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时间:2019-05-12 19:0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一篇: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反映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于五月份对全区“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新区成立以来,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总量有了较快提升。11个镇街2003年实现GDp47.11亿元,同比增长21.53%,占全区GDp的71.9%;实现财政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46.55%,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3亿元,同比增长99.6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5.1%。

(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已形成了14万亩以上苗木产业带、万亩蔬菜种植区、万亩以上无公害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200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千亩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区、千头奶牛养殖区、十里农庄经济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催生了1054个苗木种植业主(面积30亩以上为标准)和各类种植、养殖的农村庄园经济582个。“绿色浦口”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产品质量建设强力推进,截止去年底,我区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1个、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3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去年已有11家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31.95%,其中有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2亿元以上。培育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及专业协会7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1758个,实现年营销额2.23亿元。200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0亿元,同比增长6.45%;农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6.02%;粮经作物比为24:76。

(三)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完成农村非农业总产值123.92亿元,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91.64亿,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40%,同比增长17.80%;农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值为18.9亿元,同比增长12.51%。镇街工业持续走高,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不减,有力的促进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取消农民承担的两工和以资代劳,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劳办法,严禁各种乱收费。从今年起实行农民依法纳税,政府全额补贴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实际上免征了农民缴纳的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增收达72元,亩均减负54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区至今已累计流转土地140580亩,有32800户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由于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同比增长7.1%。农民收入来源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为40.8:48.18:11.02。

(六)三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据初步统计,到2003年10月止,全区共引进三资投资3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5.58亿元,其中2003年投资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三资进入农业,加快了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了一批市场主体的农业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农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七)科教兴农业取得新成果。先后引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180多个,推广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新技术项目44项,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特种水产养殖达68.6%。有8600多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培训,2万多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及防治取得成效。建立区镇两级农业信息网络,成立了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10个、农业信息员42名,实施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已超200家。先后创建了大吉苗木、千禧森林、帅旗农庄水生花卉苑等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广大农民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带动作用。全区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已达60%以上。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已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江堤达标、城南河综合整治、朱家山河节制闸、引驷干渠引水河硬质化改造、小柳泵站以及西河、北河整治护砌、滁河部分堤防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从97年至今已投入5807万元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实施综合治理的土地面积(立项)13.58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小城镇建设、有线电视、改水、危桥改造、农村合作医疗等重点工程项目整体推进。修建镇村灰色化道路累计达到550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消灭自来水空白村,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汤泉、星甸镇分别初验达到省、市级环境优美镇标准,全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0%。

二、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主要表现在:

1、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就业渠道不多,自主创业能力较弱;

3、在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功能调整才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标准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农民的带动和辐射力不强;

5、在土地流转中有不规范的行为,甚至

存在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还不完善;

6、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中心村的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较薄弱,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生活质量较低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近年来,中央、省、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区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为三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后续效应开始逐步显现,农民增收有了更大空间。可以说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正在逐步形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以及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区的三农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增效、农村改革、农村就业、农民创业、向三农倾斜、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七项工程,确保实现农民增收9%以上,推进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农业增效工程。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因地制宜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一是大力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在稳定水稻生产面积10万亩的同时,重点做大做强全区的苗木花卉、畜牧、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走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的道路,提高我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农业对农民增收的基础作用。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发展龙头企业为重点,巩固扶持全区13个龙头企业在做大规模、增强实力、打响品牌、形成特色、带动农户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实现年销售收入增长30%以上;加快汤泉、桥林的苗木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水平;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营销等服务;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各5个以上,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1-2个。三是继续推进科技兴农。大力实施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四大工程,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大力发展三资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全年实现合同外资500万美元,民间资本、工商资本1.5亿元以上。

(二)创新农村发展体制,实施农村改革工程。针对当前影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和深层次问题,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政策。一是深化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把农民依法纳税,政府全额补贴和粮食直补政策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土地承包法》,继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研究制定和执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指导价,激活土地资本功能,让农民从土地增值中长久得益;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改革一次性货币补偿安置办法,试行以土地换社保、换医保。三是进一步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资金托管。四是深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要努力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向前推进。

(三)加强服务引导,实施农村就业工程。贯彻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切实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工作。全年确保新增0.8万人,力争1万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一是完善就业组织。进一步完善区、镇街劳动力转移工作网络,组织开展城乡劳务市场对接和送岗位下乡活动。二是提高就业技能。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对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对失地农民进行两次免费培训和两次推荐就业。三是扩大就业空间。加快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广开就业门路,扩大就业渠道。四是加强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建立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情况动态资源信息库,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体系。

(四)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农民创业工程。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学习浙江人能干常人不肯干的活、能吃常人不肯吃的苦,能赚常人看不起眼的钱,鼓励家家创业、户户打工、人人动手、个个赚钱,把农户变工人、把工人变商人。着力改善创业的政策环境,清除一切对农民创业有歧视性的观念、做法和规定,扩大市场准入范围,使农民无障碍地自立创业。从体制、机制、政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寻求民营经济的新突破,使民营企业无障碍地自主发展。继续开展双带活动,鼓励村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农民致富。实施凤还巢工程,鼓励外出能人回乡创业,推进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积极引导农民跳出农业搞创业,支持农民置办物业,提高房屋出租收入,引导农民发展资产性投资,增加资产性收入。

(五)加快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实施向三农倾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照顾农业不动摇。国民收入分配要向三农倾斜,安排资金投入时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重点。要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创造良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要充分利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工商、外商、民间等多种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积极发展农业投入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运销。进一步创新农业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三资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新型投入机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农民增收。

(六)加强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工程。农业的根本出路、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素质提高要靠科技和教育。大力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关键和重点。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建设,重新构造农业服务体系保障的长效机制。一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三是植保体系建设;四是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五是农业信息体系

建设;六是农林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六大体系建设,是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推进农技服务体系分类改革,使公益性和经营型彻底剥离,公益性事业的经费要切实予以保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与活力。

(七)坚持以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先导,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按照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原则,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和农民承受能力,实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功能。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心村、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今年审定规划,明年实施,三年初见成效。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绝对比重,为农民进城入镇就业创造发展的空间。四是继续建设绿色浦口。全面推进绿色通道、绿色基地、长江防护林、南钢防污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道路、危桥改造、电力、电信网络、改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需要。与此同时,进一步巩固完善为农民办八件实事成果,加快推进为农民排忧、为农村解难的民心工程

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今年,党中央、xx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xx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反映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于五月份对全区“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新区成立以来,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总量有了较快提升。11个镇街2003年实现GDp47.11亿元,同比增长21.53%,占全区GDp的71.9%;实现财政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46.55%,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2.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3亿元,同比增长99.65%,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75.1%。

(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已形成了14万亩以上苗木产业带、万亩蔬菜种植区、万亩以上无公害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200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千亩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区、千头奶牛养殖区、十里农庄经济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催生了1054个苗木种植业主(面积30亩以上为标准)和各类种植、养殖的农村庄园经济582个。“绿色浦口”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产品质量建设强力推进,截止去年底,我区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1个、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3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去年已有11家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31.95%,其中有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2亿元以上。培育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及专业协会7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1758个,实现年营销额2.23亿元。200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0亿元,同比增长6.45%;农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6.02%;粮经作物比为24:76。

(三)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完成农村非农业总产值123.92亿元,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91.64亿,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1.40%,同比增长17.80%;农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值为18.9亿元,同比增长12.51%。镇街工业持续走高,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不减,有力的促进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取消农民承担的两工和以资代劳,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劳办法,严禁各种乱收费。从今年起实行农民依法纳税,政府全额补贴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实际上免征了农民缴纳的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增收达72元,亩均减负54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区至今已累计流转土地140580亩,有32800户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由于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同比增长7.1%。农民收入来源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为40.8:48.18:11.02。

(六)三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据初步统计,到2003年10月止,全区共引进三资投资3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5.58亿元,其中2003年投资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1%。三资进入农业,加快了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了一批市场主体的农业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农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七)科教兴农业取得新成果。先后引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180多个,推广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新技术项目44项,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特种水产养殖达68.6%。有8600多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培训,2万多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及防治取得成效。建立区镇两级农业信息网络,成立了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10个、农业信息员42名,实施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已超200家。先后创建了大吉苗木、千禧森林、帅旗农庄水生花卉苑等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广大农民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带动作用。全区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已达60%以上。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已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江堤达标、城南河综合整治、朱家山河节制闸、引驷干渠引水河硬质化改造、小柳泵站以及西河、北河整治护砌、滁河部分堤防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从97年至今已投入5807万元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实施综合治理的土地面积(立项)13.58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小城镇建设、有线电视、改水、危桥改造、农村合作医疗等重点工程项目整体推进。修建镇村灰色化道路累计达到550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消灭自来水空白村,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汤泉、星甸镇分别初验达到省、市级环境优美镇标准,全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0%。

二、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面临十分繁重的任务,主要表现在:

1、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扩大;

2、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民就业渠道不多,自主创业能力较弱;

3、在推进都市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功能调整才刚刚起步,与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标准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4、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对农民的带动和辐射力不强;

5、在土地流转中有不规范的行为,甚至存在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还不完善;

6、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村中心村的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仍较薄弱,脏、乱、差现象仍较突出,生活质量较低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近年来,中央、省、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区国民经济继续

高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增强小城镇对周边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功能。同时,要高度重视中心村、农村居民集中区建设,今年审定规划,明年实施,三年初见成效。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绝对比重,为农民进城入镇就业创造发展的空间。四是继续建设绿色浦口。全面推进绿色通道、绿色基地、长江防护林、南钢防污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道路、危桥改造、电力、电信网络、改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发展和生产生活需要。与此同时,进一步巩固完善为农民办八件实事成果,加快推进为农民排忧、为农村解难的民心工程

第三篇: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

决好“三农问题”

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2007-12-16 12:57:5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2)今年,党中央、国务院以1号文件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体现了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反映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于五月份对全区“三农”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新区成立以来,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总量有了较快提升。11个镇街2003年实现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GDP的;实现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财政收入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

(二)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已形成了14万亩以上苗木产业带、万亩蔬菜种植区、万亩以上无公害鲜食玉米标准化示范区、200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基地、万亩特种水产养殖示范区、千亩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区、千头奶牛养殖区、十里农庄经济带等为主要内容的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催生了1054个苗木种植业主(面积30亩以上为标准)和各类种植、养殖的农村庄园经济582个。“绿色浦口”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产品质量建设强力推进,截止去年底,我区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1个、认证的无公害

农产品21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3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去年已有11家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其中有2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过2亿元以上。培育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及专业协会71个,发展农民经纪人1758个,实现年营销额亿元。2003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农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粮经作物比为24:76。

(三)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区完成农村非农业总产值亿元,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为亿,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同比增长;农村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值为亿元,同比增长。镇街工业持续走高,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不减,有力的促进了全区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入。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取消农民承担的两工和以资代劳,严格规范一事一议筹劳办法,严禁各种乱收费。从今年起实行农民依法纳税,政府

全额补贴的农业税征收办法,实际上免征了农民缴纳的农业税,农民人均减负增收达72元,亩均减负54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全区至今已累计流转土地140580亩,有32800户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出来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五)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由于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同比增长。农民收入来源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为::。

(六)三资开发农业势头强劲。据初步统计,到2003年10月止,全区共引进三资投资30万元以上农业项目187个,投资总额亿元,其中2003年投资亿元,比上年增长。三资进入农业,加快了我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了

一批市场主体的农业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来了农业经营理念的创新,促进了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七)科教兴农业取得新成果。先后引进推广种养业新品种180多个,推广节本增效农业实用新技术项目44项,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特种水产养殖达。有8600多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培训,2万多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及防治取得成效。建立区镇两级农业信息网络,成立了区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10个、农业信息员42名,实施农产品网上营销的已超200家。先后创建了大吉苗木、千禧森林、帅旗农庄水生花卉苑等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广大农民起到了很好的典型带动作用。全区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已达60以上。

(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近年来,已

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江堤达标、城南河综合整治、朱家山河节制闸、引驷干渠引水河硬质化改造、小柳泵站以及西河、北河整治护砌、滁河部分堤防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从97年至今已投入5807万元进行农业资源开发,实施综合治理的土地面积(立项)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区小

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

第四篇: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确保农产品供给,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毫不放松地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支持优势产区生产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产品。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林业。切实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中城市郊区要有基本的菜地面积和生鲜食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发展壮大农作物种业,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5到7元,水稻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提高9到23元。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业、创收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大兴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加固河流堤岸,搞好清淤疏浚,消除水库隐患,扩大防洪库容。通过几年努力,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快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加大“三农”投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9884.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4.8亿元。继续增加对农民的生产补贴,新增补贴重点向主产区、重点品种、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增加中央财政对粮食、油料、生猪调出大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扩大奖励补助规模和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年底前,在全国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解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这件大事。

第五篇: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05年,全省农业初步实现产品优质化、布局合理化、商品品牌化、经营一体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56.6:27.4:16.0调整到43.0:36.7:20.3。到2010年,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牧业基地。

1.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要重视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四大技术体系,大力推广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抓好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加快种子、植保、沃土、优质、节水等技术体系的创新和提高,完善全省农业综合技术体系。加强农业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和动植物保护等服务体系的建设,推广、普及农业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高度重视农业市场信息网络和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全省择优择强培育建设10大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推广网上交易等新型营销方式。开展农业标准化及推广工作,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和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服务。

2.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供给能力。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的实施与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稳定和保护基本农田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提高品质,保证全省粮食的有效供给、合理储备。

3.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调整。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到2005年,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把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到3500万亩(加上复种共41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万吨左右;粮经饲种植结构由2000年68.9∶26.2∶4.9调整到66.6∶27.7∶5.7;农产品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30%,其中优质粮的种植面积达到35%左右。在区域布局上,河西地区要充分发挥灌溉农业的优势,重点发展优质商品粮、酒用原料、优质蔬菜、优质牧草、对外制种及沙产业;中东部地区要加快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特色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大力发展加工型马铃薯、花卉、蔬菜、优质林果;南部地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恢复植被,加快发展药材、油橄榄等特色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生产。

4.大力发展草产业,积极发展畜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作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特殊优势,把畜牧业发展成我省农业的支柱产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草场改良、人工种草、优化畜群品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和转变养殖方式,积极发展牧区畜牧业,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突出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业,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到2005年,全省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800万亩左右,年加工草产品30万吨;牛羊猪存栏达到2700万头(只)左右,肉类总产量达到78万吨,畜产品商品率达到68%以上。同时,要继续抓好牧区示范工程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草地资源。下大力气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产品质量。

5.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要选好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尽快培育一批包括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流通中介组织在内的上规模、上档次、能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紧紧围绕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促进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转化增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要立足于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着重发展精深加工和规模生产,大力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发展优质名牌产品。要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提高我省农副产品的加工水平。要推动乡镇企业积极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为主的龙头企业,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要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鼓励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下载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下大力气解决好“三农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