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7期(申报基础建设项目,解决农业制约瓶颈)[精选]
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活动工 作 信 息
第7期
地区人社局驻宗雄村组编 2011年10月31日
━━━━━━━━━━━━━━━━━━━━━
申报基础建设项目 解决农业制约瓶颈
――地区人社局驻村工作队为甲措雄乡宗雄村开展项目调研工作
为加强日喀则市甲措雄乡宗雄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该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地区人社局驻村工作队以深入开展强基惠民活动为契机,结合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实践经验,深入开展项目调研工作,努力解决影响该村在农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方面的关键问题。
一是开展座谈,征求立项意见。为尽快落实一批基础建设项目和短平快产业发展项目,切实为农牧民群众办一批看得见摸得
第二篇:加快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
加快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
南充市嘉陵区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区国土局副局长 唐林
近年来,嘉陵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新兴经济强区”目标,大力实施“四城两园一山”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使全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随着全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发展建设和用地供给矛盾日益突出,严格土地管理形势十分严峻。
一、当前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形势
(一)从国家土地政策走向看,土地“闸门”不断收紧。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第15号令,下发的《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这些是近年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出台的关于土地管理处分的最全面、最明确、最严格的文件,在土地审批权、更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理顺各级政府土地管理的责任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也向我们传出了明确的信息。宏观调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对用地政策只会从严从紧,不会放宽放松。
(二)从省、市用地计划管理看,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得越来越紧。南充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每年基本保持在几千亩,可利用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相当有限。市政府在实际报批用地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是主城区和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对各县区的用地是从严从紧进行控制。这对我区来说,每年需求用地指标在2500亩左右,而仅有400多亩计划指标更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我区建设用地的需求。只有靠年底追加指标和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获得指标,以解决用地需求。2011年,嘉陵区共获得了省厅追加指标1000余亩。
(三)从我区产业发展用地情况看,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特别突出。嘉陵作为一个新区,发展工业经济尤为重要。虽然我区近几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却越来越突出。
(四)从征地工作情况看,难度日益增大。无论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还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工程,在征地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征地难的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征地补偿标准较低。二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部分农民一直都是以种地为生,没有多少文化和技能,致使再就业比较困难。三是失地农民心态变化。一方面,农民失地后彻底割断了与土地的联系,也就意味着土地对其社会保障功能彻底丧失。虽有不少人通过各种途径再就业,但很多人认为没有了土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必然会受到影响。四是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在征地的过程中,很多建设项目地上附着物的赔偿费用远高于土地。主要是农民为私利所为,抢建、抢栽导致补偿费用很高,致使企业的征地成本大幅增加。
二、我区土地资源及规划利用情况
嘉陵区土地总面积117039.5公顷,其中农用地98889.5公顷,建设用地11888公顷,未利用地6262公顷。
(一)城市建设用地情况
近几年来,嘉陵城市用地增长率为13%、人口增长率为2%,城市用地规模增长系数为6.5。按照控制性规划要求建筑容积率为2.0——4.5之间,城市人均用地面积50平方米。
目前,嘉陵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小山子河、风垭河城区共占地1平方公里),城市土地利用系数为0.92。全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分配优先考虑嘉陵中心城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确定中心城区分配规划指标12450亩(8.3平方公里),同时安排了8130亩(5.42平方公里)有条件建设区(弹性区),以满足建设需要调规和挂钩项目土地报征。
(二)工业企业用地情况
自2003年以来,全区共引进企业75家,用地面积共6262.8亩。根据省政府的统一安排,2011年4月,我区开展了嘉陵工业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绩效评估工作,整个嘉陵工业园区企业平均投资强度为103万元/亩、平均产出强度为96万元/亩,不存在闲置土地情况。但对主城区原工业用地,区政府按照城市规划已经启动企业收储工作。
(三)农村发展用地情况
总体说来,呈现出农用地类型多样、利用程度高、后备资源不足、居民点比重大、分布零散等特点。
三、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制约的几点建议
嘉陵要建设现代新城,必须推进产城互动,走出符合嘉陵实际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发动机,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二者都需要土地来支撑、来助推。只有进一步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加快解决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才能为嘉陵的经济社会发展赢得先机。
(一)坚决有力保护土地资源
一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明确乡镇(街道办)的保护责任主体,加强监管,确保完成保护目标。二是抓好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前沿哨兵”的作用,在全区聘请村级国土资源协管员,建立村级协管员工作职责、动态巡查、报告等制度,对违法用地实行零报告、周报、月分析等制度,确保在第一时间获得违法用地信息。三是建立执法监察联席会议制度,改变执法监察单家独斗的局面。建设、纪检、监察、公安、法院、检察院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做好案件的调查、立案、查处及移送工作。四是全力推进国土资源工作问责制,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以及各类建设用地进行全程、全方位监管,切实建立巡查、发现、制止、报告、处理等一整套完整的责任体系,环环相扣,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监督一级,达到“地动人知”,一有违法,立即查处。对因管理不力或是带头违法的基层地方政府报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保护国土资源的良好包围,使土地管理秩序明显好转,力求做到每年的卫片执法检查“零问责”。
(二)全力以赴保障项目用地
一是用足政策,全力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嘉陵是穷区,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业迫在眉睫,土地成了构建产城互动发展平台最重要的载体。为此,我们将调动一切人脉关系,加大与省、市的协调力度,力求在每年省、市下达计划指标和分配预留指标时对我区给予倾斜和关照。二是用严政策,合理使用指标。将有限的用地指标重点向工业园区倾斜,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招商引资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用地倾斜;鼓励非工业性项目使用储备土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尽量少占转用计划,切实将有限用地计划用在刀刃上。三是用活政策,努力创造指标。积极申报、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和土地挂钩项目。四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土地报批工作。突出重点,把各类建设的土地报批和用地服务、保障工作作为国土资源工作之首抓好抓实,以保证各项建设的顺利进行。五是依法搞好征地拆迁工作,维护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建设“四城两园一山”需要实施的项目多,用地量大,涉及范围广,情况较为复杂,征地拆迁工作必须做到程序合法、补偿合理、公正透明、依法报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竭力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好被征地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到和谐用地。
(三)改革创新搞好土地经营
深化土地挖潜,在盘活存量上做文章。一是摸清存量制定整合方案。对存量土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摸底,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整合利用方案,切实经营好、利用好这些土地。二是依法依规收回盘活。大力开展闲置土地清理,依法对闲置土地采取收闲置费,责令限期开发建设和收回的方式处置,对以圈地为目的的投机行为依法给予查处;三是拆除、改造、扩建盘活。对符合规划,但建筑密度过低、容积率小或是城市形象不好的已建和在建项目,采取政府统一收储,重新定位规划条件公开出让或是增容部份免收城市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对企业用地鼓励现有厂房进行改造扩建,实现二次利用,甚至复合利用。
强化用地管理,在推进集约节约利用上做文章。研究制定《加强国有建设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和《鼓励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奖励意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杜绝低效用地、或乘机圈占土地的行为发生,着实推进集约节约用地。一是严把土地供应关。按照“规划定方向、项目定土地、投入产出定面积”的原则,建立健全项目供地预审、供地备案、投资强度审核和供后监管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管理。二是大力推行“借天生地”。适度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高度要求,倡导厂房向空中发展,并鼓励搞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三是鼓励实施“零地技改”项目。鼓励工业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工艺改造等技术创新途径上项目、扩规模,做到“增资不增地”,不断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总体效益。四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认真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有效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化解疏导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方面的违法违规隐患。
加强土地运营管理,为城市建设积聚资金。一是抓规划。加强土地储备运营,首先要从抓规划入手。着力抓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三规”的衔接工作。二是抓整合。开展工业用地绩效评估,对绩效低的企业采取收回、退城进园或是共同开发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储备整合。三是抓运营。明确土地功能定位,完善配套设施,做好推广,通过舆论宣传对土地进行文化包装,提升土地价值,尽最大努力为嘉陵城市建设积聚资金。
(四)充分利用政策激活土地资源
推进“两化”互动发展,要求我们地方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督查力度,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土地作为“两化互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急切需要上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充分的保障。一是切实加强用地计划保障。省上下达计划时应多向欠发达地区倾斜。二是切实加强政策保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在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立项、实施与验收上多开绿灯,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三是切实加强依法用地规范管理的法治保障。严格规范建设用地的前期整理开发,防止以地换工程、以工程换土地,严禁开发企业参与政府土地收益分成。严禁政府违法招拍挂出让未经依法征收的集体土地。严禁以工业用地为名圈占土地、擅自改变工业用地为房地产用地。四是切实加强优质高效的工作保障。实行并联审核制,缩短工作时间,对重大建设项目要先行介入,超前谋划。
第三篇:解决山西水资源瓶颈制约调研报告
解决山西水资源瓶颈制约调研报告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以省水利厅、省引黄局负责同志及水利专家为主要成员,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为技术顾问的“加快转型发展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问题”调研组,主要围绕如何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展开调查研究。为突出调研的重点,便于省委、省政府据此做出决策,本调研分为“山西省供水保障能力及山西大水网建设”、“山西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山西省城乡统筹供水体制构建及政策创新”和“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扩大供水量”四项子课题。在综合子课题调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面临水资源瓶颈的严重制约
(一)山西水资源概况
干旱缺水是山西的基本省情。全省近10年平均降水量473 mm。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值的17%。我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流域,其中黄河流域占62%,海河流域占38%。我省绝大多数河流呈辐射状自省内向四周发散,山西也因此称为华北“水塔”。全省多年平均用水量60亿m3,其中地下水利用量为40亿m3,占2/3;地表水利用量为20亿m3。按照用水分类,全省城乡生活用水9亿m3,工业用水15亿m3,农业用水35亿m3,生态用水1亿m3。2009年全省人均供水量174 m3,为全国平均值的40%;城镇生活人均日用水量99L,为全国平均值的46%。这两项指标均处全国最末位。
(二)水资源瓶颈制约的主要症结
1、地表水利用不足,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全省地表水总量年均72亿m3,其中48亿m3流出省境。各主要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率仅为30%左右,还达不到低开发率的上限(40%)。地表水利用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调蓄汛期来水的水库工程。全省现有水库总数739座,库容53亿m3,总库容为全国的0.8%。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水库总库容396亿m3,河北156亿m3,北京100亿m3,内蒙古、陕西的水库总数及总库容均远超过我省。不仅如此,山西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现在已有三分之一左右库容被泥沙淤积,调蓄量不到河川径流量的十分之一。山西这样一个高原台地、降雨多集中于7、8两月的省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调蓄和调水工程,水资源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2、地下水严重超采,供水结构不合理。1971年全省地下水年开采量约为11亿m3,到2005年开采量已达40亿m3。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5大盆地地下水均严重超采,超采区面积约为6500km2,浅层地下水已基本疏干,深层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2至30m不等,有的水井深度已超过1000m。全省19个岩溶大泉3个完全断流,2个基本断流,12个流量严重衰减。地下水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一般年份应该充分涵养与有效保护,遭遇干旱年份用于保障应急。从用水结构讲,也应该是以地表水利用为主,以地下水利用为辅。而我省恰恰相反,三分之二为地下水,三分之一为地表水。这种用水结构如得不到根本扭转,山西一旦出现类似光绪年间连年特大干旱,河流干涸,地下无水可抽,我们将失去以地下水资源来保障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的最后手段。
3、采煤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水煤共生,水在“楼上”,煤在“楼下”。采煤直接导致含水层破坏、水量漏失、水质污染为不争的事实。每开采1吨煤影响、破坏2.48 m3水资源。全省按年煤开采量7亿吨计,每年就要破坏17亿m3左右的水资源。目前,我省采矿区及周边都存在水位下降、水井报废、泉水断流的突出问题。
4、黄河水资源利用远远不够。国务院分配山西年可耗用黄河水量43.1亿m3,目前我省在黄河干流年提水量仅为4.5亿m3,而其他沿黄各省都已达到或超过分配指标。内蒙古用水超过分配指标12亿m3,并多次向我省商借黄河用水指标。
(三)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分析与预测
根据省委书记袁纯清同志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山西省“十二五”期间GDP要年均增长13%,到2015年全省GDP达到1.7万亿元,工业年均增长超过15%,城镇化率达到55%。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需求,目前全省供给能力仅为60亿m3左右。据此,即使采取严厉的节水措施,全省总需水量仍将达到85亿m3,缺口25亿m3。按照年均增长15%的速度,预计2015年全省工业用水量增加12亿m3,达27亿m3;按照2015年55%的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将增加315万人,需增加供水2亿m3,加之原有城乡人口供水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量将增加4亿m3,达到13亿m3;预计“十二五”末,农业灌溉面积增加200万亩,达到2100万亩,灌溉用水量增加7亿m3,达到42亿m3;生态用水量将增加2亿m3,达到3亿m3。
综合分析,我省面临的水资源瓶颈制约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供水总量不足的瓶颈制约。供水量存在较大缺口,支撑和保障1.7万亿的GDP及55%的城镇化率,需要新增25亿m3的供水量。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瓶颈制约。经济较发达、适宜发展煤化工的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能源、矿产资源等工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三是水管理体制不顺的瓶颈制约。“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多龙治水”的水管理体制造成的体制性缺水,增加了解决水资源瓶颈制约的难度。
二、山西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根据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对水资源支撑与保障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山西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兴水战略,以保障转型跨越发展用水为目标,优化配置水资源,努力增加供水量,构建管水用水新体制;以加大利用黄河水为重点,西引黄河、东抓拦蓄、腹部盆地调水节水并重,用好国家分配我省的黄河水量;新建一批蓄、引、提工程,建成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主要经济中心区的十大供水体系,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纵贯南北、横跨东西,多源互补、保障应急,丰枯调剂、促进发展”的山西大水网。到“十二五”末,全省供水能力从现状的 60亿m3提高到85~90亿m3,有效满足我省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用水需求;全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为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主要措施是:
(一)充分拦蓄地表水
通过完建“十一五”确定的35项应急水源工程,新建晋中东山供水等一批调水工程,提高现有供水工程实际供水能力,使“十二五”末境内地表水供水能力由目前的20亿m3增加到37亿m3,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51%,达到中等开发利用程度。我省“十二五”期间拦蓄工程建设的重点,一是长治吴家庄水库。该工程位于黎城县浊漳河干流上,为一座蓄水3.64亿m3的大型水库,水库建成后可以满足长治盆地今后较长时期的需水要求。二是新建晋中东山供水工程。从晋中东部的石匣、关河、云竹等水库调水至晋中盆地南部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介休、灵石、太谷、祁县、平遥5县市。吴家庄水库和东山供水工程水源地均处水量较为充沛的漳河,是目前我省海河流域出境水量最多的河流。建设吴家庄水库和实施东山
供水工程,不仅可实现长治盆地、晋中盆地水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对我省跨省河流的水权占有具有战略意义。
(二)加大利用黄河水
黄河流经我省西部与南部边界,是我省极为重要的水源保障。我省要切实加大黄河干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用好国家分配我省的黄河水量,“十二五”末黄河干流水的利用量将由2009年的4.5亿m3增加到24亿m3。
1、扩大万家寨引黄工程供水量
规划“十二五”末万家寨引黄工程供水量从2009年的0.9亿m3增加到8亿m3以上。首先要扩大南干线供水量。一要全面推进关井压采。太原市关闭348眼自备井,全部用引黄水置换,年供水量增加0.66亿m3。二要加快供水配套工程。完善太原市城区供水配套工程,建设阳曲县和清徐县两条支线,年供水量增加0.78亿m3。三要实施汾河生态供水,年供水量1.5亿m3。采取以上措施后,南干线供水量将达3.85亿m3。同时,要抓紧抓好北干线建设。北干线将于2011年10月建成,配套工程正在同步建设。“十二五”末,北干线供水量可达到4.77亿m
3。其中,向大同、朔州城市和工业供水2.41亿m3;向左云县供水0.36亿m3;通过桑干河向东榆林和册田水库补水,增加桑干河灌溉和生态用水2亿m3。
2、发挥禹门口和浪店提黄工程的供水能力
“十二五”期间,通过建设禹门口东扩工程、禹门口一级站扩建工程和西范东扩工程,提黄能力达到66 m3/s,年供水能力12亿m3;浪店水源工程(含尊村和夹马口提黄工程等)提黄能力达到65 m3/s,年供水能力11亿m3。主要措施是:对沿黄的禹门口、夹马口、尊村、大禹渡和用黄河水置换汾河水的西范和汾南6处大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推进禹门口、夹马口、尊村和大禹渡等大型灌区以及元上、回龙、杨范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将禹门口供水工程的供水范围扩大到曲沃、襄汾、侯马、翼城。
3、加快实施西山沿黄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
按照王君省长的要求,今年省政府启动了西山沿黄地区黄河水利用工程,范围包括忻州、吕梁、临汾三市沿黄的11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9个,省级贫困县2个。“十二五”期间,在西山沿黄地区建设提黄灌溉工程145处,发展灌溉面积122万亩,同时利用其中的90处工程来建设306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河曲龙口工业供水工程、兴县循环工业园区、临县三交工业园区和柳林高红工业园区等7项工业供水工程。这些工程设计年供水量4.5亿m3,其中农业供水3亿m3,工业供水量1.5亿m3。
4、积极争取黄河古贤和碛口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位于吉县古贤村附近的黄河北干流,坝址在壶口瀑布以上10km。水库设计总库容160亿m3,坝高199m,正常蓄水位640m,水电装机210万千瓦,年发电70亿度,枢纽工程总投资400亿元。该工程具有较大的供水、发电、生态效益。工程建成后,汾河下游和运城盆地的500多万亩提黄灌区可以实现自流灌溉,彻底解决脱流问题;还可新发展400多万亩自流灌溉面积;运城市、临汾市的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短缺问题可以稳定解决。该水库回水到临县的碛口镇,形成长210km的湖泊和湿地,可极大改善我省西部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该水利枢纽的水电站和管理机构已经确定设在山西一侧。
黄河碛口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临县碛口镇上游5km处,控制流域面积43.1万km2,是黄河干流梯级开发规划中的骨干工程。总库容124亿m3,正常蓄水位785m,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年发电量47亿度,枢纽工程总投资300亿元。该工
程具有较大的发电、供水效益,可为工业和城市供水4亿m3。该水库库区与古贤枢纽相连,可形成从忻州保德县至临汾吉县长达400余公里的湖泊和湿地区,使我省西部沿黄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变。
(三)有效涵养地下水
涵养地下水的主要措施:一是新建地表水源工程能够满足需求的灌区,严禁开采地下水;二是在地表水源覆盖的城市供水管网范围内,除保留生活用水井外,其它地下水井全部关闭;三是建设地下水监控系统;四是实行水权分配。关闭的开采井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在遇到严重干旱时启用,作为应急水源。“十二五”末,全省包括黄河干流提水在内的地表水供水量将达到61亿m3,为有效涵养地下水创造条件。在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用地表水置换12亿m3的地下水开采量,其中5亿m3用于置换超采地下水量,7亿m3用于涵养补充地下水,在全省范围实现地下水止降返升,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28亿m3,用水结构得到显著改善。
此外,还要加大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力度,扩大人工增雨规模,抓好人工增雨基地建设,“十二五”期间努力使全省年均人工增雨量达到20亿m3以上。
(四)构建“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
根据山西的自然地理条件,水系的天然分布情况,主要区域供水体系的布局,以黄河干流和境内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六大主要河流和区域性供水体系为主骨架,通过建设必要的连通工程,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的山西大水网。
第一纵:黄河北干流线。北起偏关县老牛湾,经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规划的碛口、古贤水利枢纽,南至风陵渡,全长763km,多年平均径流量280亿m3,构成山西大水网的一条天然纵向水道。
第二纵:汾河~涑水河线。以汾河为主干,通过已建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将黄河与汾河连通,远期通过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汾河与涑水河连通,最终可形成近千公里、纵贯山西南北的又一条纵向水道。
第一横:朔州~大同线。连通黄河、桑干河、册田水库,向朔同地区供水。已建工程主要有册田水库、东榆林水库和册田调水工程。在建的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设计年提水量5.6亿m3,除通过管线向朔州和大同供水外,其余水量可通过七里河进入桑干河输送,向东榆林和册田水库补水。
第二横:忻州~阳泉线。自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宁武县周家堡支洞口,经滹沱河支流阳武河,将黄河水自流到滹沱河,经坪上水库或王家庄水库与龙华口水电站的连接管线,从龙华口水电站提水至盂县县城,可自流到阳泉市区。在建的坪上应急引水工程和龙华口水电站,年供水能力可达1.5亿m3。
第三横:晋中北线。自潇河上游通过在建的松塔水电站调节向西连通汾河,向东通过已建的昔阳县龙门口引水工程连通滹沱河支流松溪河,主要向晋中北部供水。在建的松塔水电站设计总库容0.98亿m3,年供水量0.3亿m3。
第四横:吕梁线。西起黄河碛口,通过黄河碛口供水工程经横泉水库与三川河连通后,穿越关帝山进入文峪河,经柏叶口、文峪河两座水库调节,东至汾河,向吕梁山区及平川四县供水。在建的柏叶口水库年供水能力1亿m3,龙门渠引水工程年引水能力0.18亿m3。
第五横:晋中~长治线。通过晋中东山供水工程将清漳河、浊漳河与汾河连通。在建工程泽城西安水电站(二期),具有0.5亿m3的供水能力。规划晋中东山
供水工程,设计年供水量1.13亿m3,浊漳河黎城吴家庄水库工程,年供水能力0.8亿m3。
第六横:黄河古贤~临汾~运城线。通过拟建的黄河古贤供水工程将黄河古贤水利枢纽与汾河、涑水河连通。该线供水区是山西主要的粮棉基地,灌溉面积750多万亩,煤炭、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制造等工业发达。
第七横:临汾~晋城线。通过引沁入汾工程和张峰水库供水工程连通汾河、沁河、丹河。新建的张峰水库设计供水能力2.07亿m3,和川取水输水工程年供水能力1亿m3,在建的五马水库设计供水能力420万m3。
第八横:黄河禹门口~翼城线。西起黄河禹门口,经禹门口东扩工程东至汾河流域翼城县。在建工程包括禹门口东扩工程、禹门口一级站扩建工程和西范东扩工程,主要为北赵引黄工程和西范东扩工程113万亩灌溉面积提供水源。
第九横:黄河~涑水河线。通过浪店提黄工程与黄河小浪底调水工程将黄河和涑水河连通。已建浪店水源工程,设计灌溉面积190万亩。规划的黄河小浪底调水工程设计年提水能力1.7亿m3,扬程260m。该线建成后,可满足涑水河供水区的需水要求。
第十横:黄河三门峡~小浪底线。为黄河风陵渡以下的天然河道,包括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库区河段。已建工程主要有大禹渡提黄工程,设计灌溉面积31.4万亩,最大扬程330m。
以上“两纵十横”山西大水网,供水区总面积7.6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9%,覆盖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70个县(市、区),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2%,占全省GDP的83%,有效灌溉面积占全省的76%。35项应急水源工程完建后,大部分线路的框架即可拉开,十大区域性供水体系初具雏形。“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吴家庄水库、晋中东山供水工程和禹门口东扩三大工程,山西大水网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供水量和安全性得到较大提高。2015年,大水网地表水供水量可达到43亿m3,较现状增加26亿m3,有效灌溉面积增加200万亩,正常年份和一般干旱年份可满足供水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水要求。严重干旱年份和特大干旱年份动用地下水储备水源,增加外调水量,可保证城乡生活用水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生产用水。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还将做好民生水利和水土保持及水生态修复等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全面普及自来水,力争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二是加快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2015年实现农村人口人均一亩水浇地的目标。三是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再建设4456座水保淤地坝,为山区群众增加旱涝保收的沟坝地,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0万亩,治理度达到59%,林草恢复度达到31%,减少入黄泥沙量1.5亿吨。四是加快以汾河为重点的生态修复与保护,修复河道自然形态,维护河流健康生命,使山西母亲河汾河实现长流常清;加强河流水资源的统一配置与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的水质监测,改善河流水质;加强对汾河、桑干河、沁河、滹沱河等主要河流源头的保护,使全省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规定标准。
三、我省水利转型跨越发展的资金保障、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创新
(一)资金保障
按照正在研究编制的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全省拟建工程约需中央和省级投资320亿元,加上引黄后续项目30亿元,约需资金350亿元。
主要包括:一是大水网建设项目,需80亿元;二是西山沿黄145处泵站需32亿元;三是小型水库及河道治理需80亿元;四是大中型灌区与农田水利及饮水
安全资金需68亿元;五是水土保持需40亿元;六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需20亿元。以上六大部分除大水网按项目计算外,其余项目按投资强度计算。
按照现有资金来源,中央投资和各种水规费征收可解决190亿元,省级发改、财政可安排65亿元。剩余95亿元的资金缺口建议通过以下措施筹集:一是提高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水利建设的比例,按每年增加7亿元计算,五年可解决35亿元;二是社会融资建设水利工程解决30亿元;三是延期水资源补偿费专项用于引黄工程,解决资金30亿元。
(二)政策支持
1、实行严格的关井压采政策。抓紧编制并组织实施关井压采规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地下水开采。并建议通过省人大立法的形式推动这项工作。特别是引黄水已经到达的太原市和即将到达的大同、朔州两市,要坚决完成关井压采任务。
2、实行有效的水价调节政策。建议责成省物价局、水利厅等部门,抓紧制定完善以差别水价和阶梯式水价为重点的水价政策。自备井的水价要高于城市公共供水和回用水的价格,回用水的价格要高于污水处理成本且低于公共供水价格,逐步形成公共供水、自备井、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四水”价格联动机制。
3、全面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议修订完善水资源费征收政策,全面开征水资源费。逐步提高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特别是对超采区的用水户,要大幅度提高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为保证足额征收,建议由目前水利厅负责征收改为由地税部门负责代征。
4、实行优惠的黄河水利用政策。为确保山西黄河水权,在目前沿黄地区工业利用黄河水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先通过农业灌溉途径把黄河水利用起来,储水于农。鼓励兴建引黄工程项目,优先列入水利工程建设计划。逐步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民提黄灌溉积极性。
5、实行严格的节水政策。强化节水政策措施,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指标分类核定,定额管理,节奖超罚。对高耗水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整改要求。积极鼓励支持地方和企业,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促进水循环利用效率。
(三)体制机制创新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特许经营的办法,全面放开水利建设市场。所有新建大中型水库、水电、污水处理、供水等工程,都可以由用水大户和其他民资外资企业投资入股建设。大型水库既可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绝对控股,也可以政府参股、实行相对控股,还可以民资投入为主,明确民资的社会责任。中小型水利工程,鼓励民资占大股,允许其优先用水、优惠价用水。
2、提高城乡供水市场化水平。进一步开放城乡供水经营市场,深化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资产,实行公司化运作。推进引黄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积极组建供水、排水和污水处理回用为一体的城市水业集团。农村供水工程要走管理专业化、供水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和持续利用的新路子。
3、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在引黄水到达的市县率先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局出发,打破部门分割,结束“多龙治水”局面。由水行政管理部门对县域范围内包括污水在内的水资源权属管理、规划和调配等重要水事活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监管、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实施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篇:解决制约办公室工作瓶颈提高工作有效性(xiexiebang推荐)
解决制约办公室工作瓶颈提高工作有效性
近年来,xx系统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这其中,办公室所付出的努力功不可没,无论是在新闻信息宣传、经验总结、综合协调、督查督办等各方面为质监系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上树立了xx部门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随着质监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照科学发展观,办公室工作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和差距,影响着办公室发挥“助推器”的作用。因此,解决制约办公室工作的瓶颈,更好地服务xx事业科学发展,首先办公室工作也要实现“运转有序、协调有力、督办有效、服务到位”的科学发展。
一、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结合焦作市局办公室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我们对新形势下办公室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剖析:
(一)主动性发挥得不够。主要是做日常性、事务性工作和局领导交办的任务,对于领导未安排部署的工作缺乏主动思考,对工作滞后反映得多,预见性和前瞻性不强。没有或很少从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替领导减轻负担,尽量为领导决策服务,对于拿不定的问题往往交领导批示,却未能提出建设性意见供领导参考。
(二)综合性调研不够。日常工作中,虽从各部门报送的各类材料、信息中可以了解一些情况,但内容掌握仅停留在表
面,缺乏认真核实,也没有及时综合整理,案头分析调研不够,对一般性、普遍性问题抓得多,对全局性、宏观性、倾向性问题抓得不够;对问题浅层次、表象性的描述分析多,深度、力度不够。
(三)督促落实不力。督查工作虽有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督查运行机制没有理顺,督查缺乏计划性,存在滞后性。具体部门承办的事项与办公室统一督查督办的事项界定不明确,个别部门将需要自身催办的事项交办公室办理。
(四)综合协调不够。办公室作为综合部门,本身的工作繁而杂,但实际工作中,职责划分不清的、承办不明确的或属于其他部门的范畴但相关部门办理存在困难的事项都可能交给办公室办理。遇到推委、扯皮事项时,在相互协调、理解,推动问题解决方面做得还不够。
(五)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虽然在2007年对办公室工作实施了精细化管理,制定了方案和绩效考核办法,但由于办公室人员相对较少,人员分工较粗,每个工作人员往往兼职多项具体工作,要使每项兼职工作都做到突出成效存在一定的困难;难免在日常工作出现纰漏。
二、制约办公室工作的五对矛盾
形成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以下五对矛盾造成:
一是政务和事务的矛盾。政务和事务是办公室工作的两个轮子,过渡重视政务而忽视事务工作,会造成服务不到位的情
况,忙于事务而疏于政务在其它人看来办公室工作就是吃吃喝喝没有真本事,失去了参谋助手的作用。
二是主动和被动的矛盾。办公室工作的服务性职能决定了其工作的被动性,但如果事事都消极等待,工作必然无法跟上领导工作节拍。做好办公室工作,又必须发挥人员的主动性,善于在被动中求主动,变被动为主动。
三是人少与活多的矛盾。这是基层办公室普遍存在矛盾,在机关各部门中,办公室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最多,因为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办公室人员在文字水平、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各方面有一定的水平,而且要耐得清贫和寂寞,吃得苦和累,适宜这项工作的人就很少,形成现在许多办公室秋黄不接,人员流转慢,缺乏新鲜血液。
四是“管的宽”与“做的细”的矛盾。办公室是机关的“大管家”,综合全局,协调各方,承内联外,而办公室工作又无小事,每一件承办的事情都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敷衍和虚假。两者兼顾不当就造成许多问题。
五是“种别人田”与“荒自己地”的矛盾。现在上级部门经常组织一些大型工作会议或者经验交流,一方面办公室要进行会议的筹备,另一方面无论是全局性的还是业务性的经验材料都需办公室“代劳”。一年到头忙碌于此类工作,年终总结时才发现原来只记得种别人的田了,自己的地却荒了。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助推质监事业科学发展
正确认识办公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办公室工作,才能解决上述矛盾,使办公室在xx事业发展中更好地充当“助推器”、“润滑剂”的作用。
(一)目标责任要进一步明晰
要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办公室工作责任体系,在明确职责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打破目前按人设岗的办法,实行以事定岗、以岗定责,即根据工作性质的差异、工作量的大小制定各岗位的职责内容,相应明确岗位要求,使各岗位之间工作量、难易程度基本相当,工作责任应尽可能细化,避免岗位不清、职责不明、苦乐不均的问题。职责确定后应制定科学可行的考核指标落实奖惩方法,根据每个工作岗位所承担风险的大小、工作量的多少、劳动强度的高低等综合因素,实行目标考核,并通过必要的奖惩提高工作绩效,做到严格考核,按期兑现,奖优惩劣。
(二)工作方式方法要创新和改进
办公室工作如公文的运转有一套程序和流程、材料的起草必须在领导的授权下,体现领导的意志等,相对来说,一些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定式。但并不能说办公室的工作是一成不变的。办公室工作人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勇于思考,敢于探索,推动办公室工作有声有色、富有成效。办公室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分清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才能做到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只有善于思考,不断摸索工作规律,才能避免埋于事务堆中。只有开阔视野、开动脑筋,积极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新路子,才能推动工作体现突破。
(三)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
一是合理选拔干部从事办公室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办公室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选人用人时应该坚持组织选择与个人兴趣、所学专业相结合,注意收集人材信息向组织推荐合适的人员,切实将政治硬、业务熟、作风正的优秀干部选拔出来从事办公室工作。二是建立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每个岗位工作均存在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经过较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培养出一批办公室岗位的行家里手。但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也极易产生惰性,容易造成目光狭窄、僵化保守、不思进取、不易突破,应该实行办公室干部与其它部门轮岗交流,促使办公室人员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丰富经验,保持朝气,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塑造高素质的办公室干部队伍。三是争取领导对办公室工作支持力度。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办公室工作人员平时经常沉浸于纷繁零碎的事务中,临时性工作较多,遇到紧急事项加班加点多。作为办公室主任应积极各组织推荐优秀的办公室人员,使优秀人才享受到一定的待遇,合理选派办公室骨干参加相应的培训,尽可能改善办公室的办公条件,经常与办公室干部交心谈心,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这样,不仅能够稳定队伍,还会充分调动办公室人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工作。
第五篇: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未形成规模,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偏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及农产品质量不高等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自有关方面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算起,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个年头了。尽管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地位不断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农业产业化外部运行环境不佳、内在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由此,往往导致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较高,发展难度较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亟待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的蜜月期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约束条件。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做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上称之为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型,然后传入西欧和日本,传入发展中国家较晚。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约在90年代初始于山东,当时,针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买难卖难,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局面,由山东省潍坊市于1993年初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对农业产业化作出了24个字的解释,即“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1993年7月,《农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首次报道。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经验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配发长篇社论,其导向极为明确。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开始流行,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模式,很快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兴起。?? 按照《人民日报》社论的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经营体制”。由此可见,尽管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但都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都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在社会劳动分工深细化基础上,使农业与相关联的产前、产后产业相融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和有效方式。?? 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被看作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解决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现状的一项可行措施。也正基于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从它提出之日起,其内涵就处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人们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其中有许多是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这种看法实际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衡量一个生产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核心标准是看多元参与主体是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是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表述,必须根据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体现和反映产业化的全部内容。其内涵表述应当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才可称之为产业化经营。?? 农业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同行业同产品的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出路。??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当前我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亮点。从经济的角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分析起来,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基于分配环节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化状态,除了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 农业产业化是许多国家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新阶段其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户手中分散经营,每户农民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各种粮食、蔬菜等,同时,各农户还要从事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活动。据统计,中国有2.48亿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农户规模小而分散。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农民只好以手工劳动为主,仍然是采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这种小规模农户经营与产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因为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初加工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更是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近七万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企业效益难以提高。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三)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协调。政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环境的保障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规范不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一些政府行为尚未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求成心切,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在没有摸清本地实际,不了解市场的行情下,往往违背农民意愿,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做出决策。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强令农户改变经营品种、经营方向,强迫农民种植某个农作物品种或使用某种生产要素。这种强制性的干预,造成一哄而上,盲目上项目,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可见,当前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却存在着“越位”、“移位”和“虚位”等不适当的行为,这些严重掣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化。
(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在沿袭多年一贯制的耕作方式,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给率,不注意土壤的墒情保养,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最让老百姓担心也是最让政府头疼的是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这与农户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提供有效的途径,实践上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为止,这种作用还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上的主体基本上还是生产领域的小规模农户、生产加工领域的家庭小作坊和流通部门中的个体户商贩。据统计,我国有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其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必备的条件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在流通领域,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达300万家,其中大部分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营方式落后,质量意识不高。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受阻。??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变革,它将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增加收入,走出贫困,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一)完善土地产权制度,促使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逐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分散经营所带来的弊端,已逐步为农民所认识,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民,正在为打破这个束缚而进行积极探索。实践证明,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实现规模经营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并不是要改变现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基础上,允许并促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在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下,使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集中到一部分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手中,从而提高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二)大力培养各种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已经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扶植和培育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一批骨干龙头企业,特别是要扶持那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能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转化增殖,具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力和辐射力,能为农民提高有效服务的龙头企业。在培育各种龙头企业过程中,不管哪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政府都要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建设龙头企业要防止主导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积聚优质资产,实现强强联合,扶持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三)明确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是进行宏观调控,作用是为市场等主体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有序、健康、快速发展。各级政府应结合机构改革,进一步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变管理为服务,变审批为指导,努力提高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引导和服务水平。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制规范各参与者的行为,协调各自的利益关系,协调农业产业化组织在运行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规范环境。政府应当尽快地消除全过程过度介入干预的计划经济传统惯性,以便给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尽快创造出一个“小政府、大服务、大市场”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机制。在农业生产与经营方面几块实现自在自发的市场调节与自觉自为的政府宏观调控之间的最佳组合。??(四)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作强龙头企业时,必须积极推行农业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抓好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的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市场有检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等环节上全程监督和控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逐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同时,加快完善我国质量安全农产品供应体系,着重加强一元化安全管理,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把超市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范围,建立“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