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9:1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第一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

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 〔2011〕2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一)着力改善装备结构。强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调控作用,在确保农机装备总量增长的同时,优化区域布局,改善农机结构,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资源节约型机械,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加大排灌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针对粮食、畜牧业、设施农业、林果业及加工业机械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适用机械,推进玉米、水稻、马铃薯、油菜等粮油作物种收机械化,尽快实现饲草(料)加工、挤奶及饲养设施机械化,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棚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卷帘自动化、灌溉节水化。力争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0%,其中玉米机收达到50%,果园耕作、植保机械化水平在60%以上,其他特色产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

(二)实施粮食生产机械化推进工程。大力推进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提升玉米、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机与农艺结合,确保新增25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顺利实施。加强粮食机械化生产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技术,推进玉米收获、春玉米覆膜播种、水稻育插秧和收获、马铃薯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认真组织实施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编制全省保护性耕作工程规划,加快完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和机具系统,扩大实施规模,力争2015年全省新增保护性耕作面积300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规模达到600万亩以上。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为抓手,培育和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坚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推进保护性耕作工程。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省级农机推广、鉴定机构,组建陕西省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保护性耕作机具、技术的引进研发、示范推广、培训指导工作。

(四)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按照综合统筹、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提升的思路,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主体,推广玉米免耕硬茬播种、小麦玉米带状旋耕播种、玉米收获、秸秆还田、秸秆捡拾打捆、秸秆饲草加工、水稻秸秆编织七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示范田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秸秆产业,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力争2015年全省基本建立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和服务体系,形成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重点区和禁烧区达到95%,利用面积达到3000万亩。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五)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机制。建立健全以国家农机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示范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共同参与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大力推广粮食、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茶叶、油料、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十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提高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改革,充实推广队伍,完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六)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围绕粮、果、畜、菜等主导优势特色产业,以种养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以集成配套技术为载体,建设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引领和带动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按照全程机械化标准,推进粮食主产区机械化。按照健康养殖、标准化养殖要求,提高畜牧业、渔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抓住关键环节,推进设施农业、油菜、茶叶及林果业生产机械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推进。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科研教育培训

(七)创新农机科研体制机制。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科研院所、农机推广与鉴定机构及有关企业联合协作工作机制,实现资金、人才、技术优化组合,提升农机研发能力。考虑农作物品种、区域主导产业、耕作制度、经营体系等需要,以引进、示范、推广为主,坚持开发和引进相结合,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共性技术机具的研发、引进。

(八)提高农机人员素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农业机械化管理、科技、实用人才队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广泛开展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严格培训资质,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四、强化农机安全使用与监督管理

(九)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贯彻落实《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监理检验技术规范》、《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建设规范》,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及其驾驶人持证率,定期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进行实地检验,消除安全隐患。结合“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安全生产。完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农机监理机构建设,推进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履行执法职能。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协作,完善监管网络,探索建立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十)强化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按照先进性、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制定和完善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提升农机化水平。加强农机鉴定机构建设,提高农机产品鉴定、检测和监督能力。做好农机质量投诉处理工作,督促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依法加强对生产、流通领域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违法行为。依法做好农机维修网点的分级分类管理和从

业人员技术等级的审定工作,规范和促进农机维修业发展。

五、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十一)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优化市场布局,完善服务网络,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支持在西安、杨凌、渭南等地建设一批服务功能齐全、设备设施齐备、维修技术能力强、经营管理水平高、服务覆盖范围大的区域性高性能农业机械维修中心,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十二)推进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为着力点,通过示范引导、安排项目、政策扶持,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队和农机大户等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发展高效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社会投入,逐步建立起国家扶持、群众自筹、集体入股、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每个乡镇建设1至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

(十三)培育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加强组织协调,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拓展作业领域,延长服务链,打造农机作业品牌。积极采取订单作业、承包服务、产加销一条龙等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鼓励采取土地流转和代耕代种方式,实行集约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农资、农产品、建筑材料运销等农村物流服务。

(十四)强化农业机械信息化服务。健全省、市、县三级农机化信息网络,完善信息收集、加工、发布、传输系统,构筑农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机服务业发展。加强信息人才培养,发展中介组织、从业人员和经纪人队伍,为农机生产企业和经营者提供生产、销售、作业及政策、技术等信息服务。突出抓好重要农时季节的信息服务工作,引导作业机具有序流动,确保关键季节机械化生产顺利进行。

六、提高农机工业制造能力

(十五)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着力推动农机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资源整合,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相互配套、特色明显的农机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提高我省农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支持中小型农业装备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企业,实现规模生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商省农业厅、省水利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在杨凌设立农业机械工业园区,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资,重点研发和生产节水灌溉、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机械,做大做强农机制造业。

(十六)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重点项目产品的研发,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建设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竞争力。

(十七)加强农机企业质量管理。完善行业质量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企业的扶持和政策引导,强化执法监督力度。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强化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鼓励企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开展争优创优,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扶持力度

(十八)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财政要建立稳定的农机化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机化重大技术示范推广、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安排专项资金,按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对关键农机具进行配套补贴,对关键机具的引进、研发、示范、推广予以支持,积极开展农机作业补贴和农机保险补贴试点,建立健全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科研开发和安全管理体系。按照《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实行减免费注册登记和实地检验,由财政给予资金补贴。在缴纳交通强制险后,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挂牌费用由农机部门予以减免。各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发展重点产业农业机械化。

(十九)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继续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二十)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购机信贷规模,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二十一)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地建设、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土地治理、农业产业化建设等涉农项目,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将农村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对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予以倾斜。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机销售市场、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八、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明确部门分工。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指导,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做好服务。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农机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加快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办法,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推广普及节水灌溉设备,协助农机工业主管部门做好大型灌排设备研发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

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监管。公安、科技、交通、质监、安监、工商、税务等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三)落实工作责任。各市、县(市、区)政府要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要将农机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机机构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鉴定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扎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苏政发〔2010〕159号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进农机科技创新,加强农机产业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增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制造水平和市场品牌,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5%,基本实现粮油生产机械化,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0%,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省农机工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建成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能力的农机制造产业体系。

二、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三)提高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在巩固提高“三麦”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按照“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要求,以水稻主产县(市)为重点,加大水稻机插秧整体推进力度,完善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步伐,努力提高插秧机利用率和水稻机插水平。继续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推广高效植保机械、低温烘干及稻米加工成套设备,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玉米种植地区引进、试验、示范玉米精量播种机械,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组织开展油菜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科技攻关,示范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不断提高机械性能和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开展花生播种、收获机械化示范推广工作,扩大花生机收面积。

(四)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机械化。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以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重点推广田园管理、花卉苗木与蔬菜播种、植保及收获、茶叶生产、鱼塘增氧及投喂、农产品保鲜、加工等新机具,逐步推进经济作物及林业、畜禽业、渔业机械化。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推广节水、节药、节油、节肥、节电等机械设备,加快河道清淤机械、沼气池清渣、畜禽粪便处理与加工机械普及,扩大农用航空、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动力电池、小型风力发电等技术应用范围。引进试验数字化农业生产技术装备、变量播种施肥等新机具,研究探索物联网在农机化技术上的集成应用,积极开展精准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

三、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

(五)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把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为“十二五”时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关键措施,建立健全适用于不同地区水田、旱田等类型的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体系,不断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建立健全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广麦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与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开展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示范推广秸秆捡拾打捆、固化成型、编织加工、青贮等机械,拓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领域。加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指导培训,提高农民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认知程度。增加财政对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贴,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长效机制。到“十二五”期末,全省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40%。

(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秸秆沼气、气化、固化、发电等利用,多途径开发利用秸秆生物质能,提高秸秆能源利用水平。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的秸秆加工利用农民合作组织和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人造板材、包装材料、编织品、生物肥料等,推进秸秆深度加工利用。加强秸秆收集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建设秸秆储存基地,发展秸秆收集、运输合作组织,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保障。

四、促进农机工业发展

(七)提升农机制造水平。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局面,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机产品格局。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机工业行业管理,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鼓励农机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利用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发展农机连锁经营,拓展农村机电产品市场。

(八)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坚持数量增长与结构优化并举,重点抓好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常规机械与高性能机械、种植业机械与高效农业机械的协调发展,促进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复式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步伐,研究制定农机以旧换新办法,建立老旧农机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对报废农机后购买列入购机补贴目录的农业机械给予追加补贴。积极开发绿色低碳农业装备,适应节能要求,促进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排灌机械更新改造,保障农业排灌需要。

五、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九)加强农机研究开发载体建设。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生产制造、教学科研、推广使用等密切结合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机企业特别是行业骨干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农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益性农机关键技术实验室,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建产业技术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建立企业与国内外科教单位合作、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吸引外资投资农机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江苏,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

(十)建立农机产学研推协作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推广机构的优势,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提高农机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抓好关键技术引进、先进装备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基础性、关键性、适用性农机科研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为农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障。促进农机与农艺配合,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根据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农业经营需求研究开发农机产品,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用、统一配套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

六、积极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

(十一)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公司、农机协会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农机、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加强“三库一间”(机库、配件库、油库和维修车间)建设,创办有特色、上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开展规范化、示范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创建活动,提高农机户入社比例。继续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拓展跨区作业范围和服务项目,加速培育农机作业、信息服务、租赁和闲置机械调剂等市场。扶持发展农机维修业,按照保障维修、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一批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依法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的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农机维修业健康发展。

(十二)加强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建设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提升农机技术推广、试验鉴定、安全监理、质量监督、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和应急救灾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受理调解农民对农机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各类投诉。健全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拓展推广服务领域,稳定基层推广队伍,增强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农机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咨询、安全教育、信息等公益性服务。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机技术培训体系。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开展农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应急处置试点,探索农机作业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应急救灾农机储备调度办法,增强应对灾害性气候的能力。

七、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

(十三)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全面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63号),健全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法规、政策体系。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设施装备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水平。认真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安全技术检验、驾驶证申领及审验、事故处理、安全检查、宣传教育等监督管理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登记率、检验率及驾驶人持证率,探索建立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实地检验方法及备案管理制度,严格变型拖拉机准入门槛。创新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积极推广使用“平安农机通”,强化对农机所有人及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农机联合执法检查,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严格变型拖拉机和进滩涂作业拖拉机的监督管理,严肃查处无牌无证等违法违章行为,预防和减少重特大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推进农机安全监理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全面履行执法职能。

(十四)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贯彻实施《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办法》,依法开展农机安全鉴定,规范农机新成果、新产品鉴定工作。加快制定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和禁用报废标准,推进农机标准化建设。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产品的质量监管,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促进农机产品性能和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农机产品质量抽查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八、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十五)大力培养农机化实用人才。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机人才队伍,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支撑保障。认真开展送教下乡、科技入户活动,扩大农机培训规模,重点培训农机使用、维修和经营人员,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机手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依托各级农机技术学校及培训机构,不断加大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农机人员整体素质。积极开展农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农机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加大农机手培训补助力度,研究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以奖代补”政策。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严格培训机构资格许可及教学人员资格认定,确保培训质量。对各级农机管理干部和科技人员加强在职教育,定期轮训,提高素质,增强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农机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人才聚集优势,为行政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十六)积极培育农机科技创新人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制造企业,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造就一批农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业工程及农机化学科建设,开设农机化相关专业,在农机企业建设实习、实验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

九、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省、市、县各级财政增加对农机化的资金投入,建立农机化发展保障机制。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执法性职能所需经费,各级财政要纳入预算。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科学合理确定补贴规模和品种,购机补贴适当向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倾斜。加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管理,严肃查处倒卖补贴产品、套取补贴资金、借补贴之机乱涨价、乱收费等违规行为。各级财政要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扶持。中小农机企业享受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要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十八)扩大金融服务领域。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为农民购置财政补贴农机提供消费信贷。采用财政贴息方式,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通过贷款购买先进适用农机。鼓励农业发展银行拓展支农领域,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给予政策性中长期信贷支持。开展农业机械抵押、质押贷款,推广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保证方式。对符合产业政策、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大力推进农机具政策性保险,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调动农机户参保积极性,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不得拒保或者变相拒保农机保险。

(十九)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以及相关技术培训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从事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确有困难的,可分别向当地人民政府、主管地税机关申请减免。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机企业,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落实好农机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政策。进行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经省农业机械管理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定的从事农田作业的其他农业机械以及运输上述农业机械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工商、税务部门要为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工商、税务登记提供便捷服务,办理登记不收取证照工本费。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农田排涝、灌溉、脱粒、蔬菜种植、茶叶种植、水产养殖、现代化或专业禽、畜养殖业等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落实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二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农机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吸收、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重点支持省现代农业装备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引领农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存放场库,涉及用地按照农业生产用地手续办理,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将机耕道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切实改善大中型农机通行条件,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将农机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省级工程(技术)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加强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中,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

十、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各级政府要将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推进。要将农机化发展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实施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农机机构队伍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鉴定推广、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按照职责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0‟22号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动农村消费需求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经营方式协调发展,着力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机工业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采取相应的技术路线和政策措施,推进不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

——重点突破,全面发展。以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实现重 大装备技术突破等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主产区、大宗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加大协同攻关和工作力度,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

——鼓励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农机服务形式,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农机工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以企业为核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

——市场引导,政府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投入,继续加大对农机购置、使用和农机工业的财税、金融等扶持力度,调动企业研发生产和农民购机用机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协调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协调有效的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平台,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稳定在12亿千瓦左右,其中灌排机械动力达到1.1亿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其中,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水稻种植、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玉米机收水平达到50%左右,油菜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15%和20%以上,基本解决甘蔗种植、收获机械化关键技术问题。农机工业技术创 新体系得到完善,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建成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和完善的农机售后服务网络。

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加快重点地区农业机械化进程。在东北地区、新疆棉区及华南蔗区重点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农机,提高大型农机配套比和使用效率,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幅提高棉花机收水平;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在黄淮海地区巩固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成果,进一步优化改善装备结构,提高作业效益;着力提升玉米机收水平,逐步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花生收获机械化示范和推广力度,扩大花生机收面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普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积极发展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加大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推动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推广轻便、耐用、低耗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在其他地区加快提升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养殖等机械化。

(五)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 标,有针对性地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统筹规划,整合现有农机院所的科研力量,针对重点农作物建立农业机械化实验室,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工作。加强农机与水、肥、种、药等因素协调作用的机理研究,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六)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建设和社会化服务。创新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示范农机合作社,带动大型、复式、高性能农机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抗旱排涝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探索发展农机作业公司,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农机作业、维修、中介、租赁等市场,扶持引导农机大户及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先进适用的农机。继续抓好农机跨区作业,加强组织引导,推动农机跨区作业由小麦向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延伸,由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等环节拓展。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七)加强农业机械化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结合阳光工程等各类农民培训项目,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开展农机使用等技能培训和科普宣传,提高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水平。定期对农机推广、监理 和试验鉴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八)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建立健全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创新推广机制,提高推广能力。加快普及主要农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农业机械化技术,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加快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实现安全、高效、节能运行,及时满足农田灌排需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土地深松、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探索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提出农机研发和改进需求,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和装备配套水平,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九)强化农机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健全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组织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强化对财政补贴农机的质量监督和跟踪调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营造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抓紧研究以旧换新办法,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促进安全、节能、环保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机安全使用法规和制度,开展农机使用安全教育,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三、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推进农机工业行业改革。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导向,鼓励和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农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抓紧研究制定农机工业产业政策,建立农机行业准入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整顿行业秩序,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杜绝低水平重复制造。鼓励农机制造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形成若干个具有先进制造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建立健全农机科研联合协作机制,改革农机科研立项和业绩评价机制,打破区域和学科界限,将解决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作为科研首要目标和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提高农机科研整体水平。

(十一)着力解决农机产品结构性矛盾。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大马力拖拉机进口依存度高、小型农机质量差的局面。要从家庭承包经营、户均土地规模小的国情出发,在开发大型农机的同时,积极发展适合家庭经营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形成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水平、高中低端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农机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成套装备集成为主转变,积极开发生产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重点突破水稻插秧、玉米收获、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等瓶颈,优先发展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50-70马力节能 环保型水田拖拉机、高地隙拖拉机、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甘蔗收获机、棉花收获机、大中型动力机械配套机具、高效植保机械、高效节能机泵设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抗旱排涝机械、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机械等。加快农业清淤设备研究开发。

(十二)增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高效节能大中型水泵、喷灌机等重大产品开发,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围绕发动机、传动、电控、液压等核心部件研发,增强农机工业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围绕科研手段和条件改善,提升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试验试制能力;围绕科研机制创新,支持重点企业技术进步,带动行业发展。依托农机制造企业和科研院所,抓紧建设拖拉机、多功能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开发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公益性的农机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凝聚优秀研发人才,加快急需的关键性农机和重大共性技术研发,集中力量攻克困扰产业发展的工艺材料、基础部件、关键作业装置等技术瓶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的适用性。支持高等院校加强农机工程学科建设,强化农机工程基础教育。完善农机培训体系,利用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机制造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

(十三)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精密成型、智能数控等先进加工装备和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机产品技术标准,实现动力机械与配套农具、主机与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开发生产。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应用,提高关键零部件加工精度,提升农机产品质量,逐步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强化企业质量和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外购零部件的检测和可靠性分析,规范新产品和新技术鉴定验收工作。建立农机制造企业质量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产品质量抽检。加强生产技术工人培训,提高工人使用现代化机械加工设备的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

(十四)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健全和规范农机修理市场,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

(十五)扩大农机工业国际合作。鼓励大型农机制造企业与国外合作开发和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提升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的研究开发能力。通过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加入我国农机行业,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和团队,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对外援助和国际合作项目,扩大优势农机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合理确定补贴资金规模,并向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产粮大县,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倾斜。适当支持适宜地区购置国内尚不能批量制造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喷灌机等农机。逐步加大农业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积极开展农机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保农机给予保费补贴。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国家技术改造投资要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倾斜和重点扶持,地方政府也要按照一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

(十七)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按照科学、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管理办法,合理确定补贴产品 种类,及时公布实施方案和补贴资金等,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简化农机购置补贴审批程序,改进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间。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在由企业推荐经销商的基础上,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严禁农机化事业单位通过成立公司等手段经销补贴产品。进一步扩大省级自选补贴产品的品种范围,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层次购机需求。缩短补贴资金结算时限,增加结算频次,加快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强监管,安排专门机构受理农民投诉,严肃查处倒卖补贴指标和补贴产品、套取补贴资金、借补贴之机乱涨价和乱收费等违规行为。保障农民选择权和议价权,允许农民对实行统一定额补贴的同一种类、同一档次产品在本省范围内跨县自主购机,允许农民在签订购机协议后调换机型。

(十八)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购机信贷规模,积极满足合理信贷资金需求,做好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十九)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继续免征农机机耕和排 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继续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二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抓紧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落实建设投资。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在规划、用地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停放场(库、棚),改善农机保养条件。将农机科研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工程(技术)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建设范围,加大投资支持力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安排中,对农机科研新技术和新产品予以倾斜。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农机销售市场、配送中心电子统一结算、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和区域性售后维修服务中心等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明确部门分工。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促进农业 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工作,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加强指导。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理等工作,抓紧修订农业机械化统计指标体系,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意见、农机推广目录和补贴产品种类。农机工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农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加快制定农机工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办法,抓好产品质量管理。水利部门要做好灌排设备更新改造规划,推广普及节水灌溉设备,协助农机工业主管部门做好大型灌排设备研发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资金,加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监管。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流通行业的指导,加快农机流通体系建设。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科研开发支持力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其他部门也要根据职责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有关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企业、农户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二十二)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工作责任制,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加强组织 协调和相关机构队伍建设,充实力量,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本地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务院 二○一○年七月五日

第四篇: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济政字[2011]12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鲁政发„2011‟13号)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保障,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967万千瓦,农用拖拉机、联合收获机达到13.31万台,各类配套农具达到18万台,农机总值达到57.36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机工业产值达到28亿元,农机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9%。但我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大马力、高性能、复式多功能机械在农机装备中占比较低,农机产品种类和 质量性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东部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机械化水平不高,水稻和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机服务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机执法、监管力度不够,执法区域受限;农机工业规模不大,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农机化扶持政策单一,农机管理体制不够理顺。

当前,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关键时期,农村劳动力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替代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建设生态农业、低碳农业和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新跨越。

二、明确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一)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机化各项法规政策,紧紧围绕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和振兴农机装备制造业,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为抓手,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协调发展,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机 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提升农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农机制造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实现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型转变。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00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和拖拉机配套机具保有量分别达到4.5万台、2.6万台、20万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其中玉米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90%,水稻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达到70%,花生、薯类、大蒜、棉花等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林牧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均得到较快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初具规模的农机流通产业园区。

三、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实施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和深松整地作业,推广普及精量播种、化肥深施、节水灌溉、高效植保、水稻育插秧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机械化节本增效技术,力争五年内推广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300万亩,完成土地深松500万亩,建设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田5万亩。继续大力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加快推进玉米机收社会化服务,努力提升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集中力量攻克水稻机插、机收两个薄弱环节。适应农业标准化发 展需要,建立粮食生产农机农艺结合机制,组织引导农民在一定区域内统一种植品种、种植模式和农机农艺标准,为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二)加速发展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机械化。以实施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为抓手,重点建设花生、薯类、大蒜、棉花四大经济作物机械化创新示范基地和推进区,力争五年内建设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100个。围绕经济作物种植、收获等关键环节,大力开展机具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试验、改进和定型经济作物生产机械,总结提炼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业模式,探索完善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围绕蔬菜园艺、苗木花卉、林果、食用菌等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大力推广田园管理、电动卷帘、保温被、微喷灌、分级筛选、贮藏加工等机械设施,加快发展育苗嫁接、工厂育秧、生态植保和病虫监控、温度湿度控制、物理增肥等高科技技术和机械设备,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推动设施农业向建设标准化、控制精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产业化迈进。围绕种植特色,积极研发推广适用机械和装备,提高特色种植的机械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协调推进畜牧、水产、林果等农村各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优质林果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机械,重点推广秸秆青贮收获、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生鲜乳收集、水面增氧及投喂、林果修剪采摘、林木植保、农产品加工、保鲜等相关机械设备,扶持规模养殖基地和林果种植基地发展标准化生产设施,逐步提高现代渔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果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水平。加快先进适用、生产急需机械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步伐,着力解决农村各业机械短缺问题,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发展。

(四)切实提高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管、农机维修、信息服务六大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依法规范、综合配套、机制灵活、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农机监理和技术推广装备建设,改善农机执法服务手段。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正规化建设。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配齐配强基层农机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增强基层农机推广公益服务功能。扶持发展区域性大中型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强化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培养,提高维修服务水平。健全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监管网络。建设100个二星级以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加强市县乡三级农机化信息网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县级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能力。成立济宁市农业机械化协会。

(五)实施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优化工程。通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鼓励研发、推广和使用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机械和群众生产急需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加快老旧机具更新换代步伐,逐步淘汰高耗能、低效率和危及安全的落后农机;加快发展机引配套农具,逐步提高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比例;积 极研发推广经济作物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节水灌溉和小型抗旱设备推广,提高灌排设备装备水平。增强配套农具适应性、功能性,避免农业机械低水平重复购置,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利用效率;积极推广使用节种、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不断提高农机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六)进一步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质量并重和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培育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示范创建活动,力争五年内建设“五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00个。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农机生产企业等开展“社企合作”,鼓励发展集销售、作业、维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服务业体,培育扩大农机销售、运输、维修、信息和田间作业市场,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培植一批农机经营大户和作业、维修能手,加强抗旱排涝、农林病虫害防治等农机专业服务队伍建设,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创新农机经营管理机制,大力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服务模式,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依法取得农民流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七)依法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农机安全生产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由各级政府负总责的农机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层层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形成“政府牵头、农机主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格局。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加强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在依法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的同时,加大力度做好卷帘机、微耕机、机动植保机械、机动脱粒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铡草机等农业机械的监督管理工作。农机、安监、公安等部门要强化县以下乡村道路农机安全检查,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水平。认真完善和落实事故倒查、过错追究和安全应急管理等农机安全监管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机作业和维修质量标准,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管理和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机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维修质量。认真抓好重要农时季节的农业机械生产安全,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八)建设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围绕我市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着力培育一批大型农机制造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产业集群。以济宁市区和兖州为中心,建立济宁市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农用工程机械及经济作物机械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创造知名品牌,打造农机装备制造业强市。

(九)提升农机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优化农机产品结构,改变目前高端产品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局面,积极发展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装备,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农机产品格局。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农机制造工艺及装备水平,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农机工业行业管理,引导农机制造企业优化产权结构,鼓励农机企业战略重组,加快集团化、集约化进程,完善产业组织结构,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

(十)建立现代农机流通体系。鼓励大型农机制造骨干企业与专业农机流通企业相结合,建立新型农机营销网络。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龙头企业、农机“4S”店、品牌农机店、连锁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强化农机零配件供应,利用农机维修网点、农机合作社、农资超市等渠道,推行送货上门、服务到田间等销售服务模式。依托重点生产和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搭建农机产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积极研究国外市场特点,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组织企业开发拓展国外市场,完善服务体系,扩大国外市场销售规模。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贴、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 投入力度。市级重点支持重大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安农机创建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级政府也要加大投入,明确支持重点。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市财政继续对重点推广机具给予累加补贴。积极开展农机安全保险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对农业机械实施保费补贴。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在适宜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和机械化育插秧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有关“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的财政投入”的规定,在试点成功基础上,逐步推进农业机械免费安全检验、免费发放牌证、免费培训考试。

(二)落实完善金融税费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落实国家、省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按国家规定,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相关政策,创新型企业试点向农机制造企业倾斜。认真落实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免征增值税。

(三)加大农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将农机科研、技术推广、安全监理、教育培训、农机维修、信息服务等公益性设施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将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予以扶持。支持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存放场库,涉及用地按照设施农 业用地办理。将机耕道路和稻区水利设施改造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创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统一规划实施。将农机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作为有关科技项目的重要内容优先立项。加强农机化项目研究储备与管理,市发改、财政、农业、科技、农机等部门每年从项目库中选择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四)加强对农机工业的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机工业作为加强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来抓。在农机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研发、农机品牌建设、农机流通设施建设、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农机市场开拓和农机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对农机工业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对研发生产群众急需的大宗作物适用机械的企业,市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适合农机作业特点,并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成果奖的农机科技攻关项目,市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五、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市农机化工作的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农机、经信、发改、财政、农业、科技、畜牧、林业、渔业、水利、公安、安监、交通运输、工商、质监、税务、商务、中小企业和金融监管等部门组成的市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商农业机械化及农机工业促进工作,切实解决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为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提供组织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工作责任制,落实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组织协调,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农业机械化发展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纳入县域经济考核体系。要按照国发„2010‟22号文件的要求,着力加强农业机械化队伍建设,理顺农机管理体制,进一步提高执法、监管和服务能力。

二0一一年十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意见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好《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1〕7号)精神,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机工业发展,现结合广安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工业是农业生产现代化、机械化坚实的装备保障。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农业装备水平,有利于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区设市以来,全市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到201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13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1%,农业机械原值7.05亿元。2010年,全市人均占有农业机械动力0.28千瓦,比全省人均占有农业机械0.36千瓦低0.08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也比全省的31.5%低10.5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就业,农业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矛盾日渐突出,广大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对农机具的依赖越来越强,对农业机械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农业机械和农机工业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迫在眉睫。

二、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的,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五个结合”(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农机与产业相结合、农机与新型农民培养相结合、农机与科研相结合、农机与项目相结合),积极探索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之路,推动广安农机工业上规模、上档次,全面提升农机装备、作业、服务和制造水平,实现广安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新跨越。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广安农机总动力达到272万千瓦,农机工业产值5亿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新建机耕道公里,新建提灌站150处、维修整治提灌站580处,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台套,培训农机化各类人才人次。建成“六个万亩”、“一个千亩”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广安区万亩龙安柚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岳池县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推广基地、岳池县万亩机电灌溉示范推广基地、武胜县万亩蚕桑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邻水县万亩脐橙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华蓥市万亩葡萄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广安区千亩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推广基地)。加大与成渝农机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力度,增强农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机械工业企业和其他行业加盟农机工业;积极引进和主动承接农机产业落户广安;支持农机企业研发适宜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机械;申报一批属于广安自主研制的农机产品。

三、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1.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以贯彻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为抓手,促进农业机械总量持续增长。优先、均衡发展主要粮食、经济作物作业机械,鼓励引导农民使用小巧灵活的作业机械,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农机及机电提灌设施,提高机具配套率,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推进主要农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以提高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加大种植模式改革和品种改良力度,全面推进粮油生产机械化。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为突破口,加快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步伐,以油菜、玉米直播与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不断提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突出抓好粮食生产重点县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粮油高产创建区等农业项目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增强农业机械化对项目建设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畜禽水产养殖业等机械化,推进农业机械化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林、牧、渔等各个领域扩展,由产中环节向产前、产后延伸,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3.增强农业机械化服务能力。稳定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完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创新农机推广机制,提高农机示范推广能力。加大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和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力度,加大水稻育插秧、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粮食烘干等重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丘陵山区马铃薯、油菜、玉米等不同作物的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农机装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完善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协会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的农机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引导农机作业范围和环节由单一机收向机耕、机插、机播和机械植保等多环节全方位拓展。创新农机服务模式,积极探索订单作业、承包服务、土地托管等服务方式,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建立完善农机作业、维修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机作业、维修服务,大力发展农机维修网点,加快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提高农机应用和保障水平。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开展在用农机质量调查,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网络,强化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作业的市场监管。积极培育农机大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农机服务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农机抢收抢种、抗旱排涝等抗灾减灾能力。

4.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全面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开展农机使用安全教育,加强基层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建设,规范农机安全行政执法;探索农机安全联合执法模式,以农机安全监理机关为主体,交警、安监、交通、保险等相关部门积极协助配合,切实抓好农机安全的源头管理,提高农业机械上牌率、检审率和持证率。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安全互助组织,强化农机安全管理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监理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大力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二)推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积极发展适合广安农村生产条件的农机具。有针对性发展小巧灵活、一机多用的小型机械,重点发展耕作、灌溉、播种、植保、收获、加工等农业机械。

2.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投资农机工业,新建或参股农机企业,促进广安现有农机工业企业改造升级。积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机械生产、动力机械生产、泵阀生产等方面有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投资农机工业,采取参股现有农机企业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或单独投资新建农机企业,从整体上提升广安农机工业水平。

3.着力培育优势产品。做强农机具生产和研发,鼓励和扶持其做大做强现有品牌和产品,搞好产品研发,增强企业持续竞争力。大力发展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鼓励小型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企业产品上档升级,支持和引导企业组建联合集团,集聚发展,不断壮大。积极引导农机零配件小企业与大中型农机企业配套协作,支持小型零配件企业加快生产设备、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鼓励和支持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产品在国内已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申报进入国家农机补贴产品目录,不断扩大国内市场份额。

4.增强农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协作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结合广安实际,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研究和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技术设备开发,重点研发适合丘陵山区农业发展急需的农业机械与装备,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中要充分考虑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和经营体系的需要,提高农机适用性。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鼓励农机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四川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等,支持农机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5.扩大农机工业的交流合作。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合作生产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内先进技术,逐步降低高端产品市场依赖程度。加快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研发制造人才的引进,增加技术储备,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制造和管理水平。实施农机装备“走出去”战略,在稳定市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市外、省外市场。

6.构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农机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网络、专业农机流通企业销售网络相结合的新型农机市场体系。实施农机流通服务品牌工程,优化市场布局,发展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辐射面广、服务质量好的大型农机流通企业、品牌农机店和区域性农机市场,健全农机零配件供应网络,提高农机产品流通效率,方便农民购机。建立农机产品售后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重点生产企业、专业流通企业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农机产品“三包”制度,明确产品售后维修责任,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

7.加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农机教育培训体系,采取灵活有效方式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农机专业人才队伍,突破农机工业人才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各类农机人才成长的用人机制,推行技术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稳定企业人才队伍,为促进广安农机工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8.加强农机企业技术改造。鼓励农机企业加快技术改进步伐,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工艺装备水平。要充分考虑农机行业特点,出台技术改造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农机企业发展,对生产市场急需产品的农机企业,其技术改造项目要优先安排。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每年新增的财政支农资金加大向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倾斜。建立农机新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奖励补贴制度,鼓励本地农机企业研发小巧灵活新机具;建立农机作业补贴激励机制,对在春耕、三夏、三秋作业的农业机械予以补贴,降低粮食、油菜、蔬菜生产成本;在中央和省农机购置补贴比例的基础上,实行累加补贴;加大农机专项资金投入,特别是机耕便民道和提灌设施改造项目的支持;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补助制度,市、县财政每年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机库建设、机具购置等给予扶持;建立农机教育培训补助制度,在“阳光培训工程”基础上,扩大范围,市财政每年帮助解决培训资金;建立农机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资金配套制度,对在中、省立项的示范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

(二)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农机工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户的信贷扶持力度。设立购置农机小额信贷,为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供信贷支持。在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开展农机抵押、质押贷款业务,推动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多种信用担保方式担保贷款购买农机具。落实中小农机制造企业国家扶持发展的相关信贷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的农机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

(三)加大税收等政策优惠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税费优惠政策,对符合有关规定,开展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农机专业合作社申办工商登记和年检,不收取证照工本费和年检(审)费。保障农业生产燃油优先供应,排水灌溉用电执行农业排灌电价政策;对农业机械科研开发和新产品制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农机服务的收入给予税收优惠。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免征增值税。

(四)加大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机耕便民道建设、提灌抗旱设施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将机耕便民道、提灌抗旱设施建设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与规划内的项目同步实施,逐步构建“进组、入院、到田”的机耕便民道网络,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恢复、新增农村机电灌溉面积,不断增强抗旱保栽能力。加大对农机安全监理、农机推广鉴定、机电提灌服务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农机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农机试验场地、示范基地、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场库棚建设。

(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市县政府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明确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制定各项配套政策,共同做好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发展农机工业工作。农机部门要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做好技术推广、生产组织、安全监督以及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等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征用地以及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修建停放农机具的场库棚建设用地给予支持。发展改革部门要落实扶持农业机械、农机工业发展的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部门要保障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监管。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农机流通行业的指导,加快农机流通体系建设。公安、交通运输部门要保证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畅通。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管部门要督促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农机信贷、保险业务。其他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积极支持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有关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企业、农户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作用。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日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 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承德市人民政府 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冀政[......

    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荐五篇)

    加强农机鉴定和质量监管工作 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刘敏来源:中国农机化导报发布时间: 2008-03-03 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人们观察中......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正是这些成就和变化,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重视卫生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卫生局结合系统实际, 全面贯彻落实县纪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以卫生民生工程为着眼点,加强干......

    又好又快发展(合集)

    正确理解经济结构调整 1.内容:主要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地区间经济布局和城乡结构发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等。 2.原则:(1)市场为导向(2)效益为目标(3)企业为主体(4)科......

    关于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我省道路运输业 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讨论稿) 各地级以上市交通局(委); 根据省委开展“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发展”的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部《关于促进道路运输业......

    关于促进××市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关于促进xx市外贸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迅速壮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xx口岸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对外贸易对我市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