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问题和策略

时间:2019-05-15 15:5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问题和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问题和策略》。

第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问题和策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

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达了关于开展农村经济重大问题调研的指令,按照国家发改委下达的调研课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深入湘潭县农村开展调研,并运用湘潭县县委基层办、县委政研室和湘潭县政府经研室的相关调研成果,形成了综合性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表明: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乏力,村庄建设规划滞后和尚未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成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四大难题。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原因是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相悖的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笔者以为要做好做活五个方面的文章:

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近三年,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三个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难题之一: 乡村债务问题

据调查,一般规模较大的行政村年刚性支出需15万元左右,规模相对较小的行政村也不少于10万元。但目前大多数村的经济现状都不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受政策性制约,企业改制断了收入,税费改革少了收入,招商引资没了收入;二是经济发展空间小,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资金和自然资源;三是财政转移支付入不敷出,不可预见性支出不断攀升,正常运转难以为继。村级集体往往经济薄弱、无钱办事,这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

一、乡村债务结构分析

~~县乡村两级负债总额为55161.99万元,其中乡一级负债42586.33万元,村一级负债12575.66万元,其债务结构如下:

按成因划分:A、地方上项目、办企业,造成决策失误或因管理、市场原因亏损形成的债务14992.45万元占27.18%。B、办福利事业、“普九”、乡镇医院和村办福利事业建设形成的债务5853.77万元占10.61%。C、民间高息借贷、完成各种上交任务,因本金、利息形成的村级债务3599.48万元占6.53%。D、如通乡镇油路、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4922.01万元占8.92%。E、因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干部因素形成的历史性债务1335.54万元占2.42%。F、农户欠交税费,逐年欠款而增加形成的集体债务10640.2万元占19.29%。H、其它原因形成的债务13818.54万元占25.05%。按债权人划分:A、欠银行、农村信用社、基金会及其他金融机构20131.79万元占36.49%。B、欠乡村工程业主3418.82万元占6.2%。C、欠乡村干部7682.6万元占13.93%。

D、欠乡村教师2518.4万元占4.57%。E、欠民间个人2568.06万元占4.66%。F、欠其他经济组织10881.74万元占19.7%。H、欠其他债权人7960.58万元占14.42%。

二、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

3、财源流失严重。

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难题之二: 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

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一、农业政策执行情况

税费改革前的2001年,~~县农民的税费负担情况为:农业税28404509元、农业特产税5160000元、生猪屠宰税1352700元、乡统筹47604645元、村提留18886556元,共101408410元。人平负担98元,亩平(按计税面积计算)负担108元。一些临时性摊派和搭车收费(约30元以上/人)尚未计算在内。2002年税费改革时,湘潭县核减一批不合理计税面积,合理确定计税产量,取消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和“五统三提”,将农业税费门类规范为农业税和农业税附加,2002年和2003年因税费改革使农民减负约30元/亩。2004年农业税税率由7%下调至4%,全县农业税及附加总额3304万元,人平负担31.98元,亩平负担35.30元,较2001年下降67.42%。2005年,农业税全免,全县预计免征农业税6046.4万元,从此,农民完全从税费负担的梏桎中解放出来。2003-2004年,~~县共减免农业税10116.4万元,得到了上级财政等额专项转移支付。2002-2004年,~~县共下援农业税灾社减免2163.7万元,重点照顾贫困村组的农户、五保户、烈军属、残疾人、受灾群众和水库库区内的困难群

众。2004年,~~县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发放直补资金970万元,粮补资金1544.4万元,使农民直接增收2514.4万元,人均增收24.51元。

二,2000~2004年~~县农民收入情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及构成的变化情况。

随着一系列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核心的支农扶农政策的颁布实施,农业和农村取得了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形势,粮食生产在短期内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产品全面丰收,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下,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大县县域经济的最大亮点之一。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3、较长时期内农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徘徊。

4、农民收入的内部分化日趋加剧。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2004年,农作物产量和价格也接近峰值,依靠提高单产和市场涨价增收显然“内存”严重不足。在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集中、全球农产品贸易的垄断性经营、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进行巨额补内贴并对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设置绿色壁垒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估计在近几年,工资性收入会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子。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劳务经济也面临诸多制约,一是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共有农村劳动力42亿,农业自身的劳动力需求只有1.7亿,尚有3.1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上城镇下岗失业工人和新增就业人员,城市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二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三是劳动力的供大于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体力型务工人员的薪金待遇会越来越低。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我国尚末建立农业风险救助机制,一遇自然灾害,农民就只能望天兴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实现了超常规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

压力也与日俱增。众所周知,过度开发和盲目扩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水士流失、生态失衡、资源紧缺必然导致气候的反常,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农民增收的风险系数也就不断放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受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的限制,农民死抱自己的一亩三分自留地不放,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土地浪转机制难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作田、养猪、打工不可能使农民收入出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增收动力明显不足。有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难题之三:村镇规划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二、98年以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

难题之四:投入机制问题

1,金融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

原因之一: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原因之三:乡镇机构雍肿,干部队伍庞大。表现之四: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原因之五:党群关系疏离、干群关系紧张。原因之六: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 劳务输出引发社会问题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和相应的措施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认为新农村建设三五年就可以搞好,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的整齐美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而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社区建设、新经济组织建设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2、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存在“有钱才办事”的错误认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3、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加大。由于上级投入资金有限,县级财政配套能力较弱,各地资金投入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上当地农民收入还不是很高,而建设进度又不能耽误,就只能动员群众加大投入加快进度,这就相对地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经济的承受压力也就无形地加大了。

4、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落后。在广大农村,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守旧封闭,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大部分农民没有自己的致富产业,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有的农民把赌博当娱乐,在农村已成为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一些消极思想和陈规陋习沉渣泛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对推进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1、要树立长期奋斗,打持久战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的历史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为民造福、长期奋斗,打持久战的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好十七大精神,突出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坚持统筹好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渐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严格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和市委“五新一好”的要求,统筹兼顾,立足长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是要广泛宣传。把中央、省、市、县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进一步的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方针政策、总体目标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从而使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二是尊重农民的主体性。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做起,确保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得到实惠。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不断满足农民的物质利益需求,完善村民自治,推进村务公开,使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

3、破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瓶颈”问题,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我们可以在下面八个方面下功夫:集中用活政府配套资金;动员带活农民自筹资金;捆绑整活支农项目资金;统筹盘活部门帮扶资金;多措调活企业帮扶资金;荣誉激活社会捐赠资金;股份引活产业发展资金;分类搅活集体盈余资金。

4、提高村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加强民主管理和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集中力量切实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重点要开展好支柱产业的科技培训,要认真实施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同时,我们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着重解决村民对村组事务的参与程度不高,“一事一议”推行困难等问题,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和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增加健康娱乐项目,减少赌博的发生,减轻封建迷信的盛行。

第三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到位,缺乏法制观念

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不够。由于我国有着长期的封建统治的历史,人治作为一种执政方法,早就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根深蒂固。我们的干部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只关注行政命令,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有“经济要上,法律要让”的说法。所以在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用,发放行政许可等方面,都存在抛弃法律,自行其是的现象。其次是干部群众缺乏法制观念。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懂法、不学法,轻视农村法治;有些农村基层干部法律意识谈薄,不依法办事。甚至以权违法;有的农村干部仍搞以权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犯法、徇私枉法;广大农民文化程度低和素质普遍不高,文盲半文盲还很多,而法律顾问知识素质就更低,法盲的数量远远超过文盲的数量;广大农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借助家族、村社和家庭的力量解决,而不相信法律。

2、立法严重滞后,影响新农村建设

农业立法方面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立法有了很大进展,已制定和颁布了20多部农业法律、5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400多部部门规章(农业部制定)、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法为核心的农业法律体系框架。为农村建设提供了法律支持。但是,农业立法方面问题仍然存在很多:比如农业立法滞后;农业立法薄弱;农业立法质量不高、层次低,《农业法》配套法律法规跟不上。导致了农村法律不能很好地为农村建设服务。也造成了各级政府在制定农村政策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标准,各行其是。

3、执法队伍不健全,执法情况混乱

由于各地法制建设情况各不相同,目前在执法方面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农村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性质不明确;农村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混杂、力量分散、权威不高;农村行政执法主体人员少,且经费严重不足;农村行政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水平低,农村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不强,习惯于“人治”代替“法治”;现行法律规范对农村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造成农村行政执法不一;农村行政执法依据不全,权力交叉,很不完善:农村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不能严格依法办事;农村行政执法工作受政策干扰明显,使农村行政执法步履维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对策

1、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宣传,进一步提高对在法制轨道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不能有任何动摇。要坚持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农村工作的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进一步在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通过这种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切实增强农村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要努力做到使广大农民知法守法,积极履行应尽义务,并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农村干部自觉奠定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完善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建设平安乡村,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切实加强农业立法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法制环境

进一步加强农业立法工作。农业立法工作的总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业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规范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要把在农村改革和建设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已经成熟的经验上升为法律,使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农业立法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某些有益的东西,但一定要结合我们的国情和农村的实际不能照抄照搬。要坚持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的原则。农业立法要转变观念,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体现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的重要地位,而不能走过场片面强调行政管理的老路。农业立法要始终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当前,农民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普遍。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靠法制。农业立法要坚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原则。要在抓紧农业与农村经济方面立法的同时,高度重视调整农村社会生活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农业立法还要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衔接。

3、严格规范农村执法行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重视执法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农业行政立法质量,明确界定农业管理机关行政权的权限。规范农村行政执法主体,调整执法机构,实行综合执法与专业执法有机结合。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行政执法队伍,妥善解决执法人员待遇。三是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改善农村行政执法条件。四是严格执法程序,完善执法制度,规范农村行政执法行为。要真正达到农村行政执法监督目的,不仅在监督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而且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实施。要通过严格而规范的执法,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的环境,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致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手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顺利推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法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们对济南市所辖章丘市、历城区和长清区新农村法制建设的调研情况,目前新农村法制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一些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不力,部分法律条款与政策相互抵触。比如,《农业法》中关于“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等的规定在实际中很难落实到位;在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村委会将其抛荒田转包他人,务工人员回村后就以《农村土地承包法》讨要承包地,而转包人则以《合同法》来捍卫自己的土地经营权;法律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在现实中也有相矛盾之处。二是村干部法制观念和廉洁勤政意识需要增强,农民的法律素质有待提高。在村财务运转、村民选举以及处理涉地问题的过程中,村干部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农民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法律知识缺乏,难以依法办事、用法维权。在对长清区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民在他们遇到维权和用法的事务时,缺少用法来解决问题的概念或不知怎样用法来解决,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主渠道,在这个街办,每月都有20件左右的信访案件,间接导致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给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危害。三是农村“人治”的传统要远远大于“法治”,基层政权、村民组织不能较好地依法办事。变相违法征地、不按标准及时给付征地补偿,随意变更土地承包,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乱集资、乱摊派等现象时有发生。四是治安形势严峻。这主要表现在:农民犯罪率居高不下,例如,2006年,长清区法院判处刑罚的308名罪犯中,农民274人,占罪犯总数的89%,且多为故意伤害、盗窃、抢劫、交通肇事等类型犯罪;各种纠纷解决不及时,导致小纠纷演变为大案件、民事纠纷演变为刑事犯罪;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赌博、涉毒涉黄等各种不良现象抬头,给农村治安埋下隐患等等。此外,对坑农害家的假农资案件、乡镇卫生院、学校等医疗、教育机构乱收费现象执法和打击力度不够,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不深入、针对性弱、涉及面小,农民外出打工权益得不到维护等也是存在的问题。

二、制定和完善农村法律法规和政策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先后制定了20多部调整农村各类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律,40多部行政法规以及和农业、农村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地方规章。这些法律法规,涉及到政府农业宏观调控、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产经营、减轻农民负担、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等各个方面,涉及到农、林、牧、渔、工、商、运、建、服等各个农村产业,使农业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和政策。

其一,根据新农村法制建设要求修改完善《农业法》。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发了三个“一号文件”,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支持农业、保护农业新阶段。而2002年修改的《农业法》从指导原则、体例结构、以至于具体规范设计上都未能体现这一基本的精神。应该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在内容和结构上对国家保护、支持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做出全面而具体的制度安排。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和程序、社会主体对农业投入、农业外资的引入等问题。要针对我国农业法中未对农业补贴做出任何规定的现状,对现行的种粮补贴、粮种补贴和购臵农机具三种补贴进行规范,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规定,明确规定国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在农业补贴过程中的监督等方面的规定,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为了强化法律监督明确责任,健全对政府扶持、保护农业发展的相关责权的监督机制,农业法中应对法律监督以及合法权益受损的社会主体对责任机关的诉讼机制作出相应的规定,增加农业法的“可诉性”。1[1]

其二,完善保障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有人把新农村的公共建设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

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涉及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水利设施、公共治安、道路交通、污染防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当前的农村,公共产品比较匮乏,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社会公众的实际需要。国家除了经济上的侧重和投入,还有必要通过立法予以保障,明确相关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法律责任,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并促成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落实,逐步改变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现象。

其三,通过法律促进农村的医疗、教育体制改革。“看病难、上学贵、社会保障差”仍是新农村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加以通盘的考虑。近年来,国家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等一系列措施,计划到2010年,中国农村将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约7亿人,使绝大多数老百姓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为此,国家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比如《农村合作医疗法》,明确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形式,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权利义务,筹资及法律监督方面的事项,以利于实践中的运作。同时,出台配套法律,通过一系列的奖励机制,比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等,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农村医疗。推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要对此进行立法规范。对于义务教育,国家修改了《义务教育法》,率先在中西部农村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可谓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下一步应继续抓好落实工作,以法制保障改革的成果。

此外,要选择事关农村民长远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立法。同时,对已有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各种村规民约进行清理,凡不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内容,都要认真进行修订。

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关键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村民的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通过深入持久的普法工作,广大干部群众就能够进一步树立依法自我管理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依法自我管理的本领,正确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正确履行村级民主管理的责任,从而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管理的重任。

做好新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新农村普法教育的重点。针对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和广大农民的现实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普法重点内容。当前,在宣传宪法等基本法律的前提下,要把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臵;要针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维护农民利益的要求,开展发展市场经济、维护稳定、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法律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不断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其次,要扩大普法宣传面。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偏远地区,以及农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地区,扩大普法宣传广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第三,创新普法宣传手段。避免对涉农法律法规的宣传,停留在发些小册子,出出宣传车,编写黑板报,悬挂或贴贴标语等比较单一的机械的宣传方式上,要针对农村群众急需的问题,采取贴近农村现实,适应农民需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普法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场所、媒体和平台,采取戏曲、文艺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需要什么法,就普什么法”的原则,有的放矢地开展民法、婚姻法、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宣传,让群众对宣传效果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第四,保障普法经费,加强普法队伍建设。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力气保障普法经费的稳定,要把普法经费列支到财政预算中去。同时要加强农村司法所和调解员队伍建设,以有助于农村矛盾纠纷的解决。

五、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是新农村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法律援助是国家和社会为贫者、弱者和残者无偿提供的法律帮助制度。它使农民的权利得以维护,充分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应大力发展这一制度,切实为农民利益服务。

一是要加强法律服务机构的建设。农村缺少法律服务机构是普遍的现象。司法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情况,精简机构,重心下移,配齐基层司法所或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二是提高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要树立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基层政府和领导干部当好法律顾问,为依法行政提供法律咨询。要进一步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特别是在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为农民提供必要的法律帮助。三是要拓展法律服务工作渠道。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满足农民的法律需求,目前在全国各地建立的“148”法律服务热线,开辟了为农村提供快捷法律服务的新领域,应大力扶持和推广。四是,充分发挥基层法院(派出法庭)的作用。基层法律援助工作针对的多是弱势群体,他们法律知识很薄弱,在诉讼过程中常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经济困难。为此,基层法院要贯彻好新《诉讼费用收取办法》的有关规定,做好诉讼减、缓、免的工作,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对实在没有办法请律师的,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为当事人免费请律师。农村的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如果按照严格的规范操作,可能会加大农民群众的负担,应尽量采取简易审判程序审理案件,这样能够从快审理,及时化解各个方面的纠纷,减轻人民群众的诉累,避免矛盾激化。要坚持以调解为首位,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要考虑到农民群众在今后还会在一起相处,有的甚至是朝夕相处,能够调解解决的就不要判决。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点与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点及其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阶段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工作可谓千头万绪,但当前最重要的是各地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突破口一: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农民富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有基础。因此,要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开阔农民视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党中央一再发文,要增加农民收入。但如何才能增加农民收入呢?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可以通过科学管理,认真宣传来大力开发这些资源。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既能为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又能增加就业机会,让农民的收入来源不仅仅局限于农田上的收入。

转移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本身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以致于农村又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剩余。为此可以通过拓宽就业途径,增加劳动岗位,指导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充分利用这些剩余劳动力。我家是农村的,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这两年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现象,有许多的企业将生产方法传授给农民群众,把生产要用的材料发放到农民群众的家里,让他们能够在自己家里生产产品,然后再将成品交给他们,农民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这样既利用里剩余劳动力,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突破口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文明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和谐统一。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封建迷信,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匹配的思想道德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

起。

第一、大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今年暑假的时候,我回到家里,发现家里的墙上贴着胡锦涛书记“八荣八耻”的口号,询问了我弟才知道,原来这是村里给每家每户发放的,还鼓励大家背下来,这时我才意识到农村的精神文明正在提升。所以我觉得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各地有必要大力开展“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推动广大形成知荣辱、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第二、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在我幼时的记忆里,似乎邻居街坊闲着无事的时候多数会聚在一起打麻将、打扑克,然而最近几年,我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体育、农业技能培训等集体活动,使得村里的文化风貌有了很大的改观。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突破口三: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不断深化认识对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社会主义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我们发展的是为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自身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的意愿,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农民为本,发挥其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倡导者和投入主体,起主导作用,没又政府的主导作用,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主体,是参与和建设主体,不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政府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新农村建设就难于取得成效。

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当前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地方村委会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村务处理不够公开或流于形式,民主议事制度不健全,致使许多农民群众有想法无处说,有想法说了也白说的现象时有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完善公开、民主的议事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和监督。

突破口四:建立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在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城乡差距扩大,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等现象,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立一套与农村实际相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农村救灾、救助制度。要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困群体的救助力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为此,我们要以农村低保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为农村无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救济和社会保障。特别要把温饱问题还没解决的贫困农民利益放在突出位置上,千方百计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坚定他们生活的信心,并逐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第二、要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避免农民因病致贫,因困返贫等现象的发生。在我的家乡我就看到了许多农民因病返贫的现象,许多人辛辛苦苦半辈子才有了一点积蓄,因家人患病而又一贫如洗。而且这个现象随着近几年的医疗体制改革而越来越严重,所以,一个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亟需建立。

第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家所在的河南省已经实行了“五包户”财政供养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社会上反响也很好,确实为一些老人的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总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缓解利益矛盾,保持农村社会安定。

突破口五: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对于这一点,我想在农村长大的人都深有体会。我们家在平原地区,土地情况很好,也很少会有什么天灾,所以大家每年的收成都不错。但收成不错并不意味着收入不错,许多人每年收成不错,但辛辛苦苦一年忙碌下来非但没能积攒几个钱,有的还赔了不少。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不足。至今为止,虽然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但农业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许多农民从事生产工作仍是凭经验或是跟风,今年哪种农产品行情比较好,明年大家

就争相种植哪种产品。结果很容易造成供过于求,大家不但没能赚到钱,反而赔得一塌糊涂。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

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信息平台。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广泛、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了解更多的有关农业生产、农产品价格、国家相关政策的信息,以便于他们更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避免因信息掌握不足而盲目生产,最终血本无归的现象的发生。

推进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我们说要推进农业生产的信息化,但信息从何而来?农民自身能够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政府是农民生产活动的指导者和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所以更多的信息还要政府来提供。在这方面政府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生产活动的指导和扶植,并且能够主动为农民群众担当一定的风险。政府还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整体规划,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声力量,而建设新农村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大学生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一份责任。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大学生能够做些什么呢?我觉得我们参与到新农建设中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来自农村的同学可以在寒暑假回到家之后,开展一些农业知识讲座,为街坊邻居提供一些比较科学的生产方法、一些农业有关的最新信息和政策。不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也可以以小团队的形式深入农村进行相关知识、信息、政策的宣讲,指导农民生产。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找好突破口,并制定出相关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多管齐下,大家齐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方明、刘军《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孙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参考》 人民出版社2006年

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目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三清六改四普及三绿化一处理含义:

“三清”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

“六改”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栏、改环境;

“四普及”普及农村有线电视、普及电讯(含电话、无线通讯、宽带网络)、普及沼气、普及太阳能;

“三绿化一处理”三绿化:指村庄绿化(包括:村场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一处理”农村垃圾处理 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

举措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问题和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对的问题和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新农村

    解说 幻灯片一:标题 幻灯片二、三:新农村建设(农村问题)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面对目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二)、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打造农村新经济、培养造就新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关于葫芦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关于葫芦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的 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时间:2011-10-31 社会实践目的:了解当前葫芦岛市社会主义建的发展问题 社会实践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2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刘艳梅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大家好,我是中央党校经济部的老师刘艳梅,今天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社会......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问题并存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与问题并存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党的第三代国家领导人上任以后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以及关怀程度......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探讨 毕年 专 姓论 文级:2010级 业:经济管理 名:赵安国业......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根本性问题。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长达半个世纪城乡发展不平衡积累的结果,严重制约了......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问题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