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党和国家在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全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各个方面都得以改善与发展,但是农村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依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绊脚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加快,农村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流失不断加剧;农民增收缓慢,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反差,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政治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农民无法实现当家作主,官僚风气浑浊,大搞形式,盲目攀比,强迫命令,包办代替,伤财劳民等现象普遍存在;农民文化素质有限,未能掌握科学合理的务农技术与方法,限制了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加之,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性障碍;另外,农民的“吃穿难、卖农产品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社会保障难”等一系列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针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更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并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农村问题得到了初步的妥善处理。
针对农村土地资源流失的问题,党和国家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并不断扩大农用地流转面积;在确保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党和国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农业,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量,同时完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从而解决农民的增收缓慢问题,缓解城乡之间的问题;为了维护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当家作主,党十七大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确保广大农民切实行使国家权利;为了使农民群众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掌握国家权利和基层民主制度的条件下,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和国家不断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素质,党和国家着力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等等。
解决农村问题的长期方案已经得以有效的实行,为何农民群众依然怨声载道?那是因为农民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还有没有得到切实的解决——农民的购买力有所提升,却没有消费环境;农业的农产量有所增加,却没有销售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了,却没有使广大农民群众受益;农村儿童适龄上学,却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农村水源可谓充足,农民却喝不上干净的水„„党和国家在解决农村的长期发展问题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短期内的农村发展问题,不能只顾长远规划而忽视了当前的基础建设,要把农民当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相结合。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基本原则,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党和国家才能从根本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扫清障碍。
第二篇: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老龄问题探讨
文章标题:构建和谐社会与解决老龄问题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挥老年人才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构建和谐社会,会为老年人带来和谐生活;老年人生活的和谐,会促进家庭和谐与代际和谐;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基数大、速度快,底子薄、负担重,是“未富先老”,“跑步进入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这种双重效应客观上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现实地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结果主要是在计划生育的作用下生育率降低而使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对增加而引起的。这是我国的人口生产方式长期以来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必然结果,是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必然结果。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出生率长期持续下降,社会总抚养比例下降,从1990~2030年的40年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总供养系数不高、国家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人口老龄化为我国现在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期。
然而,现在代际关系出现了紧张的趋势,在职劳动者与退休的老年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表现得愈来愈突出。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新老代际矛盾具有加深的特征。社会上青年一代产生恐老症,害怕老一代与自己争夺利益,害怕自己会为赡养老一代而减少对现代成果的享受。而现在的老年人年轻时为了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为了新中国的建设,他们对工作高度投入甚至是高度透支,收入增长极为缓慢,一生当中生活简单,生活水准十分低下。但是,现在中国多数老年人收入低下,同中青年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身患各种疾病,本来收入就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医药价格迅速飙升,这就更使得老年人在看病、医药方面陷入窘境,承负着巨大的甚至是不堪重负的多重生活压力,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些老年人连基本的生存都非常艰难,沦入社会弱势群体。
现在老年人生活保障(包括经济来源及生活照料服务)出现问题,其实并不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不是养老能力问题,而是由制度安排和养老观念引起的。因为现在劳动力年龄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是最轻的时候,虽然老年人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少年儿童比例在降低,如果把养老和养小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看,则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养老问题。
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对象过于狭窄,几十年来主要保障国有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而国有企业人口确已老龄化,因而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持续,会出现养老金支付问题。1980年,国有企业的就业职工占所有企业就业职工的63.6,到1998年下降到31.8;同期国有企业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6下降到26.5;同期退休职工的比重从81.5下降到77.4,仅下降了4.1个百分点。制度内人口老年抚养比重过高,从而出现养老金收不抵支。另外,从现收现付制过度到部分积累制后对“中年人”和“老年人”的隐性债务没有明确的承担主体,使个人账户基金空账运行。
这里有必要重新认识老年人口消费资金的真正来源。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老年人是由下一代供养的。其实,老年人口消费资金的真正来源不是下一代,不管是现收现付制还是积累制,老年人消费资金的产权是老年人口本身,是他自身在劳动年龄时创造的,是劳动收入的跨期消费平衡。在社会保障领域,退休人口的养老金凝结在国有资产中。在家庭养老中,养老金则主要凝结在子女的教育培训上。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现在老年人在劳动年龄时建立起来的,我们还在享用、使用现在的老年人在当时为我们国家所形成的无法割断的历史积累。
可喜的是,2004年,我国第一次实现了4100万离退休职工按时、足额地领到了养老金,这是巨大的一个成绩。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广大农村老年人根本就没有退休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困难企业的离退休人员是慢性病、大病的“重灾区”,是最需要参加医疗保险的,但实际上这一群体又很难迈进医保的大门,老年人的文化精神需求难以满足,老年产业发展缓慢。
解决好现在退休老人的问题,不要从人口老龄化中找借口,而应该是完善制度,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主要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重视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关系,公正地对待现在的老年人,使老年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努力提高退休老人的物质文化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老人的物质文化需求。
然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家庭的核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伴随着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在这样的形势下,改善民生已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只有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问题日常生活改善
所谓民生问题, 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民生问题是这个时期面临的一大问题。抓住民生问题, 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民生问题解决得愈好, 经济社会就愈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如期实现。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实现人民的愿望,把改善民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 加大政府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事业等有关民生方面的投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建立和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有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4.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稳定物价;通过调整税收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积极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目前大家较为关心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住房问题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二、就业问题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干偷鸡摸狗的事呢?这话虽然不全面,却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企业对打工者的工资克扣问题。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三、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老百姓在未来的一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四、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五、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六、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七、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我们国家正在不断在以上方面做着探索性的改变,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这些问题会被很快解决,构建和谐社会不只是一个口号,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和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和谐社会很快就会到来!
第四篇: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力构建和谐社会(湖北省云梦县委政研室)近年来,云梦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全力实施“四大工程”,在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云梦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一、大力实施“富民工程”。
“天下和静在于民乐,天下民乐在于富庶”。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努力寻求新途径,不断开辟新领域,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近三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2006年达到了3955元。2、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促增收。从狠抓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入手,不断提高科技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着力优化品种结构。先后推广了早引1号、鄂棉1
5、中豆8号、台湾樱桃蕃茄、马来西亚南瓜、金美人西瓜等一批优良品种,极大地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着力优化种养模式。先后推广和发展了鱼—禽(畜)—果(粮)、鱼—藕(莲)、麦—瓜—稻、麦—玉米—豆等立体和高效种养模式。如我县城关镇的伍姓村、前湖村大力推广花(包)菜+夏季蔬菜种植模式,农民亩平纯收入超过6000元。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县范围大力推广保温种植技术、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隔蒲潭镇刘胡船村的大棚菜种植,有的农户亩平年纯收入达到10000多元。
二、大力实施“惠民工程”。
“为政在于为民,为民在于惠民”。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惠民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来解决民生问题。我们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切实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三、大力实施“利民工程”。
“为政之本,在于利民”。围绕群众所盼、所急选准实事项目,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项目入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近三年累计实事项目投入达5亿多元,实施了乡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等系列利民工程。2、大力加强“户户通”有线电视工程建设。为了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我县在农村实施以“村村通光纤,户户通有线电视”为核心的“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5000多万元,工程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夜以继日抓紧施工,将有线电缆由光节点向乡村、农户延伸,发展农村有线电视8万多户,在全省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湾的有线电视网络。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极大地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如今,农民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里就可以收看到36套清晰的电视节目。广大农民群众在享受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云梦县被国家广电局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
3、大力开展“清洁家园”工程建设。我们以实施“清洁家园”工程为突破口,利用我县被国家列为“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建设县”的机遇,积极开展了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大力推广“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和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配套技术。在4个乡镇8个村的1500余户农民家中实施“一池三改”建设任务,项目入户率、资金到位率和“一池三改”成功率达到100%,实现户年增收节资千元,实现项目自然村“三无”(即雨天无污水横溢、晴天无臭气熏天、日常无“四害”为害),实现农家庭院明净、美化、清洁、卫生。在开展“清洁家园”活动的同时,还与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建成高产高效农田10多万亩,兴修了一批水利设施,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6.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31.8万亩,分别占全县农田总面积的97%和85%。
四、大力实施“安民工程”。
“治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疾苦”。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动员全社会力量,千方百计做好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2、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我县北部曾店、倒店2个乡镇属革命老区,经
济发展相对滞后,有3000多农户仍住在几十年前修建的土坯房中。县委、县政府把消除“土坯房”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以县、乡财政为主,发动县直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等多方筹措专项资金200万元,完成了对2000多户农村土坯房的改建任务。同时,在城镇还实行廉租房制度,对城镇住房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实行租金补贴和租金核减,让低收入家庭实现居者有其屋。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第五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高邮市龙虬镇 刘宏秀
我国是农村大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一中、二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无疑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历史新时期要求发展农村文化 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发展的新时期,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这个转变不仅表现在对物质的要求,而且是对社会文化的进步的要求。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文化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但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必须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农村文化建设就要符合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这就从执政党的执政要求上明确了农村文化必须是先进的文化。在广大农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上应该从三个方面着眼:
一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把文化建设的重点向农村转移。
二是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
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完善城市对农村、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文化支援机制,支援农村文化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三、从五个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加快县、乡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大多数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继续加大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力度,在某些方面006年、2007年12个乡镇文化站达标的基础上,力争用两年的时间完成所有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
三是要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四是要继续推进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建设和全面启动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及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争取用三年时间在大多数行政村建成文化室(农家书屋),并且力争完成所有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建设和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
五是要精心组织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多形式、多渠道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结合农民艺术节、读书节、“三下乡”等活动,送戏下乡、送电影到村,积极引导市里的各种社会群众文化团体和业余文艺演出队到农村演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