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9:2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篇: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刘敏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发布时间: 2008-03-03

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试验鉴定的各项工作是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的试验鉴定、质量监督、质量投诉、技能鉴定、维修管理、技术标准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技术性,是确保农机产品质量、维护农民和企业合法权益的有力措施。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以下简称“总站”)按照农业部赋予的职能,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强化职能,完善机构,为搞好农机试验鉴定的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总站成立于1951年,在“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恢复建站。30年来,总站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好地发展。目前,全站有在职干部职工9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87%;拥有比较齐全和先进的各类鉴定检测仪器设备;是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法定检测机构。

按照农业部的批复,总站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农业机械及零配件的鉴定和农机产品质量性能测试等相关工作;负责拖拉机官方试验、农机产品试验检验;受农业部委托发放农业机械推广证;承担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的管理工作;承担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协调组织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农机市场整治和农机产品打假工作;负责农机产品认证和企业管理体系认证认可工作;承担农机认证体系建设和农机认证管理委员会秘书处日常工作;承担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关工作;负责“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运行和技术支持工作;承担农机化技术标准、农机产品认证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制定、修订及实施工作;负责农机维修技术开发、推广、咨询和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的管理工作;承担农机鉴定系统业务与队伍建设相关工作;指导挂靠社团的业务工作;承担与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组织的交流合作及其它相关外事外经工作;承担农业部委托的其他工作。同时,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

证中心、农业部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站、中国消费者协会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信息中心、农机维修管理服务中心设在总站,承担相应的任务。通过各省(区、市)农机管理部门加强领导,全国农机鉴定机构逐步完善。目前,全国建立了29个省级站、2个农垦站、7个专业站和部分地级站,为完成农机试验鉴定任务和质量监督有关工作,提供了组织机构保障。

二、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保障作用

2007年,在农业部党组的领导下,在农机化管理司和有关司局的关心指导下,在各省(区、市)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鉴定机构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总站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推进农业机械化,围绕部司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强化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工作,为提高农机产品质量、搞好标准信息服务、加强技能开发和维修管理等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着力推进农机鉴定“三大”基础性工作,逐步完善鉴定体系。一是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着力完善农机鉴定规章标准体系。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目前,农业部颁发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办法》及实施细则、《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审定通过了58个农机鉴定大纲和《农机作业质量标准编写规则》等一批行业标准。可以说,现在初步构建了农机鉴定管理规章及技术标准体系,夯实了试验鉴定工作的管理及技术基础。二是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着力完善部级鉴定能力建设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试行)》、《农业机械部级推广鉴定实施办法》,以农业部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工作为载体,促进鉴定系统整体能力的提升。现在,农业部组织已分别对总站及四个专业站进行了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工作。2007年,农业部核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179个,其中总站承检150项。积极做好鉴定体系建设规划研究,做好第二批部级鉴定能力认定工作,逐步完善鉴定能力建设体系。三是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着力完善国家支持推广的农机产品目录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

法》,围绕编制《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切实做好产品试验鉴定和目录申报资料的审查工作,严把质量关。2007年共受理并审查了440家企业申报的1380多份材料。通过推进农机鉴定“三大”基础性工作,完善鉴定体系建设,较好地发挥了鉴定系统的技术支持保障作用。

(二)积极发挥质量监督作用,促进农机质量不断提高。一是积极开展对国家财政资金补贴农机具质量状况的督导工作。按照要求,开展了对黑龙江、山东等7个省(区)的质量督导,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了补贴机具的总体质量状况,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补贴购置农机政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二是积极开展国家质量监督抽查和质量安全普查工作。开展了第二十次国家拖拉机监督抽查工作,对茶叶加工机械等机具进行了质量普查,全面了解了我国茶叶加工机械的质量安全状况。三是积极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配合主管部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召开了全国农机产品质量投诉情况交流会,认真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受理工作,2007年以来,总站收到农机投诉215件,受理150件,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四是积极开展农机识假辩假知识培训活动。配合召开农民培训现场会,组织专家现场讲解识假辩假知识,提高农民识假辩假知识能力和维权意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初步形成了产品生产、销售、使用、维权等人员共同关注产品质量,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局面。通过发挥监督职能,拓展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渠道,延伸了监管环节,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农机市场的秩序。

(三)切实抓好农机强制性认证、自愿性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推动农机质量认证稳步发展。中国农机认证中心成立十年来,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各项业务发展较快。农机认证中心作为国家唯一指定的农机产品强制性认证机构,2002年,实施对背负式植保机械的强制性认证;2007年,启动了小四轮拖拉机的强制性认证工作。现在,农机认证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强制性认证为主、自愿性农机产品认证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辅的工作框架。目前,累计颁发强制性认证(3C)证书286张,涉及274家企业500多个型号产品。通过开展强制性认证、自愿性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规范企业行为、净化

农机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保障。围绕“为农机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构建装备保障、质量保障、维修保障、人才保障”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农机维修、农机信息、技能鉴定、外事外经等项工作的新发展。一是做好农机维修管理有关工作。成立农机维修管理服务中心,积极开展农机维修调研工作,配合主管部门开好全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会,做好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的有关工作,积极开发农机维修管理软件,搭建农机维修管理平台。二是办好“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化。及时更换网页,围绕农机购置补贴、跨区机收、平安农机、水稻生产机械化、玉米收获机械化等农机化重点工作,拓展信息发布功能,扩大信息发布量,为重要农时、重点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服务。网站全年信息更新总量6000多条,日均点击量达到25—30万次,居农业部18个行业网站首位。三是不断拓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域。增强职业技能开发能力,完善管理制度,组织实施“金蓝领计划”,为农机化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保障。目前,全国有30个省(区、市)设立了4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并且全面开展了工作,累计办理职业资格证书40多万个。四是认真实施农机化行业“走出去”战略。认真执行人才引进项目,分别邀请美国、土耳其和韩国的三位专家来华进行技术交流。努力做好各项外事外经工作,2007年,组织实施了12个出国团组,接待了17个国家的50多位专家和技术人员来我站考察访问,有力地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鉴定业务指导,积极推动系统内交流与合作。一是及时召开部分省(区、市)农机鉴定站长座谈会,探讨新形势下我国农机试验鉴定体系改革的新思路、新举措,共谋发展大计。二是结合试验鉴定、技术标准、质量监督等工作,以培训为载体,建立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考评员、部级推广鉴定审查员、职业技能鉴定评审员等专家技术队伍,为推进农机化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发挥农机化标委会和中国农机检测协会的技术优势,通过组织开展标准制定工作研讨会、实验室间能力比对等活动,搭建技术沟通平台,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

三、抓住机遇,扎实工作,推进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一号文件,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农机专业会议,都对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步伐,大力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进一步提升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水平等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农机试验鉴定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8年,总站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中心任务,服从和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和《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提升能力、强化队伍,规范行为、履行职责,发挥优势、加强合作,切实抓好农机试验鉴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技术支持和管理服务保障作用,推进农机试验鉴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主要是“强化三项工作、实施三大行动、搞好三项服务”。

(一)强化三项工作。一是强化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要依法履行鉴定职能。认真开展农机鉴定理论研究,创新农机试验鉴定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试验鉴定手段和人员素质,完善试验鉴定技术基础,提升试验鉴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试验鉴定能力。要适应农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拓宽鉴定领域和覆盖面。要做好农机化标准体系建设有关工作,建立健全与鉴定工作相关的规章及标准。进一步做好《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到期后的申请、审查相关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强化农机质量监督工作。认真贯彻《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补贴机具的质量跟踪调查和技术检测工作,继续开展质量督导工作,及时向企业通报质量督导和调查结果,促进企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三是强化农机质量认证工作。要完善质量体系和程序文件,继续做好农机产品国家强制性认证、自愿性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关工作,提高认证质量。要积极推动农机产品节能认证制度的建立。

(二)实施三大行动。一是实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护农行动”。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质

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投诉体系,完善投诉受理和处理机制,为农民购买农机具排忧解难,维护农机户合法权益。召开农机质量投诉座谈会,通报投诉情况,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和服务意识。要积极开展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有关工作。二是实施“推进农机维修管理服务行动”。要认真贯彻《农机维修管理规定》和全国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完善维修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维修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网上审批、查询和统计功能。积极研究更新淘汰高能耗农业机械政策和节能减排技术,并做好有关具体工作。加强业务交流,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维修服务网络。进一步落实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提升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提高维修质量,促进农机维修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实施“农机高技能人才培养行动”。认真贯彻《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方案》和《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实施细则》,抓好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有关工作。继续落实高技能人才鉴定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实施农机“金蓝领计划”。积极研发职业标准、培训教材和鉴定题库,规范培训鉴定流程,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实现农机技能人才的职业素质稳步提升,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进一步创新的目标。

(三)搞好三项服务。一是搞好农机化信息服务。按照要求,切实办好“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确保“三夏”、“三秋”时节,提供及时、准确的农机化信息。同时,维护好全国农机化政务信息平台。二是搞好鉴定业务指导服务。认真贯彻《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及配套文件,积极研究全国农机鉴定规划,提出鉴定任务分工建议。继续做好鉴定机构部级鉴定能力认定的有关工作。加强系统内交流,优势互补,互助互利,促进农机鉴定系统整体能力的提高。三是搞好外事外经服务。认真履行职能,做好实施农机化行业“走出去”战略有关工作,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引进外国专家,加强农机鉴定检测技术交流。拓展OECD拖拉机检测与CE认证业务领域,促进农机产品出口。搞好外事接待服务,提升农机化外事外经工作水平。

第二篇: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0‟22号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 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农机服务形式,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企业为核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使用和农机工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左右,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农机工业技术创 新体系得到完善,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加快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东北地区、新疆棉区及华南蔗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机,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棉花机收水平;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黄淮海地区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改善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着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花生机收面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在其他地区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五)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 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抗旱排涝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加强组织引导,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七)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 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八)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九)强化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健全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营造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抓紧研究以旧换新办法,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使用法规和制度,开展农机使用安全教育,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三、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导向,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农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抓紧研究制定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建立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整顿行业秩序,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杜绝低水平重复制造。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建立健全农机科研联合协作机制,改革农机科研立项和业绩评价机制,打破区域和学科界限,将解决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作为科研首要目标和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提高农机科研整体水平。

(十一)着力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大马力拖拉机进口依存度高、小型农机质量差的局面。要从家庭承包经营、户均土地规模小的国情出发,在开发大型农机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 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加快农业清淤设备研究开发。

(十二)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喷灌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的适用性。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十三)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强化企业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制造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十四)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十五)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国农机行业,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合理确定补贴资金规模,并向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倾斜。适当支持适宜地区购置国内尚不能批量制造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喷灌机等农机。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积极开展农机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国家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地方政府也要按照一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

(十七)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按照科学、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合理确定补贴产品 种类,及时公布实施方案和补贴资金等,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简化农机购置补贴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在由企业推荐经销商的基础上,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严禁农机化事业单位通过成立公司等手段经销补贴产品。进一步扩大省级自选补贴产品的品种范围,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购机需求。缩短补贴资金结算时限,增加结算频次,加快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强监管,安排专门机构受理农民投诉,严肃查处倒卖补贴指标和补贴产品、套取补贴资金、借补贴之机乱涨价和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保障农民选择权和议价权,允许农民对实行统一定额补贴的同一种类、同一档次产品在本省范围内跨县自主购机,允许农民在签订购机协议后调换机型。

(十八)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购机信贷规模,积极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十九)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免征农机机耕和排 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继续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二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抓紧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落实建设投资。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将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机销售市场、配送中心电子统一结算、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明确部门分工。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业 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抓紧修订农业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意见、农机推广目录和补贴产品种类。农机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加快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办法,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推广普及节水灌溉设备,协助农机工业主管部门做好大型灌排设备研发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监管。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流通行业的指导,加快农机流通体系建设。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科研开发支持力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其他部门也要根据职责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有关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企业、农户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二十二)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工作责任制,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 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 二○一○年七月五日

第三篇: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10〕159号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加强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增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制造水平和市场品牌,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建成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农机制造产业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三)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巩固提高“三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要求,以水稻主产县(市)为重点,加大水稻机插秧整体推进力度,完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步伐,努力提高插秧机利用率和水稻机插水平。继续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推广高效植保机械、低温烘干及稻米加工成套设备,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玉米种植地区引进、试验、示范玉米精量播种机械,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组织开展油菜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科技攻关,示范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断提高机械性能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开展花生播种、收获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扩大花生机收面积。

(四)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以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重点推广田园管理、花卉苗木与蔬菜播种、植保及收获、茶叶生产、鱼塘增氧及投喂、农产品保鲜、加工等新机具,逐步推进经济作物及林业、畜禽业、渔业机械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油、节肥、节电等机械设备,加快河道清淤机械、沼气池清渣、畜禽粪便处理与加工机械普及,扩大农用航空、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动力电池、小型风力发电等技术应用范围。引进试验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变量播种施肥等新机具,研究探索物联网在农机化技术上的集成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

三、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

(五)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把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十二五”时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措施,建立健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水田、旱田等类型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广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开展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固化成型、编织加工、青贮等机械,拓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领域。加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指导培训,提高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认知程度。增加财政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长效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40%。

(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秸秆沼气、气化、固化、发电等利用,多途径开发利用秸秆生物质能,提高秸秆能源利用水平。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的秸秆加工利用农民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人造板材、包装材料、编织品、生物肥料等,推进秸秆深度加工利用。加强秸秆收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建设秸秆储存基地,发展秸秆收集、运输合作组织,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保障。

四、促进农机工业发展

(七)提升农机制造水平。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局面,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机产品格局。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机工业行业管理,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鼓励农机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利用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发展农机连锁经营,拓展农村机电产品市场。

(八)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坚持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重点抓好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种植业机械与高效农业机械的协调发展,促进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步伐,研究制定农机以旧换新办法,建立老旧农机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对报废农机后购买列入购机补贴目录的农业机械给予追加补贴。积极开发绿色低碳农业装备,适应节能要求,促进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排灌机械更新改造,保障农业排灌需要。

五、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九)加强农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机企业特别是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性农机关键技术实验室,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建立企业与国内外科教单位合作、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外资投资农机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江苏,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

(十)建立农机产学研推协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机构的优势,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农机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抓好关键技术引进、先进装备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基础性、关键性、适用性农机科研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为农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促进农机与农艺配合,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根据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需求研究开发农机产品,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用、统一配套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六、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十一)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农机、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加强“三库一间”(机库、配件库、油库和维修车间)建设,创办有特色、上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提高农机户入社比例。继续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拓展跨区作业范围和服务项目,加速培育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租赁和闲置机械调剂等市场。扶持发展农机维修业,按照保障维修、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依法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农机维修业健康发展。

(十二)加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农机技术推广、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应急救灾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受理调解农民对农机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各类投诉。健全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拓展推广服务领域,稳定基层推广队伍,增强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农机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咨询、安全教育、信息等公益性服务。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农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应急处置试点,探索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应急救灾农机储备调度办法,增强应对灾害性气候的能力。

七、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十三)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3号),健全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设施装备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水平。认真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驾驶证申领及审验、事故处理、安全检查、宣传教育等监督管理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及驾驶人持证率,探索建立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实地检验方法及备案管理制度,严格变型拖拉机准入门槛。创新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积极推广使用“平安农机通”,强化对农机所有人及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农机联合执法检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严格变型拖拉机和进滩涂作业拖拉机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无牌无证等违法违章行为,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履行执法职能。

(十四)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贯彻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依法开展农机安全鉴定,规范农机新成果、新产品鉴定工作。加快制定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和禁用报废标准,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促进农机产品性能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抽查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八、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十五)大力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支撑保障。认真开展送教下乡、科技入户活动,扩大农机培训规模,重点培训农机使用、维修和经营人员,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机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依托各级农机技术学校及培训机构,不断加大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农机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加大农机手培训补助力度,研究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政策。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严格培训机构资格许可及教学人员资格认定,确保培训质量。对各级农机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加强在职教育,定期轮训,提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农机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人才聚集优势,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十六)积极培育农机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制造企业,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造就一批农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业工程及农机化学科建设,开设农机化相关专业,在农机企业建设实习、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市、县各级财政增加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机化发展保障机制。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执法性职能所需经费,各级财政要纳入预算。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补贴规模和品种,购机补贴适当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倾斜。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管理,严肃查处倒卖补贴产品、套取补贴资金、借补贴之机乱涨价、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各级财政要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扶持。中小农机企业享受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要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十八)扩大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为农民购置财政补贴农机提供消费信贷。采用财政贴息方式,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通过贷款购买先进适用农机。鼓励农业发展银行拓展支农领域,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给予政策性中长期信贷支持。开展农业机械抵押、质押贷款,推广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对符合产业政策、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大力推进农机具政策性保险,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调动农机户参保积极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拒保或者变相拒保农机保险。

(十九)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从事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分别向当地人民政府、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减免。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机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落实好农机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政策。进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经省农业机械管理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定的从事农田作业的其他农业机械以及运输上述农业机械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工商、税务部门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工商、税务登记提供便捷服务,办理登记不收取证照工本费。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农田排涝、灌溉、脱粒、蔬菜种植、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现代化或专业禽、畜养殖业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吸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重点支持省现代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存放场库,涉及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用地手续办理,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将机耕道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切实改善大中型农机通行条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将农机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级工程(技术)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加强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中,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

十、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要将农机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机机构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鉴定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国未来发展的“窗口”。人们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举措能再一次释放出“改革红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启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又好又快”这一发展理念,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曾经使用过的“多快好省”和“又快又好”的提法形成对比。这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删减或调换。这一变化,见证了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艰辛的探索历程。“好”与“快”是这一发展理念中的两个关键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而“好”的理念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做到“好”就是要保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则会导致效率降低。比如,在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政府干预过多,让单纯的企业行为变得不再单纯。虽然政府有责任为企业走向世界提供更好的条件,但是如果干预过多,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那么即使企业短时间内可能得到一些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政府应该做的事不断完善市场体系,而不是直接干预。另外,在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比如在“环境保护”这个市场“不愿做”的领域,政府就应该下大功夫,一方面加大政府的直接投入,另一方面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而不能把保护环境的皮球踢给市场,这样只会是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总之,只有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才能做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必须确保国家安全,使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人民才有可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试想如果一个国家时刻处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国民时时担惊受怕,又怎能大搞经济建设呢。在《决定》中指出,将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该委员会把公安、武警、司法、国家安全部等部门,糅合在一起,负责情报、军队、外交、公安等的国家安全。这样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为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在《决定》中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报告中指出要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这为了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从司法角度保障社会公平,维护人民权益。另外,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改革户籍制度等措施,能够很好地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的现象。虽然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

巨大的成果,但广大农民并没有公平地分享这一成果。通过这些改革,能够不断促进社会公平,充分调动广大劳动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另外,要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够实现“科教兴国”,实现“中国梦”。创新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只是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着重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主要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决定》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科学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就是为了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着重在于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服务人类,往往是以企业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在自主创业方面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当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够有机结合,必将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最后,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发展的理念。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是,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展现了美好蓝图,开辟了广阔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也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地球关系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下载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视卫生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卫生局结合系统实际, 全面贯彻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卫生民生工程为着眼点,加强干......

    又好又快发展(合集)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五篇范文]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济政字[2011]1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促进我市学前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学习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列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目......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全5篇)

    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我思考这个问题之初,我首先回想的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接下来我想到的是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然后才是如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又想那么为什么要......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5篇材料)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企业改制后,企业的管理体制、内部组织形式、工作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原有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都面临着挑战......

    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调查报告

    近年来,市工商局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四个统一”的要求,大力实施商标战略,充分发挥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职能作用,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