“课外功夫”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会取得效果的。综上所述,尽管农村地区英语学习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的一些学校英语教学前景仍不容乐观,农村教师在对英语教学的认识上、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上不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上,与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据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但能认识到,能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定能看到成果。因此,农村课堂教学对于基础教育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给山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平等的竞争环境,不再由于先天条件的差异,使农村学生更加落伍,体现均等教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