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问题并存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问题并存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党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上任以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以及关怀程度更是有目共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了,但在繁荣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全党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农村,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新思路。下面以我们村子的实例来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饿发展与问题。
关键字: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 问题
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空白
自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村子里增添了需多健身设施。这对于提高村民的身体素质非常有帮助,也有利于祖国向体育大国迈进一步。周边村子还建设有供村民休息,娱乐的大广场,并定期表演娱乐节目,大大丰富了村民们的生活。另外定期下乡送电影让农村人的夜生活丰富了起来。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农村人的精神文化层面。
但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仍然无法满足。在电视里经常看到国家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的情况,但落实到基层成效甚微,希望国家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候精神层面不要脱节。村民维权意识增强 民主意识跟不上
随着中国法制制度的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下的新型农民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媒体的力量更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甚至设立了专门帮助农民的农民频道。在农民买到假货等产品时会依法维护自己利益,甚至会动用媒体的力量,这些都说明农民的法律意识在加强,但民主意识却没有那么显而易见的增强。似乎是中国人对政治天生的不敏感。我们经常在电视上中见到美国总统竞选时那人山人海的场面,尤其是发表总统就职演说时,更是人潮攒动。但是在中国这个国家主席的选举就好像是高层会议,与我们这平民无关。有人说政体不同的缘故吧,这只是一方面吧。我个人认为与人们的民主意识也有很大关系。拿我们村为例,村长,村支书换届选举,从来就没见过大家伙儿聚到一块儿共同选举。我从来就没有见过我们村的选票。大人们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谁愿意当谁当,跟我没关系,正是这种心理才导致农村政治文明发展的缓慢。近年来,国家通过选拔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对解决这种现象应该会起到一定成效,也希望国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抓紧发展农村的政治,使经济与政治同步。
部分基层干部官僚主义严重大学生村官注入新鲜血液
有些基层干部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契机大搞形式主义,从中捞取巨额钱款。还拿我们村举例,我们村有4000多人口,不算一个小村,但大队却很穷,究其原因是好几届的村委会干部上任不为民做主,而是大搞官僚主义,今天去饭店吃饭,明天又去饭店吃饭,结果村委会被吃穷了,还把村子里的几十亩地给吃进去了。导致村子财政每年入不敷出,没钱修公路,所以我们村子到今天为止就只有一条公路。有一句俗话说的是:要想富,先修路。在我们村好像永远成不了现实了,只能是一句俗话了。从我们村这个小小的现象就可以折射出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存在的现状。但近几年随着国家选拔大学生做村官开始,农村干部官僚化现象有所缓解。但仅仅靠几个大学生是永远也解决不了这种现状。反腐倡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树正气,促和谐”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是要很漫长很漫长的时间的。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党员素质的提高大学生村官这滴新鲜血液的注入会使中国政治迎来一个廉洁的未来,会使农村迎来一个光明的政治!
新医保 新农合 农村现曙光
党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上台以来对三农问题很关注。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是工业盖饭不农业的时侯了。先是取消了农业税,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中央电视台曾做过几期大国崛起的纪录片,当讲到取消农业税是时,讲到了一个农民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筑鼎来纪念这个让亿万农民欣喜的时刻。其实这只是解决三农问题道路上的一小步。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日益严重,国家积极推出政策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于是农村合作医疗应运而生了。新医保走进了千万家农民家中。这确确实实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拿
我家的一个例子来做说明。年初,爷爷因病住进了医院,一共花了5000多,在国家规定的药品报销范围内给报60%,一共报了快2000了。这让我们一家都感觉到了新农保强大的保障力。新农保真好!希望政府能多给农民颁布点实际的政策。
看病难解决后不久,国家又投入大笔资金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使老有所养,这也是国家应人口老龄化提出的政策。新农保也就是这几天才落实到我们村的。村子喇叭力一广播,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这对农村的发展是一件好事,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老人也可以和城市一样领到养老金了,对缩小城乡差距也是不可撼动的重要一举。
看病,养老都解决了,再就是教育问题。早在2006年国家就减免了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这对于提高农民素质,打造科技农民以及降低文盲率都是很有利的一项政策。
以上这些政策能够实行的前提是国家的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保证。总有一天国家可以发展到看病不用花钱,上学不用花钱,走向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
通过一年大学的学习让我对中国政治,中国农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中国发展的关键是农村,只有九亿农村人浮起来了,中国才算真正的强大起来了。通过重新审视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更加深深的认识到农村的问题,以及农村发展的方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全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步作为当代大学生深知肩上的责任。我的理想是毕业后希望到西藏去支教。如果在完成这个理想之后我有能力的话,或者祖国需要我又或者是生我养我的村庄需要我为她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会义无反顾的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军人的骄傲是荣誉。我想投入到农村的建设中去对我来说应该也是一份荣誉!我,我们会为了荣誉血战到底,直到胜利的集结号响起!
参考文献:[J]光明日报;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
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及问题与建议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切实改进农村公路的通行质量被提到各级政府的日常工作中来。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指导下,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全市208个村(居委会)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过对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现状的调查,摸清了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交通发展;意义;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无疑是重要内容,也是必须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加快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农村公路的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缩小地区差距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村公路建设的意义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县乡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的运输通道。因此加快农村公路交通建设,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既是改善农村生产和交通条件,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点,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农村交通面貌,促进农民增 收的有效途径。“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通了,农村经济就活了,发展的潜力就被激活了。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农产品运输难、销售难、成本高、价格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面貌也改变了。
(2)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农村消费结构,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持久动力。农村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解决了农村“买难”、“卖难”的问题,为广大农民这个最有消费潜力的群体扩大消费提供了必要条件。
(3)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村容村貌,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很多地方在农村公路修通后,相继启动改水、改电、改房、改厕等工程,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可以说.农村公路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切入点。
(4)农村公路建设是改变农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交通条件好了,儿童辍学率低了,到医院就医方便了,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地区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二、恩施市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和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实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农村、农业和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农村公 路投资力度的加大为农村公路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恩施市也把握有利时机,采取相应配套措施,把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事业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一)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的现状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市,经济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差。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迅速,通车里程不断增长,路面等级不断提高,农村公路改造工程使恩施市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仍然很落后,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目前,我市208个村(居委会)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未完全实现路面硬化。由于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只能修到行政村的村中心点,而在乡镇机构改革期间,恩施市村组大合并将村由597个合并为现在的208个,合并后使得以前行政村变成了自然村,未能列入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导致我市绝大部分自然村仍达不到通达的条件。
恩施市农村公路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突出表现在:道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较差,弯多、弯急、坡陡,路面质量差,破损严重,建成后道路的质量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二)恩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能很好满足农民出行的需要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公路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和问题。
1)农村公路总量不足
虽然我市大部分行政村都实现了通达或通畅,部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已经得到初步解决,但从整个农村公路路网看,我市的农村公路网络还处于初级阶段,通达深度明显不足,公路网化程度还较低,农村公路形成循环路的目标还未实现,农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
2)自然条件有限,农村公路发展不平衡
由于恩施市自然条件限制以及村组合并的历史原因,截至目前仍有绝大部分的自然村仍达不到通达的条件,许多自然村不通公路或者仅有简易的机耕道连接,农民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和特色产品运不出,严重限制了当地群众的经济发展。
3)上级补助资金占比重小,地方落实配套资金难 农村公路不同于干线公路,其建设资金主要靠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力量解决。上级所拨付的资金为补贴性质,虽然中央和省政府在逐年加大投资力度和提高补贴标准,但单靠上级的补助资金修建农村公路远远不够。我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多,需求的资金数量大,仅靠国家补助资金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效果是十分有限的。而项目争取是目前唯一靠得住的途径,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造成建设和维 修资金短缺。
4)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相对滞后
农村公路“重建轻管”的问题比较突出,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养护资金缺少稳定渠道、投入不足,养护质量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村公路正常使用、行车安全和长远发展。农村公路由于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而且断头路较多,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5)农村公路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随着农村公路状况的改善,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农村公路的交通流量日益增长,但由于我市农村公路等级较低,道路线型较差,弯多、弯急、坡陡,路面质量差的客观条件以及广大村民交通安全意识的欠缺,从而导致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事故增加的问题。
三、对恩施市新农村交通发展未来发展的建议 针对恩施市新农村交通发展现状以及建设与管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使农村公路更好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抢抓机遇,争取更大投入
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机遇,积极寻找有利于我们争项目、抓发展的政策机遇,突出抓好国家和省重点支持的道路交通等方面的大项目、好项目。在行政村普遍实现通达通畅后,将全市农村 公路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自然村的通达通畅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更加重视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脱贫致富服务。并提高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率,提高我市农村公路网的整体水平,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依托“十二五”规划,捆绑完成更多内容
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根据我市“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安排计划,计划项目要适度向经济落后地区倾斜;要依托主干线、干支相连、联片成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完善提高通往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产业发展聚集区和旅游景点核心区的主要道路;形成结构合理、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路,实现县道、乡道和村道协调发展,发挥农村公路整体效益。
(三)多管齐下,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
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落实资金是关键。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新增债务的前提下,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继续深化农村公路建设融资问题的研究,创新工作思路,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措的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在公共财政框架下,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营造全民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浓厚氛围。
(四)建立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安全配套 设施,巩固建设成果
要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市为主,乡村配合的原则,形成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体系,保障农村公路的各项养护管理工作得以正常开展。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坚持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积极推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护责任制。充分发挥农村公路建设的应有效益,实实在在地为广大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五)加强质量技术标准管理,完善监管体系,做到质与量的整体提升
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不高,但质量要求不低。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必须扎扎实实地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保证投资效益,防止重复建设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修好农村公路福泽农村,惠及百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市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任重而道远,交通部门要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变化,继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实做到从本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落实好有关 措施,建设好各乡及各村之间的互通公路,力争使自然村达到通达通畅。通过农村公路的建设,实现建设一条农村公路,带动一片经济发展的远大目标,真正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交通条件,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问题研究
学院:药学院班级:09制药工程姓名:李培培学号:09313023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目标意义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的发展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农业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脆弱。同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而为了我国的和平崛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成了当前国情下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与分析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社会地位、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执政党和农民的关系。在这个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全社会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将会逐步加以切实解决,党和农民的关系必将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重建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
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件中曾多次使用这个提法。从目前已经制定的政策蓝图来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全面的要求,与十六大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是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统领新时期“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新农村建设要实现“三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就要改变以往简单化地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应该重新恢复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农民应该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解决:规划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必先统筹规划。协调问题:必须“弹好钢琴”,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处理好“工业强省”与“重中之重”的关系;要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
主导”的关系;要处理好外部支持与自主发展的关系;要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机制问题: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要切实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凝聚合力,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把握“四条原则”,努力达到“五新一好”目标。要把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达到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开展文化、科技、法律知识教育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载体,建设新村貌;以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内容,树立新风尚;以增强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为核心,健全新机制;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抓手,创建好班子的目标要求。
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保障。我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发展时期,工农业关系处理好了,两者可以相得益彰,因此,国家必须更加注意支持农业,确保农业稳定发展。要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人,认真实施农业补贴,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促进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一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农村经济组织创新的有效形式,又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既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渠道,又是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
结束语
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时代工程的过程中,在社会学的有关知识思考中,我们要明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同时也要 树立新的发展观,抓好关健环节。这样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前进。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村经济问题,2006,(10).[2] 韩俊.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剩余并存[J].职业教育,2007,(15).[3] 张红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与政策建议[J].理论视野,2007,(7).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经
验逐步成为了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锥形;到21世纪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突破,逐步认识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总体要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强调当前党和国家的紧迫任务在于切实改善民生。
简要提纲: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的成就与理论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
二)巩固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权利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四、党和国家当前的紧迫任务
纵观中国21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从宏观上看,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去探讨,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不可否认的: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上的小康社会,从“四项基本原则”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根本原则,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前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得以充分的发展,既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又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依法治国到基层民主建设,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根本上立足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同时又指导并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最基层,已经成为全国的焦点,它的发展将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早已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把这五句话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也可以理解成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意义甚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生活得到了很
大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农村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村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流失在加剧,工农关系失调、城乡关系失衡的机制尚未根本改变,从而使得农村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依然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存在明显反差,过低的收入水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加之物价上涨,缺乏必要的消费环境,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针对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为了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党和国家依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中“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方案,促进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发展。
为了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坚决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
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了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为了协调城乡关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党和国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主要从提高农产量和完善保障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党和国家致力于实现现代化农业,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加大农业科研投入,让广大农民共享科技成果,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建立了工资保障金等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切实解决了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减免和补贴政策。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引导下,农村呈现出一片繁华——农村的基本农田得到了基本的制度保障,为保产稳产提供了基础,加之,现代化的推动,农田的农产量更进一步提高;在粮食购价政策和减免补贴政策下,农民负担减轻,收入大幅度提高,购买能力大大增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部分农民依靠发展农业和外出务工等诚实劳动致富,住进了新房,并购
买了现代化农业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既然农业的生产发展问题得到了初步的妥善解决,那么眼下的另
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如何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突
破,尽管它已经被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但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基础农民而言,它似乎只是一种书面形式罢了。在农村,干群关系依然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以乡镇党委村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作为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不但没有整合农民利益关系,调处农村各种矛盾,没有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例如:土地承包、征地迁拆、环境污染等,反而大搞形式、盲目攀比、强迫命令、包办代替,导致农民的知情权漠视化,参与权忽略化、管理权包办化,监督权书面化。农民的意愿得不到根本的兑现,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些伤财劳民的“豆腐渣”工程和面子工程。
为了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实现完全意义上的人民当家
作主,党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范畴,明确指出:“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党和国家致力于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同时,党和国家也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引导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由于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不但从法律上得到确立,而且也受到党和国家的积极重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了根本上的保障,同时也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基层自治管理的积极性,使决策充分体现了农民群众的意愿,“豆腐渣”工程或面子工程大量减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得到充分的矫正。
农村的“管理民主”得到了巩固,农民的政治权利有了法律的保
障,这并不代表广大农民群众就能够通过基层自治制度充分地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相应地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充分体现基层民主制度的优势性,才能营造充分反映农民素质的文明乡风。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农村地
区总体上文化素质低下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大部分村干部都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如果不能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那么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出基层管理民主所应有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是空谈!目前,大部分农民,包括村干部在内,由于文化素质有限,因此未能很好地把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思想的精髓,这已成为中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一大绊脚石,只有挪走这块绊脚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充分暴露出它的不足之处,进而才能不断地改革、不断完善。
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中国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党和国家
针对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为了使新农村获得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方面,党和国家大规模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整体技能;同时,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着力扩大农民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农民更容易更直接地了解到国内的时事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把握党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党和国家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在党和国家的正确引导和政策支持下,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尤其是农业政策得到了广泛的宣传,指导思想则通过基层服务点被不断地大众化、通俗化,同时,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从根本上消除文盲、半文盲的局面。精神文明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现在回头看来,党和国家似乎已经很努力地促进农村的发展,但
是农村们却依然怨声载道。众所周知,水平不流,人平不语。当前农民最希望的是国家能帮助他们解决当前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农民的“吃穿难、卖农产品难、上学难、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社会保障难”等,党和国家更应该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能源缺乏、公路建设等问题,加快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起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与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同时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设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而从实际上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
题,并加快村容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目标。
从总体上看,农村生产力得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农
村基层民主得以巩固,农民文化水平得以提高,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也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的结果,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 刘建武 人民出版社
《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研究》 史守中 孙钦军
人民出版社
《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顾海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
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是率先在农村起步并取得突破的。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必将因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而载入史册。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30周年之际,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机再次把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摆在全党全面推进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当代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当前,国家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重庆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2.改革的意义
在重庆乃至整个中国,农村改革问题可不是一个局部性的改革问题。譬如说,大家都很关注的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保改革,还有金融改革、国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对于重庆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改革。尽管这些改革都很重要,但这些改革还是属于局部领域的、一个大的方面的改革。相对于17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相对于发展程度远远滞后于城市的广大乡村,重庆农村改革则不同了,它对于重庆的未来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意义。我想从两个维度来谈这个问题,或者说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从重庆改革开放的纵向维度来看
从重庆改革开放的纵向维度来看。重庆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道路,历经风雨取得巨大成就。30年成就起步于农村改革,又受制于农村改革。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上考虑,重庆下一个30年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起步于哪里?新的战略突破口在哪里?再过30年,也就是到了2038年,已接近于本世纪中叶。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目标是要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中等发达国家是个什么含义呢?有一个什么样的基本标准呢?
在已走过的30年里,我们的经济发展保持了年均9%-10%的高增长;在接下来的30年里,我们还需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约为6%-7%)。考虑到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难度就会加大;再考虑到重庆的人口总量,人均GDP的指标要上去难度会更大;而人均GDP提高最大难度在农村。因为重庆人口总量的约60%-70%在农村,即重庆现有17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我认为农民工群体仍应属于农村人口,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群体的法定身份、主体消费和基础财产都还在农村)。重庆下一个30年的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如果不能极大地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活力,如果不能再次更高水平地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重庆的全局发展将会举步维艰。
从与全国互动发展的横向维度来看
从全国经验来看,或从我们对我国发达地区的印象和感受来看,发达地区之所谓发达,不仅表现在工业和城市建设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们的农业和乡村建设也基本达到了现代化程度,基本上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城乡生活水平同质化,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品质、生活情趣、乃至衣着打扮基本相同,你很难分清谁是城市人谁是农村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即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基础教育、医疗保障、退休养老保障等主要社会福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如可以常常看到校巴接送乡村的孩子上学;城乡基础设施同步化,即道路、水电通信管道、大型超市等与城市同步同标准地建设。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重庆的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现代工业体系已基本建成,但重庆大多数的农村却还非常落后,更不用说城乡二元结构在管理体制上、在公共财政投入上的巨大差异了。从这个比较中,更能说明重庆农村改革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更说明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是抓住了重庆下一个30年发展的事关全局的要害问题。
总的来说,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重庆的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3.改革的重点
按照胡锦涛同志对重庆提出的“314”总体部署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重庆农村改革的重点和思路应着眼于以下领域:
3.1.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土地流转体制和适度规模经营机制
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这一政策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否则农村生产经营就会出现混乱,农民权益就会受到侵害。另一方面,要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根据各地的实践和探索,可行的思路有:一是鼓励城镇或当地资本组成“龙头企业”,转包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开发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建立“土地银行”,激活土地要素,实现土地和劳动的有机结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银行”可以由国家来办或者民办公助。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收入。银行把这些存进来的土地贷出去,主要贷给成片种植、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存贷之间的亏损,可由政府补贴。其好处是,农民转包的土地能留转到质量能手当中,促进适度规模经营;而且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户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3.2 深化和落实林权改革制度。
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扶持和开拓创新,发展林业产业,建设现代林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林业产业横跨一、二、三产业,资源类型多、产业链条长、市场空间广、发展潜力大。发展林业产业,繁荣林区经济,对加强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林业产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协会的作用,搞好统筹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林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3.3.健全财政支农投入机制,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应当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主体作用。要调整国民收入结构、财政支出结构、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对财政收入用于“三农”的比重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比重应有一个适度的界定,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在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动员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新农村建设。目前,有关农业投入的管理规定比较笼统。由于对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资金用途没有明确的规定,时常导致农业预算支出被挤占的现象发生。为此,要改革农业投资管理制度,制定更加具有约束力的、可操作的法规,以保证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3.4.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强村民自治制度建设
要按照中央部署和规定,按照大部制的思路进行乡镇机构的合并和人员的精简,真正在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提高效率上下功夫;要积极探索县乡联动改革,完善和创新农村治理机制。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依法搞好村民自治,推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要下大力力气加强基层干部廉政勤政、执政为民建设;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谋利益。
3.5.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管理
一是重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改变农村基层农技站“网破、线断、人散”的状况,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解决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三是更新农村治理理念,转变社会管理方式。优化农村组织机构,扶持农民自治组织的发展,扩大基层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和教育事业。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体制机制,坚持科教农结合,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6.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为此,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投身重庆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壮丽事业。二是各级党委要切实把农村工作摆到重要议事议程。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重视农村改革发展,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和落实“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要结合本地实际出台政策,要关心乡村干部的工作和生活,提高他们的待遇和保障水平,鼓励和支持党政干部广大干部、企业家、知识分子、大学毕业生投身农村改革发展。
5.政策建议
5.1成立农村“土地银行”,规范土地流转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低。“土地银行”可以由国家来办或者民办公助。出去务工的农民把土地存在银行里获取利息收入。可以保证土地使用方向不变,保户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5.2保持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不变,根据人口变动进行小范围调整。
因为人口变动,如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相应做出调整,就会导致,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应该根据人口变动,在一定周期内小范围的实行土地重新分配,实行按需分配。
5.3节约土地,规划建房。
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对城市建设投入较大,而对村镇建设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缺乏有力的指导和有效的投入,导致农民建房无序,许多村庄出现“新房一大片,弃房随处见”的现象,这样不但影响了村容村貌,还使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